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味精是如何发明的
味精的发明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调味品。它的诞生至今还不到100年。 说起味精的发明,纯属一种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于在上午完成了一个难度较高的实验,此刻他的心情特别舒展,因此当妻子端上来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时,池田一反往常的快节奏饮食习惯,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尝起来了。 池田这一品,竟品出点味道来了。他发现今天的汤味道恃别的鲜美,一开始他还以为是今天心情特别好的缘故,再喝上几口觉得确实是鲜。“这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池田自言自语起来,“嗯,也许每带里有奥妙。”职业敏感使教授一离开饭桌,就又钻进了实验室里。他取来一些海带,细细研究起来。 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如把极少量的谷氨酸钠加到汤里去,就能使味道鲜美至极。 池田在发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后,他便转向了其他的工作。 当时一位名叫铃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从海带中提取碘的生产方法。当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后,灵机一动立刻改变了主意,“好哇,咱们不搞提取碘的事了,还是用海带来提取谷氨酸钠吧!” 铃木按响了池田家的门铃,一位学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携起手来,池田告诉铃木,从海带中提取谷氨酸钠作为商品出售不够现实,因为每10公斤的海带中只能提出0.2克的这种物质。可是,在大豆和小麦的蛋白质里也含有这种物质,利用这些廉价的原料也许可以大量生产谷氨酸钠。 池田和铃木的合作很快就结出了硕果。不久后,一种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现在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广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一时间,购买“味之素”的人差一点挤破了店铺的大门。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传进了中国。这种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动了一位名叫吴蕴初的化学工程师的心。他买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这种被日本人严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么东西。一化验,原来就是谷氨酸钠。又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独立发明出一种生产谷氨酸钠的方法来:在小麦麸皮(面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达40%,他先用34%的盐酸加压水解面筋,得到一种黑色的水解物,经过活性炭脱色,真空浓缩,就得到白色结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氢氧化钠反应,加以浓缩、烘干,就得到了谷氨酸钠。 吴蕴初把他制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来生产味精的人。1923年,吴蕴初在上海创立了天厨味精厂,向市场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后,佛手牌味精不仅畅销于中国市场,还打进了美国市场。吴蕴初也获得了一个“味精大王”的称号。 用水解法生产味精很不经济,因为这种方法要耗用很多粮食,每生产1吨味精,至少要花费40吨的小麦。而且,在提取谷氨酸钠时要放出许多味道不好的气体,使用的盐酸也易腐蚀机器设备,还会产生许多有害污水。因此,日本的味精公司不得不继续进行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来。 在这项工作中,日本的协和发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协和公司组织的一批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发现,用糖和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可制得谷氨酸,但由于不同的细菌繁殖后会有不同的产物,故必须选取其中合适的菌种担任生产谷氨酸的“小工艺师”。 1956年,协和公司宣布,他们已找到了这位“小工艺师”,这就是短杆菌。谷氨酸钠的发酵法生产就此诞生。协和的科学家们用糖、水分和尿素等配制成培养液,再用高温蒸汽灭菌法将那些杂菌统统杀死,然后把培育好的纯种短杆菌在最有利的环境下接种进去,让它们繁衍后代。由于“小工艺师”们的努力,把绝大部分的糖和尿素转变为谷氨酸,最后,把它中和成为钠盐。 用协和公司发明的新方法生产味精,每吨只耗用小麦3吨,不仅操作简单,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味精的纯度提高,鲜味更强。不过,协和公司的这项发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1964年底,日本新闻界评选出了当年日本的10大发明,其中之一是“强力味精”。它的鲜度竟是“协和味精”的160倍! “‘强力味精”的发明,可上溯到本世纪初。那时,日本科学家大介博士对蘑菇为何异常鲜美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和帝国大学的池田教授一样,走进了实验室,研究起蘑菇的成分来。经过分析后,发现蘑菇的鲜美.是因为含有一种叫“乌苷酸钠”的物质。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想了好多办法,也未能将它制造出来。大介只好停下这项劳而无功的研究。 直到60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学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发现,因为这时的生物化学发展很快,生物催化技术已非常成熟,可以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了。这样,到1964年,以乌苷酸钠为主体的强力味精终于面世了。 说来有趣,乌苷酸钠本身的鲜味其实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只有当它加到食品中,而食品中含有少量的谷氨酸钠时,它才会同谷氨酸钠发生“协同作用”,立刻使食品鲜度提高。所以,强力味精实际上就是用少量乌苷酸钠掺到普通味精里制得的。 其实,还在强力味精发明之前,有经验的厨师已经利用这一化学原理来提高鲜味了。他们在烧鸡、烧肉时,往往要加少许味精,因为肉类中也有乌苷酸钠,加进去的味精能与之发生鲜味上的协同作用,使鲜味大幅度提高。 人们对“鲜”的追求并未就此结束。当历史老人在迈越80年代的最后几步时,又有人发明了一种“超鲜味精”。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味精要鲜上600多倍!看来,事物的发展是没有穷尽的,鲜也是无止境的啊!
