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发明家和亨利

发明家和亨利

发布时间:2021-08-26 05:42:12

『壹』 你还知道哪些发明家和亨利.阿察尔相似的故事么

美国的莱特兄弟因追风筝产生联想,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了!

『贰』 1832年,法拉第和享利几乎同时发明了()

他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约瑟夫·亨利 (Joseph Henry 1797-1878),美国科学家。他是以电感单位"亨利"留名的大物理学家。在电学上有杰出的贡献。他发明了继电器(电报的雏形),比法拉第更早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还发现了电子自动打火的原理。但却没有及时去申请专利。他被认为是本杰明·富兰克林之后最伟大的美国科学家之一,对于电磁学贡献颇大。
①强电磁铁的制成,为改进发电机打下了基础
1827年他用纱包铜线在一铁芯上绕了两层,然后在铜线中通电,发现仅重3公斤的铁芯竟然吸起了300公斤重的铁块,远远超过一般天然磁铁的吸引力。电转变为磁产生如此大的力量,立即深深地吸引了享利继续对这些电磁现象进行探讨。1829年亨利对英国发明家威廉·史特京(1783-1850)发明的电磁铁作了改进,他把导线用丝绸裹起来代替史特京的裸线,使导线互相绝缘,并且在铁块外缠绕了好几层,使电磁铁的吸引作用大大增强。后来他制作的一个体积不大的电磁铁,能起一吨重的铁块。
②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比法拉第早一年
1830年8月,亨利在电磁铁两极中间放置一根绕有导线的条形软铁棒,然后把条形铁棒上的导线接到检流计上,形成闭合回路。他观察到,当电磁铁的导线接通的时候,检流计指针向一方偏转后回到零;当导线断开的时候,指针向另一方偏转后回到零。这就是亨利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这比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早一年。但是,当时世界科学的中心在欧洲,亨利正在集中精力制作更大的电磁铁,没有及时发表这一实验成果,因此,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功劳就归属于及时发表了成果的法拉第,亨利失去了发明权。
③发现了自感现象
亨利对绕有不同长度导线的各种电磁铁的提举力做比较实验。他意外地发现,通有电流的线圈在断路的时候有电火花产生。第二年八月,亨利对这种现象又进行了研究。1832年他发表了《在长螺旋线中的电自感》的论文,宣布发现了电的自感现象。1837年,亨利访问了欧洲,与法拉第共同愉快地度过了许多日子。法拉第当时想做一个简单的实验使温差电偶产生火花。他把电偶的一端置于炽热的火炉上,另一端埋在冰块里,并将两根引线的线头相碰,但并未产生预想的结果。这时亨利把一根导线绕成线圈套在一根铁棒上,并把这个线圈接至到温差电偶的一根引线上,再使两根线头相碰,顿时爆出了耀眼的电火花。法拉第对此实验大加赞赏,大声问道:“你到底是怎么成功的?”于是亨利不得不向这位因发表电磁感应规律而闻名于世的科学家解释自感的道理,显然当时还没有一个欧洲人读过亨利几年前就发表的那些论文。1832年,他在研制有更强大吸引力的电磁铁时发现,绕有铁芯的通电线圈在断开电路时有电火花产生,这就是自感现象。他反复试验,搞清楚了产生这种现象的规律,于1835年又发表了解释自感现象的论文。

『叁』 亨利·戈培尔是黑人发明家吗

是发明家,但不是黑人!
海因里希·戈培尔(德语:Heinrich Göbel,1818年4月20日-1893年12月20日)版,后改名亨利权·戈培尔(Henry Goebel),生于德国施普林格,是一名精密机械发明家。1848年,他移居到纽约市直到去世。他于1865年获得美国公民资格。
1893年通用电气起诉亨利·戈培尔担任顾问的灯三家灯泡公司侵犯爱迪生的专利,亨利·戈培尔表示他于1854年设计了第一个白炽灯泡,但没有申请专利。

