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文化创造形式和程度一样吗,被什么所制约
每个人对同一事物的文化创造形式和程度是不一样的。是被经济制约。每个人的生活水平都不一样,所以触碰的文化也不一样。
2. 形容词汇缺乏的词语有哪些
语竭词穷
言辞匮乏
理屈词穷
3. 斯瓦希里文明是谁创造的
“斯瓦希里”一词既是语言和民族的名称,也可表示东非海岸中世纪形成的一种文明。这种文明形成的历史包括斯瓦希里语的产生和演变;奴隶制城邦制国家的形成;与印度洋北缘贸易的兴起和繁盛;东非海岸本土文明与东亚、东南亚、印度、波斯以及阿拉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伊斯兰教未传入东非沿海地带的7世纪以前,东非沿岸文明是由班图等族创造的以农耕为主,辅之采集、狩猎和商业的文明。7世纪后,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和阿拉伯人等外族的移民,逐渐形成斯瓦希里人的文明。这种以商业城邦为特色的文明在13~15世纪到达极盛;至15世纪,沿肯尼亚至莫桑比克海岸兴起的比较大的商业奴隶制城邦即达37个,如一串明珠散布于东非海域。这些城市与阿拉伯、印度、波斯和中国进行贸易。从东非出口的商品有黄金、象牙、肉桂、乳香、玳瑁、琥珀和奴隶,进口的有来自中国的青瓷、丝绸、漆器,中东的织品、铁器,印度的宝石。商业十分繁荣。城市建筑也很壮丽。14世纪的著名旅行家俨本?巴图塔称赞基尔瓦是世界上建筑得最好的城市。郑和船队下西洋时记载其城市:“濒海而居,堆石为屋,四五层高。”它的农业与园艺业也达到相当高水平。16世纪还有人称赞:桑给巴尔、奔巴等地区,土地富庶,食物充足,种植稻米、小米、小麦,栽培桔子、柠檬、石榴、蜜果等等。其语言文学、宗教信仰和政治制度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16世纪随着葡萄牙人的闯入和浩劫,其文明发展才戛然而止。
斯瓦希里文明的创造者是谁呢?这一直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一个谜。一些学者认为,斯瓦希里人的祖先来自伊朗的设拉子地区,东非海岸是“伊斯兰教的前哨站”,斯瓦希里文化受外来影响而成,到14世纪达到顶峰。此论认为:来自波斯的哈桑?阿里及其六子和一些跟从者在10世纪率领七艘船离开伊朗,远航至东非海岸。每艘船的人到东非后都建立了一个居留地。其中为人所熟知的4个居留地是蒙巴萨、奔巴岛、科摩罗群岛中的约翰纳,以及基尔瓦。哈桑本人就定居在基尔瓦。由于这些移民加之阿拉伯人的到来,这些居留地经过一定的时期逐渐形成为城市并演变成为城邦,斯瓦希里文明由此产生。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阿拉伯人是斯瓦希里文化的创造者。英国东非史学者科普兰把东非城邦叫做“阿拉伯的殖民地”。他劝告读者“把沿海的一系列殖民地和其文明当作是阿拉伯式的。”他承认有一些受波斯文化影响,但认为非洲本地人所作的贡献很小,甚至根本不存在。
上述两种观点20世纪60年代后都受怀疑,一些学者认为斯瓦希里文明的创造者应为东班图人。根据《斯瓦希里语的发展和演变》一文对此派研究的介绍,斯瓦希里语带有明显的班图语特征。如班图语的特征之一是名词有单、复数之分,而无阴阳性之别。并按性质分为若干类,斯瓦希里语也是如此。又如斯瓦希里语与其他班图语一样,每个单词通常是由词根和词缀组成的。当形容词或数词修饰名词时,必须根据名词的类别及单、复数,分别在形容词(或数词)词根前加上相应的前缀,以保持语法关系的一致。斯瓦希里语也是非洲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记载东非沿海最早的文献是《红海回航记》。该书记载,在任何外来者未曾达到东非沿岸前,班图人已在那里定居。当地居民已有自己的语言,用于经商及日常交往,只是未形成书面文字。据说这就是最早的斯瓦希里语。坦桑尼亚学者马希阿斯?姆尼亚帕拉在《斯瓦希里语史》中即认为:这种原始的斯语很可能就是班图语中古老的恩戈兹语。当时恩戈兹语曾通行于肯尼亚北部沿海的拉木地区,包括发扎和帕特直至塔纳河流域。另据大不列颠网络全书介绍,期瓦希里语属于尼日尔—刚果语系中贝努埃—刚果语族的班图语支系。也有些语言学家认为,班图语本身可自成体系。斯语应属于班图语系中的东班图语族。各种关于斯瓦希里人的口头传说也表明:“设拉子人”来自波斯的说法缺乏根据。一是在11~12世纪,印度洋贸易重点已转移到阿拉伯南部和红海地区;设拉子对东非海岸贸易无足轻重;二是斯瓦希里语中缺乏波斯语词汇,而早期清真寺或墓葬中亦无波斯语铭文。