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用哲学观点解释创造

用哲学观点解释创造

发布时间:2021-08-23 14:38:21

Ⅰ 有人说创意源于富有创造力的头脑,请运用哲学道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我认为这句话本身就太绝对了
只是一种无意而有意之间的灵感罢了
或许应该是之所以有创造力,是来自有创意的头脑吧
哈哈LOL

Ⅱ 用哲学的观点解释到底怎样的生活才是值得

生活就是不断地经历聚散分合,并努力找寻自我的过程。
生活又像做文章一样,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论是功成名就,还是一败涂地。一觉醒来,日子还是照样要过。学着以平常心对待世间的各种变故。古人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这个境界吧。
假如还没有到这个境界,那我们又该如何?
是选择自甘堕落,随波逐流,还是励精图治,勇往直前。
不论你以前是怎么选的,但是在经历了那么多的悲欢离合之后,我们也该有理智的选择了。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经历人世间的一切苦难。就像当年的释迦摩尼,放弃高贵的身份和安逸的生活,离开故乡,独自寻找那解除众生痛苦的方法。
有时,我会大胆的猜想:我们原本是满天神佛,因感受到了众生的痛苦而起了恻隐之心,下界和众生一起经历。希望有一天,众生能和他们一样,脱离低级趣味,顿悟成佛!
几亿年过去了,恐龙灭绝了,猴子进化成了人类,人类也活了几千年了。

Ⅲ 用哲学的观点说明“一切都已经是命中注定,为何还要努力”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

没有谁能注定人的一生,的确你的出生也不是注定的,即使你妈妈已经怀孕了;也是有变数的。比如怀孕两个月,还是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比如睡眠,比如饮食,比如安全等;在这些方面都会影响你的发育。当然在每一时刻,你也都是确定的,比如你出生时的样子;但之后的成长也是一直存在变数的,安全问题,养育问题,屋边的池塘,你交往的儿童,你的幼儿园伙伴和伙食等都在影响你。长大了,你认识的不同的人,有更多的因素在影响你。但要认识到主要因素。人常说人生有几个关键点,关键点成功了,你就进入一个更好的环境发展,比如进了大学,比如找到了一个好工作,比如找了一个好老婆等都是关键点,这些又在影响你的未来。比如你的儿子,你的女儿,你的事业等等。
所以没有什么命中注定一说,是封建社会愚昧人们的思想,别再傻了。他们当然希望你认同这一点,这样你就不和他们争了,他们吃香喝辣,而老百姓因为多信奉这个,就老老实实早起晚睡的劳作,被他们愚弄和欺辱而不抗争,因为他会认为这是命里注定的,挣扎也没有用,实际上不是。他们在欺骗百姓和人们

醒醒吧孩子,努力去赢得自己的明天

Ⅳ 经济学原理可以如何用哲学观点解释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来源于其他自然科学,哲学的发展也受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哲学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方法论的指导!经济学也不例外!

Ⅳ 用哲学的观点解释宇宙形成的过程.(大学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的作业...)

以宇宙整体为前提,重新解释物质、运动和时空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在没有形成整体认识之前,人们对局部的关系认识必然是混乱的。只有上升到整体认识时,人们才可能理清各局部之间的关系。目前,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等概念还都是人们在局部认识时期的产物,在这些问题的认识上人们是存有很大的分歧和争议的。只有当我们站到宇宙整体的这个高度上时,问题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本文以宇宙整体为前提,对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等哲学概念进行了重新解释。

