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诗是谁发明出来的
古诗究竟是谁发明的目前谁也不知道,古人用诗来表达情感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诗是怎么产生的呢?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在中国,最先的一部民间诗歌总汇,就是成书于公元前10月1日世纪至七世纪。采于乐歌,就是可以用音乐而配的,分为风,雅,颂。风的意思是国风,指各诸侯国的乐曲和民歌;雅的意思是祭祀时吹奏的乐曲,代表持重的诗歌,颂是诸侯中王可以施用的礼乐和周王专用的礼乐。《山海经》记载在黄帝统一中华的的过程中,用神巫指引军队讴歌,“歌于野”。孔子拟定的六艺中乐仅次于礼(礼、乐、射、御、书、数)。可见古代对笙歌已经形成国家的民风和礼仪的组成部分。因为歌的内部实质意义可以成诗的形式,或诗可以成歌的形式,所以称为诗歌。
中国的诗歌内部实质意义广泛,形式多样,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最先的甲骨文,早期的国风,民风,雅乐,颂乐,编钟乐,钟鼎文,金文,到歌赋,吟,骈文,再到辉煌的诗,词,曲牌,诗剧等等都是继承而发展的诗歌。
Ⅱ 诗是谁发明的
在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的主流。
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诗歌何时称之首
在古代,诗歌最初称"篇"或"章",而不称"首"。例如我国最早的《诗经》,叫"三百篇",屈原的诗叫"九章",诗歌称"首",最早出现于东晋初年。当时有个名叫孙绰的诗人,在《悲哀诗序》中写道:"不胜哀号,作诗一首。"一个名叫支通的人,在《咏禅道人诗序》中写道:"聊箸诗一首。"从此,人们普遍称诗为首。
诗人的来源
诗人一词,战国时就有了,何以为证,《楚辞.九辩》注释说:"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正字通》注释说:"屈原作离骚,言遭忧也,今谓诗人为骚人。"这便是诗人后一词的最早提法,从此以后,诗人便成为两汉人习用的名词。辞赋兴起之后,又产生辞人一词。杨子云《法言.吾子篇》说:"诗人之赋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用"则"和"淫"来划分诗人与辞人的区别,足见现汉代是把诗人看得很高贵,把辞人看得比较低贱。
六朝以后,社会上很看重辞赋,认为上不类诗,下不类赋,以此又创立了"骚人"一词。从战国而至盛唐,诗人、骚人的称号受人尊敬。
古诗二言至十一言之始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远古至近代诗歌不知其几千万万,因种种原因失传了的除外,保存下来的仍可说是浩如烟海。诗歌也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萌牙、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士、逐肉"据说是黄帝时代的歌谣,公认是原始社会诗歌,是二言诗之始。《诗经·有骈》"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卜辞"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五言诗之始。《诗经·卷耳》"我姑酌彼金(三个田字上面,下加缶字),我姑酌彼凹觥"六言诗之始。《诗经·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七言诗之始,《诗经·十月之交》"我不敢效我友自逸"八言诗之始。《诗经·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九言诗这始。杜甫诗"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也是九言诗。李白"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骑龙飞上太清家"十言诗之始。苏东坡"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十一言诗之始。
题画诗之考
我国题画诗的产生、历来被认为始于唐代,创始者为杜甫。
这里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题画诗?如若说题画诗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以现有的资料看,那是唐代才有的事。若不是专指题在画面上的诗,而是把不直接题在画面上的吟画、题画、论画以及题扇画、题壁画、题屏风画都看作是题画诗的话,那么,从现有资料看,在六朝时已经有了题画诗。
如《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诗》中,就收有东晋桃叶的《答王团扇歌》三首,其一是:"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喧暑,相忆莫相忘。"虽说比较简单,但确实是对画扇的歌咏。
特别是由梁至北周的杰出诗人庾信,在梁朝时,曾作《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生动地描绘了屏风上的各优美画面,在题画诗创作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可见,我国的题画诗,六朝时已经产生。
Ⅲ 古诗词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
古诗词应该是在唐代宋代什么很遥远的时代发明的。
Ⅳ 诗词是谁发明的
人发生而言,言成文而诗。诗词是人发明的。
Ⅳ 有关发明的诗句
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
清清泠泠,愈病析酲,[发明]耳目,宁体便人。
若资偏固之音,含一致之声,其所[发明],各当其分,则焉能兼御群理,总发众情邪?