“设拉子人”来自阿拉伯的论点也站不住脚,主要是因为在12世纪以前斯语中的阿拉伯语成分极少,而当时的海岸居民亦非穆斯林。一些人认为,所谓“设拉子人”的故乡实际上是指索马里南部,即斯瓦希里语的发源地。考古学文献资料也表明非洲东海岸公元前1000年后就受到阿拉伯人影响,他们来此经商并与当地人通婚。这些经营贸易的阿拉伯人,不断为住在他们周围的非洲人所吸收。同时他们也不断从阿拉伯和波斯湾得到补充。由于他们的参与产生了斯瓦希里文化。这种文化是吸收了非洲以外文明的真正非洲综合体。巴兹尔?戴维逊认为:从根本上讲,它主要还是班图非洲文化。非洲东海岸这种早期的文化是一种混合物。它起源于许多方面,但组成了一个特殊的,显然是非洲式的整体。斯瓦希里文化中的外来因素还受到来自印度、波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中国等地区的影响。公元7世纪后,阿拉伯以更大规模在东非海岸扩张,从北向南兴起了一批商业城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与当地非洲人通婚融合,这些小城邦的后裔越来越非洲化了。当时的一些旅行家的历史记载也表明这种文明的主体者是非洲人。马斯乌迪、埃德里亚以及10~12世纪阿拉伯作者,一致认为东非海岸占压倒优势的是僧祗人、尼格罗人。约1300年,迪马斯基说东非海岸的人民是尼格罗人和异教徒。16世纪初的马尔博萨也说马林迪和布腊伐城的居民是“摩尔人”。考古学家马修在发掘东非一些建筑遗址后也认为,如果从它作为一种逐渐伊斯兰化的非洲文化的历史这一角度来看,要比它单纯看作是来自波斯湾的伊斯兰教殖民地的历史来看更容易使人理解些。因此,根据上述各学科的材料,一些学者如艾伦、霍顿、鲁尔斯、斯比尔、马修,特认为,斯瓦希里文明不是阿拉伯式的,也不是波斯式或印度式的,它们是非洲式的,而且主要是尼格罗非洲式的。
谁是谁非,实难定论,只有寄希望于调查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文件包名称:sjwhwjzm
4. 从词汇发展的角度谈历史文化的变迁
简论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汉语词汇所反映的华夏文化
引言:
首先,我们要来了解一下文化的定义:文化一般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新知识辞典》 1958年新知识出版社 第110页)
其次,我们还要明白文化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得以建构和传承的形式和手段;另一方面,文化又无时无地不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和决定性影响.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化中,一直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戴昭铭 著 《文化语言学导论》 语文出版社 第14页 第15页)可见,语言是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文化的产生与演变的过程.所以,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
而之所以选择从汉语词汇的层面来谈论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关系,是因为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的要素.从词语的变迁中可以窥见历史文化的遗迹,可以看到民族的迁徙的踪影,了解民族间的接触,也可以弄清民族的亲属关系和文化程度.正如罗常培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从许多语言的习用词或俚语里,我们往往可以窥探造词的心理过程和那个民族的文化程度."(罗常培 著《语言与文化》 1950年 国立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11页)
本文将从汉语词汇对华夏文化的反映来讨论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关系,有两方面的研究价值:一方面,有助于我们研究华夏文化是如会影响、制约着汉语词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通过汉语词汇来研究华夏文化.
