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电灯发明之前,人类用电做什么用了
人类对电的认识简史王宗田人类对电的认识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逐步深化的,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人们对电现象的初步认识,可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哲学家泰勒斯那时已发现并记载了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我国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所提到的顿牟掇芥等问题,也是说摩擦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第一位认真研究电现象的是英国的医生、物理学家吉尔伯特。1600年,他发现金刚石、水晶、硫磺、火漆和玻璃等物质,用呢绒、毛皮和丝绸摩擦后,也能吸引轻小物体,有琥珀之力,他认为这可能是蕴藏在一切物质中的一种看不见的液体在起作用,并把这种液体称之为琥珀性物质。后来根据希腊文琥珀一词的词根,拟定了一个新名词──电。但吉尔伯特的工作仅停留在定性阶段。到了1733年法国物理学家杜菲发现,把两根跟毛皮摩擦后的琥珀棒或两根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起来,当两根同种棒彼此靠近时,它们相互排斥,但琥珀棒与玻璃棒则会互相吸引;如果使其接触,二者都失去电性。于是杜菲认识到电有两种:琥珀电和玻璃电;同种电相斥,异种电相吸。 美国学者富兰克林干脆把这两种电叫正电和负电,他认为,电是一种流质;摩擦琥珀时,电从琥珀流出使它带负电;摩擦玻璃时,电流入玻璃,使它带正电;两者接触时,电从正流向负,直到中性平衡为止。富兰克林还揭露了雷电的秘密。他冒着生命危险,把天电吸引到莱顿瓶中,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电与地电完全相同。接着他发明了避雷针,这是人类用已有的电学知识征服自然所迈出的第一步。用电的科学取代了对上帝的部分迷信,也推动了人们对电的研究和探索。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用他发明的扭秤,通过实验研究,确立了电荷之间的作用规律──库仑定律。从此,人们对电现象的研究从定性走上了定量的道路。但要深入探讨电的本质,则须有大的电源。18世纪后期,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发明了电池。伏打把银片、锌片和用盐水浸泡过的硬纸板按一定顺序叠起来,组成一根柱体,称为伏打电堆。当用导线连接电堆两端的导体时,导线中产生持续的电流。此后,各种化学电源相继出现。在使用伏打电池过程中,还发现了新的现象,如英国人尼科尔松发现,用锌板和铜板制成的伏打电池,在使用过程中锌板上出现氧气,铜板上出现氢气。伟大的物理学家法拉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解定律。在这以前,法拉第还通过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确立了电磁感应定律,为电能的开发和利用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途径。1862年,韦伯首次以带电粒子的移动解释电流现象,使静电与动电的本质统一起来了。1871年为了解释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韦伯又提出带正电的粒子围绕负电中心旋转,这使认识电的物质基础的范围已缩小到原子内部。化学电源出现之后,人们可能获得比较稳定而持续的电流,并且可以控制电压的高低、电流的强弱。这为进一步研究电流本身的规律,以及电流与其他各种物理现象之间的联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就在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不久,不同类型的检流计相继研制出来了,为欧姆发现电流定律做好了物质准备。在1826年,欧姆受傅立叶的热传导理论的启发,在实验的基础上,确立了电流定律。到1848年基尔霍夫从能量的角度出发,分析并澄清了电位差、电动势、电场强度等概念,把欧姆的理论与静电的一些概念协调起来,在此基础上基尔霍夫解决了分支电路问题,建立了基尔霍夫第一、第二定律。在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同一年里,安培发现了载流平行导线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还发现了电流使磁针方向偏转的规律──安培定则。电与磁间的联系在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后不久,楞次独立地宣布了自己的发现,他明确地指出了感应电流方向所遵循的规律,后来把这一规律称为楞次定律。但对电的本质的进一步认识,还是在研究稀薄气体放电现象中得到的。19世纪初,人们在封入稀薄空气的玻璃管两端,加上几百伏以上的电压,观察到放电现象。