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谁发明的切脉

谁发明的切脉

发布时间:2021-08-24 13:05:15

1. 中医切脉诊断最早的人是谁

据中国现存比较早的史籍《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记载是扁鹊最早诊脉,作为书面答案吧。 原文是: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太史公司马迁的话还是很可信的。我同意且支持这个说法。如果别人说不对,你就翻这句给他看。《黄帝内经》以前的人当然是会的,但他们没留下证据。写的时候写扁鹊,心里知道是历代的前人就好。

2. 【中醫知識普及】中医“切脉”之术是谁发明

导读:中医看病,免不了要望、闻、问、切,所谓切就是摸摸患者手腕部的脉搏,俗称切脉,亦称脉诊,切诊。 切脉,是中医科医生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更是中医辨证的拿手好戏。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通过按二指,常能相当准确地判断患者患病的部位和性质,推测疾病的进展和预后,窥察体内邪正盛衰等情况。 相传,距今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晋国上卿赵简子有一次病例,昏迷不醒,众人皆认为他死去。请当时的名医扁鹊判断,扁鹊从赵简子的手腕部按及还有微弱的脉跳,断言未亡。经他精心调治一周,终使赵起死回生。 又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举国上下正忙于筹办驱魔祛邪的祭祀。询问之后方知原来是虢国太子已断气半日。扁鹊急上前察看,经摸脉搏、按体温,断定太子属假死,其奄奄一息之态患的是尸厥(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休克)。当即与弟子用针刺、热慰之法抢救。待虢太子醒来后,再以汤药精心调治二旬告愈。故后人普遍认为扁鹊是发明切脉察病术之鼻祖,正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里所言: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中医的切脉术可谓博大精深,且颇灵验。但把它吹捧得玄之又玄,则莫过于历史上宫廷医官为皇亲国戚的夫人千金们看病时的牵线切脉了。 据传,清代慈禧太后有一次患顽疾,陈御医就是在既不能目睹其神色、又不敢探问其病情的状况下,隔着帷帐在红绿丝线上切脉,后小心翼翼地开了三贴药方。太后服后,果然药到病除,特赐予他妙手回春金匾一块。但牵线切脉毕竟属故弄玄虚之举,乃历代医官因受缚于封建礼教不得以而为之的骗技。 据传,陈御医晚年隐居后才敢透露当年为老佛爷牵线切脉成功获重赏之事的内幕。当他获悉将召自己为慈禧看病的消息后,急忙变卖家产,重金贿赂太后身边的内待、宫女,得知太后之病乃贪嗜螺肉所致食积顽症。牵线切脉时,他先强装镇定,后心中有数地开出消食健脾的处方,终使老佛爷药到病除,化险为夷。 其实,中医诊察断病,素来须望、闻、问、切四管齐下四诊合参,才能准确地辨证施治,这是众人熟知的常识。至于中医切脉的专着,当推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和时代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最驰誉中外。 顺便一提,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医的切脉术作为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新项目,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并已取得长足的进展。如对检测脉象仪器的研制、脉图的描记、数据的分析、血循环与脉象的研究等都已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

3. 两千年前,我国最早用“切脉”方法诊病的医学家是:

就是两千年前的扁鹊!

4. 切脉是谁发现的

中医的独特的诊病方法——脉诊,即切脉,俗称“号脉”。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
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脉动分成了三“寸、关、尺”三部。
左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分属不同的脏腑,认为可以反映相应脏腑的病变。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况,右关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肾(命门);左寸反映心,左关反映肝,左尺反映肾与膀胱。
仔细观察,大家可以发现:远端的寸部对应的是人体最上部的心、肺(上焦,呼吸与循环系统);中间的关部,对应肝、脾胃(中焦,消化系统);近端的尺部对应肾、膀胱(下焦,泌尿生殖系统)。如此,小小的“寸口”,却俨然成为人体五脏六腑的全息窗口。
仅此还不够,在切脉的时候,还要用三种不同的指力去按压脉搏,轻轻用力按在皮肤上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为“沉取”。寸、关、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称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脉,临床意义不同。通常,脉浮于外者,病位浅,沉于里者病位深。
切脉时还有许多讲究。首先,要求安静,包括外环境的安静与医患两者心神的安静。患者在诊脉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静后方可诊脉。医者切脉前一定要静心,调整呼吸,并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指下,细心切按一分钟以上。诊脉时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在同一水平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其次,切按时医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关部,再根据患者身高调整三个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儿则用一指(拇指)诊脉,不分三部。
学习诊脉,必须先了解正常的脉象。正常脉称为“平脉”、“常脉”。每分钟跳动70—80次左右,节律规则,脉型不粗不细,不浮不沉,不刚不弱。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如果发现相反脉象,如冬天脉浮、胖人脉浮、瘦人脉沉等,提示脉象异常
摸脉以桡骨头内侧为关脉,中指定关脉,拇指为寸脉,无名指为尺脉。左手寸脉为心,关脉为肝,尺脉为肾;右手寸脉为肺。关脉为脾,尺脉为命门。体会各手指下轻取为浮为表证,重取为沉为里证。根据三指情况及病人叙述症状,经长时间的总结、探索,就可以以脉测病人的各方面症状,达到90%以上的准确率。
正常的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常脉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一呼一吸)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60~90至,且应指有力。中医认为常脉一般都有胃气(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脉至数来去清楚,无三五不调,亦不过快或过慢)、有根(尺脉候肾,如两尺脉沉取有力而柔和,即是脉象有根)。

5. 我国对脉搏研究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最早使用“切脉”来诊断病症的是() A..李时珍 B.扁鹊 C

华佗是外科鼻祖发明麻沸散、五禽戏著有《青囊经》.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孙思邈 ,是著名的 医师 道士 ,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 药王 ”,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 李时珍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还著有《奇经八脉考》.
故选:B.