正文: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A.汉语词汇所反映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社会无时无刻不处于变动之中.某些社会变化已经发生过了,某些现象或者早已消失了,甚至也没什么实物保留了,但这些事物及其变化或多或少地保留在语言中.从每个阶段的汉语词汇中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情况和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
一.通过对古代一些文献的考察,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经济情况及发展程度.因为从汉语词汇的来源和变迁中我们可以了解历史上一定社会阶级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生活情况.例如,在对《诗经》等先秦文献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诗经》中对马、牛等动物名称的区分已经相当的细微,对其描述也是非常的丰富.像在《诗经·鲁颂》的一些诗中提到的马的名称有十几种,全是根据马的颜色定名的.而在《尔雅·释畜》中,还可以看到人们给圈养牲畜所取的丰富的专名,有猪的专名13个,羊的专名11个,鸡的专名6个. (湘妹子文学论坛 《汉语词汇的文化透视》)从这些丰富而又细微的名称中,我们可以明白在当时畜牧业已经相当发达了.因为这些叙述说明古人对于牲畜的分类已经相当的清晰,而且做圈养的牲畜种类也是非常多的,这对我们研究古人的经济发展是大有帮助的.
在中国的现代社会,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国家的经济有是长足的进步,社会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同样也反映在了人们的语言之中. 像是六十年代的"原子弹",九十年代的"大哥大""计算机",再到现在的"手机""网络""数码产品"等等.这些都是以前人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而如今他们的出现就代表了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在这些词语当中又以从"大哥大"到"手机"的称呼变化最有意思,如今我们所说的"手机"就是九十年代初的"大哥大"也就是移动电话,当时"大哥大"刚刚兴起,体积十分巨大,非常的笨重,而且功能也是十分的单一,使用起来并不方便,但是由于那时它是个新物品,十分稀罕,而价钱也就非常昂贵了,所以尽管它有诸多的缺点,但却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东西,也是有钱人身份的象征,因此它被冠以"大哥大"的称号,说明了它的地位是"大哥"级别的人使用的,这就足以表明当时人们对它的向往.但是到了九十年代中开始,中国的科技随着全世界的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对"大哥大"的笨重等缺点越来越不满了,所以用科技的手段将其体积越变越小,并且赋予它更加丰富多采的功能,而因其体积越发的小巧、精致,以至于一位娇小的女士也可以一手掌握了之故取名为"手机",所以"大哥大"便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中,"手机"则取而代之.而从"大哥大"到"手机"的改变之间只不过短短的几年时间.所以从这个有趣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科技的发展.
二.汉语词汇对中国社会文化政治情况的反映也十分鲜明.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六七十年代的"文革"时期.那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政治最为混乱和黑暗的时期,在那个荒唐的年代,人们说话无不小心翼翼,谨慎而又谨慎,深怕"出口成祸",因为处处充满着阶级斗争,有一种极"左"的政治思潮在人们身边暗潮汹涌,只要稍不注意便会被批斗,而最最正确的做法就是无论说什么都先以《毛主席语录》中的一段话作为开头,并且处处以革命为基准,反革命的就叫"黑",知识分子和从商的人们也被归为"反革命"一类,老师这样的知识分子和生意人就是被人们所鄙视不齿和批斗的对象.顺应革命的就叫"红",带头批斗和革命的就是革命的榜样,所以就出现了"黑五类(指的是老师、商人等)、黑货、黑线、黑秀才(指老师)"和"红太阳(象征毛主席)、红卫兵(指带头批斗的人)、革命样板戏、革命口号"等等相对应的词语这些如今看来极其荒诞、可笑的词语就正好反映了中国当时那荒唐的政治情况.在四人帮下台以后,中国终于走上了正轨,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的新鲜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的政坛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人们思考、说话也不必再以革命为参照了,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知识分子和从商至富的人也不再受人所鄙视,反而重新受到了人们的尊重,所以对其的称呼也变成了"老师、老板、教授、董事长"等等等的尊称.这些称谓的变化就恰好反映了中国人民政治思想的改变.
