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戏剧中的经典台词 把出处带上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克里斯·古希腊
2. 人为什么要受强大的事物奴役,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不公,人们只是抱怨,却没有办法
因为所有的人都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当一件强大的事物出现在自己的面前的时候,肯定会向着模仿。
3. 《自愿奴役论》(1):人为什么会自愿受奴役
赵越胜在《燃灯者》一书中对这篇译稿多有引用,而后有微博广为传抄。我嫌不过瘾,讨译稿全文来大段摘抄并贴于此,开始了我的另一种抄书生涯。标题系我所加。
为了使人(就他们仍然是人来说)让别人奴役,以下二者必居其一:或者应当强迫他们这样做,或者应当欺骗他们。他们被人奴役可能是迫于外邦人的武器,或者可能是由于政治集团斗争的结果。当人们由于被骗失去自由时候,这罪过常常不在别人,而在他们自己。西西里主要城市塞古拉(据说现在称作萨拉戈萨)的居民就是如此,他们被战争的重负压迫得困苦不堪,于是轻率地只想到如何摆脱目前威胁他们的危险,就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狄奥尼修,不料因此就使得他得到了这样一种权力:以致胜利归来以后,他的所作所为,竟好象不是他打败了敌人,而是打败了国内的同胞似的,接着他自动地从军事长官晋位国王,又从国王变成暴君。但是自从人民受奴役的那个时候起,人们就突然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自由,所以要唤醒他们把自由收回来,是困难的。他们甘愿受人驱使,也决心供人驱使,好象他们不是丧失自由,而是赢得奴役。的确,人们最初是受迫,才供人驱使的,是为强力所征服的,但是他们的下一代就再也看不见自由,也不知道自由为何物,这时人们已经无所遗憾地供人驱使了。他们自愿地完成着他们的前辈只有由于强迫才去做的工作。所以,生于羁绁、长为奴隶的人,都把他们出生的环境,当作自然状态;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满足于继续在他们出生的环境下过生活,除了已经得到的权利和幸福以外,也不想多所欲求。然而没有哪一个遗产继承人会如此挥霍和懒惰,竟然从来不愿意看一看自己的遗产证书,以便弄清楚他是不是享有了全部遗留给他的的权力,人们是不是从他自己身上或者从他的前辈身上夺去了什么东西。但是习惯,这个一般说来在各方面都紧紧控制着我们的习惯,看来它的力量首先就表现在使我们适应于供人驱使,顺利地吞下奴役这一毒药,而不注意苦的味道。不能否认,自然对我们具有不小的控制力量,它可以任意引导我们,使我们的性格有好有坏,但是毕竟应当承认,它对我们的控制比习惯小;因为人的天性不论多么好,如果得不到发展,就会丧失掉,而且不管人有何种天赋,教育总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把我们改变成这个样子或那个样子。自然赋予我们的善行的种子是很小的,也是很脆弱的,它不能有一点点坏营养,否则就得不到发展,反而会退化、萎缩,以至死亡。据说,斯巴达的立法者李库尔格,为了告诉拉栖代孟人,教育使人成为什么人就会成为什么,曾经喂了同一母狗生的两个小狗。他用同一种奶汁饲养它们;不过一只是在厨房里长大和养肥的,另一只则习惯于在猎人的角笛声和号筒声中奔驰于田野间。后来他把这两只小狗带到空旷的地方,而且在它们之间放下一盆稀粥和一只兔子。一只狗立即奔向稀粥,另一只则追逐兔子。李库尔格说:“你看,它们是一个爷娘养的兄弟”。李库尔格就从这个原理出发,利用法律和习俗,教育了拉栖孟代人,使他们每个人都宁愿千剐万割,也不承认除理性和法律而外有其它的统治者。
可见,自愿的奴役的第一原因是习惯。人们断言,他们永远是处于奴役状态的,他们的父辈就是这样生活过来的。他们认为,应当忍受恶,并且举出各种先例,使自己相信这种说法。他们用“古已有之”这个理由,替暴虐地统治他们的那个政权辩护。然而实际上,风俗习惯无论怎样“古而有之”,也没有权利,以祸害加于人,它只会使暴行变得更凶猛而已。