6. 脉学的起源

我们从《战国策》、《史记》等书中可以找到扁鹊的传记和病案,其中起死回生是这方面的著名故事。有一个,扁鹊带着弟子路过虢国,听说太子死了,虢国正忙着办丧事。一路上,人们都在谈论太子的病,扁鹊留心听着。根据大家谈论的病情,他迅速进行判断,认为太子可能害了尸厥(假死)病。于是,扁鹊急忙赶到王宫,要求给太子治病。经国王同意后,扁鹊被带到灵堂。他仔细观察太子的脸色,又摸了摸太子的脉搏。然后,又解开太子的衣带,摸了摸太子的胸口。最后,他吩咐弟子取来针,在太子的头顶和身上有关穴位进行针灸,并且给他热敷。大约过了几个时辰,太子终于完全清醒过来。扁鹊救活太子后,人人都夸他是起死回生的神医。通过此事,也可以看到扁鹊在切脉方面造诣很深。正是由于他了解了太子的脉象,知道脉搏尽管跳得微弱缓慢,但还能救活,因此才采用了相关的治疗措施。据《史记》记载,扁鹊最初诊脉时无固定部位,凡有浅表动脉部位,都可诊循,以后才改为以寸口切脉为主。他发明的寸口是人体经脉会合处,切诊寸口可以了解人体气血运行情况。他发明的寸口切脉法一直沿用到今天。难怪司马迁曾赞扬他说:“到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之后,我国脉学知识经过多年经验积累而越来越丰富,但也十分繁杂、零散,需要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并使之规范化,以便于学习、掌握和临床运用。令人欣慰的是,距医圣张仲景时代不远的汉末晋初产生了一位医学家,他担负起了这一光荣的使命。此人就是在我国医学史上首次总结脉学的王叔和。王叔和出身寒门,对医学特别喜爱。他刚行医的时候,因为家贫,穿得破破烂烂,人们都瞧不起他,也不相信他的医术。有次他来到河南洛阳,想寄住在药铺里行医,可是门面较大的药店掌柜见他那副穷愁潦倒的样子,都不肯收留。后来他到一家小药铺,说了许多好话,才得以寄住下来为四方过客治病。由于医术精湛,他33岁被聘为太医令。王叔和对脉象一直保持浓厚兴趣,他治病非常重视切脉,每次看病总是仔细分辨不同病情的脉象,记下来后认真加以研究,久而久之便总结出许多经验。做了太医令后,他更是有条件阅读到许多医学典籍,潜心钻研。在对医学史上有关脉学的资料进行认真鉴别和整理的基础上,他撰写了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脉学专著《脉经》。它吸收扁鹊、华驼和张仲景等古代著名医学家的理论,首次总结了两晋以前的脉学经验,对脉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它的问世,对我国和世界医学都有很大影响,使中医诊脉、脉学成为一门系统科学,奠定了脉学诊断基础。

7. 望闻问切是谁发明的

望闻问切是扁鹊发明的,望闻问切最早源于《难经》第六内十一难,《难经》原名《容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汉族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

名称:望闻问切

拼音:wàng wén wèn qiè

释义:指观气色,合称四诊。

出处:最早应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

资料拓展:

造句:

1、 等我望闻问切之后,再对症下药。

2、中医师都是经过望闻问切后,才对症下药。

3、那医生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医术十分高明。

4、两人寒暄以后,孙老先生给赵淑娴一番望闻问切,认为赵淑娴并无病情,宽慰了几句以后就要告辞。

5、一番望闻问切之后,郎中点点头起身道,“大将军,这位小友看来体质甚佳,身上的内伤已经基本痊愈,现在只要再修养几日,待伤口愈合就可以了!”。

6、大婶,中医中讲究的是四字‘望闻问切’,经过刚才望闻两字,本少看到大婶双眼眼圈微黑,双眼眼珠暗淡无光,典型的没有休息好或者是无法休息好。

7、通过望闻问切,发现该患者嘴唇紫而干,舌头暗红,舌边缘紫黯,脉沉弦。

8、昔日扁鹊的望闻问切就是这个说法,而段老先生的佐助之术就是对应的第二点,想来以段老先生的高超技术应该能查探清楚的。

8. 诊脉是中国人发明的吗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 脉诊著名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他把我国古代 脉诊的发明完全归功于扁鹊,并不确切。据历史记载,我国 脉诊的渊源很古,例如,传说中的上古医生做贷季、鬼臾区等已经讨论了脉诊。到春秋战国时期, 脉诊已经达到相当水平。当时开始出现的重要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和稍晚的《难经》中,已经对 脉诊有许多详细论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药文献帛书——《 脉法》、《阴阳脉症候》,也有用 脉诊判断疾病的宝贵材料。这些都说明早在两千多年前, 脉学已成为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9. 两千年前,我国最早用“切脉”方法珍病的医学家是

