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朱培坤创造新型植物

朱培坤创造新型植物

发布时间:2021-08-27 02:02:55

Ⅰ 朱培坤是做什么的是科学家吗主要做什么研究的啊

朱培坤是谁?朱培坤是全球唯一一位获得粮食作物染色体杂交成功的科学家。在深圳第10届高交会上,朱培坤带着他的“大米草—水稻”、“高粱—水稻”和“小麦—玉米”等研究成果在龙岗科技展区亮相,一时间引起了各方关注。如果这项研究能在农业生产中推广,意味着盐碱地上不长粮食的历史将从此改写,我们日常主食的营养成分也将大大改善。有国外科学家认为,朱培坤的研究成果将有可能引发第二次“绿色革命”。
朱培坤的染色体杂交技术在农业科技领域引起轰动的同时,也引来了国内部分专家的质疑,甚至有人说他的研究是在瞎胡闹。面对质疑,朱培坤说,他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实验室里努力为自己通过染色体杂交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农产品寻找基因证据,并且将证据进一步扩大。
目前为止,朱培坤已用染色体杂交技术培育出了30个杂交农作物的品种,其中在盐碱地上种植的“大米草—水稻”试验田已实现亩产746斤。朱培坤告诉记者,他的“大米草—玉米”在陕西省已经进入区试,两三年后,如果区试通过,该品种将在陕西省实现量产,进入粮食市场作为商品流通。
然而朱培坤说,他还有更远大的目标:不仅要在盐碱地上种粮食,而且要在盐碱地上实现高产。为此,他希望能够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实现技术合作,他透露,他们的团队已经和袁隆平院士的实验室进行接洽。
“科研是我的生命,没有人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在朱培坤的眼里,实验室的生活很单一却不枯燥,因为自己一直有强大的理想在支撑着。
朱培坤说,他研究的东西开启了高等植物群体基因改造的时代,不仅能够创新农作物的品种、有利于改善落后地区人口普遍存在的营养匮乏现状,而且还能够增加粮食产量。“这些不是转基因产品,而是天然染色体杂交的产物”他强调。直观地说,在盐碱地上产粮食,就是在玉米中添加适应在盐碱地上生长的大米草基因,大米草是一种可以在盐碱滩涂上生长的植物,与其进行染色体杂交后,带有大米草这种生长特点的玉米就能够在盐碱地种植了。据估算,盐碱地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7.26%,如果能将技术普遍运用于农业生产,全球粮食产量将大大增加。
在此之前,世界上还没有利用盐碱地种植粮食作物的先例。其次,通过染色体杂交出来的“亚麻—玉米”含有亚麻的a亚麻酸,也就是说,我们将来吃玉米,就可以摄取到亚麻中含有的a亚麻酸了,这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西方发达国家规定,食品中必须添加不饱和脂肪酸,它有助于预防三高、降低血液粘稠度、提高脑细胞活性。
余杰说,孤独是一道篱笆,有了篱笆才会有自己的园地。这句话说的不仅是文人和艺术家,科学工作者也如此。和所有科研人员一样,朱培坤在进行染色体杂交研究的过程中,也有过遭遇困境的时候,忍受过寂寞和争议,刚回国的那一年,因为一些业内专家质疑他的这项“瞎胡闹”的研究,原本谈好的合作单位撕毁了已经签署的合作意向书。但是朱培坤从来没有轻言放弃,他说,我把生物科研看得跟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没有人会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摩尔根学派与米丘林学派论战”中诞生的梦想

在龙岗区留学生创业园内一间不大的办公室里,刚从陕西省蒲城作完染色体杂交技术学术报告归来的朱培坤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所创办的生物技术公司和研究所就设在这里。
采访过程中,朱培坤拿出许多做报告期间的照片,其中有不少是和别人的合影,他坦言,此次陕西之行受到重视的程度是他最初选择这条路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象过的。
朱培坤是湖州人,从小就喜欢养些花花草草的他童年时的梦想就是从事跟植物科学有关的职业,中学时,对“摩尔根学派与米丘林学派”之争充满好奇的他有一个遥远的梦想,那就是将来要成为植物遗传学的科研专家。高中毕业,朱培坤顺利考上了复旦大学的生命科学院,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路。
复旦毕业后,1978年到1986年间,朱培坤留校当教师,往后的日子里,他从复旦到美国,从美国到香港,再从香港来到深圳,期间在许多高校做过研究,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他始终乡音不改,一开口就是带有浓重江浙口音的普通话,他对家乡湖州和母校的复旦大学有着深厚的感情,如今办公电脑用的桌面背景,还是一张复旦大学校园的照片。
2001年,朱培坤离开香港科技大学,带着他的染色体杂交技术和理想回到深圳,满怀憧憬的他回国后的首次创业梦想,却因为种种原因遭遇流产,后来的两年时间,他只好到一家生物科技企业做起了研发,虽然经历挫折,但是朱培坤没有放弃,2003年,他在罗湖创办了自己的生物科技公司和研究所。因发展需要,2005年,他的企业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龙岗的留学生创业园稳定下来。
“我没那么伟大,但也绝不是瞎胡闹”