但总是有一定数目的人,具有更多的自然禀赋。他们感觉到桎梏的束缚,希望扔掉它。他们任何时候也不能习惯于受奴役。这些人,象无论在海上或者在陆地上,都要思念故乡炉灶上的炊烟的乌里斯一样,任何时候也不能忘记自己的自然权利,不能不回忆祖先们原有的自由。他们具有清晰的认识和明达的智慧,所以不象无知群氓那样,只满足于看到脚跟前的东西,而是希望知道前前后后更远一些的事物。他们回忆过去,只是为了判断未来和衡量现在。虽然他们生就一付好头颅,但是他们仍然用教育和科学来提高自己的智慧。所以,即使自己斲丧无遗,并且被逐出世界,这些人也依然会想象它,在思想中感觉它,也依然还会享受它。因为奴役总是不合乎他们的性格的,无论怎样粉饰它。一个土耳其苏丹,猜到了这个道理;他懂得,书籍和科学最能够使人们互相认识,鼓励他们敌视暴政;据说在他统治的地区里只有一些御用学者。但是,尽管时光流逝,而仍然忠于自由的人们,无论他们的人数怎样众多,无论他们多么热爱自由和热心信仰自由,通常都发生不了任何影响,因为他们互相不了解。而这又是因为他们处在暴君的权力之下,根本没有做事、说话、甚至思想的自由。他们在有所企图时,始终是完全孤立的。因此,嘲笑之神莫姆斯,不是毫无道理地责备火神,说他在创造那个人的时候,没有胸前开一个小窗,以便通过小窗可以看到这个人的思想。
应该说,人们自愿受人奴役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生下来就是奴隶,同时是在奴隶状态下受教育的。这个原因,产生另一个结果,就是:处在暴君权力下的人很容易变得胆小怕事和软弱无力。
因此不容怀疑,英勇气概,是同自由一起丧失的。受奴役的人民,在斗争中找不到任何愉快,他们也不追求这种愉快,因为他么象受了束缚、麻木不仁的人一样,奔向危险,好象被人牵着走,绝对感觉不到内心沸腾着对自由的渴望。然而自由却会使人藐视危险,使人产生一种欲望,希望同志们称誉和推尊自己英勇牺牲的精神。自由的人,都竭尽全力来谋求公共的福利;他们都愿意在胜利时有福同享,在失败时有祸同当。反之,受奴役的人,不但没有这种英勇的热情,甚至没有任何毅力完成其他一切工作;他们是软弱的、怯懦的和毫无出息的。暴君们都清楚这一点,所以当他们看到人们身上的这种变化时,就千方百计地更进一步促使人们更多地失去人的面貌。
4. “请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自谁的名言
马克思,这是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原文。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牺牲;那时我们所感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这也是马克思说的一段话,也是极好的。
马克思创立了经济理论《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4)人们最终被自己创造物所奴役迷惑扩展阅读:
马克思对哲学的贡献是将实践概念引入哲学,使哲学同现代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解放联系起来,将这个哲学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导致唯物史观的产生。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从而发现剩余价值,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而这个专政又是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演变而来。
马克思认为哲学是人类思想的解放,也就是说,它是无产阶级挑战社会制度的精神武器。只有在科学的哲学指导下,无产阶级才能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从而获得自己最后的解放。