三宫[发明]景,朗照同郁仪。
江清白[发明],霜早黄花瘦,但开樽沉醉方休。
岂我愚暗身,终久不[发明]。
Ⅵ 古诗是谁发明的
爱名之世忘名客,多事之时无事身。古老相传见来久,
岁年虽变貌常新。飞章上达三清路,受箓平交五岳神。
Ⅶ 是谁发明的古诗
和古词分别在盛唐和晚宋到达了顶峰。作为地球上最复杂的汉语文学,唐诗宋词成为世界古典文学里一颗最灿烂耀眼的明珠。 唐宋人的贡献包括了诗词格律的音乐化、规范化。唐诗宋词有极其严格复杂的格律,所以,我们国家需要有一些专业人才去终身研究古文字、古汉语、古典文学、古典诗词,特别是唐宋诗词的格律。 诗词格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音调、用韵、章法。其中以音调最为重要,用韵为其次。 那什么叫韵呢?每个中国字的发音由声母、韵母所组成的,韵母相同的字称为同韵字。古人没有拼音,为了方便使用,只能把若干同韵字组成韵部,并把具有代表性的字作为部的名称,而里面全是韵母相同的字。 古人的声调音韵和今人有很大的差异,要研究古诗词声调音韵是非常复杂的。古代没有录音机,后人只能从前人的诗歌作品和有关音韵的书籍去推断。但是,从远古起年代的变迁、地域方言的融合变异使这研究极度困难。 汉语发音从西周到南北朝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南北朝人读先秦文献的时候,发现有许多押韵不和谐的地方了。例如《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上下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中的“音”和“南”两个字不押韵,后来的人牵强地改变“南”字的读音使其押韵。北梁人沈重在《毛诗音》中指出:“南:协句,宜乃林反”。他用反切的方法标注他认为正确的读音(用普通话读,他把“南”字的方音改成nín)。他这种方法叫做“协韵” (亦称“叶音”)。 隋朝人陆德明认为不应该使用协韵法,因为他认为古代人押韵不严谨,没有必要改正《诗经》的读音。他指出:“沈云协句宜乃林反,今谓古人韵缓,不烦改字”。 到了宋朝,朱熹等人继承发展了南北朝的协韵法,系统地改正《诗经》和《楚辞》里所谓“不和谐”的韵脚字的读音。他们把读音脱离时空固化了,把韵的使用绝对化了,认为古人写诗都严格,认为古人对韵脚字可以临时改读,导致了错误的分析。 宋朝吴棫、郑庠、项安世、程迥等人对古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后代的学者开辟了研究古音的新途径。 明代音韵学家陈第反对宋人叶韵说,认为《诗经》、《楚辞》反映的是古音,不能以唐宋今音为标准随音改读来求韵脚的谐合。他明确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彻底扫清了叶音说的谬误。 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上古音的学者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他继承了陈第的学说,认为“古诗无叶音”,并发明了“离析唐韵”的研究方法,旨在恢复古代汉语的发音。他奠定了上古音研究的基础,一直到今天,他的“离析唐韵”仍然是上古音构拟的原则之一。 字的读音除了有韵之分,还有声调之分。今天普通话规定了第一字调(现名阴平)、第二字调(现名阳平)、第三字调(现名上声)和第四字调(现名去声),(“儿化”“轻声”等读音变异例外)。但唐人对声调的划分却不同,汉语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即所谓“四声”。“平仄”就是四声的简单化归类:平就是平声,仄包括了上声、去声和入声三个声调。 现代的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在普通话的体系下可以认为,阴平和阳平属于平声,上声和去声属于仄声。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的方言里都还保存着入声。在普通话的体系下,入声字已经分别归属于入声字变为去声、阳平,也有归属于阴平、上声的。 普通话也没有全浊声母,只有“全清、次清、次浊”三类,其中b、d、g、j、x、zh、sh、z、s是全清音,p、f、t、k、h、q、ch、c是次清音,m、n、l、r、y、w是次浊音(以上都是按汉语拼音标注)。全浊字与入声一样,已经在普通话中消亡了。 历代的韵书把同一声调内的同韵字归为一个韵目,各以一个代表字加序号命名,比如上平一东、入声一屋等等。 诗不是写的,是吟出来的,是唱的。从唐代起,诗词发展了极其严格的韵律,特别是对平仄的要求,一般是不准许违背的。所以今人仿作,如果不依平仄,也不依古韵,只能称作“打油诗”。