以盲人摸象与宇宙为例

盲人摸象是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一个寓言故事。传说,有人从王宫里牵出一头大象,许多人前来围观。几个盲人也争先恐后地去摸。第一个盲人摸到象牙,就大喊起来:“我知道了!我知道大象的样子了!它像根棍子。”“不对!”另一个扯到象耳朵的盲人说,“它像一把大蒲扇。”第三个盲人摸到象腿,也嚷起来:“错了!错了!它像根柱子。”“不!不!”第四个盲人摸着象身子说:“明明是一堵墙嘛!”最后一个抓到象尾巴的说:“你们都错了!它像根绳子。”盲人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通常,人们都是用盲人摸象来比喻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很少有人会真的把自己当作一个盲人来看待。因为人们都觉得,自己之所以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看见”事物的其他方面,而不是因为我们“看不见”这些方面。事实上,对于世界的真实面目而言,明眼人与盲人是没有任何区别的,我们可以说是全盲的——是真真正正、彻头彻尾的“盲人”。世界就在眼前,而我们却永远都不能“看见”它。我们知道,人类的眼睛与耳朵、鼻子、舌头等一样都只是人体的一种感觉器官,与别的感觉器官一样,它所看到的一切也都不是外界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东西,它“看到”的只是我们的一种感觉——一种存在于我们大脑里面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我们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但它也只不过就相当于是盲人手里多出来的一双拐棍,它只能帮助我们探索更广的范围和更丰富的细节,却不能帮助我们“看见”世界的本来面目。实际上,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要远比盲人摸象复杂得多和艰难得多,这是一种在全盲的情况下对外界进行的一种漫无目的的摸索,这是一个以鲜血和生命为代价的残酷的过程:被火烧伤以后才知道那玩艺儿不能摸,被老虎咬掉屁股后才知道那玩艺儿会吃人,目睹了爆炸现场的残肢碎块后才明白炸药那玩艺儿能炸死人……。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盲人摸象的故事,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盲人之争,比如,哲学上的物质和意识,物理学上的光的波动说和粒子说,牛顿的绝对时空与爱因斯坦的相对时空……。

实际上,像故事中的盲人所遇到的这类问题还是很好解决的,首先一点,他们已经知道了自己是在摸大象,当发现每个人摸到的大象都不一样时,只要他们能意识到每个人所摸到的都可能只是大象的一部分,那么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有两种方法可以消除他们之间的争论,一种办法是把大象整个儿摸一遍,这样他们就能消除彼此之间的争议;另一种办法是,把各种说法全部综合起来,以大象为前提,在整体的基础上对各种观点重新进行解释,这样他们也有可能得到一个比较一致的、相对合理的认识:棍子有可能是大象的牙,柱子有可能是大象的腿,扇子有可能是大象的耳朵,绳子有可能是大象的尾巴……。

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要比盲人摸象更为复杂。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漫长的过程中,我们“摸”到了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等等概念。像盲人们一样,我们也在为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而争论不休。所不同的是,盲人们摸象时,有人在旁边告诉他们是在摸大象,而现在却没有人告诉我们是在摸什么,更不会有人告诉我们摸到的是什么。虽然我们也都对每个概念进行了解释,但所有的解释却都显得是那样的牵强、那样的不合道理。我想,如果我们对每个概念的解释都是合理的话,那么人们也就自然不会再对它们存有如此大的争议了,试想一下,谁会对象牙、象耳、象腿、象尾这种说法持有异议呢?我们会不会也是像盲人那样对这些概念进行了错误的解释,把象牙当成了棍子,把象腿当成了柱子呢?

盲人们可以通过把大象整个儿摸上一遍的方式来达成共识,但我们不可能把物质、时间、空间等等统统都摸上一遍。那么,我们现在有没有可能在某个整体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概念进行重新解释来解决这些争议呢?盲人之争在大象这个整体上得到了合理的解决,那么物质、时间、空间、运动这些概念会不会也在某个整体上实现统一呢?

目前看来这一点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因为统一这几个概念的东西早就出现了,只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它而已。这个东西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它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宇宙。只要我们把宇宙看成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的基础上,对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等概念进行重新解释,那么所有的争议就可能全部烟消云散了。

有人可能会说:凭什么说宇宙就一定是统一我们认识的那个大象呢?我们会不会早已经摸到了宇宙之外的一些东西呢?比如,一个盲人并没有摸到大象,他只是摸到了大象旁边的一颗大树,而另一个则摸向了路边的马蜂窝……。

