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浙江人发明

浙江人发明

发布时间:2021-08-25 19:14:28

⑴ 迷踪拳是谁发明

迷踪拳特点为大开大合,刚柔相济,以长为主兼有短打,与八极劈挂很相似,应该是古代战国白士口所创,清道光时由浙江人祁信在河北固安、冀县、涿县一带传出。

⑵ 一次性打火机谁发明的

打火机是英国人发明的,一次性打火机是浙江人发明的.

⑶ 台州人为什么对外介绍的时候,从不称自己为“浙江人”

众所周知,浙江省是一个十分富有的省份,这里的人们不仅非常有经商的头脑,还勤勤恳恳十分踏实,怪不得浙江省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相信不少朋友已经对“网红”城市杭州觊觎很久了,就等着假期前去旅游呢,还有嘉兴的美好景色都在向人们招手。今天小编要带大家来到浙江省,去一座十分年轻有活力的城市看一看,这座城市十分富有个性,自己一个城市还能“独成一派”,对外介绍的时候还从不称自己为“浙江人”,那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赶紧走进台州市去探索探索吧。


说到这里是不是更加了解浙江省了呢,有机会一定要来感受一下这边的风土人情,在时尚之中又有着质朴,在文艺背后还十分亲民接地气,浙江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啊。

⑷ 造纸术真正是谁发明的

公元105年发明造纸后, 造纸术就从河南向经济文化发达的其它地区传播。蔡伦被封到陕西洋县为龙亭侯,造纸术就传到汉中地区并逐渐传向四川。据蔡伦家乡湖南耒阳的民间传说,蔡伦生 前也向家乡传授过造纸术。东汉末年山东造纸也比较发达,出过东莱县(今掖县)的造纸能手左伯。另外,纸和藻饰书通过丝绸之路也先后传向 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 晋代开始,我国书画名家辈出,大大促进了书画用纸的发展。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他父子时期书画用纸大有提高。晋与南北朝的书写纸抄经纸为麻和楮皮制造,纸面已敷用淀粉与白色矿物涂料并进行研光。 隋代统一南北后,唐、宋继承与发展了数百年造纸的成就,并开辟了唐、宋我过手工造纸的全盛时期:唐代书画与佛教盛行,使纸的需求剧增,造纸的原料扩大 到用藤和桑皮等。书画纸还用淀粉硝煮成涂料涂布后再经打蜡,最后用粗布或石块等揩磨砑光。写经纸还用黄檗染成黄色以避蠹。北宋时安徽已采用日晒夜收的办法 漂白麻纤维以制纸,抄出的生纸光滑莹白,耐久性好。南宋时我国南方已盛产竹纸,王安石、苏东坡等都喜欢用竹纸写字,认为竹纸墨色鲜亮,笔锋明快,当时受到 许多文人墨客的仿效,从而促进了竹纸的发展。宋代不但盛产竹纸,而且开始用稻、麦草造纸。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记载了浙江人以麦、稻杆做纸浆及与油藤 配用造纸。 到了明代,我国用竹子造纸的技术(指手工)已臻完善,该时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系统叙述了用竹子造纸的生产过程,并附有生产设备与操作过程的插图。该书已译成日、法、英文传人日本与欧洲,是我国系统记述造纸工艺的最早著作。 经过元、明、清数百年岁月,到清代中期,我国手工造纸已相当发达,质量先进,品种繁多,成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文化发展传播的物质条件。 我国在发明造纸以后,起先是把纸本书携往国外,然后造纸术也逐渐外传。 纸和造纸术首先是传向与我国山水相连并早有交往的朝鲜。 公元384年,东晋熟悉造纸的和尚摩罗难陀从山东乘船渡海至百济国,带去各种书籍献给百济国王,并在朝鲜传播造纸。唐、宋之后,朝鲜高丽纸质量甚至一度曾超过我国。 公元610年,朝鲜和尚昙征渡海到日本,把造纸术献给日本摄政王圣德太子,圣德太子下令推广全国,后来日本人民称他为纸神。 造纸术传人阿拉伯是在公元751年。 那一年唐将高仙芝在与阿拉伯大食国在中亚西亚坦罗斯城(原苏联南部哈萨克地区)的战争中失败,被俘去一批造纸工匠出身的士兵。当地人组织这些俘虏传授造纸方法,并在撒马尔康办起用棉花造纸的厂子。 公元751年之后,造纸术就逐渐传向阿拉伯与欧洲各国。 从文献资料汇集的各地开始造纸年代的顺序大体是: 伊拉克的巴格达(793年),叙利亚的大马士革(795年),埃及(900年),西班牙(950年或1150年)摩洛哥(1100年),法国(1180或 1189年),意大利(1276年),比利时(1320或1405年),德国(1320或1336年),荷兰(1323或1580年),奥地利(1356 或1498年),瑞士(1411年),英国(1488或1494年),波兰(1491年),瑞典(1532年),丹麦(1540年),匈牙利(1546 年),芬兰(1560或1660年),莫斯科(1567或1576年),挪威(1654年)。 1575年西班牙人到墨西哥建纸厂,把造纸术传到美洲。1690年荷兰人把造纸术传到美国费城,从美国传到加拿大已是1803年了。造纸术传到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则是清朝晚期才发生的事。 尽管造纸术发明于中国,并且我国造纸业在很长的历史范围内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过长,手工工艺与应用技术的发展未能上升到机 械化大生产的水品,长期以来仅仅利用水碓等简单水力机械。而在17世纪到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解放了生产力,随之而来的产业革命已将手工造纸推向全 面机械化阶段,使西方造纸工业超过了发明造纸术的中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才成批建设了大型国营机制纸厂,逐步形成了基本自给的造纸工业体 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纸张新品种和产量都在大幅度地增长,1989年纸和纸板的总产量已达1264.5万吨,在产量方面已跃居世界第四位。 因此,中华民族不仅有理由为发明造纸技术而骄傲,也完全有理由为四十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造纸工业的发展而欢欣。虽然我国造纸工业的技术装备、人均产量、品种、质量等与国际先进水品还有较大的差距,但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应该也能够重振造纸术发明之邦的神威。 还必须指出,曾经有人提出在东汉之前的西汉就已经发明了纸的观点,国外也曾有人声称发明造纸术的国家不是中国。这些观点是缺乏根据的,也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⑸ 中国在100年来有哪些众大发现和发明