马克思的哲学追溯到人类的本性。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可以有效的计划出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因此,人一旦进行有计划的劳动生产,就同其它动物根本区别开来了;而因为要劳动,人们必须事先结成生产关系及其它社会关系。
5. 求《荀子·正名》翻译。(要逐字逐句地)
译文
现代圣王确定名称:刑法的名称依从商朝的,爵位的名称依从周朝的,
札仪制度的名称依从《礼经》,赋予万物的各种具体名称则依从中原地区华
夏各诸侯国已经形成的习俗与各方面的共同约定。远方不同习俗的地区,就
依靠这些名称来进行交流。
在人事方面的各种具体名称:人生下来之所以这样叫做天性。天性的和
气所产生的、精神接触外物感受的反应、不经人为努力而自然形成的东西叫
做本性。本性中的爱好、厌恶、喜悦、愤怒、悲哀、快乐叫做感情。感情是
这样,而心灵给它进行选择,叫做思虑。心灵思虑后,官能为之而行动,叫
做人为。思虑不断积累,官能反复练习,而后形成一种常规,也叫做人为。
为了功利去做叫做事业。为了道义去做叫做德行。在人身上所具有的用来认
识事物的能力叫做知觉。知觉和所认识的事物有所符合叫做智慧。在人身上
所具有的用来处置事物的能力叫做本能。本能和处置的事物相适合叫做才
能。天性受到伤害叫做疾病。制约人生的遭遇叫做命运。
这些就是在人事方面的各种具体名称,这些就是现代圣王确定的名称。
王者制定事物的名称,名称一旦确定,那么实际事物就能分辨了;制定
名称的原则一旦实行,那么思想就能沟通了;于是就慎重地率领民众统一到
这些名称上来。所以,支解词句、擅自创造名称来扰乱正确的名称,使民众
疑惑不定,使人们增加争辩,那就要称之为罪大恶极的坏人,他的罪和伪造
信符与度量衡的罪一样。所以圣王统治下的民众没有谁敢依靠制造怪僻的词
句来扰乱正确的名称,因此他的民众就很朴实。朴实就容易使唤,容易使唤
就能成就功业。他的民众没有谁敢依靠制造怪僻的词句来扰乱正确的名称,
所以就专心于遵行法度而谨慎地遵守政令了。像这样,那么他的统治就长久
了。统治长久而功业建成,是政治的最高境界啊。这是严谨地坚持用名称来
约束民众的功效啊。
现在圣明的帝王去世了,名称的管理松懈了,怪僻的词句产生了,名称
和实际事物的对应关系很混乱,正确和错误的轮廓不清楚,那么即使是掌管
法度的官吏、讲述礼制的儒生,也都昏乱不清。如果再有王者出现,一定会
对旧的名称有所沿用,并创制一些新的名称。这样的话,那么对于为什么要
有名称、使事物的名称有同有异的根据、以及制定名称的关键等问题,就不
能不搞清楚了。
不同的人如果用不同的意念来互相晓喻,不同的事物如果让名称和实际
内容混乱地缠结在一起,那么社会地位的高贵和卑贱就不能彰明,事物的相
同和相异就不能分别。像这样,那么意思就一定会有不能被了解的忧患,而
事情就一定会有陷入困境而被废弃的灾祸。所以明智的圣王给万事万物分别
制定名称来指明实际事物,上用来彰明高贵和卑贱,下用来分辨相同和相异。
高贵和卑贱彰明了,相同和相异区别了,像这样,那么意思就不会有不能被
了解的忧患,事情就不会有陷入困境而被废弃的灾祸。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名
称的原因。
那么,根据什么而要使事物的名称有同有异呢?回答说:根据天生的感
官。凡是同一个民族、具有相同情感的人,他们的天生感官对事物的体会是
相同的,所以对事物的描摹只要模拟得大体相似就能使别人通晓了,这就是
人们能共同使用那些概括的名称来互相交际的原因。形体、颜色、纹理,因
为眼睛的感觉而显得不同;单声与和音、清音与浊音、协调乐器的竽声、奇
异的声音,因为耳朵的感觉而显得不同;甜、苦、咸、淡、辣、酸以及奇异
的味道,因为嘴巴的感觉而显得不同;香、臭、花的香气、鸟的腐臭、猪腥
气、狗臊气、马膻气、牛膻气以及奇异的气味,因为鼻子的感觉而显得不同;
痛、痒、冷、热、滑爽、滞涩、轻、重,因为身体的感觉而显得不同;愉快、
烦闷、欣喜、愤怒、悲哀、快乐、爱好、厌恶以及各种欲望,因为心灵的感
觉而显得不同。心灵能够验知外界事物。既然心灵能够验知外界事物,那么
就可以依靠耳朵来了解声音了,就可以依靠眼睛来了解形状了,但是心灵之
