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蚕是谁发明的
有一个叫黄帝族的部落把另外一个部落九黎族打败了。为了庆祝胜利,黄帝族的首领黄帝就举行了一次盛大的庆功会。当人们正在兴高采烈、庆祝胜利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位美丽的姑娘,身上粘着一张马皮飘飘然自天而降。她手里捧着两束丝,一束颜色黄得象金子,一束颜色白得似银子,前来献给黄帝。这位献丝的姑娘,就是传说中的“蚕神”。黄帝见了这样稀罕的东西,大为称赏,就叫人把它织成绢子。织成的绢子又轻又软,好象天上的行云,溪中的流水,原有的麻布简直没法同它相比。黄帝的元妃嫘祖,就亲自养蚕,并把养蚕的方法教给人民。这个神话只是古代人们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主观上的幻想。其实从发现野蚕到把它驯化饲养,是我国古代广大劳动群众长期实践的结果,自然不是“蚕神”赋与的,也不能算作某一个人的功劳。
传说二
在远古时期,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今四川省盐亭县境内)嫘村山一户人家。姑娘长大后每天都要外出采集野果来奉养体弱多病的二老。她不怕苦和累,近处的野果采集完了,便跋山涉水到远处去采集,每天很晚才回家。不久,远处的野果也采完了,拿啥来奉养二老呢?生活的艰难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树下伤心地哭起来,哭声是那样哀婉、凄凉,使远近的飞禽走兽都感动地流下了泪水。这哭声震动了天廷。玉皇大帝拨开云雾向下一看,见一个十四五岁的孝女哭得死去活来,便发了善心,把罪仙"马头娘"打下凡间,变成吃桑叶吐丝的天虫。马头娘看见姑娘悲伤的样子,便将桑果落在她的嘴边,姑娘舔舔嘴边又酸又甜。便吃了一点,觉得没什么异样,就采了许多带回家给二老吃,老人吃后精神一天比一天好。
一个阳光明媚的夏天,姑娘发现树上的天虫不断地吐着丝,做茧子,在阳光下产生的七彩反射非常美丽,出于好奇,姑娘采一粒放在嘴里,用手把丝拉出来,这丝又有韧性。她索性像天虫那样,编成一块块小绸子,连成一大块给父母披在身上,热天凉爽、冬天温暖,于是为天虫取名为蚕,捉回家喂养。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姑娘完全掌握了蚕的生产规律和缫丝织绸技艺,并将这些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的人们。从此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文明社会。
据史书记载,嫘祖为黄帝正妃,她首先驯养家蚕、创造蚕丝业而被人们奉为“先蚕娘娘”。在嫘祖任西陵部落酋长和西蜀聪明首领时,发展农桑、经贸,安邦治国有方而深受人民爱戴,嫁黄帝为正妃后,“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联合炎帝,战胜蚩尤,统一华夏,从此被人们尊为“万邦之母”、“民族之母”、“人文女祖”。
嫘祖随黄帝南巡死于衡山,遵其遗嘱葬于故乡盐亭县青龙山上。
嫘祖被后人推崇为我国养蚕取丝的创始人。据《隋书?礼仪志》记载,北周时尊她为先蚕。北宋的《通鉴外纪》记载:“西陵氏之女嫘祖??帝之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路史》将嫘祖发明的养蚕取丝系统化,说西陵氏劝养蚕、育蚕种、亲自采桑制丝,开创了丝织事业,从此,嫘祖被当作是上古时劳动妇女养蚕取丝的始祖,被古代黄帝供奉为蚕神。以后,每到植桑养蚕时间,人们纷纭设祭坛祭祀先蚕,以求风调雨顺,桑壮蚕肥。同时也用来祭奠嫘祖这一伟大的发明创造。
