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果说不生灭 非因缘生就是实相 那能量场非因缘生 也不生灭 那就是实相吗>
末学的一点浅见:
世间人以科学为最可信,因此,若是要采信科学之外的任何一种说法,就会先验证一下:“科不科学?”,“科学能不能解释”。但是,科学本身是在发展的,所以科学对世界的认识就一定永远都是局限的。如果科学终于停止了,已经不可能在发展了。那就有两种可能:
一是科学已经可以解释一切了。
二是科学受到了一个不可能突破界限所限定了(比如说: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可能超过光速。因此,科学永远受制于这个限定:采用科学方法不可能制造出一个超光速飞行器。)
如果是前一种,那么大家就可以在久远的未来际皈依科学了(目前尚不可能)
如果是后一种,那么科学就不可能“正遍知”“世间解”。科学家也就不可能是“无上士”了。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核心是:“能量可以由一种形式转为另一种能量形式,但绝不会消失。”。爱因斯坦的:E=mc2 ,描述了质量和能量的转换。
根据上述,几乎可以断定:能量(无形无色)是“不生不灭”的。因此,有些“学佛人”会把能量和“永不生灭的真心”(佛法第一义谛)等同起来。还有一些人,会认为宇宙中起码有两种“永不生灭的东西”:诸佛法身和能量。或者以为“能量就是诸佛法身”。
这样的论断,就会导致一类妄想:
高智能生物和佛菩萨等同,无非是经过修炼提升自己的能量。
人类可以经由某种提升能量的修炼而成为佛菩萨。
能量的聚集可以是无限的,如果知道了方法(比如气功或者佛法),来世生于寿命及长久的其他世界,就能永远不断提升自己的能量,乃至在智慧上超过诸佛世尊。
这里,末学用佛教的法义提供参考:
其一:法界之中,唯一真常不坏者就是真心。再无一法可以“永不生灭”。
其二:器世间(包含六道众生生存的场所:三界世间的一切物质)。是在劫成之时,一切因业报当生此世间的众生的共同业力,导致“四大极微”的聚合,因此成就了世界。当然,这个“器世间”一定包含能量。
其三:他方世界的众生,无论寿命长久道什么地步,无论相貌多么奇异庄严,身量如何广大,神通如何广大(欲界天人,报得五神通;无需修炼,只要出生就有神通)。都只是凡夫众生。凡圣之别在于是否解脱生死,不在于神通是否广大或者聚集的能量如何强大。
其四:“四大极微”也是“唯心所造”,并非不生不灭。
这里,“四大极微”可以用科学所说的“基本粒子”来理解。二者有类似的含义。但是又不能等同来看。“基本粒子”在超大回转加速器上,用超高能粒子以接近光速相互撞击,从而发现很多种粒子,有些粒子的寿命很短,马上转变为能量。有些粒子却很稳定,乃至无法证实它是否可能消灭(可能从大爆炸开始就一直存在)。
以上可以看出:
第一:所谓“基本粒子”是否可以再分?(这可能需要更大的,多国合作也难以实现的超大规模回旋加速器;前沿的物理学家们,不是在变成“思想家”:建立一套完美的模型(假说):比如“超弦理论”“十一维”“平行宇宙”“膜理论”等等,就是在等待着超大回旋加速器上的撞击结果。)可是,现在所知的基本粒子,是有生灭的,短的不足一瞬间。长的也长不过大爆炸之前。你能说它“不生不灭”吗?
第二:能量与质量既然能相互转换,就证明了“能量的创生”:因为它是从另一种形式转换而来的。并无佛教中所说的“不从缘生”“本来自在”“如如不动”的体性。
第三:能量这种“物法”,并不含藏一切万法的种子,并不本来具足一切功德,怎么可能作为修证的最终标的?怎么可能“皈依能量”:以有情之身皈依于无情物?