验知外物,却又一定要等到感官接触事物的性状之后才行。如果五官接触了
外界事物而不能认知,心灵验知外物而不能说出来,那么,说他无知,人们
是不会不同意的。这些就是事物的名称之所以有同有异的根据。
这些道理明确后,就依照它来给事物命名:相同的事物就给它们相同的
名称,不同的事物就给它们不同的名称;单音节的名称足以使人明白的就用
单音节的名称;单音节的名称不能用来使人明白的就用多音节的名称;单音
节的名称和多音节的名称如果没有互相回避的必要就共同使用一个名称,虽
然共同使用一个名称,也不会造成什么害处。知道实质不同的事物要用不同
的名称,所以使实质不同的事物无不具有不同的名称,这是不可错乱的,就
像使实质相同的事物无不具有相同的名称一样。万物虽然众多,有时候却要
把它们全面地举出来,所以把它们叫做“物”。“物”这个名称,是个最大
的共用名称。依此推求而给事物制定共用的名称,那么共用的名称之中又有
共用的名称,直到不再有共用的名称,然后才终止。有时候想要把它们部分
地举出来,所以把它们叫做“鸟”、“兽”。“鸟”、“兽”这种名称,是
一种最大的区别性名称。依此推求而给事物制定区别性的名称,那么区别性
的名称之中又有区别性的名称,直到不再有区别性的名称,然后才终止。名
称并没有本来就合宜的,而是人们相约命名的,约定俗成了就可以说它是合
宜的,和约定的名称不同就叫做不合宜。名称并没有固有的表示对象,而是
人们相约给实际事物命名的,约定俗成了就把它称为某一实际事物的名称。
名称有本来就起得好的,直接平易而不违背事理,就叫做好的名称。事物有
形状相同而实体不同的,有形状不同而实体相同的,这是可以区别的。形状
相同却是不同的实体的,虽然可以合用一个名称,也应该说它们是两个实物。
形状变了,但实质并没有区别而成为异物的,叫做变化;有了变化而实质没
有区别的,应该说它是一个实物。这是对事物考察实质确定数目的方法。这
些就是制定名称的关键。
现代圣王确定名称,是不能不弄清楚的。
“被侮辱而不以为耻辱”,“圣人不爱惜自己”,“杀死盗贼不是杀人”,
这些是在使用名称方面迷惑了以致搞乱了名称的说法。用为什么要有名称的
道理去检验它们,并观察它们有哪一种能行得通,那就能禁止这些说法了。
“高山和深渊一样平”,“人的本性是欲望很少”,“牛羊猪狗等肉食并不
比一般食物更加香甜,大钟的声音并不比一般的声音更加悦耳”,这些是在
措置事实方面迷惑了以致搞乱了名称的说法。用为什么要使事物的名称有同
有异的根据去检验它们,并观察它们有哪一种能协调,那就能禁止这些说法
了。“飞箭经过柱子可以说明停止”,“有牛马,但它不是马”,这是在使
用名称方面迷惑了以致搞乱了事实的说法。用名称约定的原则去检验它们,
用这些人所能接受的观点去反驳他们所拒绝的观点,那就能禁止这些说法
了。凡是背离了正确的原则而擅自炮制的邪说谬论,无不与这三种惑乱的说
法类似。英明的君主知道它们与正确学说的区别而不和他们争辩。
民众容易用正道来统一却不可以和他们共同知道那缘由,所以英明的君
主用权势来统治他们,用正道来引导他们,用命令来告诫他们,用理论来晓
喻他们,用刑法来禁止他们。所以他统治下的民众融化于正道就像被神仙支
配了一样,哪里还用得着辩说那所以然呢?现在圣明的帝王死了,天下混乱,
奸诈邪恶的言论产生了,君子没有权势去统治他们,没有刑法去禁止他们,
所以要辩论解说。实际事物不能让人明白就给它们命名,命名了还不能使人
了解就会合众人来约定,约定了还不能使人明白就解说,解说了还不能使人
明白就辩论。所以,约定、命名、辩论、解说,是名称使用方面最重要的修
饰,也是帝王大业的起点。名称一被听到,它所表示的实际事物就能被了解,
这是名称的使用。积累名称而形成文章,这是名称的配合。名称的使用、配
合都符合要求,就叫做精通名称。名称,是用来互相约定从而联系实际事物
的。言语,是并用不同事物的名称来阐述一个意思的。辩论与解说,是不使
名实相乱来阐明是非的道理。约定与命名,是供辩论与解说时使用的。辩论
与解说,是心灵对道的认识的一种表象。心灵,是道的主宰。道,是政治的
永恒法则。心意符合于道,解说符合于心意,言语符合于解说;使名称正确
无误并互相约定,使名称的内涵质朴直观而使人明白;辨别不同的事物而不
失误,推论类似的事物而不违背情理;这样,听取意见时就能合于礼法,辩
论起来就能彻底揭示其所以然。用正确的原则来辨别奸邪,就像拉出墨线来
