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历史上清初的武器天才戴梓到底有多么厉害,惹得洋人对他下黑手
他是清朝的武器天才,擅长火器的研发和制造。他一生最为得意之作是研发出了28发连珠火铳,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机枪。但就是因为一个西洋老头的诡计,导致他的传奇就此戛然而止。如果不是这样,晚清或许就不会被打得那么惨。
一个西洋老头的诡计,结束了戴梓传奇的一生。南怀仁因为“子母炮”的事情在康熙面前丢脸了,就记恨起了戴梓,再加上戴梓正不阿,在朝中得罪了不少人。于是,不久之后,被南怀仁和投降清朝的张献忠的养子诬陷戴梓“私通东洋”,也就是私通日本。康熙皇帝听说后,一气之下,将戴梓一家全被流放到了沈阳。就此结束了其火器研发制造的生涯,在苦寒之地,生活艰难,只能靠卖画维持生计。
武器天才戴梓被流放,清朝的火器发明也陷入了停滞,甚至后退,以至于到了鸦片战争的时候,不堪一击。如果戴梓没有被流放,清朝一直支持他研制新型火器,晚清也不至于被暴虐。各位,你们说呢?
② 清朝戴梓发明“机关枪”是怎么一回事
这个不过是神剧里出现的情节,截图里的ZB26式捷克机枪投入使用时清朝已经灭亡十几年了。
③ 戴梓康熙年间就发明了28连发的“机关枪”,为何反被流放宁古塔呢
戴梓其人和他的机枪
戴梓是浙江杭州人,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戴苍,是清早期著名的画家,代表作《看竹图》,在父亲的影响下,戴梓从小就喜爱读书,简直是无所不读,戴梓的一生多才多艺,他懂天文、通兵法、擅诗画、会治水,最厉害的是擅长机械、兵器制造,最不喜欢的是争权夺利,用现在的话说,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男。
那一年,吴三桂造反,耿精忠起兵响应,进犯浙江,康亲王杰书奉旨讨伐,戴梓弃笔从戎,随军出征,由于他长期以来对军事很有研究,很快崭露头角,受到康亲王重视,两个人的计谋经常不谋而合。
平叛胜利后,康亲王把他推荐给康熙,康熙亲自召见,给了他一个翰林院侍讲的职务,到南书房编史书去了。
专业不对口呀,戴梓老郁闷了,于是就在家里捣鼓,最终他发明了一种叫做“连珠火铳”的武器,这种武器的储藏了28发火药铅丸,有两个铳机,实现了连续射击,这可不得了,简直就是机关枪的前身,具体实物见下图。
让一个技术男不玩技术玩书画,戴梓在盛京过得非常郁闷,闲暇之余写诗抒发心情,由于他经常和老百姓在一起,所以他的是满满都是抒发农民的苦难生活。
④ 清朝时期火铳口能乡下瞄准吗
火铳和火枪是两回事,投名状的故事应该讲述的是以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为历史背景的,舒城在今安徽省境内,冲击火枪阵那一仗,根本不是作战,简直是黑帮械斗.
