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佛教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是什么
十信: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最初十位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无量法门,要以信为先也。一、信心。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名曰信心。二、念心。虽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此现前一念,决定不忘,名曰念心。三、精进心。不杂曰精,不退曰进,进趣真净,名精进心。四、慧心。心纯行勤,智慧自生,名曰慧心。五、定心,百杂粉碎,心体湛然,名曰定心。六、不退心,定光发明,进修无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七、护法心。进趣功纯,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相接,名护法心。八、回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与佛光相交格,名回向心。九、戒心。安住净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十、愿心。遍游十方,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得满足,名曰愿心。
十住: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二个十位名十住,因信心既立,能住佛地也。又因发起大心,趣入妙道,故又名十发趣。一、发心住。以真方便,假十信之用,圆成一心,名发心住。二、治地住。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则一切皆治,名治地住。三、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遍修诸行,皆无留碍,名修行住。四、生贵住。冥契妙理,行与佛同,气分感通,成如来种,名生贵住。五、方便具足住。自利利他,方便具足,名方便具足住。六、正心住。心念同佛,惟得其正,名正心住。七、不退住。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名不退住。八、童真住。佛之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如童真之可贵,名童真住。九、法王子住。长养圣胎,绍隆佛种,堪作法王之子,名法王子住。十、灌顶住。菩萨既为佛子,佛以智水灌顶,藉表成人,名灌顶住。
十行: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三个十位名十行,因菩萨经十信十住,已成佛子,满足自利,复须长养利他功行,故名十行,亦名十长养。一、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名欢喜行。二、饶利众生,使得法利,名饶益行。三、等视众生,不见其过,名无嗔恨行。四、三际十方,化身无尽,名无尽行。五、了达法门,悉无错误,名离痴乱行。六、既离痴乱,则能现诸相,同异圆融,名善现行。七、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于一尘中,现十方界,尘界交现,不相留碍,名无著行。八、缘般若故,成无著行,故六度中,特尊般若,名尊重行。九、妙观慧中,显圆融德,能入诸佛法轨中,名善法行。十、圆融德相,清净无漏,真无为性,妙契真实,名真实行。
十回向: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四个十位名十回向,因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故名为回向。前之住行,出俗心多,大悲心少,此则济以悲愿,处俗利生,回此善行,向彼万类。一、化度众生,离众生相,回无为心,向涅盘道,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二、正显中道,归趣本觉,回入法身,无能坏者,名不坏回向。三、本觉之理,湛然常住,能觉之智,齐于诸佛,名等一切佛回向。四、觉智周圆,无所不遍,名至一切处回向。五、一切世界,过恒沙佛,自性功德,重重无尽,名无尽功德藏回向。六、于诸佛地,起万行因,依因趣果,取涅盘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七、十方众生,皆我性具,本际平等,无有高下,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八、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缘生无性,体即真如,名真如相回向。九、诸法本空,心无缚着,于根尘中,得大解脱,名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十、性海圆成,心等法界,含摄周遍,量等虚空,名等法界无量回向。
十地:
一、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只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二、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三、发光地,菩萨灭无明暗,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四、焰慧地,菩萨于三十七道品,圆满具足,进而修习力无畏,不共佛法,远离懈怠,成就精进波罗蜜,使慧焰炽盛。五、极难胜地,菩萨为利益众生,外习诸技艺,内成就禅波罗蜜,极难制胜。六、现前地,菩萨住解脱法门,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成就般若波罗蜜,使现前差别尽泯。七、远行地,菩萨断诸业果细现行相,起殊胜行,广化众生,成就方便波罗蜜,备远行资粮。八、不动地,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于涅盘心,湛然不动。九、善慧地,菩萨灭心相,证智自在,具大神通,善护诸佛法藏,成就力波罗蜜,善运慧解。十、法云地,菩萨广集无量道法,增长无边福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依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成就智波罗蜜,有如大云,雨大法雨。
❷ 道教有回向吗
回向一词原是佛教的用语与仪式。道教在宋元以后将回向列入道教科仪的一项节次,安排在科仪的最后。指在仪式即将结束时一起念诵,念诵道教受箓传度信仰的词句。古代法亊礼仪称其为“愿念”,即向神灵许愿,表达颂赞大道弘化的心意和归依道教的愿望。例如:“一念天地交泰,二念日月贞明,三念阴阴序顺,四念国土安宁,五念帝王景祚,六念宰辅忠贞,七念万姓安乐,八念百谷丰盈,九念幽途离苦,十念大道兴行”。又如:“一愿大道流行,普天怀德;二愿一切有生,咸皆悟道;三愿九夜悲魂,一时解脱;四愿无依孤魂,咸得受生;五愿天下太平,百谷丰收;六愿臣忠子孝,君仁父慈;七愿四海通同,冤亲和释;八愿潜胞处卵,咸得生成;九愿积疾新疴,旋即痊愈;十愿孤悲众生,丰衣足食”。
❸ 修行上一直存在关于回向的问题。我以前回向的时候都是把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的。我发现如果我换成把功德回
如有许多事,该如何办呢?我想都知道该捡最要紧的事办。我们诵经持咒打坐放生等等修行,产生的功德,其实是有限的,该如何回向呢?
