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以汉字为基础创造的文字有哪些
越南的字喃,朝韩的朝鲜文或曰韩文,日本的日文及女真文、契丹文版、西夏文、壮权字、江永女书。这八者均是由汉字字形演变而来,为适合当地地区需要,由当地民族进行改动,产生的文字各异。其中,简化汉字者有日文、韩文、女真文、契丹文等;重新修改者有字喃、壮文、女书等;复杂汉字者,西夏文等。使用汉字的国家大多是受汉文化影响的地区。
㈡ 创意作品(小发明,小创造)
制作意图:
市面上各种各样的铅笔很多,但妈妈告诉我,最适合刚开始学习专写字的儿童使用的铅笔,还是属六面立柱体的木质铅笔。一年级上学期,我用了二十多支这样的铅笔。我望着一堆铅笔头,想想要把它们扔掉有点可惜,还有点浪费木头和铅芯,不太环保。过了一阵,阿姨送给我两块橡皮。这两块橡皮的中心是一个用塑料做的直径1厘米的圆形,外面一周包裹着橡皮。这种环保橡皮即使只剩下一点点,也还能捏着中间的塑料圆形继续擦。我突然想到,铅笔也可以照橡皮的样子做成不浪费的环保铅笔啊。只要把铅笔的一段做成5厘米长的塑料,剩下的一段还是原来的铅笔,使用时,铅笔塑料的一段握在手里,就可以把铅笔有铅芯的一段全部用完,一点也不浪费了。
制作材料:
铅笔、棒形塑料、胶水
制作方法:
先把塑料小棒裁成5厘米长,再把塑料小棒和用剩的铅笔头紧紧用胶水粘在一起。
㈢ 武则天创造的字有哪些
17个字依次是:照、臣、君、月、年、日、星、载、圣、人、初、授、证、天、地、正、国。
拼 音 zhào
部 首 灬
笔 画 13
基本释义
1.光线射在物体上:日~。~耀。~射。
2.对着镜子或其他反光的东西看自己或其他人物的影像:~镜子。
3.摄影:~相。拍~。
4.画像或相片:小~。写~。
5.看顾:~管。~顾。
6.按着,依着:依~。遵~。~搬。~本宣科。
7.凭证:护~。牌~。执~。
8.知晓:心~不宣。肝胆相~。
9.通知,通告:知~。~会。
10.对着,向着:~壁。~敌人开枪。
11.查对:对~。查~。
㈣ 如何用造字程序创造一个漂亮的字
如果遇到普通输入法打不出来的字怎么办?或者你想创造一个独特的文字?怎么办?自己造!
造字程序是windows自带的一个小程序,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一、 安排造字程序(如果电脑自带造字程序可省略此步)。 1 打开电脑,点开始菜单——设置——控制面板,进入控制面板。
2 在控制面板上选择添加\删除程序
3 打开添加/删除程序菜单,选择添加 删除windows组件后,系统自动弹出windows组件向导。
如图:
4 在windows组件向导主窗口选择附件和工具,单击详细资料,如图:
5 然后弹出附件和工具主窗口,选择附件这个复选项,点灰色的复选框,重新把勾打上,使之
变成白色的。如图
6 之后弹出点确定,系统自动进入下一窗口
7 继续选择下一步,系统自动完成安装。如图
2、 弹出参照主选单后,选择字体,一定要在形状窗口上看到占满格的光标才能造出和我们使
用字相同大小的字符。
3、 输入其中一个包含有相同结构偏旁部首的字符做为第一个部件。
4、 点确定,进入主工作区,如图:
5、 用自由图形选择工具,将上半部分选取,拖入到主窗口
6、 继续选择窗口——参照工具,完成下半部分,
7、 最后完成的样子是这样的
五、保存字符
点击编辑——保存字符,或者选择ctrl+S,将字符保存入windows字库里。
六、在文档中输入
造好的文字可以在所有软件中输入。在输入时,只要把输入法在语言栏中调整为中文内码输入
法,如图:
最后,输入代码:AFA1—“?”字就出来了。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对造字程序的掌握,一个漂亮的字
也就出来了。
提示: 输入代码时,在输入数字的时候一定要用大键盘上的数字,不能用小键盘的,否则无法
输入。
电脑中如果没有安装中文(简体)-内码输入法,点击右下角语言栏设置选项进行添加。输入时切换到区位状态。可能由于系统的原因,有些电脑无法添加中文(简体)-内码输入法。
㈤ 各朝各代书法的名字及代表作品 【创造什么字体】
东晋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九成宫>
㈥ 如何创造出伟大的文字作品
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所以要深思熟虑的。
㈦ 一篇描写我创造作品的两百字作文
今天中午回到家,我马上想起老师布置我们做一个小制作。我便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高兴地说:“那好,我们现在做一个小花篮吧!”我一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我便拿来一个可口可可乐空瓶子和一把大剪刀,对妈妈说:
“瞧我的,花篮一会儿就完成。”说完,我便用大剪刀对准瓶子的三分之一,刺了过去,可是,瓶子怎么刺也刺不出一个小小的洞口,我再一用力,那个瓶子像怕疼一样,马上往下凹,害得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瓶子刺出了一点点小洞,真可惜呀!我又用剪刀往右剪,好不容易才把瓶子的三分之一剪好。我心里想:原来剪这玩意挺不容易的。
通过第一关后,我决心不再骄傲了。我仔细地看了看下半边的瓶子,便拿起大剪刀从瓶子上面往下剪,我剪呀剪,忽然一不小心,把一条花边剪太大了。怎么办呢?哦,对了,我马上拿剪刀把花边剪小一些。我又继续往下剪,好不容易剪好了花边。我接着从瓶子的上部剪了一条边,用透明胶贴好,再把花边一条一条地插进去,可是插好了第二条,第一条又跳出来,我反复弄了几遍,结果还是原样,气得我真想放弃了。但我想起妈妈曾告戒我的话:做事不能半途而废。于是我想呀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也就是让它们自由发展。想好后,我便把花边向四周压平,又叫来妈妈和我一起用彩色笔往花边涂颜色,涂完后,我把花篮放在远处一看,五颜六色,挺漂亮的。
正当我得意洋洋地欣赏花篮时,我总感觉花篮少了点什么?这时,我看见了妈妈梳妆台上的花,顿时灵机一动,对,少了花。我从梳妆台上挑了一朵漂亮的红色花,放在花篮中间,果真好看多了。不过,花篮底下空空的,让人看了不顺眼。倒进一些有颜色的水,行不行呢?万一弄倒了呢?看来不行。对了,去年元宵节买的那个灯笼里,不是有很多彩色小泡沫球吗?我立刻打开灯笼的盖子,把所有的泡沫球全倒进花篮里,这样,一个美丽的花篮就做好了。
小朋友们,如果你们想制作花篮的话,那就赶快动手吧!
㈧ 创造书作文200个字
上个来星期,我们去上了源校本课,我们的校本课都不能再上以前上的了。所以,我们就只能去看看哪个班收我们,
