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刘天华创造

刘天华创造

发布时间:2021-08-21 04:04:00

① 刘天华对二胡做出了哪些贡献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刘天华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当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
上述名曲除了《病中吟》是1918年创作并流传的外,其余都是在1926年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艺术专科学校3所大学教授二胡、琵琶期间,以及1927年8月,在蔡元培、萧友梅、赵元任等人支持下创办“国乐改进社”之后,或创作、或修改定稿后得以广为流传的,至今仍是每个二胡学习者的必修习经典。

② 刘天华先生创作了哪十首二胡名曲

刘天华先生创作的二胡名曲有:《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良宵》、《闲居吟》、《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操》和《烛影摇红》。

③ 刘天华的成就创作贡献有哪些

贡献

刘天华是“五•四”时期维护本民族的尊严、热爱自己祖国文化的爱国主义音乐家。他一生怀抱着发展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宏愿,以极大的魄力提出“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运用民族音乐创作技法、同时吸取西方音乐进步因素的专业的民族器乐作曲家、革新家,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作品贡献

创作

刘天华的作品有十首二胡独奏曲、三首琵琶独奏曲、两首丝竹合奏曲。代表作有:《良宵》、《病中吟》、《空中鸟语》、《光明行》、《月夜》、《烛影摇红》、《歌舞引》、《改进操》等等

④ 刘天华哪些作品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

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 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

(4)刘天华创造扩展阅读

刘天华简介及代表作

刘天华(1895年2月4日—1932年6月8日),原名刘寿椿 ,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

器乐曲《光明行》是刘天华于1931年春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是一首振奋人心的进行曲。当时国内动荡不安,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五四”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五四”对中国知识分子及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就音乐而言,当时黄色音乐泛滥,靡靡之音流行。

主张“真正的音乐”的刘天华此时创作的一曲《光明行》,使中外一些对传统民乐有偏见的人不得不刮目相看,从而有利地驳斥了那些认为二胡乐曲只能表现缠绵无力情绪的论调,为民族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

⑤ 刘天华的代表作有哪些

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创作二胡独奏曲10首、琵琶独奏曲 3首、民族乐器合奏曲 2首。1918年他在贫病中完成了二胡曲《病中吟》初稿,抒发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生活无出路的愤懑心情。其后,他创作的《苦闷之讴》(1926)、《悲歌》(1927)、《闲居吟》(1928)以及《独弦操》(又名《忧心曲》,1932)等二胡曲,以委婉动人的旋律,或忧伤压抑,或悲愤激越,表现了知识分子在黑暗社会中苦闷、徨,要求变革、挣扎、奋斗的心情。二胡曲《良宵》(又名《除夜小唱》,1928)、《光明行》(1931)和琵琶曲《改进操》(1927),音乐清新明朗、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憧憬美好未来的喜悦心情。《光明行》运用了西洋音乐中大三和的弦琶音进行和转调手法;《改进操》吸收了古琴上绰、注手法与三度和音的旋律特点,并利用双弦拉奏复音,显示了国乐改进的成果。此外,二胡曲《空山鸟语》(1918~1928)吸取民间单弦拉戏的模拟自然音响的手法,音乐活泼生动。《烛影摇红》则是运用三拍子和变奏曲式的结构原则写成的一首优美抒情的二胡曲。刘天华掌握了民族器乐的创作规律,又大胆地吸取西洋音乐的技法,使作品既具有中国传统的音调,又有新颖独特的表现特点,至今仍保持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 刘天华在教学之余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作曲理论,并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西洋音乐和演奏技巧,在民族器乐创作和演奏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刘天华选择二胡作为改革国乐的突破口,借鉴了小提琴的大段落颤弓等技法和西洋器乐创作手法,融合了琵琶的轮指按音、古琴的泛音演奏等技巧,并确立和运用了多把位演奏法。所有这些,使二胡从乐曲到演奏上都增添了艺术表现的深刻性,从而使这件古代并不受人重视的民间乐器变成近代专业独奏乐器,成为中国民乐的主角与代表,因而刘天华被视为近现代二胡演奏学派奠基人。 刘天华共作有十首二胡曲:《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当刘天华逝世时,在纪念会上有人用这十大二胡名曲标题的首位字联成过一幅便于记忆又颇有意境的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三首琵琶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一首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唱片,现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上述名曲除了《病中吟》是1918年创作并流传的外,其余都是在1926年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艺术专科学校3所大学教授二胡、琵琶期间,以及1927年8月,在蔡元培、萧友梅、赵元任等人支持下创办“国乐改进社”之后,或创作、或修改定稿后得以广为流传的,至今仍是每个二胡学习者的必修习经典。 刘天华也是第一个采用近代记谱法编辑了京戏曲谱《梅兰芳歌曲谱》,此外,他筹组了“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音乐杂志》,均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其它还有未完成的《佛曲谱》、《安次县吵子会乐谱》及其一些写作及翻译文章等。