在我们累生累世的轮回中,造下了无量无边的恶业,伤害了无量无边的众生。因此,每个轮回中的众生,他的冤亲都是数不清的。欠债还钱,欠命还命,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道理。我们之前曾经那样狠的伤害他们,现在有了些微的功德,不先把所欠的债还,如何能令心安!而且,当想与我们解怨的冤亲因大回向收到的功德极少走不了的时候,会产生嗔恨心,恨上加恨,会对我们的修行产生很大的障碍。这也是许多人修学出现问题的一个原因。当然,从理论上讲,发大心,大回向的功德更大,但,如果以贪功德的心大回向,本心已有执,反而效果不如意。
随着我们的精进修行,不断地为冤亲回向,冤亲也不断地与我们释冤而往生,我们自身也会越来越法喜充满,修行才不会感到越来越苦,直到不愿做功课。
那么,是不是都这样回向呢?也不一定的。如果身执我执很轻的人,身体及生活的障碍不会影响心态,不会造成修行上的影响的行者,那样回向是最好的。
因此,个人以为,师兄的选择是对的。而且,许多大德也是这样开示的。
另一方面,也向师兄提个建议,在专门向冤亲回向后,再回向自身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早日成就以更圆满地救度众生。为扩大我们的心量,还要将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样更如法圆满。
❹ 佛教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什么
十信: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之第一十位也。十信云者,入佛之教法,先以信所以能入也:一、信心,灭尽一切妄想,而中道纯真之谓也。二、念心,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虽经几多生死,亦不遗忘现前之习气也。三、精进心,以妙圆纯真之精明,进趣于真净也。四、慧心,心精现前,则纯真之智慧,自然发起也。五、定心,执持智明,则周遍寂湛,心常凝于一境也。六、不退心,定光发明,则明性深入,唯知进而不退也。七、护法心,心进安然,则保持一切佛法而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交涉也。八、回向心,觉明保持,则能以妙力,感佛光回照,又向佛而安住也。九、戒心,心光密回则安住无为而不遗失也。十、愿心,住戒自在,故能游于十方所作悉随愿也。
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最初十位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无量法门,要以信为先也。
一、信心。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名曰“信心”。
二、念心。虽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此现前一念,决心不忘,名曰“念心”。
三、精进心。不杂曰精,不退曰进,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四、慧心。心纯行勤,智慧自生,名曰“慧心”。
五、定心,百杂粉碎,心体湛然,名曰“定心”。
六、不退心。定光发明,进修无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
七、护法心。进趣功纯,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相接,名“护法心”。
八、回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与佛光相交格,名“回向心”。
九、戒心。安住净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
十、愿心。遍游十方,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得满足,名曰“愿心”。
十信者,乃三贤之首,万行之先也。然欲从凡入圣,必以信为先导,始自信心,终至愿心,总为十信,以作菩萨真修之方便也。(三贤,即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菩萨也。)
〔一、信心〕,谓心与理冥,决了无疑,妙信纯真,恒住中道。经云: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曰信心。
〔二、念心〕,谓真信明了过去未来劫中,出生入死,忆念无忘。经云: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曰念心。(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三、精进心〕,不杂曰精,无间名进。谓唯以念心,精明进趣真净之地。经云: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四、慧心〕,善入佛法,造心分别为慧。谓精进之心,既已现前,则纯真之慧,自然发显。经云: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曰慧心。
