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火炕发明人

火炕发明人

发布时间:2021-08-30 19:35:46

㈠ 谁知道,火炕是什么时间出现的。

已知最早火炕为西汉时期,在河北省徐水县黑东山遗址,已经约2000多年了。
见http://ke..com/view/392280.htm

㈡ 暖炕(火炕)是韩国人的肃慎祖先发明的吗

楼主真是的,连宇宙都是韩国人发明的思密达。
一个小小的火炕又算得了什么思密达。

㈢ 炕的内部结构图

炕的内部结构图:

火炕由炉灶、炕体和烟囱三部分构成。连炕的炉灶可以做饭,炕体既可取暖,又可坐卧。

因地区和民族习惯的不同,火炕的平面布置也有差异,有南炕、北炕、顺山炕、万字炕(曲尺形)以及环室的凹形炕等。烟囱是砌筑的炕体排烟道。

炕体有直洞式、横洞式、花洞式等。这些形式可归纳为并联式和串联式两类,前者散热均匀而抽风差,后者则相反。

(3)火炕发明人扩展阅读:

由于中国北方和蒙古等国冬季寒冷而漫长,流行于南方的床无法抵挡冬天的寒冷,中国东北的人民就发明火炕做为取暖设施。

“南人习床,北人尚炕”"火炕是北方居民为适应寒冷的气候而发明的取暖睡卧设施。中国北方, 特别是山东胶东地区,冬季漫长、气候寒冷,这里的农民冬天习惯盘火炕取暖。

胶东农村房子的主房通常为坐北朝南的一排三间或四间,其中有两间带有火炕的房间。在进门那间靠近两扇门的外门的门后东西处各有一约三、四尺见方的灶台,灶台与门后南墙之间通常是放风箱的地方。

灶台上坐有一个六到八印的铁锅,与铁锅下的灶膛连接的烟道就分别通过墙从两边房间的火炕里走到外墙的烟囱,富裕点的人家在东间的东边或西间的西边还有一间杂物间。

㈣ 炕是怎么发明的

古人休息的床榻多用木、土制成。南方多用竹木作床,轻巧凉爽,而北方则多用泥土砌床,方便实用。至晚在晋代,已经有了“土床”的术语。用土盘炕,就地取材,几乎不必花费什么开支,所以非常受百姓的喜爱。因为北方天气寒冷,所以人们便在日常经验中逐渐发明火炕,它的历史已有上千年了。据宋代的《三朝北盟会编》第三卷记载说:北方“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而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这里的土床就接近于火炕。人们在屋子里用泥砌成土床,里面是空的,然后再在空洞里填柴加热,使其温度上升,睡在火炕上的人便不会感到寒冷了。东北的满族民居中就筑有南、西、北三面相连的“转圈炕”、“拐弯炕”,民间俗称为“万字炕”或“弯子炕”,这些都是火炕的类似物。据说沈阳故宫中,还留有皇家的火炕,足见它的知名度。一直到现在,北方的农村还沿用着这种土床形式,借以冬日取暖。北方的火炕常成为主人待客宴宾的地方。尤其是在冬日里,远道而来的客人会被主人盛情邀请上炕,享受温暖而热情的家宴。主宾双方或盘膝而坐,或跪坐于炕,丝毫不会感到寒冷。

㈤ 火炕这个劳动人民伟大的发明究竟有多少年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配合南水北调工程对于2006年4月至11月对河北省徐水县东黑山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出一处西汉时期的火炕,将火炕的历史提前到了2000多年前。

㈥ 谁知道东北火炕的由来

火炕,是北方居室中常见的一种取暖设备,满族人也把它引入了皇宫内。盛京皇宫内多设火炕,而且一室内设几铺,这样既解决了坐卧起居问题,又可以通过如此多的炕面散发热量,保持室内较高的温度。如在东厢的关雎宫,一宫内就有七铺炕面,麟趾、衍庆、永福各宫中也是如此。而且不仅在各宫室内这样,甚至作为值更人员歇息住宿的崇政殿两翊门也铺设有火炕与火地,可见皇宫内铺设火炕之普遍。