判别曲直一样,所以奸邪的学说就不能混淆视听,各家的谬论也无处躲藏。
有同时听取各方意见的明智,而没有趾高气扬、骄傲自大的容貌;有兼容并
包的宽宏大量,而没有自夸美德的神色。自己的学说得到实行,那么天下就
能治理好;自己的学说不能实行,那就彰明正道而让自己默默无闻。这就是
圣人的辩论与解说。《诗》云:“体貌温顺志高昂,品德如珪又如璋,美妙
声誉好名望。和乐平易的君子,天下拿他作榜样。”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谦让的礼节做到了,长幼的伦理顺序了;忌讳的话不称说,奇谈怪论不
出口;用仁慈的心去解说道理,用求学的心去听取意见,用公正的心去辩论
是非;不因为众人的非议和赞誉而动摇,不修饰辩辞去遮掩旁人的耳目,不
赠送财物去买通高贵者的权势,不喜欢传播邪说者的言辞;所以能坚持正道
而不三心二意,大胆发言而不会被人强行改变观点,言语流利而不放荡胡说,
崇尚公正而鄙视庸俗粗野的争论。这是士君子的辩论与解说。《诗》云:“长
长的黑夜漫无边,我常思索我的缺点。远古的原则我不怠慢,礼义上的错误
我不犯,何必担忧别人说长道短?”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君子的言论,深入而又精微,贴近人情世故而有法度,具体说法参差错
落而大旨始终一致。他使名称正确无误,辞句恰当确切,以此来努力阐明他
的思想学说。那些名称、辞句,是思想、学说的使者,能够用来互相沟通就
可以撇下不管了;但如果不严肃地使用它们,就是一种邪恶。所以名称能够
用来表示实际事物,辞句能够用来表达主旨,就可以撇下不管了。背离这种
标准的叫做语言迟钝,这是君子所抛弃的,但愚蠢的人却拣来当作自己的宝
贝。所以蠢人的言论,模糊而粗疏,吵吵嚷嚷而不合法度,罗唆而嘈杂。他
们使名称富有诱惑力,辞句显得眼花缭乱,而在思想学说方面却毫无深意。
所以他们尽量搬弄词句却没有个主旨,非常劳累却没有功效,贪于立名却没
有声誉。所以,智者的言论,思索它容易理解,实行它容易安定,坚持它容
易站得住,成功了一定能得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而不会得到自己所厌恶的东
西。可是愚蠢的人却与此相反。《诗》云:“你若是鬼是短狐,那就无法看
清楚;你的面目这样丑,给人看就看不透?作此好歌唱一唱,用来揭穿你的
反复无常。”说的就是这种人啊。
凡是谈论治国之道而依靠去掉人们的欲望的,是没有办法来引导人们的
欲望而被人们已有的欲望难住了的人。凡是谈论治国之道而依靠减少人们的
欲望的,是没有办法来节制人们的欲望而被人们过多的欲望难住了的人。有
欲望与没有欲望,是不同类的,是生与死的区别,但不是国家安定与动乱的
原因。欲望的多与少,是不同类的,是人情的必然现象,也不是国家安定与
动乱的原因。人的欲望并不等到其所欲之物可能得到才产生,但追求满足欲
望的人却总是认为可能得到而争取。欲望并不等到其所欲之物可能得到才产
生,这是来自天赋的;追求满足欲望的人却总是认为可能得到而争取,这是
出于内心的。来自天赋的单纯的欲望,被那些出于内心的众多的思考所制约,
结果当然很难再类似于来自天赋的本性了。人们想要得到的,莫过于生存;
人们所厌恶的,莫过于死亡。但是人却有舍生就死的,这不是不想活而想死,
而是因为在那种情势下不可以活而只可以死。所以,有时欲望超过了某种程
度而行动却没有达到那种程度,这是因为内心限止了行动。内心所认可的如
果符合道理,那么欲望即使很多,又哪会妨害国家的安定呢?有时欲望没有
达到某种程度而行动却超过了那种程度,这是因为内心驱使了行动。内心所
认可的如果违背道理,那么欲望即使很少,又哪能阻止国家的动乱呢?所以
国家的安定与动乱取决于内心所认可的是否合乎道理,而不在于人情的欲望
是多是少。不从根源所在的地方去寻找原因,却从没有关系的地方去找原因,
虽然自称“我找到了原因”,其实却是把它丢了。
本性,是天然造就的;情感,是本性的实际内容;欲望,是情感对外界
事物的反应。认为想要的东西可以得到从而去追求它,这是情感必不能免的
现象;认为可行而去实行它,这是智慧必定会作出的打算。所以即使是卑贱
的看门人,欲望也不可能去掉,因为这是本性所具有的。即使是高贵的天子,
