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微生物之父是怎么发明了巴氏消毒法
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回自微生物,而答不能凭空产生.他做的一个最令人信服、然而却是十分简单的实验就是“鹅颈瓶实验”,还发现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
故答案为:巴斯德;巴氏
⑵ "巴氏消毒法"的发明,说明了_____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菌繁殖越慢;温度越高,繁殖越快.但温度太高,细菌就会死亡.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和耐热、耐冷能力。
巴氏消毒法是法国人巴斯德于1865年发明,经后人改进,用于彻底杀灭啤酒、酒、牛奶、血清白蛋白等液体中病原体的方法,也是现世界通用的一种牛奶消毒法。
巴氏消毒的目的是杀死牛奶中可能存在的所有有害微生物(包括一切致病菌)。在巴氏消毒法发明前,欧洲因喝生牛奶或吃乳制品而染结核病的人不计其数。由于当时还未发明抗菌素,因此,因结核病而死的人也是不计其数。
但自从巴氏消毒法广泛应用以后,因喝牛奶而染此病的人已很少见。但现在世界上也有一些地方的人喜欢喝生牛奶,比如我国的内蒙。据科学家调查,在内蒙牧民肺结核病人中,有10.6%的患者有喝生牛奶的习惯。
巴氏消毒法还用于消毒啤酒、白酒等东西,经过巴氏消毒的啤酒叫干啤;不经巴氏消毒,只能冻藏保鲜的啤酒就是生啤。
(2)杀菌发明扩展阅读:
巴氏消毒纯鲜奶较好地保存了牛奶的营养与天然风味,在所有牛奶品种中是最好的一种。只要巴氏消毒奶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细菌的繁殖就非常慢,牛奶的营养和风味就可在几天内保持不变。
巴氏消毒牛奶是世界上消耗最多的牛奶品种,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巴氏消毒奶的消耗量都占液态奶80%以上,品种有全脱脂、半脱脂或全脂的。
在美国市场上,实际几乎全是巴氏消毒奶,而且是大包装(1升、2升、1加仑)的,市民上超市一次就买够一个星期喝的鲜奶。市场很少有灭菌纯牛奶卖,有的小城镇根本买不到。
国际上通用的巴氏消毒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这种方法目前在广东较少使用。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牛奶中各种生长型致病菌,灭菌效率可达97.3%-99.9%,经消毒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嗜热菌及耐热性菌以及芽孢等,但这些细菌占多数的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对人无害反而有益健康。
第二种方法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其杀菌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但杀菌的基本原则是,能将病原菌杀死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会有较多的营养损失。注意,巴氏消毒法并不能杀死结核杆菌。
热力消毒包括火烧、煮沸、流动蒸气、高热蒸气、干热灭菌等。能使病原体蛋白凝固变性,失去正常代谢机能。
(1)火烧 凡经济价值小的污染物,金属器械和尸体等均可用此法。简便经济、效果稳定。
(2)煮沸 耐煮物品及一般金属器械均用本法,100℃1~2分钟即完成消毒,但芽胞则须较长时间。炭疽杆菌芽胞须煮沸30分钟,破伤风芽胞需3小时,肉毒杆菌芽胞需6小时。
金属器械消毒,加1~2%碳酸钠或0.5%软肥皂等碱性剂,可溶解脂肪,增强杀菌力。棉织物加1%肥皂水15l/kg,有消毒去污之功效。物品煮沸消毒时,不可超过容积3/4,应浸于水面下。注意留空隙,以利对流。
(3)流动蒸气消毒相对湿度80~100%,温度近100℃,利用水蒸气在物何等表面凝聚,放出热能,杀灭病原体。并当蒸气凝聚收缩产生负压时,促进外层热蒸气进入补充,穿至物品深处,加速热量,促进消毒。
(4)高压蒸气灭菌(湿热灭菌) 通常压力为98.066kPa,温度121~126℃,15~20分钟即能彻底杀灭细菌芽胞,适用于耐热、潮物品。
(5)干热灭菌 干热空气传导差,热容量小,穿透力弱,物体受热较慢。需160~170℃,1~2小时才能灭菌。适用于不能带水份的玻璃容器,金属器械等。
⑶ 杀菌玻璃发明了没
发明啦!
