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心理引论

创造心理引论

发布时间:2021-08-30 19:37:04

A. 创造心理训练的意义

艺术创造的心理要素
(1)审美感知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指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映象,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审美感觉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感觉。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综合的、整体性的把握,审美知觉的对象不是事物的客观物理属性,而是事物的审美属性。审美感觉和知觉通常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
(2)审美想象
①审美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艺术形象或情境的过程。审美想象是艺术家从事创造活动以及获得审美经验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想象又分为再造性想象(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主要创造性想象;
②想象的特征:a.
审美想象离不开表象记忆;b.审美想象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创造性的;c.
审美想象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和情感的逻辑;
③想象与联想:审美联想是指审美主体由当前所感知的事物引发而想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想象和联想有着密切的联系,联系往往能激发艺术家的想象,想象与联想可以相互交叉与融合。
(3)审美情感
①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映,审美情感则是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
②情感在创造活动中是联系感知、表象、想象、联想、理解、判断等心理因素的中间环节,是将诸种心理功能综合在一起的“混凝土”,是推动艺术创造思维进展的内驱力;
③创造主体的审美情感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个性色彩;
(4)审美理解
①审美理解是人在审美过程中对主体与审美对象的相互联系、内容与形式的审美特性极其规律的认识、领悟或把握;
②审美理解是和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领悟式的理解;体现出积淀在感性中的理性,是审美判断和逻辑推理的结果;
③审美理解是美感深化的表现和必要环节,能够推动想象和联想的展开,并促成艺术意蕴的升华;

B. 什么是创造心理学

创新是一个抄民族进步的袭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知识经济时代是发挥人们大脑创造潜能的伟大时代,21世纪是崭新的创造世纪,培养和训练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心理是新世纪创新的重要前提。

实际上这还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

C.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心理成分是什么

1.想象
2.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远距离想象力
4.与之相关的非智力因素

D. 心理学最新前言

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9版)
作者:[美]库恩 著,郑钢等 译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3-1
ISBN:7501928339
字数:1180000
印次:1
版次:1
纸张:胶版纸
定价:99元

如果要真正了解心理学,最好的方法是读一本心理学导论,或者选修一门普通心理学课程。读书要选一本好书,选课要选一位好的老师和一本好的教材。丹恩·库恩编著的《心理学导论》就是一本好书、一本好教材。在美国,曾使用过这本教科书的学生已超过200万人。

本书译自原著最新修订的第9版,内容涵盖了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测量等心理学各领域,对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实际应用、前沿进展和跨学科研究等进行了整体介绍,使广大读者可以对心理学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为人们自觉应用心理学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打下科学的基础。目录前言 心理学在学习中的应用
五步阅读法和六步阅读法
优秀的学生怎样做笔记?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考试的技巧
第1章 心理学:一门探索人类奥秘的科学
引子 没学过心理学就不算受过完好教育
本章概览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职业心理学家及其资格认定
应用篇 批判思维与科学的发展
探索篇 如何识别和批判伪心理学?
本章总结
第2章 研究方法和批判思维
引子 科学与常识有何区别?
本章概鉴
心理学家的科学思维方式
自然观察
相关研究
心理学实验
安慰剂效应
临床法
调查法
研究方法小结
应用篇 如何对媒体报道的科学性进行判断?
探索篇 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本章总结
第3章 脑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引子 人的行为与大脑有什么关系?
本章概览
神经元
神经系统
大脑皮层
皮层下结构
大脑的潜能
内分泌系统
应用篇 如何科学地认识“左撇子”现象?
探索篇 脑成像技术与脑功能研究的进展
第4章 发展心理学(上)
引子 为什么要研究儿童?
本章概览
天生的能力
遗传作用和环境作用
子宫内环境
遗传作用和环境作用
子宫内环境
社会性发展
语言发展
认知发展
道德发展
环境剥夺和环境丰富化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应用篇 如何促进孩子的早期发展?
探索篇 遗传研究的新课题
本章总结
第5章 发展心理学(下):毕生发展
引子 人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
本章概览
生命的旅程
儿童期的一般性问题
儿童期的严重问题
虐待儿童
青少年期
职业选择
成年期的挑战
老年化
临终与死亡
应用篇 有效家庭教育和健康儿童培养
探索篇 临终前的新选择
本章总结
第6章 感觉
第7章 知觉
第8章 意识
第9章 条件反射和学习
第10章 记忆
第11章 认知、语言和创造力
第12章 智力
第13章 动机和情绪
第14章 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
第15章 性心理学
第16章 人格心理学
第17章 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第18章 精神病及重度心理障碍的病因
第19章 心理治疗
第20章 社会心理学(上):社会行为
第21章 社会心理学(下):态度、文化和人际关系
第22章 应用心理学
译 跋 走进心理学

