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踏板摩托堵住二次进气有什么好处
这样有几个好处:冷天机油不乳化,空气滤芯干净不油腻,发动机积碳减少。
再说排气上的二次进气,堵上的确可以增加一些动力。电喷摩托排气不需要加装二次进气管,只有化油器摩托才有二次进气。现在摩托必须实行国三排放标准,对尾气排放要求较高。小摩托车厂很多都停产了,没技术生产国三排标的摩托。
(1)化油器小发明扩展阅读:
车子保养:
1、关于保养。要按照厂家使用说明书规定进行保养。比如,定期更换机油(一般1000公里),齿轮油(5000公里),清洗或更换空气虑蕊(5000公里),定期检查制动,或更换刹车片,定期更换火花塞,定期检查电池容量等。
2、操作时,早上起动后预热三分钟,驾驶时切忌突然加油门,一定要平稳过渡。切忌用急刹车来减速。
3、踏板车是无极变速,所以下坡完全可以放松油门转把,让发动机怠速运行。
4、平时尽量少冲洗,冲洗时注意线束,否则受潮短路不能起动。切忌未冷却就冲洗。
㈡ 最早的汽油机是谁发明的
罗斯·奥古斯特·奥托。
在1876年制造出第一台四部冲程内燃机,那就是至今已生产出数以亿计的四部冲程内燃机的样机。
德国曾于1952年和1964年两次发行有关奥托与奥托循环的邮票,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者。在美国人编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中,他被排在61位。
在奥托发明出四部冲程引擎还不到十五年的时间里,有两位发明家卡尔·本兹和戈特利布·戴姆勒各自都制造出实用而畅销的汽车。从那时以来许多其它类型的引擎也用来驱动汽车。用蒸汽、电磁或其它手段来驱动汽车将来终究会显示出无比的优越性,这是无可非议的。
(2)化油器小发明扩展阅读:
汽油机结构
机体
发动机各部机件的装配基体。它包括气缸盖、气缸体、下曲轴箱(油底壳)。气缸盖和气缸体的内壁共同组成燃烧室的一部分。机体的许多部分又分别是其它系统的组成部分。
曲柄连杆机构
发动机借以产生并传递动力的机构,通过它把活塞的直线往复运动转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而输出动力。它包括活塞、活塞销、连杆、带有飞轮的曲轴和气缸体等。
配气机构
包括进气门、排气门、气门挺杆和凸轮轴及凸轮轴正时齿轮(由曲轴正时齿轮驱动)等。它的作用是使可燃混合气及时充入气缸并及时从气缸排出废气。
燃料供给系统
汽油机燃料供给系统包括汽油箱、汽油泵、汽油滤清器、空气滤清器、化油器、进气管、排气管、排气消音器等。其作用是把汽油和空气混合成合适的可燃混合气供入气缸,以备燃烧,并将燃烧生成的废气排出发动机。
冷却系统
主要包括水泵、散热器、凤扇、分水管和气缸体以及气缸盖里的水套。其功用是把高热机件的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去,以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
润滑系统
包括机油泵、限压阀、润滑油道、集滤器、机油滤清器和机油散热器等。其功用是将润滑油供给摩擦件,以减少它们之间的摩擦阻力,减轻机件的磨损,并部分地冷却摩擦零件,清洗摩擦表面。
起动系统
包括使发动机的起动机构及其附属装置。
㈢ 什么是电控化油器
其实现在踏板摩托车用的就是最简单的电控化油器。
化油器是机械喷管式工作,如果说要动力,那喷管大最好,可怠速怎么办,怠速喷管大就燃烧不充分,好那双管(摩托车化油器出来了),那天气冷怎么办,只好调混合比,提高怠速浓度,可车热了浓度又大了,增加了风门。拉线风门总要想着开,不然淹火华塞。懒人就发明了电子风门,靠发电机控制,车子不着不发电阀门不关,车着了发电了阀门才慢慢关上,车也热了。
