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有创造性的名人

有创造性的名人

发布时间:2021-08-22 12:44:51

① 有关古今中外名人创造发明的故事

微波(发现者:珀西·斯宾塞)

美国雷神公司(Raytheon)工程师珀西·斯宾塞又是一位著名的电子学奇专才。 1945年斯宾塞正在测属试用于雷达装备的微波辐射器(磁控管)时,突然感觉西裤的口袋里有点不对劲,甚至听到了咝咝的声音。斯宾塞停下手里的工作,结果发现是它口袋里装的一块巧克力融化了。他猜可能是磁控管发射的微波烤化了巧克力。由此他立刻意识到也许可以把微波应用到厨房烹饪上,于是微波炉诞生了,这种厨具真可谓是全球的小吃爱好者和单身汉们的大救星。

② 名人有创造力的故事

名人创新的例子1、揭开天体的层层面纱

长期以来,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的“地心体系”的理论统治着人们的头脑,托勒玫认为地球居于中央不动,日、月、行星和恒星都环绕地球运行。后来,哥白尼推翻了托勒玫的理论。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阐明了日心说,告诉我们: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而后,布鲁诺接受并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宇宙是无限的,太阳系只是无限宇宙中的一个天体系统。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天体,发现:日球表面凹凸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有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金星、水星都有盈亏现象等。不久,开普勒分析第谷·布拉赫的观察资料,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并提出行星三大运动定律,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基础……因此可以这样说:科学是不断发现的过程,真理是不断创新的过程。

名人创新的例子2、五易画风的白石老人

齐白石,本是个木匠,靠着自学,成为画家,荣获世界和平奖。然而,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功,他永不满足,而是不断汲取历代名画家的长处,改变自己作品的风格。他60岁以后的画,明显地不同于60岁以前。70岁以后,他的画风又变了一次。80岁以后,他的画的风格再度变化。据说,齐白石的一生,曾五易画风;正因为白石老人在成功后仍然马不停蹄,所以他晚年的作品比早期的作品更为成熟,形成独特的流派与风格。

名人创新的例子3、牛顿晚年趋于保守

牛顿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对科学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牛顿的一生有许多伟大的发现:力学三定律、万有引力、光学环、光微粒说、冷却定律以及微积分,然而到了晚年,他的研究陷入了亚里士多德的柏拉图学说的范围而不能自拔。他花了十年的时间来研究上帝的存在,结果自然毫无所得。由此看来,即使是一个伟大的学者,一旦落入陈旧的范畴,就谈不上有丝毫的成就。

③ 具有创造力的名人伟人的事例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詹天佑,字眷诚,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詹天佑詹天佑的详细资料你可以去 http://ke..com/view/8594.htm 看看

④ 名人有创造力的故事

天才音乐家贝多芬

早熟的天才,艰苦的童年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诞生于莱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贝多芬的父亲是当地唱诗班的男高音,是一个经常醇酒的蠢汉。他的母亲是女仆,这是个清贫的家庭。

贝多芬是一个典型的神童音乐家。由于他在音乐上的早慧,十二岁时就被人拿来同名垂青史的音乐神童莫扎特相提并论。他愚蠢的父亲急切地想利用这一点来赚取名利,逼迫小贝多芬整天练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贝多芬的记忆中,他根本就没有享受过父爱。

