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燧发枪怎么做要什么材料,犯法么
违法,在中国法律中,能够发射,且发射物初动能大于2焦耳的(能打穿A4纸的)都算枪支,持有两把以上构成犯罪,刑期3~5年
㈡ 燧发枪的研发
16世纪中叶出生在枪炮工匠、锁匠和钟表匠家庭的法国人马汉,一心要改变转轮火枪的弊端。在他眼中,转轮火枪结构复杂,造价昂贵,而且在钢轮上有污染时还不能可靠地发火。
马汉那双精妙的手,最终取掉了那个源于钟表的带发条钢轮,转而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了一块燧石。他还在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如果需要射击时,就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
这种击发机构称之为撞击式燧发机,装有撞击式燧发机构的枪械称为撞击式燧发枪。
撞击式燧发枪的优势不言而喻,它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就在马汉制作出第一支燧发枪后,他的名声迅速传遍欧洲大陆。
马汉的发明,为法国人在欧洲赢得了声誉,法王亨利四世更是喜不自禁。1598年亨利四世为此召见马汉,他惊奇地发现,这个燧发枪的发明者,不但会发明枪械,在绘画和雕刻领域,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亨利四世于是委任马汉作为他的“宫廷贴身侍从”。
马汉的命运由此改写,可是燧发枪的命运,却没有这么顺利。
1610年5月14日,亨利四世乘坐马车去探望大臣苏利的路上,被人举刀刺杀。随着亨利四世的去世,燧发枪装备部队的进程停滞了。许多法国将领反对装备燧发枪,理由是:“燧石冒出的火星不足以点燃黑火药。”
但历史的洪流是不可阻挡的。17世纪中叶,很多欧洲军队开始装备燧发枪。让人震惊的是,燧发枪装备军队后,一发不可收拾,一直用到1848年,才结束装备。
㈢ 拿破仑夸赞的滑膛燧发枪为何让士兵叫苦连连
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步枪主力是已经沿用近百年的燧发枪,更准确地说则是滑膛燧发枪。拿破仑本人称其为,“有史以来最优秀的兵器,在配上刺刀后尤其如此”。一般说来,这种燧发枪的总长(不含刺刀)约为1.5米,铁质枪管长约1.1米,口径16-20毫米,刺刀长度通常略大于0.4米,枪管下方附着有一根锥形推弹杆[普鲁士、奥地利等国为追求装填速度,采用重约700克、两头均可用于装填的桶形推弹杆,其重量为锥形推弹杆的2-3倍。]。
枪管后部是木质的枪托部分,点火设置位于枪管右后方。当步兵扣下扳机后,弹簧机构会使燧石与火镰撞击生火,点燃火镰下方药池内的火药。由于枪管底部已经钻出了一个小孔通往药池,这就会引燃枪膛内的主装药,将子弹射出。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步枪通常能够正常使用五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奥地利军队在1805年仍然装备改装后的1754年式步枪便是明证。法军使用的1777年式(后改称共和九年式)步枪堪称结实耐用,更有以结实轻便、质量优良的美名。
1789年,时为炮兵二级上尉的蒙福尔曾使用四支1777年式步枪各自射击了一万次,发现它们依然可以正常射击,蒙福尔随即将它们编号存放在斯特拉斯堡军火库。十六年后,已经成为上校的他取出其中的第2、3号步枪再次测试,2号步枪在射击4443次后因为操作失误炸膛,3号步枪则在射击12281次后仍然状态良好。法国炮兵副总监伽桑狄的评价为,“法国步枪状况极好,除非出现清理失误或修理问题,不然就可以一直使用下去”。有位英国匿名军官也感慨:“比起我们可恶的笨重枪械,他们质地优良的、长管的、轻便的小口径枪支在散兵战中更有效[法军1777年式步枪口径约为17.5毫米,英军绰号“褐贝斯”的步枪口径约为19.3毫米。]。”
法军1777年式步枪共和九年改型
尽管比起火绳枪时代已经安全得多,但燧发枪时代的步兵装填任务依然是繁琐而危险的,滑膛燧发枪的基本装填步骤包括:从弹药盒中取出圆柱状纸弹壳(内含一定份量的黑火药和一颗球形铅弹);咬开弹壳末端,将铅弹含在嘴里(不要咽下);竖起击锤,向药池内倒少许火药;合上火镰,将弹壳内火药全部倒入枪膛;把铅弹吐进枪膛,将纸弹壳揉成一团塞入枪膛作为弹塞;用推弹杆将弹药一推到底,但又要留有适时抽出推弹杆的余地。俄军名将苏沃洛夫对此有过扼要总结,“装弹时枪托绝对不可置地(防止推得过紧)??弹头不要压太紧。”
自然,上述步骤在各国军队中有大体类似但细节各异的操作流程。以法军为例,仅装填就有十二个“步骤”、二十多个“动作”:
1.装填武器:左手旋转步枪,使右手拇指停留在燧石处
2.开药池:右手拇指用力拉开燧石所在击锤,使药池敞开,扳机处于安全位置
3.取弹壳:取出纸弹壳,将铅弹对面一侧含在嘴唇处。
4.开弹壳:牙齿咬开纸弹壳,倒出火药
