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过程四阶段论

创造过程四阶段论

发布时间:2021-08-27 14:49:56

A. 帕内斯提出创造性活动时四个阶段是什么并举例子

科技创造一般分为准备、酝酿、明朗和证验四个阶段,在这整个过程中,创造性思维都伴随着并一直在默默无闻地起着催化的作用。

B. 简述创造过程的四阶段模型

观全球,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企业谋求长期健康发展的普遍战略选择。在当前知识经济深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越来越面对不确定和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如何通过有效的创新过程管理成长发展,企业如何通过培育、提升自身的创新过程管理能力赢得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学术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从创新构思如何转化为商业上成功的新产品的创新过程视角,通过文献阅读、独立思考,在总结归纳大量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知识和有效外部联结的企业创新过程模型,对创新构思如何转化为商业上成功的新产品的完整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了企业创新过程中风险管理的流程和策略,研究了基于过程的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培育和提升途径,对我国企业以创新求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 自然辩证法创造过程一般需要经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然哲学(古代朴素唯物主义阶段) 第二阶段:神学自然观 第三阶段: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和方法论阶段。 第四阶段:从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和方法论向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过渡 阶段。 (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1.康德著:《宇宙发展史概论》一书的出版,给形而上学自然观打开第一个缺口 2.赖尔著:《地质学原理》一书的出版,给形而上学自然观打开了第二个缺口 3.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给形而上学自然观打开了第三个缺口 4.在化学领域,人工从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尿素,给形而上学自然观打开第四个 缺口 5.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的创立,给形而上学自然观打开了第五个缺口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考察自然界,全面分析了历史上各种 自然观产生的必然性及局限性,正确概括和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伟大成就,科 学地吸取了历史上优秀文化和思想的合理成分,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近代科学发展对形而上学自然观产生冲击的自然科学事件。 1.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颂扬人的力量,人的价值,人的幸福。要求重视人 的尘世生活,要求把注意力从神转向人,从天堂转向尘世。提倡人道,反对神道; 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封建桎梏。 2.《天体运行论》:1543 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发表,提出 了“太阳中心说”,批判了统治天文学长达一千多年的托勒密“地心学说”。这 是科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此,自然科学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 来,从而大踏步前进了。 3.自然科学的成就(15 世纪下半叶至 18 世纪上半叶):由牛顿和莱布尼兹在总 结前人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刚体力学也得到了发展, 其规律也已弄清。在天文学中,继哥白尼的“日心说”之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 勒发现了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行星运行三大定律”,牛顿在此基础上确定了 万有引力定律,肯定了地球上引力和天体间的引力的同一性。 4.自然科学的局限(15 世纪下半叶至18 世纪上半叶):直到18 世纪末,只有刚 体力学发展较为完善,其它科学则远远落后。物理学除光学因天文学的实际需要 而得到一定发展外,对热、声、电、磁等只有初步的研究。化学刚刚从炼金术中 解放出来,但还在信奉“燃素说”。古生物学还根本不存在;生物学主要是搜集 和初步整理材料;动物学和植物学仅仅作了粗浅的分类。总之,这一时期的自然 科学虽然获得了很大发展,但还没有超出最基本的自然科学的范围,水平还不高, 人们所获得的科学材料还不足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变化和发展。 5.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内容:林耐 牛顿等--宇宙不变主义者 6.形而上学世界观的认识论根源:洛克、培根 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3.自然系统的演化过程。 (一)宇宙的起源和演化1.基本粒子形成阶段2.辐射阶段或核合成阶段3.实 物阶段 (二)恒星的起源和演化1.引力收缩阶段2.主序星阶段3.红巨星阶段4.高 密恒星阶段 (三)地球的演化 1.地球内部圈层的形成和演化 2.地球外部圈层的形成演化 3.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 (四)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D.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的四阶段论