『肆』 还有那些关于发明家享利·阿察尔相似的故事

亨利.阿察尔,是因为一个外地人,才创造的邮票打孔机

『伍』 有哪些发明家与亨利·阿察尔发明邮票打孔机的故事相似

鲁班进山砍树时,被一种带有利齿的野草划伤了,于是他想到如果有齿状的工具,那么就能很快地锯断树木了,于是发明了锯子。

『陆』 美国发明家有哪些

美国发明家有: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莱特兄弟、亚历山大·贝尔、罗伯特·富尔顿、本杰明·富兰克林等。

1、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利用大量生产原则和电气工程研究的实验室来进行从事发明专利而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人。他发明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电灯对世界有极大影响。他一生的发明共有两千多项,拥有专利一千多项。

参考资料:网络-爱迪生

参考资料:网络-莱特兄弟

参考资料:网络-亚历山大·贝尔

参考资料:网络-罗伯特·富尔顿

参考资料:网络-本杰明·富兰克林

『柒』 亨利·莫兹利有哪些发明

19世纪40年代,英国完成了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完成,离不开机器制造业。这是因为,机器生产的发展,不仅使得机器体系内部结构日益复杂,而且要求机器的数量越来越多;因此,手工制造不能满足机器生产发展的需求,必须发明生产机器的新技术,用机器生产机器。在用机器生产机器的机器制造业兴起之初,有一位发明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就是被称为“车床之父”的亨利·莫兹利。

1771年8月22日,莫兹利生于英国的沃尔里奇。从他少年时的情况来看,显然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因为家里穷,莫兹利没有进过学校接受正规教育。12岁时,他就进入当地一家兵工厂当童工。这家工厂虽然主要制造枪炮弹药,但是也使莫兹利接触到了一些机械,学到了一些技术。在兵工厂劳动的两年时间里,莫兹利对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4岁时,莫兹利离开沃尔里奇兵工厂,到一位木匠那里去当学徒。虽然这位木匠手艺不错,但是莫兹利对做木工活的兴趣不大。第二年,他在得到父母的同意后,又转到离家不远的一个铁匠铺里去,当了一名学徒工。铁匠铺里生产各种日常用品和工具,需要使用一些机械。这正是莫兹利喜爱的工作。于是,他利用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和有利条件,在生产实践中勤奋学习,很快就掌握了作为机械工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术,成为一名优秀的机械工。据说,他特别善于使用各种锉刀,没有人能够超过他。可是,按照当时英国的习惯,学徒工必须学满7年后,才能成为工匠。莫兹利对此极为不满。他感到,在铁匠铺里长期呆下去,已经学不到更多的高超技术了。因此,怀着对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的渴望,莫兹利常常在考虑如何改变自己的现状。不久,机会来了。

这时,随着机器工业的发展,英国出现了很多机械技师。其中,伦敦有一位机械技师约瑟夫·布拉马,特别著名。布拉马技术高超,在当时英国机械制造业内具有极高的威望。他发明和制造的安全锁,以其优良的性能而驰名各地。由于这种锁精密度非常高,加工时间很长,因此生产数量很少,往往供不应求。布拉马工厂为了增加锁的产量,急需雇用具有熟练技术的机械工。

莫兹利得知这个信息后,非常兴奋。尽管他作为铁匠铺的学徒尚未期满,但也希望早一天进入著名的布拉马工厂,迅速提高自己的技术。然而,布拉马工厂是当时许多渴望学习机械技术的人向往的地方,要想进入这家工厂,也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当莫兹利向布拉马提出自己的申请时,布拉马想了解一下莫兹利的技术情况,便决定对他进行一次严格的考核。布拉马指定了几种机械活,让莫兹利去干。由于莫兹利在机械技术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因此他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各种技术考核项目都达到了要求。于是,布拉马决定录用莫兹利。这时,莫兹利年仅18岁。进入布拉马工厂,成为这位著名机械技师的弟子,对于莫兹利来说,可以说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他在机械方面的创造发明,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1789年,莫兹利来到伦敦,进入布拉马工厂。他在这个工厂里工作了8年。在工厂里,他不仅认真学习技术,而且积极工作,深得布拉马的喜爱和器重。由于他的各种技术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在工人们中间威信也很高,因此,他不久就被任命为总工长,在生产中负起了一定的领导责任。