如果想仿作古诗,比如五古、七古,反而要避免有太多的律句,以求格调高古。但如果做格律诗词,那是必须务必严格遵守规则的。 既然诗是吟唱而生,词诗是填写而成,那么人们必然是依附他们那个年代和那个地区的方言的。古代交通不便,语言的差异很大,我相信所有的诗家词人都带有一定的方言,而且,随着年代的推移、文化的交流、地方语言之间的融合变异,复杂性就更大了。我也相信,唐宋人写诗词,大都不会苛求更古老的音韵,而是各自依照本地当时代的发音去写、去配曲的。即便是参照韵书,那韵书的根基也来源于诗人词家的方言。 如果我们用现代的普通话来朗诵唐诗宋词,往往会觉得平仄错了,甚至用用韵也错了。律句对平仄的要求非常严格,例如“当春乃发生”句中的“发”字,唐代是入声字,与“春”字平仄相错,但如果用普通话来读,“入声”已经消失,读阴平,显然与平仄格律相抵触。又如唐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其中的“期”和“儿”似乎没有押韵,但“儿”用吴语发音,是“ni”,实际上是押韵的。我的家乡在无锡,我说家乡话“儿子”就读成“nize”,而非“erzi”。 确实,专业人士研究古诗词,必须研究历代诗歌的发展史,了解唐韵,研究各个朝代方言的变化,研究古音韵的变化。而今人弄诗填词,必须符合格律,但惟独发音,我认为不必再依照古韵了。 另外,有四点理由: (1)如果刻意要求今人仿作格律诗词,必须依照韵书,那不符合今人的标准发音,否则怎么顺利地颂读吟唱呢?那也违背了诗词吟唱而成的创作原则了,势必流于文字游戏。 (2)宋人不依秦韵,清人有别唐韵,唐宋诗人词家如果苛求上古的读音,那么还能出现盛唐繁华的诗坛吗?还能出现南北宋繁华的词坛吗?同样的道理,我们不能批评古人作诗词为什么不选用最最古老的发音,也不能批评古人为何不统一方言,在交通发达、媒体通用、人流宏大、普通话推广的今天,要让格律诗词获得新生和发展,就不宜提倡按古代的读音创作,不宜提倡按古韵书选字。 (3)今人模仿写古体诗词,即使严格按《词林正韵》选字,即使格律规范,也难以表达出现代社会的意境和风味,总给人“东施效颦”之感,你水平再高、研究再深,未必能“正统”到进入古人的境界。 (4)其实声调的束缚远大于章法的束缚,放弃追求古老死亡的读音,有利于减轻格律的束缚,有利于格律诗词的新生。 前几天,[中华诗词报]对我的《五绝·山雪》提出很专业的意见,因为我把古入声字“白”按现代普通话的阳平的发音使用了,建议我修改后推送。为此我提出可以按现代人的读音来写的,并请求他们给以答复赐教。[中华诗词报]要求我注明“新韵”,否则要按“平水韵”改写。一字之改,谈何容易,即使勉强修改,原作的韵味意境也没有了。何况我是依新韵而作,没有修改的必要。当然,我们以后创作、推送古体诗词,必须注明新韵或平水韵。 总之,祖国的文学宝库需要很多专业人员来进一步发掘,古典文学需要他们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来采集、整理、分析、研究、校核、辨析、修订、补缺、求证、评注、收藏、保管、出版、发行。当然也需要由一群精通古典文学的学者来带动古典文学的发展,给古体诗词赋予新的生命。 作为一般的业余爱好者,我深感自己缺乏古典文学的专业底蕴,要硬装成文人墨客,张口“之乎者也”,闭口古风古韵,反而要给人感觉到面目可憎。而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更多地了解古代的韵书、了解诗词的格律,熟悉古典文学的语法,是更好地赏析古典文学的必要条件。 我不提倡大量写古诗词,不仅格律太艰深,而且时代变了,要“装”出那样风味来,确实太难太难。所以以赏鉴为主,偶尔兴来,填上一首“打油”的,也必须绞尽脑汁,苦思冥想,而且绝对不能发表的。所以,我有个原则,实在写不出严格符合新旧韵律的作品,宁可不写古诗词,宁可写现代诗。 所以我倡导青年朋友学好现代汉语,提倡健康的文风。文章要有内容有新意,不要无病呻吟或耸人听闻,更不要敏感的话题做文字游戏;主题须鲜明,层次要分明,分段要合理,特别要讲究自然段的分割;力求文字的规范化,力求语言的准确、通俗、精练,屏弃文字的生造堆砌,避免莫名其妙、故作姿态的语言表述;准确运用各种修辞方法,准确使用标点符号。 我们还应当提倡学习古汉语知识,以便更好地赏鉴古典文学。即使偶尔要模仿写古体诗词,不妨抛弃唐宋的发音或更古老的方言,更不宜使用现代方言,应当使用现代汉语拼音的标准发音,但必须合乎格律章法。
Ⅷ 唐诗三百首是谁发明的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1711~1778),原名孙洙,字临西,江苏无锡人。
Ⅸ 诗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
一、诗的起源