⑷ 消毒柜是谁发明的
中国 康宝公司 1988年康宝第一次诠释消毒柜,发明世界首台电热型消毒柜,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能全面有效杀灭乙肝病毒,告示人们,预防肝炎也可以从自家做起
⑸ 消毒法是如何发明的
1861年,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斯德来到巴黎,开始积极从事科研工作,他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发酵和腐烂。
他需要弄清楚空气中是否存在微生物。他用一只玻璃管,一端接上排气泵,另一端用棉布塞住,让大量空气从棉布和玻璃管中通过。试验结果显示,棉布变黑、变秽。
接着,他又将肉汁装进玻璃瓶中,塞住瓶口,使其和外部隔绝,再进行加热,最后经显微镜检查证实,只要瓶里没有微生物,肉汁就不会变质腐烂。而如果轻轻掀起瓶塞,使空气稍微进入,瓶内就出现微生物。
因此,巴斯德断言,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使得实验中的棉布变黑、变秽。
为了更进一步地说明问题,巴斯德准备了许多经过严格处理的烧瓶,然后不辞辛苦地到繁华的大街上、清洁的地下室、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顶采取了空气的样品,再用显微镜检查。证实繁华大街上的空气里微生物最多,地下室的空气中微生物较少,而山顶的空气中则几乎没有微生物。
于是,巴斯德再次断言,肉汁放在有空气的地方,只要微生物不接触,肉汁就不会变腐。
为此,他又精心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实验仪器。这是一个长颈烧瓶,长长的瓶颈向下弯曲着,空气可以通过瓶颈进入瓶内,但灰尘、微生物却在进入瓶颈的途中粘在瓶颈上,这样,瓶中的肉汁就不会变腐了。
后来,巴斯德又想出了一个奇妙的办法,在长长的瓶颈中间加热,使外部的微生物在进入的途中就被杀死。这样,巴斯德以确凿的实验,戳穿了“生物自然发生学说”的谎言。
加热可以杀菌防腐,巴斯德的实验无疑是现代消毒法的滥觞。
后来,巴斯德又通过不懈努力,发现了另一种防止乳酸发酵的新杀菌法—低温杀菌。也就是说不采取加热的办法,而是在低温中增压使微生物死亡,后来人们也将这种新办法称作“巴斯德式杀菌法”。
巴斯德在他的论文中指出:“腐败的食物可以使人体中毒。伤口化脓是因为某种生物所引起的发酵结果……疾病,特别是传染病,都是因微生物潜入人体,大量繁殖,而分解了周围的肌体,这种分泌物对人体有极大的毒害,从而引起疾病。”
那么,如何阻止微生物侵染人体,尤其是在手术后防止创口受病菌感染呢?一个崭新的课题展现在世人面前,呼唤着解决的途径。
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最先发明了外科手术消毒法英国一位名叫利斯特的外科医生勇敢地担起了这项庄严的历史重任。利斯特在外科手术方面有着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然而,在他主持的外科医院里,仍有不少病人在手术后因伤口感染而死亡。所以,当时患有外科疾病的人,除非面临死神的威胁,否则谁也不愿意到医院来动手术。
怀着强烈的事业心以及对患者极大的同情心,利斯特立志要改变这种落后局面。一次偶然的机会,利斯特读到巴斯德的著作,大有所悟:原来空气中四处弥漫着微生物,难怪手术后的病人会意外受感染死亡。
既然微生物是伤口化脓的元凶,那么寻找一种药物使伤口上的微生物死亡是最好的办法。于是,利斯特开始搜寻可以制服病菌的药物。
一天,利斯特满脸倦容地从实验室里走出,到大街上散步,碰巧遇到一位清洁工人在掏阴沟,一股难闻的腐臭味直钻鼻孔。利斯特正想掩鼻快步离开时,发现那清洁工人正在往阴沟里泼药水,霎时,浓烈的药味掩住了臭气。利斯特惊诧地停下了脚步,问道:“这是什么药水?”