重大的发现

1、甲骨文的发现

截至2012年,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2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

2、北京猿人的发现

1929年,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完整的远古人类头盖骨化石,这就是名震世界的北京人。

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打制和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森林茂密,野草丛生,猛兽出没。北京人将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凭着极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进行艰难的斗争。

2、量子卫星

2016年8月16日凌晨1时40分,我国科学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成功入轨运行。这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太空和地面之间量子通信的国家,同时也建成了我国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墨子号”是世界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表示,之所以给它起名“墨子”,是因为墨子首先通过小孔成像实验发现了光沿直线传播,而且他也提出了某种意义上的“粒子论”。

3、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从195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化学系三个单位联合,以钮经义为首,由龚岳亭、邹承鲁、杜雨苍、季爱雪、邢其毅、汪猷、徐杰诚等人共同组成一个协作组。

在前人对胰岛素结构和肽链合成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用化学方法合成胰岛素。经过周密研究,他们确立了合成牛胰岛素的程序。这是中国当时唯一一次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⑹ 康熙年间戴梓发明出28连发的“机关枪”,为何他后来会被流放宁古塔

一、当戴梓成功炮制时,他获得了康熙皇帝奖。楠怀仁是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教师。他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枪。他知道戴梓在这么短的时间里炮制后恨他的心。结果,楠怀仁与起义军叛徒陈通艳勾结,向皇帝申诉,落入乌龟,导致戴梓有罪流放。

四、戴梓是汉族人。康熙对他太好了。毕竟,他能制造出如此强大的武器。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康熙宁可以相信南怀仁不会相信戴梓。

以上的内容就详细的讲了康熙年间戴梓发明出28连发的“机关枪”,为何他后来会被流放宁古塔的事情。

⑺ 明朝真的发明了机关枪么

(大明军队里的火器营)

