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书法以大篆为基础创造了

书法以大篆为基础创造了

发布时间:2021-08-30 07:22:11

⑴ 是谁创造了篆书

一、篆书是由仓颉、太史籀、李斯等人创造、发扬光大的。
二、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三、大篆:汉字的古代体之一。它的名字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四、小篆的鼻祖是李斯,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相传秦代金、石刻文都出自李斯之手。百废待兴,因此秦国有众所周知的七个同一,其中文字长短常重要的一项,而李斯的小篆便是在秦国原有篆书基础上统一八国文字的结晶。金刻有权、量、诏版,石刻有峄山、泰山、琅琊台、之罘、碣石、会稽。因而秦代书法最闻名的便是以秦小篆书体所书之刻石文字。李斯所处的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将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一扫而平。李斯后为赵高所诬,腰斩于咸阳,时年约七十岁。端庄、凝重乃至有几分肃穆之感的秦刻石,向我们揭示出当年在中心集权独裁统治下秦帝国的概况。统一后的秦国强盛异常,表现在书体文字中也必定与之相适应。

⑵ 大篆和小篆的起源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其实说道大篆和小篆的起源,那还得从汉字的起源说起: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 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后来到了商至西汉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 、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这是图片: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4%F3%D7%AD%BA%CD%D0%A1%D7%AD&in=29646&cl=2&cm=1&sc=0&lm=-1&pn=0&rn=1