莫兹利在领导生产的过程中,对改进和提高机械技术十分重视。布拉马工厂的主要产品是安全锁。可是,原来那种手工制锁方式,产量不高。为了提高产量,莫兹利考虑到,必须把手工制造、改变为机器生产。而要进行机器生产,就需要改进过去使用的机床。为此,他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设计,夜以继日地埋头于新式机床的研究和制造工作之中。

所谓“机床”,一般是泛指工作母机。就其狭义而言,实际上指的是金属切削机床。在金属切削机床中,最常用的一种是车床,也叫旋床。它主要用来进行工件的内圆、外圆、螺纹等成型面的加工。车床是机器制造中加工零件所不可缺少的一种工作母机。莫兹利取得的第一项重大成就,就是对原有的车床进行改造,从而发明了新式车床。

经过多次研究和试验,莫兹利在1794年制造出一种新式车床。这部车床的发明,完全是为了适应制锁的需要。因为要把锁芯精确地旋成圆柱形,没有精密度很高的车床是根本做不到的。这种新式车床的所有部件都是用铁做的,非常结实。不仅如此,莫兹利还把原来的脚踏板和弹簧摆改换为一个轮子,轮子通过传动轴与蒸汽机联系起来,从而得到带动机器运转的动力。

这部新式车床最重要的装置,是安上了进给箱。进给箱也叫做进给台,是车床上的重要部件,也是莫兹利的重要发明。今天,车床上带有进给箱,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可是,在莫兹利发明进给箱以前,原来的车床上是没有进给箱这种装置的。由于没有进给箱,工人在车床上加工制作机械零件的时候,他使用的刀具是拿在手上的。当时,一名车工为了操纵刀具,需要付出艰苦的体力劳动,而且加工出的零件精密度也不高。有了进给箱后,刀具不再拿在工人手中,而是固定在刀架上。刀具随着刀架送向工件,它还可以跟着旋转轴平行移动,车工只需操作手柄。这样一来,工人的劳动量减低了,工件的精密度却提高了。由此可见,进给箱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创造。

带有进给箱的新式车床发明出来后,每个车工都能加工制造具有平滑表面的工件,从而给机器制造业提供了迫切需要的精密零件。但是,莫兹利并没有就此止步。他还在继续进行研究,对这台车床不够完善的地方加以改造。1797年,他又制成了一台新车床。这台车床的重要改进是,使刀架向工件的进给实行了机械化。在车床的床身中,装有一根旋转的丝杠(刻有螺纹的长棒),与驱动轮相连接。这样,丝杠就可以使刀架均匀地沿着工作的轴向移动。经过这一改进,车床的效率更高了。

正因为有了新式车床,莫兹利能够按照布拉马签订的合同,制造出大量的安全锁,供应市场需要。这时,莫兹利已在布拉马工厂工作8年了。他发明的新式车床,为布拉马带来了巨额利润。为了养家煳口,莫兹利向布拉马提出了增加工资的要求。按说,莫兹利为布拉马工厂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完全合情合理的。可是,这个要求竟然遭到了布拉马的拒绝。莫兹利一气之下,向布拉马提出辞职,离开了这家工厂。

1797年,26岁的莫兹利脱离布拉马工厂后,自己单独地创办了一个工厂,不仅制造机械,而且从事发明创造。这个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是,凭着莫兹利发明的新式车床和他当时在机械制造方面的声誉,仍然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当工厂接受第一批订货时,他非常认真地进行设计和制造,务必使产品符合要求。莫兹利工厂生产的优质机械,赢得了用户的赞许。于是,前来订货的用户络绎不绝。

在众多的用户中,最大的一个用户是英国海军部。由于莫兹利工厂生产的机械性能优良,信誉很高,海军部的官员慕名而来,向它订购一批滑轮。对于这批订货,莫兹利不仅深感责任重大,而且认为其意义也非同小可,因此必须全力以赴,争取顺利完成。为了制作这批滑轮,首先必须制造出专门的机器。1801年,他经过反复研究,画出了机器设计图纸,立即投入生产。第二年,便完成了制造滑轮的全部机械设备。据说,为了生产这批滑轮,莫兹利设计制造的机床就有44台之多。莫兹利工厂生产的滑轮,按期向海军部交货了。这些滑轮作为港口设施,在英格兰南部海军基地朴茨茅斯长期使用,证明质量优良。