三.后人要想知道前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就绝对不能凭空想象和捏造,而要找出事实的根据和凭证.但是历史是最不留情的毁灭者,就算是当时最为辉煌,最为灿烂的人物,在经过历史的磨砺之后,一样有可能会灰飞烟灭,就像是当年的楼兰古国,曾经鼎盛一时,而如今却很难再找出蛛丝马迹来证明它的存在.现在的人要想考证这段历史就只有通过了解当时的史实记载来寻求答案了.同样的道理,古时平民百姓的生活也是需要我们通过当时留下的只言片语来了解的,有个相当有名的例子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其中的"朱门"就指的是当时的达官显贵,"冻死骨"则是指因生活贫困无法生存而亡的老百姓.这句简练却又相当有力的诗句就生动得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统治阶级靡乱、奢华的生活和百姓穷苦、悲惨的处境.让我们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
所以,我们可以说汉语词汇是中国社会变化的晴雨表,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中国的文化变化、发展及社会生活与社会意识的变化.可以让我们找到已经被时间消磨掉的历史,让我们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有个更加深刻透彻的理解,对中国华夏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川话和普通话有许多不同之处,本论坛发言者以四川人为主,北方人不能领会。一群四川人讲得热热闹闹,北方人看见是一头雾水。特搜集本论坛常见的四川方言解释,希望能够帮助外省人理解。
虽然单词和外地话不同。但是基本能理解的,就不一一列举了。例如:脚杆=腿脚。
本人也不是标准的四川人,只不过从小在四川生活,了解一些。若有错,请能人纠正。
======================
●扎起(发音za,降调,一般不念zha)--江湖艺人跑场子表演求生活,锣鼓敲响,支持者围拢一圈予以鼓励和帮忙,防止有人使坏,叫做“扎场子”,简称“扎起”。开始表演前,艺人老大抱拳相谢支持者:“多谢各位弟兄为我们扎起”。引申意为“鼓励,支持,帮忙,制止捣乱”。
●雄起--大力展现阳刚之气,拿出自己的最大本领,压倒对方。比北方话“加油”更强有力。
●娃、娃儿、女娃子、男娃儿、弟娃儿、妹娃子--小孩子叫娃儿,女孩叫女娃儿,其余类推。二○年前这个“娃儿”通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相当于台湾的“男生、女生”,甚至于说老太婆都说“哎呀,人家是女娃儿,你让一下(ha)别人么。”
●你娃--你小子!
●瓜--瓜,“傻瓜”的简称,含义还包括“憨包”之意。男人傻,就叫“瓜娃子”,女人傻,就叫“瓜女子”。中年妇女傻,就叫“瓜婆娘”。这个用法大约从文革中期开始。
●狗的--口头语,加重语气:发狠地、下决心地、强调地、不满地、吃惊地、......
●宝、宝气。--憨包一个,到处出洋相的傻瓜。例如:“哪个人好宝哟。”“她是个宝器。”“几个土妹子和一个老宝气”
●木、木鸡(宜宾,自贡方言听起来像“穆鸡”)。--来源于“呆若木鸡”,简化的成语,但比成语更加有分量,形容人思维迟钝,木头脑筋,不开窍。
●咋个--为啥,为什么、怎么
●啥子--什么,
●洗白--完蛋、一无所有、死了
●语气词。西南官话里语气词非常丰富,比普通话和北京话多多了。善于表达微妙的意思,所以讲西南官话的人要顽强地保护自己的语言。
·哦(语调上扬)--表肯定语气,是这样。
·啊(语调下降)--表肯定语气,不错,是这样。
·是唦(两音都拖长)--表肯定语气,绝对正确。“唦”有的写成“撒”。
(以上三个用法在电影《抓壮丁》中,三个女人回答王保长的问题时接连使用)
·哈--语气助词,1、轻微的疑问;2、友好。例子:欢迎多伦多的朋友哈!
·嗦(发音so),有人写成“说、嗖”--疑问,并且马上肯定。例子:原来在这个地方嗦?!
·喃--呢的另外读音,表疑问,自问。例子:咋个这些人都跑过来了喃,消息够灵通的嘛!
·嘛(ma)--么(me),意义相近。
·哇--疑问词,轻微的“吗”。一般用在对方基本会同意的时候:杨老师,来一根哇?我们乡下人只有越土越好哇?再乱说,我要翻脸哈!!!
·兮--语气词,那样子的:“你觉不觉得他有点神经兮兮?”“脏兮兮的。”“瓜兮兮的”
·×绰绰--哪个样子。神绰绰的(精神病样子),哈(傻的四川发音)绰绰的。
·嘎(ga,降调,这里的a接近英语地图map当中的a)--是这样么?可以独用。
●zuazi,抓(zua,降调)子--“做啥子”的连读。
●提劲--来劲,振奋人心:姑姑,太提劲了
●×起--起来,常用在动词后面,加强动词的意义:雄起、来不起了、扎起、懂得起
●整--用途广泛的动词。例子:“整了顿方便面”,吃了顿方便面
●幺(yao阳平声)--年龄最小的。幺姑娘、幺娃、幺女、幺叔
●巴适--好,合适,舒服,心满意足:“原来在城里头没碰到巴适的?”
