㈠ 苗族先民是怎样创立苗族医药文化的
苗族医药的起源很早。苗族民间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而苗族医药见诸史籍的时间也很早。西汉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吾闻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营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之而来者,举而来者,皆平复如故。”“苗父”者谁?有的学者认为:“刘向《说苑》说上古有人名苗父,……这个苗父就是黎、苗族的巫师(巫医),巫师治病主要是祈祷禁咒术,但也逐渐用些酒、草等药物”。
有的学者认为,汉族文献所记的苗父,就是苗族传说中的“药王爷”。湘黔交界的苗族人民说,药王爷是一个周身透明、状如玻璃、有翼能飞的神人,他不畏艰难险阻,披星戴月为人民“岔税岔嘎”(东部苗语即“寻找药方”),这个传说流传很广,苗族东西部地区均有“一个药王,身在八方;三千苗药,八百单方”的歌谣。
至今黔西南州安龙、贞丰、晴隆等地的苗医,还非常崇敬“药王”,在行医过程中治好病,就要以杀鸡祭祖的方式来敬祭“药王”。这个传说同《淮南子》记载的“神农尝百草”的传说非常类似,《山海经》云:“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其中“有翼”和“有翅”、“透明”的传说,均是神话时代苗族先民的特征,这说明苗族医药是起源于上古神话时代的。
由于苗族本身无本民族文字和史实的记载,故其医药的起源难于考证,但从众多的其他文献和传说、古歌中,仍可窥知其具体情况,其特点一是起源较早,历史悠久;二是起源于苗族人民生产和生活实践。苗族由于生活于药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较早地了解和掌握了植物的知识和药用价值。至今在苗族地区,几乎每人都能认识掌握几种甚至几十种药物治疗方法,有些地方家家户户门庭院落房前房后皆种植一些常用药物。
形成人们应用草药极为普遍的特点,具有“百草皆药,人人会医”之称,史载楚国巫师经常用苗药作巫具,《楚辞》中有不少记有被称为“苗药’、的“菖蒲”和“泽兰”,长沙马王堆一、二号汉墓把“泽兰”作为殉葬品,说明了苗药的历史悠久和广泛应用。苗族“古歌”中关于远古发现药物的故事也很多,如黔东南一首叫《垫哈》的古歌,说的是哈哥小时不幸被虎背去,十年未返,后被父母找回时,野性不改,声音嘶哑不能说话,一次他跑出去到河边吃了很多浮萍,哈哥不但能说话了,还改掉了野性,苗家因此积累了浮萍能治嘶哑病的经验。
㈡ 苗族的历史是怎么样发展的
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 苗族的先祖可追 美丽淳朴的苗家姑娘
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
苗族历史上五次大迁徙的情况如下: 第一次大迁徙,是苗族先民以其发源地今四川的雅磐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南岸的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定居下来;北岸的达到江汉平原。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这是苗族首次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大迁徙的原因是远古羌人南下,迫使苗族先民向东迁徙,时间约在若干万年以前(原始初民社会)。 第二次大迁徙,是苗族先人在长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人多势大,号称“九黎”,与南方的炎帝族发生矛盾,打败了炎帝族,一部分追逐炎帝族直达黄河北岸。在这里又经过了很多年,九黎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这时诞生的蚩尤,聪明好学,勇敢善战,后来成了九黎族的首领,制造多种兵器,军事力量强大,与来其黄河上游的黄帝族发生武装冲突。起初黄帝九战九败,后来联合炎帝族等,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结果蚩尤战败被杀,身首异冢。从此九黎族的各部虽与黄帝族斗争了很长时期,但终因群龙无首屡战屡败。这次由南向北的迁徙,时间约在4300—4600年之前(远古到黄帝)。 第三次大迁徙,蚩尤战斗失败很久以后,九黎族的各部属,大部分经过长途跋涉,退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这是由北向南的迁徙,时间约4200—4100年之前(黄帝到唐尧)。 第四次大迁徙,苗族先人在洞庭、彭蠡之间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又经过了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渐渐强大起来。唐尧很惧怕三苗、共工、欢兜(即“驩兜”)等,故到舜即位,马上“分北三苗”,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强大的三苗部落联盟从此分化瓦解。有部分人还逃到了东海,这支苗族的先人也保存了一个独立的群体。只有被流窜到三危的一支,斗争不止,直到夏禹时期才初步归顺,在三危山一带居住下来。