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对于世界的真实面目而言,我们人类是全盲的,就像盲人永远无法知道大象长的什么样子一样,我们也永远不可能知道宇宙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子的。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所有认识都不是世界的本来样子,它只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一种解释——人类是在用自己的感觉来解释这个世界的。我们是先把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赋予了世界本身,然后又进一步认为世界就是我们所观察到的这个样子。比如,看见雪时,我们感觉到了“白”,于是我们就认为雪是白色的;摸到象牙时,我们感觉到了“光滑”,于是我们就认为象牙是光滑的。其实,“白”和“光滑”都不是雪和象牙本身的东西,它们只是我们的一种感觉而已,是我们把自己的感觉赋予了雪和象牙——把雪解释成“白色”,把象牙解释成“光滑”。基于上面所说的这种情况,我们人类可以说是根本无法保证自己对世界的解释就一定是正确的——与世界的本来面目相一致。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只是让我们对事物的各种解释都显得更为合理而已。

我们所说的宇宙指的是我们所能感知的最大范围,我们把所感所知的一切东西都规定在宇宙之内,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对它的每一部分进行解释,所以这里是不会存在有宇宙之外的任何东西的。当盲人们不知道自己在摸什么时,他们有可能是摸到大象,也有可能会摸到大象旁边的大树或者路边的马蜂窝,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这些东西的认识,他们可以把所摸到的一切定义为“宇宙”,然后对它的每一部分进行解释:宇宙包括大象、大树、马蜂窝……。可能还会有人担心:万一他们把所摸到的这一切定义为“大象”,那岂不就错了么?其实,这样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我们知道,名字只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它只是人们相互之间交流的一种工具而已,它是用来统一人们的思想的。如果他们把大树和马蜂窝也定义为“大象”的一部分,那他们必然就要把真正的大象叫做“小象”或者“猫猫狗狗”之类的什么东西。这种情况的出现只是妨碍人们之间的交流,但它并不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比如,在我国福建莆田一带,就把爸爸叫做阿叔,妈妈叫做阿姐。

可能还会有人问:我们又如何能够判断对概念的解释是否合理呢?我认为,判断概念合不合理的依据是,关键要看这些概念之间有没有矛盾。如果有矛盾,那么这些概念的解释必然就是不合理的。比如,芝诺悖论就反映出了我们对运动的解释不够合理;物质与意识之争则反映了我们在物质和意识的认识问题上存有误区……。当然了,我们还是不能保证没有矛盾的解释就一定是合理的,只能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它是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因为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一些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原来看似合理的解释可能就会变得不合理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以新的整体为基础,重新对各种概念进行解释。

受感知能力的限制,人类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必然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在没有形成整体认识之前,人们对局部的认识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局部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是混乱的,既可能交叉重叠也可能对立矛盾。只有当局部认识上升到整体认识时,人们才可能理清各局部之间的关系,对事物的认识才能变得清晰和调理。目前,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等概念还都是人们在局部认识时期的产物,在这些问题的认识上人们是存有很大的分歧和争议的,只有当我们站到宇宙整体的这个高度上时,问题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

Ⅵ 帮忙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几句话~~

1.这是因为马克思认为之前的哲学都是形而上学(马哲意义上的),不能为现实的实践提供帮助。也就是,之前的哲学在于解释世界,而马哲不仅解释世界还改造世界。
2.真理有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之分。
3.理性和伦理,这是康德所关注的话题,并且在康德哲学中处于同样重要的位置。
4.宇宙,社会,人,都是处于一种动态之中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我们用一成不变的观念去对待它们,肯定会处于一种谬误之中。
5.是说人在自然界中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人会思考,这就使人脱离了他自己的这种自然状态。
6.自由有抽象与具体的之分。
7.这是卢梭社会契约论的前提。如果没有一种契约,那么个人之间将会陷入无休止的战争中,而国家的出现将会在整体上带来一种秩序,使个人处于一种安稳的状态。

