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扫码支付是不是我们国家的专利
二维码又叫QR图码(全称为快速响应矩阵图码;英语:Quick response Code)
于1994年由日本DENSO WAVE公司发明。QR码使用四种标准化编码模式(数字,字母数字、二进制、日文)来存储数据。QR是日本目前最通用的二维空间条码,在世界各国广泛运用于手机读码操作。QR码比普通一维条码具有快速读取和更大的储存资料容量,也无需像一维条码般在扫描时需要直线对准扫描器。因此其应用范围已经扩展到包括产品跟踪,物品识别,文档管理,库存营销等方面。
而随着2012年中国移动支付的高速发展,以支付宝和微信为首的国内两大移动支付均结合QR码组成了新一代无线支付方案,使得支付体验变得更加快捷轻松。
就在前几年,中国互联网上出现这样一条新闻:日本人提出向中国收取"二维码"使用费?中国有权说NO!在网络中引发热议,但随即被指出这是一条假新闻。
发明QR码的日本Denso Wave公司表示没向任何人提出过收取费用。
QR码创始人腾弘原
有趣的是,QR码是日本发明的,但“扫一扫”的专利权却在中国人手中。而正是“扫一扫”这项技术支撑起了无线支付。
据人民网2月13日报道,2011年,凌空网创始人徐蔚申请注册了“扫一扫”专利,并且先后在中国、美国和日本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拥有了相关专利。
2017年9月,拥有全球“扫一扫”发明专利技术的中国发码行公司(徐蔚担任董事局主席),在上海举行了美国与中国台湾地区“扫一扫”专利授权签约仪式,在美国与中国台湾地区的“扫一扫”专利独家授权费用约7亿元人民币,且同时发码行享有美国公司、中国台湾公司被授权方20%股权。
Ⅱ 都在用二维码,谁是二维码汉字明称的第一个命名者和世界首创发明者
二维码早在1994年就被日本的腾弘原发明了,只是他目光短浅,根本没有想到二维码在未来社会的广泛应用。到2011年徐蔚申请注册“二维码扫一扫专利”,随后将这个消费级的专利授权给其他公司,并赚取了不少的专利费。
Ⅲ 中国科学家徐蔚的个人简历
徐蔚,生,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嘉兴书协理事,海宁书协秘书长、海宁文化馆书法干部
是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同年获得美国总统福特在白宫授予她美国最高科学荣誉-国家科学勋章
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入展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大展,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纪念邓
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全国书法大展,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展,首届小榄杯全国书法展。荣获浙江省"青春中华杯"书法大赛一等奖,浙江省书法群星奖银奖。书风追求章草古朴和今草之灵动。书法论文荣获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论文评选国家级一类论文,,敦煌杯书法论坛优秀论文奖。
Ⅳ 1994年日本人发明的二维码是如何成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的
二维码给现代抄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太多便利,然而,最初发明二维码的,竟然是日本人。
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支付宝宣布:2018年将全面登陆日本,并预计3年内在日本圈粉1000万。
更有日本商家痛心疾首:悔不当初,没狠狠敲中国一笔!
因为二维码是日本Denso-Wave公司子公司电装公司开发的,所以Denso-Wave的执行董事田路胜彦遗憾地说:“早知道,哪怕是按照每个编码10分钱的标准收费也好啊。”
Ⅳ 二维码是谁发明的
二维码的发明人是来自日本Denso Wave公司的腾弘原。
二维码又称二维条码,常见的二维码为Quick Response,是一个近几年来移动设备上超流行的一种编码方式,它比传统的Bar Code条形码能存更多的信息。
研发初心:
进入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日本迎来商业黄金期。商场超市里一派繁荣景象的背后,很多收银员却因为要不停输入产品信息和价格,患上了“腱鞘炎”等职业病。
当时正在从事条形码读取机研发的电装旗下子公司DENSO WAVE,怀着“一定要满足客户需求”的心愿,投入到了新的二维码的研发之中。当时的研发小组成员只有两个人,当其他公司把研发方向停留在“如何纳入更多信息”时,研发小组的原昌宏先生已经在开始考虑应用层面的问题,通过独特的图案提示编码位置,这个崭新的思路出现在他的脑海里。
图形原理:
二维码为何要采用四角形的图案?因为这种图形在票据等当中出现频率最小。
研发小组将印刷在广告单、杂志、纸板等处的绘图和文字全部变成黑白两色,对其面积比率进行彻底的调查。经过日以继夜的调查比对,终于查明了印刷品中“最不常用的比率”,即1︰1︰3︰1︰1。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定位图案黑白部分的宽幅比率,所形成的结构从360度任何方向扫描,都可计算出编码的位置。
Ⅵ 日本人发明二维码为何错失商机
二维码自发明以来,受到了全球范围内信息专业人士的广泛认可。
News& Tech网站作者感慨道,
“二维码这样简单的形式里,竟然蕴含了无数的可能性。如果商业推广得当,这本该是一只不断会下金蛋的母鸡。”
而在二维码发明20周年之际,欧洲专利局甚至将2014“欧洲发明大奖”隆重颁发给腾弘原。
在颁奖致辞中,欧洲专利局代表提出,“二维码的社会价值和科技意义都同等伟大。”
据中国网报道,2017年9月5日,中国发码行公司(徐蔚担任董事局主席)在上海总部举行了授权签约仪式。发码行有限公司授权美国发码行、中国台湾地区发码行使用二维码扫一扫技术专利,独家授权费用约7亿元人民币,且同时发码行公司享有美国、中国台湾地区被授权方20%股权。
Ⅶ 日本人提出收二维码专利费
“扫码支付”与高铁、共享单车和网购并列,一度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特别是手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使人们卸下钱包的包袱、不用再担心钱包丢失带来的麻烦,给大家生活带来的巨大的便利。
不论是手机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都依托于二维码。因此从某种角度说,无现金社会的便利与快捷,就是建立在二维码技术的基础上。
日本人的想法虽然很美好,但是现实却事与愿违,因为早在2011年,凌空网创始人徐蔚就已经申请“二维码扫一扫”专利,并先后拿下了中国、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区域的二维码扫码技术专利权。所以我们可以放心的扫描二维码,在商品二维码业务上不存在任何侵权行为。日本的专利收费只是一厢情愿!