〔五、定心〕,谓念虑皆忘,寂用无心,则慧性明彻,湛然不动。经云: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
〔六、不退心〕,谓定光显发,慧心明彻,知道不远,进修无懈。经云: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七、护法心〕,谓心进无退,则能保护任持一切佛法,而佛之气分,与己相接。经云: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八、回向心〕,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以护法心微妙之力,感佛之光来照,又复回光以向于佛,犹如双镜交照,光辉互现也。经云: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回向心。
〔九、戒心〕,谓心回向佛,则于净戒,安住不失。经云: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曰戒心。
〔十、愿心〕,谓由心住净戒而得自在,故能遍游十方世界,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皆满足。经云: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曰愿心。
❺ 念经回向问题
适合给在世的亲人念的。不会念,可以下载录音听着念。师兄可告我QQ,我发给师兄您录音。听一段时间就熟悉了。回向,愿以此诵经功德回向给某某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尽此一报身,往生极乐国。再回向给自己业障消除、福慧增长,再大回向: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❻ 扫墓念佛,念往咒,大随咒回向灵上的人,却发现冤灵,越来越多显示在你面前,问下念者回向身体会过产生光
先回向法界一切有情,再回向这些鬼道
❼ 回向的功德怎样做到圆满
1.在一般情况下,当人亡。第一天晚上,他们会变得异常冰冷的身体,那么他的脸上会是蓝色的。
2,但是,快了,如果能读取下一个前:南无阿弥陀佛。者的脸会红润,柔软的身体了,如果有良好的知识发现,有可能在西方极乐世界重生。三个
印度大师临终光线是
(第一个出生的如此纯熟开导安慰函。我们转向佛来帮助Jingnian第三环切移动第二哭,防止小人)的
1日前在他后,发现一次,每隔一小时,内容如下:
(1)披露字冤亲债主:
奠定冤亲债主的寿命:
阿弥陀佛!
老莱和你们大家的命运。佛曰:一切都缘结中清洁最神圣法律的边缘。所以采取这样会导致你要和佛法的最神圣的佛教结。这不是生存,他背诵西方正念的障碍,现在你连诚意和莲友背诵起来,以帮助奠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是这样成功的佛教功德不可限量,羲其讹还给你,让你早日离苦得乐。殊胜因缘会,我希望在座的各位,真的是生,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求生西方远成无上佛道。阿弥陀佛!
(2)披露临终前的话:
居士:
阿弥陀佛!
生老病,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人的整个世界,谁也不能幸免。佛曰:天下苦,空无常。现在,你想世间的一切,广域网边缘下来,心脏承受不了就动淫念的奉献。甚至真诚恳切佛,相信愿意生存的西方极乐世界。佛的生存正念情况下,业力,并且现在可以前所受的苦分工,从清洁,舒适的衍生。现在,如果你真诚恭敬的心脏,一心佛,阿弥陀佛恳求怜悯,佛力加持,佛光普照。提起这封信是愿意背诵正念,声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恳求护送;迷恋西方的生存,西方极乐字母的国家愿意生存。阿弥陀佛!
2,呼吸三小时后,约两个小时发现一次(维多利亚直到至少8小时),内容如下:
(1)冤亲债主发现也就是说:
奠定冤亲债主的寿命:
阿弥陀佛!
老莱和你们大家的命运。佛曰:一切都缘结中清洁最神圣法律的边缘。所以采取这样会导致你要和佛法的最神圣的佛教结。这不是生存,他背诵西方正念的障碍,现在你连诚意和莲友背诵起来,以帮助奠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是这样成功的佛教功德不可限量,羲其讹还给你,让你早日离苦得乐。殊胜因缘会,我希望在座的各位,真的是生,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求生西方远成无上佛道。阿弥陀佛!