Ⅶ 请用哲学观点解释下:人为什么会对某个现象产生观点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世界观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对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和观点。这些看法和观点经过哲学家的加工和整理,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形成为哲学学说。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分不开的。所谓方法论是指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是世界观,用这一总的根本的看法为指导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便是方法论。一切哲学都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人类既然要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然会对所有产生的现象产生观点,并通过以前所积累的知识加以解释,形成新的科学学说,不能解释的用神话代替,形成神话学说,随着人类认识的增加最终将会用科学学说来代替。这就是人为什么会对某种现象产生观点的原因。

Ⅷ 用哲学的观点阐述我的理想

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的对象以及它的基本问题是什么?这是哲学一般问题中必须首先回答的。
一、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是与通常局限于某种具体对象的知识体系不同的学问。在汉语中,“哲”是聪明的意思,在希腊文中则意味着爱智慧,所以,按照字义解释,哲学是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然而,这并不足以表明哲学的实质。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因此,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或者说,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作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同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有所不同的。任何一个健全的成年人都会在其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一定的世界观。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人类从其诞生时开始,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刻都需要同周围的现实世界打交道。为了获得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等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变革自然界的生产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仅要认识周围的自然界,也要逐渐地积累对自己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在实践中人们就是凭借这些认识向自然界索取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的。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开始,人们只是对个别的具体事物有所认识,久而久之,这种认识逐渐丰富并联贯起来,就形成了对诸如人类同周围世界的关系,包括世界的本质、世界上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等等问题的看法,这些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就是世界观。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一般是不系统的,缺乏理论的论证和严密的逻辑性。哲学则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和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所以,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的世界观,是以总体方式把握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体系。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不是自发的,而是要通过自觉的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的。
当人们形成了一定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从而世界观也就成为指导人们观察、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方法论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也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人们的世界观并不都是一样的。因为:第一,在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由于实践水平、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不同,致使人们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也有的所不同。第二,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根本利益和在社会生活中分工的不同,使得各自对社会发展、人生追求的看法和态度有所不同,因而他们的世界观也会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不仅不同阶级有不同的的世界观,即使同一阶级内部的不同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发展时期,其世界观也会呈现出差别性。所以,作为理论形态世界观的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阶级之间,其内容和形态也有许多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一定的哲学只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从属于一定阶级并为该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哲学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只能在社会分裂为对立的阶级,从而一部分人得以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因此,哲学从其产生的那天起,就深深地打上了剥削阶级的烙印,为剥削阶级所垄断并且为他们服务。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才意味着劳动人民真正有了自己的哲学。
哲学的产生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推动的,同时,科学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历史的每一阶段上,哲学、科学和文化都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哲学的发展,有一个同具体科学浑然一体而后分化出来的过程。当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在一些比较先进的国家里,基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和需要,推动了天文学、数学、力学等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与此同时,人们对一些社会现象也获得了一定的认识。人们在不断积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进行理论概括,于是就形成了早期的哲学。当时,哲学和许多具体知识掺杂在一起,更多的是被人们当作知识的总汇。直到近代,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地理上的新发现,自然科学才开始了独立探索的进程,从而逐步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了日益增多的独立的学科。这一事实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进步,既有利于自然科学和其他具体知识的发展,也有利于哲学自身的发展。然而,当时的一些哲学家味于哲学和具体科学分化的趋势,往往把哲学看作是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他们认为,各门具体科学只能提供不完全的、相对的真理,只有哲学才能提供完全的、绝对的真理。实际上,他们妄想借助于纯粹思辨来获得对自然界的终极认识,赋予自己以高居于科学之上并把科学纳入自己体系的特权,结果不仅造成自己的僵化,而且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同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既反对以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科学之科学”,也反对否定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积极作用,使具体科学脱离哲学的指导的错误倾向。
