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帛纸的发明者

帛纸的发明者

发布时间:2021-08-30 07:11:30

㈠ 纸的发明是谁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经为历史上的文化传播立下了卓著功勋。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古纸在留传下来的古书画中尚能一窥其貌。

在纸张发明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是采用什么来作为记事材料的呢?根据文献和实物资料,最早的人们是采用结绳来记事的,遇事打个结,事毕解去。后来又在龟甲兽骨上刻辞,所谓“甲骨文”。在青铜产生以后,又在青铜器上铸刻铭义,即“金文”或“钟鼎文”。再后,将字写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称“竹木简”,如较宽厚的竹木片则叫“牍”。同时,有的也写于丝织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记事材料外,还发现了刻于石头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们皆知,纸是在东汉由蔡伦发明的。但近年的考古发掘,却对此提出了疑问。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进展,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被发现,其中也不乏纸的遗物。这些古纸均据其出土的地点而被冠名。

从目前出土古纸自身的年代顺序,可以分别排列为: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这些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纸的发明、发展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公元二世纪造纸术在我国各地推广以后,纸就成了和缣帛、简牍的有力的竞争者。公元三到四世纪,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我国唯一的书写材料,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公元三到六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造纸术不断革新。在原料方面,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扩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纸。在设备方面,继承了西汉的抄纸技术,出现了更多的活动帘床纸模,用一个活动的竹帘放在框架上,可以反覆捞出成千上万张湿纸,提高了工效。在加工制造技术上,加强了碱液蒸煮和舂捣,改进了纸的质量,出现了色纸、涂布纸、填料纸等加工纸。

从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碛出土的这一时期所造出的古纸来看,纸质纤维交结匀细,外观洁白,表面平滑,可谓“妍妙辉光”。公元六世纪的贾思勰还在《齐民要术》中,专门有两篇记载了造纸原料楮皮的处理和染黄纸的技术。同时,造纸术传到我国近邻朝鲜和越南,这是造纸术外传的开始。

公元六到十世纪的隋唐五代时期,我国除麻纸、楮皮纸、桑皮纸、藤纸外,还出现了檀皮纸、瑞香皮纸、稻麦秆纸和新式的竹纸。在南方产竹地区,竹材资源丰富,因此竹纸得到迅速发展。关于竹纸的起源,先前有人认为开始于晋代,但是缺乏足够的文献和实物证据。从技术上看,竹纸应该在皮纸技术获得相当发展以后,才能出现,因为竹料是茎秆纤维,比较坚硬,不容易处理,在晋代不太可能出现竹纸。竹纸应该起源于唐以后,而在唐宋之际有比较大的发展。欧洲要到十八世纪才有竹纸。

这一时期的产纸地区遍及南北各地。由于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兴起了印书业,这就促进了造纸业的发展,纸的产量、质量都有提高,价格也不断下降,各种纸制品普及于民间日常生活中。名贵的纸中有唐代的“硬黄”、五代的“澄心堂纸”等,还有水纹纸和各种艺术加工纸。唐代的绘画艺术作品已经有不少纸本的,正反映出造纸技术的提高。

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纪的宋元和明清时期,楮纸、桑皮纸等皮纸和竹纸特别盛行,消耗量也特别大。造纸用的竹帘多用细密竹条,这就要求纸的打浆度必须相当高,而造出的纸也必然很细密匀称。先前唐代用淀粉糊剂做施胶剂,兼有填料和降低纤维下沉槽底的作用。到宋代以后多用植物粘液做“纸药”,使纸浆均匀,常用的“纸药”是杨桃藤、黄蜀葵等浸出液。这种技术早在唐代已经采用,但是宋代以后就盛行起来,以致不再采用淀粉糊剂了。