这次是分途迁徙,迁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是由南向西北迁徙;其中部分是向东迁徙;欢兜是基本未动,即从洞庭、彭蠡之间转移到今湖南西部。时间大约在4100年之前(虞舜——夏禹时期)。 第五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是分途回归。如:被逐到三危的一支(三苗),是原来力量最强的一支。他们整体逃迁中屡遭武装掠夺,一次次抵抗,一次次战败,一次次逃迁,从三危山出来,经过大雪山、渡过浑水河(黄河),朝着南风吹来的方向一步步迁移,过甘肃、青海,经产牦牛、骆驼的“藏彝走廊”,沿金沙江到川南、滇东北和黔西北这支苗人的迁徙方向是由北向南。被放逐到崇山的一支(欢兜),都是近距离的迁移,即由崇山往东,曾达到今湖南常德一带,又沿水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后来周王朝视为隐患,宣王“乃命方叔南伐蛮方”。到战国时吴起发武力“南并蛮、越”,占有洞庭、苍梧等蛮、越之地。这支苗人被迫逃进武陵山区,刚发展强大一点,又遭到东汉王朝的一再进剿,又被迫“朝着太阳落坡的地方”逃迁,最后达到今湘西、黔东北、川东南和鄂西南一带。这支苗人迁徙的方向是先向东、后向西。往东逃迁的一支(三苗中的部分有苗),也没有在东海岸边长久定居,而是慢慢离开海边,逐步往西归迁。他们中间有的人(约在四千年前后)可能渡海去了日本。今天日本有的地方有许多与中国黔东苗族相似,甚至相同的文化现象。从黔东苗族《跋山涉水》的迁徙歌中可以看出,这支苗人的迁徙是没有械斗的和平转移,他们从“就在海边边”的地方,由东向西,逐步回到原三苗部落联盟的住地,经过一段时间,为了“寻找好地方”,又由洞庭湖溯沅水迁移到五溪地区,再沿巫水进入南岭走廊,经越城岭北麓到今广西融水(大苗山),再往北达到今黔东南地区。这支苗人的迁徙方向,大体是由东向西。上述三支苗人的这次迁徙时间,大约在1200年以前(约从周到宋时期)。 除以上几次大迁徙外,还有很多小迁徙,但宋代前后,绝大部分苗人都先后到现在的居住地域定居。但元、明、清各代的统治者仍不断“进剿”,湘西、黔东南等地的苗民四处迁逃,但都不离开湘西、黔东南和川黔滇地域。 总之,历史上苗族的迁徙,经历了很多地方,历尽了千辛万苦,直到十九世纪(近百年)才定居下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才过上民族平等、安居乐业的生活。
㈢ 苗族的起源与来历
苗族历史文化悠久,早在4千多年前,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里就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故与苗族可能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也有人认为现在的苗族可以溯源于殷周时代“髳”人。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武陵蛮说等。有关苗族族源问题的各种争论在史学界中至今尚未定论,但是已有足够的史料可以证明的是,早在两千年前的秦汉时代,苗族的祖先已经聚居在至今还是他们比较最集中的湘西、黔东这个当时称作“五溪”的地区。历史上称居住在这一地区包括苗族祖先在内的少数民族为''''五溪蛮”成“武陵蛮”。后来他们陆续向西迁徙,才逐渐形成现在的分布局面。 苗族起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失败后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发生战争,“三苗”被击败。从此,“三苗”部落分崩离析。
“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离开“三危”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今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地,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在长江中下游和中原的“三苗”后裔,其先进的部分逐渐与华夏族融合。其发展较慢的部分,商周时被统称为“南蛮”,居住汉水中下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后来,荆楚蛮中先进部分逐浙发展成为楚族,建立楚国;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今黔、湘、桂、川、鄂、豫诸省毗连的山区,成为今日东部、中部方言苗族的先民。
自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苗族的分布更广。东至淮河流域,西到今四川大部分地区及贵州中西部,即当时的巴蜀、夜郎、牂牁,纵横数千里,而以今之湘、鄂、川、黔四省边区最多,是当时全国苗族分布的中心。其中又以黔中(今川东南及黔北边境)、武陵(今湘西、黔东之大部)两郡较多。在武陵郡中,又以沅江流域的苗族最多,是当时所谓“五溪蛮”的主体民族。汉代迁入黔西北的苗族,在彝文《夜郎竹王》中就有记载,不过人数很少。迁入贵州中南部的苗族,从近几年贵州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发掘的许多苗族岩洞葬的研究中得知,大致始于两晋之时。近几年来的民族调查,发现这一带有些苗族追述族谱长达五十多代人,与上述考古材料相近。
