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孔子是什么学派的创造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② 孔子发明的东西都有什么
孔子不是一个发明家,他是一个教育家。
他整理了东周之前的古籍,编撰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六书,这些书都是儒家的经典。另《论语》虽然记录的都是孔子说的话,但不是孔子所著,而是其弟子们根据平日与孔子的对答而写的。
③ 孔子创造的书
孔子真正的著作只有鲁国的史书《春秋》;他曾增补删减过《易经》、《诗经》等经典;《论语》则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成的。
④ 孔子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成就
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29]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30]
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31]
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32]
教育思想
唐吴道子绘《孔子行教图》拓片(5张)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30]
美学思想
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提倡“诗教”,即把文学艺术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文学艺术当作改变社会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并且孔子认为,一个完人,应该在诗、礼、乐修身成性。孔子的美学思想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影响巨大。
孔子在易学中明确提出了“美在其中”、“见仁见智”等著名美学命题。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在易宗基础上提出了美宗——阳刚、阴柔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认为“阴阳之美、生命之美、自由之美、中和之美可谓是美学之宗”。[33]
史学思想
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不但要重视根据,而且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政》),他竭力反对那些狂妄不直的人,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他这种一以贯之的主张,也反映到他的治史态度中。
孔子的治史观不仅反映到治史态度和治史主张上,而且还体现在历史发展观中。孔子认为历史在不断“损益”,他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为政》),周代正是在总结夏、殷二代的基础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历史不是倒退,而是后来居上,是前进发展着的。尽管这种思想很朦胧,但却是我国史学史上进化论的可贵的开端。 [34]
旅游观念
孔子一生游历丰富。他从漫长的旅游生涯中悟出精辟的人生哲理,并形成对旅游的独特见解。孔子的“游”主要有三种形式:游览、游学、游仕。也就是说,孔子在游中问学教学,游中求仕入仕,游中生情怡情,游中悟道传道。他的旅游行为与修学、入仕是分不开的。孔子的旅游思想可大致概括如下:
孔子的远游观和近游观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意思是君子不要留恋故土,应该通过游学四方来增长见识,实现远大的理想和抱负。由此可知,孔子“重游”,反对“怀居”、“怀土”等心理和行为,甚而把贪恋安居、留恋故土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分野标志。但是孔子也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明确表达了他提倡近游的思想。“父母在,不远游”也是儒家提倡推行孝道、侍奉双亲、注重人伦思想的体现。
那么孔子既“重游”,又反对“远游”、提倡“近游”,岂不是自相矛盾?实则非也。孔子的近游观和远游观并不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类似于“鱼和熊掌”的关系。远游与近游,实际上反映了儒家的“忠”与“孝”、报效国家与侍奉双亲的对立统一。孔子虽然提倡“近游”,但也不一味地排斥远游,虽然主张推行孝道,但更主张“治国平天下”。到底适宜远游还是近游,取舍标准就是是否“有方”。事实上,跟从孔子周游列国14年的弟子中就有不少双亲健在者。孔子反对的只是无正当目的却超出合理程度的“远游”。
孔子注重文化之旅、自然之游,倡导“山水比德观”
孔子一生行游天下,注重听乐观礼,开创了中国文化旅游的先河。据史书记载:“孔子曾西入周室,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观帝王之治。”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入周之意在于向老聃学习乐礼。另外,孔子访齐,曾与齐太师交流关于“乐”的见解并达到忘我的境界。《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学之,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行游四方中学习、欣赏古代的礼乐文明,这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文化旅游。
除了提倡听乐观礼的文化之旅,孔子还注重体悟山水的自然之游。对于山水自然景观,孔子更注重“美”的感受,比如为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孔子看来,智者的聪明锐利和流动的水具有形而上的共通性;仁者的宽厚品格与庄重沉稳的大山相通。这就是“山水比德”的审美观、体验观。“比”指象征或比拟,“德”指伦理道德或精神品质,意指在欣赏山水自然景观时,根据其特征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即把自然山水人格化。
孔子主张旅游要健康有度,反对佚游
孔子曾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也就是说,以骄傲为乐,以到处游玩、游手好闲为乐,以大小宴为乐,都是有害的快乐。可见,孔子反对游手好闲、放荡游乐、毫无节制的游玩等佚游行为。他认为佚游超出个人身心承受能力与社会礼制许可,佚游带来的快乐是暂时的、局限的,而且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损害。