但由于高真空技术不成熟,研究工作进展不大,直到1855年德国玻璃工人盖斯勒发明了水银空气泵,才创制出真空度较高的盖斯勒发光管。1859年德国学者普留卡用盖斯勒管做实验时,发现在阳极方面的玻璃上出现了荧光,当时他猜想可能有一种神奇的东西从阳极发出来,打在管壁上。这种东西受磁场作用,路径会发生弯曲。后来,他的学生希特洛夫在两个电极中间放个小物体,发现盖斯勒管放电时,在阳极方面的玻璃上呈现出这个物体的阴影。1876年科学界确认了这项发现,称阴极发出的东西为阴极射线。英国物理学家约翰·汤姆生经过大量实验后,确认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并测量出射线中粒子的荷质比。实验表明,不论射线管中充以何种气体,电极用哪种金属材料制成,所得射线中粒子的荷质比都相同。由此汤姆生认为阴极射线中带负电的粒子存在于任何元素之中,是一切物质中共有的粒子,并把这种粒子称为电子 。1909年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用油滴实验,测得电子的电荷值为1.6×10-19库仑,证实了汤姆生关于电子性质的预言。电的应用现在遍及各个方面,并在蓬勃发展着,但对电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化,现在人们又在寻找比电子电荷更小的分数电荷,为电的发展历史谱写新的篇章。
2. 富兰克林发明了什么( ),其好处是(
富兰克林方明了新式火炉、避雷针、电轮、三轮钟、双焦距眼镜、自动烤肉机、回玻璃乐器、高架取书答器、新式路灯等\x0d富兰克林发明的最具代表的是避雷针,避雷针是一种避雷装置.通常所见的避雷针由三部分组成:一根上端比较尖的金属棒,金属棒下端连接着导线,导线连在一起埋在地下的金属板上.避雷针是根据尖端放电的原理制成的.当导体带电时,尖端附近的电场特别强烈,使附近的气体电离,导致放电.避雷针有两个作用:一是当云块接近避雷针时,避雷针可以把因静电感应带的电随时放入空中与云中的电中和,从而化剧烈的放电为缓和的多次放电,减少雷击的可能性;二是作为放电的通路,使电从避雷针的导线中流过,而不至于破坏建筑物
3. 电是谁发明的最早的用途是什么
电本来就存在,不是发明的,应该用发现。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经过风筝实验得到的电,并积聚在一个现在叫莱特瓶的容器中
也就是很多书中说,有一个人在一个雷雨天时,在风筝上放一个钥匙,然后拉风筝的线(普通的棉线)另一端连接在莱特瓶(一个拥有2个金属片,他们非常近但不接触的容器)中,得到了电荷。
从此发现了电。
4. 电的起源与用途
本杰明·富兰克林,美国科学家,1752年7月用风筝吸引雷电的危险试验,使人们认识到雷电是一种电。此后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在欧洲广为推广。
1786年,意大利科学家伽伐尼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放在两块不同金属之间的蛙腿会发生痉挛现象,他认为这是一种生物电现象,1791年伏特得知这一发现,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作了一系列实验。1793年伏特发表一篇论文,总结了自己的实验。后来,伏特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终于发现两片不同金属不用动物体也可以有电产生,并据此发明了电池,伏特高兴得称它为人造发电器。伏特电池的发明,使得科学家可以用比较大的持续电流来进行各种电学研究,促使电学研究有了一个巨大的进展。
1839年英国法官William Grove在一项业余的实验中发现了神奇的燃料电池。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强力发电机,并用于机车上,电真正进入人类社会生产。
5. 富兰克林:电学行家发明了什么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生前以国家领导人、外交家、天才发明家和心灵手巧的织布工而赢得声誉。他还因其充满灵感和活力的心智而著称于世。他是许多欧洲科学家的朋友,包括普里斯特利和拉瓦锡。他的电学工作,有些甚至冒了极大的危险,更是闻名遐迩。
42岁那年,他以一名富裕商人的身份退休,从此无牵无挂地投入早在1746年就已开始的电学研究。他提出了一种理论,认为摩擦电是“电流体”的转移,从而使表面带“正电”或“负电”。正电可能就是一种多余的流体,负电则是一种流体的缺乏。尽管流体理论本身在18世纪后就销声匿迹,但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概念则一直沿用至今。这个“单流体理论”打破了被普遍接受的“二流体理论”。
富兰克林还提出电荷守恒定律,这个定律是说:为了产生一个负电荷,一定会有等量的正电荷出现。还有,宇宙中所有的负电荷和正电荷必定完全平衡。所以,如果有人用羊毛衫摩擦气球,气球得到了负电荷,但把正电荷留在羊毛衫上。然后,如果把气球靠近墙面,它会吸在那里,因为它的负电荷吸引了墙上原有的正电荷。富兰克林的电荷守恒定律和单流体理论有助于解释刚刚发明的莱顿瓶背后的原理。