唐宋时期,苗族的分布有较大的变化:一方面是汉水中下游以东至淮河流域的多数苗族已逐步汉化而消失;另一方面是移入贵州的苗族进一步增多,逐步成为全国苗族分布的中心,同时开始进入云南(滇东北除外)。据彝文史籍记载,唐代长庆、大中、咸通年间,云南南诏军队数次侵扰播州时,曾俘掠了数万苗族和仡佬族到云南作奴隶,说明当时黔北苗族相当多。贵阳以西至镇宁、关岭、贞丰一带,晋代时设牂牁郡,为大姓谢氏世袭统治。到了唐代,牂牁分裂为东西二部,其部民遂被称为“东谢蛮”和“西谢蛮”,元明两代则称作“东苗”和“西苗”。在黔南惠水、长顺直到黔桂边境,近几年发现了许多苗族岩洞葬,经鉴定,除部分是魏晋南北朝的以外,大部分都是唐宋至明代的遗物。
这一时期,“苗”的称呼在唐人樊绰《蛮书》、宋人朱辅的《溪蛮丛笑》和《宋史》等书中已开始出现。贵州已逐步形成全国苗族分布的中心,不过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当时这一情况并不为人所知。
从元明到清初,由于封建王朝大力经营西南,在各民族地区逐步设流官治理,对各省具体情况的了解进一步深入,贵州苗族很多的事实遂渐披露于世。又由于湘西、鄂西、川东苗族的大量汉化,于是贵州作为全国苗族分布中心的地位就更加突出。人们根据苗族居住的地理环境,以及苗族各部分服饰颜色、式样的不同,分别将其称为高坡苗、平地苗、长裙苗、短裙苗、红苗、黑苗、花苗、青苗、白苗等,名称多至数十种,因而有“百苗”之说。
㈣ 苗族人的祖先是谁
蚩尤。
苗族原本生活在黄河流域(下游)后经炎黄部族的征讨向南迁移到长江流域,后来在商周的时候,商朝、周朝的征讨以及百越的侵犯使得他们进入四川,并且他们击败了巴蜀文明(三星堆那个文明)。
在汉朝的时候,历代对少数民族实行高压政策,尤其是诸葛亮南征,将苗族赶往云南一带。而传说至今苗族的歌谣还是有歌颂蚩尤的,也就是说,他们就是历史上与炎黄大战的那个蚩尤部族的后人。
蚩尤是汉人的战神——兵主:
汉族神话传说一直有崇拜蚩尤的传统,华北地区的河北、山西一带有相关的崇拜活动。如南朝任昉的《述异志》记载冀州(今河北)有乐名《蚩尤戏》,人们头戴牛角而相抵;在太原的村落中人们祭蚩尤神。
在蚩尤死后,黄帝及其后代帝王都把蚩尤奉为“兵主”,视为“战神”来崇敬和缅怀。《路史·后纪四·蚩尤传》说“后世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为贪戎’。”‘罗萍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状类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为贪虐者之戎”。
《龙鱼河图》说:“灵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状。”由此可见,蚩尤在九黎部落联盟战略被擒杀而死以后,黄帝及其族人们就将蚩尤的形象用来威吓天下八方,从而将蚩尤变成了自己的保护神,并对蚩尤加以崇敬和缅怀。
有相当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长期怀念着蚩尤。民间传说,一直在说蚩尤是一位长期受人怀念的历史人物。
《苏氏演义》说:“冀州人把蚩尤称为神,民间人常作戏;齐魏之间,太原村落中祭蚩尤神;汉武帝时,太原人还为蚩尤立祠;。如今,河北省涿鹿县仍有蚩尤墓、蚩尤碑、蚩尤祠、蚩尤庙等,深绶当地人民的怀念和祭祀。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蚩尤
㈤ 苗族服饰的起源和历史
据苗族“古歌”和史书记载,苗族的族源和远古时代的“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关系。距今五千多年前,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一带,古人经过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过艰苦的劳动,逐渐形成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叫“九黎”,以□尤为其首领,他们借助优越的自然条件,不断开拓创新,生产力日益得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较快,一跃成为雄踞祖国东方的强大部落。与此同时,以黄帝为首的另一个部落联盟,也兴起于黄河上游的姬水,并向黄河下游发展。和“九黎”发生冲突。最后在逐鹿(今河北省逐鹿县)将九黎打败。战败后的九黎其势大衰,但他们还据有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阔地区,自然优势仍然为之所占。到尧、舜、禹时期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即史书上所说的“三苗”。“三苗”经过后来的发展壮大,可谓人多势众,又据有洞庭、鄱阳诸湖和汶山、衡山等地理方面的优势,实力非常雄厚,曾和尧、舜、禹为首的部落联盟进行过长期的抗争。
到商、周时期,“三苗”的主要部分仍在长江中游地区与其他民族一起被称为“荆楚”。有时也被称为“南蛮”。后来荆楚的社会日渐强盛,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五霸”、“七雄”之一的楚国主体居民。这不难看出,“九黎”、“三苗”、“南蛮”(荆楚)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而且都包括有苗族的先民。