回顾过去多年的研究生涯,朱培坤说他印象最深的是2001年第一次看到自己培育的“豌豆—玉米”长出像豌豆一样弯弯曲曲的幼苗时,“那一刻,我知道我成功了”。如今朱培坤培育出来的杂交品种已达30个。
谈及未来计划,朱培坤说自己的“小麦—玉米”已经找到了基因验证的证据,但是接下来还将继续扩大证据。近几年来,业界对朱培坤的研究一直呈两极分化,朱培坤告诉记者,在陕西作报告的时候,人家是这样介绍他的:伟大的科学家,其研究成果将可能影响全人类。而另一些观念比较保守的专家则一直对他的染色体杂交技术成果持保留态度,甚至有的人说,这是在瞎胡闹。朱培坤说,我也许没那么伟大,但是也不至于瞎胡闹,如果我是胡闹,没有人会出钱出地陪我胡闹那么多年,而且试验田越搞面积越大。
如今,尽管朱培坤在盐碱地上种植的大米草—水稻已经实现亩产746斤,但是质疑的专家还是质疑:你的基因验证证据在哪里?为此,朱培坤说自己多少还是感到委屈的。近日,一纸由国家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签发的“水稻—玉米”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授权文件让朱培坤松了一口气,对他而言,这意味着得到了遗传育种专家的肯定。
在采访中得知,朱培坤告诉记者,他的“大米草—玉米”已经在陕西省进入区试阶段,区试通过后,该品种在粮食市场上就可以作为商品流通了。区试的时间,可能要两到三年。目前他和陕西农业系统的部分领导都已亲自尝过这些盐碱地上长出来的杂交玉米,朱培坤说,他们当初最担心盐碱地上长的粮食吃起来会是咸的,“因为在盐碱地上长的盐蒿,我摘叶子尝过,又咸又苦,结果我们试吃这种玉米的时候,发现不会,味道还挺好”。
中国有大面积的盐碱地,如果盐碱地上长粮食这项技术能够和袁隆平院士的高产技术结合起来,实现量产甚至高产,其对世界农业生产的意义将是重大的。朱培坤透露,目前,他们的团队正在与袁隆平院士接洽,据说袁隆平院士拿着他们种植出来的“小麦—玉米”棒子,整整看了好几分钟。至于合作能不能实现,朱培坤表示,目前还不能说。
“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技术有可能会得到世界性的大奖?”
“有想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幸运一点,做出来的东西能够得到认可,但是目前我能做的,只有继续潜心做研究。”朱培坤说。
他坦言,对自己研究了十多年的这项染色体杂交技术有信心,有一天,这项技术也许会得到世界的认可。为了这一天,已拿到美国绿卡十多年的朱培坤迟迟不肯加入美国国籍,最近,已经没有时间每年到美国移民局报到两次的他正考虑放弃绿卡。“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籍的,我希望有一天当我获得国际认可的时候,大家会说,我是来自中国的科学家,而不是旅美华人。”
见习记者黄悦 (抄于网络)

Ⅱ 转基因植物是怎样的

基因是决定遗传性状的最基本单位,它使得一种生物的后代还保持着这种生物的特征。例如榆树的种子长大后还是榆树,不会变成柳树,这是由于榆树的种子里所含的基因在发挥作用。随着生物遗传工程技术的发展,遗传学家已经能够把一种植物的基因取出来,转移到另一种植物中去,形成转基因植物,这种新型植物便同时具有两种植物的特征。例如,我国的科学家朱培坤成功地将大蒜、胡葱、玉米的遗传物质分别转移到青菜的体细胞中,形成了大蒜青菜、胡葱青菜和玉米青菜三种新型植物,它们同时具有大蒜和青菜,胡葱和青菜,玉米和青菜的外形特点。再如我国著名的遗传学家郝水教授,成功地将冰草内含有的耐寒基因转移到小麦的细胞当中,培育出一种新型的小麦——冰麦,这种麦子即使在寒冷的北方也能很好地生长,获得较好的收成。美国的科学家成功地从玉米中取出IGLU基因,注入到西红柿内,这种本来存在于玉米中的基因竟在西红柿中大放光彩,制造出大量的植物生长酶,使西红柿迅速生长。由此可见,转基因植物对人类的生产是非常有益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转基因植物会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Ⅲ 朱培坤的介绍