欲望也不可能全部满足。欲望虽然不可能全部满足,却可以接近于全部满足;
欲望虽然不可能去掉,但对满足欲望的追求却是可以节制的。欲望虽然不可
能全部满足,追求的人还是能接近于全部满足的;欲望虽然不可能去掉,但
追求的东西不能得到,用心思考的人就会打算节制自己的追求。正道是这样
的:进则可以接近于完全满足自己的欲望,退则可以节制自己的追求,天下
没有什么能及得上它。
凡是人无不依从自己所赞同的而背弃自己所不赞同的。知道没有什么及
得上正道却又不依从正道的,是没有这种人的。假如有人想到南方去,不管
路有多远;而厌恶到北方去,不管有多近。他难道会因为那往南去的路走不
到头就离开了向南的道路而向北奔跑吗?现在人们想要得到的,就无所谓
多;所厌恶的,就无所谓少。他们难道会因为那想要得到的东西不可能全部
得到就离开了那实现欲望的道路而去求取厌恶的东西吗?所以,人们赞同正
道而依从它,还能用什么来损害它而使国家动乱呢?人们不赞同正道而背离
它,还能用什么来增益它而使国家安定呢?所以明智的人只讲究正道就是
了,那些渺小的学派及其奇谈怪论所追求的一套就都会衰微了。
大凡人们求取的时候,想要的东西从来没有能完全彻底地得到;人们舍
弃的时候,所厌恶的东西从来没有能完全彻底地去掉。所以人们无论什么行
动,都不能不用正确的准则来衡量。秤如果不准,那么重的东西挂上去反而
会翘起来,而人们就会把它当作是轻的;轻的东西挂上去反而会低下去,而
人们就会把它当作是重的;这就是人们对轻重发生迷惑的原因。衡量行为的
准则如果不正确,那么灾祸就会寄寓在人们所追求的事物中,而人们还把它
当作幸福;幸福就会依附于人们所厌恶的事物中,而人们还把它当作灾祸;
这也就是人们对祸福发生迷惑的原因。道,是从古到今都正确的衡量标准;
离开了道而由内心擅自抉择,那就会不知道祸福所依存的地方。
交易,拿一件换一件,人们就说没有收获也没有损失;拿一件换两件,
人们就说没有损失而有收获;拿两件换一件,人们就说没有收获而有损失。
善于计算的人择取多的东西,善于谋划的人追求合宜的东西。拿两件换一件,
人没有一个肯干这种事,因为大家都明了它们的数目。依从道去行动,就好
比拿一件去换两件,有什么损失?离开了道而由内心擅自抉择,这就好比拿
两件去换一件,有什么收获?那种积累了长时间的欲望,只能换取暂时的满
足,然而还是去做,实在是不明了它们的数量关系了。
我又试探着深入地观察那些隐蔽而又难以看清楚的情况。心里轻视道义
而又不看重物质利益的,没有这种人;外看重物质利益而内心不忧虑的,没
有这种人。行为违背道义而在外又不危险的,没有这种人;外经危险而内心
不恐惧的,没有这种人。心里忧虑恐惧,那么嘴里衔着牛羊猪狗等肉食也感
觉不到美味,耳朵听着钟鼓奏出的音乐也感觉不到悦耳,眼睛看着锦绣的花
纹也察觉不到形状,穿着轻软暖和的衣服坐在竹席上身体也感觉不到舒适。
所以享受到了万物中美好的东西也仍然不能满足,即使得到短暂时间的满
足,那还是不能脱离忧虑恐惧。所以享受到了万物中美好的东西却仍然非常
忧虑,占有了万物的利益却仍然十分有害。像这样的人,他追求物质利益,
是在保养生命呢?还是在卖掉寿命?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却放纵自己的情
欲,想要保养自己的性命却危害自己的身体,想要培养自己的乐趣却侵害自
己的心灵,想要护养自己的名声却胡作非为。像这样的人,即使被封为诸侯
而称为国君,他们和那些盗贼也没有什么不同;即使坐着高级的马车、戴着
大官的礼帽,他们和没有脚的人也没有什么不同。这就叫做使自己被物质利
益所奴役了。
心境平静愉快,那么颜色就是不如一般的,也可以用来调养眼睛;声音
就是不如一般的,也可以用来调养耳朵;粗饭、菜羹,也可以用来调养口胃;
粗布做的衣服、粗麻绳编制的鞋子,也可以用来保养身躯;狭窄的房间、芦
苇做的帘子、芦苇稻草做的草垫子、破旧的几桌竹席,也可以用来保养体态
容貌。所以,虽然没有享受到万物中美好的东西而仍然可以用来培养乐趣,
没有权势封爵的地位而仍然可以用来提高名望。像这样而把统治天下的权力
交给他,他就会为天下操劳得多,为自己的享乐考虑得少了,这就叫做看重
自己而役使外物。
6. 人类制造的哪三样东西,初衷都是为了造福人类,可最终却害人无数