这时候的各种加工纸品种繁多,纸的用途日广,除书画、印刷和日用外,我国还最先在世界上发行纸币。这种纸币在宋代称作“交子”,元明后继续发行,后来世界各国也相继跟着发行了纸币。明清时期用于室内装饰用的壁纸、纸花、剪纸等,也很美观,并且行销于国内外。各种彩色的蜡笺、冷金、泥金、罗纹、泥金银加绘、砑花纸等,多为封建统治阶级所享用,造价很高,质量也在一般用纸之上。

这一时期里,有关造纸的著作也不断出现。如宋代苏易简的《纸谱》、元代费著的《纸笺谱》、明代王宗沐的《楮书》,尤其是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造纸技术都有不少记载。而《天工开物》第十三卷《杀青》中关于竹纸和皮纸的记载,可以说是具有总结性的叙述。书中还附有造纸操作图,是当时世界上关于造纸的最详尽的记载。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㈡ 中国古代发明纸的人是谁

亲~来介个不可以肯源定哦,楼上那个回答是错误滴,咳咳,具体谁发明的纸,史书上是没有记载的,而蔡伦只是改进 造纸术的人罢了。 上了初一的时候,老师会千叮咛万嘱咐的让大家别把造纸术的功劳推给蔡伦呢。 好了,废话不多说。 很高兴为您解答,我是沫熙凡

㈢ 东汉时期,纸张逐渐代替竹简和丝帛来书写文字,这项造纸技术的发明人是什么人

根据我在互联网查询的情况: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发明人是蔡伦,东汉桂阳郡人。

㈣ 谁发明了纸张,摘抄一些关于纸的发明资料

大约在1900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找七只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姜捞出来事该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要更便宜,
5 4
查看全部2个回答
周围人还关注
切双眼皮要多久
做兼职工作
纸胶带分切机
商标转让需要公证吗
一般奶茶加盟费多少
艺星医院在哪里
双眼皮全切是什么
填料厂家

评论

无观点,不青春
发布
还没有人评论,快来抢沙发~

为您推荐
纸是谁发明的
1、蔡伦字敬仲,汉族,东汉桂阳郡人.我国四大发明中造纸术的发明者.作为一名古代宦官,他曾在昂贵的丝绸
66 浏览1409
纸是谁发明的?
蔡伦是东汉人,但实际上史学家在西汉的王族墓里就发现了纸,证明了至少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有纸了,但是质
907 浏览11612
纸是由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是谁发明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主要依据
234 浏览14767 2018-04-10
纸张的发明人是谁?
就在我们的古人往甲骨上刻字的时代,古埃及人已在用轻便的纸莎草纸来记录文字了。 纸莎草是一种高大的
24 浏览1200
纸的发明者
蔡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家,造纸术的发明者。在没有发明纸以前,古代各国人民曾想尽办法,利用石

㈤ 纸的发明者,年代和故事

蔡伦 东汉桂阳(衡阳耒阳)人,字敬仲。和帝时,为中常侍,曾任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封龙亭候。他总结西汉以来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改进造纸技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于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时有“蔡候纸”之称。《后汉书.蔡伦传》:“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后世传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人。

蔡伦生活在东汉和帝时候,他是桂阳人,桂阳就是现在的湖南来阳一带。在蔡伦出生的几十年前,我国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东汉初年到汉和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都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纸张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蔡伦从小就到皇官里去当太监,担任职位较低的职务——小黄门,后来得到汉和帝信任,被提升为中常侍,参与国家的机密大事。他还做过管理宫廷用品的官——尚方令 ,监督工匠为皇室制造宝剑和其他各种器械,因而经常和工匠们接触。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创造精神,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当时,蔡伦看到大家写字很不方便,竹简和木简太笨重,丝帛大贵,丝绵纸不可能大量生产,都有缺点。于是,他就研究改进造纸的方法。

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原料来造纸。他们先把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东西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浸渍相当时间,再捣烂成浆状物,还可能经过蒸煮,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这样就变成纸了。