5.倒火药:将火药倒入药池,需要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夹紧纸弹壳,以防火药过量
6.关药池:右手空闲手指压住燧石所在击锤,关闭药池
7.向左转枪:左手旋转步枪,使枪口对准下颚
8.弹药进膛:将剩余火药、铅弹、纸弹壳放进枪膛
9.取推弹杆:从步枪内侧取出推弹杆,将其放入枪膛
10.推满: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夹住推弹杆,推到底
11.抽推弹杆:将推弹杆从枪膛中抽出,放回步枪内侧
12.持枪:左手托住枪托,枪身倚在左肩[ Pigeard, novembre 1987, p.10-14.]
装填结束后,士兵还需要三步才能最终完成射击:
1.预备:枪口平指前方,右手位于枪托颈部,右手拇指扣住扳机
2.瞄准:枪靠在肩上,贴面瞄准
3.开火:按下扳机,射击
《1791年条令》中的持枪行进、装填、射击动作示意组图
不过,老兵们却往往会把动作简化得面目全非。以第8-11个“大动作”为例,一位英国军官曾这样描写滑铁卢战场的两军散兵战:法国士兵迅速地装填着子弹,将枪托朝地上猛捶一两下——以此取代推弹杆的作用,这样,在我军射击一次的时间里,他们就能射击两次。我还偶尔看到我军有些“老手”同样在这么做。当然,用枪托捶地装填无疑会导致步枪故障率骤增,射击精度大打折扣。比如布瓦松指出,“军官正式禁止我们用枪托装填子弹,这种做法可能会损害武器”。
另外,考虑到当时步兵的文化程度和武器制造水准,射击中必定会频繁发生事故。比如药池火药无法引燃枪膛内主装药、火药残渣堵塞枪膛、混乱中未及击发就再次装填弹药、枪膛过热炸裂[老兵夸涅(Coignet)曾回忆说,在马伦戈(Marengo)会战中,当他的枪膛由于过热而难以装填后,他直接尿进枪膛使其冷却,而后撒进火药粉末,慢慢燃烧使其干燥,这是战场上的常见小技巧。]、忘记取走推弹杆都是司空见惯。
不过,经验丰富的射手按照标准流程,在一分钟内还是能够正常装填并发射4-5次。极为强调射速的普鲁士军队,在1779年颁布的步兵条令中规定,“新兵需日日练习,直至能够在一分钟内射击四次为止”——但过快的速度将导致射击精度骤降。在实际战斗中,多数士兵也能做到每分钟射击2-2.5次,不过这样的速度一般而言只会出现在紧急关头。如果考虑整个交火过程中的平均射速,它往往会降至每分钟不到一次。
当时限制射击杀伤效能的主要问题有三点:黑火药在燃烧时会产生烟雾和残渣、燧石打火时常失败、球形子弹与枪膛游隙过大。一旦部队展开第一轮齐射,战场便立刻笼罩在黄黑色的诡异烟雾之中,它往往会在步兵阵列上空停留不去,造成能见度大为下降。至于残渣,它迫使步兵在战斗中要定期用别在纽扣或子弹盒上的通针情理枪膛和通火孔。一枚燧石一般可以打火30次左右,能够成功50次就被视为保养良好。因此,通常情况下实战中每六到十二次射击里就有一次因为通火孔堵塞或燧石打火失败而无法击发。
伽桑狄的著作《炮兵纪要》,堪称拿破仑帝国时代的枪炮网络全书。他的书中指出:滑膛枪每射击60-65次,就需要对枪膛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擦拭,否则便会导致弹药难以装填。这一操作只能在完全拆卸枪支的前提下进行,因而操作场所应当设在战场以外。换而言之,即便弹药补充充分的大会战中,步兵也很少手持一支步枪在作战中射击60次以上。不过凡事并无绝对,英军第71步兵团的一位匿名士兵曾在1813年维多利亚会战当天打出了108发子弹,付出的代价则是次日上午“右手几乎没法摸到头,胳膊黑得跟煤一样”。鉴于射击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污染枪膛问题,杂乱的射击更会导致军官控制力下降,所以即便是训练有素的老手也不会冒着炸膛或堵塞的危险进行长期高速射击。
常言道“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但历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让我们遇见未来这么简单,读到深处的人一定明白,读史只不过让我们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动性去创造未来。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在高晓松的歌词里,我们除了体验了一把文艺情结,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情怀。诗歌为我们缔造了一个精神的乌托邦,而史哲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现实,我们不仅要活在现在,更要活在未来。跟着这些经典,遵循着历史的足迹,一点点掀开面纱,还原真实的场景,感受时光的流逝,追逐着哲人的思想,一点点探究人类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
喜欢小编的文章就关注我吧,欢迎评论或者吐槽!谢谢!
