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贝多芬创造月光曲时的感受

贝多芬创造月光曲时的感受

发布时间:2021-08-25 10:50:31

1. 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中,有哪些思想感情变化

这充分表现了贝多芬被盲姑娘对音乐的执著和他们兄妹俩的手足情深感动了,后来发现盲姑娘能听懂他的音乐,是他的知音,更加激动的思想感情.

2. 欣赏了贝多芬的月光曲,你有什么感受

用具体句子来说,“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 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 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 ,按起琴键来。”这几句话,表现的是那 种朦胧的美,再想像一下当时人物的心情 应该很平和,读起来,声音轻柔,语速稍 慢,语气变化不大。读到“忽然,海面上 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 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骤然加速,语调起伏变化很大,突出 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样子,而至“她仿佛也 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看到过的景象,在 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大海。”语速又再 次减慢,尤其注意在“月光照耀下的”后面 要停顿,“波涛汹涌的大海”速度更慢,但 每个字都极其有力,以表现出兄妹俩陶醉 在乐曲中的心情。直到现在,仍有许多 人把上面这个优美感人的传说与事实本身 等同起来,实际上,据音乐史学家研究, 贝多芬从未有此经历。他的《#c小调第 十四钢琴奏鸣曲》之所以被冠以“月光”的 标题,是由于音乐评论家莱尔施塔伯认为 ,此曲的开头让人想起琉森湖面上的月光 。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 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其实贝多芬写作这 部作品时,正值1801年,当时他的耳聋 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 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

因此,在第一乐章中,那支叹息的主 题融人了他的忧郁的思绪。有人曾借助想 象力解释了这个乐章说:“第一乐章犹如 月之初升,充满希望,但被浮云所掩,万 影俱逝,令人悲从中来”。

小快板。作为过渡性乐章,音乐情绪趋于 柔和温馨,像是回忆昔日的甜梦,也像憧 憬未来的蓝图。乐章中的两个音乐主题仿 佛是抚慰着创伤的心灵。舒缓的过渡乐章 会使人产生平静的月夜之感受。不过,这 皓月般的恬静不过是贝多芬汹涌的心海中 的短暂的憩息。第三乐章如潮涌来,猛 狮般的贝多芬又跃现在急驰奔突的黑白琴 键之上。如果说,第二乐章正如李斯特评 沦的那样:“它是两座悬崖中的一朵小花” ,那么,终曲乐章就是从万丈悬崖上狂泻 直下的洪水。激动的快板速度使音符势如 暴风骤雨,融进了愤懑、申诉与抗争。坎 坷的际遇给以多芬的,不是叹息和屈从 ,而是搏击与争斗。这个乐章有两个对比 性主题,前者由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构 向;上冲击的乐句,显示了坚强的力; 后者旋律优美,音调清丽,充满了对信念 的憧憬与希冀。两个主题或交织、或对比 、或发展、或重现,使作曲家的心境如大 海,波涛汹涌,难以止息。

3. 贝多芬写月光曲时的心情

本文通过记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表现了盲姑娘对音乐的执著和热爱,同时也表现了贝多芬对穷人的同情和热爱,赞扬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

4. 月光曲的感受500字,急!!!!

乐圣贝多芬的《月光曲》钢琴奏鸣曲写于1801年。那一年贝多芬在信中承认他对耳疾的恐忧。他在一封信中还写道:“我现在正过着一种稍微愉快的生活,这种改变是一个爱我,也为我所爱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带来的......不幸的是,她不是我这个阶级的人,而且目前我还不能结婚。 信中所说的“可爱的,迷人的女孩”就是十七岁的朱丽叶塔,她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她可能还是贝多芬作品第十八号之一弦乐四重奏中慢板乐章灵感的来源。 这首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将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烁的湖面上摇荡的小舟一般”而来的。关于此曲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当贝多芬给一对盲人兄妹演奏钢琴时,风将蜡烛吹灭了。当时月光静静地洒落在这个贫困的小屋里,洒在钢琴上和三个人的身上。有感此情此景,贝多芬即兴创作了“月光”奏鸣曲。无论如何,“月光”这个名称使这首奏鸣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幻想奏鸣曲》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幻想奏鸣曲》、《幻想朔拿大》,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以后,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朱丽叶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儿,比贝多芬小14岁,两人真诚相爱,因门第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中。所以,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绕着《月光》,有一段误传的轶事。上半世纪,一位德国音乐评论家发表文章,说贝多芬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使他联想起“瑞士琉森湖上水波荡漾的月光”。于是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天晚上,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散步,忽然听到琴声,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寻声走到一幢旧房窗前,发现是一位盲姑娘在演奏。他进屋后才知道她非常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作曲家非常感动,在月色辉映下,他写下了这首月光曲……”。 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其实贝多芬写作这部作品时,正值1801年,当时他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 这个虚构的故事后来被应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月光曲》。附:贝多芬另写有《月光奏鸣曲》但不是人们所指的《月光曲》

5. 贝多芬的月光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幻想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以后,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朱丽叶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儿,比贝多芬小14岁,两人真诚相爱,因门第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中。

