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晶体管和电子管分化阶段,为什么美国发展了晶体管,而前苏联及俄罗斯却发展了电子管
因为晶体管不如电子管禁砸,俄罗斯人看见电子管电视画面质量不好,用拳头砸一下就好了,而晶体管电视,一砸就彻底玩完了,所以电子管是符合俄罗斯国情的,
瓦伦丁*尼古拉耶维奇*阿夫代夫专门在"维基网络",这并不反映他的苏联科学和军队的巨大贡献几个吝啬线:"苏联科学家,在电子专家,出生1915年5月16日,死"
与此同时,阿夫迪夫是一位科学家,正如他们所说,来自上帝。 他在无线电管领域的所有发展都是在没有更高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总的来说任何系统的教育! 然而,在正确的顺序!
在40年代和50年代的电子,其中,像当时的所有科学成就,第一件事掉进军事行业,有一个巨大的突破之交-美国发明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威廉布拉德福 一个小的金属圆柱体的大小顶针与内部的半导体晶体和三线引线打开设备的设计的本质-它允许放弃无线电管,巨大的相比,晶体管,无情energoprozhorlivyh,脆弱,不可靠,..
当然,美国军事装备立即开始迅速缩小。 而在门槛上是太空时代-有紧凑性和可靠性的技术问题已经变得更加尖锐。 冷战及其军备竞赛带来了无线电管不再适合的新挑战。..
然而,在苏联更换灯是什么! 并不是说我们没有晶体管-有和发展进行。 但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赶上来自资产阶级的公平滞后-有必要以某种方式削减一击的快刀斩乱麻。 该解决方案提出了一个年轻的科学家瓦伦丁Avdeev,谁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电真空设备-也灯,但在结构上完全不同!
Avdeev的杆灯,这是他在新西伯利亚设计的,当他在战争期间从列宁格勒与斯韦特兰娜工厂疏散那里,是薄的玻璃圆柱体,并不比那个时代的晶体管大得多。 和名称"杆"是不是由于灯具的特征形状(这将是太原始!),而且由于电极的形状,这是更重要的。 Avdeev不只是减少了经典的灯薄"管",但创造了一个根本不同的方式来控制电子的灯内部的流动通过改变对杆的电位,因为它们被称为杆。
但最重要的是-由于本发明设法摆脱传统的灯具,这使得建立一个非常可靠,紧凑,经济的无线电设备的几乎所有的缺点! 杆灯消耗量级较少的能量和工作完美的便携式和微型设备与电池电源,他们不怕振动,在广泛的温度范围内运作(从-60到+125度!),自信地工作在高频率! 棒radiolamps的使用寿命-5000小时(为了便于比较,传统的radiolamps工作不超过500小时,实际上少!)
高频五odes1zh17b,1ZH18B,1ZH24B,1ZH29B和1P24B-这是传说中的灯,提供了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在1957年的信号传输的名称,这要归功于加加林,蒂托夫, 在这些灯的工作几乎整个军事无线电50年代,60年代(是和70年代!)年在我国,甚至在第一反坦克制导导弹接收机建立在Avdeev五分之一-嵌入在允许承受任何过载的可靠性设计!