人生观念
孔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32]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3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2]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32]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32]
专著作品
《六经》
古人认为孔子曾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
诗歌
《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
这些诗歌多载于《乐府诗集》,可信度不高。
⑤ 孔子有什么贡献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出生在春秋末期的鲁国,他的祖先是宋国人,他的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是由母亲抚养长大的。他从小就很懂礼貌。在那个时代,祭祀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孔子从小就对祭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正是由祭祀而养成了重视礼仪的习惯。
孔子家境贫寒,社会地位很低,成年以后,他到鲁国的季氏那里做了一个小官,负责掌管仓库一类的小事。但是他这事做得很好,受到了当时不少人的赞扬。
不久,他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后来他又周游列国,到过宋国、卫国,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受困,最后他又回到了鲁国。
传说孔子曾经见过老子,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可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史书上说孔子离开老子时,老子送他,对他说:“我听说,有钱的人送行时送的是财物,品德高尚的人送行时,送的是宝贵的言论,我没有钱,也不是什么高贵的人,我就送你几句简单的话吧。你是个聪明人,但是聪明常常会被聪明耽误,我劝你回去还是过一些安稳的日子,省得为国家操心。”
但是孔子并没有像老子所说的那样去做。他是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关心人民疾苦的人,他回到鲁国,为了推行他的主张,就潜心于教育事业中,他的弟子也渐渐多了起来,多的时候达到几千人,号称“贤人七十,弟子三千”。
著名的弟子就有子路、颜回、子夏、冉有、曾参等。
孔子一方面潜心于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又在诸侯中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张。
有一次,齐景公问他如何为政,他说:
“国家的兴盛要使得人们各司其职,国君要像个国君,大臣要像个大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不能逾越。”
齐景公同意他的观点,就想给他一些土地,但是孔子表示反对。所以这事没有成。
孔子在一生中也遇到过许多危险的事,其中一次就是差一点被阳虎害了。
孔子在鲁国当了几年官,但都不是很顺利。他曾干过鲁国的大司寇,并且代理宰相职务,执政后,他将国家治理得很好。
孔子在鲁国一有工夫,就来整理一些东西,不是为了学术,而是为了国家政治。他认为当时礼崩乐坏,道德沦丧,所以想以礼、乐来拯救社会风气。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他倡导的一系列教育思想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内容上,他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即学问、行为、忠恕、信义。他实行的教育原则是“有教无类”,就是不分贵贱、贫富等,只要他愿意学习,他都可以进行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他探讨了大量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强调举一反三,强调教育对象自己参与教育过程。在教育目的上,孔子十分强调学以致用,他认为学生应该投入到现实生活中去,而不能沉湎于书本之中。孔子的教育思想成为人类文化创造的宝贵财富。
孔子教育学生十分重视身体力行,他用有用的知识教学生,又用自己崇高的品质感化学生。孔子十分注意自己的修养,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他虚心地向别人学习,强调自己的志向情操,他说: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矣。”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去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去探讨有用的知识,对正义的事业不敢坚持,对待缺点和错误不能改正,这样的人是没有希望的。
孔子晚年修订了一部重要著作,叫作《春秋》。
这是一部历史著作,它记载了春秋时期两百多年的历史。孔子采取实录的方式,不虚美,不隐恶,强调微言大义,用语典正,《春秋》成为后世史书的典范。
孔子去世时,已经73岁。他的学生整理了他的著作,传播了他的思想,形成了影响中国达两千多年的儒家学说。
⑥ 孔子为中国古代历史做出了哪些贡献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zouyi,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阶级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暴政。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那个时代,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够受教育。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他收学生,不论他们地位贵贱,都一律平等地进行教育。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3000多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还要求把学习和思想结合起来。