急加速也是,突然加大节气门开度,汽油好像不够喝,但实际空燃比很好,出现了加速泵,在节气门开打的时候喷油,在一瞬间加浓混合气,机械控制的只有一次,而且无论是否需要都喷,懒人就发明了提速阀,受电脑控制,只要扭力输出够就不再喷油。
有这些电控部分的机械式雾化设备,都叫电控化油器,其主要原理还是喷管式,但某些工况是由电控辅助的,使其工作更精准。
㈣ 别再忽悠 这些汽车“黑科技”一百年前就有了丨析技
前段时间某品牌的新车试驾活动上,工程师把气门注钠技术专门拿出来说了十几分钟。我心说好笑,这么古老的技术有什么值得拿出来吹嘘的。
回头来看活塞引擎的发展历史,很多所谓的新技术只不过是些老技术的翻版。或者说在压榨引擎潜力这条路上,能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前人早就用过了,但目标却是不同的。
现代的内燃机讲究的是高效,还拿缸内直喷来说,汽车可没有“倒”着开的需求,之所工程师们把缸内直喷技术再次拿出来用,为的是更加精确的控制喷油量,从而提升引擎的热效率。未来也将如此,内燃机将会走上一条更加高效率的道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㈤ 世界上第一台汽油机是谁发明的
戴姆勒 。1872年,戴姆勒设计出四冲程发动机。1883年,他与好友——著名的发明家威尔赫姆·迈巴赫(Wilhelm Maybach)合作,成功研制出使用汽油的发动机
㈥ 柱塞式化油器和真空膜化油器得区别在哪里谁更占优势
一、柱塞式化油器和真空膜化油器的区别
1、柱塞式化油器:
柱塞节气阀化油器,通常简称为柱塞式化油器;其柱塞作为节气阀上下运动,控制化油器内的过气截面=控制着发动机的进气量。柱塞上有根主油针,随同柱塞同步运动,控制着柱塞下面主油泡沫管出口的截面,实际上就是控制着主油的出油量。
主油针的形状与高度很有讲究,决定该化油器的输出特性。
柱塞的上下运动,由钢丝油门线控制,而油门线的运动,则由油门把手控制;所以加大油门的动作,实际上就是通过拧动油门把手=提高柱塞位置来实现的。通过油门线改变柱塞与主油针的高度,可以同步控制可燃混合气的流量与浓度,从而控制发动机的力矩与转速。
2、真空膜片式化油器:
等真空膜片式化油器是老款碟阀式化油器与柱塞式化油器的组合结构,怠速部分与老款碟阀式化油器雷同。柱塞部分与常规柱塞式化油器不同的地方是:其柱塞气阀固定在橡胶膜片上,膜片下方空腔与进气口相通,其气压接近大气压力。
当喉管处出现真空负压时,橡胶膜片上方空腔内的气压低于下方空腔内气压,膜片被负压所吸,向上带动柱塞阀上升,直到柱塞上升至喉管负压与弹簧压力平衡位置时为止。
当喉管处真空度减小时,弹簧推动膜片与柱塞下降回到底部。因此,当喉管腔真空度不同时,柱塞能自动改变化油器喉口(柱塞下面)流通截面积的大小。
二、柱塞式化油器和真空膜化油器的优缺点
1、柱塞化油器的优点:结构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比较容易调节,怠速比较稳定。比较节油环保,工况稳定性与可靠性较好,适于长期使用。油门控制转速比较直接,油门反应比较灵敏。当特性、规格与发动机不匹配,输出油气浓度严重失调时,化油器比较容易修改。
柱塞式化油器的缺点:当摩托车起步或是需要从低速状态加速时,如果突然间加大油门,会引起喉管内负压降低很多,导致化油器出油量减少,发动机处于贫油状态,车速往往不能迅速增加。对于四冲程发动机而言,这种现象比较常见,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发动机贫油熄火现象。