❷ 晶体管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谁发明的
1947年12月,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组成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一种点接触型的锗晶体管。晶体管的问世,是20世纪的一项重大发明,是微电子革命的先声。晶体管出现后,人们就能用一个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电子器件,来代替体积大、功率消耗大的电子管了。晶体管的发明又为后来集成电路的降生吹响了号角。 电力晶体管
20世纪最初的10年,通信系统已开始应用半导体材料。20世纪上半叶,在无线电爱好者中广泛流行的矿石收音机,就采用矿石这种半导体材料进行检波。半导体的电学特性也在电话系统中得到了应用。 晶体管的发明,最早可以追溯到1929年,当时工程师利莲费尔德就已经取得一种晶体管的专利。但是,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制造这种器件的材料达不到足够的纯度,而使这种晶体管无法制造出来。 由于电子管处理高频信号的效果不理想,人们就设法改进矿石收音机中所用的矿石触须式检波器。在这种检波器里,有一根与矿石(半导体)表面相接触的金属丝(像头发一样细且能形成检波接点),它既能让信号电流沿一个方向流动,又能阻止信号电流朝相反方向流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贝尔实验室在寻找比早期使用的方铅矿晶体性能更好的检波材料时,发现掺有某种极微量杂质的锗晶体的性能不仅优于矿石晶体,而且在某些方面比电子管整流器还要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少实验室在有关硅和锗材料的制造和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绩,这就为晶体管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为了克服电子管的局限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贝尔实验室加紧了对固体电子器件的基础研究。肖克莱等人决定集中研究硅、锗等半导体材料,探讨用半导体材料制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 1945年秋天,贝尔实验室成立了以肖克莱为首的半导体研究小组,成员有布拉顿、巴丁等人。布拉顿早在1929年就开始在这个实验室工作,长期从事半导体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和观察,逐步认识到半导体中电流放大效应产生的原因。布拉顿发现,在锗片的底面接上电极,在另一面插上细针并通上电流,然后让另一根细针尽量靠近它,并通上微弱的电流,这样就会使原来的电流产生很大的变化。微弱电流少量的变化,会对另外的电流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是“放大”作用。 布拉顿等人,还想出有效的办法,来实现这种放大效应。他们在发射极和基极之间输入一个弱信号,在集电极和基极之间的输出端,就放大为一个强信号了。在现代电子产品中,上述晶体三极管的放大效应得到广泛的应用。 巴丁和布拉顿最初制成的固体器件的放大倍数为50左右。不久之后,他们利用两个靠得很近(相距0.05毫米)的触须接点,来代替金箔接点,制造了“点接触型晶体管”。1947年12月,这个世界上最早的实用半导体器件终于问世了,在首次试验时,它能把音频信号放大100倍,它的外形比火柴棍短,但要粗一些。 在为这种器件命名时,布拉顿想到它的电阻变换特性,即它是靠一种从“低电阻输入”到“高电阻输出”的转移电流来工作的,于是取名为trans-resister(转换电阻),后来缩写为transister,中文译名就是晶体管。 由于点接触型晶体管制造工艺复杂,致使许多产品出现故障,它还存在噪声大、在功率大时难于控制、适用范围窄等缺点。为了克服这些缺点,肖克莱提出了用一种“整流结”来代替金属半导体接点的大胆设想。半导体研究小组又提出了这种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 1950年,第一只“PN结型晶体管”问世了,它的性能与肖克莱原来设想的完全一致。今天的晶体管,大部分仍是这种PN结型晶体管。(所谓PN结就是P型和N型的结合处。P型多空穴。N型多电子。) 1956年,肖克利、巴丁、布拉顿三人,因发明晶体管同时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❸ 三极管、二极管是谁发明的
弗莱明(1849~1945) Fleming John Ambrose 英国物理学家。1849年11月29日生于兰开斯特,年4 月18日卒于希德默斯。毕业于伦敦大学和皇家化学院 ,1870年获理学士学位。1877年入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在J.C.麦克斯韦指导下研究电学和高等数学。1881年任诺丁汉大学学院物理学和数学教授。1882~1898年先后任伦敦电灯等工业企业的工程师和顾问。1885~1926年任大学学院电气工程教授。1899~1926年任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科学顾问。1930年后任电视学会会长。弗莱明在变压器设计、白炽灯、光度学、电气测量、低温下材料性能的研究等方面均有贡献。弗莱明一生共发表论文100 多篇。1904年根据爱迪生效应制成检波二极管,取代了原来用于无线电报机中的金属粉末检波器。这是最早出现的真空电子管。弗莱明曾多次获得荣誉奖章。1929年因科学成就获爵士称号。 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 美国发明家。1873年8月26日生于衣阿华州康斯尔布拉夫斯;1961年6月30日卒于加利福尼亚州好莱坞。 德福雷斯特是亚拉巴马州长大的,他的父亲是该州一所黑人学校的校长。1896年,德福雷斯特毕业于耶鲁大学。由于服役参加美西战争而耽搁之后,于1899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当他还在上学时,他开始对马可尼正在开创的无线电报这一新的领域感到兴趣。他的博士论文可能是美国第一篇涉及无线电波的文章。 1901年,他研究出加速无线电信号传送的方法;1904年,他的方法第一次应用于新闻报道(有关日俄战争的)。 然而,他的最伟大发明(在他寿终之前,他有三百项明专利权)要算三级管了。爱迪生最先宣布发现了爱迪生效应,后经J.弗莱明研究,于1904年转化为二极整流电子管。