第四:目前所知的科学,如果从经典物理学开始(之前的还谈不上科学)。不过是几百年的发展。而诸佛世尊的证量,却是“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科学可思可议,佛法不可思不可议。在科学上,可以“站在巨人的肩上”。在佛法上。虽有圣教,却不可能站在圣者的肩上。因为佛法“唯信能入”,不信之人,圣者虽慈悲接引,也难近身,何况能“站在巨人的肩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附:有善知识的简略解说,供参考:
“四大极微本来不生,亦永不灭,但是它们的存在方式可以改变。类似科学所说的“能量不灭定律”——能量不会消失,可以从一种形式变成另外一种形式。四大种之极微虽然不生不灭,但是四大极微并不是外于根本心阿赖耶识存在的法 。四大极微,是有情众生的本心阿赖耶识所变现出来的法,是依有情众生的本心而具有常住不坏性,本心阿赖耶识常住不灭,故所变现出来的四大极微也是常住不灭,因此可以不断地被无量劫中流转的众生所摄取,来制造色身和器世间。”
这个解说与末学上述有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请比对。以下跟帖更有进一步解说:
跟帖:
“ 同样的道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是本心阿赖耶识所变现,因为本心阿赖耶识常住不灭,故所变现出来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亦常住不灭。所以《心经》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因为蕴处界诸法,即是空(第八识)所显示出来的法相。不过,这是站在胜义谛的立场而说的,若是站在世俗谛的立场而说,蕴、处、界皆是无常,四大极微亦是无常。因为无常,才能被第八识所变生,如果它们都是不生不灭,就没有被变生的可能。”
❷ 能量不可以被创造,那么最初的能量从哪里来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宇宙中只存在:能量,信息,物质这三点,而请你注意到一点:这三点只是我们人类进行假设再研究再推翻依次得来,仅仅是凭我们人类自身的一个限度来达成的一个认知而已。那么我们现在就用这么一个“假想”作以解释:你的问题看似仅仅在问能量从哪里来,但其实却很简单的映射到了万物从哪里来,从造世主吗? 这就跟没回答一样。 我则认为的是,所谓的万物从哪里来,仅仅是地球上的话,很简单就能想出来,先是宇宙,再地球,再所谓的“万物”。而你注意到一点没,这些就是说明着一点:“有始也许会终,但有终必须得有始”,如此说来岂不就是宇宙大爆炸论的缩影吗? 嗯,对。但这个宇宙大爆炸论给人的困惑就是当初的那个引起爆炸的点从哪里来? 又是什么让它从而爆炸,所以这是个令人困惑加困惑的问题。 那么我则想问一个问题:“任何事物存在的最基本因素是什么,我想,很简单,那就是时间和空间,空间给与这个事物发展的动向,时间给与这个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为什么我们都只认为宇宙中只存在着能量,时间,物质这三点,而让它们存在的空间与时间又是什么?想想看,没有空间,没有时间,它们又怎么来存在?
那么既然说到了能量最初从哪里来?那么我们现在就得看清楚一个问题,才能更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把这个问题拆分成两个问题,才能由简化精, 这两个问题可分为:(能量是什么? )( 这个所谓的能量从“哪里来”?请注意,这个问题重心则放在了哪里来上)
那么先就第一个问题来说,能量是什么,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能量就是能量,如果继续纠结则我们又回到了上一步,所以这是个没有意义的问题。那么就第二个问题呢? 我们可做出这么一个推断:我们都知道正负两极这个概念, 也可以抽象化成“递增和减少”。那么递增越大,减少越小,而当它们数值相同时即可抵消,但在正负的概念里不能看做为抵消,只能是平稳。而我们假设能量为一个点,这个点位于正负的正中心, 越偏正极能量越强(越濒临极点),越偏负极能量越弱(越濒临死亡),而正中,所谓的平稳,也就是它的(睡眠期)。
所以说,空间和时间创造了给予了能量的生存性,和发展性,而“两极概念”就解释了它的来源性,两极概念中,两极的中心点(睡眠期)就是能量最初的开始点!
但以上的纯粹只是结合现实的推想,所以现在往往科学家只能给我们来句无法解释,因为科学有着它的严谨性。而什么佛学啊,只能给我们解释说为本体,即是“说无,不是无,说是,又不是。”这么的一个东西,因为它有着无可替代的需要性。所以说,如果我们连空间和时间这两点在真正意义上都不进行分析的话,就请不要来问它们之中的东西,就好似给你一布满灰尘的玻璃缸,里面放了许多东西,你瓶外面好似可以隐约看到并且猜想到里面是什么玩意,但只有你擦去灰尘后,打开盖后,放到眼前的才是真实!