6. 听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有什么感想

贝多芬的祖父与父亲都是宫廷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他的父亲都喝得大醉,没有对家庭和气过一点,甚至连家人们是否有足够的吃穿都从未过问。起初,善良的祖父还能使这个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过来,他最大的孙子的音乐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当小贝多芬只有四岁时,祖父就去世了。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钢琴键盘前,让他在那里艰苦地练上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就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个没什么水平的旅行音乐家法伊弗尔来到这个市镇,被带到贝多芬家里。他和老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个小酒馆里喝酒到半夜,然后回家把小路德维希拖下床开始上课,这一课有时要上到天亮才算完。为了使他看上去象一个神童,父亲谎报了他的年龄,在他八岁时,把他带出去当做六岁的孩子开音乐会。但是天下哪有后天培养出来的神童,尽管费了很多事,老贝多芬始终没有能够把他的儿子造就成另一个年轻的莫扎特。与莫扎特相比,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练功时间是愉快而安静的,有着一个慈爱的父亲和一个被钟爱的姐姐;而贝多芬则不然,虽然他的演奏赢得了家乡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却远未象莫扎特那样引起世人的惊叹。

【感触】:
贝多芬的耳疾,应该是父亲小时候打耳光造成的,一个如此功利的父亲,能带给孩子什么样的幸福?诚然,贝多芬后来成长为维也纳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但他的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先是早年耳疾,然后是两耳失聪,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打击。“贝多芬在世时常被指为愤世嫉俗,脾气暴躁.可是,有谁想过30多岁耳朵出现毛病,作为一个天才横溢的音乐家,这是何其残酷的命运?为了掩饰 耳疾, 听不见也要装作听见,而且也很忌讳别人谈论耳朵的事. 人们只知道他脾气暴躁, 极难相处, 但又有谁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与恐惧? 贝多芬热爱生命, 热爱人类, 端看第九交响曲中的" 欢乐颂" ,若非有一颗热爱世人的心及高尚的情操, 又何能作出如此天籁? 耳疾,听不见也要装作听见,而且也很忌讳别人谈论耳朵的事.人们只知道他脾气暴躁,极难相处,但又有谁体会到他内心的痛苦与恐惧?贝多芬热爱生命,热爱人类,端看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 ,若非有一颗热爱世人的心及高尚的情操,又何能作出如此天籁? ”脾气暴躁,极难相处,这是大家给他下的评语,是啊,有谁知道和体会得到他内心的痛苦?暴躁的父亲,不当的教育,使贝多芬有了一个孤僻的性格,他的成长历程是极其痛苦的。贝多芬的一生应是极其渴望爱的一生,但命运恰恰让他在这方面失意一生,,贝多芬极其渴望爱,但小时候的成长历程,他没得到过爱,也没能学会如何去爱。尽管身边从没少过爱情,但他留不住爱,所以直到去世,他一直是独身。贝多芬的父亲是一个酒鬼,在他小的时候,他一定非常痛恨父亲爱喝酒的毛病,但他成年后也酷爱饮酒,恨什么偏偏会继承什么,可见家庭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也许正因为命运多舛,贝多芬才创作出了如此多扣人心弦的作品。他的作品中蕴藏的力求量是无法言传的,只有不断的聆听,才能体悟贝多芬的启示:向命运挑战,永不妥协 。

7. 听了贝多芬的月光曲的感受!

用具体句子来说,“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这几句话,表现的是那种朦胧的美,再想像一下当时人物的心情应该很平和,读起来,声音轻柔,语速稍慢,语气变化不大。读到“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骤然加速,语调起伏变化很大,突出海面上波涛汹涌的样子,而至“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大海。”语速又再次减慢,尤其注意在“月光照耀下的”后面要停顿,“波涛汹涌的大海”速度更慢,但每个字都极其有力,以表现出兄妹俩陶醉在乐曲中的心情。 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人把上面这个优美感人的传说与事实本身等同起来,实际上,据音乐史学家研究,贝多芬从未有此经历。他的《#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之所以被冠以“月光”的标题,是由于音乐评论家莱尔施塔伯认为,此曲的开头让人想起琉森湖面上的月光。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其实贝多芬写作这部作品时,正值1801年,当时他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 因此,在第一乐章中,那支叹息的主题融人了他的忧郁的思绪。有人曾借助想象力解释了这个乐章说:“第一乐章犹如月之初升,充满希望,但被浮云所掩,万影俱逝,令人悲从中来”。 第二乐章是个小快板。作为过渡性乐章,音乐情绪趋于柔和温馨,像是回忆昔日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乐章中的两个音乐主题仿佛是抚慰着创伤的心灵。舒缓的过渡乐章会使人产生平静的月夜之感受。不过,这皓月般的恬静不过是贝多芬汹涌的心海中的短暂的憩息。 第三乐章如潮涌来,猛狮般的贝多芬又跃现在急驰奔突的黑白琴键之上。如果说,第二乐章正如李斯特评沦的那样:“它是两座悬崖中的一朵小花”,那么,终曲乐章就是从万丈悬崖上狂泻直下的洪水。激动的快板速度使音符势如暴风骤雨,融进了愤懑、申诉与抗争。坎坷的际遇给以贝多芬的,不是叹息和屈从,而是搏击与争斗。这个乐章有两个对比性主题,前者由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构成向;上冲击的乐句,显示了坚强的力;后者旋律优美,音调清丽,充满了对信念的憧憬与希冀。两个主题或交织、或对比、或发展、或重现,使作曲家的心境如大海,波涛汹涌,难以止息。

8. 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月光曲,他当时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

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月光者,他当时的心情是一是怎样的,像这么落寞的人对世界还能怎样?

9. 对于贝多芬创造月光曲的过程,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贝多芬太善良了,想副我也要当贝侈芬

阅读全文

与贝多芬创造月光曲时的感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报告制度 浏览:747
现在电影版权谁最多 浏览:566
邵阳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553
马鞍山德伟 浏览:231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
基本卫生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