投名状里使用的应该是燧发枪,使用通条装弹的动作起源于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引自冯.克劳塞维斯的<战争论>)
从使用的枪支和动作来看应该效仿的是欧洲的野战部队
当时用于野战的火炮应该是铜炮,发射四磅到六磅重的炮弹
在和火器部队作战时,首先应该考虑尽快通过开阔地,冲击火枪阵地的,应该是具有快速机动能力骑兵部队,而不应该是步兵部队,在那样的距离上,步兵是根本无法通过的.最著名的例子英法联军于1860年9月12日,在北京郊区八里桥一战中,英军8000人,清军30000人,战斗结果,英军阵亡5人,清军阵亡5000多人
中国元代和明代前期对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有时又称火筒。
火铳通常分为:单兵用的手铳,城防和水战用的大碗口铳、盏口铳和多管铳等。火铳是中国古代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它的出现,使火器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火铳的创制是中国元代兵器制造的重要成果,它是依据南宋火枪尤其是突火枪的发射原理制成的。现存的元文宗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所制、安放在架上发射的盏口铳,元惠宗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研制的手铳,分别是当时所制大型火铳和手铳的代表性制品,火铳以火药发射石弹、铅弹和铁弹。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出土实物。它们在构造上基本相同,都由前膛、药室和尾銎构成,是元时期军队的重要装备。同火枪相比,火铳的使用寿命长,发射威力大。
明王朝建立后,由军器局和兵仗局专造碗口铳(和盏口铳类似)和手铳。铳身都刻有铭文,主要内容有造铳地点、单位、监造官员的职务和姓名、造铳的军匠和民匠的姓名、用铳卫所的名称、使用火铳的教师和习学军人的姓名、火铳的重量和造铳年月等,基本上反映了火铳制造和使用的情况。从明成祖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到1424年)起,火铳得到了长足的发晨,增加了品种和数量,改进了结构,提高了质量,组建了专用火器的神机营。嘉靖以后,逐渐被鸟铳和火炮所取代。
火枪是用一个或两个竹筒装上火药,绑缚在长枪枪头下面,与敌人交战时,可先发射火焰烧灼敌兵,再用枪头刺杀。这种火器在南宋时非常盛行。有一种叫“梨花枪”,金人称“飞火枪”,枪头下装有2尺长的药筒。内含柳炭、铁滓、磁末、硫磺、砒霜等混合药剂,具有燃烧、毒烟、喷射等作用。明代火枪改进一步,枪柄6尺长,末端有铁钻,枪头1尺长,枪头下夹装两支喷射药筒,用引信相连。使用时两个药筒相继点燃喷射火焰;枪头两侧有钩镰状的铁叉,两长刃向上可作镋用,两短刃向下可作镰用,具有烧、刺、叉、钩等作用。明代梨花枪,只有一个铁筒,状如尖笋,小头口径3分,可安引信,大头口径1寸8分,内装毒药,用泥封口。兵士们可随身携带数个药筒,以备更换发射。喷射出的毒焰可达几丈远。清代梨花枪,长7尺3寸,枪头由两个5寸的直刃和6寸长的横刃制成,刃下装竹药筒,长2尺6寸,束三道铁箍,内装毒性烟雾火药,杀伤力亦很强。梨花枪经过几代更迭而不衰,是因为它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且又有多种杀伤性能。因喷药筒内装有形似梨花的铁蒺藜、碎铁屑而得名“梨花枪”。这时期火枪是战斗中主要的轻型武器之一。南宋有位武将,名叫“李全”,据说他曾凭借一杆梨花枪称雄山东,被公认为“二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手”。明朝又有胡宗宪大将,在领兵抗击倭寇的战斗中,使用梨花枪击杀敌兵,取得巨大胜利。
16世纪,纽伦堡出现了第一枝燧发枪———转轮枪。这对骑兵来说应该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从此骑兵的作战方法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随着燧发枪的诞生,骑兵终于拥有了能够在飞驰的马背上射击的火器。最先大量列装转轮枪的骑兵是德国的雇佣军———黑衫骑士。他们以战争为业。职业敏感性使他们很快认识到转轮枪的价值。他们几乎都配备有多把转轮枪,少则四五把,多则七八把,俨然身背一座火药库。