⑶ 大篆演变到小篆的故事

大篆的演变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也称籀(zhòu)文;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小篆之祖李斯;秦始皇统一中国,发布了“书同文”的命令;公元221年的一天晚上,在咸阳皇宫里,秦始皇正和;李斯是怎样统一文字的呢?据说就是把当时各国的通用;小篆同大篆相比,一是结构简化,匀圆,整齐;二是图;李斯可能是汉字书法史上第一位有名姓与作品流传的书
大篆的演变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大篆一般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史籀是周宣王时的史官,他把金文整理成“大篆”,用大篆写成15篇文字,作为教儿童识字的教材,并且成为当时的标准字体。但史籀大篆15篇早已佚亡。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 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小篆之祖李斯
秦始皇统一中国,发布了“书同文”的命令。当时官书浩繁,而“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竹木简写成的官文,而且有许多字各诸侯国各有不同写法。所以统一文字势在必行。小篆就是以大篆(秦文)为标准,废除六国文字中不同于秦国的文字,加以整理,做到字有体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卓有成效的汉字改革运动,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公元221年的一天晚上,在咸阳皇宫里,秦始皇正和文武大臣们商议着如何巩固秦王朝的大事。当时在场的李斯献了一条妙计:要巩固中央集权制,全国必须有统一的交际工具——统一的文字。秦始皇听了非常高兴,连连点头,当即批准了李斯的建议,并命令李斯去办。
李斯是怎样统一文字的呢?据说就是把当时各国的通用文字搜集起来,以秦国文字为依据,参照古文,加以整理,制定一种简体字,作为标准文字,这就是“小篆”。不合标准的各国文字,一律废除。如韩、赵、魏三国的“马”字,均写作“”或“”;秦国写作“马”。小篆的“马”字,就以秦国为标准。又如“败”字,籀文写作“”,小篆写成“”。
小篆同大篆相比,一是结构简化,匀圆,整齐;二是图画的味道少了,更线条化了。如“车”字,写成“车”。
李斯可能是汉字书法史上第一位有名姓与作品流传的书法家。
李斯书写的《 峄山碑》常常是写小篆者的范本。但是原碑其实早已丧失。现在流行的版本是晚到南唐时代徐铉的临摹本,宋朝时依据徐的摹本再翻刻为石碑。流传的《峄山碑》因此并没有秦篆的古拙,线条太过精巧秀丽,结构也太过严谨成熟。
秦统一文字,是我国汉字改革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秦始皇为了在全国各地推行小篆,还让李斯等人编写了儿童识字课本,作为大家学习的范本。相传,秦始皇东巡时刻的“泰山”、“琅琊”、“碣石”和“会稽”等七块碑石,都是李斯用小篆写的。 (一)
公元前246年的秋天,一个早上。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天空中的太阳分外明净,朝霞散尽,阳光普照在青青的草地上,照在开始变黄的小麦穗子上,早上的小露珠在秋风中闪着晶莹的珠光。
田野间,有一座不太起眼的小山包,山脚下有一片梧桐林,林间有数间草屋,草屋搭得十分的厚实,屋墙是梧桐树枝作梗,夹着麦桔,再用泥巴糊上去,同样的糊得很严厚,这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河南乡间温暖的农家草屋。
一个青年人背着包袱,伫立在西边的一间草屋门前。青年人着灰布长衫,腰间扎着青色的腰带,腰带扎得很紧,长条脸,一副古铜脸色,高而笔挺的鼻梁上方配着一对锐目,更显出青年人的精悍气度。
他显然站的时间不短了,背上落下了梧桐树的些许枯皮碎末。当听到草屋中有了响动,他微皱起来的眉头轻轻地舒展了开来。
“你站的时间不短了,真的要走了吗?”里面一个沉稳的声音问。 “是的,老师,我听说,一个人遇到了机会,就不要轻易放过,现在各国诸候都在互相争霸,都希望有谋略的人投奔而来。弟子认为,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青年人在门外,恭敬地抱拳作揖,把背也弯了下去。
“你真的要到西方?”
“现在西方的秦国野心很大,秦王自称皇帝,有吞并天下,治理万方的大志,所以我认为正是我去投靠的时机。我要用先生教给我的学识,去游说秦王。” “自秦孝公用商鞅之法治国,秦政治都以法家学说来富国强兵,效果也很好。你此番入秦,依你的造化,前程无量,只是,法家学说治乱世有余,但修身养性不足,在秦国那样的国家,哎!你好自为之吧。”顿了一下,“你要赶路了,我就不送你了。”说完,已寂无声息。
青年人听着话语,愣了一会,才道:“弟子谨记了,请恩师保重,我走了。”青年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平时喜爱自己的恩师,临走前,连面也不给见了,是不是恩师已预感到了什么?他伫立了一会儿,长长地作了三个揖,车转身,脚步坚定地踏上了黄土大道。朝阳照在他发白的长衫上,把他的身子投影成一条长长的阴影。
这个青年人就是李斯,他师从战国时的法家荀子学得了治国的方略。他分析形势后,认为当时秦国是最有希望成就霸业的国家,而其它六国,都已经没有太大的作为了,所以下决心放弃了原来想帮助自己所在的楚国的愿望,往西进入了秦国。
(二)
李斯刚到秦国,秦庄襄王就死了,其十三岁的儿子赢政当上了秦王,丞相吕不韦辅佐。李斯看到吕不韦的势力非常大。就设法投靠他,正巧碰上吕不韦广收门客,就投上门去,成了吕不韦的舍人。
吕不韦很快发现了李斯的才能,十分赏识他,任命他当了郎官的官职。李斯有了官职,就有了游说的权利和机会。开始极力游说赢政,要他趁六国现在的局面都不稳定,国家不强大而逐个兼并他们。