(2)发现文字的:
居士:
阿弥陀佛!
现在你走到尽头,也是你灵魂的时候把宇宙。佛曰:天下苦,空无常。现在,你想世间的一切,广域网边缘下来,不要贪恋执着。解除佛往生正念的西方极乐世界,一定会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出生和亡,永远出轮回。现在,如果你真诚恭敬心脏和连幼弯曲佛,阿弥陀佛恳求怜悯,佛力加持,佛光普照。在这一点上的佛,是一个千载难逢的佛光普照你,你沐浴在阿弥陀佛,除佛慈悲。无始以来的业力,无知的麻烦,因为慈悲净化整个蒙阿弥陀佛的一切苦难,阿弥陀佛亲垂接引你到西方极乐往生,做Aweiyue佛,佛教与袁尺嗯至高无上的。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❽ 每天念佛回向给冤亲债主,最近两天发现念佛杂念少了很多,是不是业障减少了的原因
念佛潜移默化一切冤亲债主,自得利益,自然影响自己身心有益改变。进而说明念佛的益处,自觉自利,觉他利他真实不虚。
❾ 求宗大师亲自写的一个关于抛弃世间八法方面的一个回向文
佛经总是起始于阿难说:“如是我闻……”这点相当重要,它告诉我们许多事情。阿难记录下佛陀一切的话语,却未曾宣称这些教授来自他自己;他清楚地说明他只是复述他从释迦牟尼佛那儿听闻到的话语。
时至今日,人人都想当原创者,特别是上师们。我读过一些现代上师们的书,他们宣称他们的教导是自己的研究成果,是自己的发现。现代社会的人,不知怎地,似乎受到新的、原创事物的吸引。但在此,我们并非着眼于某人的发明,我们是在检视纯净真实的法——佛陀的话语。
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受苦于无休止的不安全感,灵性事物已成为一种交易,因此像我自己这种灵性导师总觉得需要招揽更多生意。因为有这不安全感,因为了解人们的弱点,贩售灵性事物是很容易的。你们有些可能是生意人,因此我相信你们知道销售是怎么一回事。先告诉人们他们应该拥有某件他们所没有的东西,然后再告诉他们购买的地方就是我这里,我有你需要的东西。
佛陀说:“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这是绝佳的忠告。进入灵性道路时,谨慎留神很重要。
趋近灵性道路的基本方式有两种。理想而言,我们修持灵性道路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达到证悟;就是这样,就是句点。然而,出于我们的习性,还有一个不同的方式,在东西方皆然。
在东方,佛教已然成为一种像是宗教的东西。人们为了长寿、兴旺、改善生计、个人利益、驱除某些邪灵等等而修习佛法。因此人们并非意欲证悟,而是致力于妆点此生。西方也好不了多少。在西方,法也并未真正用于证悟。在那里,人们修习佛法主要是为了抚慰自己、疗愈自己,为了放松……为了所谓的自我成长。
佛陀不是为了这类的世间利益而教导佛法。也许我们以为我们是富于灵性的人,所以我们并不是在寻求物质利益;然而我们仍在追寻某种心灵上的收益,我们希望拥有快乐的人生。这两者同被视为世间利益。如果我们怀有那种动机,佛教就是一条我们应该避开的道路。从自我的观点来看,佛教道路基本上是个坏消息。我们愈是修习、研读佛法,它对自我愈显得震撼,它与利己主义愈发背道而驰;因此我们应该仔细思考什么才是我们要的。还不太晚,我们仍旧可以退出。
我们来谈谈这些世间利益——我个人有很多这方面的问题。阿底峡是印度最伟大的佛教学者之一,他用很棒的方式描述。他说:“有八件事情让人软弱”,意指世间八法或我们所落入的八种陷阱:
希望受到赞美;不希望受到批评
希望得到;不希望失去
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
希望声名远播;不希望默默无名或受到忽视