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纸,体轻质薄,很适合写字,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东汉元兴元年(公元一0五年),蔡伦把这个重大的成就报告了汉和帝,汉和帝赞扬了他一番。从此,全国各地都开始用这样的方法造纸。

造纸技术很复杂,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凭空想出来的;事实上,在蔡伦之前,劳动人民已经用植物纤维来造纸了。所以我们不能说纸是蔡伦发明的,但是也应该肯定蔡伦对改进造纸技术是有很大贡献的。

蔡伦带领工匠改进造纸方法,造出了质量较高的纸。他提出用树皮、麻头、破布、破鱼网来做原料,也是造纸技术的一大进步。这些原料来源广泛,价钱便宜,有的还是废物利用,因此可以大量生产。至于用树皮做原料,更是一个新的发现。后代人用木浆造纸,就是蔡伦用树皮造纸的启发。

蔡伦改进造纸方法成功,这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件大事。从此,纸才有可能大量生产,给以后书芨的印刷创造了物质条件。

在蔡伦以后,别人又不断把他的方法加以改进。蔡伦死后大约八十年(东汉未年)又出了一位造纸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来的纸厚薄均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当时人们称这种纸为“左伯纸”。可惜历史上没有把左伯所用的原料和制造方法记载下来。

㈥ 历史上第一个发明纸的人是谁

1. 古代文明曾采用过各种材料书写文字。古巴比伦人将楔形文字刻在泥板上,古埃及人在莎草纸上书写,古阿玆提克人及玛雅人以桑科植物树皮制作的厚纸书写绘画,古印度人用贝叶(棕榈叶)刻写佛经,古近东人与中古欧洲人用野兽皮书写,而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西周铭文刻在青铜器上,秦汉陶文刻在陶器上,以后还有刻石、竹简、木片、丝帛等等作为过书写的载体,但是它们各有缺点:或是太沉重,或是太昂贵,不能大量使用,部分更不能修改。

2. 以往认为中国造纸起源东汉,但近年来的一些考古遗迹有了新发现,例如:

1934年在新疆罗布淖尔烽燧台废墟发现古麻纸,约长10公分,宽4公分,年代为公元前1世纪。

1942年在甘肃额济纳河东岸查科尔帖汉代烽燧遗址出土“查科尔帖纸”

1957年在西安东郊汉墓出土的“灞桥纸”,约10公分见方,年代为公元前二世纪。

1973年在甘肃额济纳河东岸汉金关烽燧遗址出土“金关纸”

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颜村发现公元前1世纪纸残片,上有四个手写的字。

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汉代墓葬群中出土“放马滩纸”,绘有地图。

1990年在甘肃敦煌甜水井汉代悬泉邮驿遗址出土“悬泉纸”。

2.1这些考古样本包括在中原确认年代遗址中被发现的,为中国造纸起源于前汉之说提供确切的佐证。宋朝苏易简《文房四谱》卷四亦载:“汉初已有幡纸代简。……蔡伦锉故布及鱼网、树皮,而作之弥工,如蒙恬之前已有笔之谓也”。所谓幡纸即以蚕丝丝絮压制粘合成的纸。