一般说来,与具体科学不同,哲学的对象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从整体上和运动中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内容和普遍形式。就哲学的知识形态说来,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各门具体知识都是人们对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把握。哲学作为世界观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是它的显著特点之一。它不是各类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其中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和关系加以高度抽象概括的结果,是关于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把握人与世界关系的一般知识。哲学和具体科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哲学和具体科学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离开实践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哲学知识和科学知识。但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知识体系又具有不同的层次。人们把在实践中获得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经过加工整理归入不同层次的各门具体科学;而所有这些知识又成为哲学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加工整理的材料,哲学理论就是对这些材料作进一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最一般的结论。就具体科学和哲学这两个大的知识层次同实践的关系来看,二者同是来自实践,这是它们的共性;但具体科学同实践的关系更为直接,哲学则相对地比较间接,这又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在人类知识的大厦中,哲学和具体科学密切相关。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自身生长的土壤;而具体科学则以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们在发展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贯通的。
首先,哲学依赖于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植根于具体科学的土壤中,不断从具体科学所提供的新的材料、经验和知识中总结概括出哲学的一般结论。否则,哲学作为一门最抽象、最概括的学问,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也就会枯竭,失去自己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其次,具体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是哲学特有的功能之一。科学史证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缺乏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失去工作的方向并出现思想混乱。许多有重大科学成就的科学家都非常重视哲学的理论思维,自觉思考认识论、世界观的问题。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曾说过:“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他的工作方向。”爱因斯坦也说过:“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要是这真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二者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哲学和具体科学互相作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交织汇合成人类认识真理的长河。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作为理论形态世界观的哲学,是从总体上研究人和世界的关系的。而人和世界关系最本质的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是因为:人作为考察人和世界关系的主体,本身既是这个世界的存在物,又是一种有意识、能思维的社会存在物,人的存在与活动,时刻都发生着精神和肉体的矛盾。同时,人们在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一方面所面对的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又往往从自身的特定地位,按照某种思维方式去看待世界的存在和属性,并且依自己的意愿和智慧去塑造外部事物,把自己的精神属性赋予物质世界,这就必然发生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矛盾以及二者谁决定谁的问题。
早在人类发展的最初级阶段,人们还不清楚自身的生理构造同,不明白做梦是怎么一回事,因而往往把人的精神活动看作是一种寄寓于肉体中并在死后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的灵魂活动。同时,人类发展的早期,人们的科学知识十分贫乏,对自然界的特性、规律的了解极为有限,他们以为万物都和人一样具有生命和灵魂,因而把自然力人格化为某种超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原始的“灵魂不灭论”、“物活论”和原始宗教观念。这种关于灵魂和肉体、精神和自然界的关系的思考,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史前形态。
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不仅是人和世界关系的两个最本质的方面,也是两个哲学上最高的范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极其繁多,数不胜数,归结起来无非属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这两类现象。思维和存在是哲学的两个最高范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反映着人与世界关系的最根本的方面。因此,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任何哲学体系都不能回避的问题,都必须按照各自的方式作出自己的回答。而且,任何哲学体系的建立,对于哲学其他问题的解决与展开,也都要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为起点和中心。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两个突出的方面。其中,关于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现实世界究竟是由思维或精神创造的,还是从来就自在存在着的?世界的本质和基础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这些问题在哲学史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它研究世界本身的存在和本质问题。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是一切哲学的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它规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以及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因此,恩格斯把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另外还有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亦即世界可否为人所认识、人的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这在哲学史上属于认识论范围,它所涉及的是认识的本质、认识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问题。历史上的绝大多数哲学家或从唯物主义立场,或从绝对唯心主义立场,各自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但也有一些哲学家否认人们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哲学史上把他们称为不可知论者或怀疑论者。
