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是谁发明的甲骨文呢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甲骨文其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当地的农民在采收花生时,偶然捡到一些龟甲和兽骨,被当成中药卖给药铺,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和学生赵军偶然在中药材的“龙骨”片上发现有古文字,于是开始了对此的搜集和研究,其他尚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端方、胡石查等人,都是最早的购藏研究者。最初,在古物中获利的人为垄断甲骨文,故意把出土地点说成是汤阴或卫辉,学者多受其误导。1903年,刘鹗《铁云藏龟》出版,是为第一部甲骨文著录。
1928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决定发掘殷墟,第一次由董作宾领导,至1937年,前后共进行十五次;发掘地点,除了洹水南岸的小屯村以外,更扩大到后冈、和洹水北岸的侯家庄西北冈、高井台子、大司空村等地。一共出土龟甲、兽骨有二万四千九百多片。抗战期间,工作被迫停止,有大量的甲骨随同众多文物等被运往日本,达一万二千多片。
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4805片甲骨文。
1991年殷墟花园庄东地H3坑中出土甲骨文689片。
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1900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刘鹗所有,他的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此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金璋,日本人林泰辅,加拿大人明义士等,共得甲骨数万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有计划地进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字甲骨约三百片。
㈡ 是谁发明了甲骨文了它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
中国甲骨文 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内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容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甲骨文献被发现以后,人们先后对其进行复制 (墨拓、拍摄、描摹)和整理 (拼接、缀合、辨伪、鉴定),并汇集和编纂成册,即将其内容转移存储到其他载体上而加以利用。殷商甲骨卜辞(牛骨)已发掘的甲骨文献,主要是殷墟甲骨,此外还有周原甲骨等。
㈢ 甲骨文是谁发明的
一般认为是王懿荣发现的。
从两个“百年”纪念会谈甲骨文的发现
□水 土
去年,即1998年5月10日到12日,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和中央研
究院历史语言所共同组织在台北召开了“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学术研
讨会”。而今年即1999年8月20日至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考古研究所和中国殷商文化学会、河南安阳市人民政府、河南安阳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单位在安阳召开了“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国际学
术研讨会”。同样是纪念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的会议,为什么一个在
去年召开,一个在今年召开?甲骨文到底是哪一年发现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实上,关于甲