❸ 什么是实相
当你处在不同维度时的意识状态!如果说当下定义的为三维实相,四维,五维......,宇宙中存在多维度,就会有多维实相存在,不同维度生活着不同意识的生命体,高维度当然是高级精神生命体的天堂。
❹ 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么我们的灵魂是虚妄的吗
灵魂是不正规的民间的一种说法,在佛法里,应该是见分,也就是第七识,见分相对来说,也可以说是虚妄
❺ 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但它既不能凭空创造,也不会自行消灭对吗 ...
对的,能量守恒的 查看原帖>>
❻ 如何学习吸引定律
如何学习吸引定律
你是否了解吸引(定律)力法则背后的秘密?
现在,或许你已经知道了吸引(定律)力法则是可以改变你生活的大秘密!但是,你是否承认我们大多数人无论如何努力都很难控制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
什么是吸引(定律)力法则呢?简单说就是同类相吸,同频共振,这个宇宙法则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的思想、情感、语言、行动结合在一起后的能量形式将会吸引与其本质相同的人事物,也就是消极能量吸引消极能量;积极能量吸引积极能量
很少有人知道另外一个同等重要的法则,那就是放下法则或者臣服法则,当你开始放下旧有的思维、情绪及行为模式之后,你才可以为你的能量提供空间来吸引内心渴望的愿望及目标。
放下旧有模式
因为长时间所形成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模式,就如同一辆汽车的刹车系统,所以当你越想要快速的创造你想要的生活的同时,旧的模式的阻力越大,经过一段努力后,你好象又回到原有的生活模式中去了。
这些模式耗费了我们大量的能量,而原本我们是可以运用这些能量去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愿望,但是却被负面模式大量消耗,所以只有当你清理掉这些负面模式之后,才可以将能量转移到自己的新目标和愿望之上了。
如果你每天有50000个念头闪过,那么控制想法并让自己积极,的确太困难了,但是我们可以时刻察觉自己的情绪,掌控情绪就要比掌控想法容易的多。
生活中的任一话题都可以让你产生大量的思想和情感,但是大多数的情感和思想是在潜意识的层面运行,我们自己很难察觉。事实上我们日常94-96%的行为是起因于我们潜意识中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很难控制。而显意识又是潜意识的入口,所以当你运用释放限制方法来控制你的情感的时候,就可以防止他们进入潜意识而无法控制。
那么我要如何运用吸引(定律)力法则来创造自己想要的结果呢?
放下你的思想和情感可以消释你的负面能量,这样你就可以切实感受到快乐、平和、财富与爱,这些才是你的本质。你可以将附着在你积极本质上的任何负面能量放下,这将可以将你的思想和情感更有效的专注于你的目标从而更有效的在生活中运用吸引力法则。
不用怀疑,释放限制是掌握吸引(定律)力法则的关键。
你也了解如果想要创造自己想要的事物,你必须在头脑中视觉化你的目标并产生如同拥有一样的感觉,所以你必须将你的负面情感放下,并积极的去感觉目标实现的喜悦。那么释放限制方法就是最有效的方法。
释放限制方法是一个简单、有效、易掌握的技巧。它将帮助你获得瞬间放下任何负面情感和思想的能力,这个方法从1974年开始已经被无数人所验证。它就是帮助你获得一切的关键。
另外,你需要结合以下3个方面,才能更好的运用吸引(定律)力法则和零限制方法,帮助你实现任何的目标和愿望。
行动:如果你仅仅是每天幻想目标和愿望实现后的美好而不采取行动,你就是在做白日梦,当你放下幻想并为自己的目标采取行动,你就会抓住现有的机会将目标实现。
不计回报的付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你要在不冀望回报的前提下开始付出,这将会给你带来直觉与感恩,当你无条件的付出,你就是在启动能量循环,那么你将会收到成倍的能量回报。根据吸引力法则,你给出的能量将会吸引回报能量。
跟随内心的指引: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拥有宇宙的智慧存在。当你愿意聆听内在的指引,它就会给你最适合的方向并将一切有利因素吸引到你身边。直觉会给你任何你所需要的一切,你将发现你总是会在正确的时间与空间采取对你最有益的选择和行动。
现在你掌握了更多有关吸引(定律)力法则的秘密,将本文所提到的重点应用于吸引力法则,你就将会无往不利,而去真正更有效的创造你想要的生活。
学习运用吸引定律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因为你会总是期待地观察,等待你想要的事情出现,你可以刻意地运用这个定律来创造你的未来.