上天又偏偏赐给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壮-即使成年后也不过1.58米,他的外貌使他从小就遭人讥笑,成年后也难于幸免。
清贫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亲,不惹人喜欢的外貌,所有这些构成了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后的反叛性格和强势作风,也造成了他成年后粗俗的言谈举止。贝多芬被许多同时代的人描述成"粗鲁、固执、脾气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随时随地乱吐痰。"
大约在十二岁左右,小贝多芬在波恩遇见了一位相当好的导师-尼弗。正是尼弗扩大了贝多芬的艺术视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没有厌恶音乐,并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乐风格,使他十三岁就成为管风琴师,并创作了三首奏鸣曲。
1787年,贝多芬动身去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并拜见了莫扎特。当时十七岁的贝多芬默默无闻,而莫扎特早已名满欧洲。可能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连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对这个年经人并没有太大的兴趣。他给了一段音乐让他用钢琴即兴发挥,自己却到隔壁屋子和别人聊天。然而邻屋充满灵感和气势的音乐使得莫扎特不由自主地又跑回钢琴旁-作为伟大的音乐家,莫扎特对于音乐的感悟力是非凡的。他从这个年经人的琴声中听到了无穷的创造力和灵感,因此一俟演奏完毕,莫扎特便对屋内的人说:"注意这个年经人!......有朝一日,他会震惊世界!"

⑤ 古今经典创造性名人

分割线下面的这篇文章是写创造性人才的产生与特点的,感觉对写这篇作文应该很有参考价值。其中例举了N多个有关创造性人才的故事。

谷传华,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长期致力于思考这个问题的青年学者,他从近代名人人生经历入手,历时三年多,深入剖析解读,勾画出一条近代名人们“社会创造性人格”的练就之路。

1、社会创造性也具有一个发生、发展、成长的过程,而不是生而有之的
2、青少年时期的英雄人物表面普普通通,却有共同的显著特征———自命不凡
3、外向型性格,敢于反抗在他们的人格中凸现出来
4、热衷冒险让他们开始尝试创造性地面对和解决社会问题
5、成就欲发挥着“动力燃料”的作用,指引他们奔向宏大的、总体的社会目标
6、他们生活处处显示着理想主义的特点,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

-------------------------------------------------------------------------------------------------------
下面是原文,举了一些例子来证明假设的。

在许多中国人的眼中,英雄人物们的早年生活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从汉高祖斩白蛇到赵匡胤降生时的“体有异香,三日不散”,英雄似乎冥冥中注定为承担某种济世救民的使命而来。但凡一个人在某个领域展现出超常的创造性,取得辉煌成就,英雄的神化过程也随之开始,即使到了近代,此类神异故事依旧在民间流传。
据传说,孙中山出生时出现了“紫气东来”的“瑞象”,李立三降生的那一年,他家里的铁树开了花,贺龙降生后,家乡遭遇罕见的龙卷风,石龙坠落门前,仇人遭雷击致死。

然而,如果我们认真阅读英雄人物的生平传记,就会发现,他们的早年生活是平凡的,与常人并无十分明显的差别。一句简单的“时势造英雄”也难于解释他们的成功,是什么让他们脱颖而出?他们的性格和常人相比,又有哪些迥异之处呢?

社会创造性也具有一个发生、发展、成长的过程,而不是生而有之的。

谷传华,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长期致力于思考这个问题的青年学者,他从近代名人人生经历入手,历时三年多,深入剖析解读,勾画出一条近代名人们“社会创造性人格”的练就之路。

他先从多部中国近现代社会名人大辞典中搜集到300位社会名人,然后请三位历史学专业人员从中精选30名历史资料相对充分、比较典型的具有创造性的人物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或外交等社会领域,曾以高度的创造性解决社会问题,做出了历史所公认的杰出贡献,表现出非凡的社会创造性。

谷传华主要运用历史测量学方法和个案分析两种研究方法,做了大量的统计分析,研究的结果却让人大感意外。绝大多数的研究对象在出生以及出生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与“凡人”并无明显差别。这意味着,与其他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一样,社会创造性也具有一个发生、发展、成长的过程,而不是生而有之的。

青少年时期的英雄人物表面普普通通,却有共同的显著特征———自命不凡

“大多数‘英雄’早期并无杰出的表现,而是与周围的同龄人一样,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像其他的孩子一样玩耍、游戏,与成绩平平的兄弟姐妹一样遵守着族规家法和封建礼教,与同伴们一起读《四书》、《五经》,并经受着各种新潮流、新思想的冲击。”

