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国第一所由自己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的倡导人是谁是陈鹤琴还是张之洞
我国第一所由自己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的倡导人是张之洞。
湖北幼稚园创建于1903年,原址是武昌阅马场。从1902年起,在张之洞的筹划下,由学务处具体组织实施,开始湖北全省大规模的教育革新工作。武汉正是以此为起点,封建传统教育旧制开始全面瓦解,一个带有近代资本主义色彩的地区性的新学制体系逐渐形成。
湖北幼稚园的意义:
湖北省立幼稚园虽然标志着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学校教育社会化已开始迈出第一步。但它的创办并非没有丝毫的弊端或者说缺陷,作为清末最早创办的社会幼儿教育机构,它完全是在模仿日本幼稚园的模式。
仿照了日本眀治三十二年颁行的《幼稚园保育设备规程》,保教人员也大多为日本女子,连设备也由日本购进,湖北省立幼稚园并没有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特点。由于当时风气未开,武汉地区官宦之家多不愿送子弟入园,入托者多为贫家子弟,武汉的幼儿教育发展相当有限。
B. 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的谁
当然是孔子了。你去读读论语,论语中经常出现这种对话。
C. 我国第一位教育家是谁
陶行知(1891~1946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 .“五四”运动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二十八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为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8年8月,陶氏回国路过香港,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共赴国难。 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1945年,陶行知当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终因“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D. 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人是谁
中国
中国教育开始于中国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组织。早期中国任用受教育的官员管理帝国,用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制度建立于隋朝 ,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举制。直到清朝末期的1905年废除,代之以西方教育方式。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
2)教育的特点:
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一,教育同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主要为生产和生活经验。二,教育手段单一,仅仅限于口耳相传。三,教育权利平等,教育目的一致。
古代形态教育的特点:一,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态。二,学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三,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四,教育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现代形态教育的特点:一,教育的世俗化。二,教育的国家化。三,教育的法制化。四,初等教育义务化。五,学校类型多样化。
终生教育理念下的当代形态的教育:一,教育的终身化。二,教育的全民化。三,教育的民主化。四,教育的整合化。
3)教育的功能:
指:教育活动的功效和职能。
包括: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发展。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影响经济发展。教育的最直接功能是影响政治发展。教育的最深远功能是影响文化的发展。
E. 谁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和理论家
当然是黄炎培啦!
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F. 我国最早提出创业教育的人是谁
我国最早提出创业教育的人士,老夫子,他创作的
G.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谁
看什么标准了,看历史的话,就是孔子了。
近代心理学,要从清末民初算起了,最早出现心理学教育著作的书籍是光绪末年
(1908年),房宗岳 译日本小泉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初,
廖世承教授开始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育心理学,,并于1924年出版了他编
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参见冯版教心p22
具体创始人,学界还没定论,我就不敢妄言了。呵呵
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俄罗斯卡普杰列夫,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创始人是
桑代克,仅供参考,呵呵。
H. 我国近代最早提出创新教育的人是
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历史上看,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I. 陶行之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创者简述它所主张的解放儿童思想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要求
陶行知提出的是三个主线: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
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
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
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
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
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
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
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
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
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
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
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3、教学做合一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
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
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
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
得知识。
J. 中国教育之父是谁
如果问起谁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之父”?我们就会想当然地认为是哪位中国人,但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位白皮肤的外国人,而且还是一位传教士。他,就是美国基督教北长老会来华传教士狄考文。
狄考文(Calvin Wilson Mateer,1836—1908年),国际学界及基督教界公认的近代美国来华著名传教士、教育家、翻译家,是19世纪教会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所创立的文会馆的课程设置模式在教会学校中具有一定典型性。
狄考文1836年1月9日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坎伯兰县,但狄家不久就加入前往中西部拓荒的行列,因此他的童年是在不断迁徙与充满挑战中度过的;他的父母育有七个子女,狄考文是家中长子,帮助父母克服困难的机会最多,因此锻炼出他健壮的身体、倔强的个性、坚韧的毅力和凡事自己动手做的习惯,而这些素质都有助于他以后来华的传教生涯。后来他们兄妹长大后共有四位离开家乡远赴中国宣教。
狄考文进入大学和神学院读书时,在当时美国席卷全国的宗教复兴运动的感召下,他确定自己要做一名海外传教士,到异教国度去撒播基督之爱。几经周折,他选定并最终达成了到中国的心愿,临行前,他向国内的同行们郑重宣告:“我已决定把一生献给中国;我期望住在那里,死在那里,葬在那里。”狄考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863年7月3日,他偕新婚半年的妻子狄邦就列,还有蜜月中的同工郭显德夫妇(参看我的文章:),在纽约登上了远赴中国的帆船,历经5个多月的漫长艰辛海上旅程,于是年12月16日抵达上海。稍作休整后,翌年1月到了山东登州(今蓬莱市),自此直到1908年9月28日于青岛福伯医院去世,狄考文在中国山东生活和工作了整整45个年头,死后葬在了烟台毓璜顶美国北长老会墓地,实现了他年轻时的诺言。
狄考文在中国生活的近半个世纪时间,恰恰也是中国社会经历痛苦蜕变的时期,他亲历了这一蜕变过程,也为这一蜕变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晚年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有着美好的未来。我很高兴有机会做我所能做的使她迈向美好未来的事情。”
狄考文年轻时立志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中国,也信守誓言艰辛备尝兢兢业业忘我奋斗至生命的终点,那是从宗教信仰出发,决心向中国传布上帝之爱,引导中华归主,但在他给中国带来了基督福音、上帝之爱的同时,他也给中国带来了合乎时代进步要求的现代文明。
狄考文不但是一位传教士,也是一位教育家,他一生从事于教育工作,对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贡献尤大。
狄考文于1864年创办的私立学校“蒙塾”,1876年改称“文会馆”,1881年开设大学预科,1882年纽约长老会总部批准以tengchow College(登州学院)为学校英文名称,以“文会馆”作为中文名称。是中国第一所教会大学,是齐鲁大学的初创阶段,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型大学,传播和介绍西方近代科学,为中国早期高等学堂输送了大批师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