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中。由于部落之间的相互战争,导致了苗族大幅度、远距离、长时期地处于迁徒状态之中。迁徒方向,先由东向西,其次由北而南,至于小范围内的局部移动则是多向性的穿插。苗民每搬一地,多则三五年,少则一二年,就这样在群山中辗转,像流沙般地慢慢渗透到全省的大部地区,有的直至越出国界,进入东南亚。这种长时期的流动,在其他民族中是罕见的。苗族迁入云南的时间,最早是在唐代,大量迁入则是在明、清以后。
㈥ 苗族的姓是怎样产生的
滇东南苗族姓名文化初探
侯 健
苗族与藏族、彝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一样,有自己的姓和名,而现当代苗族在书面上所反映出来的却是汉姓汉名,那苗姓苗名到哪里去了呢?苗族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姓和名?难道苗族的姓名消失了吗?回答是否定的。千百年来,由于苗族历史上的不断迁徙和对统治者的惧怕,不得不隐姓埋名,改用汉姓汉名,导致苗族姓名文化濒临消亡的境地。然而,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同胞除了书面上使用汉姓汉名以外,在民间至今还继续使用自己的苗姓苗名,将自己的姓名文化继续延伸下去。因此,苗族的姓名文化与其它文化一样,同样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一、 苗族姓名的使用状况
在云南省滇东南地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居住着70余万苗族同胞,其语言为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川黔滇方言川黔滇次方言第一土语,即西部方言苗语。居住在越南、老挝、泰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等国家的苗族与滇东南地区苗族同源,人口近100万人,也操此方言。苗族的姓氏,从现象上看,其使用的历史是较为悠久的。由于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记载和苗族的长期的迁徙,导致苗族的姓与名在史籍文献中没有任何记载,这对研究苗族姓名文化带来诸多问题和困难,可是,我们不能因为苗族姓氏没有文献记载而否认它的存在,苗姓的存在是客观的,因此,笔者在研究苗族姓名文化中发现,姓氏的源流可以折射出苗族历史的某个侧面,而且在这些苗族的姓氏称谓方式基本不属于汉族百家姓的范畴。下面列举苗族姓氏和苗族使用汉姓的情况作个比较:
汉姓
王
杨、韩
陶、吴
李
罗
张
古
项
侯
熊
马
宋
康、邹、朱
周
苗姓(苗文)
vos
yeus
dlob
jait
chib
nyangb
nguk
dangs
dluas
hmaob
rangs
gongt
bluat
nf
汉语译音
沃
尤
哚
皆
蚩
娘
古
党
德瓦
峁
冉
工
巴瓦
址
同时,苗族在使用汉姓中还有少部分姓蔡、徐、刘、黄、顾、谢、蹇、灰、艾等,这种情况在他们的家族中也很难说清楚自己的苗姓是什么,有的认为自己的家族是从汉族演变而来。
读解苗族的姓和名,有着它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纪念前辈,祈求健康,兴旺发达等方面。同时,在取名时,使通过深思熟虑的,既不重复,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就滇东南苗族而言,由于苗族多居住于崇山峻岭,其名字的含义多与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如女性的取名一般以花草树木、生活用具为主。花草树木类为如“Bangx”(汉意:花儿)、“Nzhuab”(汉意:绿色)等,生活用具类为“Vangb”(汉意:簸箕)、“Chouk”(汉意:筛子)、“Geuf”(汉意:篮子)等,其它类为“Ncaik”(汉意:姑娘)、“Nzeuf”(汉意:幺女)、“Gob”(汉意:金子)、“Hnob”(汉意:太阳)等;男性的取名一般为威武、健壮、机灵为主。如“Zhod”(汉意:老虎)、“Ncut”(汉意:大象)、“Nyox”(汉意:牛)、“Dled”(汉意:小狗)等,其它类如“Yaob”、“Nzheus”(汉意:幺儿)、“Nyax”(汉意:银子)等。苗族名字中带有金光物体的一般为女性,银光物体的一般为男性,如“金子”一般用于女性名字,“银子”一般用于男性名字。更有意思的是苗族认为“太阳”是女性,“月亮”是男性,因此,在苗族民歌中经常出现“太阳妹妹”(ngoux hnob)、“月亮哥哥”(ndrous hlit)的词汇,这就是苗族在自然、宇宙和审美领域认识上与汉族的异同,为何异同?另文探讨,这里不宜多谈。偶尔,有的家庭因所生的孩子都是女孩或男孩而希望得到一男孩或女孩,则将最小的女孩或男孩的名取为男孩或女孩的名字。在取老名时,更注重其名字的文化内涵,同时考虑到其历史和有纪念意义的名字。或者说,苗族在取名时,对求名者或家族是带着美好的祝愿和愿望的。如:“Nof”(苗音:诺)、“Zhud”(苗音:主)等,意为希望今后能出人头地。“Nyax”(苗音:年)、“Vangf”(苗音:旺)等,意为希望今后财源滚滚。“Nqaid”(苗音:阶),意为纪念芦笙祖师董阶施以,“Nzhuab”(苗音:妆),意为绿色生命。年轻人对长辈的尊称都以“蚩尤”的“尤”字来称呼,因此,“蚩尤”一词在滇东南苗族语言中就成了“长辈”、“祖辈”的代名词。苗族的取名艺术在少年期的名字以自然物、崇拜物的词汇居多,成年期则以象征性、内涵深的词汇居多。由此可见,苗族的取名是一个比较严肃和庄重的礼仪过程,这个过程反映了古代苗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体现苗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苗族的取名有其独特的规律,这是与苗族的传统文化有很大联系的。在滇东南苗族中,有几个支系的苗族至今还存在着一种古老的取名习俗,苗族将这种名字称之为“取老名”。这种取名习俗主要流行于自称为蒙抓(Hmongb Nzhuab)、蒙豆(Hmongb Dleub)、蒙诗(Hmongb Shib) 的苗族之中。而且,这种古老的取名方式在苗族社会生活中所取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它的形成与一个人的地位、身份有着密切的联系。