今天,我、朱晓娟、高蕴清和唐子涵报了发明创造。唐子涵是被逼迫的。我们觉得很好玩,课唐子涵总是说无聊。所以我和朱晓娟还有高蕴清都有一点歧视她,不过我们还是尽量的接受她的。这个版面是全校最多人的,一共有28个人。第一节课老师就让我们做一个实验:让你把半张报纸弄个圆或者椭圆套住四个人,而且不能有断开的。大家都觉得非常的困难并且不可能完成,不过后来真的有一组的做到了。老师看了一眼,开心的说:“什么事都不要觉得不可能。”
后来我和朱晓娟都觉得挺好玩的,就只有唐子涵还在那叫苦连天的。
㈨ 高分悬赏,中国自创造文字起至今所有的文体有什么
、记叙文
记叙文: (1)、定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或状物、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2)、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局。
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虽然不同但是区分极难,往往有两者特点均有的作品出现,所以我们往往将诗歌合称。当然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和咏物诗四类。 1、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歌题材,也称古诗但绝不是古风,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载体,这点上常常被许多学习古体诗的人误解。古体诗是指唐以前(主要是汉魏)的诗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诗歌创作的作品。是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外的各种诗歌体裁的合称。它由民歌发展而来,不求对仗、平仄,用韵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乐府的形式创新题,称新乐府,也属于古体诗的范畴。 2、楚辞 诗歌的一种体式,因产生于战国时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离骚》为代表,又称"骚体"。 从时间上说,楚辞形成的时间大致和古体诗相同,但是和古体诗有本质的区别,所以独立成体。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在汉代,楚辞也被称为辞或辞赋。所以笔者认为,楚辞其形成于古体诗时代,但文体鉴于诗词歌赋之间,是一种独立的文体。 特点:熔汇大量神话故事,富于幻想和浪漫气息;除抒情外,大用铺陈的方法;句式比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3、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今体诗""格律诗",句数、字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分律诗和绝句两类。 4、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韵、平仄、句式、对仗上都有一定规格和要求。全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5、绝句 近体诗的一种体式,分五绝和七绝,四句一首,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6、新诗 又称"现代诗",指中国"五四"运动以来产生的新体诗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旧体诗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较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语的白话,便于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 新诗要求做到精练、押韵,大体整齐。 7、歌行体 乐府民歌的一种体式。歌是总名,铺张本事而歌称行,与"吟""曲""引""叹""篇""调"等均称"乐府歌行体",其间无严格区别。 特点① 有固定的词调,而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多口语化,通俗生动;②音韵节奏上押韵比较自由,不讲平仄、对仗;③表现手法:除比兴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塑造形象。
赋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以铺叙事物为主的是"大赋",以抒情为主的叫"小赋",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 它有别于今天的散文标题的"赋",已不是铺陈的字眼,而是"赞""颂"意。 古人"辞""赋"合称,是因二者都体形灵活,篇幅长短不限,句子以四、六言为主,且允许有错落参差;从风格上看,都讲究文采,多用铺张手法。二者的区别是:"辞"在句中或结尾多用"兮"以调节音节,而"赋"则较多的使用散文句式,甚至整篇韵文中夹杂完全不押韵的散文语句。
骈体文
是以双句(即俪偶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与散文相对的一种韵文。最大特点是,全文用对偶句组成,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对称,词性、词义相互合对。而偶句通常用四字和六字组成,互相交替(四六文),如"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起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唐初仍沿习此,到韩、柳继起后,这种文体才衰落。 和韩、柳倡导的古文相比,古文讲"气势",骈文讲"气韵";古文讲通畅,骈文讲含蓄;古文讲古朴,骈文讲典丽。
词
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等。 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大部分都分为片(段),"片"也叫"遍"或"阕",是音乐唱完一遍的意思。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 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小说