东北人住火炕的历史,至少有有千年以上。古书中说辽金时期住在这里的女真族(满族先世)“环室穿木为床,煴火其下,饮食起居其上”。所谓“环室”就说明室内不仅一个方向有炕。发展到后来,就是满族民居中所筑南、西、北三面相连的“转圈炕”、“拐弯炕”民间俗称为“万字炕”或“弯子炕”。

过去关东满族传统住宅,一般是“口袋房”的开式,屋门开在东侧而不在正中。进门的一间是灶房,西侧居室则是两间或三间相连,室内南北炕与屋的长度相等,俗称“连二炕”或“连三炕”。因是供人起居坐卧的,炕面宽五尺多,又叫“南北大炕”或“对面炕”,正面的西炕较窄,供摆放物品之用。炕之间的空地称为“屋地”。实际上,室内的大部分平面空间都被炕占据,所以人们的室内生活主要是在炕上。家里进来客人,首先请到炕上坐;平日吃饭、读书写字都是在炕桌上;孩子们抓“嘎拉哈”、弹杏核、翻绳(俗称“改股”)等游戏也是在炕在玩。

火炕最主要功能就是取暖。因为烧炕是通过做饭的锅灶,所以只要吃饭、烧水、炕就是热的。为了冬季御寒,有的人家把室内地面下也修成烟道,称之为“火地”或“地炕”在特别冷的季节加烧火地以提高室温。尽管室外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屋里炕面、地面一起散发热量,仍然是温暖如春。

㈦ 什么时侯出现火炕的

火炕的历史
东北人住火炕的历史,至少有有千年以上。古书中说辽金时期住在这里的女真族“环室穿木为床,煴火其下,饮食起居其上”。所谓“环室”就说明室内不仅一个方向有炕。发展到后来,就是满族民居中所筑南、西、北三面相连的“转圈炕”、“拐弯炕”民间俗称为“万字炕”或“弯子炕”。
过去关东满族传统住宅,一般是“口袋房”的开式,屋门开在东侧而不在正中。进门的一间是灶房,西侧居室则是两间或三间相连,室内南北炕与屋的长度相等,俗称“连二炕”或“连三炕”。因是供人起居坐卧的,炕面宽五尺多,又叫“南北大炕”或“对面炕”,正面的西炕较窄,供摆放物品之用。炕之间的空地称为“屋地”。实际上,室内的大部分平面空间都被炕占据,所以人们的室内生活主要是在炕上。家里进来客人,首先请到炕上坐;平日吃饭、读书写字都是在炕桌上;孩子们抓“嘎拉哈”、弹杏核、翻绳(俗称“改股”)等游戏也是在炕在玩。

摘自网络“火炕”

㈧ 炕是谁发明的

大约是人们在长期劳动生活中所凝结的智慧的结晶 在上个世纪 年代以前 家中来的贵客都在炕上伺候 我小时候刚懂事 奶奶就教着盘腿 走亲戚时到了谁家都请到炕上盘腿着 炕上放一个木盘子 菜饭茶酒都放在木盘子上 如果谁伸着腿 老人们就会笑话你不懂规矩 所以至我们那儿请客还叫坐席 尽管现在已不在炕上招待客人了 对女孩子要求得更严格 从小老人们教着她盘腿 为长大后结婚坐时辰准备 按我们那里的风俗 新娘入了洞房就要端端正正地在炕上盘腿坐着 天后才能下地 这叫坐时辰 有的坐草鸡了 竟闹出笑话来 邻村一位新媳妇坐时辰坐累了 吃饭时夹菜够不着 她把腿一伸说 伸伸脚夹个丸子吃 后来就有人给她编成了歇后语 谁谁谁坐时辰 伸伸脚夹个丸子吃 过春节 一般农家都揭 买 一张新苇席 有新媳妇的揭一张花红席 苇篾与高粱秆篾合编的 铺在炕上 墙壁上贴几张新年画 新做的被褥往炕边上一摞 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从炕上显现出来 除夕晚上 一家人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 吃着饺子 叙着往事 拉着家常 更是增添了过年的热闹气氛 现在不少农家换了席梦思床 做饭用液化气 即使有炕的也是用水泥砌的 其实水泥炕的健身效果不如土炕 缺少了土炕的家庭 好像缺少了农家味 我到过沂蒙山农家园 也到过东北农家园 都是在热烘烘的土炕上品茗小酌 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情感的追忆 是一种自然生活的回归。