⑵ 味精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味精是商品名,其化学名为“谷氨酸钠”。1907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池田菊地为搞清楚海带汤有鲜味的原因,取来几条干海带用清水浸泡过夜,然后将海带水蒸发至干,最终得到一些白色结晶物,经仪器分析最终确定该白色物质的化学成分为谷氨酸。
谷氨酸本身并无鲜味,随后池田教授在谷氨酸水溶液里添加了少许食盐(氯化钠)后,该溶液立即呈现出强烈的鲜味。随后日本厂商利用面筋进行酸水解后同样得到谷氨酸,最终该产品被推向市场并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实际上谷氨酸(味精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但无害,它还对身体有益。如据日本研究人员经临床试验确认,谷氨酸对肝昏迷、慢性肝炎、神经衰弱、癫痫症以及胃酸缺乏等症有缓解作用。
此外,谷氨酸还有一定的解毒作用。日本学者解释,谷氨酸进入人体后可“竞争性地与汞、镉、铅等重金属形成不溶解的络合物(这是由于钠分子量较小,故可置换分子量较大的重金属离子)并最终随大便一起排出体外”。我国中医理论认为:昆布(海带)具有“软坚散结”、消除体内积毒的作用,很大原因与昆布含一定量的谷氨酸有关。
⑶ 味精是谁发明的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调味品。它的诞生至今还不到100 年。 说起味精的发明,纯属一种偶然。1908 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于在上午完成了一个难度较高的实验,此刻他的心情特别舒展,因此当妻子端上来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时,池田一反往常的快节奏饮食习惯,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尝起来了。 池田这一品,竟品出点味道来了。他发现今天的汤味道特别的鲜美,一开始他还以为是今天心情特别好的缘故,再喝上几口觉得确实是鲜。“这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池田自言自语起来,“嗯,也许每带里有奥妙。”职业敏感使教授一离开饭桌,就又钻进了实验室里。他取来一些海带,细细研究起来。 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如把极少量的谷氨酸钠加到汤里去,就能使味道鲜美至极。 池田在发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后,他便转向了其他的工作。 当时一位名叫铃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从海带中提取碘的生产方法。当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后,灵机一动立刻改变了主意,“好哇,咱们不搞提取碘的事了,还是用海带来提取谷氨酸钠吧!” 铃木按响了池田家的门铃,一位学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携起手来,池田告诉铃木,从海带中提取谷氨酸钠作为商品出售不够现实,因为每10 公斤的海带中只能提出0.2 克的这种物质。可是,在大豆和小麦的蛋白质里也含有这种物质,利用这些廉价的原料也许可以大量生产谷氨酸钠。 池田和铃木的合作很快就结出了硕果。不久后,一种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现在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广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一时间,购买“味之素”的人差一点挤破了店铺的大门。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传进了中国。这种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动了一位名叫吴蕴初的化学工程师的心。他买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这种被日本人严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么东西。一化验,原来就是谷氨酸钠。