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解决勃纳斯·李发明的万维网程序只能在“我的计算机”上应用
首先,他需要征得别人的同意,然后他将不得不做一项枯燥的工作,他得把一个新的东西接到一个中央数据单元上。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法是开放他自己的文件和他自己的计算机——面向大众并且允许他们把他们自己的文件接到他的计算机上来。
『贰』 李发明这个名字的寓意
发财,聪明
『叁』 中国有几个李发明名字的人
中国人口那么多具体统计过才知道,中国有几个李发明名字的人
『肆』 迪姆·勃纳斯·李发明了什么
从千头万绪、错综复杂的网络线中,他编织出了跨世界的网络,并为21世纪创造了一种大众传媒工具。
想看一看在过去十年内世界发生了多大变化吗?进入互联网,启动搜寻装置,敲入查询命令,你会得到大量信息。它向你表明你能够“查询”到目前网上的几乎任何东西。你将查询到你能从南非“螺栓男孩”那买到工业时期的螺母和螺栓,或者在纽约买到儿童玩具熊,还有外国的雪茄烟标签等。
现在你说什么?所有的人都知道,这年头,你拥有一个鼠标、一个调制解调器和通往互联网的路径,你就可以不必受到时空限制,不必付长途电话费,而点到并进入到行星的任何地方。
噢,但是当我们—上下滚动计算机屏幕上的一览表时,成百个目录会出现,我们将会发现这样一个被隐藏起来的“玫瑰园”:“全范围查询”约20年前由一个名叫迪姆·勃纳斯·李的软件设计者写出的一个精彩的小计算机程序。那时候,谁会知道,从这个小小的计算机化的存储系统中会流出文化变迁、百万富翁的出现等遍及世界的信息,谁会想到它会形成一个跨世界网络?
不同于许多已经推动世界发展的发明,这项发明是由一个人独自发现的。托马斯·爱迪生由于发明灯泡而名声大振,但是在他的实验室中却有十几个人为他效劳。威廉·夏克利可以称得上是晶体管之父,但是他的两位调研员却着实帮了他大忙,而互联网络则干脆是由一个专门委员会共同开发设计的。但是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却是由勃纳斯·李单独发明的。他把它设计出来,他又把它普及到了全世界。并且,他比其他任何人更提倡开放世界网,他没有为此项发明申请专利和报酬。
它首先是在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启动的。那一年是1980年。那时,勃纳斯·李是欧洲量子物理学实验室的一位软件设计师,他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来筹划他的广阔的网络。他一直想开发出一种“仿人脑方式”处理信息的程序,但是这种程序只有在开发出瞬时强行记忆装置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开发。所以,他设计出了一张软盘,当把它放进计算机时,它能够留下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有任意联想。这时我们假定大脑有很好的记忆力,但是有时我们自己却忘了那些联想。他称它为“查询”(全范围查询的缩写),它是一部从他童年时代起就一直记着的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网络全书。
勃纳斯·李把他的这一想法寄托在当时流行的软件设计上,他模仿出了一种“大型文本”笔记。这个笔记上的一个文件上的句子可以连接到勃纳斯·李储存在自己的计算机上的另一个文件中;他还能够通过输入数字(那时没有鼠标)追踪到一行话并且自动把它拖到相关文本中。它自己运转得那么好,但是那毕竟只是在“我的计算机”上。
