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楚雄跨世经贸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楚雄跨世经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07月13日,主要经营范围为许可经营项目:预包装食品兼散装食品的零售等。
法定代表人:张祖华
成立时间:2010-07-13
注册资本:5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532301100007852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公司地址:楚雄开发区绿色工业园区(运泽通绿色食品进出口公司院内)
❷ 姓普的历史,姓普的是怎么来的,主要分布在那个地方。
普姓是罕见姓氏(即总人口数在1.2万到12万的姓氏),当今分布北京、天津武清、河北尚义、山东鱼台、平邑、湖北老河口、云南陇川、泸水、河口、邱北、石林等地。另外,河南周口、山西(有说法是说多位于山西垣曲一带)也有普姓存在。汉、藏、彝、侗等民族有此姓,彝族土司贵族汉姓。在云南省楚雄州较多,安乐蒙恩哨村居住的居民大部分普姓。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古代鲜卑族拓跋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即北魏政权的第六位皇帝显祖献文皇帝,把北魏王朝拓跋氏皇族分为七个部分,以七个兄弟分别统率之。其中,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名为拓跋·普乃,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名为姓氏者,称普乃氏,其后分衍有普屯氏、普周氏、普六茹氏等。
在北魏孝文帝实施汉化政策后,普乃氏、普屯氏、普周氏等,有省文汉化为单姓普氏者,亦有改为周氏者。
在史籍《魏书·官氏志》中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后隋朝时期的上柱国周摇,就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第二个渊源
源于彝族,出自彝族普除普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为氏。
在少数民族彝族中有普除普氏族,后取其首音的谐音“普”为汉字单姓,称普氏。
据史籍《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先秦至两汉时期,彝族被称作“嶲”、“昆明”,处于“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状态,就是彝族的先民,如今仍聚居在马头山、底尼、阿戛米等地。
据史学界一些专家的考察,认为彝族祖先有可能是洪水时代的古滇人,从易门甲浦菜子山、赵普寨子山两个新石器遗址发现的石器、陶片来看,易门早就有古人类居住,这些土著古人与南迁的一部分氐羌族融合成为当地较早的彝族先民。
水塘乡的普氏家族,祖籍在南京,迁至昆明数代后,又被外族驱至易门浦贝,最后又被逐到水塘乡一带。普氏家族有四兄弟分别占居了红木箐、上村、阿戛米、三棵树等山寨。新华浪巴铺的普氏族人在明朝时期入滇,先落籍定远,后分支庙门,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移居浪巴铺)。而凹里簸普氏族人则氏在清朝光绪年间从牟定秧田冲迁入。
自两汉以后,内地汉族人民因各种历史原因陆续迁入云南,部分辗转至易门,与当地的土著彝族先民来往密切,互相融合,世代繁衍,形成了现在的彝族同胞。
第三个渊源
源于蒙古族,出元朝时期蒙古族普鲁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蒙古族普鲁氏部落,元朝时期据驻毗沙普鲁地区(今新疆于田),毗沙在清朝时期称“于阗”,但非汉、唐时期的于阗(今新疆和田),普鲁地区以盛产昆山美玉和葡萄干。
普鲁,在蒙语中为“火山”之意,普鲁氏部落以为部落名称,后在明朝初期以谐音汉字改为普氏、鲁氏、陆氏等。
第四个渊源
源于鄂温克族,出自鄂温克族达普图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鄂温克族达普图氏,亦称大卜苏氏,世居黑龙江雅鲁河(今黑龙江嫩江支流雅鲁河流域)。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者,满语为所Daputu Hala,后冠汉姓为普氏、达氏、图氏等。