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说金钱,虽然拥有金钱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可是金钱也能迷惑人们的眼睛。
发明也是如此,科学家们创造的很多发明都是对人们有利的,比如汽车、飞机等,能够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但同样的,也有不少发明却给人们带来很多坏处,严重的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比如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三样发明可以说是“臭名昭著”,给人们带来了可怕的灾难。
第一,鸦片。鸦片对于中国人来说,真是太熟悉了,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鸦片曾带给中国人民的巨大苦难。
以上这三样东西起初都是为了造福人类而发明出来的,可是却被有心人利用,结果成为了危害人类的武器,并给人类造成了很大的灾难,实在是非常可惜。
7. 请列举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被假象所迷惑而上当受骗或误入歧途的例子
比如说一些
相亲网站
上的高度帅,
白富美
,人们很容易被这种假象欺骗,要
擦亮眼睛
啊,有的人是骗子呢,所以我们不要被假象欺骗。
8. 尼采艺术哲学的观点
对于奠定新价值的原则这个任务,艺术的作用为什么被抬得那么高?尼采的直接回答,见《权力意志》797则(这一则其实应列在794则的位置上):“‘艺术家’现象是迄今为止最透明的……”我们一开始不必再往下读,只需掂量掂量这句话就够了。“最透明的”,就是说,本质上最能够为我们所理解的,乃是“艺术家现象”——一个艺术家的存在。通过艺术家这个特殊的存在者,存在向我们最直接最敞亮地澄明起来。为什么?尼采没有明确回答,不过我们并不难找到尼采说这句话的深意。做一个艺术家就是能够把某样东西带出来,让它呈现它自己。“带出来”是指,使某样尚未进入其存在的东西自行建立起来……
做一个艺术家,首先是一种生命的形式。尼采讲生命,一般是指什么呢?他说生命是“我们最感亲切的存在形式”。对尼采来说,“存在只是“生命”(气息)概念的泛化,“是人格化之事物”,“能起意志,起作用”,是一种“生成过程”(《权力意志》第581则),“‘存在’——除了‘生命’,我们还没有更好的表述存在的方式。死的东西怎么能够存在呢?”(582)“存在是最内在的权力意志”(693)让我们重申一遍他的基本思路:艺术家的存在是最透明的生命形式;存在最内在的本质就是权力意志;在艺术家的存在中,我们接触到权力意志最让我们感到亲切的形式。……
尼采论艺术,之所以先以“艺术家现象”和艺术家的生命存在入手,而不是从一般而言的“艺术”入手,目的是要凸现他的这一原则性思路:必须从创造者生产者而不是从接受者欣赏者的角度来理解艺术。他曾经毫不含糊地说:“迄今为止,我们的所谓美学,始终是一种‘妇人的美学’,因为只有艺术的接受者在那里一个劲地阐述‘美是什么’。到目前为止,在全部哲学中,艺术家都失踪了……”尼采也同意艺术哲学即“美学”,但是它认为必须是“男人的美学”而不能变成“妇人的美学”。艺术问题应该是作为生产者创造者的艺术家的问题;只有艺术家认为美是什么才能为美学提供立论的基石。
让我们再回到797则:“‘艺术家’现象是迄今为止最透明的……”如果我们着眼于艺术的本质,把这句话放在论述权力意志的上下文中揣摩,就能立即寻绎出尼采关于艺术两点本质性的说法:
1.艺术是权力意志最透明最亲切的赋形;
2.艺术必须从艺术家方面来把握。
我们面在可以再往下念(797则):“……从这个立场出发去审视权力、自然等等现象的基本特征!还有宗教和道德!”尼采讲得很清楚,从上述两条关于艺术家的本质的认识出发,权力意志的其他赋形——自然、宗教、道德,我们还可以加上社会、个人、知识、科学和哲学等等——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这些存在者都以某种确定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