又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独立发明出一种生产谷氨酸钠的方法来:在小麦麸皮(面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达40%,他先用34%的盐酸加压水解面筋,得到一种黑色的水解物,经过活性炭脱色,真空浓缩,就得到白色结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氢氧化钠反应,加以浓缩、烘干,就得到了谷氨酸钠。 吴蕴初把他制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来生产味精的人。1923 年,吴蕴初在上海创立了天厨味精厂,向市场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后,佛手牌味精不仅畅销于中国市场,还打进了美国市场。吴蕴初也获得了一个“味精大王”的称号。 用水解法生产味精很不经济,因为这种方法要耗用很多粮食,每生产1吨味精,至少要花费40 吨的小麦。而且,在提取谷氨酸钠时要放出许多味道不好的气体,使用的盐酸也易腐蚀机器设备,还会产生许多有害污水。因此,日本的味精公司不得不继续进行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来。 在这项工作中,日本的协和发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协和公司组织的一批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发现,用糖和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可制得谷氨酸,但由于不同的细菌繁殖后会有不同的产物,故必须选取其中合适的菌种担任生产谷氨酸的“小工艺师”。 1956 年,协和公司宣布,他们已找到了这位“小工艺师”,这就是短杆菌。谷氨酸钠的发酵法生产就此诞生。协和的科学家们用糖、水分和尿素等配制成培养液,再用高温蒸汽灭菌法将那些杂菌统统杀死,然后把培育好的纯种短杆菌在最有利的环境下接种进去,让它们繁衍后代。由于“小工艺师”们的努力,把绝大部分的糖和尿素转变为谷氨酸,最后,把它中和成为钠盐。用协和公司发明的新方法生产味精,每吨只耗用小麦3 吨,不仅操作简单,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味精的纯度提高,鲜味更强。不过,协和公司的这项发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1964 年底,日本新闻界评选出了当年日本的10大发明,其中之一是“强力味精”。它的鲜度竟是“协和味精”的160倍! “强力味精”的发明,可上溯到本世纪初。那时,日本科学家大介博士对蘑菇为何异常鲜美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和帝国大学的池田教授一样,走进了实验室,研究起蘑菇的成分来。经过分析后,发现蘑菇的鲜美.是因为含有一种叫“乌苷酸钠”的物质。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想了好多办法,也未能将它制造出来。大介只好停下这项劳而无功的研究。 直到60 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学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发现,因为这时的生物化学发展很快,生物催化技术已非常成熟,可以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了。这样,到1964 年,以乌苷酸钠为主体的强力味精终于面世了。 说来有趣,乌苷酸钠本身的鲜味其实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只有当它加到食品中,而食品中含有少量的谷氨酸钠时,它才会同谷氨酸钠发生“协同作用”,立刻使食品鲜度提高。所以,强力味精实际上就是用少量乌苷酸钠掺到普通味精里制得的。 其实,还在强力味精发明之前,有经验的厨师已经利用这一化学原理来提高鲜味了。他们在烧鸡、烧肉时,往往要加少许味精,因为肉类中也有乌苷酸钠,加进去的味精能与之发生鲜味上的协同作用,使鲜味大幅度提高。人们对“鲜”的追求并未就此结束。当历史老人在迈越80 年代的最后几步时,又有人发明了一种“超鲜味精”。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味精要鲜上600 多倍!看来,事物的发展是没有穷尽的,鲜也是无止境的啊!