文学作品的一大样式。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按篇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按内容不同分为社会小说、神话小说、历史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 1、志怪小说 指我国汉魏六朝的谈鬼神怪异的一种旧小说。起源于古代神话和传说。如《搜神记》。 2、轶事小说 用于记叙魏晋以来崇尚清谈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传闻和轶事是一种小说。 3、传奇小说 是一种情节多奇、神异的古典小说。一般指唐、宋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是元、明、清三代小说、戏剧作家吸取题材的宝库。其源出于六朝"志怪"。 4、话本小说 指宋元说话艺人所用的底本。用通俗的语言把小说、讲史的内容记录下来自己备忘或为传授别人。后成为小说的一种样式,即话本小说。它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 (拟话本小说) 5、章回小说 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样式。是在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章叙事的小说。 特点是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和矛盾冲突的段落,划分为若干回,并多用对偶句式作回目,揭示本回内容。每回开头常有诗词。最先一段重提上回内容,以便衔接本回内容;每回结尾,多在情节高潮时戛然而止留下悬念。 6、谴责小说 以揭露社会弊病,并对封建官场和社会的种种病态进行鞭笞与谴责的一类小说的总称。产生于辛亥革命前后。 7、演义小说 旧体长篇小说的一种,。概括史书、传说,用近代口语铺叙成文。是由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散文
古代,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特点是取材广泛,"形散神聚";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语言不受韵律限制,表达含蓄,意味深长。 按内容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记叙散文--以记人、事叙、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 抒情散文--通过对人物、事件或景物的记叙描写,达到托物咏志、寓情于物的目的。常用象征手法表达作者含蓄的激情,引导人们去追思和联想。 议论散文--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不需要逻辑推理,和严密的论证。 1、古文 指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别于骈文而言。唐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提倡先秦汉代所普遍使用的散体文,并称散体文为古文,后用为散文的专称。 2、记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桃花源记》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⑤笔记: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梦溪笔谈》。 3、古议论文体 ①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原君》(黄宗羲) ②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 ③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马说》《师说》《爱莲说》 ④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六国论》 4、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属议论文体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论积贮疏》(贾谊) 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陈情表》(李密) ③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 ④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 5、序、跋 6、赠序 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送东阳马生序》 7、史传 ①本纪:传记的一种,专门记述帝王事迹。 ②世家:主要叙述诸侯和特殊人物的事迹。 ③列传:用于记述一般人臣和庶民的事迹,也有用来记载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历史的。 8、报告文学 散文中的一种新兴样式,是特写、文艺通讯等的总称。运用文学的表现手法,迅速及时的报道社会生活中人们关心的事物,具有新闻性、形象性和政论性的特点。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中国报告文学的三部里程碑作品《包身工》、《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
戏剧