2、真空膜化油器优点: 理论上能改善摩托车突然加速的性能;即当摩托车从低速状态突然加速时,可以保障化油器的输出不贫油。由于化油器进气通道中碟阀节气门的特性,使用等压真空膜片式化油器的发动机比使用柱塞节气阀式化油器的发动机的起步稍微柔和些。
由于这种设计的思路是针对皮带无级自动变速传动系统的,所以目前国内的踏板车几乎都使用这类结构比较复杂化的等真空膜片式化油器。
真空膜化油器缺点: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稳定性差,调节困难。设计有缺陷,容易出毛病。气孔与油路不够精简,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虽然理论上是以喉管负压来自动控制柱塞开度的,但在实际中却少有符合这种理论状态的工况。
(6)化油器小发明扩展阅读
两种化油器在配套、价格、使用、性能上的比较:
1、配套:柱塞节气阀式化油器通常配套链条传动的挂档车,等压真空膜片式化油器通常配套皮带传动的踏板车。
2、价格:柱塞节气阀式化油器通常是40-80元,等压真空膜片式化油器通常是80-180元。
3、使用:柱塞节气阀式化油器不宜急拧油门,需要缓加。等压真空膜片式化油器可以随意急加油门,适于新手。
4、性能:柱塞节气阀式化油器通常比较节油,比较容易好调节。等压真空膜片式化油器通常比较耗油,比较难以调整。
5、可靠性:柱塞节气阀式化油器结构简单,性能稳定,可靠耐用。等压真空膜片式化油器结构复杂,稳定性较差。
6、改进方面:柱塞节气阀式化油器的改进主要是改变出油浓度。等压真空膜片式化油器的改进则包含很多方面。
㈦ 汽车化油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wiki上说是1876年发明的,The Carburetor was invented by an Italian, Luigi De Cristoforis in 1876.
10年后卡尔奔驰用上了这东西做了第一台汽车,实际上是在1886年他的车成功路试了,之前也做出过车但是路试撞坏了。
虽然现在大学里一般不讲化油器,但是还是很有必要了解一下的,算是汽车中很独到精妙的一个部件。
㈧ 原本可以改变世界的10个发明,却遗失了,你知道吗
1.神奇的
绝缘材料
2.纳
粹飞碟
3.可以避孕的植物?
4.用水当汽油的车子?
5.古罗马发明的“火”
6.
无线电力传输
7.控制天气的装置
8.数字编码专家Sloot系统
9.
化油器
10.灵活的玻璃
㈨ 电喷车和化油器的车有什么区别
化油器(carburetor)是在发动机工作产生的真空作用下,将一定比例的汽油与空气混合的机械装置。化油器作为一种精密的机械装置,它利用吸入空气流的动能实现汽油的雾化的。
电喷供油系统比传统化油器供油系统更加省油。
㈩ 世界上第一台汽油机是谁发明的
20世纪初,文件图纸的复印主要用蓝图法和重氮法。重氮法较蓝图法方便版、迅速权,得到广泛的应用。后来又出现了染料转印、银盐扩散转印和热敏复印等多种复印方式。
1938年,美国的卡尔森将一块涂有硫磺的锌板用棉布在暗室中摩擦,使之带电,然后在上面覆盖以带有图像的透明原稿,曝光之后撒上石松粉末即显示出原稿图像。这是静电复印的原始方式。
1950年,以硒作为光导体,用手工操作的第一台普通纸静电复印机问世;1959年又出现了性能更为完善的914型复印机。自此以后,复印机的研究和生产发展很快。静电复印已成为应用最广的复印方法。
60年代开始了彩色复印的研究,所用方法基本上为三基色分解,另加黑色后成为四色复印。70年代后期,在第三次国际静电摄影会议上发表了用光电泳方法一次彩色成像的研究报告,这比以前所采用的方法又前进了一步。到了九十年代又出现了激光彩色复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