●苕气--红苕(甘薯)气味,转义为“土头土脑,乡下人样子”:“说我们身上苕气打不脱、脚杆是弯的!”
●稳起--稳住,不要露马脚。
●装神--假装出来的样子,装模作样的样子,演戏给别人看。
●龙门阵--聊天,摆龙门阵就是进行聊天。
●凶--厉害,有本事。如:“你娃凶哦,我都被你搞附了。”
●梭边边--第一个边拖长音。梭:溜走;边边:边缘。梭边边=溜走,逃跑,躲开。如:“你把事情搞糟了,想梭边边嗖!”
用四川读音写的话
有些网友用四川发音写帖子,外省人一时搞不懂。其实,就是把普通话发音写成了四川音而已。
切--去。例如:“我们一起切。”边远的川人发音是“克”(降调)。“克不克”就是“去不去”。
哈(降调)--“傻”的四川发音,如:“傻儿师长”,四川人念“哈儿师长”;“哈绰绰的”,傻乎乎的,傻瓜的样子。
服、附--糊涂,糊。川北人f/h不分,糊涂念“服涂”,搞“附”了,就是被搞糊涂了。例如:你娃凶哦,我都被你搞附了。如果让川北人说清楚“红鸡公尾巴灰,灰鸡公尾巴红”,那简直要他的命了。
======================
电视中老浪和尔玛依娜的方言
不要虚--虚,心虚,害怕。不要害怕。
我很绽(赞)--zan降调,爱表现,性格外向张扬。“我很赞”,我很外向张扬。
跟斗扑爬--摔筋斗,在地上爬滚。
牙尖舌怪--多嘴婆,搬弄是非,挑别人的毛病。
舔肥--≈拍马屁。例:舔肥无效=拍马屁失败。
======================
“军旗飘扬”的四川话
按(ngan)--估摸,猜测,估计
标--脱离靶心,失去目标。例子:“是不是哦,唉,又按标了。我还以为大家不晓得呢!”●又按标了=又估计错了。
朗个--重庆话,怎么,什么。成都话说“咋个”。例子:“朗个搞起的么?”=咋个搞的?=怎么搞的?
======================
网友发言中的四川词汇
告一哈--告=试;一哈=一下。告一哈=试一下。例:“我也来告一哈。”
巴--粘贴、附着。例:“巴倒烫”“我也和浪兄巴起”“巴一张膏药”
对头--就是普通话的“对、正确、是的”,英语的yes。“头”在此没有实际意思,念轻声。
霸道--这个词在四川话中经常用于褒义。意思是:绝了、厉害、高,实在是高、好得没话说。例如:天仙妹妹身材好霸道哟。
5. 什么词语的意思是没有文化,缺乏知识
孤陋寡闻
孤陋寡闻 [gū lòu guǎ wén]
近义词
坐井观天 目光短浅 井蛙之见 寡见少闻 鼠目寸光 一孔之见
生词本
基本释义
陋:浅陋;寡:少。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出 处
《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6. 词汇量缺乏有什么缺点
对于任何语言的学习来讲,词汇量都是基础,只有词汇量足够丰富,才能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运用各种词汇进行日常交流或者撰写文章,缺乏词汇量在使用时会有局限。
7. 为什么说文化制约着言语交际
修辞观:教学当中的修辞方法跟汉语的修辞法师相同的
对外汉语修辞的特点:1.修辞主主体的跨文化性,比如说外国人觉得中国人“重牛轻狗”,会有什么“走狗”、“狗仗人势“等等的说法,但提到牛会给人一种很勤劳、中肯的感觉”。
2.修辞手段的民族特性:汉语的双音节化是一种传统的修辞手段,这是因为汉语也极具音乐感,比如说一个人姓张,我们可以称呼他为“小张”、“老张”,而不会直接喊他“张”。
3.语境的民族特性:修辞是和语境密切相关的,语境不同,人们选择的修辞方法也是不同的。比如说:很多;老外对“吃醋、吃香、吃力、吃官司、吃得开”等等不能很准确的理解,这是因为在以前,中国人“民以食为天”,对以生存为第一需要的老百姓来说“吃”自然是第一位的,因此在修辞上就对“吃”附加了很多其他本义之外的其他意义
8. 如何理解词汇与文化的相互依赖关系
词汇是语言的精华,文化是生活的结晶,语言是为生活服务的,反应和用于生活。
自然,词汇是文化的凝结,是文化的非物质载体。
文化不断丰富和创造词汇。
9. 词汇缺乏症怎么办
多练习说话,大胆的说,然后再看一些较好的书籍
10. 语叙述言文字与文化的关系
(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特殊在哪里?