苗族的取名习俗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乳名。乳名是家庭新成员诞生后的第一个人生礼仪,在苗族的社会生活里,必须通过巫师进行法事,正式接纳其为家庭的新成员。婴儿出生的第三天早上必须请巫师来为家庭新成员招魂,意为家族添新丁,告诉祖先认可,香火不断。婴儿由父母为之取名。如男婴一般取名为“咪保”(Mid Baok)、“咪亚”(Mid Yal)、“咪洛”(Mid Lox)等,女婴一般取名为“咪奏”(Mid Nzeuf)、“咪彩”(Mid Ncaik)、“咪汪”(Mid Vangb)等。婴儿长成少男或少女后,则自然去掉“咪”字,而加上其姓氏进行称呼。西部苗族的姓名一般是名前姓后。如“保哚”(Baok Dlob)、“罗皆”(Lox Jait)、“彩德瓦”(Ncaik Dluas)等,“哚”(Dlob)即苗族的“陶姓”,“皆”(Jait)即苗族的“李姓”,“德瓦”(Dluas)即苗族的“侯姓”;而“Baok”(保)、
“Lox”(罗)、“Ncaik”(彩)等为名。小孩若是经常夜里哭闹或多病,就请巫师来求神算卦,根据巫师卜卦的情况,认为小孩需要认“干爹”。或到岔路口“搭桥”接“干爹”,第一个路过者便成了“干爹”,将“干爹”接回家后,把情况向“干爹”说明,孩子的父亲就抱着婴儿向“干爹”下跪,乞求“干爹”为孩子改名;或去拜祭岩石,认岩石为“干爹”,婴儿的名字就被重新更名为“Reb”(汉意:石头), “干爹”给孩子改名后,原来的名字就逐步淡出这个家庭的生活圈。
第二阶段为父子连名与母子连名。滇东南地区苗族的父子连名与贵州黔东南苗族的父子连名制是不同的,滇东南苗族的父子连名只针对父亲母亲,与儿子无关,也和祖辈无关,而且,这种父子连名的称呼是自然形成,不需要举行任何仪式,结婚生子后即可称呼。例如,某小伙或姑娘结婚生小孩后,就自然地将小孩的名字和父亲的名字或母亲的名字连在一起称呼,如“保哚”婚后有一子取名为“东”(Dongs),众人则将保哚称为“东孜保”(Dongs Zid Baok),意为东的父亲是保,对其妻子则称为“东那彩”(Dongs naf Ncais),意为东的母亲是彩,等等。但不与祖辈的名字相连。如果说一个村里有两对父与子的名字相同,那么在称呼时必须加上其姓氏来进行区分。
第三阶段为取老名。取老名是滇东南苗族最为重要的人生礼仪,是苗族成年男性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情况下,在生下第一个小孩满月后或者过一段时间后再定,日子选定后,要杀猪宰鸡,举行仪式,邀请岳父岳母或本家族的长辈来为其取老名,举行取名仪式时,让老人或岳父坐在上席,求名者必须端着双杯酒分别敬给长辈和岳父,并在下方下跪乞求长者或岳父赐给一个老名,岳父则要问起其家族中都有哪些取过什么样的老名后,经过一番思考,给其女婿取老名。例如“保哚”,就会取名为“奏保”(Zeux Baok),其妻也被称为“那奏保”(naf Zeux Baok),外人则称其为“奏保哚”(Zeux Baok Dlob),这样就将其姓氏也连在一起了。如果说家族中对这次取名的目的为纪念某个祖宗的话,就会将的老名取为这个祖宗的名字,以示纪念。例如,“保哚”的某个祖宗的名字叫“妆”(Nzhuab),那么“保哚”的老名将取为“妆保哚”(Nzhuab Baok Dlob),但大家称呼“妆保”的时候,就会让族内人想起本家族曾经有一个祖宗的名字叫“妆”。取了名字后,求名者必须下跪磕头,表示感谢。
二、 苗族姓氏的源流
关于苗族姓氏的源流,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三苗”时期。项姓苗族认为他们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后裔。1 在吴姓苗族口碑材料中有部分认为自己是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后代。何光岳先生说:“蚩尤是苗族人一直公认的民族祖先。……后裔便姓蚩姓尤。”2 今文山苗族“罗姓”和“杨姓”,便是“蚩姓”和“尤姓”。王万荣先生研究发现,楚人的姓名称谓特点为名前姓后,与文山苗族的姓名称谓特点相一致,并认为楚人的“熊姓”,就是今文山苗族的“熊姓”。3 在苗族民间故事《兄妹造人烟》中也讲述到苗族的姓氏是由于黄水朝天后,人们被洪水淹死,只剩下兄妹俩躲在牛皮鼓里随着洪水而漂,洪水退却后,兄妹俩出来一看,世上的人已经死亡,无奈,兄妹俩只好结为夫妻,繁衍人烟。生下一个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孩子,哥一气之下,将其子杀了,把其肉抛洒在马棚里、桃树上、李树上、岩石边等,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马棚里、桃树李树下、岩石旁都出现了人家,这些人家就分别姓马、姓陶、姓李、姓侯……。4 笔者从多年的调查中发现,苗族姓氏称谓中的“dlob”(哚)不是“桃树”,而是“黑”;“jait”(皆)不是“李树”,而是“理”;“dluas”(德瓦)不是“猴子”;“rangs”(冉)是“驴”,与“马”相近。这个故事也可看出苗姓来源基本的源和流,但很大程度上是根据汉语直译苗语进行杜撰,与苗族姓氏本身的含义是自相矛盾的。因此,研究苗族姓氏是不能从当今苗族所使用的汉姓字面上去理解的,要从苗姓的字面和字意上去加以研究,才有可能涉及到苗族姓氏的源流。