后来,孔子的学生们将孔子的思想言行记录下来,汇编成《论语》一书,《论语》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孔子的学说成为中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儒家的六部经典:《易》、《诗》、《礼》、《乐》、《尚书》、《春秋》,它们是孔子亲自整理遍订的,是孔子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作出的不朽贡献。
⑦ 孔子的成就是什么
一、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1、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 。
2、在教育方面: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开启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提倡启发式教学等等
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⑧ 孔子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一、贡献:
1、道德思想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晚年时期的最高理想称之为“大同”,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天下没有欺诈,没有盗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是孔子主张的较低的政治目标。“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
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到其影响。
3、经济思想
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孔子所谓“义”,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利”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谋求。在“义”、“利”两者的关系上,孔子把“义”摆在首要地位。他说:“见利思义”。要求人们在物质利益的面公元前,首先应该考虑怎样符合“义”。他认为“义然后取”,即只有符合“义”,然后才能获取。孔子甚至在《论语·子罕》中主张“罕言利”,即要少说“利”,但并非不要“利”。《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有人认为孔子既然重“义”,则势必轻视体力劳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记载他对想学农的弟子樊迟十分不满,骂他是“小人”,这是因为孔子认为人要有更大的理想和追求,要承担的是更大的责任。他要让他的学生成为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一个农民。
4、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二、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⑨ 孔子主要功绩
孔子以前有不少文献,孔子一方面学习它,一方面加以整理,同时向弟子传 授。《论语》所涉及的有《易》,有《书》,有《诗》。虽然有“礼”,却不是简 册(书籍)。据《礼记·杂记下》“恤由之丧,哀公使孺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 丧礼》于是乎书”,那么《仪礼》诸篇虽出在孔子以后,却由孔子传出。孺悲这人 也见于《论语》,他曾求见孔子,孔子不但以有病为辞不接见。还故意弹琴使他知 道是托病拒绝,其实并没有病。(17·20)但孺悲若是受哀公之命而来学,孔子就 难以拒绝。《论语》没有谈到《春秋》,然而自《左传》作者以来都说孔子修《春 秋》,孟子甚至说孔子作《春秋》。《公羊春秋》和《谷梁春秋》记载孔子出生的 年、月、日,《左传春秋》也记载孔子逝世的年、月、日;而《公羊春秋》、《谷 梁春秋》止于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左氏春秋》则止于哀公十六年“夏四月 己丑孔丘卒”。三种《春秋》,二种记载孔子生,一种记载孔子卒,能说《春秋》 和孔子没有什么关系么?我不认为孔子修过《春秋》,更不相信孔子作过《春 秋》,而认为目前所传的《春秋》还是鲁史的原文。尽管王安石诋毁《春秋》为 “断烂朝报”(初见于苏辙《春秋集解·自序》,其后周麟之、陆佃以及《宋史· 王安石传》都曾经记载这话)。但春秋二百四十年的史事大纲却赖此以传。更为重 要的事是假若没有《春秋》,就不会有人作《左传》。春秋二百多年的史料,我们 就只能靠地下挖掘,总而言之,古代文献和孔子以及孔门弟子有关系的,至少有 《诗》、《书》、《易》、《仪礼》、《春秋》五种。
孔子弟子不过七十多人,《史记·孔子世家》说“弟子盖三千焉”,用一 “盖”字,就表明太史公说这话时自己也不太相信。根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 载,琴张往吊宗鲁之死,孔子阻止他。琴张是孔子弟子,这时孔子三十岁。其后又 不断地招收门徒,所以孔子弟子有若干批,年龄相差也很大。依《史记·仲尼弟子 列传》所载,子路小于孔子九岁,可能是年纪最大的学生。(《史记索隐》引《孔 子家语》说颜无繇只小于孔子六岁,不知可靠否,因不计数。)可能以颛孙师即子 张最小,小于孔子四十八岁,孔子四十八岁时他才出生。假定他十八岁从孔子受 业,孔子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孔子前半生,有志于安定天下,弟子也跟随他奔 走,所以孔子前一批学生从事政治的多,故《左传》多载子路、冉有、子贡的言 行。后辈的学生可能以子游、子夏、曾参为著名,他们不做官,多半从事教学。子 夏曾居于西河,为魏文候所礼遇,曾参曾责备他“退而老于西河之上,使西河之民 疑女于夫子”(《礼记·檀弓上》),可见他在当时名声之大。孔门四科,文学有 子游、子夏,(11·3)而子张也在后辈之列,自成一派,当然也设帐教书,所以 《荀子·非十二子篇》有“子张氏之贱儒”、“子夏氏之贱儒”和“子游氏之贱 儒”。姑不论他们是不是“贱儒”。但他们传授文献,使中国古代文化不致灭绝, 而且有发展,有变化,这种贡献开自孔子,行于孔门。若依《韩非子·显学篇》所 说,儒家又分为八派。战国初期魏文侯礼待儒生,任用能人;礼待者,即所谓“君 皆师之”(《史记·魏世家》,亦见《韩诗外传》和《说苑》)的,有卜子夏、田 子方(《吕氏春秋·当染篇》说他是子贡学生)、段干木(《吕氏春秋·尊贤篇》 说他是子夏学生)三人。信用的能人有魏成子,即推荐子夏等三人之人;有翟璜, 即推荐吴起、乐羊、西门豹、李克、屈侯鲋(《韩诗外传》作“赵苍”)的人。吴 本是儒家,其后成为法家和军事家。李克本是子夏学生,但为魏文侯“务尽地 力”,即努力于开垦并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著有《法经》(《晋书·刑法 志》),也变成法家。守孔子学说而不加变通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头目,只尊重他 们,却不任用他们。