怎样使用吸引定律呢?
吸引定律已经时刻在为你工作,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你正在吸引相关的人,状况,工作等等很多东西到你的生活中.一旦你认识到这个定律,而且知道它是怎样工作的,你就可以刻意地运用它去吸引你真正想要的东西到你的生活中来.
怎样运用吸引定律来得到你的需要呢?方法很简单
1,弄清楚你到底想要什么
2,提高相关的振动
3,授权给它
你必须对你想要的东西十分清晰和准确.集中注意力在它上面.向它倾注你所有的积极的能量,感觉良好.
在吸引定律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能量以及我们情绪和感觉的振动,你拥有的任何思想,连同相关的情绪,从你本身开始振动,向宇宙发射你的振动频率,然后吸引你想要的东西.
就这么简单.你可以把琐碎的事情交给宇宙来完成,让宇宙决定交付的方式,你只管接受,你现在所要做的就是授权给它,听起来很简单吧,哈哈,其实最难做的就是这个部分.要去掉任何怀疑,你只要期待就行了,感谢它吧.
你可以总是期待你想要的事情,好的事情发生.始终保持良好的感觉,感觉到你要的东西已经在路上了.总是充满期待吧.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哲学的道、宗教的神与科学的宇宙本源是一体的:我们自身既是宇宙外化的一种形式~
——(节选自美国科普电影《我们到底知道什么》)
而上述的“道” 其实就是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意识到自己的伟大。科学愈发展就愈为人本身的存在感到震撼~ 科学研究表明,人对于自身的认识就如冰山一角。而通过量子力学的研究也发现宇宙的存在与人类的意识有着说不清 道不明的联系~
我们无须了解宇宙是怎么运行的,上述这些只是要告诉你一个非常振奋的消息:我们只需要改变自己的思想,就可以改变自己所处的外在环境!即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当下生活的环境是由我们过去的思想塑造的!
Thought become things !
我们现在的思想则 创造着 未来的外在环境!
所以,只要我们开始运用这个定律 ,那么 We can get everything we want, Happiess,Health and Wealth !
这个宇宙,并不是一个你对我错,或我对你错的二分世界,只能二选一。
因为吸引定律让每一个人都是”对”的。
你相信什么,你就会创造什么;你创造什么,你就会看见什么;你看见什么,就会回过头来证明自己原先的想法是”对”的……
你的信念总是自我证明的,你所不相信的总是自我证伪的。
你的信念总是创造实相(事实)回过头来支撑自己,自己是对的。
吸引定律说:同频共振,同质相吸。
创造定律说:你得到你所聚焦的。
所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想法形成不同的信念,不同的信念创造不同的实相,不同的实相都各自回过头来证明自己原先的想法是对的。
这就是为什么,大家都各执一辞,言之凿凿地向别人强调:”我说的是真的,我是有事实依据的,我是有统计数据的……我是有证据的!”。
其实,在吸引定律之下,每个人都是对的,因为每个人都能够找到事实依据支撑自己的想法。
其实,我的对不会使你变成错,你的对也不会使我变成错。
因为,我们各自创造不同的实相,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吸引定律底下,宇宙可以同时容纳不同并且互相矛盾的实相并存并行!
吸引定律让我们每个人,住在同一个地球上,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这就是吸引定律在玩的把戏。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如此……
❼ 能量的相互转化实质上是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过程,包括a消耗能量
能的利用过程是指利用能源为人类服务,实质上是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过程.
故选:C.