在装备火枪的骑兵中必须一提的是龙骑兵。这个兵种最早出现要追溯到1552~1559年的意大利战争。法国人占领了皮特蒙德。为了对付随时可能在背后出现的西班牙人,当时的法军元帅命令他的火枪手跨上马背,于是就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龙骑兵。至于龙骑兵这个词的来历,则有两种说法:较流行的一种认为,当时该兵种使用的队旗上画了一头火龙,这是从加洛林时代开始的传统,龙骑兵由此得名;另一种认为,当时他们使用的短身管燧发枪被称为火龙,龙骑兵来自这个典故。17世纪上半期时,龙骑兵的装束与步行火枪手相差无几,只是把鞋袜换成了靴子马刺而已。
燧发枪在十七世纪由是法国人发明。它的基本结构如同打火枪,即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燧发枪的平均口径大约为13.7毫米,由于还没有发明后装弹式火枪,所以这对当时的弹药装填技术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装填方法,装填弹丸时,需将弹丸放到膛口,用木榔头打送弹棍,推枪弹进膛,这是非常费时间的,在战场上,就意味着浪费生命。后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周的枪械师创造了一种加快装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亚麻布或鹿皮片包着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这种方法不仅加快了装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闭气作用,精度随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
转轮打火枪是用燧石打火引燃的前装枪,这种转轮打火枪的零件主要有:带锯齿的钢轮、链条、弹簧和击锤等,击锤头上有一隧石(即打火石),靠钢轮表面的细齿与隧石摩擦而发火点燃火药。射手射击前,需用小板手卷链条,在卷链条的过程中将弹簧压缩,弹簧张开带动钢轮旋转,整个过程就像闹钟的发条。
燧发枪的发展历程分为转轮打火枪到燧发枪。
转轮打火枪是人们在克服火绳枪种种不便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关于其诞生,却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有人认为是德国钟表师约翰·基弗斯发明了这种枪,也有人说是意大利科学家发明了转轮式发火装置,更有人活灵活现地说这种枪的发明者是一个偷鸡者,并编出了这样一个似乎可信的故事:这个偷鸡贼经常在夜间去作梁上君子,他偷鸡时使用的主要工具就是火绳枪,但是,火绳枪又容易暴露目标,于是,他开动脑筋,发明了这种较为隐蔽的转轮打火枪。
笔者反复查阅相关资料,认为德国钟表师约翰·基弗斯发明转轮打火枪的故事较为可信。故事中说,出身于16世纪初的基弗斯在钟表界颇有名气,他不仅能造出各种造型别致的精美手表,对各种枪械也有浓厚的兴趣,并亲手制作过不少精美的火绳枪。一天,基弗斯家中来了个客人,客人在抽烟点火时,用的不是当时流行的火柴,而是用古老的燧石摩擦点火方式,燧石闪亮的火花瞬间引起了基弗斯的灵感,他把钟表上那带锯齿的旋转钢轮与能够产生火花的燧石相结合,凭着他的经验和智慧,于1515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转轮打火枪。
基弗斯发明成功的转轮打火枪引起德国军方的关注,很快,这种枪便开始装备德军骑兵和步兵,1544年,德国与法国交战,当时德军骑兵装备了转轮打火枪,法国军队仍装备火绳枪。战斗进行中,突然风雨大作,装备火绳枪的法军几乎没能打出一枪一弹,而以转轮打火枪为主要武器的德军骑兵则越战越勇,将法军士兵打得落花流水。不久,屡遭失败的法国国王也雇用了相当数量的同类骑兵,这些骑兵也配备了转轮打火枪。这样,转轮打火枪慢慢成为骑兵的主要武器。
然而,转轮打火枪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不仅结构复杂,造价昂贵,使用麻烦,而且在钢轮上有污染时还不能可靠地发火,于是,人们又开始研制新的“点火”方式。
不久,居住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人发明了燧发枪,他们取掉了那个源于钟表的带发条钢轮,而是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在传火孔边有一击砧,如果需要射击时,就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点火药,这种击发机构称之为撞击式燧发机,装有撞击式隧发机构的枪械称为撞击式燧发枪。撞击式燧发枪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到16世纪80年代,许多国家的军队都装备了这种撞击式燧发枪。
