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们如何才具有创造力
让我好奇的是一个初生的婴儿看世界的方式与我们成人会不会不同?动物的婴儿尤其是灵长类动物初生的时候,她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会与人类婴儿不同吗?如果不同,那么这个差异是什么决定的呢?如果相同,那么我们又是如何失去了这些曾经拥有的,可能来自上帝与生命的自然属性赋予我们的能力。猜想动物是以自在的方式看待自然的,因为动物缺少成形的言语,仅有的言语(如果可以称为言语的话)只是用来表达感受,情绪,态度,而非用来对外部世界的描述。东方的哲学并不认为思想是一个高级别的东西,思想是由心智、心灵渗透出来的一种可言语的东西,但它不是心智的全部,更不是心灵的代表。只有把“心”变大,渗透出来的思想之水才能泉涌勃发。那么思想的容器是什么?首先是言语,因为一个成形的思想大多都是言语化的,第二是逻辑,思想一定是一种有内部连接与彼此求证的言语流,这个逻辑多半是因果的、线性发展的。第三是理性,理性让我们删除思想中不确定的部分,留下被人类理性接受的部分。这很像一个奶牛(心智心灵)分泌出原初的乳汁(思想),言语、逻辑、理性是或者是过滤乳汁的筛子,或者是掺入思想中的水,甚至是沙子,三氯氰胺。在言语能力不发达的民族、土著与居住在远离文明发展的人群里,似乎他们都有自在形成的,丰富的非言语交流形式,这些交流形式甚至是与动物、生物共有的形式。记得澳洲电影《鳄鱼邓迪》,这家伙把耳朵贴近地面就能判断两公里外跑过什么样的动物,一只苍蝇爬在墙角,他会产生有生命存在的感觉。那么,文明的人们是如何失去了这些功能。生物的能力存在用进废退的特征,一个孩子在未曾理解言语之前,对外部的知觉是以天赋的生命自在的方式来获得的。言语的学习促进了他知觉的分类与识别,这些能力的好处是让一切复杂的,被差异构成的,复杂的感觉信息被快速的结构化与简单化,蜕变成一种以通约信息与非差异信息构成的认知模型,并形成一种刻板模化的认觉反应。由于言语中存在结构与逻辑,言语的结构就成为认知与思想的结构。言语的好处当然是为了人与人的建构交流目的,把个体的人与他人连接起来。坏处是人不再以自然的眼光看待自然,而是以言语化的,分类的眼光在甄别自然。加上言语中的文化传承,价值定义与理性主义,思想的容器就此而生。如果我们相信所有的创意都是人类重获天赋的知觉能力,那么创意一定是在非语言,非结构,非理性的情境中才能产生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新生婴儿看到人在飞,或外星人,她一点也不会惊奇,她把一切可感知的东西都接纳为自在的。成人却不同,会吓过半死。因为知觉的模型一旦建立,它会自自然然的把不符合知觉模型的信息筛掉,视而不见,只抽取符合模型的部分来反应,要么就是惊诧反应。可以说,孩子的成长过程是她对外部世界信息敏感性逐步衰减到适合人类社会信息能力的过程。一岁前的孩子对色彩、结构有极其敏锐的分辨力,当她被家长教导色彩、图形后,对颜色的细致色彩差异的识别能力就消失了。一个被海的声响培植起来的钢琴师(海上钢琴师)要比一个被人类教化出来的琴师更具有敏感与创造力。让孩子过早接触言语与知识是人类失去创意变得乏味的主要原因。现在是一个创意经济的时代,创意经济一定不能使用经典的线性经济理论系统,对建筑学的创意,也一定不能依靠经典的力学与欧几里德的几何定义,思想的创新当然也不能依靠大脑原有的逻辑。混沌的、复杂的、非欧几何的、非线的、反方向的、反习惯的、非理性的、甚至非人的思维才是创意可以像大树般茁壮成长的土壤。一个外星人的所作所为对我们来说都意味着创意,因为他的内心结构与知觉与人类不同,所以,真正的创意可以简约的称为像外星人那样思考。对人类来说,如何保护我们作为生物天赋的知觉能力不快速衰减就是维持人类创造性唯一有效的方法。要达成这一目的,不要让孩子过早说话,不要让七岁以下的孩子认字、学算术、有好坏与对错感。让孩子在自然环境中长大,接受不同的信息刺激。尤其在孩子的初始状态,两岁以前,父母尽力减少言语交流,减少成型文化对孩子过早侵蚀,减少人类音乐、艺术、美学的结构、类型过多污染孩子自在的审美,让孩子有时间以自然的方式感知这些东西,形成更自然的认知模型。等七岁以后,理性的、知识的、言语的信息再进入孩子的意识时,孩子已经形成了多重的感知能力与与自己个体相关的经验信息库,那么科学的结构可以用并存的方式而费用替代的方式进入人的意识领域。这样的孩子在成人后,不管在那个领域都会是一个充满着创造力的人。
⑵ 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使用是啥句型
当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使用的时候,不一定是什么样的句型,因为这两个都属于词语而词语可以用任何的组合方式用在一个句子当中。
⑶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的事实论据
创造力是指产生来新思想,发现源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变通能力:思维能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着等心理定势的干扰,因此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新观念.