在纪大烟袋纪晓岚的笔记里,有这样的记载,明代万历年间,浙江有一位戴某,是绝顶的能工巧匠,此人特别不服西洋人的手艺。
他曾经制造过一种火铳,外形看上去像是琵琶,火药和铅丸都贮藏于铳脊部位,这个铳设有两个扳机,像一公一母连在一起,扳动其中一个,火药铅丸就会自动滑落到枪筒之中,随即扳动第二机,以石激火,枪弹就喷发而出,按他的设计此铳可以连发二十八响,直到火药铅丸打尽为止。
(此为赵士祯发明的迅雷铳。)
也是在明代万历年间,还有一位浙江人赵士祯参考了国外的类似火器,不断改进,在万历二十六年给皇帝进呈的迅雷铳还只能连发五弹,到万历三十年经过改进的迅雷铳就可以一口气发射十八弹。
这个迅雷铳使用火绳或者燧石击发,加上外罩后形状也像琵琶一样。最可贵的是,发射完毕后,它还可以作为冷兵器使用。长187厘米,重量却只有2.5公斤。
(没有史料记载迅雷铳广泛用于明朝军队中,但是电影里倒是用得虎虎生风。)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算是四大发明之一,能发明这样的东西,却有人说中国人制造不了好的枪炮,甚至有人偏激地说,中国人把火药都用在了烟花爆竹上,而西方人却把它用于制造了热兵器,最后还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逼着中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云云,其实笔者不同意这样的观点。
首先,清末丧权辱国,是国运衰微,是体制和人的问题,这是内因,至于西方人的船坚炮利,只是外因而已。简单举一个例子,就说甲午海战,大清朝的水师若论装备确在日本之上,还不一样被打得精光掉蛋?
其次,中国人制造器械之类的东西向来就是祖宗级别的,有些东西,不是造不了,不是不屑造,或者说是不肯造,那又是为什么呢?主要是中国几千年来的道德观念深入人心,讲求的就是两个字:“仁厚”,而这两个字的背后就是中国人一直最推崇的“好生恶杀”和“因果报应”,所以聪明人多研究的是“利益众生”的学问,就是有人偶尔研究出了这样精制的枪炮,也绝不肯传给子孙,他们最大的担心是“有损阴骘”,所以宁愿自己带着坟墓里。这一点,又不得不让人为先人们点赞之后再扼腕叹惜!
所以这位戴某所研究的高级武器也没有用到战场上。此人曾在钦天监为官,名字不详,关于他和他的火枪没有找到任何的图片资料。