这世间八法十分重要,我们应该熟记在心,那么就可以不时检查我们是否落入其中任何一个陷阱,或甚至是全部。检查是否落入任何一个这类的陷阱,是我修习的核心基础。它们很容易记:毁与誉,得与失,苦与乐,讥与称。
因此我们检视自己是否落入任何这类的陷阱,我掉进全部这些陷阱,尤其是第一个:希望受到赞美。我总是喜欢被赞美,那是我最大的弱点。我相信这发生在我们许多人身上。微小、肤浅、无用、可笑的赞美之词,就能让我们变得非常软弱。批评亦然,几句荒谬、毫无意义的批评,能带来永远的伤害。
我想你们都知道我在说什么:我们多么喜欢赢,多么不喜欢输;我们多爱受人关注,多不乐意被人忽视……这一切都是陷阱。如果我们落入其中一个陷阱,我们就变得软弱。
我总是掉进这八种陷阱。我不想失去朋友,我希望得到赞美,我不愿意被人批评,我想得到弟子,我希望被重视,我不想被冷落。那么我会怎么做?为了得到我想要的,避开我不想要的,最后我就去满足别人的自我。
理想状况下,假如我是一个真正的老师,我应该告诉你一些你需要听的东西;那有可能很伤人。假如我当真严肃看待我做为心灵友伴的角色,那会杀伤你的自我,真正原因就在于灵性道路与自我希求乃是背道而驰的。很遗憾我得这么说,但这是唯一之道。
因此,如果我们想成为灵性修持者,如果我们希望变得强壮,我们应该是需要锻炼的。阿底峡尊者教给我们一种很棒的训练方式,称为“娄琼”。“娄琼”是个藏文字,意指“修心”。这个修炼方式基本上就是记得问问自己:我们正落入哪些陷阱?
让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我们怀有何种动机?那是一切事物的真正起因。我们是认真想要证悟,亦或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只是为了放松、疗愈,又或许因为我们已在生活里经历严峻的问题与障碍,我们只是想从中复原?提醒你,那或许真能达到某种效果。倘若我们以这种动机来修习佛法,我们或许真能得到某些世间利益,但我们将无法彻底运用佛法的可能性。由是之故,我们修习的甚至将不会是真正的佛法,而是某些捏造的复制品。
因此我们的动机非常重要。如果我们拥有第二类动机——为了达到全知或证悟而修持灵性道路,那么我们必须有一条完整的道路。
是什么造就一条完整的道路?一条完整的道路需要具备见、修、行。请注意,这点非常重要。我注意到西方有许多方法毫无见地,似乎有太多的方法:各种禅修、新世纪音乐、复生、复死……提醒你,将这些作为方法是可以的,我一点都不是在批评方法,但你必须要有见地。如果你没有个见地,你哪儿也去不了。它或许能够治疗某些创伤,或是像普拿疼一样可以暂时止痛。见地非常重要,见地决定了修与行。
那么,我们如何获得见地?透过研读,透过审查我们所研读的内容;这是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道之所以特殊的地方。他给予我们质疑的自由。就你的逻辑与常识所及,你可以问问题,你可以辩驳,你可以分析。因此你应当研读并且归结出见地;基于那个见地,你获得对此修道的信心;然后你可以选择许多方法。
此刻,我们可以说拥有出离心是我们的见地。我们所谓的出离是什么意思?当我们观赏电影时,那是名副其实的出离。为什么?因为当我们看电影时,即使各种形色的事情都发生在萤幕上,我们知道那不过是一场电影,那全都是假的。其中也许有动人的爱情或悬疑的情节,我们甚至会感动落泪,然而我们内心知道,那只是一场电影。
比方说,电影放映当中,当我们感觉想要去洗手间时,我们会有勇气起身前去。没什么大不了,我们并未真的陷在其中。这是为什么我们称此为出离——我们对这件事有正确的见地。既然我们了解到它徒劳无益的一面,就会有真正的出离。但相反的,在我们所谓的生活的大电影里,却很少人拥有这种勇气。
当然,出离并不意味着,由于了解这是一场电影,我们就必须走出戏院,并且郑重发誓再也不看电影。仅仅了解到这是一场电影,就已经彻底改变我们对这场电影的态度。我们无需停止看电影,我们仍然可以观赏,然而出于这份了解,我们就不会陷进去,它变得没那么重要。这有点像是短暂的证悟。