骨文发现的年代,归纳起来至少有1894年、1898年、1899年、1998-
1899年之间、1900年等几种说法。关于甲骨文发现者,大家提到的有
王懿荣、王襄、孟定生、刘鹗、端方、胡石查等人。下面简单把这些
情况介绍一下。
甲骨文发现于1894年之说比较晚出,影响也比较小,胡厚宣先生
曾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关于胡石查提早辨认甲骨文的问题》(载《第
二届国际中国古文字学研讨会论文集》,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编集,
1993年10月)。据胡先生文,胡石查发现甲骨之说,漏洞不少,不可
为据。因此,此说可以略而不谈,读者如有兴趣,可以阅读胡先生文。
在各种说法中,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是大家说得最多的。但是关于
王懿荣发现甲骨文的年代,起码有1898、1899、1898-1899年之间、
1900年有四种说法。先看王懿荣1900年发现甲骨文之说。
刘鹗的《铁云藏龟》是第一部甲骨文著录书,此书自序写于
1903年的9月,其中有这样的话:“龟版己亥(1899)岁出土在河南汤
阴县属之牖里城。既出土后,为山左贾人所得,咸宝藏之,冀获善价。
庚子岁,有范姓客,挟百余片走京师,福山王敏公懿荣见之狂喜,以
厚值留之。后有潍县赵君执斋得数百片,亦售归文敏。”这一段话清
楚地说明王懿荣看到甲骨是在庚子岁即1900年。有人就据此而认为甲
骨发现是在1900年。如丁福保《古钱大辞典拾遗》《总论》第8页上:
“王文敏公,名懿荣,字廉生,福山人。……光绪二十六年河南汤阴
附近,地名小屯者,土中出古龟甲兽骨,上刻古文,公始定为殷商遗
物,得之至为宝贵,古龟甲刻辞之见重于世,自公始发之。”
从刘鹗的叙述可以看出,他把“龟版”的“出土”时间,跟王懿
荣看到“龟版”的时间分在前后两年,一在1899年,一在1900年。既
然王懿荣是在1900年才看到甲骨文的,那么说王氏在此前“发现”了
甲骨文,也并非没有道理。王懿荣是否真的在1900年才看到“龟版”
呢?陈梦家为我们解答了这个谜语。《殷虚卜辞综述》第647页说根据
刘鹗的《抱残守缺斋日记》“辛丑十月二十八日(1901年)”条作了
如下推论:(1)在王氏生前,刘氏似并未看到他的甲骨,当时王氏对
此秘藏并不轻以示人;(2)刘氏辛丑日记于十月二十日记赵执斋送龟
版来,云“龟版颇有大者,晚点龟骨共千三百件,可谓富矣”,则
1901年刘氏自己有收藏;(3)刘氏只相信王氏庚子年买了两批,并无
全甲之说;(4)当时因为王氏收藏甲骨很严密,外界有许多无稽之谈。
“王氏搜求甲骨“秘不示人”,王国维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
现之学问》(1925年)中也说过:“殷虚甲骨文字,光绪戊戌己亥间,
始出於河南彰德府西北五里之小屯。初出土后,潍县估人得区数片以
售之福山王文敏懿荣,文敏命秘其事,一时所出先后皆归之。“其他
一些人也谈到同样的意思。如罗振常《洹洛访古游记》上册11-12页,
宣统三年二月二十三日条、加拿大人明义士《殷虚卜辞·自序》(
1917年)、马衡《中国金石学概要》(北京大学史学系讲义,1924年,
收入《凡将斋金石丛稿》102页,中华书局,1977年)由此可以看出,
由于王懿荣开始收藏甲骨是“秘其事”,连“门生”刘鹗也不知道。
因此,王懿荣在1900年才看到甲骨文的说法就不必相信了。
罗振玉的论著中一般都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是在光绪己亥,即
1899年,但在1931年所写的《松翁自叙》中又说:“洹滨甲骨,自庚
子岁始由山东估人,携来都门,福山王文敏公懿荣首得之。”为什么
罗振玉自己自相矛盾呢?胡厚宣《再论甲骨文发现问题》解释说:
“这是因为据明义士《甲骨研究》(1933年齐鲁大学讲义本)己亥年
王氏只买了12块,到庚子则买了800块,举多数而言,便称作庚子了。”
(胡文见《中国文化》15-16期(1997年合刊),1997.12,72页)
这解释应当是可信的。
既然王懿荣发现甲骨文不会在1900年,那么可以往前提早多长时
间呢?根据现在的资料,说学者们看到甲骨文,最早只能上推到
1899年。下面先看王懿荣1899年发现甲骨文的说法。
前面说到刘鹗的《铁云藏龟》,此书罗振玉也曾为之作序,序中
说:“至光绪己亥(1899年)而古龟古骨乃出焉。”(1903年)后来,
罗氏在1910年的《殷商贞卜文字考》自序、1912年的《殷虚书契前编》
自序、1933年的《殷虚书契续编》自序都说了同样的意思。