⑻ 山西人看浙江人如何用文化赚钱

文化产业正在成为热门产业 有专家认为,经过近10年的快速发展,以2009年为起点,中国的文化产业将进入一个黄金发展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许多地方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抉择,在繁荣文化、满足人民文化需求的同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力量。 近几年,浙江已成为全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去年,浙江文化创意产业收入超过了2000亿元,这个数字是山西的10倍。 浙江省国土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人口有4700多万,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是一个资源缺乏、人口众多的省份。 山西省国土面积约为1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400万,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和文化资源,所谓 “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古为今用发“古”财 山西的文化古迹数不胜数,但用这些文化古迹来“发财”却很难。浙江的文化古迹没法和山西比,但浙江人抓住一点儿就当宝贝,并不遗余力地开发,直到能赚钱为止。 现在,到杭州旅游的中外宾客去过西湖、灵隐寺、六和塔后,都想去宋城转一转,去那里看看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 《宋城千古情》是民营企业宋城集团斥6000万元巨资打造的,是一个由300位演员表演的节目,日均演出3场,年票房收入超过两亿元。观众置身剧场,看完第一场“宋宫宴舞”,感叹之余定会想起那首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再听听著名的古筝曲《临安遗恨》,人们也许会想,如果时光倒流30年,如果换个地方,《宋城千古情》很可能会被视为靡靡之音而胎死腹中,绝对不会成为宋城的“摇钱树”,正是浙江人的思想解放催生了《宋城千古情》这朵艺术奇葩。 其实,所谓宋城,在山西人看来就是一个“山寨古迹”,但事情往往就是这么怪,真的没人理,假的却能用来发大财。 把“天安门”搬进了山为了打造中国第一影视城,横店集团投资9亿元人民币,按一比一的比例建造了堪比皇宫的“明清宫苑”,把远在北京的“紫禁城”搬到了山里。“明清宫苑”的“神来之笔”是将我国在修建天安门广场时拆掉的天安门前的两个角楼搬到了横店,让游客看到了“原汁原味”的天安门风貌。 拆掉两个角楼给天安门广场 “让道”,这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史实,也是很多人不敢提、不会提的史实,浙江人居然把这两个角楼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这需要多大的气魄和胆识。 两个角楼的“再生”起码说明了3点:一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开明政治;二是浙江人的思想解放、敢为人先;三是横店集团的创新意识。。 自封“麻将发明家” 在中国文化产品的开发上,麻将可以称得上中国“第一品牌”。麻将在中国城乡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且成功走向了海外,其魅力让世人叹服。关于麻将的由来,许多专家、学者认为,麻将是郑和下西洋时发明的。麻将中,条子像帆绳、筒子代表钱、万子是发财数字、东西南北是航海方位、红中是船队中央的宝船、白板象征船帆……专家、学者说得相当有道理,让人一听就感到确实是那么回事。但是,浙江人却称麻将是宁波一位渔夫出身的陈先生发明的,并且还给陈先生建了一座展览馆,铸了铜像,展出了古往今来各式各样的麻将,铺陈了陈先生发明麻将的历史传奇。在展览馆中还别出心裁地设了一桌牌局,主座为陈先生,左侧是一个日本人,右侧是一个西洋“老外”,对面则是一个空座,称其为“三缺一”。但凡游客到此都要在那个空座上坐一坐,桌上的麻将因此被参观者摸得发亮。 我们分析比较一下就会觉得,麻将这个蕴涵着丰富内涵的 “尤物”由郑和发明似乎更合乎情理。但是,浙江人却不认郑和,而是敢为人先地认定麻将就是由宁波人陈先生发明的,反正史无可考,抢得先机赚他个盆满钵满,待史有定论后再改也不迟,总比云南人停留在口头上,扯着脖子争论知识产权归谁来得实惠和爽快。 在有关麻将的问题上,浙江人偏不信郑和,而是推崇自己的祖先,力推宁波这个品牌。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是各地举办节庆活动时常见的宣传口号,但真正取得效果的并不多。 浙江人举办节庆活动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且是“文化搭台,社会投资”。就拿在浙江省建德市举办的新安江之夏旅游节来说,据建德市委书记赵继来介绍,新安江之夏旅游节举办10年来,地方政府基本上没有为此花钱,也没有强制性地向企业摊派,政府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在台上唱戏的是众多的企业。每年举办新安江之夏旅游节前,节庆期间的各项活动承办权都会被企业“抢购一空”。各承办单位为了有所盈利,想着法儿地吸引海内外宾客。由于新安江之夏旅游节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游客们乐意掏钱“买”快乐,不仅当地百姓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节日,政府也因此获得了发展地方经济的良好动力。企业、宾客和当地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参与办节的积极性更高了,新安江之夏旅游节终于成为了建德市每年固定的活动。 据浙江省旅游局统计,浙江各地近年来每年举办的节庆活动超过了100个,如西湖博览会、国际观潮节、新安江之夏旅游节、国际沙雕节、新世纪曙光节等,可以说是“市市有节,县县有节”。而且,这些节庆活动大多是收入远远高于投入,给当地带来的是滚滚财源,这一点是最值得山西人学习的。山西的节日、会展也有很多,但大多是由政府牵头举办的,虽然政府部门热情高涨,但却吸引不来社会投资,仍旧是“政府搭台,经济唱戏”的老路子。 山西人最难整明白的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真是远不得又近不得,恨不得又爱不得。