这是我们所需要的,然而了解这是一场电影却着实不容易。我们总是被困住,到最后我们总是认为这是真的。然而当我们坐在这里,沉浸于这场电影,或笑或哭,完全迷失在其中时,就是由于我们的善业,由于我们的功德,我们身旁的这个人拍拍我们的肩膀说:“别担心,这只是场电影。”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老师。
能有这种机会,坐在某个真正具有智慧与慈悲而能点醒我们的人身旁,也很不容易。我们需要有很多功德,比方说,就在这个人告诉我们这只是一场电影时,我们后方的人可能正好在咳嗽,以致我们或许失去听到这句话的机会。这种事情总是发生,那纯粹就是缺乏功德。
经由一再地忆持见地,经由检视我们正落入八种陷阱中的哪些,经由各式各样的观修,我们获得功德。
因此现在我会说,了解生活徒劳无功的那面就是见地。拥有这个见地并不表示我们得成为比丘和比丘尼,或是前往加德满都,并且住在一个洞穴里。不,了解才是更为重要的。了解到这是徒劳无功并不意味着你该辞去工作;你应该依旧继续你的工作。如果你有机会成为百万富翁,为什么不呢?你应该只管去做——但始终知道真实的身份,始终记得处境的实相。
然后,情况就变得十分有意思。观赏一部电影,明知那是一场电影,却仍经验所有情绪,这很有意思。为什么有意思?因为操之于我们。任何我们控制不了的时刻,任何操之于别人的时刻,是没有意思的。这次的确操之于我们,我们知道那是假的。
此刻,在我们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我们没有控制权,我们没有乐趣,我们认为正在发生的每件事都如此真实。只要想想我们所拥有的亲密关系,拥有亲密关系应该是生命里出现的好事,然而它果真美好吗?关系展开的那一刻,不安全感开始了,期望开始了,恐惧开始了,而且没有止尽,总是一再重复:我们曾交过多少个女朋友?我们换过多少个男朋友?情形似乎总是一样。没有真命天子、真命天女,没有天时地利。为什么?问题不在没有遇上天时地利,不真是那样。但我们总是怀有某种期盼,我们带着希望与恐惧,而它们却导致失望。即使我们恰好得到我们期盼的,那份期待不会停止,它反倒倍增了。现在期待被增强,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所以我们就期盼更多,我们产生甚至更多的期待。
因此,我们能做的是发展明智的期待。这是娄琼的一部分,是修心的一部分。比方说,当我们睡醒时,检视一下:“我们好吗?我们快乐吗?我们一切顺利吗?”我们一切顺利,我们很快乐,我们非常好。接着我们塑造一个明智的期待:“这不会持续,这种情况过去从来不曾持续,这会改变。”事实上,我们的快乐会因此而持续得比较久。此外,当我们经历困难时,当我们遭遇这所有的问题、所有令人头痛的事情时,我们想:“这不会持续。过去我已遭遇过好多次问题,但我通过了它们,它们不曾持续,这次也会一样。”
每个人都有这个想法,认为眼前的问题、此刻我们正在经历的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不是吗?而且我们以为这些问题将会是我们最大、最持久的问题,但这不是事实。跟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相比,五年前的问题微不足道;而不出五年,今天的问题将会显得无足轻重。
我认为充分认知我们自己的存在是件好事。当我们看电影,当我们走过这世间每天的生活,能充分认知是很好的。我们可以开展出就在此刻正坐在这里的认知。
