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东汉时期的张衡,发明的东西有哪些
浑天仪,地动仪,侯风仪,独飞木雕,土圭(日影器)、活动日历等。
张衡一生做了很多的事情,但是,他最有名的发明就是“地动仪”了。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夏村),曾任尚书和河间相等职。他“天资氵睿哲,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道德漫流,文章云浮,数术穷天地,制作侔造化,奇技伟艺,磊落焕炳。”他“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和政治家,在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座巍巍丰碑。在地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地动仪”(公元132年),是世界上第一架测定地震及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在天文学方面,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公元117年),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的科学论断。在文学方面,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名著《东京赋》和《西京赋》,合称《二京赋》,描写了东汉时期长安和洛阳的繁华景象,讽刺了官僚贵族荒淫无耻的寄生生活。《南都赋》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南阳郡的社会面貌、人民生活和民间风俗。此外还著有《定情赋》、《同声歌》、《思玄赋》、《归田赋》、《四愁诗》等30余篇。在地理学方面,他绘制有完备的地形图,并研制出了“记里鼓车”、“指南针”等。在数学方面,他著有《算罔论》,并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66和3.1622之间。这和今天大家知道的圆周率虽稍有误差,但在1800多年前就能有这样精确的计算,不能不使人们感到惊叹。他的这一成果比欧洲早1300多年;在气象学方面,他制造出了“候风仪”,是一种预测风力、风向的仪器,比西方的风信鸡早1000多年;在机械学方面,他制造的“独飞木雕”是世界上最早的飞行器,还制造有土圭(日影器)、活动日历等;在艺术方面,他居东汉时期著名的六大画家之首。张衡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留给整个人类历史的宝贵财富。张衡真的不愧是世界上公认的光彩夺目的科学家之一和文学的双子星
② 两汉和南北朝有哪些发明
农业:
两汉时,牛耕广泛使用,并有了改进,出现了两牛抬杠式和一牛挽犁式,铁农具和牛耕都向边疆传播;西汉时发明了翻土、碎土的犁壁,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了播种机械耧车。
手工业:
两汉,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西汉的长安、临淄等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以及丝绸之路大量丝绸遗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说明汉代丝织业的成就。丝织业的发展,为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条件;汉代时棉织业产生,如新疆地区种植棉花;会嵇地区出产的葛,是当地著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它列为贡品。西汉发明了造纸术,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 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西汉时冶铁业分为官营和私营。煤成为冶铁的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宛和巩是著名的冶铁中心;汉代时发明了撸、舵和布帆,还使用锚,表面造船航海技术已经成熟;
南北朝 马钧擅长机械应用,提升生产量,制作出水转百戏和失传的指南车,荣获“天下之名巧”的美誉。他改良汉代的织绫机,使织出花纹具立体感,能与蜀锦相媲美。改良汉末毕岚的龙骨车,发明出龙骨水车来灌溉较高位的农田。现在部分梯田仍在使用。他还将发石车改造成轮转式发石车,提升抛击量与速度。
诸葛亮为了方便在山地栈道运输,发明“木牛流马”。其构造历代文献有异,学者一般认定为独轮车及四轮车,目前未有确实答案。他发明可以连续发射十箭的连弩,又称“元戎”。另外,据说源自诸葛亮设计,用于传递信号的孔明灯,被公认为热气球的始祖;据《事物纪原》载,诸葛亮也最早制造出长枪的原形,长枪最后渐渐取代了长矛。