他发现,这种平凡性还表现在早期生活的愿望和学习的动机上,他们大多仅仅想通过教育改变或改善当时家庭的生活,或者为取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做准备。而在一些贫困的家庭中,学习则是为维持生存,养家糊口。

然而,在史料展现的蛛丝马迹中,这些貌似平凡的少年英雄们不为人知的一些性格特点被挖掘出来,而自命不凡就是一个共同的显著特征。“这反映出个体相对于一般社会群体的边缘感和自我优越感,这成为他们领导或试图领导各种社会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某些传说或偶合也促成了这种领袖欲。”谷传华分析说。

“贺龙出生时的特殊气象无疑给父母、家人以及周围的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影响,觉得他有可能成为”惊天动地“的英雄人物。人们会有意无意地通过惊奇、关爱、接近、褒扬或排斥、妒忌等方式将自己的预测或期望传达给孩子。而在学业、社会活动中取得的成功或优异成绩常常又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自命不凡或优越感。另一方面,英雄崇拜则发挥了榜样学习或观察学习的作用,增强了个体进行非凡行动的倾向。”

外向型性格,敢于反抗在他们的人格中凸现出来

与自命不凡相伴而成的是外向型性格,这些英雄人物在青少年时期表现非常明显。“他们喜欢探索外部世界,热情乐观,主动面对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尤其是能主动地与人交往,表现出合群、自信、坦率等行为倾向。对社会交往的敏感性促进了随后的‘社交性’性格的进一步发展。这些性格特征包括合群、勇敢、激进、上进、友好、坦诚、泼辣、力行、勤奋、精力充沛、理想主义等。”英雄人物青少年时期在特定人格维度上往往表现出“极端化”的倾向,也让他们在性格层面凸现出来。通常“坦率而非含蓄、直率而非深沉、激进而非中庸、竞争而非谦让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常常通过反抗、冒险、高成就动机表现出来。”

谷传华博士告诉记者,在研究对象们早期生活的记录中,很容易发现他们反抗或叛逆行为的迹象,而反抗的成功或社会活动的成绩无疑起到了某种强化作用。比如,毛泽东曾回忆说,十三岁左右,“父亲当众骂我,说我懒惰无用。这使我大发其火……我走到一个池塘的边上,对他威胁,如果他再走近一步,我便跳下去。我的父亲一定要我赔不是,并且要磕头赔礼,我同意如果他答应不再打我,我可以屈一膝下跪。”结果,父子互相妥协,结束了“战事”。

他分析认为,少年毛泽东总结出来的这一“反抗成功律”,即公开反抗导致对方的妥协或客气,而怯懦屈服导致对方的压迫加剧这一“公式”,影响了他随后的生活。他后来所领导的一系列罢工、罢课以及农民起义,都有将“反抗成功律”实际应用的影子。李立三、叶剑英等均有过与少年毛泽东类似的经历。反抗成功所带来的巨大强化作用往往促成了个体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的反抗斗争。

热衷冒险让他们开始尝试创造性地面对和解决社会问题

此外,“冒险性也是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另一重要特征,反映了他们对社会性问题情境的探索性,换句话说,冒险性是探索性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人们的印象中,冒险意味着可能会获得某种非同寻常的成功,从而改善自身的境况或社会环境,赢得极大的社会荣誉;也可能彻底失败,而带来消极的痛苦体验和社会评价。

谷传华发现,“他们的冒险性表现于各种社会情境中,不仅包括为了探求更好的受教育机会和自我发展机会而进行的‘学业冒险’,而且包括为了实现某种抱负或理想而进行的‘革命冒险’。另外,还有为了创造性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的‘改革性冒险’”。

据毛泽东回忆,他的第一次冒险是因反对塾师的严厉管教而离校出走,在外“漂流”三日方才回家,少年毛泽东此时所面临的危险在于可能受到父亲和教师更严厉的惩罚,丧失学习机会,幸运的是,他的第一次冒险就获得了成功:回家之后,“父亲比较能体谅我了,而塾师也较前来得温和”。