❽ 利用能源的过程实质上是能量创造的过程吗
C 分 析: 由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能的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故选项C正确。
❾ 我认为空间由时间和能量创造,谁有新颖的解释
空间和时间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可以说是由能量创造的
而空间则空间
空间可分为哲学的空间概念和数学的空间概念:
(1)哲学空间:三维的,具有容纳物质存在与运动的属性;
(2)数学空间:多维的,从点的零维到面的多维(线是一维的,平面是二维的,体是三维的,曲面是多维的)。
以目前人类的认知能力可感知的三维物理存在,其定义必须依靠一个或多个参照体系或参照物。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
例如数学上的原点与X、Y、Z三轴之间共同构成的关系。
随着网络的发展
人们把存放已制作好的网站的地方叫做“空间”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图书馆学界基础理论建树,曾有过重要的影响,而九十年代初托夫勒的《大趋势》对整个信息界的撞击,人们至今还记忆犹新。而今,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企盼着新的更高层次的信息理论的出现。近年来,国外有不少理论研究显示了一定的成熟度,其中三个空间的理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三个空间是指网络空间(Cyberspace)、信息空间(Infosphere)和思想空间(Noosphere)。美国海军研究生院的约翰·阿奎那(John Arquilla)与其合作者们自1991年开始进行了关于未来军事事件、社会矛盾及犯罪、信息策略等研究,并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的报告与著作,如1996年的《网络战争的来临》、1999年的《历数新的边界》、1999年的《思想政治的出现》、即将出版的《战争中信息作用的转换》等。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的出现》一书中,阿奎那等全面地概述其理论基础:三个空间的理论,为这一研究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1 网络空间(cyberspace)
这是三个概念中最常用的一个,指全球范围的因特网系统、通讯基础设施、在线会议体系、数据库等一般称作网络的信息系统。该术语最多的是指因特网,但也可用来指具体的有范围的电子信息环境,如一个公司、某武装部队、某政府和其他机构组织等的信息系统。
该术语可用于解释信息的电子存贮和信息流、该信息系统的服务商和用户、及其与之相连为一个领域和系统使之成为如同政治学、经济学那样明确的特征的技术。理想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用户应该能够通过硬件软件进入并运作这一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发展最快、是世界上势力与所有权范围最新的领地。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是当前最大的项目之一,网络空间这一术语也成为最流行的词汇之一。
该术语比信息空间和思想空间具有更趋向于技术的一面。但在这个术语里,人们看到网络似乎比看到技术更多些,从William Gibson 1984年用Cyber-punk来说明交感幻觉(Gibson,1984),直到如今人们用Cyberspace用于说明建设创造思想的全球模型,加强人们精神上的联合,这种观点实际上预示着网络空间与思想空间的部份重合。
网络空间比信息空间或思想空间更受限制些,表现在其主要表示网络(这一似虚而实的事物)。但有些定义也跨出了因特网的范畴,如那些与网络空间有关的,影响重要基础设施的公共电话网、电力网、石油天然气管道、远程通讯系统、金融票据交换、航空控制系统、铁路编组系统、公交调度系统、广播电视系统、军事和其他政府安全系统等。策略性的信息战争大部份在于保证国内的网络安全,并发展对系统里其他势力弱小的国家的剥削能力(Arquilla,1999)。
2 信息空间(infosphere)
明确了网络空间概念在空间和技术上的局限性后,一些分析家提出信息空间的概念。这两个术语间的区别并不十分清楚,常被交替使用。如最近有人定义:信息空间是将世界通讯以网络、数据库、信息源连接到广大的、内联的、参差不齐的电子交流系统的捷径,信息空间有着将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知识集中到一起(Vlahos,1998)的潜力。然而这从某种角度上看不正是网络空间的定义吗?