第五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赫舍里氏,亦称何舍里氏,满语为Heseri Hala,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唐朝末期女真族“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纥石列氏,以及金过时期女真族纥石烈部,以部为姓。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辉发部集聚区,包括辉发城、多壁城等)、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伯都讷(今吉林松源)、长白山、多尔济河、黑龙江色钦及穆理哈村、塔散堡(皆今辽宁锦县南塔山)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何氏,亦有普氏、高氏、康氏、赫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等。
②满族嘉布塔喇氏,亦称嘉普塔喇氏、嘉塔喇氏,满语为Giyabutala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尼雅满山(今长白山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普氏、贾氏。
③满族普佳氏,满语为Pugiya Hala,世居杏山地区(今辽宁锦州)。后多冠汉姓为普氏、蒲氏。
第六个渊源
源于秦晋韩原之战,普氏族人原为晋国前锋将领。秦晋一次战役中,晋国战败,将军带领前锋将士举旗沿着黄河龙门大峡谷向上游撤离,高原途中遇一山谷村落避难,一长者提笔在"晋"国战旗上添了两点,巧妙地将"晋"国战旗挥毫变为"普"族旗帜,将领们才得以成功脱险和避难。从此,将领们以"普"为姓。黄河中游的龙门,镇上居住有"普"姓氏家族村落。普族村落1995年曾发现战国时期青铜古币"晋半斤"。
姓氏分布
河南统计
河南省沈丘、平舆、鹿邑三县及新乡市普姓达一万多人人,其中沈丘普姓数千人。
平舆普姓共有一个普庄(800多人),多个分布普姓的街道和村寨。据老人们的说法及人口调查研究,大概清代乾隆末期至嘉庆初年,普家先人携数子孙自今周口市沈丘县南下,经项城,折汝南府,安定在今平舆县,至今传家八代(有“文”字辈),数个地点共分布一千多人。其中一支普姓有代表人物在县委县政府任职,亦有其胞弟中国农业大学普书贞教授等。
沈丘普姓建有祖庙,尝有祭祖大典活动,多有平舆普姓寻根问祖。沈丘普姓人口众多,繁衍鼎盛,历史久远,已不可寻。据其中一支普姓介绍,清末民初自安徽迁入部分,其他族亲亦不可查。沈丘普姓概数千之众,为中原以降之最,与云南彝族普氏南北遥望,至亲感应。
鹿邑县,为河南省直属,亦有普姓近4000人。
新乡市有普姓村落,有普家人证实,概400多人,存清代祖碑数方。
以上为河南普姓大部统计,概有15000人左右。
湖北统计
湖北应城市长江埠有两个普姓村庄,有大普村和贾普村,有普姓人口一千人以上,这个基本上是湖北普姓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并有代表人物在世界名人榜。
广东统计
潮汕在潮州湘桥区有数户普姓。
❸ 本人姓普 彝族 云南玉溪人。谁知道普姓的由来,详细点的。看看家谱
普姓彝族云南石林也很多 红河以前有个出名的普姓彝族土司普姓红河也很多
❹ 楚雄的历史文化有哪些
楚雄汉代属益州郡,蜀汉、西晋属云南郡。晋咸康三年(338年)爨酋威楚筑土城于峨碌,为楚雄建城之始。东晋属建都郡,隋朝属昆州,唐朝属览州,南诏属弄栋节度,宋朝为白鹿部属威楚府,元朝设威楚县隶威楚路。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升威楚,辖富民、净乐2县。元朝二十一(公元1284年)撤销2县,复置威楚县。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置楚雄县,隶楚雄府。民国三年(1914)裁府为县。1949年12月9日,楚雄全境解放,1950年1月25日,楚雄县人民政府成立。1983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1986年2月1日,国务院批准楚雄市为乙类开放城市。
楚雄州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在禄丰发现了生活在800万年前的禄丰腊玛古猿化石,在元谋县发现了生活在300万年前的元谋竹棚人猿超科化石。1965年,在元谋县发现了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化石,并发现了打制石器和用火的痕迹,证明元谋人不但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还掌握了用火的技能。1975年,楚雄万家坝出土了迄今为止世界上 楚雄全景