㈣ 土火枪如何制造
先从工地偷根钢管,然后把一头焊住,上面开个洞,自己在做个枪托,火药就用烟花的炸药
㈤ 欧洲什么时候发明燧发枪的呢说一下
燧发枪,由1547年(16世纪中叶)出生在枪炮工匠、锁匠和钟表匠家庭的法国人马汉发明,在转轮火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取掉了发条钢轮,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17世纪中叶,很多欧洲军队普遍装备燧发枪,一直1848年,足足装备了200多年。
㈥ 谁发明了燧发枪
世界上第一支燧发枪是法国自由民马汉(1550~1634)发明制造的。马汉是一位枪械工匠,他在1610~1615年期间发明了燧发枪,由此在欧洲出了名。该枪结构为在点火药器皿上铰接一盖,击发时,燧石击盖下落,同时相擦冒出火星,使点火药引燃。
㈦ 请问古代手工制造一把燧发枪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在明代,一根鸟铳的枪管打磨要一个月时间!注意仅仅是打磨时间,还不包括打造时间。其他零配件加工时间也没有计算!
如果是单人或者少数几个人做燧发枪的话,靠一个铁匠炉,几个简单的打制工具。就算是铁匠师傅技术好,起码也得2个月。
这还不算燧发机构的那个弹簧材料怎么打制出来。
㈧ 第一次出现燧发枪的战争是什么时候~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的~
燧发枪在十七世纪由是法国人发明。它的基本结构如同打火枪,即利用击锤上的燧石撞击产生火花,引燃火药。燧发枪的平均口径大约为13.7毫米,由于还没有发明后装弹式火枪,所以这对当时的弹药装填技术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装填方法,装填弹丸时,需将弹丸放到膛口,用木榔头打送弹棍,推枪弹进膛,这是非常费时间的,在战场上,就意味着浪费生命。后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周的枪械师创造了一种加快装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亚麻布或鹿皮片包着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这种方法不仅加快了装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闭气作用,精度随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
这种枪是靠燧石撞击钢片发出火花而点着火药池中的火药的。燧石夹在弹簧击锤上,扣动扳机时,弹簧突然松开击锤,撞击火药池上的金属盖片,撞击的同时打开火药池上的盖片,并产生火花,点燃火药池中的引火药,从而将弹丸射出。显然,燧发枪的机械原理比火绳枪要可靠得多,最初,燧发枪的点火有效率为2/3,而火绳枪的有效率仅为50%。后来,随着技术进一步改进,滑膛枪的点火有效率提高到了85%。
一种内装火药和弹丸的长椭圆形纸壳弹筒的问世,极大地提高了隧发枪的射击速度。对于旧式的火绳枪来说,枪手首先要用一个牛角制成的药筒,将火药池装满引火药;然后,将一个小木管内的火药装入枪管;再从随身携带的弹药袋里取出一粒弹丸,从帽子里取出一片布包上弹丸,一同装入枪管内;用送弹棍将弹丸和布条捅紧;最后,取出燃着的火绳,拴在枪机上,以备最后点火射击。而对于燧发枪来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首先,枪手用牙咬掉纸壳弹筒的尾盖,用嘴含住弹丸;然后,将弹筒内的火药倒人火药池中一部分,剩下的火药则装入枪管内;将用嘴含着的弹丸和弹筒的纸壳一起,装入枪管内;用送弹棍将弹丸和纸壳往下捅到火药处,这就可以准备射击了。火绳枪每分钟只能射击一次,而使用纸壳弹筒的燧发枪每分钟可以射击2-3次,甚至更多。