第一阶段——准备期
  掌握问题、搜集各种材料、动脑筋的过程,即自觉的努、力时专期。
属  第二阶段——酝酿期
  虽然开动脑筋也出不来好主意,因而感到憋闽、想半途而废,停止自觉努力的时期。然而,在此阶段中,潜意识在本人也不曾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着有力的活动。
  第三阶段——启发期
  解决问题的启示突然出现。这种“突然出现”是指人处于不工作情况下所得到的答案,并且大多出现于疲劳后的小憩时?或者在为其他事物疲于奔命时。另外,“突然出现”的倾向是视觉形象多于语言形象。
  第四阶段——验证期
  推敲突然出现的启示,并且予以具体化的过程。

E. 创造性思维阶段中的灵感期是哪个阶段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关于对创造性思维过程的研究,国内外曾提出一些不同的见解,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或理论:

一华莱士的“四阶段”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1926年出版了《思想的艺术》,他在该书中通过对许多创造发明家的自述经验的研究,提出了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准备、酝酿、启发和检验的有名理论。

1.准备阶段

这是提出课题、搜集各种材料、进行思考的过程,也就是有意识地努力的时期。

要想从事创造活动,首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造性思维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而且,这些问题决定着思维的方向。因此,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成为这个阶段的重要一环。

接着,思维者有意识地收集资料、挑选信息,或同时进行一些初步的反复试验,认识课题的特点,通过反复思考和尝试来努力解决问题。

2. 酝酿阶段

假如直接的解决不能立即得到,酝酿阶段随即来临。酝酿在其性质和持续时间上变化很大,它可能只需要几分钟,也可能要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在这个时期里,思维者不再蓄意解决问题,或者说已经暂时“放弃”了,在现象上看是有意识的努力一度中断的时期。但在这个时期,据华莱士讲“无意识的大脑活动”仍在继续,即大脑的潜在意识仍在不知不觉地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着筛选和重组。

日本创造心理学家高桥浩曾在谈到这一阶段的特点时说:“创造性思维也和造酒一样,需要有个酝酿期。在第一阶段中,经有意识的努力而得到的东西大都是勉勉强强、比常识稍胜一筹的东西,不能有大作用。到了下一步的酝酿期,和酿造名酒一样,新的思想方案才逐渐成熟起来。普通一般的人不能忍耐这个酝酿期,也没想到有经历这一个时期的必要,因而老是在第一阶段里徘徊。”

3.启发阶段

这一阶段又称顿悟期或灵感期。这种“顿悟”,并不是本人有意识地努力得来的。它的出现,大都是在疲倦极了、一度休息之后,或者是正当转而注意别的事情、完全忘神的时候。这种所谓“顿悟”,主要并不是由语言表达出来,而是通过视觉上的幻象表达出来的。这种顿悟一出现,就十分不同于别的许多经验,它是突然的、完整的、强烈的,以致会脱口喊出:“是这样的”,“哈!没错儿!”华莱士把这种经验称为“尤瑞卡经验”。如阿基米德终于寻到了希腊王向他提出的检验王冠含金量问题的解答时,从浴盆里跳出来,狂喜地在大街上边跑边喊,向世界大声宣告:“我已经找到它了!我已经找到它了!”

4.检验阶段

并非所有的问题解决都会以这种突然的强烈的经验而告终,这种经验也可能是和问题的错误解决伴随产生。所以,这种灵感的成果还必须经历一个仔细琢磨、具体加工和验证的过程。这是对整个创造过程的反思,以使创造成果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并物化为能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这一阶段,又是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

二刘奎林的“序列链”理论

刘奎林是目前我国系统研究灵感思维的一位学者,他在华莱士,“四阶段”,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就创造性思维中的灵感思维的过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诱发灵感的机制序列链”理论。他认为这个序列链由五道程序组成,即“境域——启迪——跃迁——顿悟——验证”。