我们讨论了见,那么修呢?修的藏文是“贡”,它其实意指习惯于某件事。因此,对见地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现在我们得去习惯这种了解。我确定你们一定听过这个譬喻许多遍了。如果我们开始认知某样东西,譬如酒,那么我们的修持就是尽可能多上酒吧。接下来你或许想要尝试不同的酒,试着调制某种鸡尾酒什么的。然后渐渐地,我们开始嗜酒。没有人生来就是酒鬼,你必须学习,你得去修炼它。然后,你变得离不开酒。这几乎像是有关酒的证悟,因此你没有它就活不下去。这就是我们得做的。
修是习惯于某件事。现在,止(奢摩他)的修持是许许多多大师劝勉我们要做的。我同意,因为止是打基础。止的修持纯粹是让我们的心能够运作并富有弹性。现在我们的心像一块木头,坚硬死板。止让我们的心富有弹性,以便我们可以随心所欲。
现在,假设你正在生气。如果我要你停止生气,你办不到。或者,如果我要你当下立刻发火,你也没办法。为什么?因为我们对心没有控制力。必须发生某些事情,得有特定的因缘,而且唯有如此,才能点燃我们的怒火。我们无法控制它,止带给我们那份控制力,那份弹性。
我们在讨论的主题是修心与八种陷阱——世间八法,那么我们如何观修它呢?我们可以称此为“动中修行”。我认为这是相当重要的修持,但有时也相当困难。为什么?因它会违反我们自他的期许。如:若我们采取特定的走路方式,以便可以获得赞美,以便不会受到批评,以便得到某种东西,以便不会失去某种东西,以便可以受到重视,以便不会被忽略。世上的每一件事,连我们走路的方式、我们的发型、我们今早穿的上衣…等这些事项,似乎都为了某些被关注而出发。
假如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出于一种被期待的状态,而不是发自内证的真诚。缺乏那种无求品高的心量,那么我们就会变得非常软弱,而很可能就成为自己跟别人期待的牺牲品。
❿ 佛教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是什么
〈一〉十信位:
凡夫从众善奉行诸恶无作开始,学修菩萨行,都一定要经过五十二个由浅入深的学习次第,才能完成佛果。
众生从行善不识三宝,不知因果,到善根因缘成熟,听闻佛法,精进修行,而发坚固不退之信心,始入十信位。佛法大海中信为先,以信能入,以智能度。
1.信心:因接触而对佛法僧三宝的不退信心,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入中道纯真之境。
2.念心:因对三宝之心坚定真信明了一切圆通,虽经多次生死亦不遗忘能时时忆念佛法僧三宝。
3.精进心:不杂曰精不退曰进以妙圆纯真之精神进趣真净,精进学习佛法僧三宝深入的修证法义。
4.戒心:修学诸戒,安住净戒心光常凝无为。
5.定心:修学与佛道相应的禅定,执持智明百杂粉碎心体湛然宁静。
6.慧心:修学与佛道相应的大智慧,心纯行勤入真而智慧生。
7.回向心:将所学戒定慧三学与功德善根回向佛道利他人。
8.护法心:心进安道进趣功纯保持一切佛法不失,无论逢遇何境坚心护持佛法僧三宝。
9.不退心:心定慧明进修不懈深入自性无有退转心。
10.愿心:持戒自在大愿不失时时发出成佛愿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愿化导众生。
二〉十住位:
十信心既立,可入十住位,而发大心,趣入般若妙道,广行一切愿行,安住佛地,渐证空性。
1.发心住:厚集一切戒定慧等善根,修四弘誓愿,化导众生,以真方便,入十信,能自度利他,悲智成就。
2.治地住:修诸善行心明显真,能真心对治一切净修一切法不离成佛悲愿。
3.修行住:心所涉知,俱得明了,修诸行随缘摄化众生,而无留碍,长养一切正定诸愿行。
4.生贵住:深修般若波罗蜜,无执行大悲利生,契入妙理,受佛气氛,入如来清净种性。
5.方便俱足住:修诸善法,集无量善根福慧,自利利他,而相貌俱足,方便俱足。
6.正心住:成就般若悲智,心与佛同,证悟解脱平等真实相,而出离生死。
7.不退住:广修正法,入空行无相,身心增长,无有退缺,已了生死,能念念证入无生毕竟空,而化导众生。
8.童真住:悟一切法无相,空无自性,而无所著,故菩提心不退,能常保坚定成佛心前进如女人之童贞般可贵,又如佛之十身灵相一时俱足之可贵。