但是,如果他想利用别人计算机上的文件,他该怎么办呢?首先,他需要征得别人的同意,然后他将不得不做一项枯燥的工作,他得把一个新的东西接到一个中央数据单元上。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法是开放他自己的文件和他自己的计算机——面向大众并且允许他们把他们自己的文件接到他的计算机上来。他能够限制他在欧洲量子物理实验室的同事们进入他的计算机,但是他为什么不停止这样做呢?把它面向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开放!让它跨越整个网络!在勃纳斯·李的计划中将没有中心经理,没有中央数据单元并且没有密封问题。计算机中的东西可以像网络本身一样增加,它是无限制的,他后来写到:“一个人可以从一个软件文件跳到一群人中,跳到电话簿中或者参加一场有组织的航行或者干任何想干的事。”
这样他把一个相对易掌握的编码系统拼到了一起,形成了大型文本符号语言(HTML)——它已经开始成为网络的共同语言,网络内容的创造者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把那些稍加润色的、被划上线的内容放到他们的文本中,并加上自己的想象和其他东西。他设计出了一个标注地址草案,赋予每一张网页一个独一无二的场所。并且他还炮制出了一整套规则,以便这些文本能够通过互联网连接到计算机上。他称这一套规则为HTTP(大型文本转接条约)。
并且在制定出了HTTP的第七天,勃纳斯·李第一次接上了万维网,允许各地使用者在计算机屏幕上观看他的创造。1991年,万维网初次登台,从那一刻起,网络和互联网的使用者越来越多,几乎呈指数增长。五年内,互联网的使用者从60万上升到了4千万。几乎每53天使用它的人数就上升了一倍。20世纪60年代,勃纳斯·李还是一个小孩,从那时起他就已经吸取到了计算机时代的精华。他的父母教给他违反常规地思考,他在吃午餐时经常用想象的数字玩游戏。他用厚硬纸板盒制出了计算机,并且制出了有五个洞的纸磁带,他沉湎于对电子的喜爱之中。后来,他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时候,用一台电视机和多余的零件造出了自己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他还研究了物理,他认为物理是数学与电子之间的一种折衷。他回忆说:“物理是有趣的,并且事实上它为创造一个全球系统做了很好的准备。”
过高评价他创造的全球系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把一个仅供精英们使用的有效交流系统变成了一种大众传媒。艾利克·斯克米德曾在纽约《时代》杂志上说:“如果它是一门传统科学,勃纳斯·李肯定会获诺贝尔奖,他所做的一切是那么的意义重大。你肯定认为他至少早已富了起来,他获得了大量的利润。但是勃纳斯·李却选择了放弃利润的道路。他自己连同他的发明没有向人们索取任何报酬。参与编写第一个大众网络浏览软件的马克·安德森却成了第一批网络百万富翁之一。而与此形成对比,勃纳斯·李却在1994年加入了马萨堵塞技术协会,并且改变丁学术的方向。他在马萨诸塞技术协会的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提出,万维网与其各自独守专利,不如公开其技术成果,让大家共享。世界上的其他人可能正在网珞现象的增长中谋利,但是勃纳斯·李却甘愿在幕后默默地奉献,他相信我们所有人能够继续进入美好的下一个世纪,并在下一个世纪享受到“全范围的查询”服务。
『伍』 华容县兴盛玻璃
玻璃的发明 关于玻璃——这一现代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建筑材料的发明过程,有一段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 很久以前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有一艘腓尼基人的大商船来到地中海沿岸的贝鲁斯河河口,船上装了许多天然苏打的晶体。对于这里海水涨落的规律,船员们并不掌握。当大船走到离河口不远的一片美丽的沙洲时便搁浅了。 被困在船上的腓尼基人,索性跳下1大船,奔向这片美丽的沙洲,一边尽情嘻戏,一边等候涨潮后继续行船。中午到了,他们决定在沙洲上埋锅造饭。