境域,即指那种足可诱发灵感迸发的充分且必要的境界。以文学创作为例,这种境域如托尔斯泰所认为的,创造者入境后表现出来的那种潜思维与显思维随意交融,思意驰骋,神与物游的“忘我”境域,正是“创作的最高境界” 。启迪,就是指机遇诱发灵感的偶然性信息。创造者的灵感蕴育一经达到了饱和程度,只要有某一相关信息偶然启迪,倾刻间就可豁然开朗。跃迁,即指灵感发生时的那种非逻辑质变方式,经过显意识与潜意识的交互作用,潜意识即进入一种跨跃推理程序的、非连续的质变过程。潜意识的信息加工过程,一般说, 人们无法意识到在形态上或在能量上的中间循序过渡环
节,它是灵感思维的一种高级质变方式。顿悟,即指灵感在潜意识蕴育成熟后,同显意识沟通时的瞬间表现。验证,即指对灵感思维结果的真伪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鉴定。以上五个程序,彼此间紧密联系,互相制约,从而形成一个以显意识去调动潜意识,诱发灵感发生的有机系统。

刘奎林的“序列链”理论,为我们说明了灵感思维的全过程所需经历的五个阶段。灵感思维虽然与创造性思维不是同一概念,但灵感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重要地位。我们从华莱士的,“四阶段”理论中可以看到,其“酝酿”“启发”的过程,着重指的也是灵感思维的过程。刘奎林的“序列链”理论,则着重说明的是灵感思维的全过程。我们将二者结合起来理解,就会对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三吉尔福特的“发散一辐合”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中,提出了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和辐合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的区分。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其着重点是从同一的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的为数众多的输出,很可能会发生转换作用。” 吉尔福特提出的发散能力测验要求不止一个正确的答案,其评分的主要依据是反应的新颖和多样。例如,要求受试者提出一块砖的多种用途或给一个短篇故事想标题。辐合思维是依据给定的零散信息得出一个有效的或合理的答案或结论。具体说,辐合思维是在发散思维所提供的大量事实基础上,经过分析和比较从中提出一个可能正确的答案或结论,然后经过检验、修改、再检验,甚至被推翻,再在此基础上集中,提出一个最佳的、有效的答案或结论。例如,就一篇短故事给受试者提供好几个题目,要求受试者从中选择出一个最佳的标题来。

在一个完整的思gWt*动中,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是互为前提、交互进行的。一般而论,面对一个课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思维者总是先千方百计调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而每一个知识经验者是以往辐合思维的产物。我们说解决问题须以知识经验为前提,也就是须以辐合思维为前提。调集有关知识经验的过程,就是发散思维的过程,即通过联想和回忆,尽可能多地从不同角度寻求可能解决问题的假设、途径和方案。这是一个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尽量争取一题多解的过程。经过这样多角度地、灵活地、细致地思考,便最大可能地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假设或途径,而这各种各样的假设或途径中即包含着在相对意义上最佳的、富有创造性的结果。当思维达到一定的发散程度后,便需要及时改变思维策略,由发散思维过渡到辐合思维。这是一个由多到一或众中挑一的聚合过程,它需要对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反复地分析、比较、加工、整理,最终求得一个最佳的解决方案或途径。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既离不开发散思维,也离不开辐合思维,而且呈现出一种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交互推进的思维程序,即“辐合思维→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的程序。无论科学创造或文艺创作,都是在经历这样一个思维行程之后才获得创造性成果的。

从以上介绍的三种理论可以看出,华莱士和刘奎林的过程论主要是从认知的心理上揭示了包括显意识和潜意识在内的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不过刘奎林是着重于灵感思维;而吉尔福特的过程论则是从“发散”和“辐合”这两种在显意识进行中所运用的重要方式上说明了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可见,他们是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从不同的侧面来揭示创造性思维的过程的。

F. 影响创造力增长的障碍主要有几个方面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提出的创新的四阶段

影响创造力增长的障碍主要有:知识、智力、人格。

1、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吸收知识、巩固知识、掌握专业技术、实际操作技术、积累实践经验、扩大知识面、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是创造力的基础。