㈨ 火炕这个劳动人民伟大的发明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东北人住火炕的历史,至少有千年以上。古书中说辽金时期住在这里的女真族(满族先世)“环室穿木为床,煴火其下,饮食起居其上”。所谓“环室”就说明室内不仅一个方向有炕。发展到后来,就是满族民居中所筑南、西、北三面相连的“转圈炕”、“拐弯炕”民间俗称为“万字炕”或“弯子炕”。
到了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随康熙皇帝东巡的翰林院侍讲高士奇在《扈从东巡日录》中,概述所见东北住户的房屋“屋高仅丈余,独开东南扉,一室之内,炕周三面,温火取下,寝食起居其上”。以此断定,火炕已在东北广泛使用,且大都掌握了炕与炉灶相连接的现代火炕的建造技术。

㈩ 火盆什么时候发明的

火盆,也叫"神仙炉",具有极强的地方风韵与传奇色彩。史料记载,火盆起源于黑龙江,据说是在"三国时期" 火盆开始使用的,传到今天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了。 从前,北方居民室内取暖多靠火炕,但屋内的热度往往不易升高,有时虽然把炕烧得滚热,也抵不住外边的风雪严寒,于是人们就发明了火盆。
火盆最早是用泥制成的,泥火盆的最大特点是传热慢但保暖性能非常好,近代才有了铁、铜制成的火盆,火盆的形状以圆形为主,大小不一,其直径大多都是五六十厘米,有的还在盆边刻上吉祥花图。
解放前,大多数农家都有火盆,是冬日取暖不可缺少的器物。旧时,物质火盆文明落后,加之农民生活素来清苦,冬日无防寒设备,就用火盆取暖。每年中秋节后,各家就挖泥打火盆。多用红泥、黄泥、黑泥,泥质好,无沙砾杂物,且粘稠细腻。在阴凉处放上几天,过过"性气",以防成盆后崩裂。把乱麻旧绳,拆细剁碎,为"麻道",掺和在泥里,然后用瓦盆作"型模",盆口朝下扣在地上,盆外敷一层草木灰,把泥拍贴在瓦盆上,放在阴凉处二、三日,取出"型模",泥成盆状,是为半成品。再进行加工:收口,加底,拍平,擀光(多用玻璃瓶子或秸棒)放起阴干十天半个月。严冬一至,即可盛火取暖。农家做早饭烧开锅后,就把灶膛里的火扒在火盆里压实。彼时农家多为三代同居,火盆一般放在老人炕上。小屋子有一盆火,既可烤手又暖屋子;有时哄小孩烧土豆,妇女烧烙铁烫衣服,也颇方便,可谓"一盆多用"。建国后一个时期,乡村不少农家还有冬天用火盆的。如今边远村屯间或有之,一般地方已不多见。
在冬天,如果谁家来了客,主人就招呼:"上炕暖暖脚!快把火盆往跟前拉拉!"脚暖了,心也暖了。
折叠编辑本段制作工艺
火盆是用泥做的,一般在秋天制作。先取来上好的黄土,把麻铰成一寸多长的小段,用来做洋搅,然后和黄土放在一起和成泥。和好,放上几天,不时的往上淋水,这个过程火盆叫"糟"。用麻作洋搅,还要糟,都是为了泥不开裂。泥糟好后,取来一个大小和深度都合适的瓦盆,倒扣到地上作模具。把泥反复摔打,拍成片,往瓦盆上贴,厚度大概在三厘米左右,直至把瓦盆包严。再用泥做好盆沿和个底座,然后把它放在阴凉处,等干到不致走形,再把它翻过来,里面的瓦盆就可以取出了。用玻璃瓶给里外面抛光,也可以在盆沿上做点图案装饰。最后是放到阳光下晒干,干透了,一个火盆就算做成了。火盆一般烧的是碳和枯树枝。