⑥ 刘天华的代表作有那些

二胡曲:

《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

1918年他在贫病中完成了二胡曲《病中吟》初稿,抒发了他对社会的不满和生活无出路的愤懑心情。

《月夜》是刘天华创作于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是刘天华一生中创作的第二首二胡独奏曲。1918年完成初稿,1924年定稿,通过对皓月当空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惆怅。

此曲最大的特征是作者尽可能地创造一种“宁静”的气氛,而正是在这看似”宁静”的背后却又隐藏着一种心潮汹涌、思绪万千的兴奋与激动。

《空山鸟语》是中国近代音乐家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其初稿写于1918年,十年后才定稿。标题采自于唐王维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在此曲中,刘天华创造性地运用三弦拉戏式的模进手法,描绘了深山幽谷,百鸟嘤啼的优美意境,是一首极富形象性的作品。1993年获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

琵琶曲:

《歌舞引》、《改进操》、《虚籁》

《歌舞引》是刘天华于1925年系观意大利歌剧表演引起的灵感而创作的第一首琵琶曲。乐曲充满了歌舞情调,表现了轻歌曼舞的场面,采用中国传统民间乐曲中常见的多段体结构,但在曲式、节奏、气氛、弹奏技巧方面又新颖别致,其速度快慢幅度变化大,节奏强弱对比强烈。

丝竹合奏曲

《变体新水令》

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首,其中他改编的《飞花点翠》于1928年由高亭唱片公司录制唱片,已成为琵琶经典乐曲。

(6)刘天华创造扩展阅读

刘天华(1895-1932),江苏省江阴市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中国近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二胡鼻祖。

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

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

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

⑦ 刘天华的十大名曲

著名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是百年来二胡艺术领域的一座丰碑,至今无人能出其右。其创作的十大二胡名曲传唱至今,历经近百年不衰。这里,转载音乐评论家林光璇对这十首二胡名曲的赏析,以飨乐友。配曲由著名二胡演奏家萧白镛演奏,BMG公司出品。

刘天华的十大二胡名曲问世以来,六十多年过去了。岁月流逝,时代变迁,有多少当年曾风行一时的歌声、乐曲,逐渐被人们淡忘,以至消失,而这十首二胡独奏曲却如稀世明珠,依然光彩夺目,熠熠生辉。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经典珍宝。在国家日益兴旺,经济文化空前发展的今天,民族音乐获得了良好机遇,二胡爱好者的队伍不断扩大,学习、欣赏、演奏刘天华二胡曲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十首二胡曲可以说是通俗的高雅音乐,流行的严肃音乐。

以病喻情 忧国忧民—《病中吟》
领略月色 感悟人生—《月夜》
苦中寻乐 苦乐交融—《苦闷之讴》
忧心忡忡 悲情忿忿—《悲歌》
即兴舒怀 偶成精品—《除夜小唱》
抑郁无奈 闲散空旷—《闲居吟》
理想境界 奇妙乐园—《空山鸟语》
憧憬未来 向往光明—《光明行》
别出心裁 独辟蹊径—《独弦操》
中西溶合 推陈出新—《烛影摇红》