“相对于前三种冒险,政治冒险则是他们最典型、最普遍的冒险形式。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等人都有过带头剪发辫的革命行动。这可以说是他们人生中较早的政治冒险。”

谷传华认为,这种更高层次上的冒险使个体不仅要面临某种机会(求学、谋生、职业机会)丧失的危险,不能得到传统家庭和世俗社会的认同,而且更要面临地位、荣誉、前途乃至生命丧失的危险,青少年时期的冒险是个体在事业、前途上的冒险,是对自身生活道路的重大选择,它为成年后的生活模式奠定了基础,成为职业革命家、职业政治家、职业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训练营”,他们开始尝试创造性地面对和解决社会问题。

成就欲发挥着“动力燃料”的作用,指引他们奔向宏大的、总体的社会目标

走过青葱岁月的懵懂,社会创造性群体在自己的性格中埋下了成功的种子。而当成年初期走向革命之路,这时期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们一生的方向。

谷传华对这个群体在成年初期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人格主要表现在坚定有为性、尽责性、自我完善性、开拓求新性、外向独立性五个方面,其中坚定有为性居于首要地位。总体上看,高度的成就欲、力行、冒险和理想主义是成年初期最为突出的人格特点。

在他看来,“成就欲不仅指一个人在某件具体的事情上力求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取得最优秀的成绩的动机,而且指个体在某个方面或领域获得最高成就的人格倾向。”

而社会领域的创造性人物高度的成就欲,也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在每一件具体的社会工作或解决每一社会性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最优的成绩,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二是力所能及地取得最高的社会成就,对社会发挥最大的作用或影响,即渴望“建功立业”。

以孙中山先生为例,他放弃可以为个人带来舒适生活的行医职业,而选择充满艰险的革命职业,证明“孙中山追求的是获得轰轰烈烈的”社会成就“,而不是狭隘、自私的”个人成就“,他要立的是名垂青史的不世之功,而不是保障个人和家庭生活的”自我之功“。他的成就动机直接指向革新社会这一宏大的社会问题,这种成就欲反映了他对社会改革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挑战性。”谷传华说。

他认为,可以把成年初期的成就欲理解为某种强烈的“事业心”,它指引着个体通过实际的、具体而细微的解决社会问题的行为,奔向某种宏大的、总体的社会目标。这种成就欲发挥着“动力燃料”的作用。

他们生活处处显示着理想主义的特点,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

梁启超在《管子传》中曾说:“凡大人物之任事也,必先定其目的。三日于菟,其气如牛;江河发源,势已吞海。欲以小成小就而自安,未有不终于失败者也。”点出了历史上英雄成年后的理想主义“情结”。

“详细分析这一群体成年后的言语和行为后,我发现他们生活处处显示着理想主义的特点。”谷传华说。不仅如此,“在理想确立后的漫长时期,他们都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尤其强烈,而且,实现自我潜能和价值的每一个行动都掷地有声。”

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的同学陈少白回忆说,孙先生那时革命思想很厉害,碰到一个人,就要说这些话(指宣传革命,推翻清朝政府的话),就是和一个做买卖的人,也会说到革命。香港兴中会的早期会员谢缵泰在1895年6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孙念念不忘‘革命’,而且有时全神贯注,以致一言一行都显得奇奇怪怪!他早晚会发疯的。”

与孙中山一样,在确立终生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之前,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共产党人都拥有一个“野心勃勃”的英雄梦想,这种理想一旦确立,就成为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仰,不但不遗余力地宣传自己的信仰,而且将包括爱情、婚姻在内的一切日常事务都溶入实践这种信仰的行动中。

谷传华发现,为理想而力行,突出地表现于他们的英勇、果断、冒险行为上。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人,几乎都有过九死一生的冒险经历。“在当时极端险恶的社会背景下,每一个重大的决策都是一种可怕的冒险,都面临牺牲或死亡的考验。在此过程中,他们也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社会活动经验,练就了杰出的社会活动能力,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创造性人格。