最早的铜鼓,证明早在2500年前,楚雄地区的先民便创造了以铜鼓为特征的青铜文化。先秦时期,楚雄地区活动着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族群。至西汉中期,中原王朝相继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至隋唐时期,州境经长期民族融合,形成以乌蛮、白蛮为主体的居住区域。唐宋时期"南诏三十七部"在州境有白鹿部(楚雄)、罗部(罗次)、罗婺部(武定)、华竹部(元谋)以及抬萼部(牟定)、易裒部(广通)、摩刍部(双柏)等以彝族先民为主体的少数民族政权。明初大量移民屯垦之后,汉族逐渐成为楚雄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 楚雄州境自古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4世纪,楚庄蹻通滇,楚雄属滇地。汉代分属益州郡和越巂郡。蜀汉时分属建宁郡、越巂郡和云南郡。西晋时分属晋宁郡和云南郡,南北朝时分属晋宁郡、兴宁郡和建宁郡。唐初属戎州都督府。南诏时属拓东节度和弄栋节度。大理国时期属姚府、威楚府。元初分属威楚万户府、罗婺万户府和大理万户府,后改设路、府、州、县,分属中庆路、威楚开南路、武定路和大理路。明代分属云南府、楚雄府、姚安军民府和武定府。清代分属云南府、武定直隶州、楚雄府。民国时分设楚雄、镇南、牟定、姚安、大姚、盐丰、永仁、元谋、武定、罗次、禄丰、广通、盐兴、双柏等县。新中国成立后,分设楚雄、武定两专区。1953年,两专区合并为楚雄专区,辖楚雄、镇南、牟定、姚安、大姚、盐丰、永仁、元谋、武定、罗次、禄丰、广通、盐兴、双柏、禄劝、富民、安宁17县,1954年改镇南县为南华县。1957年划安宁县归昆明市。1958年楚雄彝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并盐兴县入广通县,合并楚雄、南华、牟定、双柏4县为楚雄县,合并姚安、大姚、盐丰、永仁4县为大姚县,合并罗次、禄丰、广通3县为禄丰县,合并武定、元谋2县为武定县,划富民县归昆明市。1959年至1961年间,先后恢复永仁、姚安、南华、双柏、牟定、元谋6县。1983年9月改楚雄县为楚雄市,10月划禄劝县归昆明市。至此,形成了9县1市的格局。 楚雄州境各族人民具有可贵的抗暴精神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清咸、同年间,声势浩大的彝族、回族、汉族等民族大起义席卷全州,给腐朽的封建王朝以沉重打击。哀牢山以李文学、杞彩顺等为首的彝族农民大起义,坚持斗争20余年。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北伐战争中,州境涌现出一大批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有的驰骋疆场,有的运筹帷幄,有的兴办实业,有的致力革新。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批游学外地的青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中有中共云南省特委书记赵祚传和宣传委员张经辰、组织委员毕昌杰等,他们为人类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1935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经楚雄州境,播下了革命火种。抗日战争爆发后,州境万人从戎,前仆后继,同雪国耻。解放战争后期,州境反蒋浪潮风起云涌,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建立南山区、东山区、滇北游击区等革命根据地,配合野战军为解放云南作出了贡献。 楚雄州的文化,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其发展呈现出丰富性、开放性与单一性、封闭性的双重特征。在坝区和交通沿线,由于邻区文化的影响与历代中原王朝的开发,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地方文化;在山区各少数民族地区,因与外界相对隔绝,保留了彝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但两种文化又长期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楚雄州多元一体的民族地方传统文化。 远古时期文化丰富灿烂。流传至今的有大量彝族人民关于天地万物、人类起源等各种神话、传说和史诗,如《梅葛》、《查姆》等,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从流传至今仍盛行不衰的民族歌舞海洋中,既可以感受到彝族人民对生活的艺术提炼与表现,还可以归纳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彝族远古十月太阳历和与此相关的彝族虎宇宙观、阴阳(雌雄)观在其后的历史长河中深深地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明代大量江南移民流入州境,汉文化在城镇、坝区内逐渐普及,本地文人大量涌现,如姚安的二陶(陶珽、陶珙)与稍后的高 映,楚雄的刘联声、池生春等,于文、史、哲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清末至民国,社会急剧变革,伴随着近代教育的产生和各种新思想、新文化的传入,楚雄地区的文化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发展,并始终和社会的变革与救亡运动结合在一起。