1906年,德福雷斯特又加进一个极,即栅极,从而使该元件成为三极管(三个电极),而不是二极管了。 电子流从灯丝流向屏极的速度是明显地随着栅极上的电荷量不同而不同的。栅术上一个变化的但又是很弱的电压,就会在灯丝-屏极组合上转化成一个变化相同的但要强得多的电子流动。弗莱明的元件通过德福斯特成了放大元件,也可以用于整流。 三级管是众所周知的真空管的基础,由于它能在不失真情况下放大微弱信号,所以使收音机和多种多样的电气设备成为现实。1910年,德福雷斯特采用了费森登的声音播送系统,用其三级管播放了安丽科·凯鲁索的歌声。1916年,他建立了一个广播电台,广播新闻。 最后,德福雷斯特把他的真空三级管(或者,他把它叫做电子三级管)以三十九万美元出售给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廉价出售),但在他的研制初期,他的日子是艰难竭蹶的。有一个时候,他为了给此项发明筹措多一些的现金,使用了欺骗人的邮件,从而被捕入狱。象许多发明家一样,他不是一个很成功的生意人。他常常忙于诉讼,他的钱财是左手进右手出的。 然而,掌握着九百亿美元电子工业的德福雷斯特三极管保持了整整一代的发明地位,直到肖克利晶体管的问世,才使它相形失色。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德福雷斯特研制出了“辉光灯”,它能把不规则的声波转化为同样不规则的电流,这种不规则的电流反过来引起同样不规则的灯丝亮度。不规则的灯丝亮度可以和活动影片一道加以照相,然后,再把不同亮度的声轨转化为声音。1923年,德福雷斯特用他的第一部有声活动影片作了示范表现,接着,不到五年,“有声电影”开始盛行起来了。 德福富斯特因为发明了三极管,所以有的时候也被称为无线电之父,他也曾用这个题目写了一篇自传。
❹ 请问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是在那年那月发明的
1947年12月,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组成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一种点内接触型的锗晶体管。容晶体管的问世,是20世纪的一项重大发明,是微电子革命的先声。晶体管出现后,人们就能用一个小巧的、消耗功率低的电子器件,来代替体积大、功率消耗大的电子管了。
晶体管的发明又为后来集成电路的诞生吹响了号角。20世纪最初的10年,通信系统已开始应用半导体材料。20世纪上半叶,在无线电爱好者中广泛流行的矿石收音机,就采用矿石这种半导体材料进行检波。半导体的电学特性也在电话系统中得到了应用。
(4)晶体管和电子管谁发明扩展阅读
晶体管具有诸多优越性:
1、构件没有消耗
无论多么优良的电子管,都将因阴极原子的变化和慢性漏气而逐渐劣化。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晶体管制作之初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随着材料制作上的进步以及多方面的改善,晶体管的寿命一般比电子管长100到1000倍,称得起永久性器件的美名。
2、消耗电能极少
仅为电子管的十分之一或几十分之一。它不像电子管那样需要加热灯丝以产生自由电子。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只要几节干电池就可以半年一年地听下去,这对电子管收音机来说,是难以做到的。
❺ 电子管和半导体哪个先发明
电子管和半导体相比,半导体先发明
1904年,世界上第一只电子二级管在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的手下诞生了,这使爱迪生效应具有了实用价值。弗莱明也为此获得了这项发明的专利权。
1907年,美国发明家德福雷斯特(De Forest Lee),在二极管的灯丝和板极之间巧妙地加了一个栅板,从而发明了第一只真空三极管.
1947年,美国物理学家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三人合作发明了晶体管——一种三个支点的半导体固体元件.
1833年,英国巴拉迪最先发现硫化银的电阻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不同于一般金属,一般情况下,金属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巴拉迪发现硫化银材料的电阻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降低。这是半导体现象的首次发现。
不久, 1839年法国的贝克莱尔发现半导体和电解质接触形成的结,在光照下会产生一个电压,这就是后来人们熟知的光生伏特效应,这是被发现的半导体的第二个特征。
1873年,英国的史密斯发现硒晶体材料在光照下电导增加的光电导效应,这是半导体又一个特有的性质。半导体的这四个效应,(jianxia霍尔效应的余绩──四个伴生效应的发现)虽在1880年以前就先后被发现了,但半导体这个名词大概到1911年才被考尼白格和维斯首次使用。而总结出半导体的这四个特性一直到1947年12月才由贝尔实验室完成。
❻ 第一个晶体管那年发明的,三个发明者
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是1947年由肖克利和他的两助手布拉顿、巴丁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时发明的,为此,肖克利三人于195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用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制造电脑,在电脑史上是一次突破性技术飞跃。
❼ 晶体管的发明人是谁
1947年,这种抄梦想中的元器件终于被袭发明出来了——晶体管。发明人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威廉·肖克利等。晶体管是一种很简单的半导体器件,由一块很小的固体材料和三个细细的电极线构成,它与电子管一样,能将电子信号放大,不过所需的电流以及产生的热量和自身的体积都远小于电子管。这项发明使计算机的体积与造价都减少了上万倍,将计算机从锁在装有空调器的实验室内的神秘、昂贵、易出错的机器改变为一种价格低廉、性能更可靠、使用日益广泛的工具。威廉·肖克利的这项发明通常被认为是开拓固体电子学时代的关键器件。为此,他和研究伙伴巴丁、布拉顿共同荣获了1956年度诺贝尔物理奖。
❽ 谁发明了晶体管
晶体管发明者——巴丁
1947年12月23日,37岁的美国物理学家肖克莱和他的合作者在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向人们展示了第一个半导体电子增幅器,即最初的晶体管.晶体管的发明成为人类微电子革命的先声.