2,反应灵敏性:反应既快又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
3,思维独特性:对事物具有不寻常的独特见解.
4,创造力与人格特征也有密切关系
⑷ 信长之野望14 创造性有什么用
创造性分为三来种:创造,中道,保守自。
这3种都有自己的政策,创造性属于创造的不能用其他的政策,同理其他两种也不能混用。另外,有一些政策是通用的,例如传马制,远交近攻等。创造性可以在城下町建造建筑来增加或减少。
⑸ 求几个培养创造力的题目(问题+答案)
1、假如我们在雪地里迷了路,身上一无所有了,有哪些求救方法?
——版用脚睬出SOS标记权等。
2、有一棵长在沙丘旁的大树,树的根部有一个一公尺深的、碗口一般大的洞。一天,你和几个同学在将一个铅球掉进了洞里。周围只能找到一根一公尺长的木棍,没有别的可以利用的工具。请问,怎样取出球,有哪些方法?
——用木棍挖洞边的沙。。。
3、有一个篮球运动员,只穿了一条运动短裤,戴了一块手表,在球场上练习投篮。这时有个人送给他20个鸡蛋。打完球,没有任何装鸡蛋的东西,也找不到人帮他拿,他该怎么办?
——把篮球的汽放掉用篮球装蛋。。。
⑹ 为什么要有创造力作文800字
近日看《读者》杂志,发现现代人谈论教育的多了,不管是教育专家,还是一般普通老百姓都喜欢谈谈教育,谈当然是好事,而谈的时候,大多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批判,而很少考虑到教育制度不过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任何一种教育制度,不论它有多少弊端,只要它存在,它就有其“合理性”。人们批判教育最多的是现行的教育制度扼杀了人的创造潜能,培养出来的人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合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人们都觉得有必要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但究竟怎样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行政部门也正在着手教育改革,希望通过改革用人制度和新课程标准来进行一场“教育革命”。但我想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良好的愿望而已。因为任何一场改革,脱离社会大背景的话,都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变革。
我们现在要问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那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有创造力?”或许面对这个问题,你能讲出一大堆理由,并且可以从理论上论证我们为什么要有创造力,但我们问这个问题不是故意与教育改革者们作难,也不是为了引起什么“效应”,而是通过对这个简单问题的回答,正视我们的社会现实。
首先我们从家庭出发,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空间,也是他们接受启蒙教育的地方。在家庭中家长很少要求孩子有什么创造力。在他们看来,孩子要想在社会立足,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被淘汰,就必须下大力气给孩子找一个接受良好教育的环境,而家长看重的所谓“良好教育的环境”不过是那些升学率比别人高的学校,从教育的实用性来看,这个标准绝对是有效且有用的。但从培养的人的创造力来看,却未必有道理。因为升学是以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分数高,你就能上好的大学,分数低,你就不能上好的大学,甚至不能上大学。在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必须澄清,分数高不等于他的综合素质高,不等于他的创造力高。正因为分数不能与综合素质、创造力划等号,所以这“良好的教育”可能并不良好。可为什么家长还那么看重升学率呢?那么希望孩子考上大学呢?原因在于我们的社会机制出了问题。当招聘单位动辄在招聘条件加上“必须大专以上学历”这个“硬指标”时,你能怪家长那么看重分数在教育中作用吗?一张文凭定终身,这就是我们目前的教育现实,如果希望孩子在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就不落后于人,就必须看重孩子上的是否是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实验班和尖子班。因为生存的原因,家长都十分注重孩子的学校教育,却很少关心孩子的劳动观、道德观、价值观、生理与心理、潜能与创造力等这些被学校教育忽视的问题。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成为现代中小学生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由于家长一切家务全包,大事小事全抓,孩子的真实人生已被架空成他们的希望之苗,加上没有社会活动的空间,孩子们已经完全成为考试的“机器”,不需要劳动,不需要道德,不需要创造力,只需要听父母的话,好好的学,将来考一个大学。