⑼ 古代的乐器是谁发明的出自那个朝代

孔子:春秋时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约公元前481年,作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相传都是孔子的作品。
师旷:春秋后期晋国著名宫廷乐师。目盲,精于审音调律,对于音感极为敏感。明、清琴谱中说《阳春》、《白雪》等琴曲是他的作品。伯牙:先秦琴师。《吕氏春秋》记载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而能为钟子期领悟的故事。《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老师成连带他到东海蓬莱山去实地领略“移情”的功夫,于是创作出《水仙操》。现存琴曲《高山》、《流水》、《水仙操》都是源于这些传说的作品。
雍门周:战国琴师。善鼓琴,尝为孟尝君鼓琴。后世说他是最早发明琴谱的人。桓谭:东汉琴家。任掌乐大夫。所著《新论》,常论及音乐。并著《琴道》,介绍有关琴及琴曲的事迹。 蔡邕:汉末琴家。他创作了著名的《蔡氏五弄》,包括《游春》、《渌水》、《幽思》、《坐愁》、《秋思》。现存《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亦传为他的作品。蔡琰:汉末女琴家,字文姬,蔡邕的女儿。汉末,她被虏入胡地,十二年后被曹操赎 回。琴曲中表现这一题材的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等。这些往往被认为是她的作品。
嵇康: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竹林七贤之一。。作有琴曲《嵇氏四弄》,包括:《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与《蔡氏五弄》合称《九弄》。他的《琴赋》生动地描绘了琴曲艺术的多种表现,并评论了当时的一些琴曲,具有史料价值。,此外,《玄默》、《孤馆遇神》等琴曲也传为他的作品。阮籍: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精于琴道。现存琴曲《酒狂》传说是他的作品。有音乐论文《乐论》传世。
阮咸:魏晋琴家,竹林七贤之一。琴曲《三峡流泉》相传为他的作品。刘琨:晋代琴家。创作琴曲《胡笳五弄》,包括:《登陇》、《望秦》、《竹吟风》、《哀松露》、《悲汉月》,是最早以胡笳声编为琴曲的作品。贺若弼:隋代琴师。创作琴曲《石博金》、《清夜吟》、《不换玉》等。《西麓堂琴统》中存有《清夜吟》。 赵耶利:初唐琴师。琴艺冠绝当世。曾整理《蔡氏五弄》及《胡笳五弄》等琴曲。著有《琴叙录》九卷,《弹琴手势图谱》和《弹琴右手法》。他总结琴派说:“ 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时之俊。”这些评论至今仍符合吴、蜀两派的特点。
董庭兰:盛唐琴师。从凤州参军陈怀古学得当时流行的“沈家声”“祝家声”,而青出于蓝。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存《大胡笳》、《小胡笳》、《颐真》等琴曲相传为他的作品。
薛易简:唐代琴家。他九岁弹琴,十二岁能弹杂曲三十及《三峡流泉》等三弄,十七岁弹《胡笳》两本及《别鹤》、《白雪》等名曲。他在讲究“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流美”之外,更强调“声韵皆有所主”的内在表现。还指出了从弹琴姿势反
映出的精神不集中的“七病”,为后世琴家所重视,从而引申出许多的弹琴规范。
义海:北宋琴家。夷中的入门弟子。在越州法华山学琴,“积十年不下山,昼夜手不释弦,遂穷其妙。”著有《则全和尚节奏指法》。
郭楚望:南宋琴家。因感政治腐败,犹如云雾遮蔽九嶷山,遂作琴曲《潇湘水云》。又有《秋鸿》、《泛沧浪》等琴曲作品。刘志方传其琴艺与毛敏仲、徐天民形成著名的浙派。郭楚望实为浙派的创始人。
徐天民:南宋琴师。为杨瓒门客时,由学江西谱改学郭楚望谱,并参与编辑《紫霞洞琴谱》。其祖孙四代皆是著名琴师。后人推崇为“徐门正传”。现存《神奇秘谱》中的《泽畔吟》为其作品。
毛敏仲:南宋琴师。为杨瓒门客时从刘志方学郭楚望传谱。创作琴曲甚多,有《渔歌》、《樵歌》、《列子御风》、《山居吟》、《佩兰》等。其中,《渔歌》、《樵歌》的艺术水平很高。
严徵:明末琴家。虞山派创始人。琴风“清、微、淡、远”,所编的《松弦馆琴谱》为虞山派主要的谱集。
徐上瀛:明末琴家。虞山派集大成者。他和严徵同学艺于陈爱桐的弟子,但是琴风大不相同。他吸收《雉朝飞》、《乌夜啼》等快节奏的琴曲,收入《大还阁琴谱》。琴风“徐疾咸备”,弥补了严徵的不足。所著《溪山琴况》,对琴曲演奏的美学理论有系统而详尽的阐述。
庄臻凤:清代琴家。弹琴近三十年,创作了首琴曲,收入《琴学心声》中,较为流行的有《梧叶舞秋风》、《春山听杜鹃》等。
徐常遇:清初琴家。广陵琴派的先行者。所传琴谱于1702年刊为《澄鉴堂琴谱》,为广陵派最早的谱集。
徐祺:清代琴师。广陵派的继起者。传谱辑为《五知斋琴谱》,所收琴曲以虞山派为多,并对各曲进行了加工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广陵派与虞山派的渊源关系。
吴虹:清代琴师。学琴于徐常遇之孙徐锦堂。当时是广陵派鼎盛时期,琴家云集,日夜弹奏,对他很有帮助。他致力学琴数十年,编琴曲八十二首,于1802年刊印《自远堂琴谱》,为广陵派集大成者。
祝凤喈:清代琴家。十九岁学琴,致力琴学三十多年。著有《与古斋琴谱》,对琴学理论有深入探讨。
张孔山:清代琴师。学琴于浙江人冯彤云。咸丰年间为四川青城山道士,1875年协助唐彝铭编成《天闻阁琴谱》。所传诸曲如《流水》、《醉渔唱晚》、《普安咒》都很有特点。经他发展加工的《流水》流传甚广。中国古代乐器漫谈 [转]

阅读全文

与浙江人发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报告制度 浏览:747
现在电影版权谁最多 浏览:566
邵阳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553
马鞍山德伟 浏览:231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