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晶体管还没有被发明,那么今天的人们大概还在使用电子管收音机.这种收音机普遍使用五六个电子管,输出功率只有1瓦左右,而耗电却要四五十瓦,功能也很有限.打开电源开关,要等1分多钟才会慢慢地响起来.而现在,袖珍半导体收音机早就成了青少年的随身物了.我们在使用现代科技产品时,真应该对这些产品的发明者心存谢意.
你知道晶体管是谁发明的吗?它是美国物理学家肖克莱和他的同事巴丁及布拉顿一同发明的.这项影响深远的发明,让他们共同获得了195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7年圣诞节前夕,37岁的物理学家肖克莱写了一张言辞有些羞怯的便柬,邀请美国新泽西州中部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几位同僚到他的实验室,观察他和他的合作者巴丁及布拉顿最近取得的“一些成果”.这三位发明家演示了电流通过一个名为“晶体管”的小原器件.尽管用现代标准衡量,这个原器件原始且笨拙,但它在当时却是一个举世震惊的突破.因为真空管——最初的电子增幅器,虽然加快了无线电、电话、电视机等的发展,但是这种真空管体积大、耗能多,拖了发展复杂电子机器的后腿.电子机械师们早就期待着一种可靠、小型而又便宜的替代装置了.
晶体管的发明,终于使由玻璃封装的、易碎的真空管有了替代物.同真空管相同的是,晶体管能放大微弱的电子信号;不同的是,它廉价、耐久、耗能小,并且几乎能够被制成无限小.1999年9月,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的科学有研制出当今世界上最小的晶体管,这种晶体管直径仅20纳米(1纳米为1米的10亿分之一),科学家须用电子显微镜把它放大50万倍,方能取得它1厘米大的照片.把20纳米的晶体管放进一片普通集成电路,形同一根头发放在足球场的中央.——同工作中能产生巨大热量的真空管相反,晶体管能在冷却状态下工作.因为它采用了半导体——一种处于绝缘体(如玻璃)与良导体(如铁和金)之间的固态导体.肖克莱等人的成功,取决于他们确定了合适的使用材料(开始是金属元素锗,然后是硅),用这种材料,只需很少量,晶体管就能像真空管一样,对电子产生相同的作用.在带有正、负电荷的接头或障碍物两侧就可得“晶体管效应”;障碍物的作用因来自第三方的微小电流的使用而明显地减弱.这个结果就像拧开了开关、使巨大电流通过障碍物,把第三方的信号放大到4万倍.
晶体管诞生后,首先在电话设备和助听器中使用.逐渐地,它在任何有插座或电池的东西中都能发挥作用了.将微型晶体管蚀刻在硅片上制成的集成电路,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后,以芯片为主的电脑很快就进入了人们的办公室和家庭.