一些楚雄籍学生外出留学,投身各种新文化运动,推行社会改良,提倡文明风气,接受马列主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身。抗战时期,内地大量文化人涉足境内,电影、摄影、报刊、文艺、戏剧演出等新兴文化活动开始出现,群众性文化活动活跃于一时,医疗、体育、自然科学也相应得到发展。 汉文化在坝区广泛传播的同时,山区少数民族亦"渐习汉学","间有中科第者"。各少数民族在与汉民族的交往过程中逐渐使用汉族语言,吸收汉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汉文化同时亦受当地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了明显的地方特色。如花灯在坝区广泛流传,元谋、禄丰花灯,姚安花灯及莲花落各有不同的风格,还产生了具有浓郁特色的彝族花灯。各地都有风格不同的山歌、秧歌、民歌,滇剧在州境亦有变异。但由于阶级压迫和民族偏见,彝族等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却始终未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和提倡,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彝文彝书大部分仅在民间流传,保存于毕摩手中;一些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则仅由人民世代口耳相传,有的自生自灭。武定凤氏土司曾兴办彝学,刊刻彝文典籍。流传至今的大量古彝文经典记载了包括历史、天文、文学艺术、医学、习俗、政事等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发展各民族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科技等项事业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了全面的繁荣和发展。建国初,对旧的教育文化制度进行根本改造。1953年后,教育事业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各族人民翻身解放,纷纷以各种艺术形式歌颂新中国,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民歌采风盛极一时,文化团体、机构相继建立,图书、电影、广播、文博等事业从无到有。医药卫生事业不断发展,一些流行病、地方病得到重视和治疗。科学技术事业随着工农业生产发展逐渐繁荣。“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思想影响,全州文化事业遭到极大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振兴彝州,教育先行”取得明显成效,群众文化活动日愈丰富,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各种民族节日逐渐恢复。彝族火把节成了全州法定节日,此外还有大姚插花节、牟定三月会、禄丰高峰花会、姚安龙华会、永仁赛装节等民族节日和民间集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逐渐形成,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中医、彝医彝药为政府所重视。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为国家输送了一批人才,产生了蒋绍敏、蒋绍玉、陈小红等全国知名的体坛名将。
❺ 楚雄是哪个族的
云南楚雄介绍
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滇中高原,土地面积29258平方公里,其中,大多数地区海拔在1000-1900米之间;总人口为245万多人,其中彝族人口60多万,占总人口的24.6%;州府楚雄市距昆明只有160公里。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楚雄素来有“千里彝山”、和“中国人内的发祥地”之称。
楚雄旅游资源以“恐龙之乡”、“腊玛古猿”、“元谋猿人”、元谋土林、狮山牡丹、紫溪山茶、彝族十月太阳历、彝族风情和冬暖夏凉的宜人气候而著称。踏上楚雄这块神奇的土地,在禄丰恐龙山,你会看见全球保存数量最多、最完整的恐龙化石,你甚至会有一种站在恐龙骨架上的感觉;在元谋,你不仅可以目睹距今170万年以前元谋猿人的生活环境,而且还可以通过土林发现地表的苍桑之变及其根源。