浙江湖州人,深圳和成都百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教授

Ⅳ 深圳市百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本公司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企业,利用首创的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已成功地获得多种单、双子叶杂交植物及其种子,该技术及其产品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并对植物生物工程与植物杂交育种的理论与实践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本公司首创的新类型粮食和其它新型植物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功能基因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科学价值。
法定代表人:朱培坤
成立日期:2003-04-14
注册资本:100万元人民币
所属地区:广东省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403007488714630
经营状态:存续(在营、开业、在册)
所属行业:制造业
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人员规模:100-500人
企业地址: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城深圳市留学人员龙岗创业园一园401
经营范围:植物生物工程技术及其产品的开发与销售(不含药物及其它限制项目);信息咨询、国内商业、物资供销业(不含专营、专控、专卖商品及其它限制项目)。^

Ⅳ 朱培坤是做什么的是科学家吗

浙江湖州人,深圳市百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科学家、教授;成都百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百绿生物染色体杂交研究所所长。
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的发明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学术理论的奠基人,高等植物多基因改造的开拓者。应用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创造出豌豆—玉米、小麦—玉米、水稻—玉米、高粱—水稻、大米草—水稻、玉米—水稻和玉米—小麦等一系列新类型粮食作物。相继发表《多基因工程试论》、《高等植物纲间杂交的探索》、《植物遗传工程转化学初探》和《高等植物的第三类杂交——染色体杂交》等学术文章。由山东泰山科技专著出版基金资助出版海内外目前唯一的一本高等生物(植物)染色体杂交的专著《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印刷中)
水稻—玉米(百绿珍宝112)和小麦—玉米(百绿珍珠49)在2009年和2010年相继获得农业部授予的新品种权。
首创多项免疫化学测定技术,并发表在《科学通报》等学术期刊上。1983年5月出版我国第一本免疫酶技术专著——《免疫酶技术》;2008年12月出版《免疫酶技术原理和应用》,该书是我国第一本免疫酶技术专著并在2009年7月获“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
开放分类:
湖州 科学家 特级教师 生命科技

Ⅵ 深圳市百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注册号:****所在地:广东省注册资本:10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朱培坤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登记状态:登记登记机关: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岗局注册地址: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城深圳市留学人员龙岗创业园一园401
法定代表人:朱培坤
成立时间:2003-04-14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40307104313890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城深圳市留学人员龙岗创业园一园401