接受孔门所传的文化教育,而适应形势,由儒变法的,新兴地 主阶级的头目却任用他们,使他们竭尽心力,为自己国家争取富强。魏文侯礼贤之 后,又有齐国的稷下。齐都(今山东临淄镇)西面南城门叫稷门,在稷门外建筑不 少学舍,优厚供养四方来的学者,让他们辩论和著书,当时称这班被供养者为稷下 先生。稷下可能开始于田齐桓公,而盛于威王、宣王,经历泯王、襄王,垂及王 建,历时一百多年。荀子重礼,他的礼近于法家的法,而且韩非、李斯都出自他门 下,但纵在稷下“三为祭洒”(《史记·孟荀列传》),却仍然得不到任用,这是 由于他仍然很大程度地固守孔子学说而变通不大。但他的讲学和著作,却极大地影 响后代。韩非是荀卿学生,也大不以他老师为然。《显学篇》的“孙氏之儒”就是 “荀氏之儒”。然而没有孔子和孔门辫子以及其后的儒学,尤其是荀卿,不但不可 能有战国的百家争鸣,更不可能有商鞅帮助秦孝公变法(《晋书·刑法志》说: “李悝〔即李克〕著《法经》六篇,商鞅受之以相秦。”),奠定秦始皇统一的基 础;尤其不可能有李斯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溯源数典,孔子在学术上、文化上的 贡献以及对后代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孔子的学习态度和教学方法,也有可取之处。孔子虽说“生而知之者上也”, (16·9)自己却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似乎 孔子并不真正承认有“生而知之者”。孔子到了周公庙,事事都向人请教,有人讥 笑他不知礼。孔子答覆是,不懂就得问,正是礼。(3·15)孔子还说:“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就是说,在交 往的人中总有我的正面老师,也有我的反而教员。子贡说,孔子没有一定的老师, 哪里都去学习。(19·22)我们现在说“活到老,学到老”。依孔子自述的话,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7·19)就是说学习不晓得老。不管 时代怎么不同,如何发展,这种学习精神是舍得敬佩而采取的。
孔子自己说“诲人不倦”,(7·2,又34)而且毫无隐瞒。(7·24)元好问 《论诗》诗说:“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箴度与人。”过去不少工艺和拳术教 师,对学生总留一手,不愿意把全部本领尤其是最紧要处,最关键处,俗话说的 “最后一手”“看家本领”传授下来。孔子则对学生无所隐瞒,因而才赢得学生对 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孔子死了,学生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 三年而后去,子贡还继续居住墓旁三年(《孟子·滕文公上》)。有这种“诲人不 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我们当然反对什么守庐,但能做 到师生关系比父子还亲密,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孔子对每个学生非常了解,对有些学生作了评论。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纵然 同一问题,因问者不同,答复也不同。《颜渊篇》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三人 “问仁”,孔子有三种答案。甚至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孔子的答复竟完 全相反,引起公西华的疑问。(11·22)因材施教,在今天的教育中是不是还用得 着?我以为还是可以用的,只看如何适应今天的情况而已。时代不同,具体要求和 做法必然也不同。然而孔子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某些教学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 发”,(7·8)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可取之处。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左传》载郑国有乡校,那好只有大夫以上的人及他们 的子弟才能入学。私人设立学校,开门招生,学费又非党低廉,只是十条干肉, (7·7)自古以至春秋,恐怕孔子是第一人。有人说同时有少正卯也招收学徒,这 事未必可信。纵有这事,但少正卯之学和他的学生对后代毫无影响。
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鲁的南宫敬叔以外,如果司马牛果然是桓魋的兄弟,仅 他们两人出身高门,其余多出身贫贱。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冠雄 鸡,佩猳豚”,简直象个流氓。据《史记·游侠列传》,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 衣疏食”,更为穷困。《论语》说公冶长无罪被囚,假设他家有地位,有罪还未必 被囚,何况无罪?足见也是下贱门弟。据《弟子列传·正义》引《韩诗外传》,曾 参曾经做小吏,能谋斗升之粟来养亲,就很满足,可见曾点、曾参父子都很穷。据 《吕氏春秋·尊师篇》,子张是“鲁之鄙家”。颜回居住在陋巷,箪食瓢饮,死后 有棺无椁,都见于《论语》。由此推论,孔子学生,出身贫贱的多,出身富贵的可 知者只有二人。那么,孔子向下层传播文化的功劳,何能抹杀?《淮南子·要略 篇》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这不是说墨子出自儒,而是说,在当 时,要学习文化和文献,离开孔门不行。《韩非子》说:“今之显学,儒、墨 也”,由儒家墨家而后有诸子百家,所以我说,中国文化的流传和发达与孔子的整 理古代文献和设立私塾是分不开的。
⑩ 孔子是儒家,那么孟子、老子分别都创造了什么家道家又是谁创的
孟子是继承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而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一)孟子是继承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的出生于孔子之后大约百年左右,少时拜孔子之孙孔伋的门人为师,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当孟子通晓孔道之后,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道家学派创始人
(二)道家为老子所创,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即管理藏书的官员,其所著《老子》一书与史官的知识有其思想上的渊源。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充满了“道”说,被认为是道家学派创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