9.法王子住:证空理,住四无量心愿行,化导众生,不离佛心悲愿,能入空相,寂灭一如,长养圣胎,绍承佛位,堪作法王之子。
10.灌顶住:修般若空观,入无生心三昧,广行佛事,自利利他成就,佛以智水灌注其顶,示受职义,藉表成就金刚大身。
〈三〉十行位:
菩萨修行,虽经十信十住自利,然需再长养利他功行,故需十行。
1.欢喜行:能观照己之心念,不为五蕴及外道所扰,能随顺十方,化导众生,而入正法果位修证中,法喜充满。
2.饶益行:佛道正念增长,禅定功力加深,智慧更明朗,身心更解脱自在,以佛法化导众生,令其得到解脱法益,以慈悲利益一切众生。
3.无瞋恨行:修得忍辱无我心,无瞋恨等视众生,不见其过,以慈悲心,自觉觉他,心无瞋恚。
4.无尽行:勤修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法之德,广度众生,随众生因机化导,三世十方平等摄化无尽。
5.离痴乱行:成就八正道,了达法门,利生度众无碍,命终没有无明之恼。
6.善现行:身口意及大悲愿力成就,早已了脱生死,能现诸相同中显异,异中现同,同异圆融,能常生佛国,普度众生。
7.无著行:能无我法空,利益众生,十方虚空法界,尘尘应化,悉令满足,不相留碍。
8.尊重行:慧性成就,广度众生,种种现前,皆能以般若观照对治,故六度中,独尊般若行。
9.善法行:觉悟十二因缘皆假相会合而成,悟实相本空之理,入法空之义,以圆融之德,化导众生。
10.真实行:成就无生无动,入佛智大海,常於六道,广度众生出苦得乐,其圆融德相,清净无漏,纯真无为之自性真实,常恒俱足。
〈四〉十回向位:
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并回向佛道或无上菩提,当下不执著,心心趣向寂灭平等无相的菩提心中,以少功德,引无量果,长养十回向行。
前之十住位、十行位,及此十回向位,共三十位,谓之贤位,十住为下贤,十行为中贤,十回向为上贤,过此为圣位。
1.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观一切法相平等不可得,以般若无相无著心,慈悲喜舍,教导化度众生,离众生相,回无为心,向涅盘道。
2.不坏回向:
观一切法之受用,念念不住著,归趣中道,本觉回入法身,无能坏者。
3.等一切佛回向:
随顺修学於戒慧,成就佛法不退,本觉之理湛然,常住能觉之智,齐於诸佛,虽处居家,未曾暂舍菩提之心,佛之法能一切时时行之,如过去佛所修回向行。
4.至一切处回向:
修习诸善根功德,通达一切法空不二之义,以大愿力,愿其功德,至一切处,供养一切,觉智周圆,无所不遍,无处不至。
5.无尽功德藏回向:
证无相空,成就自性功德,以佛法教导众生,行一切善事功德,成一切善根,由无尽境行成无尽善根功德,而得十无尽藏之果。
6.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证无漏善法,教导众生,行善根令佛法相续不断,於诸佛地,起万行因,依因趣果功德,回向一切种智,取涅盘道。
7.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随顺修行一切善法,愿布施香花供品等物,令一切世界悉皆充满,观父母十方一切众生皆我性,俱无二本际平等,无有高下。
8.真如相回向:
明悟因果,常照有无二谛,无生无灭,正法明了,勤修一切功德智慧,志求大乘,以智方便,而为回向,即离一切法、离一切相,生无性体之真如。
9.无缚无著解脱回向:
诸法本空心无缚者,修诸功德以功德回向而生一切微细智成就佛智,於根尘中得大解脱。
10.等法界无量回向:
觉一切法义,第一义谛,悟中道之相,广行法施,利益众生,教导有情,性海圆成,心等法界,含摄周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