3.东汉蔡伦改良造纸术。

㈦ 纸张的发明人是谁

就在我们的古人往甲骨上刻字的时代,古埃及人已在用轻便的纸莎草纸来记录文字了。
纸莎草是一种高大的草本植物,外形有点像芦苇,可长到4米高。这种植物的故乡在埃及。数千年前,尼罗河两岸肥沃的冲积平原上曾遍布它的足迹,而现在它在埃及早已绝迹,在非洲只有苏丹和叙利亚的少数地区还有生长,欧洲的最后一批纸莎草在西西里岛锡安河畔锡腊库扎附近正濒临凋萎干枯。这主要是河水的污染造成的。
对纸莎草的衰亡,人们十分痛惜。这不仅因为它是极好的造纸原料,还因为它是人类的好朋友。在古代无纸的日子里,人们曾用它记下了人类文明史最初的几页。
据考证,大约在5000多年前,埃及人就利用纸莎草来造“纸”了,他们把纸莎草的茎破成细丝晒干,交叉着叠两层,然后再用胶粘合,这样做成的纸莎草纸质量相当不错,成了埃及的主要出口产品,希腊的大多数古典文学作品都是写在纸莎草纸上的。
在这种纸莎草“纸”上写字,要比在泥板、银板或龟4甲上刻字方便多了。埃及人的这一发明后来传到了欧洲。在中国人造的纸还没有传到欧洲之前,纸莎草是欧洲人最常用的“纸”。
这是一种叫贝多树的热带大树,胸径常达1米左右,树高20多米,树姿有些像棕榈,又有些像蒲葵。这种树在树顶上簇生出许多掌状分裂叶子,十分巨大,一张连叶柄的叶子长达二三米。古代印度人用来当纸的,正是这种叶子。
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许多寺庙。在那些寺庙里,往往都保存着贝多叶写成的经书,人称“贝多经”。作为书写用的贝叶须在树龄8年以上的贝多树上采摘。贝多叶子卷为筒状,呈浅棕色,从叶柄割取下来铺开展平,成扇形状。每张叶片上有30条粗硬的叶脉,用刀除去叶脉,便可得到近30张小叶片。这带状小叶片有2米多长,一端稍宽,另一端稍窄。
这叶片不能用,还必须经过特殊的水沤制作。人们先把叶片卷起放在大锅里用水蒸煮。然后取出晾干。为使叶片变得柔韧,不易折断,还要将晾干的叶片挂在木棒上,两手揿住叶片两端,上下拉磨,使叶片表层磨掉,变得洁白光润。经过这样的加工处理后,再把每片贝叶根据所需大小切裁好,集中在一起,用烧红的铁棒在贝叶上烫一孔洞,以便用绳穿订。
严格说来,贝叶上的经文不是写上去的,而是“刻”上去的。人们用一种精细的铁笔在叶面上刻字,刻好后用墨5水涂抹叶面,即“上色”。这种墨水用油灯的黑色烟炱与肉桂油混合调制,涂抹后不但可在刻痕上留下清晰的字迹,对贝叶还有防潮、防腐、防蛀的作用。可能是由于贝叶“纸”有着这种易于长期保存的优势吧,所以当真正的纸发明后很久,仍有人用贝多叶来书写。
大约在春秋时期,中国人已开始用丝织成的“帛”来写字了。用墨水写字在帛上,要比简牍方便得多,而且帛又轻又软,还可以卷起来。现在有时称一部书为一卷书,即来源于此。
可惜的是,这样的“帛纸”虽然很好用,但价格昂贵。在汉代,一匹帛相当于720斤米的代价,一般人是用不起的。因此,直到汉代,“帛纸”和简牍还同时被人们应用着。
蔡伦是东汉和帝时的太监,任尚方令。他的工作是监管制造御用器物。担任这些职务,自然要考虑节省开支。价格昂贵的帛也在蔡伦的考虑之中。能不能找到一种可以替代帛的书写材料呢?不仅与帛同样的轻便易写,而且价格还要很便宜。