战国时代的医学家秦越人是我国中医脉学和望诊的创导者,也是世界上最早用“四诊法”给病人诊病和治病的医生。
秦越人(约公元前360年--约公元前310年)是战国时代的渤海郡莫县人(今河北省任邱县北)。生活贫苦,少年好学。青年时曾担任过“舍长”,即旅店的管理人。
一天,在他旅店里,住着一位医术高超的名医叫长桑君。秦越人对他照顾的十分周道,诚恳地向他求教。长桑君被秦越人虚心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于是接受了他拜师求医的请求,从此秦越人刻苦钻研医术,掌握了许多医术,尤其是掌握了切脉方面的治疗技术,成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民间医生。他反对巫术医病,明确提出,信巫不信医是六不治之一。所谓“六不治”是秦越人提倡科学治病,反对迷信思想的著名论断。他说:“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这就是说骄傲蛮横达到不讲道理的程度得了病是第 一个不能治好的。“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这就是说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还贪利图财得了病第二个不能治好。“衣食不能适”是“三不治”,“阴阳并藏气不足”是“四不治”,“形嬴不能服药”是“五不治”。并提出“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左图为“神医扁鹊”)
秦越人经过长期行医,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总结了我国医学上治疗疾病的传统方法:“望”(即看气色),“闻”(即听声音),“问”(即问病情),“切”(即按
脉搏)。他尤其精通切脉和望诊,用这两种医疗方法,治好了许许多多的重病患者。由于他医道高明,又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人们称赞他有起死回生的本领,把他比做远古(黄帝时代)传说中的“神医扁鹊”,称他为“扁鹊先生”。
在《史记》、《战国策》中载有扁鹊(秦越人)的传记和病例,在民间传诵着他的许多故事。如一次扁鹊来到齐国,一见齐桓公,发现他气色很不正常,诚恳地说:“国君您有病了,现在病在皮肤里,是在浅表部位,如不治疗,就会加重的。”齐桓公认为自己没病。过了五天,扁鹊又对齐桓公说:“国君您的病已经在血脉里,不治恐怕加重”,齐桓公根本没理睬。又过了五天,扁鹊又对齐桓公说:“国君您的病已在肠胃之间,不治会加重的”齐桓公仍不听劝告。半个月过去了,扁鹊又见到齐桓公时什么话也没说,扭头就走。桓公派人问扁鹊为什么这样?扁鹊说:“一个人生了病,轻的时候不治,一拖再拖,等病进入骨髓,可就没有什么办法医治了,今君已病入骨髓,没有办法治了。”齐桓公听后,仍不以为然。又过了五天。齐桓公的病突然发作,浑身疼痛难忍,才想起扁鹊话,忙派人请扁鹊给他医治,这时扁鹊已离开齐国到秦国去了。讳疾忌医的齐桓公,病情日益恶化,很快的死去了。
又如扁鹊到了虢国,听说太子中邪暴死,他不以为然。经他仔细查看后断定为昏厥症。于是采取针刺和热敷的方法,使病人慢慢苏醒了过来,接着服用汤药,终于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扁鹊的名字传遍了当时各国。
扁鹊不是专门愿为王室贵族治病的御用医生,而是经常关心群众的疾苦,他带领自己的徒弟们背着药箱,跋山涉水,四处奔走,采用针灸、按摩和外科手术等多种医疗方法为民众治病。他们来到赵国都城邯郸,听说妇女多病,就主动为患病的妇女们治疗。后途经东周都城洛阳,发现这里年纪大的人多患耳病和眼病,他们就担任“耳目医”,治好了很多耳聋眼花的老人。当他们来到秦地咸阳,了解到那里儿童多病,便担任“小儿医”,治好了许多儿童。后来扁鹊来到秦国,因诊治秦武王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妒忌杀害。
秦越人死后,他的医术由徒弟们继承下来。传至汉代,有人把他的医疗理论和经验,编写了《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为我国宝贵的医学遗产。

10. 二千年前,我国最早用“切脉”诊病的医学家是()A.李时珍B.扁鹊C.华陀D.张仲

A、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还著有《奇经八脉考》.
B、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孙思邈,是著名的医师道士,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后人誉为“药王”,许多华人奉之为“医神”.符合题意.
C、华佗是外科鼻祖发明麻沸散、五禽戏著有《青囊经》.
A李时珍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还著有《奇经八脉考》.
D、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辩证法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李时珍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药物学家,
故选:B.

阅读全文

与谁发明的切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海信濮塘 浏览:376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报告制度 浏览:747
现在电影版权谁最多 浏览:566
邵阳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553
马鞍山德伟 浏览:231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