赢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并任命他为长史,李斯更加积极地为秦国出谋划策,并建议赢政使用不同的手段来兼并六国。后来赢政又任命李斯为客卿。 这时,秦国发现了一个郑国派来的间谍,在游说老百姓大造水利,目的是借此消耗秦国的财力和人力,使秦国无力打仗。秦国把这个间谍抓住并杀了头。秦王宗室的大臣们本来就对别国的人才大量进入秦国,并得到了重用十分不满,原因就是认为别国的人才占据了本该属于他们宗室的位置。他们就以这件间谍事件为由,群起而攻之,要求羸政驱逐在秦国任职的所有别国人才。秦王于是下颁了逐客令。
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但他认为这是件十分愚蠢的举动,于是他勇敢上书秦王赢政,这就是历代文选中有名的《谏逐客书》。
应该说,李斯的《谏逐客书》能够流传下来,并收进历代的文选中,主要原因是写得有水平,而且饱含哲理,像其中所说:“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这些名句,一直传诵至今。可以说,李斯在《谏逐客书》里,充分地表现了他在文学等方面的出色才华。就因为他这篇出色的《谏逐客书》,让秦王赢政认真读了这篇文章,认为说得十分在理,于是下令收回了逐客令,并且恢复了李斯等人的官职。
从现在的历史视角来看,单是一篇谏逐客书就能说服赢政,那也太夸张了些,也太低估了赢政的才能。当时的赢政,已经是二十二岁了,他从十三岁执政起,就一直想统一中国称霸。他所以收回逐客令,也是为了成就他的霸业,但他毕竟也看到了《谏逐客书》上面所写的内容十分有利于秦国的强大,故乘机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或者说秦王根本从一开始就是做个样子给宗室的大臣们看看而已。但不管怎样,李斯的《谏逐客书》却因其出色,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范文。 以后李斯不断在秦王面前献计献策,并得到重用,做到了廷尉的高官。赢政用了十年的时间,终于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自己也自立为始皇帝,任命李斯做了丞相。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做了六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统一文字。秦统一前,六国的文字大体上都是大篆式的字体,但各国因国体地域的不同,又生出不少异类文字,因此秦始皇下了决心,要统一全国的文字。
(三)
据史书记载,文字的统一,是李斯提出来的,“丞相李斯乃奏同一”,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进行“同文”运动。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后,将任务分派给了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三人。西晋卫恒在《四体书势》中说:“(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是谓小篆。”
在这里要说说史籀和大篆文字。所谓的史籀文字,实际上是大篆的早期书体,西周末年,周宣王时有《史籀篇》,是当时的史官辑写而成,是一部教习识字的启蒙读物,大篆就是和史籀文字结合而产生的更成熟一步的字体。由于战国时期各国的长期分化,大篆的字体也有很多的差异,所以秦统一后要实行统一文字,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要将各国有差异的文字进行统一,其基础文字是秦国的大篆文字,但秦国的文字基础也要改革,这项工程是非常浩大的,所以秦始皇把统一文字的任务落实在丞相李斯身上,要他亲自来抓,而赵高、胡毋敬等人参与其中的工作。 在这里,也将历史上有记载负责统一文字的几位人物简单介绍一下。先说赵高,秦始皇时为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这两个官职都是内宫的要职,又因其善篆书,秦始皇就要他教导最喜爱的小儿子胡亥学书法,所以他又是秦二世胡亥的老师。在统一文字上,赵高也做了一些事情,史料称其著有《爰历篇》六章,章中内容,都是将大篆统一在秦篆下,以小篆的形式书写。至于《爰历篇》的内容是什么,因已散佚,故不可知。
胡毋敬,曾任过狱吏,后因其博识古今文字,官升至太史令,这是专司记载历史的官职,在统一文字的过程中,史书记他用小篆书有《博学》七章,但文章也没有传世。
在这里,还有一个人要提一下,虽然这个人不是从事小篆的书写,但他也是秦始皇时代创造另一种字体的重要人物,这人就是被唐朝张怀瓘称为“隶书之祖”的程邈。传说,程邈是秦朝下邳县的狱吏,因为得罪了秦始皇,被关进云阳县的狱中。因当时的狱吏是很下等的小官吏,朝官们都称他们是专办实事的隶人。当时秦朝实行的是严刑治国,案件非常多,这些隶人在繁忙的办案过程中,使用和书写文字奏事比较多,因大篆正规书写起来十分麻烦,小篆虽然比大篆有了一定的简化,但要正规书写,仍然十分费时。所以,狱吏们在办事过程中,为了简便,就在大家认可并约定俗成的基础上,不断创造一些新的字体以利应用,比如将长形的篆字改为方形,将繁复的笔法改为方、圆平直的笔法。
程邈作为狱吏,有使用改体文字的经验,并且他也觉得改体后的文字也有一种美感。他利用了在狱中十年的时间,将记忆中收集的改体文字删繁就简,编录成三千个改体字,并想法将其奏献给秦始皇。秦始皇在这件事情上又表现出了他雄才大略的本性,看了程邈奏来的改体字后,十分赞赏程邈的所为,并马上将程邈免罪放出狱,将其升到御史之职,要他将三千新体字在狱吏及下层办事人员中推广使用,以便奏事办案的快捷。这就是当时所称的“隶书”。张怀瓘在《书断》中称:“程邈,隶书之祖也。”现世中,也不能见到程邈的真正墨迹。但他在收集整理“隶书”方面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⑷ 小篆是谁发明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于是提出“书同文”,版文字统一,书体权统一。秦始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