(一)楚雄民族简述:
楚雄州是以彝族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居住的地区。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州内共有彝、汉、僳僳、苗、傣、回、白、哈尼、壮等36个民族。在这36个民族中,已在楚雄州境定居百年以上的有彝、汉、僳僳、苗、傣、回、白、哈尼8个民族,人口均在4000人以上。其中汉族和回族主要聚居于城镇、坝区或交通沿线,彝族、白族、僳僳族、哈尼族主要聚居或杂居于山区和半山区,苗族主要聚居于冷凉或高寒山区,傣族主要分布于武定、永仁、大姚3县的金沙江河谷地带。其余28个民族在楚雄州境定居时间一般在百年以下,大多数是在本世纪50年代前后来州境经商、教学、服兵役、当工人或干部而定居下来的,因而也主要分布于城镇、矿山或交通沿线。就民族人口分布的总格局而言,约占人口总数70%的汉族居住于全州总面积不到30%的坝区和半山区;而占总人口30%的各少数民族,居住于占全州总面积70%以上的山区、半山区、河谷地区。相对他说,汉族聚居区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水利、交通条件较好;而各少数民族地区则地广人稀、山高谷深、交通不便,但资源比较丰富。
楚雄州境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长期以来,各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怠,相互依存,创造了自己的历史文化。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楚雄州境活动者氏羌、百淄、百越三大族群,他们频繁迁徒、融汇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以滇文化(其后是辍文化)为主要特征的人们共同体。唐宋之际,各民族渐次进入封建领主制阶段,元、明时期实行土官制度,楚雄州境分布有楚雄高氏、姚安高氏和武定凤氏等40多个土官。明初以来,大量汉族进入州境屯垦,带来了较领主制先进的地主制经济,以及先进的农耕技术,促进了楚雄州各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自此汉族人口剧增,成为州境人数最多的民族。并逐渐演化成了大致与现今相同的民族分布格局。
楚雄州境各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历来是不平衡的。相对而言,居住于坝区的汉族与回族发展较快,明代地主经济已经形成,明末清初改土归流基本完成后,地主经济得以确立。随着商品经济的出现,矿产(主要是盐、银、铁)的开发,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居住于山区、半山区与河谷地区的彝、僳僳、哈尼、傣、苗等民族,则相对地后进,这些地区的封建领主制被长期延袭下来,土司制度到本世纪30年代末才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同时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地域分割,信息闭塞,长期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封闭的自然经济,生产力十分低下。直至50年代前,在一些少数民族居住的边远高寒山区,仍是刀耕火种,迁徙无常,加之土司、地主或头人的重重剥削和压迫,生活极端困苦。
(二)楚雄少数民族节日:
火把节
六月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哈尼拉祜普米等族人民共同的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日间,一至三天不等。节日活动内容应民族而不尽相同,但点火把则无一列外。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火把节的主要活动在夜晚,人们或点燃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烧起篝火,兴行盛大的歌舞娱乐活动。火把节期间,还要举行传统的摔跤、斗牛、赛马等活动。这些活动,来源于一个有关英雄战胜魔王(或天神)的传说,这位英雄与魔王摔跤、角力,还教人点燃火把烧杀恶灵所化的蝗虫,保护了村寨和庄稼。为纪念这一事件,每年火把节,就要象征性地复演传说中的故事,渐渐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
虎节
双柏县小麦地冲一代的彝族,农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过虎节,彝语称为“罗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于村后祭拜土主后,经巫师占卜择出8人。这8人披上画有虎斑纹的披毡,脸、脚、手上绘上虎纹,化妆为虎,在黑虎头率领下跳各种摩拟生产、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为各家各户驱鬼除祟,彝族语称为“罗麻乃轰”。