门世纪初期,法国人马汉又对燧发枪进行了重大改进,他研制成功可靠、完善的击发发射机构和保险机构,从而成为当时性能最好的枪,为法国赢得了荣誉。法王亨利四世为此召他进宫,充任贴身侍从,专门为宫廷制造枪械,到17世纪中期,这种燧发枪已广泛装备法国军队,后来,这种隧发枪被世界各国仿制和采用,直到19世纪中期。
隧发枪有步兵隧发枪和骑兵燧发枪两种,前者口径19.8 毫米,枪长1560毫米,枪重5 .69千克,弹丸重32.1克;后者口径17.3 毫米,枪长1210毫米,枪重4 .6 千克,弹丸重21.3 克。
17世纪中叶,正值中国清朝初年,中国发明家戴梓发明了一种形似瑟琶的连珠铣,这种连珠铳的火药和弹丸均贮于铳背,共28发,以二机轮开闭,扳第一机时,火药及铅弹丸自动落人筒中,第二机随机转动,摩擦燧石,点燃火药发射铅弹丸。这种连珠铳实际上与近代的机械式机枪的原理已非常相似,比美国人加特林后来发明的机械式机枪整整早一个世纪。但由于清朝政府极端保守,对汉人不太信任,从而致使这一重大发明没有被推广和采用,使之只得“藏器”于家。
在隧发枪纵横战场的200 年间,许多政治、军事事件与燧发枪紧密相连,特别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差点因隧发枪而改写。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美国人民志愿组织成的一支民兵组织向英国殖民主义者打响了独立战争第一枪。英美双方均使用燧发枪较量,从1775年4 月19日一直打到1783年9 月,英国政府被迫同意美国独立。在这次独立战争的第3 年,即1777年10月的一天,英美双方军队在相距100 ~300 码的阵地上对峙,英国殖民军神枪手福开森少校接到命令,让他于掉一个美国重要人物——北美十三州人民推举的总司令华盛顿。有一天,美方阵地上出现了一个衣着随便的军官,连一个卫兵都没有带,身旁仅站着一个副官模样的人,当福开森端着隧发枪骂阵时,这个漫不经心的美国人一直盯着英国阵地,丝毫没有要逃离的样子,福开森认为他不可能是多大的官,不值得他这个神枪手去取他的性命,故没有开枪。后来,福开森得知,此人不仅是大官,而且竟是大名鼎鼎的华盛顿。试想当时福开森开了枪,华盛顿也许会失去性命,那样,美国的历史真的可能会是另一个模样
⑤ 戴梓康熙年间就发明了28连发的“机关枪”,为何反被流放宁古塔呢
戴梓是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火器制造家,杭州人,客居扬州。戴梓此人懂天文、通兵法、擅诗画、会治河、博长于史籍,就是不喜欢功名。但是擅长于机械、兵器制造。根据纪晓岚的《阅微草堂》记载,他的代表作是“28发连珠铳”和“威远将军炮”。
戴梓实际上根本没有能够彻底解决制约清朝火器发展的核心技术壁垒问题,只是在模仿的基础上自主开发。
但是困扰明朝火器发展的问题,戴梓依然没有解决。戴梓的做法是将铁制的炮身改为铜制的炮身,为了减少炸膛,缩短炮身。但是要实现速发,就要考虑到连发时铜炮身也会发热,只能等冷却后再行填装弹药。而戴梓用铁管装填弹药的方法解决了炮身烫手的问题,就是先将开花炮弹装在一根铁管里,直接将铁管插入炮膛,这样就不需要等炮管冷下来之后再填弹药了,加快了换弹药的速度。
但是到了后来,炮身逐步又换成了铁制的,铁壳空心开花弹换成了实心弹,大清从此走上了一条用实心弹大炮的老路,而且由于实心弹安全的缘故,清朝人特别钟情于实心弹,到了后膛炮时代,炮弹制式都变了,就连北洋水师和日本人开战的时候,也就只带了几十枚开花弹,其他都带的实心穿甲弹,而同时期的日舰用的全是开花弹。
康熙30年(1691年)初,戴梓因“暗通东洋”,举家先后在盛京和铁岭流放长达35年,最终雍正4年(1726),病故于铁岭。
根据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据戴梓的后人戴遂堂说,戴梓是因为得罪了南怀仁,被南怀仁诬告的。然而在戴梓和南怀仁之间,康熙显然还是更加信任南怀仁一点,因为毕竟是外人么,掌握点技术,为己所用。而戴梓毕竟还是汉人。其实看过《康熙王朝》里周培公结局,就应该就知道戴梓的结局会是怎样。
⑥ 戴梓的连珠火铳
戴梓发明了一种名叫“连珠火铳”的武器,也叫二十八连珠火铳。铳背是弹匣,可贮存28发火药铅丸。铳机有两个,相互衔接,扣动一机,弹药自落于筒中,同时解脱另一机而击发。它的形状很像琵琶,能够连续射击28发子弹。
但是戴梓并没有将“连珠铳”献给军营,而是“藏器于家”。原因据说是被一个梦给吓怕了。有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戴梓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中人斥责他说,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如果将此器献上使其“流布人间”,你的子孙后代将没有活人了。
⑦ 清朝为什么不装备热兵器,康熙为什么流放发明二十八枪的连珠铳
清朝为什么不装备热兵器?