另有一个原因是为了改变原先那种弯弯曲曲的笔划线条,整理出一种笔画匀整,便于书写的新字体。

小篆的制定是中国第一次有系统的将文字的书体标准化的过程。

(4)书法以大篆为基础创造了扩展阅读:

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说:“篆尚婉而通”,这五个字可以说是篆书用笔的度世金针,警世名言。 “婉”和“通”虽仅二字,却准确揭示出对篆书用笔的基本笔势和篆书笔画质量的要求。

因此,临习篆书写应以中锋为主,中锋立骨,中锋才能使笔画圆实劲健,运笔应流畅,此乃正宗古法、风格神采所系。否则,极易写得板滞,要打破其板滞,用笔的虚灵是其关键。

篆书的捉笔须掌虚而指实,运笔讲求中含内敛、流畅通达,笔力藏于笔画之中,使气息浩浩然、绵绵然而首尾贯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小篆

⑸ 大篆,小篆 隶书 楷书 分别是什么朝代起源的

大篆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小篆是产生于秦朝, 隶书形成与汉,楷书产生于晋朝。

大篆,也称籀(zhòu)文。是小篆前期文字,是小篆的基础。大篆,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流行于西土秦地的汉字,相传这种字体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故而又称为“籀文”。

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隶书的产生,同后来的楷书、草书的产生一样,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倘若从文字史的角度看,隶书的出现,结束了以前古文字的象形特征,跨进了书写符号化的疆域。从书体史上观看,隶书则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书体演化的一大关捩。

⑹ 由篆书演化而来的书写形式是

楷书是由隶书演变来的
我们要通过练习楷书掌握书法艺术的技法基本功,就要对楷书怎样演化来的有个认识,以深化对楷书的理解。
文字产生以后还在点画符号的时期,就逐渐有书法。到商周、秦汉,古文字已从大篆和小篆而演变为隶书,当时书法作为艺术还不完全自觉,但是已经形成一套书写技法,也有书法理论出现,善于书法的文人已经对书法优劣有评价。如传秦国丞相李斯见到周穆王的书法以后,观赏兴叹了七天,忧悒自己写的字太没有骨力。可见,从那时起书法的好坏,写的是否有骨力,就是评价书法的一种标准。不过那个时候,书法的好坏并不影响实用,因为它还不是以艺术品出现,不是以观赏为主要功能。
文字的变化总是和实用不可分,简化笔画,方便书写是文字演变的一种规律。所以文字演变往往从民间开始,约定俗成,经过官方加工整理并确认,就成为官方文字,成为大家共同承认的规范化的文字。汉末草书的出现,书法就成为观赏艺术品,成为人们收藏欣赏的宝物。从此以后,一方面是以实用为主的书法;另方面名家作品也成为历代宝藏的艺术品、文物。
汉代隶书已经比篆书笔画简化,书写也容易得多。但是,写波磔的笔法还是很麻烦,所以在实用当中自然会出现简便的写法,即是楷书。楷书传说是汉上谷人王次伸开始作楷法,少波势,字以方广,字方八分。可见最初的楷书体是缺少波磔的隶书,如武威汉简中这些字,如果用逆入回锋等楷书笔法来写就是楷书。从这变化中,可以看出楷书笔法比隶书要复杂和丰富。所以,隶书在楷化过程中,往往是先在结构上变化成接近楷书。和《韩仁铭》 等成熟隶体相比,既可看出墨迹和碑刻的不同,也可看出民间、下属写的和上层官府书家写的区别。
楷书化进一步发展,楷书的结构和笔法更成熟,隶书的成分越来越少。传说汉魏的钟繇,对使楷书脱去隶书的影响起了重要作用,被称为“楷圣”。现在留存他的作品,大都是晋唐人的临本,但总留有原笔迹的基本面貌。
到了东晋以后,楷书已进一步成熟,如王羲之的《东方朔画赞》、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相比,点、横、钩、撇、捺已是完全楷书的笔法,结体也由横势成为纵势。但是还存在那个时期的风格影响,如横画顺锋入笔笔力轻、线条细,右边收笔重、线条重、线条重,暗锋收笔,笔力也稍重,挑钩已露锋但不长等。到了隋唐时期,在继承传统当中不断发展,楷书已高度成熟,出现多种多样的风格。如隋代的《董美人墓志》、 《苏孝慈墓志》等。前者书法端庄劲挺,结体严紧工整而富于变化,风格清丽明快。后者结体精密,笔画精到,风格秀雅。

