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
幼儿园中的游戏有教师组织的游戏活动,如区域活动、集体游戏活动,有幼儿自发的游戏,如幼儿在自由活动时自己组织、创造出的游戏,还有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游戏形式,即“寓教于乐”。其中任何一种游戏,都有内在的价值,对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语言等的提高都有帮助。游戏对幼儿的创造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人们越来越发现游戏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作用。经过一段时期的教育实践,我也越来越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这里主要对教师在游戏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提出了一点体会和想法。
首先,要提供充分的材料、创设丰富的环境,给予幼儿想象的空间,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
一是要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投放幼儿游戏中所需要的材料及其他相关的材料。这些材料要赋予启发性、层次性,并能构成丰富的游戏情景。如我班开展的“超市”,投放了丰富的游戏材料,有各种瓶瓶罐罐、小碟子……姚诗逸小朋友把“旺仔牛奶”的罐子放到了下面,把一个小碟子放到了上面,用来作秤,一边称东西,一边还说“这个×斤”。可见,幼儿在丰富的游戏环境中就能萌发出各种各样的创造性行为。二是要创设宽松的精神环境,只有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幼儿才会有愉悦的心态,才会大胆的创造、 [b] 1活动。
其次,要肯定幼儿的大胆创造。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经常会展示自己的作品、想法。教师应肯定他们的想法,不能否定或进行反面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另外,幼儿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应使用正面评价性的语言。如我班的梁凯雯小朋友在玩娃娃家时,遇到了娃娃要过生日但没有生日蛋糕的情景,她就提议,没有蛋糕我们就自己做。老师听到后就肯定了她的想法:“梁凯雯,你的办法真好!”接着,娃娃家里的成员就一起做起了“蛋糕”,他们个个都很认真,娃娃家进行了热闹的生日庆祝会。
再次,教师应以适当的身份适时的进行指导。
我们知道,教师在游戏中的身份是环境的支持者、维护者,观察者、记录者,引导者,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适时的改变角色,以相应的身份适时的介入幼儿的游戏。如当幼儿在无目的的摆弄操作材料时,教师可以以同伴的身份介入,“×××,老师和你来一起玩好吗?想想这些拼板能做什么?”幼儿拿了一块梯形的拼板说:“可以用来做手枪。”“好,那手枪是谁拿的?”“是拿的。”“那你想不想来当?”“想。”教师就引导了幼儿利用手里的玩具当,并告诉他要再想出新的点子。
最后,要及时的鼓励、表扬幼儿,给幼儿成功的体验。
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幼儿再创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今后的游戏中能继续主动的创造和想象。我班在游戏结束后,教师会组织 [b] 1幼儿来讲述自己在游戏中的收获,并给一些有创造性行为的幼儿以五角星奖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激励了其他幼儿。
创造力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创造力的发展和培养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相信通过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幼儿的创造力能获得可喜的发展和进步。
⑵ 小班三大创造性游戏观察记录表怎么写
注意力 A专注B愿意 C偶尔注意D游离 参与度 A积极B愿意 C随意D淡漠 情绪态度 A兴奋B愉快 C平静D低落
⑶ 幼儿园创造性游戏有哪些
1.废墟寻宝
准备用具:闪卡
游戏解析:将闪卡洒落在地上,请幼儿在众多卡片中找出教师指定的闪卡。最快找出的获胜。或者找到最多的获胜。
注意事项:可配合句型“Where is the -----?”
2.躲猫猫
准备用具:无
游戏解析:教师任意说出一连串的单词,第二次说的时候故意遗漏掉一个单词,请幼儿快速说出丢失的单词。
注意事项:可遗漏掉1-3个单词,增加游戏难度。
游戏延伸:可改为教师出示闪卡,之后取走其中一张,请幼儿快速说出躲起来的闪卡。
3. 丢手帕
准备用具:手帕
游戏解析:全班围成一个圈,一个幼儿拿着手帕,绕圈走,边走边说句子,任意将手帕丢在一个人的背后,被丢到的人应该立刻捡起手帕去追丢的人,追到就拍他一下,丢的人要尽力绕一圈跑到被丢的人的位子上坐下,输的人必须到前面做下一个丢手帕的人。
注意事项:注意跑的方向必须与当初绕圈的方向一致才行,两个人要同个方向跑。
游戏延伸:可将手帕改为闪卡,走动的时候全体说闪卡上的单词。
4.钓鱼游戏
准备用具:磁铁数个,拴上绳子,绑在筷子上, 回形针数个别在闪卡上
游戏解析:请2组幼儿分别展开钓鱼比赛,轮流派人上前听教师指令钓鱼“Catch the__.”幼儿根据指令用自制鱼竿钓起闪卡,先完成的那一队就得分,以此类推玩下去,看哪一组得分最高就获胜。
注意事项:未参与的幼儿需在位置上重复说教师指定的单词。
5.纸箱寻宝
准备用具:两个大纸箱,两组同样单词闪卡
游戏解析:将全班分成两组,将闪卡分别放在两个纸箱内,但纸箱内分别放一些撕碎的纸,将闪卡藏在碎纸内,两组轮流派人出来比赛,按照教师的指示找出正确的闪卡的就得分,以此类推玩下去。
注意事项:其他同组的幼儿不能帮忙找,必须保持距离。
⑷ 小班日常游戏活动有哪些呢
区域活动是我们小班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每到开展区域活动时,孩子们显得忙碌又快乐。区域活动吸引孩子的关键在于它能让孩子体验自由和自主,体验到乐趣,那么,如何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使区域活动这一孩子最喜欢的活动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呢?