可是沙洲上到处是软软的细沙,竟找不到可以支锅的石块。有人突然想起船上装的天然结晶苏打,于是大家一起动手,搬来几十块垒起锅灶,然后架起木柴燃了起来。饭很快做好了。当他们吃完饭收拾餐具准备回船时,突然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只见锅下沙子上有种东西晶莹发光,十分可爱。大家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以为发现了宝贝,就把他收藏了起来。其实,这是在烧火做饭时,支着锅的苏打块在高温下和地上的石英砂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了玻璃。 聪明的腓尼基人意外地发现这个秘密后,很快就学会了制作方法,他们先把石英砂和天然苏打搅拌在一起,然后用特制的炉子把它们熔化,再把玻璃液制成大大小小的玻璃珠。这些好看的珠子很快就受到外国人的欢迎,一些有钱人甚至用黄金和珠宝来兑换,腓尼基人由此发了大财。 当然,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可信,已难以考查,但实际上,早在公元前2000年,美索不达米亚人就已开始生产简单的玻璃制品了,而真正的玻璃器皿则是于公元前1500年在埃及出现的。从公元前9世纪起,玻璃制造业日渐繁荣。到公元6世纪前,在罗得岛和塞浦路斯岛上已有玻璃制造厂。而建于公元前332年的亚历山大城,在当时就是一个生产玻璃的重要城市。 从公元7世纪起,阿拉伯一些国家如美索不达米亚、波斯、埃及和叙利亚,其玻璃制造业也很繁荣。它们当时已能够用透明玻璃或彩色玻璃制造清真寺用的灯。 在欧洲,玻璃制造业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在大约18世纪之前,欧洲人都是从威尼斯购买高级玻璃器皿。一个伦敦商人于 1669年 9月 17日寄给威尼斯玻璃制造商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们特别需要平的玻璃板,请不要把包好的镜片玻璃放在装酒杯的箱子底下运输!最好用一两个牢固的箱子仔细包装……”这种情况随着18世纪欧洲人雷文斯克罗特发明一种透明性更好的铝玻璃逐步改变,玻璃生产业由此在欧洲兴盛起来。 玻璃是一种价格低廉的人造宝石,用于仿制天然珠宝玉石,如玉髓、石英、绿柱石(祖母绿和海蓝宝石)、翡翠、软玉和黄玉等等。宝石学上所指的用于仿宝石的玻璃是由氧化硅(石英的成分)和少量碱金属元素如钙、钠、钾或铅、硼、铝、钡的氧化物组成。 作为宝石仿制品的玻璃主要有两种类型:冕牌玻璃和燧石玻璃。冕牌玻璃最常用成分是硅、苏打和石灰,和制作瓶子、光学玻璃等所用的材料相同; 燧石玻璃除了含有硅和苏打以外,以氧化铅代替了冕牌玻璃中的石灰,所以也叫铅玻璃。由于铅的存在使其折射率和色散都提高了,因此燧石玻璃制作的仿宝石往往很逼真。同时可以在熔融的玻璃原料中加入微量元素使玻璃呈现各种各样的颜色,如加入Mn得到紫色、加入Co得到蓝色、加入Cr得到绿色、加入Cu得到红色等等。 一般说来,区分玻璃和宝石还是比较容易的。宝石都是晶体,传热比较快,玻璃是没结晶的非晶质,传热比较慢。因此,用手触摸样品,天然宝石有一种冰凉感, 而玻璃则有温感。用舌尖舐样品确定凉或温会更灵敏些,可以。此外, 用放大镜观察, 玻璃的表面和内部常有弯曲或旋涡状的细线纹,其外观很象将蜂蜜或胶水倒入清水后加以搅拌时,由于混合不均匀所产生的现象; 玻璃内部还经常出现圆珠状、椭圆状、扁平状等各种各样的气泡,用放大镜也很容易观察到。因此, 凡是见到上述现象的样品,可以断定它是玻璃而不是天然的宝石。 玻璃之一 玻璃 由电熔体冷却而成的固态无定形混合物。一般脆而透明,化学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成分为硅酸盐。 普通玻璃是由纯碱、石灰石、石英和长石为主要原料,混合后在玻璃窑里熔融、澄清、匀化后加工成形,再经退火处理而得玻璃制品,普通玻璃主要成分大致为CaO∶Na2O∶6SiO2,它是磷酸钠、硅酸钙和二氧化硅熔合在一起的物质。