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取向。党的十七大强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这不仅是我们党向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更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核心价值观的建党理想。组织工作承载着党赋予的重要职能,与人民群众的利益休戚相关。选好一个干部,就能带动一方发展;配好一个班子,就能造福一方百姓。组织工作让党满意,归根到底也是为了让人民满意,这二者在本质上是内在统一的。因此,组织工作必须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和衡量改革创新成效、班子是否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根本标准,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组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⑵ 认识主体最本质的特征是创造性
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抄的本质袭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的、创造性的反映.
(2)对认识的本质的规定的理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认识既不是“生而知之”、主观自生,也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通过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其次,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识是对客体的反映或摹写,即认识是以客体为原型的,认识一定含有反映或摹写客体的内容.
第三,认识对客体的反映是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包括一定的选择性、重构性,而不是简单的、直接的摹写.
⑶ 认识的能动性反映具有创造性,论述主体怎样才能创造性认识客体
看政治书 实践是主体-客体结构中的一种基本的功能关系,它表现为主体借助工具与客体发生实际内的物质的相互容作用,是把主体和客体真正联系起来的中介。认识之所以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是由于实践不仅能把客观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其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反应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⑷ “认识是主体创造客体的过程”这个说法对吗
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上来看,这句话是错的,明显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要说明的是认识的客体不同于物质的概念,它既包括物质,也包括意识范畴的理论和经验。“认识是主体创造客体的过程”抹杀了实践的意义。认识不能改造客体,更不能创造客体,这个任务是由实践来完成的。
mfmfmmf所说犯了“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相对主义错误。
⑸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什么
创作主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啦,是相对于他的作品而言的哦!正如你所说的,写作的专人在她的作属品和读者面前就是一个创作主体
古今中外都有许多人在对创作主体进行研究,中国古代文论是重视创作主体研究的,但侧重于主体的人品、精神气质、知识修养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的方法是感悟性的,具有总体的朦胧性;西方美学注重主体审美心理的功能结构研究,现代西方美学注重深层心理研究,但这种研究具有唯心主义倾向和形而上学性质,其片面性和非理性的局限是明显的。国内用社会学方法研究文艺创作主体的理论家曾经强调阶级立场、世界观、思想感情倾向对文艺创作的深刻影响。
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创作主体当然是指所有创作的人啦!
⑹ 简述什么是艺术创造主体
艺术创造主来体——艺术家,是人类自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他们通常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与技巧,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他们的生命在于创造。同时,艺术家又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⑺ 文学创造的主体的基本概念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什么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即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所以,我认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例如,巴尔扎克写出了伟大的作品——《人间喜剧》,那么巴尔扎克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首先每一位作家、诗人,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不可重复的“自我”,都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自由创造,因此他们的作品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烙下了独创性的印记,都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创作个性。不同的文学创造主体就有不同的艺术格调的作品,如鲁迅和周作人兄弟,早期经常生活在一起,但写起文章来,一个沉郁、辛辣,一个平和、冲淡;一个关心民间疾苦,一个崇尚亲适趣味,他们在政治上分手之前,情趣就不一样。
有些作家写同一题格,但意味却并不相同,如朱自清与俞平伯曾同游秦淮河,各写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两篇散文都写出了时代的苦闷情绪,但朱文清新,俞文朦胧,朱自清从秦淮河现实的纷扰中感到了“历史的重载”,甚至以为碧阴阴的|、厚而不腻的秦淮河水“是六朝金粉所凝”,俞平伯则在“怪异样的朦胧”中悟出空幻的哲理。
任何个别的作家、诗人都不可能是生活在社会和一定社会关系之外的孤立的个体,都不可能是封闭在自我意识中的神秘的精灵;他们对生活的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判断和评价以及运用文学语言反映生活的技巧、风格,都受到时代精神、社会意识、公共心理、民族特性、阶级意识等因素的影响,正如契诃夫所说:“文学家是自己的时代的儿子,因此应当跟其他一切社会人士一样受社会生活外部条件的制约。”从屈原到鲁迅,从荷马到海明威,任何一位作家、诗人,他们都既是个别的人,又是一定的社会人,他们的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既是个人的,又是一定时代精神和社会意识的折光。例如鲁迅选择阿Q这样的人物,就与当时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国民心灵普遍麻木的社会生活情景密切相关。
⑻ 如何理解文学创造主体的两种解释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即作家这种特殊的生产者.人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称为主体.只有当人处于与特定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文学创造的主体首先必须存在于文学创造活动中,并创造文学产品.所以,我认为,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中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觉的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例如,巴尔扎克写出了伟大的作品——《人间喜剧》,那么巴尔扎克就是文学创造的主体.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首先每一位作家、诗人,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不可重复的“自我”,都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自由创造,因此他们的作品无论就内容或形式来说,都烙下了独创性的印记,都表现出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创作个性.不同的文学创造主体就有不同的艺术格调的作品,如鲁迅和周作人兄弟,早期经常生活在一起,但写起文章来,一个沉郁、辛辣,一个平和、冲淡;一个关心民间疾苦,一个崇尚亲适趣味,他们在政治上分手之前,情趣就不一样.
有些作家写同一题格,但意味却并不相同,如朱自清与俞平伯曾同游秦淮河,各写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两篇散文都写出了时代的苦闷情绪,但朱文清新,俞文朦胧,朱自清从秦淮河现实的纷扰中感到了“历史的重载”,甚至以为碧阴阴的|、厚而不腻的秦淮河水“是六朝金粉所凝”,俞平伯则在“怪异样的朦胧”中悟出空幻的哲理.
⑼ 认识是主体创造客体的过程,这句话对不对
按唯物论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这样,主体就不可能创造客体,该说改造回.
而人们的认识是用来指导答实践的,所以这话该说成"认识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前提"
意识是人大脑皮层的潜在的反应,人不一定自己清楚他知道,是没有在大脑里形成条理的东西,不能指导人的行动;
认识是对已知道的加以概括总结,可以用来指导实践的,是理性的
(以上是我自己的认识,有不准的地方望指教)
⑽ 创造主体在一定的客观背景下表现自己的创造行为,这个背景是什么
这个背景就是创造环境:创造主体总是在一定的客观背景下表现自己的创造行为,并受专到某种背景的影响,这种属背景就是创造环境。
创造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创造主体所处的社会价值观、社会制度、国家政策、社会风气等;微观环境是指创造主体从事具体创造时直接感受到的社会、文化和经济。
创造环境具有双重性。以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