⑷ 味精是怎样发明的
日本化学教授池田野菊,由于工作繁忙经常深夜回家。池田夫人是位贤专妻,1908年的一天,池田属夫人买了一些海带,准备了丰盛的晚餐。照常晚归的池田教授狼吞虎咽地吃着可口的佳肴,忽然停住,问“今天这碗汤怎么这么鲜美?”说着便用小勺子搅动了几下,发现汤碗中外加几片海带。池田教授不禁自言自语“海带里有奥秘。”池田教授没有放过这个闪念对海带进行了化学分析,经过半年多的辛勤劳动,终于发现海带含有谷氨酸钠盐,并成功提炼出这种物质,定名为“味精”。为了工业化生产味精,池田教授又进行了各种实验,发明了小麦提取法,后又以脱脂大豆为原料,采用盐酸水解法制造,原料更丰富,使味精得以推广。现在,味精已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了。
⑸ 味精的历史和发明者
味精,这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调料。人们要想吃到味美可口的大餐,那就离不开味精。可你知道,味精是谁发明的吗?这个人就是出生于上海、人称“海上味精大王”的吴蕴初。
1891年,吴蕴初出生在上海嘉定一户富足的家庭里。1906年起,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学习成绩优异、本来想考取功名的吴蕴初,只得考入新式的上海兵工学堂。但进了学堂,却又不得不面临无钱读书的窘境,因为吴家破产了。怎么办?好强的吴蕴初来到上海著名的外白渡桥边帮人推人力车。推一次,人家就会赏他几文钱。这个活儿,他一干就是六年。6年间,他一边在兵工学堂读书,一边帮人推车,同时在一所小学兼课教算术。
1912年,吴蕴初从兵工学堂顺利毕业后,被恩师杜博推荐到汉阳铁厂做化验师。虽说这份工作收入稳定,但他并不满足。1915年冬天,在实业救国梦想的驱使下,吴蕴初离开汉阳铁厂前往天津,准备参与筹办硝碱公司。可事与愿违,公司没有开成,已经身无分文的吴蕴初只好返回了武汉。恰巧,汉阳铁厂决定试制国际上用于筑炉的矽砖和锰砖,可铁厂里的技术人员都干不了。铁厂老板想到了吴蕴初,诚邀他回厂解决问题。吴蕴初凭借过硬的知识与素养,很快就试制出了中国首例矽砖和锰砖。从此,吴蕴初在业界声名鹊起,开始有一些厂家邀请他入伙做生意。就这样,25岁的吴蕴初在汉阳兵工厂做制药课课长、少校军衔;同时与汉口燮昌火柴厂老板宋伟臣合办硝碱公司,宋老板出资,吴蕴初出技术并任总工程师兼厂长,利用兵工厂的废液生产硫酸钾。
1920年,吴蕴初回到上海继续发展实业。但他与人合开的几家公司都不是很顺利,而且有的还陷入了困境。就在此时,吴蕴初在报纸上看到了一条消息。说日本东京大学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在喝了妻子做的海带汤后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找出海带汤如此鲜美的原因呢?于是,他利用半年的时间,从10公斤的海带中提取了零点二克的谷氨酸钠。家庭主妇们只要在汤里放一点点这玩意,这道汤立马就变得鲜美无比。随后,池田教授和铃木三郎合作改进了制造方法,开始批量生产谷氯酸钠,并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味之素。此刻上海滩有的商家柜台,已经摆上了这种日本产的味之素。
这件事,给了吴蕴初很大的启发:人家是化学教授,我也是学化学的,人家能发明味之素,我为什么不能!他立马决定研制味精。说干就干,他决定从面粉里提取谷氨酸钠。没有实验室,他就在自己家里研制;缺少助手,他就让妻子帮忙。经过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他用最简陋的方法把谷氨酸钠提取出来,再加工制作,终于做成了优质的国产化学调味品:几十克晶莹剔透的白色粉粒。
可要想把这些小粉粒制作成产品,必须让人认可、有人投资才行。于是,他来到上海著名的聚丰园饭店,当着众人的面在自己点的汤里撒下这些白色粉粒,然后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众人一尝,纷纷叫好:这汤太好喝了!在座的人中,就有一位是上海著名的大老板张逸云的业务推销员。第二天,这位推销员就把吴蕴初介绍给张逸云。二人一见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当下决定张逸云出资金、吴蕴初出技术,开始生产味精。同时,吴蕴初将专利技术在北洋政府农商部申报发明奖励申请,1923年5月得到批复,正式命名为佛手味精。随后,他将味精配方公开,申请国际了专利,这也是中国境内首例申请国际专利的产品。
佛手味精一上市,广受欢迎,销售火爆,利润滚滚而来。吴蕴初遂开设天厨调味品制造厂,大批量生产佛手味精,事业一帆风顺。随后,吴蕴初出资组建中华工业化学研究所;创立天原公司,在国内首次生产盐酸、盐碱、漂白粉等化工产品;成立天盛公司,生产化学陶器,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创立天利公司,解决了氢气、硝酸、液氨的排放问题。
