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道教的创世人张道陵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人诋毁了道教向他忏悔,可以得到原谅吗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B. 在心里诋毁了道教,向他们的创始人张道陵忏悔,可以得到原谅吗
可以的,可以口念张天师的法号,或者诵念“福生无量天尊”,就可以忏悔
C. 道教用的十忏十罪是那些
道教的创始人,现在公认是张道陵。梁兴扬道长认为是黄帝,但个人认为虽然道教思想可以追溯到黄帝,但不能说黄帝就是创始人吧?实际上,中国文明没有断裂,那么无论哪种思想都可以上溯到三皇五帝时期,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儒家的创始人也是黄帝?何况,道家相比五帝更加推崇三皇,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伏羲就是创始人?其实,伏羲、黄帝这些人物更多是生活在传说中,他们做了什么无非是后人托古的塑造而已。
说起来,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其实也可以考证一下。道教在东汉产生,虽然一般都说是张道陵,但实际上张道陵生平事迹不详。道教真正发扬光大的,一是黄巾道的张角,一是五斗米道的张鲁。这两个人物大家都很熟悉。虽然张鲁号称张道陵是他的祖父,但吕思勉先生认为五斗米道原来是张修创立,教徒张鲁杀了张修篡位,才声称是他祖父张道陵所创。而黄巾道也应该是和五斗米道平行的教派,并非来源于五斗米教。
公完善并巩固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到了西周末年,人口太多,土地太少,为了争夺稀缺的土地,诸侯国只有把社会资源都用在军备上。周王室的土地,因为分封宗室,导致越来越少,地少了,收入就会少,王师的军备逐渐落后与诸侯国。
犬戎之乱,和周桓王与郑庄公之战后,周王室的王师精锐尽失,一蹶不振。
失去了中央的武力钳制,也丧失了礼乐这种伦理约束,道与世两相丧,圣人不仅不能平天下,连存身都难。
从春秋争霸战争,一直发展到战国的灭国战争。
所以说,道家的创始人很难说具体是谁了,只能说五斗米教可能由张修或张道陵创立,而黄巾道则由张角创立。
D. 请问!道教杀生,邪淫忏悔文。谢谢了!
可以诵经
三官经 或者北斗经
也可以诵 三官宝仟
E. 道教的创始人是谁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三大教派道、儒、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文化,倡导道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强调主体道德和圣人教育的自觉自觉,如何从主体本身强调善恶的必要性,为历代尊崇。道家以顺应自然为核心,提倡无为而治,当人们无法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认识自己时,道教就有其独特的发挥。佛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引导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生活道德。
道家文化的创始人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与哲学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道家经典之作《道德经》,中心思想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顺应自然。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F. 南方则流行诸多道教忏法,各地不同,南方多以什么方式祭祀呢
七月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一说:“中元前一日,即买练叶(一种植物的叶子,有香气),享祀时铺衬桌面,又买麻谷巢儿,亦是系在桌子脚上,乃告先祖秋成之意。”七月小秋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例要向先祖报告,并且请老祖宗尝新,所以七月例行祭祀祖先。
而在南方则流行诸多道教忏法,各地不同,如:《三元灭罪水忏》意义在三官大帝中的地官大帝生日,请得地官赦罪赦免先人罪孽;《三元赐福宝忏》是为先人求取冥福;广东一带则有《吕祖无极宝忏》,是全真道仪式,借由度人无数的孚佑帝君吕纯阳祖师威力,广度死者入道,安生定民。
G. 道教十王忏
道教这个忏法是骗人的!想超拔冤亲债主,不如去拜地藏忏!这个才有效!