这样的人生,是多么单调而乏味。试想一切创造都源于劳动,没有劳动,又哪来的创造力,一切快乐与痛苦的人生体验都是在劳动与生活中获得的,我们的所有道德观念也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在我们的人生体验中获得的,如果没有了人生体验,我们哪来的创造力,哪来的良好道德,又如何能形成我们的“综合素质”。如果一个人除了考试,什么不会,什么深刻的体验也没有,那还叫什么人生?在家里,孩子不会洗衣服,不会做饭,不会修理家具,不会整理房间,不会……这样那样,还会有创造力吗?创造力的培养是在一件件小事中通过亲自动手才可以获得的,一个孩子除了会握笔写字,会背书本的东西,而其它什么都不会,就不会有创造力。可以说在家庭中我们不需要孩子有创造力。
那么在学校呢?在学校里,学生花的时间大部分是用来听、写、背、考。而让他们自己动手学习的机会极少。学校要升学率,老师要分数,学生要死记硬背,谁看重学生的创造力?每次学生考试结束,老师都用标准答案来给学生打分,只要不符合标准答案,你做得再有道理,也没有用。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多少创造力呀?长期的训练,硬是把活生生的学生变得死气沉沉、老气横秋,硬是把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扼杀在单一思维模式里。为了分数,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敢对课本提出质疑,不敢顶撞老师,不敢提出自己有价值的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方案,生怕自己通过深入思考的答案因不符合标准答案,而失去不应失去的分数。语文课本来是最有趣的学科之一,优美的文学带给我们多少美丽的遐想与情感体验,可是现在的语 文老师硬是把文学分解得支离破碎,如医学实验室里被解剖的尸体,一点生气也没有,让人不忍卒读。作文课应该是学生展开想象翅膀的自由天空,可是为了得一个高分,不至于让评卷的老师把自己的作文看作是消极或没有思想性,硬说一些连自己也不敢相信的话。当作文不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种作文还是不作的好。再看数学,除了死背公式,生搬硬套外,你几乎不能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设想一种可行的方案。虽然现在
⑺ 创造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与创造紧密相关的概念。一切创造都源于人类高超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创造力构成可归结为三个方面:
⑴ 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吸收知识、巩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实际操作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扩大知识面、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是创造力的基础。任何创造都离不开知识,知识丰富有利于更多更好地提出创造性设想,对设想进行科学的分析、鉴别与简化、调整、修正;并有利于创造方案的实施与检验;而且有利于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这是创造力的重要内容。
⑵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智能是智力和多种能力的综
合,既包括敏锐、独特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和灵活自如的操作力,也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包括掌握和运用创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这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部分。
⑶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优良素质对创造极为重要,是构成创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创造力的行为表现有3个特征:
1)变通性
思维能随机应变,举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着等心理定势的干扰,因此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新观念。
2)流畅性
反应既快又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
3)独特性