仅用了十年时间,吴蕴初就成为中国化学工业的领军人物。
事业有成的吴蕴初十分关心国家大事,始终抱有爱国之心。1933年,他捐资12万元购买了一架德国飞机,取名“天厨号”支援抗战。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毛泽东来到重庆,住在桂园。吴蕴初出面牵头,邀请重庆工商界人士到桂园和毛泽东座谈,与毛泽东畅所欲言,毛泽东还留大家吃饭。为了感谢吴蕴初细心周到的安排,毛泽东还在离开重庆之前,派王若飞和邓颖超到吴蕴初家,当面感谢他。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庆典,吴蕴初受邀来到北京,周恩来和邓颖超在中南海接见了他。见到吴蕴初时,周恩来第一句话就是:“味精大王来了,欢迎欢迎!”这让吴蕴初感到十分温暖。1951年,吴蕴初又捐献了一架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给志愿军空军,再次展现出他胸中的民族大义。
1953年10月15日,62岁的吴蕴初不幸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走完了他爱国的一生
⑹ 味精是怎么发明的
日本化学教授池田野菊,由于工作繁忙经常深夜回家。池田夫人是位贤妻,专1908年的一天,池田夫人买了属一些海带,准备了丰盛的晚餐。照常晚归的池田教授狼吞虎咽地吃着可口的佳肴,忽然停住,问:“今天这碗汤怎么这么鲜美?”说着便用小勺子搅动了几下,发现汤碗中外加几片海带。池田教授不禁自言自语“海带里有奥秘。”池田教授没有放过这个闪念对海带进行了化学分析,经过半年多的辛勤劳动,终于发现海带含有谷氨酸钠盐,并成功提炼出这种物质,定名为“味精”。为了工业化生产味精,池田教授又进行了各种实验,发明了小麦提取法,后又以脱脂大豆为原料,采用盐酸水解法制造,原料更丰富,使味精得以推广。现在,味精已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了。
⑺ 味精是如何发明出来的
1907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研究员池田菊苗发现,海带汤蒸发后会留下一种棕色晶体,即谷氨酸。继而,他为大规模生产谷氨酸晶体的方法申请了专利,将谷氨酸钠称之为味之素,后传入中国,改名叫“味精”,不久,味精风靡全世界,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后来一个叫吴蕴初的年轻人反复研究发现,味精就是谷氨酸钠,早在1866年德国里德豪森博士就在植物蛋白质中提取出来了。
1925年,吴蕴初将自己的生产工艺公开,以做好向欧美行销的准备。1926~1927年吴蕴初还将“佛手牌”味精的配方、生产技术等,向英、美、法等化学工业发达国家申请专利,并获批准。这也是中国历史上,中国的化学产品第一次在国外申请专利。
1926年,佛手牌味精获得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金奖。1930年,1933年,吴蕴初的味精继续在世界博览会上连续获得奖项,佛手牌味精打入了欧洲等海外市场。日本“味之素”在东南亚的市场也被中国产品取代。
(7)味精的发明原因扩展阅读:
味精的挑选:
1、优质味精颗粒形状一致,色洁白有光泽,颗粒间呈散粒状态,稀释至 1:100的比例口尝仍感到有鲜味。
2、劣质味精颗粒形状不统一,大小不一致,颜色发乌发黄,甚至颗粒成团结块,稀释至1:100的比例后,只能感到苦味、咸味或甜味而 无鲜味。
3、常见的味精掺假物主要有食盐、淀粉、小苏打、石膏、硫酸镁、硫酸钠或其它无机盐类。
⑻ 味精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发明的
味精是人所共知的调味品。它的诞生至今还不到100年。
说起味精的发明,纯属一种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国大学的化学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于在上午完成了一个难度较高的实验,此刻他的心情特别舒展,因此当妻子端上来一盘海带黄瓜片汤时,池田一反往常的快节奏饮食习惯,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尝起来了。
池田这一品,竟品出点味道来了。他发现今天的汤味道恃别的鲜美,一开始他还以为是今天心情特别好的缘故,再喝上几口觉得确实是鲜。“这海带和黄瓜都是极普通的食物,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鲜味呢?”池田自言自语起来,“嗯,也许每带里有奥妙。”职业敏感使教授一离开饭桌,就又钻进了实验室里。他取来一些海带,细细研究起来。
