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么破马其顿方阵
首先为亲们科普一下什么是马其顿方阵?只有了解了其中的奥秘,才能有办法破之。
这好比穆桂英得到降龙木之后,“天门阵”很快也就破了;三国时,诸葛亮的老丈人了解“八卦阵”的秘密,他能轻松把困在阵中东吴大都督陆逊从生门领出去。
这就是一层窗户纸,一捅就破,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马其顿方阵是古希腊重步兵的一种作战阵法,它的特点和优势就是能有条不紊作战,可以一抵十
亲们脑补一下《三国演义》中,赵子龙手持宝剑在曹营杀的七进七出的场景。
假如我能用上诸葛亮发明的连弩,破方阵易如反掌,免去了麾下战士持短刃的肉搏战,埋伏一支强弩军,等方阵进入埋伏圈,万弩齐发,马其顿再不逃跑身上就成了马蜂窝。
事实上,当弓箭出现后,威力无比的“马其顿方阵”就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② 为什么有史以来最强的马其顿方阵,最后会被罗马人给破掉
马其顿方阵是马其顿王国创建的一种强大的旷野战术。这种战术最大的特点,是攻击强劲,防守严密,无坚不摧,无人可破。马其顿王国也依靠这套马其顿方阵,征服希腊,攻陷巴比伦,横扫欧亚,成为历史上疆域广阔的大帝国之一。
(马其顿方阵)
前面说了,中国奴隶制时代最正规的战争,是两支军队用战车排成方阵,往中间冲杀,依照力量来硬拼。
但是,后来很多战术逐渐摆脱了这样一种形式。比如长勺之战中,曹刿就不按套路出牌,等敌人三次击鼓,军队注意力松懈,力量减弱以后,再发动冲击。以此打败齐军。再比如晋楚之战,晋国也是利用“避退三舍”,把楚国诱进他们的埋伏圈,给予了楚国极大的杀伤。到了后来,孙武、吴起、孙膑这样的谋略家出现后,奴隶制时代的那种方阵形式,就全部给瓦解了。
罗马人之所以能够打败马其顿王国的强大无比的马其顿方阵,靠的也是灵活与谋略。
马其顿方阵虽然强大无比,无坚不摧。但是这种方阵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必须在平整的地方上打仗,而且阵型必须保持齐整不乱。如果遇到的地方不是那么平整,或者对方先采用冲乱其阵型的方式。那么,他们6.3米长的长矛,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实际上,罗马人正是采用这种方式,破了马其顿方阵的。他们首先是把马其顿军队引到不平的地方去,接着从侧翼往马其顿方阵里面钻洞。马其顿的步兵方阵前方和后方都坚不可摧,但是侧翼却是他们的盲区。罗马人的短剑和盾牌,正好可以从侧翼打进去,搅乱马其顿方阵的阵型,然后再实行各个击破。
毕竟这个阵型是由人组成的,并非是铁板一块。当它不是铁板一块的时候,它笨拙不灵活就显露出来了。而马其顿王国灭亡后,这种方阵就再也没有人使用过了。
③ 马其顿方阵的方阵简介
自公元前333年的伊萨斯之战和公元前332年的高伽米拉会战以来,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传遍了古代地中海区域,马其顿的敌人提起马其顿方阵就会感到颤栗,因为亚历山大大帝使得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是不可战胜的。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古代战争同现代战争一样,战术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马拉松之战希腊人之所以大胜波斯人,主要就是在战术上占了上风。
古希腊世界中的早期战斗模式主要是由贵族出身的战士们之间进行的单兵格斗战。随着盔甲护具逐步从皮革制过渡到青铜制,士兵们的防护力得到了增强,但动作却变得愈加迟钝。特别是古希腊军队广泛装备的青铜圆盾沉重无比,必须以数道皮带绑缚在左臂上才能支撑得住,使用时甚为不便且只能防护身体的左侧面。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在军队的主力转为由非职业军人出身的有产市民构成后,为了互相掩护缺乏防护的身体右侧并有效地进行战斗,方阵战术大约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应运而生。
公元前418年,斯巴达人在曼丁怪亚战场上为了使唤方阵步伐整齐,还专门建立了笛子队,步兵们踏着笛子的节奏而缓慢地前进。
公元前4世纪,方阵战术在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和他的继承者亚历山大的时代发展到了顶峰,基本队形变为手持6米长枪的16人纵队、并有骑兵和排成松散队形的轻步兵掩护配合。各兵种有机结合成原始的多兵种混成部队,在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中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在亚历山大死后,马其顿方阵仍旧作为最强的步兵战斗队形君临于战场之上,但亚历山大创造出来的诸多战术却没能得到继续发展,反而停滞不前。步兵装备变得更为沉重、机动能力进一步退化;而本该掩护方阵侧翼的骑兵部队却反而被削弱了。后来,马其顿王国和他们的方阵败给了罗马人和他们的无敌军团。
④ 马其顿方阵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只有亚历山大才能使用
每当在历史圈提到马其顿方阵,就有很多人出来大骂,说这是西方的伪史。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为了向世界宣扬他们的伟大,才编制出来的一套谎言。甚至还有人说,这是什么共济会搞出来的玩意,目的是向全世界洗脑。到底有没有共济会,我真的很好奇。我们抛开各种猜测,仅以现有的史料来进行分析马其顿方阵。很多人都把马其顿方阵理解错了,认为它仅仅只是步兵玩的东西。其实马其顿方阵是一个多种兵种组合起来的混合战队。它的厉害之处到底在哪里呢?