对于这些姓氏,首先,从苗语的字面上来理解其意。Vos(王),苗语的意思是“弓箭”;Yeus(杨),苗语的意思是“祖先”,非“羊”;Dlob(陶),苗语的意思是“黑”,非“桃”;Jait(李),苗语的意思是“理”或“礼”,非“李”;Chib(罗),苗语的意思是“选拔”,非“锣”;Nyangb(张),苗语的意思是“媳妇”或“草”;Nguk(古);苗语的意思是教婴儿学舌,如“Haik nguk”,属于象声词类,在现代苗语中没有实际意义,非“鼓”;Dangs(项),苗语的意思是“亡”或“亡、完”;Dluas(侯),在现代苗语中没有实际意义,非“猴”;Hmaob(熊),苗语的意思是“蚜虫(腻虫)”,非“熊”;Rangs(马);苗语的意思是“驴”,非“马”;Gongt(宋),苗语的意思是“针”;Bluat(康、邹);苗语的意思是“瓣”,属苗语量词类,Nf(周),苗语的意思是一种鸟名(nongs nf lib),非“辣”。
其次,从苗族的历史渊源来读解。罗姓(Chib音蚩)、杨姓(Yeus音尤)是以祖先的名字命姓,纪念自己的祖先蚩尤;李姓(Jait音皆),“李”、“礼”、“理”为同音字,以礼节习俗中的论理命姓,证明苗族是一个礼仪的民族;王姓(Vos音沃),以武器命姓,说明古代苗族发明了弓箭来捍卫自己的家园;马姓(Rangs音冉),以家畜命姓,说明苗族曾在有驴的地方居住并且饲养过驴,诸如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省;而项姓(Dangs音党)、侯姓(Dluas音德瓦,注:Dluas通Druas),以国破家亡来命姓,至今马关、麻栗坡县和越南北部苗族民歌中还有“Dangd nad ndox dangs njuat(意为‘天亡我也’)”冠词,而且在国外苗族的传说中,项姓和侯姓原为结拜兄弟,后代不许通婚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而国内苗族也有类似情况,如侯姓、徐姓和蔡姓也如此。苗族使用汉姓汉名,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古代的民族战争,尤其是黄帝与蚩尤之间的部落战争失败后,使他们惧怕华夏族的杀戮而隐姓埋名,最后改汉姓,以免招徕杀身之祸,自己的姓氏则逐步淡出记忆而被忘却。这场部落战争迄今还在苗族的心灵深处记忆犹新。另一方面是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云贵总督鄂尔泰在陈报经理“苗疆”十一事认为,“苗人多同名”,应“各照祖先造册”,凡“不知本姓者,官为立姓,以便稽查”,强制性的政策迫使苗族不得不改名换姓。
从苗族的姓氏现象上看,这些姓氏的起源是与苗族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姓氏称谓显然是从古苗语中分离出来的。值得说明的是古苗语是没有现代苗语那样发达,例如1957年创制苗文时,川黔滇方言苗语的韵母只有13个(国外苗文的韵母也是13个),而今苗语却借用和吸收了汉语中的大部分韵母对自己的韵母进行充实,发展到了25个,同时苗族也学会了汉语韵母的发音(仅限于中国西部方言苗语)方法,因此使苗语显得更为丰富。所以,在苗族姓氏的某个发音中是否就是从古苗语中分离出来呢?回答是肯定的。例如:“Nguk ”(古姓),可能从“gud”(顽固、古板)分离演变过来,而“Dluas”(侯姓)则可能从“as、druas”(死、破)中分离演变而来。这些语言如何发展演变?又如何由一个词分离成两个词?因无文献史料记载,只能从现代苗语的发音现象来推断。自从清代“改土归流”后,很多苗族姓氏被汉姓取代,苗族也开始接触汉文化,苗族的姓氏被逐步淡化。在这里,要指出的是,滇东南苗族是无家谱的民族,更没有什么“字排”,他们是以几代人来进行估算自己在某地居住历史的长短。特别是苗族迁入云南以后,基本上居住在崇山峻岭之中,与外界隔绝,接受汉文化的程度较低,又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因此,要记录自己的家谱几乎不可能的事。出现所谓“家谱”和“字排”,是新中国建立后,苗族的后生们接受学校教育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后而派生的。
三、结 语
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苗族姓名文化与苗族的服饰制作手工艺、民间歌谣、巫文化一样,正在濒临消亡,这就是苗族的传统文化危机。尽管人大已立法及许多民俗专家、学者大声疾呼保护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但由于受现代文化的冲击和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制度对其的制约,导致了一些有价值的民俗文化被当作落后或者封建迷信而加以排斥和指责,从而加速了它的消亡。