刘徽为数学家,他自幼对数学有兴趣,学习中国古代数学的重典《九章算术》。年长后于曹魏景元四年(263)著有《九章算术注》,借由自己的注解,使其容易了解。之后刘徽又著作《九章算术注》的第十卷,即《重差》(后称《海岛算经》),这使中国测量学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③ 汉代有什么发明至少四个
造纸术、地动仪,浑天仪、游标卡尺、古代飞行器、还有人体解剖术等。如果把汉末三国也算上,那还有军用的发明,霹雳车、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等
④ 中国发明了哪些食物
第一种,拉面
说到拉面,很多人一定马上想到日本各种有名的拉面,但是这种食物却是正宗的“国货”,也就是中国人发明的。拉面是中国北方城乡独具地方风味的一种传统面食,是山西省的名产,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1912年的时候才传到日本。那是的日本拉面馆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面馆的服务员都是要穿着中式服装的,据说是为了要凸显中国特色。至于日本拉面温和的口味,也是由于最早在日本的中国人大多都是从南方过去的,饮食比较清淡。
第二种,生鱼片
这同样是一种中国人的发明,在唐代吃生鱼片已经非常流行,是很多王公贵族非常喜欢的一种食物。而那个时候也是日本向中国派遣使者前来学习最频繁的时候,来自日本的遣唐使知道了这种吃鱼的方式,而且觉得味道非常不错,就把这种饮食方式连同其他文化一同带回了日本并发扬光大。反而现在在中国吃还保留着吃生鱼片这种饮食方式的地方越来越少,目前比较有名的就是顺德和潮汕地区了。只不过这两个地方吃法和日本不太一样,用的是淡水鱼,把河鱼切成薄片,然后加入各种配菜,混合在一起吃。
第三种,抹茶
中国人喝茶的历史相当悠久,而抹茶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隋朝,不过当时喝的人并不多,只有贵族才能够享用。而唐朝时开始大规模发展,普通老百姓也能喝到这种抹茶,到了宋代,达到顶峰,到了明代,抹茶逐渐在中国衰落,并不是人们不喜欢喝了,而是随着制茶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喝到更好的茶叶泡成的茶。
⑤ 东汉时期的发明是什么
东汉时期我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台监测报告地震的仪器 候风地动仪 公元105年东汉时期的蔡伦制出了蔡侯纸 东汉明帝令水利专家王景主持修河 生产工具 耕犁安装犁壁
⑥ 西汉时期一个重大工艺发明是什么
西汉时期的水法炼铜,是一个重大工艺发明,据《淮南万毕术》记,“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这是把铁置入叫做胆水的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的工艺,可以在常温下进行,它的产量并不高。另外,西汉时冶金术的发展使制造伪黄金成为可能,且有不少人曾参与此活动,故而《汉书•景帝纪》中记录当时(前144)“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这也说明当时炼金者已众。
⑦ 汉族是汉朝发明的吗
华夏民族发展、转化为汉族的标志是汉族族称的确定。华夏民族统一于秦王朝,其族称曾经改称为“秦人”,西域各国就有称华夏民族为“秦人”的习惯。但是秦王朝短命的国运,使“秦人”的称呼很快被人们遗忘了。而汉王朝从西汉到东汉,前后长达400多年,为汉朝之名兼华夏民族之名提供了历史条件。另外,汉王朝国势强盛,在对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称汉朝的军队为“汉兵”,汉朝的使者为“汉使”,汉朝的人为“汉人”。于是,在汉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鲜、服西南夷、收闽粤南粤,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空前频繁的各种交往活动中,汉朝之名遂被他族称呼为华夏民族之名。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 (《先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2页。)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中国民族简》,三联书店1950 年版,第19页。)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
从华夏民族向汉族发展、转化的历史活剧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继华夏民族在春秋战国民族大融合的熔炉中铸成之后,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又演出了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气贯长虹的一幕。从此以后,汉族就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就是汉族形成的第三阶段。
