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轩辕剑祝融创造的是吗
传说轩辕皇帝曾经铸造过一柄神剑,名“轩辕夏禹剑”。根据传说,众神采首山之铜为黄帝铸“轩辕剑”,后传与夏禹,更名为“轩辕夏禹剑”。剑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剑柄一面书农耕畜养之术,一面书四海一统之策,轩辕夏禹剑是一把圣道之剑。它表征的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五谷丰登的幸福,四海一统的强盛,然而这些美好的愿望,精神的图腾,却全部镌刻在作为武器的“轩辕夏禹剑”上,这隐寓着中华民族祈求五谷丰登,同时又坚决以武抗敌的决断,只有这样,才能在作为武器的剑上镌刻上幸福安康的符号,两个相反的范畴,战争和和平。当他们“如一”的时候,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天下大治,乃是一种道的境界。
② 祝融有什么能力
祝融,本名重黎,中国上古神话人物,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据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说祝融为颛顼帝孙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黄帝赐他姓“祝融氏”。在日常用语中,「祝融」是火的代名词;一些报纸的新闻标题经常把「祝融」作为火灾的代称,尽管这是
③ 祝融是什么意思
祝融
传说中的古帝,以火施化,号赤帝,后人尊为火神。有人说祝融是古时三皇五帝三皇之一。住在昆仑山的光明宫,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说祝融原叫重黎,在担任火正官时,黄帝赐他姓“祝融氏”。
道场
自燧人氏发明的转木取火,但有了火种不会保留和使用,后由祝融发明了使用火和留火种的方法后,黄帝封了他为主管火的正火官。后因祝融对南方的情况比较熟悉,又派了他来到衡山附近做司徒,死后葬于衡山,故南岳衡山就是祝融的道场。现衡山的最高峰叫祝融峰,山顶还有一座祝融殿。
祝融与共工之战
祝融因为教会人类使用火,人们对祝融都非常之崇拜,但水神共工看不过眼,心想世界万物离不开水,为什么人类只崇拜祝融,而不崇拜自己,越想越气愤。于是集四湖五海之水冲向昆仑山,把昆仑山上的圣火浇灭,顿时全世界漆黑一片。祝融得知非常愤怒,骑上火龙,与共工大战起来,水此终是往低处流,洪水从昆仑山下落下来,祝融乘机发起进攻,把共工烧得焦头烂额。共公输得不顺气,一气之下撞向不周山,谁知不周山是天柱,天柱给撞断了,天也塌下来,给世界万物带来灾难,于是就引来女娲补天的故事。按今天的话来说这可以说是女娲补天的前传。
另一说法,伏羲死后共工作乱,黄帝派祝融平叛,虽然打败了共工,但没有杀死所有共工氏成员,黄帝杀了祝融。后由他的弟弟吴回担任火正官,依旧称祝融氏。
另外,三国时南蛮王孟获之妻亦叫祝融夫人,相传是火神祝融之后裔。
④ 火神祝融的主要事迹
祝融,本名重黎,中国上古帝王、上古巫族的大巫,以火施化,号赤帝,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古时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葬衡阳市南岳区。据山海经记载,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尽头衡山,是他传下火种,教人类使用火的方法,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扬动听、感人肺腑的乐曲,相传名为《九天》,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奋,情绪高昂,对生活充满热爱。另一说祝融为颛顼帝孙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黄帝赐他姓“祝融氏”。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之阳,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南岳最高峰称为祝融峰。在日常用语中,祝融也是火的代名词。后改编为游戏角色和《三国演义》祝融夫人的角色。
⑤ 祝融的基本介绍