实际上,信息空间比网络空间要大得多,它可以包括后者的全部内容再加上可能没有被包括进网络信息系统的内容。在民用范围内这经常包括广播、印刷等媒体以及一些机构,如公共图书馆等,其中还有相当部份信息内容还没有被电子化。在军事范围内,信息空间还可能包括命令、控制、通讯、谍报、监视、侦察系统——这些战场之外、但与战争相关的军事信息环境(Aquilla,1999)。
像网络空间一样,信息空间正作为真正的全球信息基础和环境在显现出来,传统的对空间和时间的认识在这里已不能说明问题。该术语因其聚焦于信息环境广义地定义,而不是仅考虑基于计算机技术和设施,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优势;同时又因其是人物空间的中介,即信息空间是基于信息的一个明确的领域,但又与我们同时所居住的地球的其他部份密切相关,因此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法国哲学家Paul Virilio也曾提及信息空间这一概念:信息空间,信息所处的领域,将会将其强加于地理空间。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缩小了的世界上,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能力将把我们的世界挤压到所剩无几。事实上,已经出现了速度污染,使我们的世界减小到零。在最近的将来,人们将会感到被圈在一个小环境内,他们会觉得被快速传播的信息的力量关在这个已到忍受到极限的世界上。如果让我来提供一个结论性的想法,那么内联互动对真实世界就像放射性对大气层一样(Der Derian,1996)。
3 思想空间(Noosphere)
到目前为止,最抽象而又最不受青睐的就数思想空间了。该词源自于希腊语noos,意为思想,由法国神学家和科学家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在1925年首创,并通过50和60年代他去世后出版的著作而传播开来。依据他的观点,世界首先进化出地理空间,然后生物空间。由于人们得以在世界范围内联系交流,于是世界开始出现思想空间,他将此描述成许多形式,如跨全球的思想领地、思想线路、巨大的思想机器、充满纤维与网络的思想外壳、流浪(游移不定)的意识等。
根据Taihhard的说法,思想的力量多年来已经创造和发展了部份思想空间,最后终将取得其全球的存在,其各种各样的部件正在融合。不久以后,一个合成体系将呈现出来。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们的意识与精神活动将无需确定的范围,但又不丧失个人的特征。再认识充分些,思想空间将把人类提高到一个更高、更新的进化阶段,人们由集体的心理和精神的合成力量所驱动,由一种对道德和法律的虔诚所驱动。当然,这种过渡也许不那么简单顺利,或许要依靠某种全球的震动或者是某种启示以成为思想空间最终的融合特征。
尽管这一概念基本上是精神的,远不如网络空间或信息空间的技术性强,但Teilhard已经把不断加强的通讯交流归结为一个因素。在他的时代还没有类似因特网的媒体存在。然而,50年代的广播和电视媒体促使了这种全球意识思想的产生。他期待惊人的电子计算机给人类以新的思想工具。他的预测与如今的因特网竟不谋而合。
很少有政府或商界人士有兴趣促进全球思想空间的构筑,除了在有限的范围,如国际法、政治或经济理论界的研究人员。促进全球思想空间实现的动力更可能是来自那些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家,或其他民间社会的成员,如教学、学校等,或那些献身于信息交流自由和伦理价值规范传播的个人。我们相信,现在是到了政府与商界开始往这一方向转移注意力的时候了,尤其是因为在信息时代强权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需要国家政府和商业市场人员与民间社会活动家的合作力量。
4 三个空间之间的关系
所有三个领域都还在发展中且继续维持着这一状态。三者都在世界范围内很快地扩展,但都还分裂成更小的组成空间,其中有的空间在世界某些地区发展得更快些。尽管三个空间都在均衡发展,但仍继续其间的交叉覆盖。网络空间将维持最小的部份;居于其他两个空间之内的信息空间次之;而思想空间则将三个空间全部包括在内。见下图。其中某一空间发展时,其他也都在发展,尽管不必要平衡进行。
三个空间示意图
附图
本图录自Arquilla,John and Ronfeldt,David.The emergence of noopolitik:Toward an American information strategy.Santa Monica:RAND,1999,p16