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后,池田菊苗教授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带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钠的化学物质,如把极少量的谷氨酸钠加到汤里去,就能使味道鲜美至极。
池田在发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后,他便转向了其他的工作。
当时一位名叫铃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从海带中提取碘的生产方法。当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后,灵机一动立刻改变了主意,“好哇,咱们不搞提取碘的事了,还是用海带来提取谷氨酸钠吧!”
铃木按响了池田家的门铃,一位学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携起手来,池田告诉铃木,从海带中提取谷氨酸钠作为商品出售不够现实,因为每10公斤的海带中只能提出0.2克的这种物质。可是,在大豆和小麦的蛋白质里也含有这种物质,利用这些廉价的原料也许可以大量生产谷氨酸钠。
池田和铃木的合作很快就结出了硕果。不久后,一种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现在东京浅草的一家店铺里,广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变鸡汁”。一时间,购买“味之素”的人差一点挤破了店铺的大门。
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传进了中国。这种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动了一位名叫吴蕴初的化学工程师的心。他买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这种被日本人严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么东西。一化验,原来就是谷氨酸钠。又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他独立发明出一种生产谷氨酸钠的方法来:在小麦麸皮(面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达40%,他先用34%的盐酸加压水解面筋,得到一种黑色的水解物,经过活性炭脱色,真空浓缩,就得到白色结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氢氧化钠反应,加以浓缩、烘干,就得到了谷氨酸钠。
吴蕴初把他制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来生产味精的人。1923年,吴蕴初在上海创立了天厨味精厂,向市场推出了中国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后,佛手牌味精不仅畅销于中国市场,还打进了美国市场。吴蕴初也获得了一个“味精大王”的称号。
用水解法生产味精很不经济,因为这种方法要耗用很多粮食,每生产1吨味精,至少要花费40吨的小麦。而且,在提取谷氨酸钠时要放出许多味道不好的气体,使用的盐酸也易腐蚀机器设备,还会产生许多有害污水。因此,日本的味精公司不得不继续进行研究工作,以便用更好的方法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来。
在这项工作中,日本的协和发酵公司走在了同行的前列。协和公司组织的一批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发现,用糖和尿素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也可制得谷氨酸,但由于不同的细菌繁殖后会有不同的产物,故必须选取其中合适的菌种担任生产谷氨酸的“小工艺师”。
1956年,协和公司宣布,他们已找到了这位“小工艺师”,这就是短杆菌。谷氨酸钠的发酵法生产就此诞生。协和的科学家们用糖、水分和尿素等配制成培养液,再用高温蒸汽灭菌法将那些杂菌统统杀死,然后把培育好的纯种短杆菌在最有利的环境下接种进去,让它们繁衍后代。由于“小工艺师”们的努力,把绝大部分的糖和尿素转变为谷氨酸,最后,把它中和成为钠盐。
用协和公司发明的新方法生产味精,每吨只耗用小麦3吨,不仅操作简单,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味精的纯度提高,鲜味更强。不过,协和公司的这项发明不久就失去了它的光彩。
1964年底,日本新闻界评选出了当年日本的10大发明,其中之一是“强力味精”。它的鲜度竟是“协和味精”的160倍!