1.它是史前时期的产物,是人类无意识的创造——不完全等同于文化的创造性。
2.它既不属于主观世界,也不完全属于客观世界,具有介于二者之间的性质。
3.它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反映,是超时代、超政治、超观念的。
因此,三个层面对它都不合适。
(二)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
说它是最重要的载体,是相对于其他载体而言。其他载体只能向人们显现文化的一个部分,甚至是文化的一个角落;而语言则全面地储存着文化的整体信息。语言如果要超越时空,就需要借助于文字。从现象上看,似乎是文字充当着最重要的载体,但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文字只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的负载功能,是靠它与语言的特殊关系而存在的。
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组成。负载文化的任务主要是由词汇,特别是实词词汇承担。语音和语法是超时代的。有人主张汉语语法体现了汉民族的文化意识,似乎至今缺乏有力的论证。
我们平时说词汇对于社会生活最为敏感,这也意味着许多文化凝聚于词汇。黄侃先生说一个字就等于一句话,意思是任何概念所包含的,实际是一个定义、一个判断。而定义、判断则是文化意识的结晶。当前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化剧烈,因此在词汇上表现为新词新语的剧增。但是,这还不是语言对文化产生影响的最好例证,因为大量新词新语是暂时的,它可以构成对文化的一时冲击,多数不能对文化的整体,特别是人的观念产生影响,不见得能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只有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生活的底层,经过历史的选择和淘汰、进入了民族基本词汇的语言事实,才是语言对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标志。这一现象需要用历史上的事实加以说明。例如佛教在中国传播了近2000年,对中国三个层面的文化都有巨大的影响。一些词如自在、见地、法门、公案、功课、报应、解脱、因果、地狱、观照、有缘、机缘、投机、印证、化身、红尘等等都来自佛教;佛教词语甚至成为成语进入词汇体系,如立地成佛、天花乱坠、当头棒喝、随机应变、回光返照、不可思议等。这些词语已经让后人感觉不到是佛教词语,也就是说它们已完全融汇到汉语固有的词汇中,成为汉语的组成部分。
(三)语言对文化的巨大反作用力
文化内容,特别是哲学文化在靠语言进行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分不清语言和它所指的事物,于是经常误把语言和其所指混同。于是语言又反过来对文化产生影响。最突出的例子如语言崇拜(包括文字崇拜),如汉语的双音节词汇对对称美的观念的形成所起的强化和推动作用,如宗教语言进入全民语言后,语言本身对人产生影响等。
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开拓的领域。应该承认,对这个问题学术界至今研究还很不够。
(四)语言理解与文化理解的关系
正是由于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语言理解就包含着文化理解,同时语言理解需要文化理解;语言理解的层次越高,文化理解也就越高,需要的文化理解也越高。换言之,对于非汉语背景的学习者而言,三个层次的文化都是需要的,不可只给这个,不给那个,至于课程给予到什么程度,具体内容怎样确定,则是应该进行研究的。
近年汉语教学界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重视,即基于这一原理。学界在这方面进行的探讨已经不少,意见虽不很一致,但在上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上则是共识。
周思源先生认为,汉语学习初级阶段的文化定位表现为“文化因素”或“文化背景知识”;目的语学习越往中高层次发展,接触的文化越来越高,学习的内容越以专门文化的面貌出现。“丰富的文化知识为语言表达提供了大量潜在的可能性。”②
现在的问题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文化背景和文化储备应该以什么形式进入教学领域呢?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极其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一个人毕其一生也不可能完全把握,对于来华学习汉语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予他些什么,才可以既满足他眼前的需求,又为其以后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打下基础、提供门径呢?这就是前几年对外汉语教学界讨论得很热闹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也就涉及到了我们学院的建设和老师业务发展问题。
下面我就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