其实马其顿方阵的最厉害之处还在于团队协作水平。前面有枪兵挡住对方的攻击,把对方死死咬住,然后亚历山大指挥重骑兵从侧翼或后方对敌人进行猛烈的突击。这种以奇制胜,灵活掌握战场变动性,抓住战场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才是别人复制不了的。不是马其顿方阵不厉害,而是亚历山大和拿破仑一样,都是一个军事奇才。
就凭枪兵那些长矛,那么远的距离,能穿透敌人的盔甲吗?而且那玩意儿攻坚能力也很一般啊。不要告诉我冷兵器时代打仗不穿盔甲。另外马其顿方阵里的弓兵,也是相当牛的。其实马其顿方阵很象二战时德军的钢甲战队。步兵保持强大的队形,骑兵和弓箭手随时可以出击。他们像一个大车轮一样,向敌方残酷地碾压过去。
⑤ 马其顿方阵是有史以来攻击力最强的阵型,后面如何被罗马人破掉
马其顿方阵是马其顿王国创建的一种强大的旷野战术。这种战术最大的特点,是攻击强劲,防守严密,无坚不摧,无人可破。马其顿王国也依靠这套马其顿方阵,征服希腊,攻陷巴比伦,横扫欧亚,成为历史上疆域广阔的大帝国之一。
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把步兵和骑兵结合起来协同作战的方阵。步兵居于中间,骑兵分居两侧。步兵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杆6.3米长的长矛,所有的长矛错落有致地向前挺进,同时也可以立刻倒转过来对着后面,整个方阵就像一个刺猬一样。除此外,两边的骑兵则灵活推进,协同配合。在步兵方阵冲散对方队形之后,骑兵来回冲杀,对敌人进行各个击破。
实际上,罗马人正是采用这种方式,破了马其顿方阵的。他们首先是把马其顿军队引到不平的地方去,接着从侧翼往马其顿方阵里面钻洞。马其顿的步兵方阵前方和后方都坚不可摧,但是侧翼却是他们的盲区。罗马人的短剑和盾牌,正好可以从侧翼打进去,搅乱马其顿方阵的阵型,然后再实行各个击破。
毕竟这个阵型是由人组成的,并非是铁板一块。当它不是铁板一块的时候,它笨拙不灵活就显露出来了。而马其顿王国灭亡后,这种方阵就再也没有人使用过了。
⑥ 求马其顿方阵的详细资料,人员组成和武器来源之类。 马其顿方阵里有奴隶吗
1.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希腊重步兵方阵的改良方阵。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
自公元前333年的伊萨斯之战和公元前332年的高伽米拉会战以来,马其顿方阵的威名传遍了古代地中海区域,马其顿的敌人提起马其顿方阵就会感到颤栗,因为亚历山大大帝使得方阵变成了一种传奇:他是不可战胜的。马其顿方阵,是一种早期步兵作战时的战术。在荷马时代以前,步兵打起仗来像一窝蜂似地杂乱无章,所以,具有严格阵法的马其顿方阵能轻易地打败数量上占优势但较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古代战争同现代战争一样,战术也是很重要的因素。马拉松之战希腊人之所以大胜波斯人,主要就是在战术上占了上风。
2.人员组成
常备兵
数量较多,携带马其顿长矛(长13~14英尺,双手操作,后期的超过18英尺。长矛末端有配重利于平衡,兼做长矛折断时之备用武器。),直径2英尺的圆盾。 方阵中士兵们手中的盾牌在保护自身左侧的同时也掩护了相邻战友身体的右侧,一旦最前排的士兵倒下后,原先位于第二排的士兵将迅速填上他留下的缺口。第一排的士兵一般都是半蹲着,将长矛对准前方,而第二排士兵则是将矛搭在第一排士兵的肩上,这样可以增强正面对骑兵的杀伤力。而整个方阵战术的精髓就在于全部士兵同心协力、齐头并进,临阵脱逃者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