所谓漂絮,就是人们利用不适于抽丝织造的次等茧来做丝棉时,先将次茧用水煮过,再铺在蔑席上浸到河水里去,用棍子烂成丝棉。从事这项手工劳作的妇女,人们称之为“漂母”。
蔡伦发现漂母在漂絮的过程中,有一些残留的丝絮粘在蔑席片上,等到晒干后,把残絮剥剔下来就成了一层薄6薄的絮片。有些买不起帛的穷人就利用这种絮片写字;不过在这上面写出的字非常模糊。
由于丝制品价格贵,一般老百姓穿不起,那时还没有棉花,平民百姓能穿的,只是麻制品。人们将麻的皮剥下来,仍用在水中漂洗捣打的方法,制成适合于织造的麻纱。在这过程中,也会在篾席上留下麻絮。蔡伦发现,也有人利用麻絮片来写字的。
“嗯,这倒是个办法,也许可以试试。”于是,蔡伦当起了“漂”。他将那些留在篾席上的丝絮和麻絮收集起来,放在水中继续漂洗捣打,将它们弄得很烂,再用席子把它们捞起来滤掉水分,晒干后就成了一些薄薄的、细密的絮片。用它来写字,效果竟同帛差不多。
纸就样诞生了。现在“纸”字左边的“ ”部,也表明了最初的纸是跟丝有直接的联系的。
在试验中,蔡伦还发现,用麻絮捣烂后制成的纸,跟用丝絮做成的纸不相上下,甚至还更结实些。这当然使他十分满意,因为丝是贵重物品,丝絮不如麻絮容易获得。蔡伦还想到,既然要费时费力将麻沤烂、捣烂,而那些没有使用价值的破布、破鱼网、树皮等不是更容易获得,又容易捣烂吗。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蔡伦终于发明了成熟的纸的制作工序:将树皮、破布、旧鱼网等收集起来浸湿、捣碎、泥沙,然后用草木灰液浸透蒸煮,去掉胶质、油脂、色素等,再进一步捣烂,让它们成为浆糊状。然后,把这种糊状的浆质捞出,薄薄地摊在竹帘上晾干,就成了柔软的纸。7
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将他的造纸方法上奏皇帝,正患病卧床的汉和帝非常赏识并下令在全国推广使用。后来,汉安帝因蔡伦发明纸有功,还封他为龙亭侯。
我国的造纸术后来传入朝鲜、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又经非洲北部传到欧洲。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最杰出的贡献之一。蔡伦的名字也被留在了世界科技史中。
有统计过,现在世界上大约有12000多种不同用途的纸,它们满足了人类各方面的需要。这些纸,有的是有意识发明的,有的是在无意中诞生的;有的发明申请了专利,留下了发明的名字,有的却不知道发明者是谁,只留下了他的发明。
从蔡伦发明纸起,人们用的造纸原料,不管是破布、破鱼网、树皮、麦草、稻草、芦苇、毛子、木头,都是纤维类材料,石头纸是第一种非纤维类原料制成的纸。以后还会有什么样的新纸问世呢?我们无法预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的追求是无止境的,纸的发明也是无穷尽的。