H. 道教经文里的忏是什么意思,比如《太上慈悲九幽拔罪忏》。
这里的忏,即忏法,是悔除所犯罪过以便积极修行的一种宗教仪式。
太乙救苦天尊
I. 道教发源地,创始人和对后世的影响,具体点
一代祖天师张道陵</SPAN></td> 字汉辅,本名张陵,得道后称张道陵,东汉配国封邑(今江苏封县)人。道书载∶为西汉留文成侯张良第九代孙,父大顺封“桐柏真人”,母刘氏梦神人以蘅薇草授之,感而有娠。汉建武十年(34年)正月十五日晚生于呉之天目山,年及冠,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目有三角,美髭髥,垂手过膝,龙踞虎步,望之俨然。七岁读老子(道德)二篇,即了其义。又曾为太学生,通晓天文、地理、五经、诸子、谶纬图书,从学者千馀人。天目山南三十里、西北八十里皆有讲诵之堂,临安神仙观、余杭通仙观即其地也。后自浙逾淮,涉河洛、入蜀山,得炼形合炁之书,辟谷少寐。永平二年(59年)以直言极谏科中之,拜江州(今重庆)令,时年26岁,因素好黄老之道,见世风日下,不久弃官归隐于洛阳北邙山,修炼三年,有白虎衔符至座偶。建初五年(80年),章帝徵召不起。永元初,和帝徵为太傅,冀县侯,三诎不就。为寻修道宝地,而远离尘境,独携弟子王长游淮至鄱阳,沂信江至云锦山(今龙虎山),修炼九天神丹,一年有红光照室;二年有五云覆鼎,夜不假烛,彷佛有青龙白虎各一长绕丹鼎;三年丹成龙虎见,山因以名,时年六十馀岁,容貌益少,若三十许人。有神人自称赵公明骑黑虎诣前曰∶“愿永护丹炉。”后访西仙源得制命五岳檄召万灵及《神虎秘文》于壁鲁洞(今龙虎山东北15里),复往嵩山石室得《三皇内文》、《皇帝九鼎丹书》及《太清丹经》。闻巴蜀溯气为灾,遂往治之。初居阳平山,感太上授以经籙之法。次登西城山,筑坛墠以降五帝。再到葛璝、秦中、昌利、隶上、涌泉、真多、北平、稠粳、渠亭诸山修九真之法,得出入水火之秘及养神轻身之术,乃还鹤鸣山(一称鹄鸣山)。汉安元年(142年)上元节,感太上授《正一盟威》之道及《太上三五都功》诸品经籙,或云《三天政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文》,又著《老子想尔注》,创立了道教。立二十四治,以祭酒分领,不喜施刑罚,以廉耻治民,符水治病。教民修心、忏悔、祈祷及取盐之法,以善道教化。内与神明盟约,外行盟威之法,百姓皆奉之为师。汉安二年(143年),登青城山,治群鬼、降六魔,增至四治以应二十八宿正炁,以六十甲子生人分属各治,定三十六靖庐,七十二福地,三百六十名山品秩,各置神司之。永寿二年(156年),游渠亭山奉太上玉册,敕命为“六合无穷高明大帝”,继而太上敕为第六代道之外孙,而东海小童君为保举师,太上为度师,封道陵为天师,授三百人惟三人系代行治,张申、王升、李忠也。乃以印剑付子衡,戒之曰∶“吾遇太上,亲传至道,此文总领三五步罡正一枢要,世世一子,绍吾之绪,非吾家宗亲子孙不传。“是日,以丹分付弟子王长、赵升,于云台峰与夫人雍氏乘云上升,在人间123岁,女儿文姬、文光、贤姬、芳芝皆得道上升。唐玄宗天宝七年(748年),册赠为“太师”。禧宗中和四年(884年),封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册赠“正一靖应真君”,理宗加封“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靖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正一冲玄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崇祯皇帝加赠“六合无穷高明上帝”。道教称祖天师、泰玄上相、大圣降魔护道天尊。 道教知识-道士称谓</SPAN></td> 道士称谓 道士之名源于战国、秦汉时的方士,即有方术之士。道教创立之后,道士则专指从道修行的道教神职教徒。隋唐前后道士,习惯上男称道士、黄冠;女称女冠、女真。较晚至今,则分别称男、女道士为乾道和坤道。南北朝时代奉道之士增多,对在家修持的人,称为“火居道士”,以区别出家道士。 在历史上,随着各朝代文化的影响,道士修行程度和教理造诣,以及担任的教职,配以相关的称谓,择要简述如下: 天师:指张陵或其嗣号之后裔。但后世也有个别道士称“天师”,如寇谦之(北魏),隋焦子顺,唐胡惠超等。法师:精通经戒、主持斋仪,度人入道,堪为众范的道士,叫法师。精通道法,能养生教化,为人师表者叫法师。炼师:起初多指修习上清法者,后泛称修炼丹法达到很高深境界的道士。祖师宗师:各道派的创始人曰祖师;各派传道的首领称之为宗师。真人: 通常尊称那些体道大法,道行高深,羽化登仙的道士。黄冠:早期道教徒崇尚黄色,故世人根据道士衣冠颜色,称道士为黄冠。羽客:亦称“羽士”、“羽人”。以鸟羽比喻仙人可飞升上天,引申为神仙方士,进而专指道士。后世道士多取以自号。先生:道士的尊称或谥号、赐号。居士:信奉道教的俗家信众。方丈:对道教十方丛林最高领导者称谓,亦可称“住持”。方丈是受过三坛大戒,接过律师传“法”,戒行精严,德高望重,受全体道众拥戴而选的道士。监院:亦称“当家”、“住持”。由常住道众公选,为道教丛林中总管内外一切事务者。当监院大任者,必须才全智足,通道明德,仁义谦恭,宽宏大量,弱己卫众,柔和善良,明罪福因果,功行俱备。知客:负责接待参访及迎送宾客,《三乘集要》记载:“知客应答高明言语,接待十方宾朋,须以深知事务,通达人情,乃可任也。高功:指那些德高望重,精于斋醮科仪,善于踏罡步斗,沟通神人,代神宣教,祈福消灾,拔度幽魂,主持斋醮法会的道士,是经师的首领。道人:最初与方士同义,最早出现于《汉书·京房传》。道教创立后,道人一词曾专指道士。南北朝时代,则以道人专指沙门,而区别于道士。唐朝以后,又以道人泛指有道术之人,或指道士。道长:是当今教外人士对出家道士的尊称,而不是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