⑺ 大篆是谁发明出来的

大篆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对后来的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这里的大篆指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由于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占据了西周的故地,同时也继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继承金文发展而来的。地域性,有的难以识别。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汉书·艺文志》:“《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说文》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们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资料。
大篆的真迹,一般认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兴县陈仓(今陕西宝鸣)南之畴原出土的径约三尺,上小下大,顶圆底平象馒头似的十个像鼓一样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献公十一年作的十首四言诗,是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经过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原刻的 700多字,现存300多字。这十个石敦现存故宫。因内容记载畋猎之事,命名为“猎碣或雍邑刻石”,唐诗人韦应物认为石的形状象鼓,改名“石鼓文”,现作为大篆的代表。
石鼓文具有遒劲凝重的风格。字体结构整齐,笔画匀圆,并有横竖行笔,形体趋于方正。大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后期文字的风格,只是略有改变,笔画更加工整匀称而已。笔势圆整。线条比金文均匀,线条化达到完成的程度,无明显的粗细不均的现象。形体结构比金文工整,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块汉字的基础。同一器物上几乎没有异体字。字体繁复,偏旁常有重叠,书写不便。
小篆
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通行于秦代。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今存《琅琊台刻石》、 《泰山刻石》残石(如下图),即小篆代表作。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⑻ 谁是楷书书法创始人

楷书的没有具体的创始人,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在楷书产生之前,我国的书法已产生了大篆、小篆和隶书三种书体。大篆是相对小篆而言的,一般把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统称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战国时期除秦国之外的六国文字。小篆是秦统一中国之后通行的文字,它是以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参照其他诸侯国文字,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这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隶书是继小篆之后出现的又一代表性书体,它是在小篆的基础上产生的。隶书的产生是汉字的一次大革命,其意义不仅在于汉字从此走向了符号化,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汉字的书写方式和审美趋向,从而为楷书书法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并进而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开辟广阔的天地。
于是在秦汉年间千姿百态的书法园地中,就直接孕育出了楷书(当时称为隶书,即辅佐小篆,书写更快捷)书法艺术。遵循其规律,将中国楷书的发展史分为四个时期:即楷书的萌芽期——秦汉,楷书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楷书繁荣期——隋、唐、五代,楷书守成期——宋、元、明、清。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这里的楷书实际上是指王次仲所创的八分书,而不是今天所谓的楷书。另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⑼ 甲骨文,金文,楷书,行书,篆书,隶书发明的先后顺序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商朝时期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2、金文

金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金文可略分为四种,即商朝金文(前1300年左右~前1046年左右)、西周金文(前1046年左右至前771年)、东周金文(前770年~前222年)和秦汉金文 (前221年~前219年)。

3、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4、隶书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根据出土简牍,隶书始创于秦朝,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5、楷书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6、行书

行书,是一种书法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⑽ 大篆、小篆 隶书 楷书 分别是什么朝代起源的

