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怎样的先进文化

创造怎样的先进文化

发布时间:2021-08-24 05:06:11

A. 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坚定理想信念。
二、要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三、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誉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四、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五、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B. 论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在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健康说理的批评和反批评。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注意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政治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对学术问题,要提倡学术民主、平等讨论、相互切磋。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鲜活的实际、火热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时代的高起点上,不断推动文化观念、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的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准确把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展变化的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服务群众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多给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做到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要坚持重在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要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行业自律等手段,推进文化领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C. 怎样保持中国文化先进性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促进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文化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努力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和艺术民主,在学术问题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争鸣和切磋,提倡健康说理的批评和反批评。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促进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注意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政治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对学术问题,要提倡学术民主、平等讨论、相互切磋。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双百”方针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针。科学的进步、理论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创新,都必须长期坚持“双百”方针。要把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既反映时代精神,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鲜活的实际、火热的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丰富土壤和不竭源泉。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文化建设才能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深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扎根亿万人民群众之中,从中提炼创作的选题,激发创作的灵感,挖掘创作的素材,不断推动文化观念、内容、形式和手段的创新。要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文化承接着过去又昭示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结合时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做到洋为中用,博采众长。
文化建设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以其固有的文化传统为基础而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国各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我国有着优秀的“和合”文化传统,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和重要价值取向。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要发掘民族和谐文化资源,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营造和谐氛围,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形式,既要体现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又要充满着鲜活的时代气息,并以民族的形式、科学的内容和大众的方向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必须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借鉴是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建设和谐文化,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离不开对各国有益文化成果的学习与借鉴。必须坚持洋为中用,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把它熔铸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中。既要学习引进优秀的外来文化,又要抵御外来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袭和渗透,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努力维护和保障我国的文化安全。要积极推进文化创新,站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繁荣是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
管理是文化繁荣发展的有力保障,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要坚持重在建设,把文化建设作为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通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要坚持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行业自律等是手段,推进文化领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D. 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一定社会的先进文化是这个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讲,由于其本身就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因而在她那里,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在根本上也是一致的。这就是说,在当代中国,我们党着眼于发展先进文化,一个重要的物质前提在于,我们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先进文化是和中国先进生产力及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相联系的文化。先进生产力是前提和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因此,离开了先进生产力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先进文化无从谈起,三者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它会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先进文化与当代先进科技密不可分,就目前科技发展的态势而言,不与先进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文化不应称之为先进文化。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遗憾百年,决不可再错过已经开始的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领域的革命。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其成员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心理素质、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的总和。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是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格的体现,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的总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凝聚的精神纽带,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起着精神支柱、精神动力的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弘扬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竞争。经济全球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我认同危机,而增进民族认同是民族精神的基本功能。追求发展是中国的现实主题。“知耻而后勇”的自尊、自强、自信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就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民族精神既是中国现代化的动力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任何一个民族,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其民族精神的先进性,就不仅要弘扬民族精神,而且要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是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比较而言,培育民族精神更根本、更迫切。民族精神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活力,民族精神在弘扬中培育,在培育中弘扬,这是民族精神保持活力、民族保持生命力的唯一途径。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的民族精神更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民族精神不只是一个如何弘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与时俱进地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问题。

培育民族精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题中之意和必然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而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做到“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通过民族精神的凝聚作用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开拓创新,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中,“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就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中华民族成员的根本利益。在中国,人民的利益就是民族的利益,向人民负责就是向民族负责,这是民族精神维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终基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同时,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在“始终”。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才能保证自己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才能保证自己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领导核心。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更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即以创新的形式吸引人。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方式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嵌入民族精神的培育,就能以更加贴近民众心理、情感的方式得到认同。

民族精神培育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统领着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培育,保证了民族精神培育的正确方向和先进内容。民族精神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在新世纪的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培育的民族精神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华。新世纪中国反映时代精神精华的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以,新世纪的民族精神培育工作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下进行。

一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因素的综合国力成为衡量一个民族是否强大的首要条件。邓小平早就强调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反映了这种时代精神,新世纪的中华民族精神也必须反映这种时代精神,并为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二是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民族文化中活着的部分。但是,民族精神也有狭隘与宽容、封闭与开放、先进与落后之分。狭隘、封闭、落后的民族精神必然导致自负的民族自我中心主义、种族主义、最终阻碍和窒息本民族的发展,甚至给整个人类造成不幸。所以培育新世纪的民族精神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培育宽容、开放、先进的,因而也是健康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精神。为了保证民族精神始终体现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民族精神中精华部分,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精神中优秀的部分,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整合创新。三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民族精神要真正成为一个民族成员所共享的精神,就必须符合这个民族中绝大多数成员的根本利益,任何离开利益的意识和精神都不能长久和持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执政为民,新世纪的民族精神的本质也在于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进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利益。