❾ 晶体管是谁发明了
晶体管是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组成的研究小组发明的。
1、1947年12月,美国贝尔实验室的肖克利、巴丁和布拉顿组成的研究小组,研制出一种点接触型的锗晶体管,晶体管的问世,是20世纪的一项重大发明,是微电子革命的先声。
2、2016年,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一个团队打破了物理极限,将现有的最精尖的晶体管制程从14nm缩减到了1nm,完成了计算技术界的一大突破。
(9)晶体管和电子管谁发明扩展阅读:
1、晶体管,本名是半导体三极管,是内部含有两个PN结,外部通常为三个引出电极的半导体器件。它对电信号有放大和开关等作用,应用十分广泛。
2、三极管是一种控制电流的半导体器件其作用是把微弱信号放大成幅度值较大的电信号, 也用作无触点开关。
3、晶体管促进并带来了“固态革命”,进而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半导体电子工业,由于晶体管彻底改变了电子线路的结构,集成电路以及大规模集成电路应运而生。
4、晶体三极管具有电流放大作用,其实质是三极管能以基极电流微小的变化量来控制集电极电流较大的变化量,这是三极管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特性。
❿ 谁能告诉我电子管和晶体管有什么区别
这位朋友我详细为你介绍电子管与晶体管的区别? 一、电子管一般有三个极,一个阴极(K)用来发射电子,一个阳极(A)用来吸收阴极所发射的电子,一个栅极(G)用来控制流到阳极的电子流量.阴极发射电子的基本条件是:阴极本身必须具有相当的热量,阴极又分两种,一种是直热式,它是由电流直接通过阴极使阴极发热而发射电子;另一种称旁热式阴极,其结构一般是一个空心金属管,管内装有绕成螺线形的灯丝,加上灯丝电压使灯丝发热从而使阴极发热而发射电子,现在日常用的多半是这种电子管(如图所示).由阴极发射出来的电子穿过栅极金属丝间的空隙而达到阳极,由于栅极比阳极离阴极近得多,因而改变栅极电位对阳极电流的影响比改变阳极电压时大得多,这就是三极管的放大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栅极电压对阳极电流的控制作用.我们用一个参数称跨导(S)来表示.另外还有一个参数μ来描述电子管的放大系数,它的意义是说明了栅极电压控制阳流的能力比阳极电压对阳流的作用大多少倍. www.ShareDIY.net 为了提高电子管的放大系数,在三极管的阳极和控制栅极之间另外加入一个栅极称之为帘栅极,而构成四极管,由于帘栅极具有比阴极高很多的正电压,因此也是一个能力很强的加速电极,它使得电子以更高的速度迅速到达阳极,这样控制栅极的控制作用变得更为显著.因此比三极管具有更大的放大系数.但是由于帘栅极对电子的加速作用,高速运动的电子打到阳极,这些高速电子的动能很大,将从阳极上打出所谓二次电子,这些二次电子有些将被帘栅吸收形成帘栅电流,使帘栅电流上升这会导致帘栅电压的下降,从而导致阳极电流的下降,为此四极管的放大系数受到一定而限制. www.ShareDIY.net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在四极管帘栅极外的两侧再加入一对与阴极相连的集射极,由于集射极的电位与阴极相同,所以对电子有排斥作用,使得电子在通过帘栅极之后在集射极的作用下按一定方向前进并形成扁形射束,这扁形电子射束的电子密度很大,从而形成了一个低压区,从阳极上打出来的二次电子受到这个低压区的排斥作用而被推回到阳极,从而使帘栅电流大大减少,电子管的放大能力得而加强.这种电子管我们称为束射四极管,束射四极管不但放大系数较三极管为高,而且其阳极面积较大,允许通过较大的电流,因此现在的功放机常用到它作为功率放大 。 二、什么是晶体管呢?通俗地说,晶体管是半导体做的固体电子元件.像金银铜铁等金属,它们导电性能好,叫做导体.木材、玻璃、陶瓷、云母等不易导电,叫做绝缘体.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就叫半导体.晶体管就是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这类材料最常见的便是锗和硅两种. 由于硅晶体管适合高温工作,可以抵抗大气影响,在电子工业领域是最受欢迎的产品之一.从1967年以来,电子测量装置或者电视摄像机如果不是“晶体管化”的,那么就别想卖出去一件.轻便收发机,甚至车载的大型发射机也都晶体管化了. 另外,晶体管还特别适合用作开关.它也是第二代计算机的基本元件.人们还常常用硅晶体管制造红外探测器.就连可将太阳能转变为电能的电池——太阳能电池也都能用晶体管制造.这种电池是遨游于太空的人造卫星的必不可少的电源.晶体管这种小型简便的半导体元件还为缝纫机、电钻和荧光灯开拓了电子控制的途径.从1950年至1960年的十年间,世界主要工业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用于研究、开发与生产晶体管和半导体器件.例如,纯净的锗或硅半导体,导电性能很差,但加入少量其它元素(称为杂质)后,导电性能会提高许多.但是要想把定量杂质正确地熔入锗或硅中,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下,通过加热等方法才能实现.