居住在双柏县小麦地冲一代的彝族属罗罗濮支系,自称“阿罗”。据说阿罗人的祖选居住再生山密林中,常被豺豹蟒蛇惊扰,阿罗人防不胜防。后来阿罗人把猎到的虎皮剥下来,套在身上跳起“虎舞”,以守卫寨子,并表示阿罗人都像虎一样勇猛,不惧怕任何邪恶,阿罗人得到动物之王的守护,寨子安宁了,庄稼有了好收成,牛羊也平安了,寨子中出现一片吉祥景象。从此他们就把跳虎作为节日固定下来,并伴以乐曲和大锣笙,使之更生动活跃。
虎舞(又称老虎笙)从正月初八开始,每日增一虎(伊始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执以“崩咚”铃的长者作前导(也称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纹,披虎皮。如一时难得众多虎皮,就用毡子代替。跳虎节时,前村户户敬香供“虎神”,每户从门前到屋里都要跳一场虎舞,以驱邪除祟,求虎神守卫。夜晚,田间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绕寨而舞。15只虎都出场后,雌雄老小一应俱全(喻后又来着)全村为来日的兴旺景象摆酒庆祝,狂欢一夜。彝族虎节属虎图腾的遗风,作为民族民间活动,跳虎笙受到群众喜爱。
插花节
农历二月八日,海拔3600米的大姚县华山开满了山花。当地彝族摘来各色鲜花,编扎成花团锦簇的牌坊、花棚,象征吉祥如意;在房前田间和牛羊上插花,祈愿五谷丰收,六畜兴旺;人们也互相插花,寄托和顺安康,情长意远的祝福。林下花间,男女老少和着芦笙围成圆圈“打歌”,青年情侣则相偎而歌,欢声笑语。插花节的来历说法很多,流传最广的是咪依鲁传说。相传咪依鲁是位聪明美丽的彝族姑娘,为使众姐妹免遭恶霸凌辱,假意身许,在婚礼上与恶霸共饮放有马缨花的毒酒,牺牲自己,为民除害。为此,每年马缨花开花之时,昙华山彝族就要举行盛大的插花节,纪念美丽善良的咪依鲁。
赛衣节
大姚彝族的赛衣节又叫服装节,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传说是纪念一位叫米波龙的彝族姑娘。她舍身除霸,死后变为美丽的小鸟。节日期间,当地彝族姑娘们身带数套花衣,齐聚在三台区跳歌场,围成圆圈,撒上松毛在小伙子的月琴、唢呐伴奏下挽手起舞。跳一会,退出跳舞场,换套新装,又来跳,以此比试姑娘的灵巧、富足和美丽。
到彝族赛装节会上观光,是一次赏心悦目的享受。赛装场上,色彩缤纷,满眼都是花花绿绿的鲜艳服饰,令你目不暇接。彝族妇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围腰上绣花,而且还在挎包、鞋子鞋垫上绣满了各种图案。并且各人的工艺、构图、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风雨雷电,日夜星辰,山水木石,花鸟禽兽,各种人物都可以入绣。其构图上的繁简虚实,形象的夸张变形,色调上的对比反差,令人叹为观止。
花山节
滇东北和滇南一带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日过“踩花山节”。传说古时苗族战败流落异乡,想起祖先东逃西散的苦,伤心落泪。一年六月初六,祖先显灵,劝他们不要太难过,应该到高山顶上吹芦笙、唱歌跳舞给我们看。说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挂在一棵树上。大家围着这棵树歌舞,吹芦笙,这年的庄稼长得特别好。从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对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杆,谁爬得高,就把一个猪头和好酒奖给谁。
跳狮子舞也是节日的重要活动之一,如果哪一架狮子跳的好,爬得高,也有酒和猪头奖赏;节日期间还进行斗牛,届时,斗牛爱好者从各地牵来高大雄壮的大黄牛,一头头精神抖擞,开上去难估胜负。优胜牛由主人牵到花杆前,绕杆一周,然后披红挂彩。
(三)彝族三道酒介绍:
彝族对人诚恳,待客热情,每有客至,必以酒待客,“三道酒”是彝族接待贵客的礼节。
第一道酒为栏门酒,即在门口迎接客人,彝家人吹响长号、唢呐,弹起月琴,载歌载舞,欢唱“迎客调”,客人一下马,就由盛装的彝家姑娘捧上一杯美酒,如果酒杯内放有木叶,则表明要客当场回唱一首酒歌。
第二道酒为祝福酒,即在酒宴上向远方高贵的客人敬上双杯美酒,同时还要献上祝酒歌。酒歌有现成的曲调,声调热烈高亢,唱词内容有传统词,也有即兴发挥的创作,根据客人的身份唱一些祝赞、吉利的话语。敬酒歌可一人独唱,也可也数人集体唱。
第三道酒为留客酒,即客人要离开主人家时,主人送客到门口时请客人喝下离别时最后一杯酒。敬酒时长号、唢呐同时吹奏“留客调”,男女青年欢歌起舞,主人手捧酒杯,唱起送客人的酒歌,内容为祝福客人幸福、吉祥,以及主人的牵挂、挽留。客人必须把这杯酒喝掉,才能启程。敬三道酒是彝家接待贵客的最高礼仪。