梁启超在《南海康先生传》中曾将历史上的英雄分为“应时之人物”与“先时之人物”。谷传华表示,虽然无法严格地确定所考察的这些英雄们到底是“造时势”还是“为时势所造”,但他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涌现的,而他们的诞生又为时代提供了引领者或先驱者。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他们既属于‘应时’之英雄,又属于‘先时’之英雄。”梁启超归纳了“先时”英雄的三种“最不可缺之德性”:理想、热诚、胆气,认为“三者为本,自余则皆枝叶焉耳。”

可以说,梁启超所说的这三种品质,正是我们所考察的英雄们在成年初期表现的突出人格特征。作为近代社会的“越轨者”,他们不遗余力地反抗着、改变着陈旧的规范和价值体系,而他们也为自己赢得了辉煌的人生业绩。

⑥ 具有创造性的名人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詹天佑,字眷诚,江西婺源人。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出生在一个普通茶商家庭。儿时的詹天佑对机器十分感兴趣,常和邻里孩子一起,用泥土仿做各种机器模型。有时,他还偷偷地把家里的自鸣钟拆开,摆弄和捉摸里面的构件,提出一些连大人也无法解答的问题。1872年,年仅十二岁的詹天佑到香港报考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考取后,父亲在一张写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证明书上画了押。从此,他辞别父母,怀着学习西方“技艺”的理想,来到美国就读。

⑦ 最有创造力的名人有谁

袁隆平

⑧ 最有创造力的名人

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首任所长、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山东大学动物系主任兼教授等职。
童第周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也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他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县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困,小时候一直跟父亲学习文化 知识 ,直到17岁才迈入学校的大门。
读中学时,由于他基础差,学习十分吃力,第一学期末平均成绩才45分。学校令其退学或留级。在他的再三恳求下,校方同意他跟班试读一学期。
此后,他就与“路灯”常相伴:天蒙蒙亮,他在路灯下读外语;夜熄灯后,他在路灯下自修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他的平均成绩达到70多分,几何还得了100 分。这件事让他悟出了一个道理: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世上没有天才,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之后,这也就成了他的座右铭。
大学毕业后他去比利时留学。在国外学习期间,童第周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科学研究 工作 。
没有电灯,他们就在阴暗的院子里利用天然光在显微镜下从事切割和分离卵子工作;没有培养胚胎的玻璃器皿,就用粗瓷陶酒杯代替,所用的显微解剖器只是一根自己拉的极细的玻璃丝;实验用的材料蛙卵都是自己从野外采来的。就在这简陋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完成了若干篇有关金鱼卵子发育能力和蛙胚纤毛运动机理分析的论文。
解放以后,童第周担任山东大学副校长的同时,研究了在生物进化中占重要地位的文昌鱼卵发育规律,取得了很大成绩。
到了晚年,他和美国坦普恩大学牛满江教授合作研究起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关系,他们从鲫鱼的卵子细胞质内提取一种核酸,注射到金鱼的受精卵中,结果出现了一种既有金鱼性状又有鲫鱼性状的子代,这种金鱼的尾鳍由双尾变成了单尾。这种创造性的成绩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 艺术 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 英雄 》、《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 效果 ;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⑨ 有创造性的名人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版术实践。权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⑩ 历史上具有创造性的人物有哪些

历史上具有创造性的人物有三国的诸葛亮,东汉的蔡伦和张衡,张仲景 唐朝的僧一行和孙思邈 宋朝的沈括和宋应星 明朝的郑和和李时珍 国外的有爱因斯坦,牛顿,爱迪生和贝尔

阅读全文

与有创造性的名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海信濮塘 浏览:376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报告制度 浏览:747
现在电影版权谁最多 浏览:566
邵阳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553
马鞍山德伟 浏览:231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