就找到这个了~
⑧ 东西都是谁发明的
摘自“酎泉老人” 博客 “东西”是否源于古长安的“东、西”二市?有无更早的来源?就我接触过的资料,清代学者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东西"》中论曰:
伊墨卿太守语余曰:“向闻朱石君师言世俗通行之语,但举东西而不言南北者,东谓我儒之教,即孔子之东家某;西即彼教,谓西方之圣人,举此二端,足以涵盖一切矣。惜当时未闻所据何书。”余尝私质之纪文达师,师笑曰:“石君笃信彼教,故其论如此。”然余尝闻明思陵(指崇祯皇帝)偶问词臣曰:“今市肆交易,但言买东西,而不及南北,何也?”辅臣周延儒对曰:“南方火,北方水,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故但言东西耳。”思陵善之。余谓周乃小人捷给,取辩一时,亦未见确凿。《南齐书"豫章王嶷传》:“上谓嶷曰:‘百年亦何可得?止得东西一百,于事亦得。’似当时已谓物为东西,物产四方而约举东西,正犹史记四时而约言春秋耳。
这一短文表达了四个意思:一、“东”代表儒家,“西”代表佛家的说法不足信;二、崇祯皇帝与词臣的对话“未见确凿”;三、南北朝时,已把物品称为“东西”;四、因为物品产自东西南北四方,简略为“东西”,如同历史上把“春夏秋冬”简略为“春秋”一样。
崇祯皇帝与词臣的对话,其实是说“东西”一词源于“五行”。关于这个说法,据说最早发生在宋代理学家朱熹与老朋友盛温如之间,故事说,朱熹在路上遇见其友人盛温如提着篮子上街,问“上哪儿?”回答说“上街买东西。”朱熹又问:“为什么不能买南北?”回答说不能,因为按照五行与东、南、西、北、中相配,东属木,西属金,凡属金木类,篮子可盛,而南属火,北属水,篮子不可盛,所以只能买“东西”,不能买“南北”。与此相同的故事还有三个,只是时间晚到清代:一,乾隆皇帝向纪晓岚的请教,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回答。二,也是乾隆,说他微服私访翰林书院,四个翰林书生正打牌赌钱。见乾隆来到,慌忙收拾赌具放到一只柳条筐里,乾隆故意问那柳条筐里是什么,一个老翰林的回答也与上同。三,则是从前有一位翰林官外出京游玩,在一个寺院里见几个簟匠师傅从山上砍来毛竹制作竹制品,便向方丈请教:“他们在制作什么物品?派什么用场?”方丈连忙答道:“他们在制作花篮,用来盛东西的。”翰林不懂为什么只能说“东西”,不能说“南北”,方丈的回答也与上同。所以,“东西”源自“五行”说版本很多,应当说很合乎中国文化的内涵,但没有一个版本指出它始于何时,出自何处。
关于将“东西南北”约略为“东西”的说法,已故著名学者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也持同样的观点,而且引用了梁章钜的那段话作为佐证。但笔者认为,此说在逻辑上仍然欠妥。“春夏秋冬”指时间,约略为“春秋”后仍指时间,其义不变。但“东西南北”指方位,约略“东西”后反指物品,其义大相径庭。故此只可聊备一说。
那么,“东西”一词究竟来历何在?有文章说,清代学者龚伟经考证后认为:东汉时,商人大都集中在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他们到东西二京购货,俗语就说「买东」或「买西」,约定俗成,“东西”就成为货物的代称。笔者认为,这一说颇为接近本质,所推论的时间早至汉代,应当是“东西”一词可信的来源,因为它可以与《南齐书"豫章王嶷传》的记载相呼应,说明南北朝时称物品为“东西”是合乎逻辑的,可惜笔者没有找到龚伟的原著,未知前后所论为何。
期待能有更新的考证。
⑨ 张衡是东汉的科学巨匠,他发明了哪些东西呢
张衡不仅是东汉时期的科学巨匠,而且他还是一个天文学家,曾经发明出了浑天仪、地动仪等众多仪器,被大家称之为“木圣”。
汉朝时期,官员的选拔制度是“举孝廉”,张衡在汉和帝年间被推举为孝廉,但他却始终没有接受。他觉得汉朝的王公贵族们,生活作风都太过奢侈了,于是仿照班固的《两都赋》,作出了《二京赋》,用以讽刺朝中大臣们骄奢淫逸的生活。
⑩ 古代发明家发明了哪些东西
建筑
鲁班 春秋战国 木工用的 锯子、曲尺、墨斗、刨子、铲子、铺首、钻、凿等 鲁班--春秋战国时代鲁国人,姓 公输,名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建筑师。鲁班他有很多发明创造,如木工用的 锯子、曲尺、墨斗、刨子、铲子、铺首、钻、凿等。攻城用的可活动的云梯。相传,锁也是鲁班发明的。
喻皓 北宋初年 《木经》 喻皓--亦称预浩,是中国五代末年,北宋初年的建筑师。出生于杭州,他设计的最杰出的建筑是北宋国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安远门内开宝寺中的灵感塔。他还写了一部木工手艺的书--《木经》,共 3 卷。他有造塔鲁班之称。
数学
祖冲之 南朝 л的更精确的上下界 祖冲之--南朝的祖冲之利用刘微的割图术提出了 л的更精确的上下界。 即3.1415926〈л〈3.1415927。