莱顿瓶那大容量的电荷储存能力使得有可能用它来做各种类型的实验,派上不同的用场,进行各种表演。富兰克林对此十分欣赏(他曾经如此赞叹:“多么奇妙的瓶子……多么神奇的瓶子!”)。于是1749年,他和朋友们决定在苏基尔河岸上举行一场聚会。聚会的主题就是电及其应用和奇观。他们计划通过水来隔岸传递火花,用电击杀死火鸡(可以使鸡肉更嫩),并在由“电瓶”点燃的火上烘烤。但是,这一天以相当令人震惊的记录结束,富兰克林在给他的兄弟约翰的信中写道:
“正准备用两个大玻璃瓶(其中的带电量相当于40个普通小瓶)放电杀死火鸡时,由于疏忽,电荷竟整个通过我自己的手臂和身体,这是因为当我的一只手握住一根使两个瓶子相连的电路时,另一只手刚好碰到了位于顶部的金属连线,于是产生了火花。据现场的同伴们(他们中有的正在与我说话,有的正在相互交谈,我想是我不小心导致了这一结果)说:闪光非常亮,噼啪声也非常响,如同枪声。然而,我立刻失去了知觉,既没有看到闪光,也没有听到响声,也没有感觉到双手受到的电击。……我无法描述我的感受,这是从头到脚对我全身的打击,似乎来自内部也来自外部。在这以后,我最先注意到的就是身体的急速摇晃,然后逐渐缓和,感觉也逐渐恢复。”
噼噼啪啪的声响和火花的形状使富兰克林想到莱顿瓶中的静电与天空中的闪电之间的关系,由此导致他做了著名(也是危险)的实验。1752年的一个雷雨天里,他放飞了一个特制的风筝,牵着风筝的丝线连着一个尖尖的金属钥匙。他的思路是:丝线(丝绸导电性能很好)会把天空的电传到地面(假设天空有电)。他注视着天空,等候合适的时机,当看到云层中隐现闪电时,他立刻握住钥匙。只见一个火花顿时迸出,就像莱顿瓶放电一样。富兰克林还让闪电使莱顿瓶充电。他由此证明,闪电在本质上就是电,于是他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
但是,富兰克林非常幸运。后来有两个人试图重复他的实验,都被电击身亡。
富兰克林崇尚实用,总是把自己的知识立即付诸应用,他发明了第一支避雷针,到1782年,在他生活的费城,就有400户人家装了避雷针。他还在自己的家里装上铃,每当带电的云团在上空越过就会叮当作响,于是他就抓住机会收集电荷或进行实验。
6. 富兰克林发明电轮的好处是
简单为题。。。先有电灯,才有电的。
本来爱迪生发明电灯却不好买。。。
富兰克林那个家夥为了能让爱迪生的 电灯泡更好的畅销,所以才发明的电。。。
谁叫富兰克林和爱迪生关系这麼好呢。。。 个人猜测(恶搞)
7. 富兰克林发明了什么东西
富兰克林曾经进行多项关于电的实验,并且发明了避雷针,最早提出电荷守恒定律。他还发明了双焦点眼镜,蛙鞋等等。本杰明·富兰克林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他曾是美国首位邮政局长。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评价富兰克林:“他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
同时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发明家。他是美国独立战争时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参与了多项重要文件的草拟,并曾出任美国驻法国大使,成功取得法国支持美国独立。
(7)富兰克林发明的电有什么用处扩展阅读
富兰克林出生在北美洲的波士顿。他的父亲原是英国漆匠,当时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生有十七个孩子,富兰克林是最小的男孩子。富兰克林八岁入学读书,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家中孩子太多,父亲的收入无法负担他读书的费用。
所以,他到十岁时就离开了学校,回家帮父亲做蜡烛。富兰克林一生只在学校读了这两年书。十二岁时,他到哥哥詹姆士经营的小印刷所当学徒,自此他当了近十年的印刷工人,但他的学习从未间断过,他从伙食费中省下钱来买书。
同时,利用工作之便,他结识了几家书店的学徒,将书店的书在晚间偷偷地借来,通宵达旦地阅读,第二天清晨便归还。
8. 富兰克林用什么揭开雷电之谜,又发明了什么
放风筝
新式火炉、避雷针、电轮、三轮钟、双焦距眼镜、自动烤肉机、玻璃乐器、高架取书器、新式路灯等
富兰克林发明的最具代表的是避雷针,避雷针是一种避雷装置.通常所见的避雷针由三部分组成:一根上端比较尖的金属棒,金属棒下端连接着导线,导线连在一起埋在地下的金属板上.避雷针是根据尖端放电的原理制成的.当导体带电时,尖端附近的电场特别强烈,使附近的气体电离,导致放电.避雷针有两个作用:一是当云块接近避雷针时,避雷针可以把因静电感应带的电随时放入空中与云中的电中和,从而化剧烈的放电为缓和的多次放电,减少雷击的可能性;二是作为放电的通路,使电从避雷针的导线中流过,而不至于破坏建筑物.
9. 富兰克林发明了什么
新式火炉、避雷针、电轮、三轮钟、双焦距眼镜、自动烤肉机、玻璃乐器、高架取书器、新式路灯等 富兰克林发明的最具代表的是避雷针,避雷针是一种避雷装置。通常所见的避雷针由三部分组成:一根上端比较尖的金属棒,金属棒下端连接着导线,导线连在一起埋在地下的金属板上。避雷针是根据尖端放电的原理制成的。当导体带电时,尖端附近的电场特别强烈,使附近的气体电离,导致放电。避雷针有两个作用:一是当云块接近避雷针时,避雷针可以把因静电感应带的电随时放入空中与云中的电中和,从而化剧烈的放电为缓和的多次放电,减少雷击的可能性;二是作为放电的通路,使电从避雷针的导线中流过,而不至于破坏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