一直到如今,农村多数人家做饭还是用大锅大灶。冬天,做完饭,趁灶膛(东北叫灶坑)里的火还没有化成灰烬,把它扒出来,放到火盆里,要一边放一边用脚或灰耙压实,一家人一天的取暖就靠它了。一般一个火盆都配有一个扒火铲,铁制,用来把不断烬化的灰拨开,露出火来供人取暖。如果晚上火用不完,还可以压实,第二天早晨把上面的灰倒掉,下面的火在充分接触空气后又是红红的一盆,是真正的"死灰复燃"。
火盆的功用第一当然是取暖,"快来烤烤火",是冬天招呼客人的第一句话。其次是充当热源,大人做活用的烙铁、牙刀子,都要在火盆里加热,孩子们可以在火盆里烧豆包,烧土豆。把土豆埋在火盆里,耐心地等着,看到几股灰柱从火盆中腾起,那是土豆"放屁"了,赶紧把它翻过来再埋好,等到再一次"放屁",就是烧好了,口味不次于烤地瓜。火盆旁还是一个聚居处,几个人把手搭在火盆沿上,一边烤火一边唠嗑,是东北冬夜最常见的场面。母亲身体羸弱,最是怕冷,火盆是每年冬天必不可少的,甚至不止一个,有的在盆沿和盆体上还要刻画出一些图案,有卷云,有万字不到头,等等。火盆旁,自然也常常有讲故事、猜闷儿(谜语)的场面。有时晚上不点灯,几个黑影围着火盆,只有中间的一盆火红红的。如今想起来,像是一幅版画。
折叠编辑本段关东火盆
火盆主要是用来取暖的,但平时火炭埋在火灰里,用时用烙铁挑起火炭吹几口,就可引火。因此,火盆又是关东人保留火种的主要器具。据《满族火祭习俗与神话》中说:"吉林乌拉街满族人家过去有接火神习俗,用神火烧邪气,清宅净院,讨一年吉利,各户主人还要将院中炭火取回,埋在火盆里,主妇要天天添火,使之常年不灭,叫'常明火'。家人严忌往火盆里吐唾沫。这些习俗,是古代先民们重视保存火神观念的遗存。"可以说关东人在灶膛火盆里埋火炭,除了重视保存火神外,也是崇拜火的表现,是灶堂、炉灶的变异和残留。
关东的火盆有铁铸的,殷实一些的家庭也有铜铸的。姑娘出嫁,娘家一般都陪送个铁火盆或铜火盆。《昔日吉林民间习俗》一书对铜火盆作了详细的介绍:"大铜火盆长七八十公分,像个大洗衣盆,火盆底下是三足鼎立,放在专为放置铜火盆的油漆木雕底座口,铜火盆加口底座的高度,恰恰与一般地桌相同,都是放在南北炕的地当中。"但大部分关东人用的是黄泥火盆,黄泥火盆其实就是用黄泥以铁盆做模子做成的。做法是:用麻刀、兽毛搀黄泥沤沥,然后做成带腿的泥盆。泥盆在阴干过程中要不断用碗渣的光滑面蹭拭,把盆外蹭得铮光明亮,干透后即可使用。到了冷天,将做饭烧柴时剩下的红火扒到火盆里,找一块垫盆底大的布,把火盆放在炕沿边口。使用火盆还有一个配套的工具--烙铁,就是一个带有长把的三角铁块,火扒到盆里之后,用烙铁压实,这样盆里的火就可挺一天不灭。另外,烧热的烙铁也常常用来烫熨家中仅有的几样上好衣布。 关东的冬天,外面大雪纷飞,屋里一家人围坐火盆周围说笑着,那情景,是很有一番情趣的。几个老太太围着火盆盘腿打坐,唠着张家长李家短。叼支烟袋,釉黑的杆儿、翠绿色的嘴儿、黄灿灿的烟袋锅儿。