苗族民俗文化现象的日趋消亡,首先是苗族上层和苗族知识界对苗族的文化在认识上存在着差异;其次是苗族自身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造成了对姓名文化认识的不到位,再次是贫困地区的政府部门的精力主要放在扶贫上,而没有认真研究如何保护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导致了苗族与其他民族被动地接受汉族的文化而渐渐放弃少数民族自身有价值的文化。如果在这样发展下去,用不了几年,苗族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将灰飞烟灭。因此,苗族的姓名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应该采取一定的积极措施,加以抢救和保护。一、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苗族或者其他少数民族运用自己的姓名,才能有效的保护这一悠久的民族文化;二、苗族的上层人士和在政府谋职的苗族官员应该带头使用苗姓苗名,用汉语将苗族的姓氏翻译后并规范和固定下来;三、对新出生的苗族婴儿要引导其家长改用苗姓苗名,从而逐步普及。
综上所述,尽管姓名只是一个便于人们称呼和区分你、我、他的符号,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到今天,姓名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载体,并赋予一定宗教的神秘色彩。姓名文化是人类最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的文化,是人类脱离了原始、野蛮时代而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里程碑。姓名文化作为苗族文化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历史的兴衰是分不开的。不难看出,姓名文化在苗族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和作用,苗族姓名是与苗族的政治、历史、文化、宗教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只要大家共努力,苗名苗姓将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而永远延续。
--------------------------------------------------------------------------------
1 项朝宗:《记我的祖先项崇周》,载《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24辑
2 何光岳:《东夷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3 王万荣:《楚苗文化关系略论》,载《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4 杨光汉主编:《云南苗族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文艺家出版社1990年出版
[作者简介] 侯 健,1963年出生,男,苗族,云南马关县人,民族语翻译,文山州文化局纪委监察室主任,云南省苗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文山州苗学研究会副秘书长。
(原载《文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7卷 第3期,有改动)
㈦ 求有关湘西苗族的起源与发展的相关知识,越详细越好。时间越早越好
苗族族称古老,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蛮”、“荆蛮”、“五陵蛮”等称呼。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苗族的自称,在湘西地区的苗族称“仡熊”(果熊),而在其它地区称“卯”、“猛”或“蒙”等。“猛”或“蒙”,黔东南苗语意为“树心”,传说枫树心生“妹榜妹留”(蝴蝶妈妈),“妹榜妹留”才生苗族远祖“姜央”,故把“猛”或“蒙”作族称。局部地区称为“嘎闹”,意为乌,或许是古代乌氏族图腾的遗迹。历史上,曾按其服饰、居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面冠以不同的名称。1949年以后,统称为苗族。�
关于苗族族源,与早在4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被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有联系。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与苗族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有人则认为今日之“苗”可追溯到古代的“髳”人。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盘瓠蛮说、武陵蛮说等。
近年来,有人提出传说时代的蚩尤、唐虞夏时代的三苗、殷周时代的髳、春秋战国时代的荆蛮、秦汉时代的黔中蛮或武陵蛮,都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是苗族先民在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不同名称。