祝融部落所处的时代,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时代,距今大约3000—5000年。其原始居地与颛顼部落的原始居地大体一致,主要分布在河南嵩山、新郑一带。《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郑(新郑),祝融之虚也。”《汉书·地理志》说:“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之火正祝融之虚也。
其中心地在今河南新密市曲梁乡古城寨一带。该部落活动范围相当于今新密市东南部和新郑西部。祝融,颛顼之曾孙,本名重黎,为帝喾火正,甚有功,能光明天下,帝喾命之祝融。其弟吴回,继居火正,为祝融。其后,部落遂以祝融命之。
⑥ 火神祝融的故事
在神话当中,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发生战斗,共工失败后,他就一头撞向不周山,支撑天穹的不周山被撞倒,天就破了个大洞,天火从九天之外倾泻到凡间,仁慈的女娲不忍看到人类受苦,就在九州找七彩石炼石补天。
事实上,在古代,禅让制社会中,祝融和共工都是官职,又称火正和水正,司职与火神和水神一样。
汉族的火神崇拜,同样有"流派"区别。以形象和来历言,一般都以祝融为火神据说他本是颛顼氏的后代,本名重黎,也叫吴回,帝喾(即高辛氏,传说中古代部族的首领)当政时,官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乃命曰"祝融",死后为火官之神。又相传,大禹的父亲鲧偷窃了天帝的息壤,天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山海经·海内经》);成汤伐夏桀时,天帝令祝融降火于夏城(《墨子·非攻下》),帮助成汤灭夏。在后世的民间传说中,祝融常以女子的形象出现,称"祝融夫人"。此外,民间俗信亦有以炎帝或燧人氏为火神的说法,如谓远古时燧人氏钻木取火,使人类进入熟食阶段,后人尊为火神,又称火德真君,定时祭祀。也有一些地区的火神崇拜并无具体来历,或称南方火帝君,或称种火老母,等等。以火神祭祀的日期与行事言,各历史时期和各地区的风俗也不一致。如上古时的火神之祭在夏天,汉晋以降,这一传统以夏季祀灶的方式得到延续。又如,四川等地以夏历四月初八为火神"生日",届时士农工商进香并祀神或演戏娱神。鲁南地区以正月初七为祭祀火神之日,民间有组织"火神会"的风俗,除去火神庙朝拜外,全体会员还要聚餐两次;此外,火神形象相貌凶狠,三头六臂,并有风火轮、火葫芦、火印、火剑、火弓等火器配备,酷似神话传说中"哪吒"的变态。
与民间俗信的形形色色相似,现代学人对传统的火神崇拜的源流等问题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西南一些地区以燃烧的火焰或火塘作为火神的化身或象征,当是火神崇拜的端初形式,连同相关的仪式、祭词和禁忌在内,其中所包含着的观念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火的作用既感戴又畏惧的双重认识,因而更多地保持了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的原始风貌。至于炎帝、燧人、祝融等司火之神,是战国以后才被创造出来的人格化火神;其他如火德真君、种火老母之类,均出于更往后人的编造。 采纳哦~~
⑦ 祝融是什么神
火神。
祝融用火为人们造福,所以,后人把他尊为火神,每年都要进行隆重的祭祀,以表达人们对祝融的感激和纪念。火神祝融的传说,带有神话色彩,但它反映了人类同火灾作斗争的一种希冀,寄希望于火神能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光明和幸福,驱除邪恶,消灾免祸。
祝融传说:
尧时,洪水滔天,浸山灭陵,黎民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尧令鲧去治理洪水,可是九年过去了,毫无成效。后来,鲧知道天上有一种称为“息壤”的宝物,只要用一点投向大地,马上就会生长起来,积成山,堆成堤,于是鲧想办法到天上偷了息壤到人间。
用它堵塞洪水,大地终于渐渐看不见洪水踪迹了。但是,天帝知道息壤被窃,就派火神祝融下凡,在羽山地方把鲧杀死,并夺回余下的息壤。天帝还命祝融监视人间治水,命他掌管一方水的大权。由于祝融属南方之神,所以就合水火为一神,兼任南海之神了。
⑧ 祝融的历史发展