家里人顶着风雪从外面回来,或者东西两院婶子大娘来串门,用烙铁把火扒得红红旺旺的,装上一袋关东蛤蟆头,用火盆里的火点着,然后把手放在火盆沿口,说啊,笑啊,手暖了,心也随着暖了,那气氛真是其乐融融。对火盆的感情别说是人,就是小猫从外面跑回来也是先奔火盆的。
关东的火盆用途很多。那时家家留有几捆麻杆,这种东西很爱着,放在地上踹几脚,然后插到火盆里烧红,拿出来用嘴一吹就着了。这样就省了许多火柴。另外,关东的老年人都用长烟袋,最长的可达一米以上,也就是关东的大烟袋。火盆放在炕沿边上或炕沿前的杌子、凳子上,老年人倚墙壁或侧卧抽烟就可把烟袋锅抵到火盆里,既可把烟灰磕进火盆里,又可避免火灾的发生。
抽长烟袋锅的老人,吐痰也很有特点。拨出烟袋嘴儿,吐出蓝色的烟圈圈,上下唇一抿,下巴一抖,嘴一张,呸!一口小痰从嘴里不偏不倚直射到桌椅之间。
那些饱经风霜的老爷爷,常常用长满老茧的手,捏着锡做的烧酒壶往火盆上偎蹭,瞧着冒气了,右手提壶,左手抿去壶上的灰,倾斜酒壶,细长溜的银白色液体注进小酒盅里,小酒盅浅浅的,也是锡制的,和酒壶成龙配套。老人家掐起酒盅,挨近嘴唇,不是一扬脖,而吱--一个长音,吸进一点点,慢慢放下酒盅轻轻回味,那才是地道品酒呢。
火盆对小孩就更是宝贝了。那时家家最普遍的就是土豆。所以小孩子一饿了,大人就捡两个土豆埋在火盆里烧,于是孩子就老老实实地坐在火盆边看着。嘴里还有套磕:"土豆土豆你姓刘,放个屁你就熟!"土豆熟了的时候,里面的热气把上面的浮灰吹出个小洞来,孩子们以为土豆真的放屁了,于是赶紧扒出来,果真熟了!扒了皮,吃起来可香呢!趁大人不在家时,孩子们就会摸一把黄豆,或抓一把苞米粒子放进火盆。不大一会儿,卟卟卟一粒粒黄豆变色裂纹,嘭嘭嘭一颗颗苞米粒子变成张嘴笑的苞米花,看着有趣、吃着有味。
关东的火盆几乎绝迹了,只是在偏僻的村落偶有发现,但火盆表现出关东人独有的地域特点、习俗民情和那一幅幅以火盆为背景的关东情画,还是别有一番滋味,令人回味无穷的。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故事
火盆是家里的老人天天守着的东西,小猫小狗也天天围着火盆转。老头老太太点烟对火,也从火盆里取火种。爱喝酒的老汉, 往往在吃饭前把酒壶往火盆上一放,转眼间酒就热乎了。民间歌谣中把整天守着火盆的人形容成为有福之人: "老太太,小媳妇儿, 一个一个有福人儿; 不做饭,不淘米儿,坐在炕上烤火盆。"
过去,火盆还是刁婆婆虐待儿媳妇的"武器"。刁婆婆总嫌儿媳妇不干活,就用火盆里的火炭去烫童养媳,火盆记载了旧时童养媳的悲痛和苦难,不过,这些都已成为了过去。
烤火是这里的大人小孩的一种乐趣。严冬,当户外风雪呼啸,全家人坐在热炕头上,讲故事(也叫"讲古")、剪窗花、纳鞋底,一边游戏,一边在火盆里烧些小吃,有山(野)核桃、土豆、地瓜(红薯)、黄豆粒、苞米粒等,有时还有抓来的麻雀、砸开冰窟窿弄的鲫鱼等"野味",边烤边吃。有时还把别具延庆特色的馍馍拿出来,埋在小灰里烤。由于是在火盆里"烤熟"的,与烤面包的"高温制作"相似,一股股的香味在屋子里飘荡,大人小孩争抢着吃那烤得香喷喷的美味,真是又甜又香。

阅读全文

与火炕发明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