“‘强力味精”的发明,可上溯到本世纪初。那时,日本科学家大介博士对蘑菇为何异常鲜美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和帝国大学的池田教授一样,走进了实验室,研究起蘑菇的成分来。经过分析后,发现蘑菇的鲜美.是因为含有一种叫“乌苷酸钠”的物质。可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想了好多办法,也未能将它制造出来。大介只好停下这项劳而无功的研究。
直到60年代,新一代的日本科学家又重新想到大介的发现,因为这时的生物化学发展很快,生物催化技术已非常成熟,可以在这一领域大显身手了。这样,到1964年,以乌苷酸钠为主体的强力味精终于面世了。
说来有趣,乌苷酸钠本身的鲜味其实同普通味精也差不多,只有当它加到食品中,而食品中含有少量的谷氨酸钠时,它才会同谷氨酸钠发生“协同作用”,立刻使食品鲜度提高。所以,强力味精实际上就是用少量乌苷酸钠掺到普通味精里制得的。
其实,还在强力味精发明之前,有经验的厨师已经利用这一化学原理来提高鲜味了。他们在烧鸡、烧肉时,往往要加少许味精,因为肉类中也有乌苷酸钠,加进去的味精能与之发生鲜味上的协同作用,使鲜味大幅度提高。
人们对“鲜”的追求并未就此结束。当历史老人在迈越80年代的最后几步时,又有人发明了一种“超鲜味精”。它的主要化学成分是2—甲基呋喃苷酸。它比味精要鲜上600多倍!看来,事物的发展是没有穷尽的,鲜也是无止境的啊!
⑼ 味精时候什么时候发明的
味精是由日本人发明的。它的发明还有一个小故事。
东京大学的教授池田菊苗,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化学家,他在大学里既教书,又从事科学研究。
1908年盛夏的一天晚上,池田做完实验回到家里,妻子为他端来了饭菜和汤。
“今天的晚餐真丰富啊!”池田高兴地说。妻子听了满意地点点头。池田津津有味地吃着,忽然,他停止了进餐,怔了一会儿,将目光停在了黄瓜汤上。“今天这碗汤怎么这样鲜!”
“汤里除了海带和黄瓜,没有别的东西了吗?”池田问妻子。
“是呀!”妻子答道,“这海带是今天上午在日比谷公园买的,挺新鲜的。”
“这海带里面一定有什么奥妙!”池田自言自语地说道。
妻子满脸疑惑。
从这天起,池田教授在东京大学的化学实验室里,仔细地研究起海带的化学成分来。半年以后,他从海带里提取出一种叫谷氨酸钠的物质。奥秘终于揭开,正是谷氨酸钠大大提高了菜肴的鲜味。于是,池田把它定名为“味之素”,并获得专利。
20世纪初,中国到处可见味之素的广告。有一个叫吴蕴初的工程师对这种能产生鲜味的粉末很感兴趣,便买了一瓶回去研究。他化验出粉末的主要成份是谷氨酸钠,于是就想造出中国的味之素来。经过一年的时间,终于提炼出10克白粉似的结晶来,一尝味道,与日本的味之素无异。吴蕴初想:“最香的香水叫香精,最甜的味道称糖精,那么,最鲜的东西,不妨取名为‘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