地里概况:
楚雄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干夏湿,温度平稳,雨季集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5.6℃,无霜期242天,四季如春。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面积已达32%以上,境内有哀牢山和紫溪山自然保护区。哀牢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78万亩,林地5.96万亩。其中常绿阔叶林5.8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7.9%。由于森林茂密,水源充足,食料丰富,人迹罕至,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区内有鸟兽460种,两栖爬行动物46种,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26种。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区,并列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察站。紫溪山自然保护区离城20公里,总面积2.61万亩,森林覆盖率91%,地下水补给量1231.5万立方米,是城区主要水源之一。除此之外该保护区楚雄山茶花更为出名,经调查,仅树龄在200年以上人工栽培的茶花母树有60多株,特点是叶厚、枝壮、品种多、花期长,成为特有品系,为云南茶花中的奇葩。有一株“童子面”茶花母树,基围285公分,树龄在600年以上,一树开红、白两色花,蔚为奇观。城区的文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明代建筑,南山雁塔与西安大雁塔同属一个时代,新建和修复的龙江公园、峨碌公园、灵秀湖、西灵宫、兴隆寺等风景名胜令人向往。
地理资源
据普查,在楚雄这块44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长着云南松、华山松、油杉、栓皮乐、麻栗、清香、红椿、红椎、香樟等40多种珍贵木本植物和旱茅、茜草、古野、龙须、蕨类等20多种草本植物及641种中药材。香菌、木耳、鸡纵、松茸等近30种可食菌,一直畅销国内外。
❻ 楚雄州历史
楚雄彝族自治州属于云南省下辖的自治州之一,地处云南省中部,东靠昆明市,西接大理白族自治州,南连普洱市和玉溪市,北临四川省攀枝花市。楚雄州辖1市9县,州人民政府驻楚雄市,距昆明市160千米。
早在170万年前,生活在龙川江两岸的元谋人就已进入了旧石器时代,掌握了用火技术。距今4000年以前,以元谋大墩子和永仁菜园子为代表,楚雄州境各地已先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州境先民创造了以铜鼓为特征的青铜文化,步入了奴隶社会。先秦时期,楚雄州境主要分布着氐羌、百越、百濮三大族群。
西汉中期楚雄州境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分别隶属于越嶲、益州二郡;蜀汉时期,分属建宁郡、越嶲郡和云南郡;西晋时分属云南、建宁二郡;东晋咸康八年(公元342年),有“爨酋威楚筑城硪碌赕居之”,故有威楚之称;南北朝时分属晋宁郡、兴宁郡和建宁郡;唐初属戎州都督府和姚州都督府,南诏时属拓东节度和弄栋节度;宋属弄栋府、鄯阐府和威楚府;元初分属威楚万户、罗婺万户和大理下万户,后改设路、府、州、县,分属中庆路、威楚开南路、武定路和大理路;明代分属云南府、楚雄府、姚安军民府和武定府;清代分属云南府、武定直隶州、楚雄府。民国年间,裁府、州,设道、县,设楚雄、双柏、广通、盐兴、牟定、镇南、姚安、盐丰、大姚、永仁、元谋、武定、罗次、禄丰共15个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分设楚雄、武定两个专区。1953年,两专区合并为楚雄专区,设楚雄、镇南、牟定、姚安、大姚、盐丰、永仁、元谋、武定、罗次、禄丰、广通、盐兴、双柏、禄劝、富民、安宁17县。1954年改镇南县为南华县。1957年划安宁县归昆明市。
1958年4月15日,楚雄彝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建州前夕并盐兴县入广通县。同年又合并楚雄、南华、牟定、双柏4县为楚雄县,合并姚安、大姚、盐丰、永仁4县为大姚县,合并罗次、禄丰、广通3县为禄丰县,合并武定、元谋2县为武定县,划富民县归昆明市。
1959~1961年间,先后恢复永仁、姚安、南华、双柏、牟定、元谋6县。1983年9月改楚雄县为楚雄市,10月划禄劝县归昆明市。至此,楚雄州形成设楚雄市和双柏、牟定、南华、姚安、大姚、永仁、元谋、武定、禄丰共9县1市的格局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