祝融部落联盟的其他部落为夏、商所灭,只有季连部落实力较强,得以保留下来并被迫从河南嵩山、新郑一带迁移。《史记·楚世家》说:“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世。”季连部落传至穴熊时衰落了,其后裔分散在中原、蛮夷等地。季连部落活动地域我董姓属炎帝部落联盟(而非黄帝部落联盟)一员——祝融部落,在贵州省关岭县晒甲山上四、五千年前所刻‘红崖丹书’可以证明这点。祝融部落又分为己、斟、彭、妘、曹、芈六部落,后己又分出董、彭又分出秃,史称祝融八姓。我董部落当时称惠连部落,是一支继承祝融部落制绳存火传统,擅长用一种叫董的草制绳的部落,以董草为图腾。
⑨ 祝融从哪个故事
黄帝时候有个火正官,官名叫祝融,他的名字叫做容光,是一个氏族首领的儿子,生成一副红脸膛,长得威武魁伟,聪明伶俐,不过生性火爆,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火冒三丈。那时候隧人发明钻木取火,还不大会保存火和利用火。但容光特别喜欢跟火亲近。所以十几岁就成了管火的能手。火到了他的手里,只要不是长途转递,就能长期保存下来。容光会用火烧菜、煮饭、还会用火取暖、照明、驱逐野兽、赶跑蚊虫。这些本领,在那个时候是了不得的事。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有一次,容光的爸爸带着整个氏族长途迁徙,容光看到带着火种走路不方便,就只把钻木取火用的尖石头带在身边。
一次,大家刚定居下来,容光就取出尖石头,找了一筒大木头,坐在一座石山面前“呼哧呼哧”钻起火来。钻呀,钻呀,钻了整整三个时辰,还没有冒烟,容光很生气,他嘴里喘着粗气,很不高兴。但是没有火不行,他只好又钻。钻呀,钻呀,又钻了整整三个时辰,烟倒是出来了,就是不起火。他气得脸子黑红,“呼”地站起来,把尖石头向石头山上狠狠砸去。谁知已经钻得很热的尖石头碰在石山上,“咔喳”一声冒出了几颗耀眼的火星。聪明的容光看了,很快想出了新的取火方法。他采了一些晒干的芦花,用两块尖石头靠着芦花“嘣嘣嘣”敲了几下,火星溅到芦花上面,就“吱吱”冒烟了。再轻轻地吹一吹,火苗就往上窜了。
自从容光发现石头取火的方法,就再也用不着费很大工夫去钻木取火了,也用不着千方百计保存火种了。中原的黄帝知道容光有这么大的功劳,就把他请去,封他当了个专门管火的火正官。黄帝非常器重他,说:“容光呀,以后就任命你为祝融好了,祝就是永远,融就是光明,愿你永远给人间带来光明。”容光听了非常高兴,连忙磕头致谢。从此,大家就改叫他祝融了。
黄帝在位的时候,南方有个氏族首领名叫蚩尤,经常侵扰中原,弄得中原的人无法生活。黄帝就号令中原的人联合起来,由祝融和其他几个将领带着,去讨伐蚩尤,蚩尤人多势众,尤其是他的九九八十一个兄弟,一个个身披兽皮,头戴牛角,口中能喷射浓雾,好不威风。开始打仗的时候,黄帝的部队一上大雾就迷失方向,部队之间失去联系,互不相顾。蚩尤的部队就趁势猛扑过来,打得黄帝所部大败,一直向北逃到涿鹿才停下来。黄帝被蚩尤围在涿鹿,好久不敢出战。不久,因发明了指南针,就再也不怕浓雾了。后来祝融见蚩尤的部下都披兽皮,又献了一计,教自己的部下每个人打个火把,四处放火,烧得蚩尤的部队焦头烂额,慌慌张张地朝南方逃走。黄帝驾着指南车,带着部队乘胜向南追赶。赶过了黄河,赶过了长江,一直赶到黎山之丘,最后终于把蚩尤杀死了。祝融由于发明了火攻的战法,立了大功,黄帝重重封赏了他,他成了黄帝的重要大臣。
黄帝的部队班师回朝时,路过云梦泽南边的一群大山。黄帝把祝融叫到跟前,故意问道:“这叫什么山?”祝融答道:“这叫衡山。”黄帝又问:“这山的来历如何?”祝融又答道:“上古时候,天地一片浑沌,像个鸡蛋。盘古氏开天辟地,才有了生灵。他活了一万八千年,死后躺在中原大地之上,头部朝东,变成泰山;脚趾在西,变成华山;腹部凸起,变成嵩山;右手朝北,变成恒山;左手朝南,就变成了眼前的衡山。”刚刚说完,黄帝紧接着又问:“那么,为什么名叫衡山。”祝融马上答道:“此山横亘云梦与九嶷之间,像一杆秤一样,可以称出天地的轻重,衡量帝王道德的高下,所以名叫衡山。”黄帝见他对答如流,非常高兴,笑呵呵地说:“好哇!你这么熟悉南方事务,我要委你以重任!”但黄帝并不说出是什么重任。
队伍在衡山驻扎下来了。黄帝登上最高峰,接受南方各个部落的朝拜。许多氏族首领会集在一起,大家都很高兴,祝融一时兴起,奏起了黄帝自己编的曲子-咸池之乐,黄帝的妃子嫘祖也踏着拍子,跳起舞来。大家见了,都围着黄帝跳了起来。跳了个痛快以后,黄帝叫大家静下来,说:“我就位以来,平榆罔,杀蚩尤,制订历法,发明文字,创造音律,编定医书,又有嫘祖育蚕治丝,定衣裳之制。现在天下一统,我要奠定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从今以后,火正祝融镇守南岳。”大家一听,都大声喊着:“万寿无疆!万寿无疆!”祝融这时才知道,原来黄帝说的委以重任就是这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