莫兹利的名声越来越高了。在当时英国众多的机械技师中,他被公认为成就卓著的权威人士,对英国机械工业的发展起着指导作用。由于莫兹利设计的刀具和刀架能够自动移动,因此便不仅仅是在车床上使用,其他各种机床都可以使用。这样,便推动了一些新的机床的发明和改良。在莫兹利和他发明的新式车床的影响下,冲床、刨床、钻床、铣床等机床也由其他一些发明家先后研制出来了。

1801年,莫兹利把工厂迁移到了兰帕森。由于工业革命发展迅速,对机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适应这种形势,莫兹利决定扩大工厂的规模,以便制造更多的机械产品。可是,他本人的财力有限。正好这时有一个名叫菲尔德的人愿意投资相助。于是,莫兹利便同菲尔德合作,成立了“莫兹利—菲尔德商会”。所谓“商会”,实际上相当于后来的公司。这个商会的成立,使莫兹利的高超技术与菲尔德的雄厚资本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于是,它很快就发展成为一家规模较大的机械制造厂,生产各种机床。

莫兹利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不断进行技术改造。例如,他设计制造了锅炉钢板的打刻机,改变了过去的手工打刻加工方式,使之实现了操作的机械化。他还经过刻苦钻研,先后制造出各种设备和仪器。用这些仪器进行测量,可以使机械零件的精密度符合要求。莫兹利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深深认识到,在机械加工中,精确的平面非常重要。因此,他制造出来的标准平面,平滑程度如此之高,以致把两个平面叠在一起时,就紧紧贴牢,只有靠滑动才能够把它们分开。据一本辞书上介绍,莫兹利制造的一种测量仪器,精确度可以达到0.0001英寸(1英寸=2.54厘米)。

除了重视产品质量之外,莫兹利也很注意产品的外形。他设计制作的机床,尽量简化结构,并且尽量不用有锐角的部件,以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同时,产品的造型也很美观精致。凡是莫兹利工厂制造的机床,都要打上莫兹利的刻印,以示负责。

自从发明新式车床后,莫兹利一直没有停止研究和改进。他是一位永不满足现状的发明家,在技术上真可以说得上是精益求精。

1800年左右,莫兹利制造出一种小型车床,可以切削螺纹。这是为了改进原来的车床而制造的。因为在原来的车床上,进给箱随着丝杠(刻有螺纹的长棒)的圆周运动而左右移动。因此,丝杠越精确,切削的精密度就越高。而为了制造出精确的丝杠,就需要有制造精确丝杠的车床。为此,莫兹利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反复进行研究和试验。他造出切削螺纹的小型车床后,先切削好几根丝杠,再用锉刀仔细地进行加工。然后从这些丝杠中,挑选出一根最精确的来,作为制造新的车床之用。

在莫兹利发明切削螺纹的车床之前,切削螺纹都是依靠手工,使用简单的夹具,其精确度也只能靠目测。由于切削螺纹非常困难,精密度也不高,因此不仅一般不用螺丝,而且还影响到车床对丝杠的使用。自从螺纹加工车床发明之后,这种状况很快就改变了。螺纹加工车床可以多级改变丝杠的转速,因此,它就可以加工出不同螺距的螺纹。同过去相比,这又是车床上的一个重大的技术进步。

莫兹利研制出切削螺纹的车床后,仍然没有满足。这时,他听说他的一位朋友巴顿为了制造微型仪表,也在研制螺栓。于是,决定去同巴顿比较一下,看看谁的螺栓更精确。然而,比较的结果,莫兹利发现自己制造的螺栓虽然尺寸准确,但是还有不少缺点,例如角度不规则,有微小的弯曲等。莫兹利虚心地承认这个事实,但是他不甘落后,决定迎头赶上。经过若干改进,他终于制成了更为精密的丝杠。将这根丝杠用于车床上,就能够不断地制造出精密度很高的丝杠来了。