一、容忍“紊乱”。
容忍“紊乱”,这是在小班开展区域活动的一个独特的要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培养孩子创造性要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这实际上就是要给孩子以极大的自由,以便将焦虑心理降到最低程度,从而使孩子的巨大创造潜能释放出来。
在绝对的自由心理下,教师要特别能容忍一定程度的紊乱,因为小班的孩子年龄小,在吸引到某一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中时,常常会表现得手忙脚乱,很难做到整洁,教师如果对此进行干预,硬让他们保持整洁,很可能会扰乱孩子的创造性活动过程。当孩子们做出这一系列大人认为违规捣蛋的事时,一定有着自己的思维,正是在这种毫无顾虑的思想驱动下,孩子们的创造性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二、随机设区。
在选择区域活动时,幼儿一定会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而小班的幼儿年龄小,他们无法接受老师谦让、等待等建议,一旦想玩什么,就一定要玩什么,玩不着,就挤、就哭、就抢,正常的区域活动秩序就会被扰乱,有时真令老师头疼,所以在设区时,要根据幼儿的需要,随机设区,以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
小班幼儿,尤其是刚入园时的孩子特别喜欢娃娃家,因为娃娃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幼儿对家庭的依恋。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看到拥挤无比的娃娃家,我们在活动区增设了三个娃娃家,分别为“红红的家”、“黄黄的家”、“绿绿的家”,地上分别铺上了三种颜色的地毯,让幼儿在无意识中巩固对颜色的认识。
但一个娃娃家的活动材料分在三个娃娃家中,显得太少了,客人来了碗筷不够,爸爸、妈妈、宝宝三个人只能睡一张床……于是,我们又动员孩子把家中的娃娃家玩具带来和幼儿一起玩,这样,不仅满足了大多数幼儿想进娃娃家的愿望,还通过带玩具和幼儿一起玩培养了孩子的共享意识。
三、巧投材料。
皮亚杰的相互作用论告诉我们,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在其不断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感性的、具体的、形象的思维,常常需要动作的帮助,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还必须以实物为中介,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
幼儿特别乐于摆弄和操作物体,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做好幼儿区域活动的“创设者”,在创设活动区域时为幼儿准备充足数量和种类的材料,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更能引起幼儿的主动探究,这些材料不仅可以为幼儿游戏提供必要的玩具,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到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为不同层次的幼儿准备不同的材料。
为使幼儿与材料较为充分地相互作用和对材料的创造性运用,在为幼儿提供新材料时,我常与幼儿讨论:“这个东西可以怎样使用?”“可以用这个东西做什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来代替什么?”其实讨论的过程也是一个让幼儿充分思维、想象的过程。幼儿在对游戏材料进行操作时,及时地添加新材料,因为添加的新材料往往会对幼儿所熟悉的游戏情节形成挑战,促使幼儿尝试新的玩法,发展新的情节。
四、参与指导。
在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通过指导,能促进幼儿活动的质量,并促使幼儿的身心水平不断发展,但指导不是领导,更不是包办代替,教师只能是参与者,只能在尊重幼儿独立性、自主性的原则下进行间接指导。幼儿对于老师,或多或少有着一种敬畏感,所以,老师在参与幼儿区域活动时,要努力以幼儿欢迎的角色进入,这样,幼儿才可能完全放开自己,和平时一样活动。
同时,在对幼儿进行指导时,教师要多给幼儿自主、自由的机会,营造积极的环境气氛——鼓励幼儿创造的气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奥秘之一在于:幼儿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和鼓励的话。要对幼儿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认、多容忍、多欣赏,小班幼儿更爱听好话,所以教师在参与幼儿活动时,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善于抓住幼儿瞬间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行为,加以肯定,加以赞赏,让幼儿在宽松、自信的心理条件下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