㈧ 纸是谁发明的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是谁发明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东汉宦官蔡伦发明的。主要依据是《后汉书·蔡伦传》的记载。书上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绢帛(即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者谓之为纸。绢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发明、创造)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因此,后来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据以尊东汉时代的蔡伦是纸的发明者,把他向汉和帝刘肇献纸的公元105年,作为纸的诞生年份。 但自从1933年,已故考古学家黄文弼在新疆罗布淖尔地区发现了一片西汉中叶古纸后,对造纸术的发明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1957年5月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郊灞桥砖瓦厂工地古墓中又发现了成叠的古纸残片88片。这成叠古纸垫在三面铜镜下面,垫得很厚,虽然已成碎片,但边没有完全腐烂。这一发现,更引起了研究者的兴趣。经考古学家考证,认为这一墓葬不会晚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因此灞桥纸的年代也可大致确定在公元前118年以前。这个时间比蔡伦造纸的年代要早200多年。另外,1973年至1974年,在甘肃汉居延遗址又发掘出两张西汉后期的麻纸。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1986年6月至9月,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在天水马滩西汉墓内发掘了一张地质地图,此纸长5.5厘米,宽2.6厘米。这个最新发现的西汉纸质地图是目前所街道的最早的纸张实物。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代在西汉初期就发明了可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 除此以外,在史籍里,早在蔡伦以前,也有一些关于纸的记载。如《三辅旧事》上曾说:卫太子刘据鼻子很大,汉武帝不喜欢他。江充给他出了个主意,教他再去见武帝时"当持纸蔽其鼻"。太子听从了江充的话,用纸将鼻子掩盖住,进宫去见壏帝。汉武帝大怒。此画发生在公元前91年。又如《汉书·赵皇后传》记载:汉武宠妃赵飞燕的妹妹赵昭仪要害死后宫女官曹伟能,就派人送去毒药和一封"赫蹄书",逼曹伟能自杀。据东汉人应劭解释,"赫蹄"即"薄小纸也"(后来称为丝棉纸)。再如《后汉书·贾逵传》说,公元76年汉章帝令贾逵选二十人教以《左氏传》,并"给简、纸经传各一通"。以上有关纸的文献记载,都早于公元105年,即蔡伦向汉和帝献纸那一年。 持否定造纸术是蔡伦发明的同志认为,"发明造纸术的是西汉劳动人民。东汉劳动人民在继承西汉造纸技术后,又有所改进、发展和提高。至和帝时,尚方令(职掌管理皇室工场、负责监造各种器械)蔡伦组织少府尚方作坊充足的人力、物力,监制出一批精工于前世的良纸,于元兴元年奏上,经推广后,'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这是争论中的一种意见。 另一种意见则坚持认为,蔡伦是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理由是"根据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关纸的解释,在蔡伦之前古代文献中所提到的纸,都是丝质纤维所造的,实际上不是纸,只是漂丝的副产品,自古至今要造成一张中国式的植物纤维纸,一般都要经过剪切、沤煮、打浆、悬浮、抄造、定型干燥等基本操作。而灞桥纸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理由是"从外观看,其纸腩松弛,纸面粗糙,厚薄相差悬殊。经过实体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绝大多数纤维和纤维束都较长,说明它的切断程度较差,是由纤维自然堆积而成,没有经过剪切、打浆等造纸的基本操作过程,不能算真正的纸。或许只是沤过的纺织品下脚料,如乱麻。线头等 纤维的堆积物,由于长年垫衬在古墓的铜镜之下,受镜身重量的压力而形成的片状。此外,其余几种所谓西汉古纸,也都是十分粗糙,充其量不过是约纸的雏形。蔡伦及其工匠们在前人漂絮和制造雏形纸的基础上总结提高,从原料和工艺上把纸的生产抽调到一个独立行业的阶段,用于书写。诚然"蔡伦纸"不会是蔡伦一手制作,但没有他的"造意",单凭尚方工匠也制造不出这种植物纤维纸来。因此,即使在雏形纸出土的今天,把蔡伦评作为我国造纸术的发明者或代表人物仍然是正确的,是有充分历史根据的。 另外中,中引《后汉书》有关蔡伦造纸的记载主要取自刘珍的《东观汉记》。刘珍和蔡伦是同时代的人,应为可信。从记载中可知,蔡侯纸既能进贡皇帝,又能代替绢帛用作书写,纸质必定达到一定水平。 有些学者还认为,灞桥纸是不是西汉的产品,也值得进一步考证。他们提出的理由是"在墓葬人的生活时代未能确切查明以前,很难对古纸的生产年代作出令人信服的科学判断。何况该墓葬有扰土层,曾受外来干扰,不能排除后代人夹带进来的可能性;同是汉墓的长马王堆,若无其事那样完好,墓主有姓名可查,史料可靠,出土文物如此丰富,但除了千百根简策和丝织古纸帛画,并无一片麻纸。有的研究者还从出土的灞桥纸上辨认出上面留有与正楷体相仿的字迹,酷似新疆出土的东晋写本《三国志·孙权传》上的字体,据此认为灞桥纸可能是晋代的产品。 总而言之,有记录的最早造纸的人是蔡伦。

阅读全文

与帛纸的发明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
凌文马鞍山 浏览: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