“石炭酸,往阴沟倒些下去可以清除臭味。”
“哦?”利斯特陷入了思考,这神奇的石炭酸会不会是理想的杀菌药?想到这里,他如获至宝般地赶回医院,开始了试验。
试验显示,具有强烈刺激性的石炭完全可以控制伤口化脓,不过,病人却受不了刺激的剧烈疼痛,而且伤口愈合缓慢。
一系列的稀释实验之后,适当比例的石炭酸作为一种比较安全的消毒药物被利斯特掌握了。为了更有效地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落到伤口上,利斯特以巴斯德的理论为指导,创造了具体的消毒方法:手术前,凡需与伤口接触的医生的双手、手术服、手术器械等,都用石炭酸浸泡处理;手术时,边用喷雾器向伤口附近喷射石炭酸,边进行开刀;手术后,再用经过石炭酸浸渍处理过的药用纱布蒙盖。经过这样手术的病人,几乎没有发生意外的感染,而且迅速恢复了健康。
⑹ 盘尼西林的发明有什么重大意义
青霉素(盘尼西林一般指青霉素)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
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不断产生,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
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头霉素类等。青霉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须做皮试,以防过敏。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
使用该品必须先做皮内试验。青霉素过敏试验包括皮肤试验方法(简称青霉素皮试)及体外试验方法,其中以皮内注射较准确。
皮试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约有25%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人死于皮试。所以皮试或注射给药时都应作好充分的抢救准备。
在换用不同批号青霉素时,也需重作皮试。干粉剂可保存多年不失效,但注射液、皮试液均不稳定,以新鲜配制为佳。而且对于自肾排泄,肾功能不良者,剂量应适当调整。此外,局部应用致敏机会多,且细菌易产生抗药性,故不提倡。
⑺ 消毒法是怎么发明的
1861年,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斯德来到巴黎,开始积极从事科研工作,他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发酵和腐烂。
他需要弄清楚空气中是否存在微生物。他用一只玻璃管,一端接上排气泵,另一端用棉布塞住,让大量空气从棉布和玻璃管中通过。试验结果显示,棉布变黑、变秽。
接着,他又将肉汁装进玻璃瓶中,塞住瓶口,使其和外部隔绝,再进行加热,最后经显微镜检查证实,只要瓶里没有微生物,肉汁就不会变质腐烂。而如果轻轻掀起瓶塞,使空气稍微进入,瓶内就出现微生物。
因此,巴斯德断言,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使得实验中的棉布变黑、变秽。
为了更进一步地说明问题,巴斯德准备了许多经过严格处理的烧瓶,然后不辞辛苦地到繁华的大街上、清洁的地下室、高耸入云的阿尔卑斯山顶采取了空气的样品,再用显微镜检查。证实繁华大街上的空气里微生物最多,地下室的空气中微生物较少,而山顶的空气中则几乎没有微生物。
于是,巴斯德再次断言,肉汁放在有空气的地方,只要微生物不接触,肉汁就不会变腐。
为此,他又精心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实验仪器。这是一个长颈烧瓶,长长的瓶颈向下弯曲着,空气可以通过瓶颈进入瓶内,但灰尘、微生物却在进入瓶颈的途中粘在瓶颈上,这样,瓶中的肉汁就不会变腐了。
后来,巴斯德又想出了一个奇妙的办法,在长长的瓶颈中间加热,使外部的微生物在进入的途中就被杀死。这样,巴斯德以确凿的实验,戳穿了“生物自然发生学说”的谎言。
加热可以杀菌防腐,巴斯德的实验无疑是现代消毒法的滥觞。
后来,巴斯德又通过不懈努力,发现了另一种防止乳酸发酵的新杀菌法—低温杀菌。也就是说不采取加热的办法,而是在低温中增压使微生物死亡,后来人们也将这种新办法称作“巴斯德式杀菌法”。
巴斯德在他的论文中指出:“腐败的食物可以使人体中毒。伤口化脓是因为某种生物所引起的发酵结果……疾病,特别是传染病,都是因微生物潜入人体,大量繁殖,而分解了周围的肌体,这种分泌物对人体有极大的毒害,从而引起疾病。”
那么,如何阻止微生物侵染人体,尤其是在手术后防止创口受病菌感染呢?一个崭新的课题展现在世人面前,呼唤着解决的途径。
英国一位名叫利斯特的外科医生勇敢地担起了这项庄严的历史重任。利斯特在外科手术方面有着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然而,在他主持的外科医院里,仍有不少病人在手术后因伤口感染而死亡。所以,当时患有外科疾病的人,除非面临死神的威胁,否则谁也不愿意到医院来动手术。
怀着强烈的事业心以及对患者极大的同情心,利斯特立志要改变这种落后局面。一次偶然的机会,利斯特读到巴斯德的著作,大有所悟:原来空气中四处弥漫着微生物,难怪手术后的病人会意外受感染死亡。
既然微生物是伤口化脓的元凶,那么寻找一种药物使伤口上的微生物死亡是最好的办法。于是,利斯特开始搜寻可以制服病菌的药物。
英国外科医生李斯特最先发明了外科手术消毒法
一天,利斯特满脸倦容地从实验室里走出,到大街上散步,碰巧遇到一位清洁工人在掏阴沟,一股难闻的腐臭味直钻鼻孔。利斯特正想掩鼻快步离开时,发现那清洁工人正在往阴沟里泼药水,霎时,浓烈的药味掩住了臭气。利斯特惊诧地停下了脚步,问道:“这是什么药水?”