轻装步兵
矛的长度短一些,盾的直径大一些(可以遮住跪着的士兵的全身),盔甲稍轻一些。机动性更好。
骑兵
年轻贵族组成的重骑兵。手持一根马其顿长矛。等待作战时,往往将长矛搁在肩上,矛头稍向下。冲锋时,长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个敌人后,往往让长矛留在他的身体里不再拔出,然后,再用刀剑继续进行战斗。等到战斗胜利结束后,再去找回那些长矛。
马其顿伙伴骑兵(Heteroi)
辅助兵
装甲很轻甚至无甲,以标枪,弓箭和投石器为主要兵器。
⑦ 有史以来攻击力最强的马其顿方阵是如何被罗马人破掉的
马其顿方阵是马其顿王国创建的一种强大的旷野战术。这种战术最大的特点,是攻击强劲,防守严密,无坚不摧,无人可破。马其顿王国也依靠这套马其顿方阵,征服希腊,攻陷巴比伦,横扫欧亚,成为历史上疆域广阔的大帝国之一。
(马其顿方阵)
前面说了,中国奴隶制时代最正规的战争,是两支军队用战车排成方阵,往中间冲杀,依照力量来硬拼。
但是,后来很多战术逐渐摆脱了这样一种形式。比如长勺之战中,曹刿就不按套路出牌,等敌人三次击鼓,军队注意力松懈,力量减弱以后,再发动冲击。以此打败齐军。再比如晋楚之战,晋国也是利用“避退三舍”,把楚国诱进他们的埋伏圈,给予了楚国极大的杀伤。到了后来,孙武、吴起、孙膑这样的谋略家出现后,奴隶制时代的那种方阵形式,就全部给瓦解了。
罗马人之所以能够打败马其顿王国的强大无比的马其顿方阵,靠的也是灵活与谋略。
马其顿方阵虽然强大无比,无坚不摧。但是这种方阵也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必须在平整的地方上打仗,而且阵型必须保持齐整不乱。如果遇到的地方不是那么平整,或者对方先采用冲乱其阵型的方式。那么,他们6.3米长的长矛,就起不到什么作用了?
实际上,罗马人正是采用这种方式,破了马其顿方阵的。他们首先是把马其顿军队引到不平的地方去,接着从侧翼往马其顿方阵里面钻洞。马其顿的步兵方阵前方和后方都坚不可摧,但是侧翼却是他们的盲区。罗马人的短剑和盾牌,正好可以从侧翼打进去,搅乱马其顿方阵的阵型,然后再实行各个击破。
毕竟这个阵型是由人组成的,并非是铁板一块。当它不是铁板一块的时候,它笨拙不灵活就显露出来了。而马其顿王国灭亡后,这种方阵就再也没有人使用过了。
⑧ 马其顿方阵是不是只有希腊人使用过
1 马其顿士兵的分工
正规常备兵:数量较多,携带马其顿长矛(长13-14英尺,单手操作,后期的超过18英尺),直径2英尺的圆盾。
轻装步兵:矛的长度短一些,盾的直径大一些(可以遮住跪着的士兵的全身),盔甲稍轻一些。机动性更好。
骑兵:年轻贵族组成的重骑兵。手持一根马其顿长矛。等待作战时,往往将长矛搁在肩上,矛头稍向下。冲锋时,长矛向下方刺出。刺中第一个敌人后,往往让长矛留在他的身体里不再拔出,然后,再用刀剑继续进行战斗。等到战斗胜利结束后,再去找回那些长矛。
辅助兵:装甲很轻甚至无甲,以标枪,弓箭和投石器为主要兵器。
2 马其顿军队编制。
马其顿方阵这种军事编制跟现代军队的编制极其相似。通常64名甲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即初级方阵)。初级方阵跟现代的一个师相同,是自成体系的多兵种作战部队,它除了重步兵外,还包括(在满编的情况下)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骑兵团,总计8192人。每个联合方阵由四个初级方阵组成,相当于现代一个小型的军或野战军,约32,000人。这就是亚历山大典型的远征部队的编成情况。