1810年左右,莫兹利又造出了具有多种功能的车床。然而,他仍然没有停止对车床的研究和改进。例如,他最初制造的进给箱,每改变一次刀具的移动速度,就要更换一次不同型号的丝杠,因此操作起来很不方便。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终于发明了一种叫做“齿轮变速器”的装置。只要在车床上安上齿轮变速器,通过改变几个齿轮间的啮合,就可以自动地改变刀具的传送速度,而不需要再去一根根地更换丝杠了。莫兹利通过齿轮改变传送速度的技术,不仅使车床得到了改进,而且也应用于所有的机床和其他机械之中。

莫兹利对于车床,可以说是活到老,研制到老。一直到他去世之前,他都在进行车床的改进。为了研制和不断更新车床,他不惜投入大量的资金。据说,莫兹利工厂制造蒸汽机汽缸等机器零部件所获得的钱,几乎都被他在车床研制过程中花光了。

莫兹利的发明创造,特别是他把滑动原理引进了机器,应用于刀架,这就不仅促使了新式车床的诞生,而且也推动了其他机床的改造。对于他的这种贡献,后来伦敦出版的《各国的工业》一书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该书的作者认为:莫兹利发明的刀架,“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它对机器的改良和更广泛应用所产生的影响,不下于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所产生的影响”。19世纪上半期,许多国家的机械制造设备,不是来自英国,就是按照英国的式样制造的。