E. 创造性心理学学后感

http://ke..com/view/4268.htm

F. 创造心理学与创造力心理学是一个概念吗

创造心理学是打破常规心理形成全新的有生命力的心理过程。而创造力心理学是创造能力和创造水平提升的心理学。创造心理学包括创造力心理学。

G. 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把创造思维分为哪几个阶段

华莱士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理论
1.准备阶段
这是提出课题、搜集各种版材料、进行思考的权过程,也就是有意识地努力的时期。
2。 酝酿阶段
在第一阶段中,经有意识的努力而得到的东西大都是勉勉强强、比常识稍胜一筹的东西,不能有大作用。
3.启发阶段
这一阶段又称顿悟期或灵感期。这种“顿悟”,并不是本人有意识地努力得来的。它的出现,大都是在疲倦极了、一度休息之后,或者是正当转而注意别的事情、完全忘神的时候。
4.检验阶段
并非所有的问题解决都会以这种突然的强烈的经验而告终,这种经验也可能是和问题的错误解决伴随产生。所以,这种灵感的成果还必须经历一个仔细琢磨、具体加工和验证的过程。

H. 创造心理学论文 急用 2000字就行求大神帮助

内容摘要:从新闻传者与受众的定义以及相互关系入手,分析不同传者传播信息的心理 关键词:定义 关系 为什麽 怎么做 看到这个标题,我首先第一个想到的问题就是:为什麽要从受众角度去看传者心理?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清楚的了解受众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受众与传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所谓受众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自大众传播学成为一门科学以来,谁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中心,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焦点之一。早期的传播学者从宣传的角度出发,先后提出了“枪弹论”、“强效果论”等理论,其实质就是把受众看作是被动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显,在这些理论中传者是居于中心地位的。随着研究的发展,传播学者们发现受众并不是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质的,不同的受众对于同一传播信息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受众是积极主动的信息寻受者,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寻求各种信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受众对于外来信息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理解和记忆。受众的这些特征,对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效果具有制约作用。 那么传者又包括哪些呢?原来的传者单指媒介从业人员,主要是指新闻传播机构、媒介管理者与媒介传播者即那些从事最基本的采编、制作和播出如记者、编辑、导演、制片人和新闻主播等一线工作的从业人员。但是随着第四媒体的介入,新闻传播不再是新闻媒体(传者)的"专利"。由于因特网的独特功能,使许多的机构和个人进入到了新闻传播的行列之中,成为了新的传者,而他们原来也可能是受众,所以我认为新闻的传者与受众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那么如何分析传者的心理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有时候我们经常可以看见报纸上有些长篇大论,整篇报道很难找出哪里是重点,过分的渲染细节,使得文章枯燥乏味,读者看了就烦,这就是因为新闻传者,在传播过程中,片面的希望把自己的文章多登点,登长点,他们总是认为说的多,说的长,就是比说的少,说的短好。如果他们明白受众心理就会知道,其实未必总是如此。有的时候说的过多,过长,受众反而产生逆反心理,这叫做“过犹不及”。 再比如《人民日报》2006年8月23日第六版刊登的《透视“不流血死亡”》一文,为说明尘肺病、化学品中毒、铅尘污染、非电力辐射、振动和噪声污染等职业危害对职工生命的严重威胁,作者不惜笔墨详尽地列举了河南省1997~2001年尘肺病的发病情况分析、河南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2002~2003年对用人单位进行维护劳动者职业病卫生权利状况的调查、湖南省2004~2005年全省职业病危害企业使用农民工情况的调查分析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数据。报道中,数据详实,并且作者竭力去强调这些数据来源的不容置疑的权威性。那我们来分析下这位作者的心理,在新闻报道中大段引出权威性数据,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传者的意图,有效的影响我们受众的态度,因为从受众角度看,一般越是权威人士的发言,越是可信,所以传者利用受众这样的心理,经常在报道中引用权威的数据,让读者信服,尽管那些数据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还有一些娱乐八卦周刊,他们为什麽能存在呢,尽管这些散播的信息,有的是捕风捉影,毫无权威可言,可是依然有受众去相信,这是因为那些传者,利用了读者的兴趣,原因就是人们有一种愿意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对象的倾向,因而更容易赞同他们的观点,这就是所谓的“明星效应”。其次,根据认知平衡理论,当人们对问题所抱的态度与自己所喜欢的人相一致时,就能得到心理上的平衡。所以,那些八卦周刊的娱乐记者,充分利用读者这样的心理,投其所好,使受众接受他们的信息,这就是他们的动机,再加上,即使受众不相信,但是有关喜欢的偶像的信息,他们也会立刻充满兴趣而去阅读。 另外针对近年来互联网上开始流行的非专业人士的传者,他们的心理又如何呢?这一类人大多是从受众转变为传者,他们传播的意图无非是想扩大群体,即希望大多数人认可他们所认可的观点。还有一类恶意在网上散播谣言虚构事实,那些人的心理,我看来有可能是为了好玩,也有可能是为了出名。最著名的例子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3线演员,在网上大爆与某某导演的“潜规则”,之后,立即身价大涨,接受媒体采访,这类人应该是为了出名。也有的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需要帮忙,引起社会的重视,这一类多半是遇到的极大麻烦的人,为了更好的得到帮助,和解决的办法,利用网络媒体传达信息,希望被更多人听到,从而获得最大,最多的帮助。

I. 什么是创造心理学

当今现代心理学最有前途的一个领域是创造心理学。创造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一般创造活动,特别是科学创造活动种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及创造群体的心理现象。

J. 根据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谈谈如何培养学生

一、创复设有利于创造制性产生的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训练。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

阅读全文

与创造心理引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