滑膛枪的另一个改进,是枪管采用硬度更强的金属,以使其能承受更大的火药装填量,从而大大提高弹丸的初速。改装后的滑膛枪可以使1盎司重的弹丸在枪口的初速达到每秒1000英尺。军队装备的滑膛枪,尽管枪管既短又轻,口径也不超过0.75英寸[=19.05mm],但是,这些滑膛枪在射程和杀伤力方面,却一点也不比枪管下侧装有一叉状的笨重支架的老式西班牙滑膛枪逊色。新滑膛枪的弹丸初速是老式滑膛枪的3倍,枪机的击发成功率也大有提高。
燧发枪的装弹程序简单了,同时,在装填过程中,枪手不需要专门注意防备点着的火绳所造成的意外事故,因此,燧发枪带来了步兵战斗队形的重大变化。火绳枪步兵,人与人之间的间隔至少要1码[=36英寸=0.9144m],以便装填弹药,隧发枪步兵却可以肩并肩挨着一起进行装填,每个人只要有22英寸[=0.5588m]的空间就足够了。这就是说,在每一列队形中,装备燧发枪步兵的人数要比装备火绳枪步兵的人数多一倍多。这种更密集的步兵战斗队形,不但大大增加了每米正面的火器密度,而且也使抵抗骑兵攻击的刺刀屏障更密集。由于隧发枪装弹速度快,步兵的战斗队形纵深可从以前的6列横队变为3列横队,同时还能保持1/3的人装填好弹药准备射击,因此,指挥官就可以在正面宽度不变的情况下,将步兵组成一个更加密集的战斗队形。
尽管燧发枪的出现,要求战术队形做出相应的变革,但在实际过程中,这一变革过程却是很缓慢的。直到18世纪中期,许多国家的军队在作战时还没有采用适应隧发枪射击特点的3列横队队形,而仍然采用4列横队队形。18世纪中期以后,各国军队才逐渐接受了这种可以同时射击的3列横队队形。射击时,第一列跪着,第二列弯腰半蹲着,第三列则完全站着。还有一种同时的射击的方法是,第一列仍跪着,第二列完全站立,第三列移动一下,从第二列士兵的间隙进行射击。然而,采用第一种同时射击的方法,第二列士兵的锁骨很容易被击伤,而采用第二种方法,第三列士兵射击时又很容易伤着第二列士兵的手和胳膊,因此,三列士兵同时射击很难完全令人满意。最终,各国军队放弃了这种3列横队同时射击的做法,当然,直到19世纪,这种做法才正式被取消。
㈨ 第一支燧发枪是什么
燧发枪是一种枪口装弹的滑膛燧发式武器,出现于18世纪,用以更换俄国的“穆什克特”火枪。与穆什克特火枪相比,燧发枪射速快,口径小,枪身短,重量轻,后座力小。主要样式有步兵燧发枪和龙骑兵燧发枪两种,分别装备于步兵和骑兵。这两种样式的枪构造相同,都有完善的燧石撞击式枪机,大弯曲托架,带套管的刺刀,刺刀安上后仍可进行射击,并能迅速转入白刃战。“燧发枪”这一术语一直沿用到18世纪60年代。
世界上第一支燧发枪是法国自由民马汉(1550~1634年)发明制造的。马汉是一位枪械工匠,他在1610~1615年期间发明了燧发枪,由此在欧洲出了名。该枪结构为在点火药器皿上铰接一盖,击发时,燧石击盖下落,同时相擦冒出火星,使点火药引燃。
㈩ 燧发枪的中国造
1635年,明代火器研究家毕懋康也制作了燧发枪。它的构造和性能与以前的鸟铳无大差异,主要是改进了发火装置。自生火铳的出现,将我国使用了两百多年的火绳点火法,改进为燧石发火。这是我国火器史上一个大革新。因为使用火绳点火,有很多缺点,遇到风雨的天气,火门里的火药不是被风吹走,就是被雨打湿,以致不能发射;有时还没有瞄准好,就过早地误放了。毕懋康记载的是撞击式燧发枪,扣板机龙头下压,因弹簧的作用与火石磨擦发火。这样,不但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而且不须用手按龙头,使瞄准较为准确,随时都可发射。燧发枪配有火石自动打火装置,不怕风雨并不须事先火绳点火,发射速度与精确度大为提升。在中国火器史上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