除了发明和改进车床外,莫兹利还有许多其他发明。例如:花布印染法、供船舶锅炉用的海水脱盐法以及船用发动机等。所有这些,都在工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捌』 亨利·贝色麦是谁一生有何作为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钢铁的重要性尽人皆知。曾有人把钢铁形象地比喻成工业生产中的元帅。而让这位元帅升帐的人,是19世纪英国的发明家亨利·贝色麦爵士。
贝色麦是英国哈福德郡人,于1813年1月19日出生于该郡的查尔顿。这里离伦敦不远,经济比较发达。在工业革命时期,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东南部地区,机器工业发展得特别迅速,贝色麦就生活在这个地区,从小就受到了工业化生产的熏陶。
贝色麦的父亲原籍法国。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迁到英国定居。关于他父亲的情况,诸书说法不一。有的说他是个发明家,有的说他是一位工程师,还有的说他是工厂主。不管怎么说,他的父亲熟悉工程技术,这是没有疑问的。
正是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所以贝色麦从小就具有接受技术教育的有利条件。贝色麦一生中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只上过小学。他后来的知识,都是在实践中自学的。贝色麦的父亲开办了一家工厂,父亲的工厂就是他学技术的学校。他一生中有许多发明,为完成这些发明所需要的技术和知识,大部分都是在他父亲的工厂里学到的。
贝色麦生性聪颖,爱动脑子。还在很年轻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从事发明创造的才能。18岁时,他离开故乡,只身一人到伦敦去谋求职业,独立生活。这时,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进入完成阶段,科学技术方面的各种发明,不断涌现出来。这种时代环境,为贝色麦提供了一个大显身手的机会。据说,他在伦敦工作期间,就已经有了多种发明。
不到20岁时,他就发明了一种机械冲压法,可以用冲压的方法在邮票上自动加盖邮戳。他的这一发明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注意,很快就被采用了。由于使用这种机械,不仅邮局工作人员减少了很多麻烦,而且政府每年可以挽回50万英镑的经济损失。不过,英国政府没有因此给他以奖赏,不少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毛头小伙子,而那项发明看上去也算不上复杂,用不着给他奖励。这件事对贝色麦刺激很大,他终生都念念不忘。从那以后,他再从事各项发明时,总要设法获得专利证书,以此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贝色麦还发明过一种制造铜粉的机械。铜粉俗称“金粉”,由铜锌合金的黄铜加工制造而成,是一种金色颜料。铜粉因为用途很广,而加工制造又颇费功时,所以在市场上售价很高。贝色麦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决心对当时制造铜粉的方法加以改进。
他一方面钻研有关的技术书籍,一方面进行研究和实验,发明出了一种结构简单的制造铜粉的机械。可是,起初用这台机械制造出来的铜粉,既不平滑,又无光泽,同市场上出售的铜粉比较起来,相差很远。于是,他又对这台机械做了多次改进,终于制成了性能完善的机械。贝色麦用这台机械制造的铜粉,完全达到了市场上出售的同类产品的质量。
贝色麦发明了铜粉制造机械后,为了不让外界知道,并没有立即申请专利权,而是把它藏在家里,自己制造铜粉。贝色麦这时的想法是,利用这台机械制造铜粉出售,将获得巨额收入;然后利用这些钱财作为经费,从事研究和制造,以便取得更多的发明。他的这种做法和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除了以上两种发明外,贝色麦还对排字机做了一些改造。他还研究过玻璃制造工艺,并加以改进,提出了新的制造方法。对于青铜合金,他也进行过较多的研究。青铜既可以通过铸造的方式来生产一般机械零件和艺术品,也可以通过压延的方式来制造板材、棒材、管材等各种半成品。贝色麦经过研究,对青铜片的压延工艺进行过许多改进,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19世纪50年代初,俄罗斯与土耳其之间爆发了战争,战火很快蔓延到整个克里米亚,史称克里米亚战争。接着英法联盟也卷了进来,1854年,英法两国向俄罗斯宣战,并派兵进入克里米亚。英国整个国家的注意力都转向了这场战争,贝色麦也不例外,他很想为战争做点什么事情。
首先,他对战士们手里的武器做了改进,发明了一种新式步枪,叫来复枪。这种步枪的枪膛里刻有来复线,它发射出去的子弹以旋转方式向前运动,弹道比较稳定。用这种步枪进行射击,不仅射程远,而且命中率高。实验结果表明,来复枪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步兵作战武器。
发明了来复枪以后,他又把注意力转向了大炮。当时士兵所用的大炮性能不太好,炮弹出膛以后,因为空气的阻力等因素,常常在空中翻滚,不能保持稳定的弹道,从而影响射击的准确性。贝色麦擅长机械技术,他决定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国家解决这一问题。
从物理学上我们知道,旋转中的物体在运动时,会保持沿转轴方向的稳定。如果枪弹在飞行过程中,能够以飞行方向为轴线旋转,那么它就会避免翻滚现象,保持稳定的弹道。贝色麦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来复枪,效果很好。现在,他还要沿着这一思路,制造出来复炮来。
那么,如何才能让炮弹在飞行时旋转起来呢?当然应该像来复枪一样,在炮膛里边刻上来复线,并使炮弹与炮膛密切吻合,这样火药在燃烧时,推动炮弹沿来复线运动,炮弹自然就旋转了起来。大炮装上这种炮弹,就可以打得更远、更准确。
根据这一设想,贝色麦设计出了新型的大炮。他兴致勃勃地把这一设计递交给了英国陆军部。
让贝色麦颇感失望的是,英国陆军部相当保守,对他的发明不感兴趣。于是,他想到了法国。一方面,法国是当时英国的盟友;另一方面,他本人是法国人的后裔,他父亲是法国革命爆发时移民到英国去的。所以,他对法国从内心里有较强的亲近感。就这样,贝色麦带着他的设计,来到了法国。