总之,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
㈧ 苗族的简介和来历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苗族资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时代又迁移至江汉平原,后又因战争等原因,逐渐向南、向西大迁徙,进入西南山区和云贵高原。
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蛮”、“荆蛮”、“五陵蛮”等称呼。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
关于苗族族源,与早在4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被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有联系。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与苗族有亲缘关系。
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
苗族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黄传说时代。当时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了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而在甘陕黄土高原上形成了以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为首的另两大部落集团。
炎帝与黄帝沿黄河由西向东发展,先后与蚩尤在涿鹿一带发生战争。蚩尤先败炎帝,“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后来炎帝与黄帝联合战败了蚩尤,“轩辕之时,蚩尤最为暴,莫能伐,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蚩尤死后,天下大乱,黄帝便画了幅蚩尤的画像威慑天下,天下这才安定下来。而蚩尤的九黎集团战败后大部分向南流徙,开始了苗族多苦多难的迁移史。至今苗族人民中还广泛流传着蚩尤的传说,他们始终信奉蚩尤为其始祖。
㈨ 汉字是苗族人发明的吗
不是
仓颉是汉字发明者。陕西白水县仓颉庙,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定为国家级文物。陕南、河南、山东都有类似的仓颉庙,此乃唯一“国家级保护单位”。
古人一向观点明确,太史公曰、异史氏曰……责任分明。最早记述仓颉的是荀况的《荀子》,吕不韦《吕氏春秋》、韩非《韩非子》也提到此公,赞他“双瞳四目”。中国古书上有三人“目有重瞳”:虞舜、项羽、仓颉。唐尧眉分八彩,把天下禅让给目有重瞳的虞舜,“重瞳”特指帝王之相。项羽是“武霸王”,仓颉是“文圣人”。
炎帝(神农氏)国家衰败,各部落不听号令。黄帝代表北方游牧民族,比农耕文明更擅长武力,他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貔、貅、豸、虎,与炎帝决战于大阪泉之野,三战方得其志。战败的炎帝退出黄河流域,远走南方。蚩尤不服黄帝统治,黄帝再战于涿鹿,杀蚩尤。诸侯尊黄帝轩辕为天子,取代神农氏。
这段历史被黄帝的史官仓颉记录下来,共用28个汉字,仓颉由此成为发明汉字的鼻祖。这28个汉字,老鸭一个都不认识。今天,中国大陆以外的港、澳、台、海外诸国,凡是使用传统繁体字的华人群体,最常用的键盘语言还是“苍颉码”。
满意请采纳
㈩ 苗族形成的历史
苗族族称古老,最早见于甲骨文中。唐宋以前,曾有“三苗”、“南蛮”、“荆蛮”、“五陵蛮”等称呼。这些称呼把苗和其他族称混同在一起。宋以后,苗才从若干混称的“蛮”中脱离出来,作为单一的民族名称。苗族根据语言差异分为三大方言,分别为苗语东部方言(亦称湘西方言)、苗语中部方言(亦称黔东南方言)和苗语西部方言[2]。苗族的自称,在湘西地区的苗族称“仡熊”(果熊),而在其它地区称“卯”、猛”或“蒙”等。“猛”或“蒙”,黔东南苗语意为“树心”,传说枫树心生“妹榜妹留”(蝴蝶妈妈),“妹榜妹留”才生苗族远祖“姜央”,故把“猛”或“蒙”作族称,西部方言苗族自称为hmongb(蒙),有意为“人”等词义。局部地区称为“嘎闹”,意为乌,或许是古代乌氏族图腾的遗迹。历史上,曾按其服饰、居地等方面的不同,在“苗”字前面冠以不同的名称。1949年以后,统称为苗族。关于苗族族源,与早在四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被史籍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有联系。有人认为古史传说时代的蚩尤为今日苗族所尊奉的始祖,与苗族有亲缘关系。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与苗族有渊源关系。有人则认为今日之“苗”可追溯到古代的“髳”人。此外,还有驩兜说、夜郎说、巴郡南郡蛮说、盘瓠蛮说、武陵蛮说等。有人提出传说时代的蚩尤、唐虞夏时代的三苗、殷周时代的髳、春秋战国时代的荆蛮、秦汉时代的黔中蛮或武陵蛮,都包括有苗族先民在内,是苗族先民在历史上不同时代的不同名称。总之,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