2、智力:智能是智力和多种能力的综合,既包括敏锐、独特的洞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和灵活自如的操作力,还包括掌握和运用创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这是构成创造力的重要部分。

3、人格: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素质。优良素质对创造极为重要,是构成创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英国心理学家沃勒斯提出的创新的四阶段理论认为,创新的发展阶段一般可划分为: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



(6)创造过程四阶段论扩展阅读:

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进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得益于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得益于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生产力,得益于近代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解放。

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不同民族发展的速度有快有慢,发展的阶段有先有后,发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根本,民族创新能力的水平是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

G. 创造思维的过程一般经历哪些阶段

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
第一, 准备阶段——问 题的 提出
• 从提出问题开始, 问题的深度决定科研活动是否具有创造性。• 研究者针对提出的问题, 首先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 搜集• 研究者针对提出的问题, 首先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 搜集与问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然后用已有的理论进行分析。
• 这时候对问题的探索充满着热切的期望, 是一种对问题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来描述, 是有意识地积累相关背景知识的阶段。
第二, 酝酿阶段——问 题的 求解
• 针对问题, 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搜集到的事实, 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也就是科学探索过程中的假说) , 并对所提方案作出评价。
• 这实际上是试错过程, 它往往要经过多次甚至无数次的失败, 从而促使问题中的矛盾愈来愈尖锐化。
• 在“山穷水尽” 的情况下, 研究者仍然日 思夜想, 进入“如醉如痴” 的境界,这是有意识和无意识交替作用的阶段。
第三, 豁朗阶段——问 题的 突破
• 解决问题的方案(假说) 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这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关键阶段,
• 在这个阶段上突破陈旧的观念, 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思维定势的束缚, 创造性地提出新观念、 新思想、 新方法, 是决定性的环节。创造性地提出新观
• 新观念、 新假说提出时开始只是思想的闪光, 或者是模糊不清的, 或者是带有错误的成分的, 必须经过进一步的整理、 修改和完善的逻辑加工过程才能形成。
第三, 豁朗阶段——问 题的 突破• 应该指出, 新方案的产生时间往往很短, 甚至只是一瞬间, 而逻辑加工的过程却需要很长的时间;
• 只有经过逻辑加工, 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才能豁然开朗, 才能成为可以检验、 评价的方案
。• 这是第三境界, 它象征历尽千辛万苦, 突然发现成功就在眼前, 问题的答案赫然出现,这就是顿悟。 这个阶段也是有意识和无意识交替作用的阶段。
第四 , 验证阶段—成果证明 、 检验
• 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能成功、 是否有价值, 只有经过检验、评价才能确定。
• 这个阶段主要是设计、 安排实验与观察, 检验由新假说推演出来的新结论是否正确演出来的新结论是否正确。
• 在检验新假说时, 新的实验与观察的执行人可以不同, 时间的长短也有差别, 检验的结果可以是新方案的证实或证伪, 或一部分被证实一部分被证伪。
• 这一阶段基本上是常规思维, 是有意识地进行的。

H. 创造的思维过程模式包括哪些阶段

1、准备,即解决问题者由情境的刺激引起多方面的联想观念。

经过筛选,抛弃一些对解决问题无用的观念,较仔细检查另一些观念。逐渐明辨问题的特点,发现解决的头绪。

2、孕育,介于准备与最后阶段之间的阶段。

其性质和持续时间变化很大。可能只需几分钟,也可能要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其特征是,问题被搁置一旁,没有做有意识的工作,但以后重新注意,却迅速解决了问题,或至少在以前的基础上跃进了一步。

3、明朗,指突然意识到问题如何解决的阶段。

可用“顿悟”一词描述。这种意识经验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4、验证,解决问题的最后阶段。