对事物具有不寻常的独特见解。聚合思维在创造能力结构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所谓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定论的原理、定律、方法,解决问题时有方向、有范围、有程序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人们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
另外,创造力与人格特征也有密切关系,综合多人研究的结果表明,高创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征:兴趣广泛,语言流畅,具有幽默感,反应敏捷,思辨严密,善于记忆,工作效率高,从众行为少,好独立行事,自信心强,喜欢研究抽象问题,生活范围较大,社交能力强,抱负水平高,态度直率、坦白,感情开放,不拘小节,给人以浪漫印象 创造力的培养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②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③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④培养急骤性联想能力。急骤性联想是指集思广益方式在一定时间内
采用极迅速的联想作用,引起新颖而有创造性的观点。 创造力实践在商业实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当今商业时代,商业竞争日益加剧,创业并获得财富成功不仅需要创业者个人的艰苦奋斗,更需要有别出心裁的创造力实践并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商业成功需要有经典的创意,需要有独特的点子。比如中国瓜果书创意产业基地的创业成功并在创意文化产业尤其是创意瓜果书、花果书领域处于行业领导者,很大程度在于该基地独特非凡创造力实践。该基地开创性的设计研发出可以长出瓜果的书,从而颠覆了书本只能用来看的传统视点,从而打造出可以用来种的并且能从书中长出花花草草,瓜瓜果果的有机书。这是典型的创造力实践典范,打破常规,破旧立新并富于首创精神。
⑻ 富有创造力的发明的事例。也就是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的事例,要详细,
了像伽利略、牛顿的例子就要要
⑼ 为什么说中国人缺少创造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仍在不断完善,但还略显不足,不太好,没有改进,创造力对当代发展十分重要。
⑽ 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是什么说明文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4万年前,早期人类才开始突破自身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但近年的考古发现揭示,我们的祖先在此之前便迸发出智慧之火。早在几十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在生物学与社会学两方面因素的推动下崭露头角了。
从《蒙娜丽莎》、莫扎特的名曲到NASA发射台上的宇宙飞船,这仅仅展现了人类漫长创造史的一小部分特征——人类拥有创造新事物,及持续提升设计与技巧的能力。“现代人类是非凡的发明者,我们的技艺越来越高超。”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的考古学家汉希尔伍德(Christopher Henshilwood)说。
我们是如何获得这看似无限的创造能力的?这是科学研究的热点。我们并不是一直都拥有这么敏锐的创造力。虽然约在600万年前,人类便出现于非洲,但在起初的约340万年里,早期人族成员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可见的新发明。在之后的某一时刻,迁徙的人们开始使用石锤击打水中的鹅卵石,来制作切削工具。毋庸置疑,这是一项别出心裁的发明,但紧接着是一段冗长的瓶颈期——这期间鲜有发明,我们的远祖160万年的时间里,都在使用同样的石斧,改进极为有限。“这些工具确实算是老古董了。”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的考古学家麦克布里雅蒂(Sally McBrearty)说。
那么,人类大脑究竟是在何时,开始在技术和艺术上产生一些创新性的想法的?直到不久前,大多数研究人员还认为,4万年前,人类刚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时,智人在欧洲引发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发明热潮——时尚的贝壳项链、石洞壁上画有欧洲野牛及其他冰河时代动物的精美壁画,以及一系列新的石质和骨质工具。这些发现推动了一个流行理论,即当时的随机基因突变使人类的认知力产生了突发性飞跃,点燃了创新的“大变革”。