统治法国的拿破仑三世对他的设计很感兴趣,鼓励他做实验。实验的结果,新式大炮确实打得又准、射程又远。于是,这种炮很快被用来装备部队。可是不久,问题接二连三地反馈了回来:有时炮弹发射出去后力量不足,有时发生卡膛现象,后来还发生了几起炮膛爆炸、炮手伤亡的重大事故。新式大炮不但没有杀伤敌人,反倒毁灭了使用武器的人。军方不得不将这种炮从战场上撤了下来。一时间,人们对新式大炮议论纷纷,而且对贝色麦也产生了怀疑。
贝色麦面临巨大的压力,但他相信自己的设计无误。在他及有关方面的要求下,军方对这些事故进行了仔细的调查。
调查报告不久就出来了。在法国一位大炮专家的介入下,调查报告对事故原因做了正确分析:当时法国和其他国家一样,大炮都是用铸铁制造的。用这种方法铸造的炮膛相应来讲不够规整,很难满足来复线对炮膛的要求。而新式大炮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对炮膛与炮弹之间的间隙有严格要求:当炮弹与炮膛之间间隙偏大时,火药爆炸后的气体会向外泄露,导致弹丸旋转力量不足,效力不大;当炮弹与炮膛之间间隙偏小时,火药爆炸使得炮膛内压力猛增,炮膛内外温度分布不均匀,而铸铁本身坚韧性不够,不耐高压,这就容易导致炸膛。因此,问题出在铸炮所用的材料上。如果能炼出耐高压的坚硬而又有韧性的铁来,新式大炮就不会出问题。
调查报告虽然公布了,但人们对贝色麦大炮造成的事故仍心有余悸,没人敢再按他的设计去制造大炮。他费尽心血研制的新式大炮,转眼就成了一堆毫无用处的废铁。
耐人寻味的是,英法没有采纳贝色麦设计的新式大炮,可他的设计思想却被德国人接受了。1855年,在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上,德国工程师克虏伯展出了贝色麦梦寐以求的钢质来复大炮。大炮试射的结果,发射3000发炮弹,炮身安然无恙。事实证实了贝色麦的设计是完全正确的。
面对在法国的挫折,贝色麦没有气馁,他想,只要突破材料这一关,新式大炮就能起死回生。于是,他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冶炼工作上来,下决心炼出高强度的铁来,彻底解决新式大炮炸膛问题。
贝色麦所要炼的那种坚硬而又有韧性的铁,实际上是钢。可当时,他对冶铁一无所知,于是,他便从头学起。首先,从冶铁的基本常识出发学起。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内,贝色麦几乎读遍了有关冶金问题的所有书籍。与此同时,他还到英国各地的炼铁工厂去进行参观,详细考察了当时的炼铁方法。为了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钢铁生产实践更多地结合起来,他还建立了工厂,以之为基地进行实验。经过刻苦的钻研,他终于掌握了有关冶铁的基本知识。
在贝色麦做实验的年代,制造业用的铁,基本上只有两种。一种是铸铁,也就是生铁。它的含碳量高,很坚硬,但也很脆,抗张强度小,主要用于熔化后铸造发动机的汽缸、机座以及其他产品等。生铁因为质地坚脆,所以容易断裂,这是它的一大缺陷。贝色麦设计的新式大炮,就是用生铁铸造的。
另一种是抗张强度大得多也柔韧得多的熟铁。熟铁因为比较软,所以可用锻、压和其他成型方法,来制造铁轨、船壳、桥梁和各种机器部件。这种铁因为质地柔软,在高压情况下容易变形,因此其用途也受到较大限制。
直接从炼铁炉里炼出来的铁是生铁,生铁的含碳量很高,在2%以上。设法把生铁中所含的碳去掉,就得到了熟铁。熟铁的含碳量一般在004%以下。含碳量介于二者之间的,是钢。相对于生铁和熟铁而言,钢的性能非常优越,既坚硬又有韧性。但在当时情况下,钢的制造非常困难,因此它很昂贵,被人们视为珍贵金属。要用它来铸造大炮,显然是不现实的。当然,如果能找到廉价快速制造钢的方法,则又另当别论。现在,贝色麦所做的,就是要找到这种方法。
传统炼钢方法是先把生铁炼成熟铁,然后再往其中加入适量的碳使其变成钢。要把生铁变成熟铁,当时采用的是氧化法,即向生铁中加入氧化剂(一般是铁矿石),加热使其处于熔融状态,这时生铁熔液中的碳就会与氧化剂起反应,从而被脱去。
贝色麦认真研究了把生铁变成熟铁的方法。他把经过仔细称量的铁矿石加进生铁中,然后将混合物加热,使其处于熔融状态。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在高温条件下,氧化铁中的氧原子与生铁中的碳原子结合而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进一步燃烧变成二氧化碳逸出。这时,炉子中留下的就是熟铁。
根据实验结果,贝色麦想到:既然把生铁中的碳原子氧化就可以得到熟铁,为什么不能用别的加氧方法把碳烧掉呢?例如用鼓风机直接向生铁熔液吹风,这样空气中的氧气就会与生铁熔液中的碳原子反应,使其脱碳,从而得到熟铁。
贝色麦的建议遭到了一些专家的反对。这些专家认为,用鼓风机向生铁熔液吹风时,吹进去的冷空气会使铁水冷却、凝固,从而导致整个冶炼过程停止。
贝色麦没有盲目听从专家的意见。他觉得,自己的建议是否可行,应该通过实验来做出鉴定。实验的结果与专家们的意见正好相反,鼓进去的风不但没有使铁水降温,反而因为其中的氧原子与生铁中的碳起反应燃烧放热,而提高了铁水的温度。
第一次实验时,当鼓风机向生铁熔液中吹风时,本来已经平静的炼铁炉中突然燃烧起来,反应进行得异常激烈,几乎失去控制。这使他非常紧张。他没想到铁水中的碳和其他杂质氧化时居然会放出如此大量的热。好在这一过程只进行了十几分钟。氧化完毕,他才如释重负。实验证明,鼓风法不再需要附加外界燃料,它降低了成本,而且简便易行,确实是一种熟化生铁的好方法。
随着实验的深入,贝色麦进一步想到,在熟化生铁的过程中,如果让反应在适当的时候就停下来,不让生铁中的碳完全脱去,而是让它保留在2%~004%这样的范围之内,那就直接得到了钢。用不着像传统的方法那样,先由生铁炼出熟铁,再经过熟铁阶段得到钢。当然也就不用再花钱去买进行这些中间过程所需的大量燃料。
为了验证这一设想是否可行,他在伦敦的圣潘克利斯自己开的工厂里,建起了一座固定式的大熔炉,熔炉高约12米,可以装进350公斤生铁,炉底有6个风口。贝色麦用它认真做了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完全可行。于是,1856年8月,在切尔滕哈姆南不列颠科学振兴年会上,他作了题为《不用燃料制造熟铁和钢的方法》的报告,介绍了自己的炼钢法,同时还把精心写成的论文送到杂志上发表。从此,他的鼓风炼钢法正式公布于世。1860年,经过改进的第一个可移动的转炉建成投产。人们一般把这种熔炉称为“贝色麦转炉”。由于它以酸性材料做炉衬,因此这种炼钢法又被称为“酸性底吹转炉炼钢法”。