刘微 225 ~ 295年 割图术 刘微--魏晋时期的刘微,发明了割图术的方法,他取л值3.14。他还发明了介线性方程组的新分法。提出了不定方程问题,建立了等差级数前几项和公式。刘微应和欧几里德、阿基米德相提并论。
朱世杰 元代 《四元玉鉴》 朱世杰--中国元代数学家。1299 年编撰成中国第一本算学启蒙,从四则运算到天元术,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1303年,他又写成了 《四元玉鉴》,把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这是一种高次方程的解法(最高可包括4个未知数)。欧洲到 1775 年才提出同样的解法 ——消元法。美国科学史家萨顿评价他所著的《四元玉鉴》是整个世界中最杰出的数学著作之一。
天文学
石申 战国时期 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 石申--战国时期的天文学家,石申第一部天文巨著“天文”。西汉后,人们尊称“天文”一书为“石氏星经”。书中标有 121 颗恒星的位置,书中还记有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及交食等情况。石申编制了最早的星表。并称之“少阳”已认识到能自身发光。
张衡 东汉时期 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 张衡--是中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对在宇宙结构的认识上,张衡是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天像个鸡蛋壳,地像鸡蛋黄,天大地小,他认为天壳之外还有无限的宇宙。张衡设计和制造了漏水转浑天仪、候风地动仪,并对日月星辰做了许多观测和分析。他测量出了太阳和月亮的角直径是周尺的1/736,即29'24'。他统计出在中国的中原地区能看到的恒星约有2500颗。国际天文学会为了纪念张衡对天文学的突出贡献,将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
刘焯 隋代 《皇极历》 刘焯--隋代天文学家。创制了《皇极历》,他首先考虑到了日、月视运动的不均匀性,创立了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视运动的速度。同时他把差岁改为 75 年差一度。
一行 唐代 《大衍历》 一行--唐代天文学家。他编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大衍历》,它包括十篇历议,是古代非常先进的历法。早在公元前 13 世纪,中国人以太阳和月亮运动为依据,创立了一种阴阳历法。
郭守敬 元代 高表、玲珑仪、观象台计 16 种仪表 郭守敬--是中国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他创制了高表、玲珑仪、观象台计 16 种仪表,仪器专门测量天体使用。还制作了简仪,现存紫金山天文台。郭守敬测定了黄赤交角。法国科学家 Laplace 提出黄赤交角变小理论,引用的根据就是郭守敬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做的同类测量比郭守敬晚300年。
机械设计
马钧 三国时代 龙骨水车(又叫翻车) 马钧——魏国人,杰出机械设计和创造家。三国时代创制了龙骨水车(又叫翻车),他能连续提水,灌溉用的水机具——桔槔。结构非常巧妙,有天下之名巧之称。
丁缓 汉代 被中香炉、常满灯、旋转风扇 丁缓——汉代,在 180 年生于长安。发明的物品有被中香炉、常满灯、旋转风扇,有长安巧工之称。
沈括 宋朝 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沈括—— 1031~1095 年,宋朝科学家,石油命名最早由他提出。
蔡伦 62~121 纸 蔡伦—— 62~121 年,蔡伦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成功。 105 年将此发明报皇帝。于 114 年被皇帝封为龙亭侯。当时人称纸为蔡侯纸。 12 世纪,造纸术间接传到欧洲。 13 世纪,蒙古人用蔡侯纸在波斯发行第一批纸币。 14 世纪,朝鲜、越南、日本也开始使用纸币。纸牌然后经由阿拉伯国家再传到欧洲。
毕升 1041~1048 活字印刷术 毕升—— 1041~1048 年,中国北宋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杜诗 91~不祥 水力鼓风机 杜诗—— 91 年,河南人。首创了水力鼓风设备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动风扇鼓风。是世界上最早的水力鼓风机,比欧洲早了 1100 年。
浦元 三国时期 淬火技术 浦元—— 300 年,三国时期。首创淬火技术,使钢刀坚而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