“石炭酸,往阴沟倒些下去可以清除臭味。”
“哦?”利斯特陷入了思考,这神奇的石炭酸会不会是理想的杀菌药?想到这里,他如获至宝般地赶回医院,开始了试验。
试验显示,具有强烈刺激性的石炭完全可以控制伤口化脓,不过,病人却受不了刺激的剧烈疼痛,而且伤口愈合缓慢。
一系列的稀释实验之后,适当比例的石炭酸作为一种比较安全的消毒药物被利斯特掌握了。为了更有效地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落到伤口上,利斯特以巴斯德的理论为指导,创造了具体的消毒方法:手术前,凡需与伤口接触的医生的双手、手术服、手术器械等,都用石炭酸浸泡处理;手术时,边用喷雾器向伤口附近喷射石炭酸,边进行开刀;手术后,再用经过石炭酸浸渍处理过的药用纱布蒙盖。经过这样手术的病人,几乎没有发生意外的感染,而且迅速恢复了健康。
⑻ 发明接种和灭菌法的是哪两位科学家
发明接种和灭菌的法是非常伟大的,两位科学家他们不知道叫什么名字。
⑼ 84消毒液是谁发明的
84消毒液和巴氏消毒法没关系。84消毒液是1984年,地坛医院的前身北京第一传染病医院研制成功能迅速杀灭各类肝炎病毒的消毒液。
⑽ 巴氏灭菌什么时候发明的
巴斯德在大学里学的是化学,由于他不到岁便成了有名的化学家,法国里尔城的酒厂老板便要求他帮助解决葡萄酒和啤酒变酸的问题,他们希望巴斯德能在酒中加些化学药品来防止酒精发酵过程中变酸。
巴斯德的实验室巴斯德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善于利用显微镜观察,这使他在化学上有过前人没有的重要发现。
所以在解决葡萄酒变酸问题时,他首先也是用显微镜观察,看看正常的葡萄酒和变酸的葡萄酒中究竟有什么不同。结果他发现,正常的葡萄酒中只能看到一种又圆又大的酵母茵,变酸的酒中则还有另外一种又细又长的细菌。他把这种细菌放到没有变酸的葡萄酒中,葡萄酒就变酸了。
据此,巴斯德认为空气中存在许多种细菌,它们的生命活动能引起有机物的发酵,产生各种有用的产物,并且发酵是酵母中的细菌造成的,并不是原先许多人认为的那样是由化学反应造成的。
根据自己对发酵作用的研究,巴斯德向酿酒厂的老板们提出建议,只要把酿好的葡萄酒放在接近50℃的温度下加热并密封,葡萄酒便不会变酸。酿酒厂的老板们开始并不相信。巴斯德便亲自在酒厂里做示范。他把几瓶葡萄酒分成两组,一组加热,另一组不加热,放置几个月后,当众开瓶品尝,结果加热过的葡萄酒依旧酒味芳醇,而没有加热的却把人的牙都酸软了。
巴斯德因确认出葡萄酒中的致害微生物,挽救了法国的经济,因而在法国名声大振。但他并未就此停下自己探索的脚步。空气中也存在着人和动物的病原菌,能引起各种疾病。为了排除杂菌,巴斯德于1863年创造了巴氏灭菌法,这种采用不太高的温度加热杀死微生物的方法直到今天还被我们用在食用牛奶的保鲜中。
巴斯德发明了巴氏灭菌法之后,1877年,他又提出细菌学理论,有利地驳斥了争论了几个世纪的自发病源学说。在这段时期,巴斯德又研究出鸡霍乱、炭疽、猪丹毒的菌苗,奠定了免疫学的基础。
德国医生罗伯特·科赫首先采用平板法得到炭疽菌的单个菌落,肯定了细菌的形态和功能是比较恒定的。自从单形性学说取得初步胜利之后,就建立了以形态大小为基础的细菌分类体系,随后又用生理、生物化学特性作为分类的依据,使细菌分类学的内容逐步得到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