『玖』 亨利阿察尔的故事有哪些

邮票四周有整齐的齿纹,它的来历是:
1840年5月6日,英国正式发行邮票,邮政工作人员备有裁纸小刀,以便把几十枚连成整张的邮票裁开出售。这样,既麻烦又不易裁整齐。
1848年一天,英国的发明家亨利·阿察尔在一家小酒吧间喝酒,一位外地来的客人,坐在他身旁写信。那人写完信,装进信封后,便拿出预先购买的一整张邮票,准备一枚一枚地裁开。可是客人没有小刀,犹豫了片刻,便取下别在西服领带上的一枚别针,在各枚邮票之间刺了一行行小孔,很快就把邮票扯下了。阿察尔一直在旁默默地观察着,从中得到了启示,发明了邮票打孔机,英国的邮政部门立即采用了。
后来,欧美及世界各地纷纷仿效。

『拾』 有哪些发明家和亨利阿萨相似的故事

亨利 。
阿察尔
1984年的一天,英国发明家亨利 。
阿察尔去邮局寄信。
他发现身旁有一位外 地人,正对着一张大邮票而发愁。
原来,那时人们常常买几十枚连成整章的邮票, 寄信的时候,再用小刀(裁 栽) 开。
很明显,那位外地人一定是忘了带小刀。
“先生,想借小刀用一下。

“很抱歉,也没带。
”亨利 。
阿察尔无可奈何地(摊 张) 开双手。
那位外地人 一抬头,看见了亨利 。
阿察尔西服领带上的别针,顿时,微皱的眉头舒展开了。
“先生,能借别针用一下吗 。

“当然可以”可是亨利 。
阿察尔疑惑不解地望着他外地人接到别针, 在一枚邮票的四周整整齐齐地刺了一圈小孔,然后很快地就把这枚邮票撕了下来。

阅读全文

与发明家和亨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现在电影版权谁最多 浏览:566
邵阳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553
马鞍山德伟 浏览:231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
初中数学校本研修成果 浏览: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