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袁隆平抄的“杂交水稻”:袭
杂交水稻(hybrid rice)指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杂种优势是生物界普遍现象,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是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
东汉毕岚创制三国马均改进的翻车;
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我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就是在翻车上,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
唐代曲辕犁及灌溉工具筒车;
古代西汉赵过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
⑵ 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创造发明
杂交水稻。
⑶ 中国农业是如何起源的发明农业有何重大意义
1)从形成时间来看: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专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属、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3)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
(5)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
(6)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唐代以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并不明显。唐朝时期,茶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这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典型。元朝时期,棉花种植遍及南方,明代已推向江北。明清时期,棉花、蚕桑、茶叶、烟草、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农业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⑷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哪些
再现中国古代江南历史农业文化
前 言
几千年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发明了许许多多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工具和器械,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社会被工业社会所取代,以至于到当代信息社会,曾经为农业社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有的都已尘封为历史,被遗弃或遗忘。这些象征我们祖先农业文明的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奉献给人类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我们应该加倍地珍惜和爱护。
作为年过花甲已退休在家的老人,曾大半辈子依赖于祖辈们传承下来的农村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安稳稳地居家过日子。虽然我的后人都已经走出了红土地,绝大多数古老的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不再为我们所用。但是,作为一笔丰厚的农业文化遗产,我有义务承担起保护它、继承它的责任,为了让子孙后代能够了解曾经辉煌过的我国古老的农业文明。
基于这一考虑,我花费了近两年的时间,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深入乡村进行调查走访,使年代久远的农村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在我的脑海中变得越来越清晰,仿佛我又回到了从前。凭着有限的资料和自己的记忆,我按照一定的比例将许许多多的农村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一一制作出来,保持了实物的原始结构和基本构造,完全可以操作。不敢说是完美无缺,但也可说是精工细作。俗话说: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谨此,也算是尽了一个年过花甲的退休老人,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做出的一点贡献吧!
⑸ 历史上,农业生产技术有哪些进步
公元前356年,商鞅为了发展农业生产,除制定"复其身"的奖励措施外,另一个措施是招徕地少人多的"三晋"之民,来秦国垦荒,为此他制定"徕民"政策。他用法令规定:三晋(韩、赵、魏三国)民众来秦国定居,就有地有房,三代免除徭役,不用参加战争。垦荒的特别优待,10年不交纳赋税。"令故秦兵,新民给刍食"①,让秦国人当兵打仗,新来的人种田解决粮食问题.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把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商鞅制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法令和措施,使秦国的农业得到大发展,秦国也由此更加强盛起来。唐太宗重视农田水利,京官外巡回京太宗先问及此事,因太子冠礼与农时违背而更改.
⑹ 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算科技发明吗
一:科技发明即技术发明
主要内容为:
技术发明应用自然规律解决技术领域中特有问题而提专出创新属性方案、措施的过程和成果。发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提供加工制作的新工艺、新方法。机器设备、仪表装备和各种消费用品以及有关制造工艺、生产流程和检测控制方法的创新和改造,均属于发明。
二:技术发明特点:
技术发明必须是有应用价值的创新,它有明确的目的性,有新颖的和先进的实用性。发明方案既要反映外部事物的属性、结构和规律,又体现自身的需要。发明者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前,已在观念中按功能要求预构所设计的对象,并在发明过程中不断地按优化的功能目标来完善其方案。
三:因此,农业生产工具的发明只要满足以上特点,便属于科技发明,并可以申请专利。
⑺ 唐代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哪些
1、曲辕犁,是唐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耕犁。其辕曲,因以名,区别于直辕犁。因其首先在苏州等地推广应用,又称为江东犁。曲辕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几处重大改进。首先是将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短辕,并在辕头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而且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节省人力和牲畜。
2、筒车(chinese noria)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盛于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构成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色图,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
随着水利的发展,唐代的灌溉工具也有相应的进步。当时,除了以前已有的桔槔、辘轳、翻车还在普遍使用外,人们又创造了连筒、桶车、筒车和水轮等灌溉新工具,都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7)农业生产中的发明扩展阅读:
唐政府很重视农田水利灌溉。据史载,在唐前期130多年中,兴修的水利工程达160多项,分布于全国广大地区。如贞观年间,在莆田(福建莆田)筑诸泉塘、永丰塘、横塘以及国清等塘,总溉田1200顷。又如,714年(开元二年)在文水(山西文水)引文谷水开甘泉、荡沙、灵长、千亩四渠,溉田数千顷。这些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耕地面积达到八百五十万顷,粮食产量也有提高。天宝八年,官仓存粮达九千六百万石。长安洛阳米价最低时每斗仅十三文,青州、齐州每斗仅五文。唐朝后期,由于人口南移加上土地开垦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参考资料:网络-唐朝(中国历史朝代)
⑻ 请说出两宋时期农业上的发明及其发展情况
1.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既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同时,这一时期南方社会相对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宽松的环境。而且统治者都很重视内部实力的加强,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重视农业的发展。
2.这一时期,除了引进占城稻,在水稻的耕作技术和方法上也有新的变化,即从直插法转变为移植法。这种方法改变过去那种直接把稻种撒播在田里的做法,提高了稻苗的存活率。
3.除了水稻外,其他农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北宋末南宋初,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种麦的丰富经验,小麦种植在南方有了更大的发展。小麦的普遍种植,确立了南方稻麦轮种的先进耕作制度。这标志着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4.随着粮食生产的增加,两宋时期我国南方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及福建南部普遍种植,之后又向北推广到江西、两浙等南方各省。这一时期,茶树的栽培有很大的发展,新辟了许多茶园。
5.总之,两宋时期,特别是南宋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明显的标志是“苏湖熟,天下足”格局的形成,这说明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南宋时,我国的经济重心移到了南方。
⑼ 农业生产中人们有什么创造
物理农业:通过声、光、电、磁、热等物理技术,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促进植物生长,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从而达到保持作物稳产、增产,恢复耕地质量,阻止环境恶化与生态恶化,实现农业长久、持久发展的目的。比如:种子磁化处理,小麦增产幅度达8%,玉米增产幅度达11%,蔬菜平均增产在10%左右。 声波助长处理,可促进植物增产、优质、抗病、早熟,使叶类蔬菜增产30%,黄瓜、西红柿等果类蔬菜和樱桃、草莓等水果增产25%。玉米等大田作物增产20%。蔬菜、水果普遍早熟一周以上。 静电除雾除尘,用于温室、大棚生产,对植物气传病害综合防效大于80%;应用于畜禽舍内,能够显著降低畜禽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率,一般可减少6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