没有一定的熔点,在某一温度范围内软化,在软化时可以制成任何形状的制品。除普通玻璃外,还有以硼酸盐、磷酸盐、氟化物为主的特种玻璃。 如果在原料中加入乳浊剂如萤石、磷酸钙等就制得不透明的乳浊玻璃。如在原料中加入着色剂如氧化钴和氧化镍等就制得有色玻璃。 将普通玻璃加热到接近软的温度后,急速均匀冷却可制得钢化玻璃(淬火玻璃)。它的机械强度比普通玻璃大4~6倍,不易破碎,在破碎时成为碎渣,因此是一种安全玻璃。 玻璃是重要的建筑材料,还用于照明和生活用品。 玻璃之二 玻璃生产是物理、化学变化过程 在生产玻璃时,熔炉里的原料熔融后发生了比较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以普通玻璃生产为例,主要反应过程是下列几个步骤: 开始加热时,粉料在100~120℃的范围内开始脱水,在600℃时,石灰石和纯碱通过下列反应生成钙钠的复盐。 CaCO3+Na2CO3=CaNa2(CO3)2 在600~680℃时,所生成的复盐与SiO2开始反应: CaNa2(CO3)2+2SiO2=Na2SiO3+CaSiO3+2CO2↑ 在740~800℃时,低熔混合物〔Na2CO3—CaNa2(CO3)2〕开始熔化,并不断地和SiO2作用: Na2CO3+CaNa2(CO3)2+3SiO2 =2Na2SiO3+CaSiO3+3CO2↑ CaO熔体与SiO2的反应是在890~900℃时开始的。 CaCO3+SiO2=CaSiO3+CO2↑ 在1010℃时,尚未起反应的CaO也和SiO2形成硅酸钙。 CaO+SiO2=CaSiO3 全部物质在略高于1200℃时熔化,冷却以后即形成玻璃。 玻璃之三 玻璃及玻璃制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无论这些玻璃制品的外观有多大差别,它们都是由组成不定的多种硅酸盐混熔而成的混合物(过冷液体)。玻璃一般透明而质脆,无固定熔点,在被加热时由软化到完全变为液态常有一个相当宽的温度范围。人们正是利用此性质而在它半软不硬时将其制成各种形状的器皿、工艺品等。 玻璃中最常见的为普通玻璃,即钠玻璃,它通常用砂子、纯碱和石灰石共熔制得。其成分可用近似化学式Na2CaSi6O14或Na2O·CaO·6SiO2表示。用它制成的门窗玻璃及瓶子早已为人们所熟悉。若用碳酸钾部分代替原料中的碳酸钠,即可制成钾玻璃。这种玻璃质地较硬,较耐高温,热涨冷缩性较小,化学性质较稳定。人们在化学实验室中使用的烧杯、烧瓶、试管、滴定管等,多以钾玻璃制造。若用含铅化合物代替玻璃中的钠,可制成铅玻璃。铅玻璃密度高、折射率大,且可阻挡有害放射线,所以适合做光学玻璃及防辐射玻璃屏等。此外,若向玻璃中加少量着色剂,还可制成色彩各异的彩色玻璃。如:加氧化铜或氧化铬可以制成绿色玻璃;加氧化钴可以制成蓝色玻璃;加氧化锌或氟化钙可以制成乳白色玻璃;加含铀化合物可以制成黄绿色萤光玻璃;加胶态硒可以制成红玉色玻璃;加胶态金可以制成红、红紫或蓝色玻璃等。 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有特异功能的玻璃也相继问世。如几厘米厚的隔热玻璃的隔热效果相当于40多厘米厚的砖墙;防弹玻璃不怕震荡,能防枪弹;防火玻璃可以阻燃;变色玻璃可随光线强弱调节颜色;生物玻璃可以代替骨骼移植到人体内;一根头发丝细的光纤玻璃可以同时传递上万路电源。这些新型玻璃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陆』 十多年前失联的朋友,只知纳雍县,巴雍多叫李发明,小名叫小发友,怎么样才能找到
上网发贴
『柒』 勃纳斯·李发明的万维网程序有哪些局限
勃纳斯·李把他的这一想法寄托在当时流行的软件设计上,他模仿出了一种“大型文本”笔记。这个笔记上的一个文件上的句子可以连接到勃纳斯·李储存在自己的计算机上的另一个文件中;他还能够通过输入数字(那时没有鼠标)追踪到一行话并且自动把它拖到相关文本中。它自己运转得那么好,但是那毕竟只是在“我的计算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