此时将前一阶段提出的一般解决进一步具体化,并加以应用和检验。

(8)创造过程四阶段论扩展阅读: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动物分解为头、尾、足、躯体;把几何图形分解成点、线、面、角、体;分析一个句子由哪些语言成分构成等,都属于分析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例如,把单词组成句子;把文学作品的各个情节联成完整的场面;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作出结论等都属于综合过程。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只有经过比较,区分事物间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识别事物。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对人的认识,人可以分为男性、女性;大人、小孩;工人、农民、军人、学生、教师、商人;高个、矮个;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人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能知觉,能记忆,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会使用工具等。

通过分析、比较,抽出人类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即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等,舍弃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等其他动物也有的非本质属性,这就是抽象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把“人”的本质属性——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综合起来,推广到古今中外一切人身上,指出:“凡是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都是人。”这就是概括。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是指在头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原理与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

系统化是指在头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例如,生物学家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的顺序,把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分了类,并揭示了各类生吻间的关系和联系,这就是人脑中对生物系统化的过程。

又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在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知识之后,可以概括归纳为有理数;当数的概念扩大,学习了无理数之后,又可把有理数和无理数概括为实数;掌握了虚数之后,又可把实数和虚数概括为数,从而掌握了系统的数的知识。


I. 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把创造思维分为哪几个阶段

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G.Wallas)所提出的四阶段论和美国心理学家艾曼贝尔(T.Amabile)所提出的五阶段论.华莱士认为任何创造过程都包括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四个阶段.而艾曼贝尔从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创造活动过程由提出问题或任务、准备、产生反应、验证反应、结果五个阶段组成,并且可以循环运转.

J. 创造性思维酝酿阶段主要表现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关于对创造性思维过程的研究,国内外曾提出一些不同的见解,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或理论:
一华莱士的“四阶段”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1926年出版了《思想的艺术》,他在该书中通过对许多创造发明家的自述经验的研究,提出了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准备、酝酿、启发和检验的有名理论.
1.准备阶段
这是提出课题、搜集各种材料、进行思考的过程,也就是有意识地努力的时期.
要想从事创造活动,首先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造性思维就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而且,这些问题决定着思维的方向.因此,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成为这个阶段的重要一环.
接着,思维者有意识地收集资料、挑选信息,或同时进行一些初步的反复试验,认识课题的特点,通过反复思考和尝试来努力解决问题.
2. 酝酿阶段
假如直接的解决不能立即得到,酝酿阶段随即来临.酝酿在其性质和持续时间上变化很大,它可能只需要几分钟,也可能要几天、几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在这个时期里,思维者不再蓄意解决问题,或者说已经暂时“放弃”了,在现象上看是有意识的努力一度中断的时期.但在这个时期,据华莱士讲“无意识的大脑活动”仍在继续,即大脑的潜在意识仍在不知不觉地对收集到的材料进行着筛选和重组.
日本创造心理学家高桥浩曾在谈到这一阶段的特点时说:“创造性思维也和造酒一样,需要有个酝酿期.在第一阶段中,经有意识的努力而得到的东西大都是勉勉强强、比常识稍胜一筹的东西,不能有大作用.到了下一步的酝酿期,和酿造名酒一样,新的思想方案才逐渐成熟起来.普通一般的人不能忍耐这个酝酿期,也没想到有经历这一个时期的必要,因而老是在第一阶段里徘徊.”
3.启发阶段
这一阶段又称顿悟期或灵感期.这种“顿悟”,并不是本人有意识地努力得来的.它的出现,大都是在疲倦极了、一度休息之后,或者是正当转而注意别的事情、完全忘神的时候.这种所谓“顿悟”,主要并不是由语言表达出来,而是通过视觉上的幻象表达出来的.这种顿悟一出现,就十分不同于别的许多经验,它是突然的、完整的、强烈的,以致会脱口喊出:“是这样的”,“哈!没错儿!”华莱士把这种经验称为“尤瑞卡经验”.如阿基米德终于寻到了希腊王向他提出的检验王冠含金量问题的解答时,从浴盆里跳出来,狂喜地在大街上边跑边喊,向世界大声宣告:“我已经找到它了!我已经找到它了!”

阅读全文

与创造过程四阶段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德伟 浏览:231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