哲学基本问题的本体论意义的方面和认识论意义的方面是互相联系着的。历史上的哲学家对这两个方面一般都在不同程度上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但由于时代不同,人们对这两个方面研究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有时侧重于本体论方面,有时则侧重于认识论方面。在前资本主义时期,哲学研究的重点一般侧重于本体论方面;到了近代和现代,在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科学技术空前繁荣的推动下,哲学研究更多侧重于认识论方面。这种研究侧重点的变化,意味着人类认识的发展和深化,是时代赋予哲学研究的新课题和需要开拓的领域中。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研究本体论的重要性,割裂哲学基本问题两个突出方面的内在联系。当代西方某些学者认为哲学只应研究认识论,本体论研究没有意义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是不容割裂的。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哲学家对世界可知性问题的回答,其确定性的内容是由他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回答所决定的,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人的认识实际发生过程来说,都只有回答了本体论的问题以后才能回答认识论的问题。即使是那些否定本体论的哲学家,在他们解决认识论问题的基本倾向和态度中,也总是包含着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所以,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出发点,认识论总是渗透和贯穿着本体论,认识论是不能脱离本体论的。当然,本体论也不可能离开认识论。不仅人们对本体论问题的回答本身就是认识的结果,而且人们之所以提出并回答本体论的问题,其目的也在于解决认识论的问题,为人们观察、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确立根本的出发点。
在漫长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各种哲学观点层出不穷,无数哲学流派形态各异,但哲学所有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论,无非分别属于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是第二性的,都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凡是断言精神、意识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物质是第二性的,都属于唯心主义阵营。这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哲学史上曾出现过主张物质和精神是两个平行的本原的二元论,但它并不是独立于上述两大派别之外的第三派别。因为二元论的主张不可能坚持到底,最后往往以臆造出一个凌驾于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之上的本原(如上帝)为其结局,实际上仍然未能跳出唯心主义的窠臼。
哲学理论上的差异和两大哲学派别的存在并不是偶然的,是有其深刻社会历史的、阶级的和认识的根源的。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为理论形态的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当时有所发展但又很不足的生产力状况、阶级剥削制度的形成与存在,也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化提供了社会条件。一方面,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人们同大自然搏斗,只有首先承认外部自然界的客观存在,生产才能得以进行,这种认识经过哲学家的提炼和理论化,就成为唯物主义哲学;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只有低下的生产力与尚处于萌芽阶段的科学,人们还远不能破解周围自然之谜,而从事脑力劳动的学者又往往脱离生产实践,片面强调和夸大精神的作用,这些就构成了唯心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在阶级社会中,唯物主义哲学总是同历史上处于上升时期的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或集团相联系,因为他们的利益在不同程度上同历史前进的方向相一致,因而敢于面对现实,揭示事实的真相。与此相反,唯心主义哲学则往往同历史上没落的、反动的阶级或集团相联系,由于他们的利益和历史发展的潮流相违背,为了维护或恢复自己的反动统治,为其存在的合理性作论证,就必然夸大精神的作用,掩盖事实的真相,把希望寄托于某种幻想的精神力量之上。唯心主义不仅仅是人们的认识受到种种局限的反映,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适应剥削阶级或集团欺骗人民、安慰自己的需要。所以,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是阶级社会中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在哲学上的反映。
此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产生还有其深刻的认识论根源。从总体上看,唯物主义观点是正确的,唯心主义观点是错误的。但是,无论客观世界还是人的认识,本来就充满了复杂的矛盾。在认识和实践中,人们总要遇到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它们的相互作用中无疑精神力量、主观因素也具有巨大作用,但如果把它无限夸大和绝对化,割裂精神和物质、主观和客观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列宁曾说过:人的认识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些曲线中的任何片断、碎片都能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从认识论上看,唯心主义就是把认识的某个特征、方面、部分加以片面夸大,使其成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结果。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是错误的,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它也有其现实的生长点,是人类认识之树生长出来的观念形态,有其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所以,对待唯心主义不应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应对其进行具体分析,采取科学批判的态度,在否定它的思想体系的同时,并不拒斥其中所包含某些合理因素和合理思想。

Ⅸ 有人说:创意来源于富有创造力的头脑。请运用哲学道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1.该观点合理,创意离不开人脑。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上看,意识是人脑专的技能……没有人脑就没有意属识的产生。3.意识来源于客观存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Ⅹ 用哲学观点解释社会热点问题 都可以哈 谢谢

用哲学观点可以解释社会热点问题,重要的是在宏观上解释问题,也即从世界的本质上解释。

比如超女现象,哲学上可以解释为是新观念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在青少年中人性解放观念使然,求新求变的思想在发挥着作用。

阅读全文

与用哲学观点解释创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海信濮塘 浏览:376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报告制度 浏览:747
现在电影版权谁最多 浏览:566
邵阳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553
马鞍山德伟 浏览:231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