每一首曲子的赏析和下载链接可以参照出处

⑧ 刘天华创作的二胡十大名曲有哪些

刘天华创作的二胡十大名曲是:《病中吟》 、《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
1921年,刘天华到上海参加“开明剧社”乐队,在江阴组织“国乐研究会”,自1922年起,刘天华先后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乐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和国立艺专音乐系科的二胡、琵琶、小提琴教授,他的学生有曹安和、王君仪、韩权华、萧伯青、吴伯超等。在任教之间,他还跟随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同时悉心钻研西洋音乐理论。1927年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了《音乐杂志》(共10期)。 另外,他常将街头卖唱艺人请入家中记录他们演唱、演奏的曲谱并给予报酬,留下《佛曲谱》和《安次县吵子会乐谱》两部遗稿。
1932年5月底,他在北京天桥搜集锣鼓谱不幸染上猩红热,于6月8日去世。
刘天华一生致力于改进国乐“五四”时期,在“平民教育”“平民文学”等民主思想影响下,他反对音乐成为“贵族们的玩具”,提出音乐“要顾及一般民众”。他珍视中国民族音乐传统,但不赞成抱残守缺的“国粹主义”,认为发展国乐,“必须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方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上述名曲除了《病中吟》是1918年创作并流传的外,其余都是在1926年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和北京艺术专科学校3所大学教授二胡、琵琶期间,以及1927年8月,在蔡元培、萧友梅、赵元任等人支持下创办“国乐改进社”之后,或创作、或修改定稿后得以广为流传的,至今仍是每个二胡学习者的必修习经典。
刘天华也是第一个采用近代记谱法编辑了京戏曲谱《梅兰芳歌曲谱》,此外,他筹组了“国乐改进社”,编辑出版《音乐杂志》,均在社会上产生的巨大的影响,其它还有未完成的《佛曲谱》、《安次县吵子会乐谱》及其一些写作及翻译文章等。

⑨ 刘天华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贡献

20世纪初,中国民族音乐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当时的统治者中竟有人以“有伤风化”为由取缔音乐教育。也有一些人主张“复兴雅乐,不闻西乐”,片面地抵制西方音乐。而另一些人则主张“全盘西化”,甚至把西洋音乐说成是“蓝眼金发的美少女”,而把中国传统音乐说成是“不堪入目的黄脸婆”。刘天华扛着“中西融合”、“洋为中用”的大旗,思考和探索着中国民族音乐的方向,既要守住民族音乐具有的优良传统及其特色,同时承认并利用西方音乐的优势,来改进和发展中国民乐。

刘天华的品格里,既有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又有向世界虚心学习的使命感。正是他的努力,才使得大量的民间音乐手稿,包括《佛曲集》、《瀛州古调》,以及为梅兰芳先生访美演出用五线谱谱写的《梅兰芳歌曲集》等具有文献性的乐谱得以保存。也正是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音乐家致力于收集、整理我国的民间音乐,使《二泉映月》等精品才得以留传于世。而刘天华本人,则以其中西融通的深厚艺术修养和想像力丰富的艺术灵感,创作出十首二胡独奏曲:《病中吟》、《良宵》、《悲歌》、《闲居吟》、《苦闷之讴》、《月夜》、《空山鸟语》、《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以及《歌舞引》、《改进操》、《虚籁》三首琵琶曲。这些作品是他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成果,也是我国民族器乐宝库中的艺术瑰宝,至今仍广为流传,久盛不衰,其中《病中吟》、《空山鸟语》和《良宵》三首作品被评为“20世纪中华音乐经典”曲目,为我国民族器乐宝库增添了不朽的艺术珍品。

作为一个音乐领域中的改革先驱,在传统的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的结构和演奏技巧方面,刘天华先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如把二胡传统的三把位演奏发展到七个把位,规定了固定的定弦音高和琴码到千斤的基本距离;规范了弓法、指法,明确了揉弦、下滑、上滑、颤音等技巧的运用规范。在其兄刘半农先生的帮助下,他还完成了琵琶定位等律计算,确立了琵琶的“六相十三品”,并在传统琵琶品位上安装可以拆卸的半音品位装置等等。这些措施,极大地扩展了二胡、琵琶的演奏技巧,丰富了它们的表现力。

阅读全文

与刘天华创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海信濮塘 浏览:376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报告制度 浏览:747
现在电影版权谁最多 浏览:566
邵阳工商局电话号码 浏览:553
马鞍山德伟 浏览:231
创造丰盛传销2016 浏览:787
公共卫生服务年度工作报告 浏览:921
石狮城管投诉电话 浏览:538
武汉环保局投诉电话 浏览:87
伊成果个人资料 浏览:25
软件著作权可以赚钱吗 浏览:481
作业谁发明的名字 浏览:633
狮山工商局电话是多少 浏览:542
厦门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74
农民大爷发明秸秆炉 浏览:210
碘伏开口有效期 浏览:455
马鞍山二中卢大亮 浏览:583
建筑证书培训 浏览:62
马鞍山潘荣 浏览:523
2019年公需课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