明义士在1917年所写的《殷虚卜辞》中说到他1914年到安阳传教,
并说“约十五年前”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后来他在1933年写的《甲
骨研究》中记载:“按范氏一九一四年所言:一八九九年,有学者名
王懿荣,到北京某药店买龙骨。得了一块有字的龟板。见字和金文相
似,就问来源。并许再得了有字的龙骨,他要,价每字银一两。回家
研究所得。王廉生是研究甲骨的第一人。当年秋,潍县范氏又卖与王
氏甲骨十二块。每块银二两。盖范氏在北京听说王氏之事,便到彰德
得了十二块,回北京,卖与王氏。”
罗振玉是早期研究甲骨文学者之一,明义士所述是根据他亲自向
商人范某打听来的。他们的说法应当是可信的。
需要注意的,同样在1899年,王襄和孟定生也看到并开始购买甲
骨。王襄有不少文章都谈到他和孟定生一起最初看到并购买甲骨的事
情,他们看到甲骨的年代是在1899年,如《室殷契征文·序》(
1925年)、《题所录贞卜文册》(1933年,《河北博物院半月刊》第
32、33期)、《题易鲁园殷契拓册》(1935年,《河北博物院半月刊》
第85期)、《孟定生殷契序》(1957年6月,收入室文稿第四册)、
《题宝契小像》(1953年,收入室诗稿第二册)(以上王文皆见
《殷都学刊》1985年2期)。王襄和孟定生在1899年看到并购买了甲骨
的事情,过去不被学术界重视,直到胡厚宣在1944年《甲骨文发现之
历史及其材料之统计》一文中特地提出,并在1951年3月所写的《五十
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中加以强调,这才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后来,
陈梦家在《殷虚卜辞综述》中对孟、王的贡献也加以肯定。需要注意
的,王襄的叙述有两点可以注意:第一,他既说到自己和孟定生购买
甲骨是在1899年,也说到王懿荣收购甲骨是在1899年,但王氏收购在
他和孟定生之后;第二,王襄曾说“吾乡藏殷契者,固以定老为创始
人“(《孟定生殷契序》),可见他是很推重孟定生的。王襄在《题
易鲁园殷契拓册》中提到,孟定生在没看到甲骨时就就推断它可能是
“古简”,这对刺激古董商人去当地收购应当是起了积极作用的。又
据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说孟定生在1900年就曾摹过甲骨文(陈书
648页),可见孟氏确实不同一般。
附带说一下,过去有人虽然也认为是这一年发现的甲骨文,但最
早收购者不是王懿荣,而是端方,如董作宾、胡厚宣《甲骨年表》。
但是,端方搜集甲骨实际上比王懿荣晚。陈梦家已有讨论,可以参看
(《殷虚卜辞综述》651页)。
至于说王懿荣在1898年和1899年之间发现甲骨文的说法,见于王
国维《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序》(1917年):“光绪戊戌、己亥间,
洹曲崖岸为水所啮,土人得龟甲牛骨,上有古文字,估客携至京师,
为福山王文敏公懿荣所得。”王国维《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国新发现之
学问》(1925年)中也有同样的意思的话。王懿荣的三子王汉章《殷
墟甲骨纪略》(天津美术馆《美术丛刊》创刊号,1931)、《古董录》
(1933年《河北第一博物院画报》第50期)也有此说。对此,胡厚宣
《再论甲骨发现问题》解释说:“我们认为……又称戊戌者可能是戊
戌年即开始见到或购到极少数之故。”(《中国文化》72页)胡氏的
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不管怎样,我们下文将会讲到,现在还没
有什么证据能证明王懿荣在1898年就看到了甲骨文。因此,王国维等
人的说法不一定很准确。
最后,我们看看甲骨文发现于1898年的说法。
最早提出甲骨文发现于1898年的,是汐翁所写的《龟甲文》一文
(1931年,北京《华北日报·华北画刊》第89期),文中说1898年刘
鹗与王懿荣一起发现了甲骨文。此事不见于刘鹗所写的《铁云藏龟》
自序,向来被认为是“向壁虚造”的传说。董作宾、胡厚宣《甲骨年
表》虽引用汐翁文,但把发现年代改为1899年。因此,在相当一段时
间内,1898年发现甲骨文之说就没有人再提起了。
1961年,王襄作《古文流变臆说》(龙门联合书局出版),谈到
到殷代文字的发现说:“殷契之发现,始于清光绪戊戌秋,潍人范寿
轩来说河南出骨片事,翌年冬携来求售,巨大之骨,计字索值一定一
金,同好力不能得者,尽以携之京师,后闻为王廉生懿荣购去有全龟