原始人类对许许多多的自然现象,如风、电、雷、雨等无法理解,于是统统把这一切归于神明。出于敬畏,原始人类唱歌跳舞地对神明唱出颂歌,表达了人们的期望——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等等。这便是诗的起源。
二、诗的发展
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就有大量的精美的民歌出现了,大部分都与劳动生产男女爱情有关。当时的统治者为了了解民间的风土人情主动收集这些民歌汇编成集,就产生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转而到了魏晋时期,撑起当时诗歌文化的就是三曹,建安七子,也就是所谓的建安风骨,他们表达的多是人生短暂壮志难酬悲凉幽怨意境比较宏大,具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魅力特征。
到了隋唐时期,诗风达到新的一个鼎盛时期。出现了初唐四杰等等天才,后面到了武则天时期,宋之问沈佺期通过不断的研究发现如果诗歌按一定的音阶规律进行创作,会取得更好的声音效果,所以他们奠定了绝句律诗的格律问题。
唐朝的中晚期也有很多诗人开始写词,为宋词做了一些铺垫。
五代十国时候,好的诗基本没有,但却出现了唐后主李煜,冯延已这样的词艺术宗师级人物。后面过渡到宋时期,欧阳修,苏东坡,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等等再次把宋词推向了一个艺术最顶峰。
唐朝是诗的国度,诗人辈出。如被称为“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边塞诗称著的岑参、高适、王之涣;以风景诗著称的孟浩然;特别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诗圣的杜甫以及民众诗人白居易等等,如同灿烂的群星,光辉千秋。
唐朝诗歌发展达到了顶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如同万芳园中的百花,竞相斗艳。特别是又涌现出一种新的诗体--格律诗,更加光彩夺目。
律诗是一种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诗体。它对诗篇的字数、句数、用韵、声调的平仄、词语的对仗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诗体是以前所未有的。为了表示与古体诗的不同,唐代称之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律诗是唐诗的代表,它被以后历代诗人所承袭。唐以后之诗,虽然也有许多佳作名篇,但基本上没有重大的新突破。
Ⅹ 诗是什么国家发明的
````诗···怎么说呢?貌似不可以算任何国家的专利哦。诗压根就不能算是发明。而是语言和文字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有多少种类呢?可以说很多。在下才疏学浅,以诗来论,最早的是孔夫子搜集的周代民谣,也就成了《诗经》这是有整理的我国最早的诗歌集编。那个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个啥投之木桃,报之琼瑶···你看这是诗吗?这是诗。这不是诗吧,这也不是诗。这是情郎唱给情妹妹听的情歌。这是我追女孩子送的小礼物。这是发明吗?这很难算发明。公猴子追母猴子还懂得送她个桃子呢,你想着美女,唱唱歌,送送礼,这不算发明。之后春秋时期,屈原用楚调,也就是结合湖北话,四川话的方言习惯写了些东西,我们知道《离骚》,《九歌》,好吧叫楚辞。这是诗吗?是诗,这不是诗吧,也可以说不算。若算,解放前长江上拉纤的船工个个都是楚辞高手,他们哼唱的号子,不也是楚辞吗?再之后语言更丰富了,用辞更多了,有乐府诗,之后有五言诗,七言诗,律诗,再之后音乐也更丰富了,有了专配音乐而作的辞。再之后有现代体诗,有朦胧诗。月朦胧啊,鸟(diao)朦胧(在下一直觉得这么念才能念出此诗神韵,一笑)。语言习惯的改变,于是诗也有改变,这是中国。譬如欧洲,则有14行诗。譬如日本则有和歌诗。譬如伊斯兰国家也有礼拜诗,古兰经就是一本大诗集。譬如印度有大史诗,谁能背下,我磕头。譬如西藏,有口口相传的长诗。他们的行文,韵脚,韵律,都不相同。长短规制也各有各的规制。但是为人所喜,能长久流传。这些怎么能算是哪个国家的发明呢?
读诗的乐趣在于体验文字结构的巧妙和韵律的搭配绵长。意境是中国诗最注重的东西。简短文字描绘人间百态。很好,欧洲诗则更注重朗诵者的语调,读音,内容的优雅,也妙。和歌诗结合汉子字义的广博和日语语音的婉转,也有趣。读诗在体悟,莫把诗文也当了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