大篆
西周后期,汉字由甲骨文发展演变为大篆。
大篆,也称籀(zhòu)文。是小篆前期文字,是小篆的基础。大篆,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流行于西土秦地的汉字,相传这种字体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著,故而又称为“籀文”。大篆的形体结构比六国古文一般要规整和繁复,它上承西周春秋金文,下启小篆,发展脉络是清晰可辨的。大篆文字的代表字体是唐时出土的“石鼓文”。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战国时代,列国割据,各国文字没有统一,字体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加以规范,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隶书
关于隶书的产生,有传说为程邈所创。程邈是秦朝的一个徒隶,因得罪秦始皇,被关监狱,他觉得狱官的腰牌用篆书书写很麻烦,就化圆为方,创出一种新书体。秦始皇看后很欣赏,不仅赦免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并规定这种字体以后在官狱中使用。因为这种新书体起初专供隶役使用,而程邈又是徒隶,所以被称之为隶书,或谓佐书、佐隶。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而已,因为,实际上任何一种代表性书体的产生,不可能凭空出现,不可能是朝夕间可以完成的事情,只能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的渐变,逐步成型;至于某个人的贡献,一般只是综合整理、集其大成。隶书如此,楷书、行书、草书等的产生过程,亦是如此。

考古实物资料证明,战国至秦代的简牍墨迹,简化的和草化的篆书已然司空见惯,笔画减少,字形有长圆变为扁方,除上述“纯隶”之外,很多字的收笔开始出现捺脚波磔,称为“秦隶”(有“秦隶”之名,以区别于成熟期的汉隶,汉隶又有所谓古隶及八分等称谓,不必细分)。长沙马王堆帛书(如《老子甲本》和《老子乙本》)、银雀山汉简以及居延汉简等大批墨迹书法,已有明显隶意,此则不但展露了由尚带篆意的浑朴的古隶如何演化到劲秀洒脱的标准汉隶的这一过程,也让我们真切地领略到了汉人隶书的风采。战国末期至秦间,隶书虽已露端倪,在民间也已使用,但隶书独立地占据统治地位,却在两汉,尤其在东汉,汉桓帝(147—167年)至汉灵帝(168-189年)间,当为隶书的全盛期。
隶书的产生,同后来的楷书、草书的产生一样,乃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大变革。倘若从文字史的角度看,隶书的出现,结束了以前古文字的象形特征,跨进了书写符号化的疆域。从书体史上观看,隶书则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书体演化的一大关捩。隶书的用笔,突破了篆书用笔单调的束缚,点划分明,方圆相济,轻重有致,尤具代表性的主笔捺脚——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此外,汉隶的雄强朴茂之风格,正从一个侧面反射出大汉帝国的壮阔景象。可惜,如此精彩纷呈的艺术,它们的创造者们,那些当时书丹的书家们,没有留下姓名,连相关的史料记载也少得可怜。
刘勰《文心雕龙·诔碑》云:“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树碑,当然是正经事,所以其书法风格庄重肃穆,当在情理之中。而汉简墨迹书法,则殊有不同之处,虽然也不失其谨严大度,但是毕竟随意些、自然些,于是,我们便可以真切地看到了汉人隶书的真面目,揣摩书家当时落笔时章法、结体以及用笔、用墨的诸般奥妙。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在这些汉简墨迹中,已经有了成熟的章草书和类似楷书、行书的东西,这则透露了魏晋楷书和晋人行草的消息。
除了这些珍贵的墨迹实物之外,汉隶中最具价值的,莫过于大批的东汉碑刻。
西汉碑刻如《五凤刻石》,与当时简书面目相仿佛,逮及东汉,隶书炉火纯青。彼时树碑之风甚烈,加之写手之层次多端,遂使各地碑刻隶书面目丰富无比。《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碑》、《华山碑》、《封龙山颂》、《韩仁铭》……等等,各臻妙绝。
这些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开距离,这不得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造力。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汉代实在是中国书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黄金季节,尤其是隶书。近人康有为极力推崇汉隶,他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至汉,变已极矣。”
除了作为主宰的隶书,在秦篆的基础上,汉代篆书也有所发扬,如《开母庙石阙铭》、《袁安碑》、《太室石阙碑》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汉碑碑额,亦篆亦隶,开装饰风一路。至于《祀三公山碑》则尤独特,篆而参隶,峭拔奇耸。
另有一些刻石和砖刻,如《公羊传碑》、《“急就”砖》等,亦引人注目,它们在为研究书体演化提供旁证的同时,还给我们以启示,出自民间书家的书法,其质朴不雕、天真率直,于法度谨严的传统之外别开生面。砖刻之外,汉代瓦当亦是中国书法史的珍宝,诚如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所云“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

阅读全文

与书法以大篆为基础创造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