然而,一些新出现的证据,对“突变理论”提出了质疑。过去十年中,考古学家发掘出一系列来自远古的、艺术与先进技术(当然,这里的先进是相对的)存在的证据,这说明人类产生创新性想法的时间,要比我们之前估计的早得多:甚至在智人还未出现,也就是20万年以前人类大脑就已经拥有这种能力了。不过,虽然我们的创新能力出现得很早,但人们仍在酝酿了千年之后,才在非洲及欧洲将其转变为取火能力。这些证据揭示,我们的创新能力并不是在人类进化史晚期突然爆发的,而是经过数十万年“细水长流”般的累积,在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学及社会学因素作用下才得以出现的。
人类到底从何时开始突破常规思维,又是什么因素最终点燃了人类的智慧之火?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像阅读侦探小说一般,抓住几个关键线索,然后从其中那个表明人类创造力起源时间的线索出发,开始这趟探索之旅。
更早期的发明
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使用符号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人类有使用语言的能力——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因此,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精美壁画暗示,当时的人能如我们一般思考。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来源,并发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线索。
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Lyn Wadley),一直致力于研究古人类的认知能力。20世纪90年代,她开始发掘西布度洞穴(Sibu Cave),该遗址位于南非德班北部约40公里处。两年前,她和团队在那里发现了一层奇怪的白色纤维质植物膜。对沃德利来说,这块苍白易碎的物质就像一张用灯芯草和其他植物(这几种植物常常被后人铺于地上就座或就寝)制成的古代的寝具。但这层膜也可能是风吹落叶形成的。唯一能鉴别它们的方法,就是将这个东西完好无损地放入保护性石膏护套中,并带回实验室检验。“我们花了三周制作石膏,”沃德利说,“那段时间我脾气很不好。我不停地想,‘我是不是在这里浪费了三周时间?’”
但这一次,沃德利“赌赢”了。2011年12月,她和同事在《科学》杂志撰文称,西布度穴居人于7.7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用于制作寝具——比之前报道的例子早了将近5万年。然而,最令沃德利惊讶的是,穴居人对当地植物非常了解。分析报告显示,树叶选自厚壳桂属科植物,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果的树,可以驱防那些目前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这对于人们就寝是十分有利的,特别是居于河畔之人。”沃德利评价道。
然而,西布度居民的创造力并不仅限于此。他们很可能已经会利用陷阱来捕捉小羚羊,因为在发掘地有少量这种羊的骸骨。从洞穴中发现的一些石锥的尺寸、形状以及磨耗图纹来看,他们也会制作弓箭,以狩猎更危险的猎物。而且,西布度猎人还会调制多种非常有价值的化合物。沃德利团队试图复制出这种胶粘剂。他们把实验结果公布在了《科学》杂志的撰文中,并总结称,西布度居民很有可能在7万年前就已是“成熟的化学家、炼金术士及烟火技工”。
近期,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也发现了一些早期发明的踪迹。举例而言,距今10万年至7.2万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Blombos Cave)的原始人能在大块的赭石上雕刻花纹;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老式骨锥;用光彩照人的珍珠贝壳链装扮自己;他们还创建了一个艺术工作室,用来研磨红赭石并将其存放于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容器内,该容器由鲍鱼壳制成。在西面的平纳克尔角遗址(Pinnacle Point),人们早在16.4万年前就能改变石头的结构。他们将当地的一种低等石(硅结砾岩)烧制后,转化为一种光亮易碎的物质。“这些行为是我们在10年前无法想象的。”汉希尔伍德评价道。
即使是我们遥远的祖先,也会萌发新的想法。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古人类学家赛摩(Sileshi Semaw)带领的团队,在埃塞俄比亚的卡达戈纳河畔附近的两个遗址内,发现了已知最早的石器——260万年前,由南方古猿惊奇种或同时期人科物种打制的石斧,可用于剥离动物尸体的肉。这些工具对我们来说十分简陋,“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认知科学家嘉宝(Liane Gabora)和纽约大学心理学家考夫曼(Scott Barry Kaufman)在《剑桥创造力手册》一书中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