腹甲之上半,曩时视为珍品,亦在其中。”1982年,王翁如发表王襄
的一篇遗作,题为《室殷契》(见《历史教学》1982年9期)。这篇
文章是王襄在1955年10月27日,文章开头说:“世人知有殷契,自公
元一八九八年始(即前清光绪二十四年)。”此后发表的王襄《亡弟
雪民家传》(见王巨儒《王襄年谱》上,刊《天津文史丛刊》第七期,
天津市文史研究馆,1987;又收入《纶阁文稿》第二册,现存天津市
图书馆)也说“殷虚出契文之年,在清光绪戊戌。翌年,潍贾范寿轩
携之来津;乡人孟定生、马景含二君及余家兄弟见之,惊为千载瑰宝”。
以上各说中,王襄或说“殷虚出契文之年”,或说“世人知有殷契”,
或说“殷契之发现”,都说是1898年。看起来,这都跟他所写的、我
们上面提到的那些文章的说法有所不同。因此,有不少人撰文论述甲
骨文发现的年代应当是1898年,发现者应当是王襄和孟定生。
不过,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无论王襄文中采用什么方式叙
述甲骨的发现,可以肯定的是,在1898年,他和孟定生并没有亲眼看
到实物,真正看到实物是在第二年即1899年。由于这场讨论,有的学
者强调要明确“甲骨文发现“到底指什么。李学勤先生在最近所写
《王懿荣集》序说:“殷墟地方农民掘出甲骨,以及甲骨为古董商人
所见,都不是学术意义上的‘发现’,因为他们对甲骨的文物性质和
价值都不能有所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懿荣、王襄和孟定生应
当都是最早发现甲骨文的人,他们发现的时间是在1899年
㈣ 是谁最先发明甲骨文的
发明还是发现啊?要是发明的话是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
如果是发现的话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在北京发现中药店中所售龙骨上刻有一些很古老的文字(即甲骨文),意识到这是很珍贵的文物,于是开始重金收购.1900年,王懿荣的甲骨转归了刘鹗所有,他的亲家罗振玉得知这些甲骨来自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于是多次派人去那里收购甲骨,并对其上文字作了一些考释,认为小屯就是文献上所说的殷墟.其后,王国维对这些甲骨文上的资料进行了考据,进一步证实这里就是盘庚迁都的都城.
㈤ 甲骨文的创造者是谁
应该是巫师,在商朝,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也是文化传承者。
㈥ 甲骨文是谁发明的 (填人名)
甲骨文是人民发明的 。
文字的发明没有明确的记载,也无从考证回,有一些传说,如“仓答颉造字”。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㈦ 谁发明了甲骨文
发明甲骨文的现来在应该没自有靠枕出来,但是第一个发现的人我知道。
清朝末年,确切地说是1899年,北京有个叫王懿荣的官员患病,遂清太医诊治。太医给他开了一张处方,其中一味药是“龙骨”。王懿荣马上打发家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购药。药拿回家后,王懿荣逐一审视,当他无意间发现“龙骨”上刻有一种和篆文相似的文字时,禁不住大吃一惊。因为,王懿荣是一个造诣颇深的金石学家,他意识到这种文字肯定有价值。于是,寻根剖底,查明来历,又专门派人到那家药铺中将带有文字的“龙骨”以每字2两银子的高价全数买下来。至此,举世闻名的甲骨文就在这一纯属偶然的机会中重见天日了
㈧ 甲骨文文字是谁发明的
甲骨文因镌刻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一、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仅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
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㈨ 甲骨文是谁创造的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的文字。被称为中国古代最早的“档案库”。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这些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