一个长期没有外敌入侵压力的国家,武器的革新是缺乏动力的,清朝不是没有鸟铳的使用,而是使用了一个阶段之后就不再具有使用的动力了。
从1757年准部平定之后,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这接近90年的时间,因为国内反叛势力实在太弱(大小金川酋长,廓尔喀阿三入侵,苗民起义和白莲教),北方俄国画好了边界,西方列强还没想到战争解决问题,面对一个外敌都被自己打趴的时代,清朝失去了武器革新的动力,理由很简单,因为不需要火器也能打败内部敌人。
事实上明朝火器的使用大规模革新也是类似,都是在外敌入侵,局势紧张的情况下才会注意武器的改善,红衣大炮和佛郎机都是在万历时代之后才登上舞台,战争,永远是武器发明的第一推进力,国虽大,忘战必危,好战必亡。
康熙为什么流放发明连珠铳的戴梓?
戴梓的才华遭到同事的妒忌,加上为人刚正不阿,敢言人过,在朝中也得罪不少人,而他在“冲天炮”一事上更是让南怀仁在康熙面前大大的丢了脸面,埋下了祸根。
南怀仁嫉恨在心,他逮住了机会,与张献忠的养子一道,诬陷戴梓,给戴梓扣上“私通东洋”的帽子,于是康熙将戴梓流放到了盛京(今沈阳)。
⑧ 清朝康熙时期可以连发二十八枪的连珠铳是谁发明的
戴梓,封建社会的保守意识,使这些东西为奇技淫巧,加之恪守祖训重视弓马骑射
⑨ 康熙时就有人发明了最早的“机关枪”,为何康熙却弃之不用呢
按老规矩,咱们先上结论:
第一,戴梓被流放盛京确实是冤案,但却和他的军事发明无关。
第二,戴梓发明的不是机关枪。
戴梓发明的二十八连发机枪,学名叫“连珠铳”,是一种琵琶形状的新型火枪。在枪脊上储存火药弹丸,以机轮来操纵装填,开火时一口气能连发二十八发。这种当时的新颖火器,属于一款升级版的燧发枪。但是,要说明的是,比戴梓发明的这种连珠铳还要五花八门的火器,在大明朝的武备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名字叫的也是十分霸气——就是实战性能差。各种十眼铳、“一窝蜂”之类的利器,甚至传说中史前版的坦克——吕公车都因为在实战中的效果有限,所以就被逐渐淘汰。
结果是,戴梓到了盛京反动言行不改,依旧写诗作文宣泄负能量——吃大清朝的“人血馒头”,所以也就无法得到康熙帝的宽恕,终于在三十五年之后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八岁。
而此时康熙帝也已经驾崩四年了。
⑩ 戴梓的机枪到底是什么东西
清朝为什么不装备热兵器?一个长期没有外敌入侵压力的国家,武器的革新是缺乏动力的,清朝不是没有鸟铳的使用,而是使用了一个阶段之后就不再具有使用的动力了。
从1757年准部平定之后,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这接近90年的时间,因为国内反叛势力实在太弱(大小金川酋长,廓尔喀阿三入侵,苗民起义和白莲教),北方俄国画好了边界,西方列强还没想到战争解决问题,面对一个外敌都被自己打趴的时代,清朝失去了武器革新的动力,理由很简单,因为不需要火器也能打败内部敌人。
事实上明朝火器的使用大规模革新也是类似,都是在外敌入侵,局势紧张的情况下才会注意武器的改善,红衣大炮和佛郎机都是在万历时代之后才登上舞台,战争,永远是武器发明的第一推进力,国虽大,忘战必危,好战必亡。康熙为什么流放发明连珠铳的戴梓?戴梓的才华遭到同事的妒忌,加上为人刚正不阿,敢言人过,在朝中也得罪不少人,而他在“冲天炮”一事上更是让南怀仁在康熙面前大大的丢了脸面,埋下了祸根。南怀仁嫉恨在心,他逮住了机会,与张献忠的养子一道,诬陷戴梓,给戴梓扣上“私通东洋”的帽子,于是康熙将戴梓流放到了盛京(今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