Ⅶ 王鸣岐的主要论著

1王鸣岐.河南植物病害名录.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译委员会出版:研究专刊,1950(2):1—32.
2赵同芳,王鸣岐.稻谷贮藏期间的安全水分.植物学报,1955,4(4):347—360.
3王鸣岐等.稻谷含水量与稻谷安全贮藏.复旦学报(自然科学),1956(2):227—252.
4王鸣岐.种子微生物及种子生理的现状与展望.复旦学报(自然科学)1959(2):197—205.
5王鸣岐.种子微生物及种子生理的现状与展望(续).复旦学报(自然科学),1960(1):(缺页).
6王鸣岐.真菌生理生化进展现状.微生物学专题报告集,科学出版社.1964,157—169.
7刘国士,王鸣岐.四川小麦梭斑花叶病毒病的研究.四川农业科技,1978(5):1—8.8于善谦,王鸣岐等.种传大、小麦病毒病的研究(I)—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在中国的证实.复旦学报(自然科学),1980,19(4):370—378.
9吴友吕,王鸣岐等.水稻黄矮病毒与杂交水稻黄矮病流行初析.复旦学报(自然科学),1980,19(4):379—389.
10郭惠民,王鸣岐等.长叶车前花叶病毒上海分离株外壳蛋白功能的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81,14(3):309—312.
11郁操国,王鸣岐等.长叶车前花叶病毒上海分离株外壳蛋白赖氨酸殊基的修饰对感染及重组的影响.实验生物学报,1981.14(4):331—336.
12朱培坤,王鸣岐等.用酶标试纸检测青菜叶片内的长叶车前花叶病毒.科学通报,1982(4):242—243.
13孙光荣,王鸣岐等.从美人蕉上分离的黄瓜花叶病毒.自然杂志,1982,5(10):799—800.
14朱培坤,王鸣岐等.长叶车前花叶病毒蛋白亚基不同聚集形态对抗原专化的作用.科学通报,1982(24):1525—1528.
15吴小洁,王鸣岐等.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在大麦植株内运转的研究.中国科学B辑(中文、外文),1983(1):41—46.
16郭惠民,王鸣岐等.烟草花叶病毒几个分离物的比较研究.实验生物学报,1983,16(1):31—35.
17徐来升,王鸣岐等.芜菁花叶病毒——崇明大白菜分离株的鉴定.植物病理学报,1983,13(2):21—29.
18朱培坤,王鸣岐等.长叶车前花叶病毒在青菜叶片叶柄内的免疫酶标定位.植物病理学报,1983,13(1):41—44.
19朱培坤,王鸣岐等.血清凝胶组织封埋法检测植物叶片内的病毒.植物病理学报,1983,13(3):45—47.
20张翰文,王鸣岐等.葡萄缩叶病病原物研究.复旦学报(自然科学),1983,22(2):230—235.
21吴小洁,王鸣岐等.类立克次氏体的鉴定及其在系统感染小麦植株中的胞间转移.中国科学B辑(中文、外文),1983(8):707—712.
22黄素珍,王鸣岐等.番茄“乌心果”病毒病原的鉴定.复旦学报(自然科学),1983,22(3):333—338.
23孙光荣,王鸣岐等.建兰环斑病毒和建兰花叶病毒鉴定.自然杂志,1983,6(10):789—799.
24孙光荣,王鸣岐等.从菊花上分离出番茄无籽病毒.自然杂志,1983,6(11):874—875.
25朱培坤,王鸣岐等.芜菁花叶病毒在上海市郊县蔬菜等植物上分布范围的血清学测定.植物病理学报,1984,14(2):101—106.
26朱培坤,王鸣岐等.长叶车前花叶病毒在上海市郊县蔬菜等植物上分布范围的血清学测定.植物病理学报,1984,14(1):59—60.
27朱培坤,王鸣岐等.胶膜炭末凝集反应测定植物病毒.植物病理学报,1984,14(3):188—189.
28吴尔福,王鸣岐.玉米红叶病鉴定诊断及其化学防治.自然杂志,1984,7(2):84—87.
29王鸣岐等.大麦黄矮病在甘肃河西地区的流行与生态防治.中国农业科学,1984(3):65—70.
30朱培坤,王鸣岐等.长叶车前花叶病毒鸡蛋蛋黄免疫球蛋白的制备及其某些性质.科学通报,1984(21):1344—1345.
31孙光荣,王鸣岐等.从翠菊黄化病株中观察到类菌原体.自然杂志1984,7(10):798—799.
32朱培坤,王鸣岐等.蟾蜍长叶车前花叶病毒抗血清的制备.上海农业学报,1985,1(1):87—88.
33吴小洁,王鸣岐等.大葱黄矮病毒的分离纯化及其初步鉴定.科学通报,1985(1):64—68.
34朱培坤,王鸣岐等.通过特殊嫁接技术自发传导外源遗传物质获得远缘无性杂种的研究——甘兰目间无性杂种当代的鉴定.上海农业学报,1985,1(1):43—51.
35朱培坤,王鸣岐等.酶标醋酸纤维膜免疫电泳技术定量检测青菜病毒.科学通报,1985(4):318.
36孙光荣,王鸣岐等.泡桐环斑病毒的鉴定.自然杂志,1985,(1):76.
37于善谦,王鸣岐等.黄瓜花叶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对株系特异性的研究.中国科学B辑(中文、外文),1986(12):1266—1270
38于善谦,王鸣岐等.发生在中国的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植物保护学报,1986,13(4):217—220.
39吴小洁,王鸣岐等.类病毒侵染后寄主小麦的细胞学病变.病毒学报,1987,3(2):173—176.
40郭惠民,王鸣岐等.青菜原生质体三砱酸腺苷酶的特性及在病毒感染后的变化.病毒学报,1987,3(2):203—206.
41缪刚,王鸣岐.植物基因工程的新突破——植物RNA病毒作为基因工程载体系统的现状与展望.自然杂志,1987,10(5):323—328.
42王鸣岐.菌根理论与研究进展.世界科学,1985(2):13—16.
43吴绍骙,王鸣岐译.遗传及其变异.商务印书馆,1950,(缺页).
44王鸣岐.基础微生物学专题选.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1—196.
45冯德培,王鸣岐等主编.简明生物学辞典.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阅读全文

与朱培坤创造新型植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德伟 浏览:231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
长沙市知识产权局张力 浏览:369
荣玉证书 浏览: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