而一旦温度高于摄氏75度,晶体管就开始失效.为了攻克这一技术难关,美国政府在工业界投资数百万美元,以开展这项新技术的研制工作.在这样雄厚的财政资助下,没过多久,人们便掌握了这种高熔点材料的提纯、熔炼和扩散的技术.特别是晶体管在军事计划和宇宙航行中的威力日益显露出来以后,为争夺电子领域的优势地位,世界各国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为实现电子设备的小型化,人们不惜成本,纷纷给电子工业以巨大的财政资助. 自从1904年弗莱明发明真空二极管,1906年德福雷斯特发明真空三极管以来,电子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迅速发展起来.但是电子学真正突飞猛进的进步,还应该是从晶体管发明以后开始的.尤其是PN结型晶体管的出现,开辟了电子器件的新纪元,引起了一场电子技术的革命.在短短十余年的时间里,新兴的晶体管工业以不可战胜的雄心和年轻人那样无所顾忌的气势,迅速取代了电子管工业通过多年奋斗才取得的地位,一跃成为电子技术领域的排头兵.现代电子技术的基础诚然,电子管的发明使电子设备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但是电子管体大易碎,费电又不可靠.因此,晶体管的问世被誉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解决了电子管存在的大部分问题.可是单个晶体管的出现,仍然不能满足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随着电子技术应用的不断推广和电子产品发展的日趋复杂,电子设备中应用的电子器件越来越多.比如二次世界大战末出现的B29轰炸机上装有1千个电子管和1万多个无线电元件.电子计算机就更不用说了.1960年上市的通用型号计算机有10万个二极管和2.5万个晶体管.一个晶体管只能取代一个电子管,极为复杂的电子设备中就可能要用上百万个晶体管.一个晶体管有3条腿,复杂一些的设备就可能有数百万个焊接点,稍一不慎,就极有可能出现故障.为确保设备的可靠性,缩小其重量和体积,人们迫切需要在电子技术领域来一次新的突破.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一震惊世界的消息引起了美国朝野的极大震动,它严重挫伤了美国人的自尊心和优越感,发达的空间技术是建立在先进的电子技术基础上的.为夺得空间科技的领先地位,美国政府于1958年成立了国家航空和宇航局,负责军事和宇航研究,为实现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和轻量化,投入了天文数字的经费.就是在这种激烈的军备竞赛的刺激下,在已有的晶体管技术的基础上,一种新兴技术诞生了,那就是今天大放异彩的集成电路.有了集成电路,计算机、电视机等与人类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设备不仅体积小了,功能也越来越齐全了,给现代人的工作、学习和娱乐带来了极大便利.那么,什么是集成电路呢?集成电路是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极其微小的半导体晶片上,将成千上万的晶体管、电阻、电容、包括连接线做在一起.真正是立锥之地布千军.它是材料、元件、晶体管三位一体的有机结合. 三、集成电路的问世是离不开晶体管技术的,没有晶体管就不会有集成电路.本质上,集成电路是最先进的晶体管——外延平面晶体制造工艺的延续.集成电路设想的提出,同晶体管密切相关.1952年,英国皇家雷达研究所的一位著名科学家达默,在一次会议上曾指出:“随着晶体管的出现和对半导体的全面研究,现在似乎可以想象,未来电子设备是一种没有连接线的固体组件.”虽然达默的设想并未付诸实施,但是他为人们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 后来,一个叫基尔比的美国人步达默的后尘,走上了研究固体组件这条崎岖的小路.基尔比毕业于伊利诺斯大学电机工程系.1952年一个偶然机会,基尔比参加了贝尔实验室的晶体管讲座.富于创造性的基尔比一下子就被晶体管这个小东西迷住了. 当时,他在一家公司负责一项助听器研究计划.心系晶体管的基尔比不由自主地想把晶体管用在助听器上,他果然获得了成功.他研究出一种简便的方法,将晶体管直接安装在塑料片上,并用陶瓷密封.初步的成功使他对晶体管的兴趣与日俱增.为寻求更大的发展,基尔比于1958年5月进入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当时,公司正参与美国通信部队的一项微型组件计划.基尔比非常希望能在这一计划中一显身手.强烈的自尊促使他决心凭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进入这一计划.于是,他常常一个人埋头在工厂,思考采用半导体制造整个电路的途径.记不清多少次苦苦思索,多少回实验,多少次挫折,经过长时间的孤军奋战,到1959年,一块集成电路板终于在基尔比的手中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