Ⅷ 二维码经常说专利是谁的
二维码创造者是腾弘原,二维码扫一扫功用现在在我国现已被申请专利,而专利持有者是徐蔚靠
Ⅸ 二维码需要专利授权吗
目前常用的二维码是QRcode,这个专利是日本Denso Wave公司发明的后开放了,属于开放式的标准,不需要授权。Denso Wave公司官网上是这么写的:“利用QR码,没有必要特意申请。
只要遵从JIS/ISO的规格,可自由使用。”“针对JIS规格及ISO规格所制定的QR码的使用,没有征得许可等的必要,任何人都能自由使用。”
专利法第第二十二条条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新颖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
也没有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或者公告的专利文件中。
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实用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能够制造或者使用,并且能够产生积极效果。
本法所称现有技术,是指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
(9)二维码发明人徐蔚扩展阅读
现状 二维码应用基本处于失控和无序状态
如今,二维码的用途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也养成了随手扫码的习惯。然而,真正了解二维码为何物的人却寥寥无几。
简单来说,二维码是由黑白小方块组成的平面图形,经过加密和解密技术,简单的黑白相间的二维码可以传递文字和数字信息,便于记录、识别和信息交互,可容纳多达1850个大写字母或2710个数字或1108个字节,或500多个汉字,可以将图片、声音、文字、指纹等信息数字化后进行存储。
据中国二维码标准联合工作组、中国二维码注册认证中心执行主任张超介绍,二维码技术其实并不复杂,各种二维码“码制”仅是数学算法上的不同,技术上门槛不高。二维码与条形码都可以作为产品的“身份证”,用于物品的统一管理和追踪溯源。
据了解,国外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现有的一维码、二维码码制达到250多种。
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是日本Denso公司1994年研制的快速响应码(QR码),由于当时国内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二维码技术,2000年QR码成为我国国家标准,并广泛应用于政务系统、智能制造、金融支付、电子商务、新闻传媒等领域,与网络信息安全、经济运行环境、社会公共安全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张也平表示,为了达到市场垄断目的,QR码采取了所谓的全市场免费开放策略,导致我国二维码应用基本处于失控和无序状态。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下载生成和解析二维码,并通过前台的手机进行实时解码,但没有后台对前台解析的内容进行识别和监控,出了问题往往无法锁定责任主体。
“从恶意广告到金融诈骗,甚至包括敏感政治词汇、政治宣传,以及非法集会通知、谣言等,都能通过二维码在计算机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广泛传播。”
Ⅹ 二维码是谁发明的
二维码(QR code也称“快速反应码”)早在1994年就被日本公司Denso Wave的腾弘原发明了,只是他们目光短浅,根本没有想到二维码在未来社会的广泛应用。
从1994年发明二维码,到2011年徐蔚申请注册“二维码扫一扫专利”,日本人总共“领跑”了18年,但真正将它给发展起来的,还是国内凌空网创始人徐蔚,其在2011年申请了注册了“二维码扫一扫专利”,随后将这个消费级的专利授权给其他公司,并赚取了不少的专利费。
之所以能够拿到这样的专利,也是有原因的,当时在西方民众普遍对二维码和移动支付感到陌生的时候,中国的移动支付应用场景出现了爆发式的普及,甚至被称为“新四大发明”之一。据艾瑞咨询报告,截至2016年底,中国的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达到38万亿人民币(约合5.5万亿美元),是美国的50倍。
只怪日本人目光太过于短浅,假设当初腾弘原规定对每次扫码收取一分钱专利费,每年中国人使用二维码的次数至少达5000亿次左右,那么现在他每年光在中国就能赚上50亿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