三个理论一个都不能忽视,但人们对它们各自的倾向性的认识是不同的。三个空间都有技术、组织和思想层次,但这些层次及其作用却不尽相同。更进一步说,每个空间都有其内在的特性。在三个空间中,网络空间最具技术性,而思想空间则最具观念性。当人们考虑网络空间时,跳入其脑海的首先是连接了因特网的计算机屏幕,而其内容无关紧要。当人们考虑信息空间时其图像可能是通过卫星转播的电视节目。当人们考虑思想空间时,其脑海中形成的图像不会是什么技术,却可能是涉及文化伦理的什么观点,其内容应该是文化的。
当我们讨论网络空间的延伸趋向于技术性时,讨论信息空间则经常强调通讯交流的动力以及对其的思考,相比而言,讨论到思想空间的未来时,似乎一定是哲学方面的,尽管两者之间少有联系,或相距甚远。
虽然每一个领域的运用都是独立的,但讨论时都很可能岔到另一个空间的方向上去。因此,许多对网络空间的讨论可能很大程度上转移到思想空间去。如通过网络空间和信息空间讨论分析信息战争的军事分析家们争辩说,信息战争实际上是关于人们智力、精神的战争,是侵犯到人们的观念、认知领域的战争。一方面有相当多的关于网络黑客的讨论,而同时在美国又有观念被黑客入侵的个案,如对手、操纵者通过广播媒体或因特网传播其声明或公告。同时,拥护思想空间理论的哲人们亦注意到该理论的发展,还得依靠这已在世界范围内被普遍认可了的、联网了的信息和通讯系统的传播。
但无论如何,思想空间仍然是最具思想性的空间,因此具有相对的优势。无论从哪个角度说,三个空间都基于信息而存在,从最小的数据单元到知识、智慧的高级形式,而这些都属于信息处理系统。然而,由于思想空间比其他两个空间更具思想性,而不是技术性,又被认为更具信息结构处理的特征。思想空间,如同脑袋,是信息处理和信息结构系统,这是一个重要的定义。处理的观点聚焦于系统中信息的输入输出的传输,而结构的观点则注重于一个组织、一个系统本身的目标、价值、实践,是从所处地位、身份、意义、目的等方面对一个组织成员们的影响,而不是考虑在某时某信息是否处理了。处理的观点趋向于以技术作为评价的因素,而结构的观点则更包容了人的因素和思想的投入。人们应该如同关注信息处理一样开始关注信息结构的动态。思想空间概念的引进将能帮助信息决策者们聚集于信息结构的作用。
总的来说,信息革命对当今世界的整合和分散都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些都通过三个空间进行,尽管最后的也许是最适合用来解释的。思想空间是一个知识与智慧的领域,这是范围最大的一个空间,最大的空间意味着可以更好地进行策略性思考和计划。思想空间代表着扩大了的信息领域,那里更强调理念与组织,当然也不忽视技术。分析家和策略家倾向于思想的作用、价值和认知而不是因特网的设计,或者说他们更注重信息结构,而不是信息处理,或者用本文的语言来说是更乐意接受思想空间概念。果真到了这时,这个新的概念就到了成熟的时候了。
编辑者:tonny_2006
生存的范围,交流的平台.
空间可分为绝对的与相对的,真实的与表象的,以及数学的与普通的。
绝对空间:其自身特性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处处均匀,永不移动。相对空间是一些可以在绝对空间中运动的结构,或是对绝对空间的量度,我们通过它与物体的相对位置感知它,它一般被当做不可移动空间,如地表以下、大气中或天空中的空间,都是以其与地球的相互关系确定的。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在形状大小上相同,但在数值上并不总是相同。
也指QQ空间
网站空间
网站空间是可以让用户在网络上访问的空间
通过输入域名,域名解析到一个网络空间上,内容就会被显示
现在提供空间的空间商主要有:万网,新网,快网,飞鸟互联,商务互联等等
是由宇宙大爆炸为开始,经数百亿年扩散最终形成现在的空间
❿ 因为物质和能量都不能被创造或摧毁,能量耗尽后会去哪里
影响宇宙的物理定律
1.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 表示能量不被创造和被损毁。
2.第二定律(能量衰减定律 ) 表示在一个闭合的系统,相当数量有效的能量在宇宙中是在衰减。熵是一种不能转化为功的热能。熵的改变量等于热量的改变量除以绝对温度。当高低温度各自集中时,熵值很低;当温度均匀扩散时,熵值增高。当物体有秩序时,熵值低;当物体无序时,熵值便增高。
宇宙是在用完有效的能量吗?
质量其实就是被“封存”了的能量,恒星只不过是通过核聚将被封存的能量释放出来.恒星并不是在消耗能量,只是在解放出这些被封存的能量.当然宇宙中的黑洞的巨大引力会以我们人类还尚未了结的方式再次封存这些能量,不过这与你的提问并没有什么关系.
结论就是,宇宙中的能量是守恒,能量要么以能量的方式存在,要么仅仅被转换成了质量.无论能量以何种形态存在,都会遵循质能守恒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