E. 先进文化是指什么

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外来文化 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

F. 如何积极创造正能量文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共同理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3、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涉及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4、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G. 中国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要怎样建设

作为公务员,我们要清楚,思想文化领域,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就会去占领。从根本上铲除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一方面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逐步铲除不良思想文化存在的条件和土壤;另一方面要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引导人们自觉地划清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不良思想文化的界限,增强抵御不良思想文化的免疫力和战斗力。当前,我们公务员主要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其次,要注重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捕捉灵感、吸取智慧,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充分反映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新要求。

再次,还划清文化遗产中精华同糟粕的界限,既继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又吸取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第四,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尤其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魅力和实践效果,使其成为抵制不良思想文化侵袭的中流砥柱。

第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铲除不良思想文化赖以滋生的土壤。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自主调节相结合,努力克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短期性和滞后性等天然缺陷,减少或消除这些缺陷的负面作用及其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第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从制度上保证经济社会生活的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严格执行文化市场监管的法律法规,坚决纠正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使文化场所成为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场所,决不为不良思想文化的残存和传播提供空间。

第七,增强阵地意识,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文化传播体系。面对迅猛发展的科技革命和新的传播媒体的出现,在文化传播领域抢占制高点,是当前抵制不良思想文化侵蚀的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传播体系,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H. 联系实际谈谈在当代中国如何进行发展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一定社会的先进文化是这个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讲,由于其本身就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代表者,因而在她那里,先进文化与先进生产力在根本上也是一致的。这就是说,在当代中国,我们党着眼于发展先进文化,一个重要的物质前提在于,我们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先进文化是和中国先进生产力及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相联系的文化。先进生产力是前提和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因此,离开了先进生产力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先进文化无从谈起,三者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它会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先进文化与当代先进科技密不可分,就目前科技发展的态势而言,不与先进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文化不应称之为先进文化。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遗憾百年,决不可再错过已经开始的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领域的革命。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其成员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心理素质、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的总和。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认同,是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格的体现,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的总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它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凝聚的精神纽带,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来说起着精神支柱、精神动力的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弘扬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竞争。经济全球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我认同危机,而增进民族认同是民族精神的基本功能。追求发展是中国的现实主题。“知耻而后勇”的自尊、自强、自信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就在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民族精神既是中国现代化的动力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任何一个民族,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其民族精神的先进性,就不仅要弘扬民族精神,而且要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是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比较而言,培育民族精神更根本、更迫切。民族精神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活力,民族精神在弘扬中培育,在培育中弘扬,这是民族精神保持活力、民族保持生命力的唯一途径。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我们的民族精神更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中华民族在新世纪的民族精神不只是一个如何弘扬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与时俱进地培育新的民族精神的问题。

培育民族精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题中之意和必然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而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因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要做到“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通过民族精神的凝聚作用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开拓创新,聚精会神抓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中,“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就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就是中华民族成员的根本利益。在中国,人民的利益就是民族的利益,向人民负责就是向民族负责,这是民族精神维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终基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同时,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在“始终”。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才能保证自己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才能保证自己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领导核心。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尤其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不仅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更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即以创新的形式吸引人。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方式贯彻和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一个十分有效的途径。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嵌入民族精神的培育,就能以更加贴近民众心理、情感的方式得到认同。

民族精神培育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三个代表”重要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统领着文化建设和民族精神培育,保证了民族精神培育的正确方向和先进内容。民族精神本身是中性的,但是在新世纪的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我们培育的民族精神应该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反映时代精神的精华。新世纪中国反映时代精神精华的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以,新世纪的民族精神培育工作必须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下进行。

一是在知识经济时代,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因素的综合国力成为衡量一个民族是否强大的首要条件。邓小平早就强调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反映了这种时代精神,新世纪的中华民族精神也必须反映这种时代精神,并为发展中国先进生产力提供精神动力。二是体现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民族文化中活着的部分。但是,民族精神也有狭隘与宽容、封闭与开放、先进与落后之分。狭隘、封闭、落后的民族精神必然导致自负的民族自我中心主义、种族主义、最终阻碍和窒息本民族的发展,甚至给整个人类造成不幸。所以培育新世纪的民族精神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培育宽容、开放、先进的,因而也是健康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族精神。为了保证民族精神始终体现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民族精神中精华部分,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精神中优秀的部分,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实现整合创新。三要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民族精神要真正成为一个民族成员所共享的精神,就必须符合这个民族中绝大多数成员的根本利益,任何离开利益的意识和精神都不能长久和持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执政为民,新世纪的民族精神的本质也在于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进中华民族每个成员的利益。

阅读全文

与创造怎样的先进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海信濮塘 浏览:376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报告制度 浏览:747
现在电影版权谁最多 浏览:566
邵阳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553
马鞍山德伟 浏览:231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