3 方阵的布置
作战时排成很长的横队,纵深16人,士兵与士兵之间有着较大的间隔,马其顿长矛通常握在离柄端3至6英尺的位置,方阵头上4至6排士兵的矛头对准前方,后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势有的倾斜,有的垂直于地面,各不相同。每个纵列的排头三人和末尾一人属于关键位置,因而选用骁勇而技术高强的士兵。作战时,整个方阵常常以坚固的密集队形跑步向前推进,就象一把攻城锤猛烈冲击敌人的队伍。
为了保护侧翼和后方,战斗开始前轻装长矛兵在方阵的后面排成纵深约8人的横队,而辅助兵(大部分是重步兵的勤务兵和粮秣征收员)则在方阵前面排成散兵横队,两翼配置骑兵和一定数量的轻装长矛兵。
4 优点:自身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以完整的横队勇猛地冲向敌人,给尚未从骑兵袭击中恢复过来的敌人以更沉重的打击,正面的攻击力极其凶狠,难以阻挡。
5 缺点:一旦对方突破侧翼,矛阵中的长矛兵很难 抵抗剑兵的进攻。对付密集箭阵的能力弱,无论是轻骑射兵,还是步射集团,只要能驱散轻步兵,列阵的长矛手几乎是任凭射杀。
个人以前常常奇怪于希腊德重装步兵如何在山地上进行成功的作战。这个疑惑最早源自阅读色诺芬的《长征记》,当时感觉很奇怪——这支希腊雇佣军约有一万人,除了数百名临时拼凑的投石手和弓箭手,再加上数十名同样是拼凑的骑兵外,几乎都是重甲长矛兵。而这支部队居然在一系列的山地战中打得有声有色,无论是波斯正规军还是凶悍的山区部落都没能挡住他们。
后来随着阅读的加深,发现自己是把对马其顿方阵的认识和希腊方阵混淆了。因为希腊长矛只有6-9英尺,也就一人多高,复杂地形上散开做战没有问题。马其顿长矛有15英尺,根本无法在复杂地形作战。不过,马其顿长矛步兵实际上也分为两种类型:正规常备兵和轻装步兵。前者数量较多,携带马其顿长矛,后者配备制式希腊长矛。但是,在崎岖不平的地形上,正规常备兵则把长矛跟行李放在一起,改用较短的希腊长矛进行战斗。(题外话:如果想对此有个感性直观理解得话,强烈推荐去找Total War这N款游戏来玩,其中摆出的步兵方阵简直就是教科书般经典)
不过到了罗马时代,希腊和马其顿方阵彻底变得畸形了,以至于刻板僵化。
⑨ 马其顿方阵
我想,那个方阵是对付骑兵用的
利用骑兵的冲击惯性,对冲击本方阵的骑兵造成杀伤。。。
因为楼主也提到,枪很重,方阵的机动性大大降低,所以这样的方阵的作用就是在军队大阵前,对敌方骑兵造成冲击阻碍。(因为就算骑兵不会傻到往上撞,也会绕开从而减缓冲击速度。。。)
⑩ 马其顿方阵是怎么破的
马其顿方阵看上去就像是人肉坦克一般,令人心惊胆寒。然而,尽管它称雄一时,但终究还是存在着诸多弊端,在敌人了解了这一阵型后,很快就找到了破解的方法,打破了马其顿方阵坚不可摧的神话。
其实,在军事史上,并没有哪一种方阵能够占尽一切优势。马其顿方阵是在希腊方阵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在其诞生之初,确实如同人肉坦克一般,在欧洲战场上所向披靡。可是,一旦敌人熟悉了这一阵型,它的优势也就不再具备了,势必要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