综合性舞台艺术,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雕塑、建筑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的。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在西方指话剧。 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 戏剧的语言包括对白、独白;舞台说明。 戏剧的结构:独幕、多幕。 分类:按作品类型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题材分有历史剧、现代剧、童话剧;按结构分有独幕剧、多幕剧。 1、元杂剧 包括散曲和杂剧。 1)散曲 元代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韵文,是在金"俗谣俚曲"的基础上发展成长起来的。分小令、套数二种。 小令是一支单调的曲,简短精练,在格律上不像词那样严格,常用以抒情写景,如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的曲子按照一定的规则联缀起来的组曲,又叫"散套""套曲"。全套必须属于同一宫调。套数可用于叙述较完整的情节、事迹或夹议论,如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2)杂剧 是包括音乐、歌舞的综合艺术。分曲词、宾白、科迅三部分。 曲词由散曲中的套曲组成,供演员歌唱之用。每折由一人独唱,其他演员只有对白。科迅是动作、表情。 结构:"四折一楔子","楔子"是说明或介绍人物,联系情节的。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 元杂剧的角色:"末""旦"等。
应用文
应用文体可分为四大类:记写事实类、阐述观点类、解说知识类、经办事务类。这四类缺一不可。有人认为,只有经办事务那一类才算应用文体,前三类都不算。这种看法不符合两分法。如果前三类既不属于文学文体,又不属于应用文体,那它们属于哪一类呢?如果把它们与文学文体和应用文体并列,显然是不科学的。它们的实用性是如此明显,理应属于应用文体的范畴。 像报告文学、杂文、科普小品等文学味相应较浓的文体的归属,争议尤甚。我们认为,它们首先应该属于应用文体。因为它们或是对人们极端关注的重要人、事的生动记写,或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问题的独到阐发,或是对科普知识的形象解说,都有较为明显的实用目的与实用功效。并且它们分别所在的那一大类(记写事实类、阐述观点类、解说知识类)属于应用文体,它们恐怕也不好单独划分出来归属于文学文体。至于它们对某些文学手法的运用,只不过是为了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从而更好地为实用目的服务而已。(《应用写作》杂志1992年第5期《浅谈应用文体的范围与分类》)
编辑本段古代文体
赋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
这种文体,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辩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论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奏议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贾谊的《论积贮疏》。 (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序、践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赠序
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多用于叙述和陈情。
注疏
注和疏的并称。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注、疏内容关乎经籍中文字正假、语词意义、音读正讹、语法修辞,以及名物、典制、史实等。
㈩ 创造为题的一篇小短文五十字快!
拿什么拯救你,文化创造力蔡武先生的话引人深思:我们的文化创造力到哪里去了?究竟是什么东西破坏了中国人的文化创造力?我们应该拿什么拯救你,文化创造力?大量文化仿制品的出现,是因为我们真的缺少艺术想象力吗?或许,但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有待发现。成龙的影片《师弟出马》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市场上便出现了大量“出马类”的影片,各电影公司争相效仿,追随已获成功的模式,抢占市场份额。商业利益的驱使使他们不愿尝试自己的模式,不愿追求自己的风格。然而他们却对邯郸学步的教训置若罔闻。文化不需要鹦鹉学舌式的人云亦云,文化需要的是自己特有的风格。对此,成龙曾指出:我在《师弟出马》之后,又尝试了风格迥异的《警察故事》,因为我知道:采用新的模式,风格可能会失败,但沿用旧风格终不可能成功。世界上本没有保险的成功模式,文化创造力也不应只考虑无风险的商业利益,要拯救文化创造力,我们必须勇于尝试属于自己的新风格。近几年来,主旋律影片,电视剧总占据着相当大的数量份额,千篇一律的故事情节已使观众厌倦,这确也是缺乏文化创造力的体现。对此,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式,以新的角度来审视文化,定格文化。十多年来,革命主题的电视剧总以伟人传奇或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主要内容,确也有不错之作,但千人一面不免使人腻味。《潜伏》的获奖,《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成功,便是由于打破了传统思维模式,从新的角度审视了历史事件。《潜伏》表现的是卧底余则成的革命斗争经历,《人间》则展现了自大革命时期至新中国诞生过程中进步青年们的思想倾向,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等。抛开伟人,抛开重大历史事件,审视革命中小人物的非凡经历,对历史的影响,使影片更为贴近群众,展现了各阶段不同的时代风貌,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使其更具感染力,生命力。拯救文化的创造力还要取材于日常生活,敢于揭示当代都市的深刻问题。近日,《蜗居》的播出引起热议,一时成为校园男女喜闻乐道的主题。《蜗居》取材于现代,从租房贵,买房难的社会现状出发,表现了在商业化社会中年轻夫妻对于房屋问题的思想动向,也揭示了深刻的主题: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还有一些东西需要坚守:婚恋责任和价值观。《蜗居》的出彩,由于它贴近日常生活,关注普通大众所关注,有鲜活的生活感和鲜明的时代感。文化源于生活,要拯救文化的创造力,就要先增强对于生活的洞察力,感知力。其实,中国人并不缺乏对于文化的创造力,不然哪会有上述这些成功作品的问世?我们并非不能,而是不敢或不愿。中国人并不需要为文化创造力的缺失而担心,我们所要拯救的,其实是文化创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