陕西省黄陵县境内的桥山,在祭奠黄帝陵的盛大典礼中,有祭祀嫘祖的纪念活动。
四川省盐亭县有嫘祖陵,当地人每年正月初八过蚕年,以二月初十为嫘祖生日。
『贰』 在古代,蚕丝是怎样被发现并用作制衣的
在很久以前中国人民就发明了劳动生产化,黄帝之妃嫘祖始教民育蚕,发现蚕丝非常的柔软,经过简单的加工制作成了衣服。
嫘祖听到这个音讯病也好了,看见这些白丝线便想到用它做衣服,从这时分开始,嫘祖亲身栽桑、养蚕、缫(sao)丝,并把这方面的技术传授给其他人。就这样,嫘祖被后人供奉为"先蚕"(蚕种),看作是养蚕、缫(sao)丝的创造者。
『叁』 蚕丝的发展历程
据考古发现,约在4700年前中国已利用蚕丝制做丝线、编织丝带和简单的丝织品。商周时期用蚕丝织制罗、绫、纨、纱、绉、绮、锦、绣等丝织品。蚕有桑蚕、柞蚕、蓖麻蚕、木薯蚕、柳蚕和天蚕等。由单个蚕茧抽得的丝条称茧丝。它由两根单纤维借丝胶粘合包覆而成。缫丝时,把几个蚕茧的茧丝抽出,借丝胶粘合成丝条,统称蚕丝。除去丝胶的蚕丝,称精练丝。蚕丝中用量最大的是桑蚕丝,其次是柞蚕丝,其他蚕丝因数量有限未形成资源。蚕丝质轻而细长,织物光泽好,穿着舒适,手感滑爽丰满,导热差,吸湿透气,用于织制各种绸缎和针织品,并用于工业、国防和医药等领域。中国、日本、印度、前苏联和朝鲜是主要产丝国,总产量占世界产量的90%以上。
蚕丝是古代汉族文明产物之一,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生产为极早之事,相传黄帝之妃螺祖始教民育蚕;甲骨文中有丝字及丝旁之字甚多。
中国丝在汉代已经外销国外,《史记》大宛传就记载了张骞出使西域返国,向武帝报告此行所见: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国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张骞出使当在公元前二世纪,其在大夏所见之蜀布、邛杖乃系由印度转售而来,印度能有余货外销,可见其境内供需已十分充裕。根据印度学专家雅各比(HermanJacobi)考证:公元前四世纪,印度孔雀王朝旃陀罗笈多(Candragupta)在位时,大臣高底里雅(Kautilya)所撰书中不仅有支那之名,且谓该时丝已贩运至印度;丝在印度除了做衣服外,还用作帝王的旌旗,临风招展,飒然有声。在其它运销印度的商品如樟脑、铁、铅、茶、银朱、荔枝、豆、马、花生中,丝是首屈一指的畅销物。印度古代着名的《摩奴法典》(Manusmrti)将中国(Cina)与希腊人并列。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中也有对中国丝(Cinamsuka)的记载;梵文中许多与丝有关的字如Cinapatta(成捆的丝)以及前所提Cinamsuka(丝衣服)等,皆以Cina这个字做成组成的部分,可见中国丝对古代印度之影响。 —嫘祖创造养蚕缫(sao)丝方法的传说
“春蚕到死丝方尽,留赠他人御风寒。”春蚕,这个可爱的小生命,吃的是桑叶,吐出的却是一缕缕细丝;它无私地将洁白的蚕丝奉献给人类织造丝绸,自己却度尽了一生的辛勤,化成蛹,默默地幽闭在自造的蚕茧之中了。
蚕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蚕儿吐丝又是谁发现的?
远古时代,天地悠悠,气象万千。那时人们穿着十分简陋。有人把一片片树叶串连起来披在身上,有人把剥下来的兽皮晾干后和身上一裹,就算是衣服了。
可是,串连起来的树叶,穿在身上悉悉索索的,稍动一下便纷纷散落了。兽皮呢?它的御寒性能好,也很耐用,可是,又重又硬,穿在身上非常不自在,一到夏天,浑身淌汗,又热又闷,使人难以忍受。
后来,人们发现麻类植物,外面的皮层可以剥下来撕成一条条的,经过手工加工成麻线,再编织成一块块麻布,做成衣服,穿在身上比穿树叶或披兽皮要舒适得多。于是,人们开始种麻,织造麻布,制作麻布衣服。
穿着麻布制作的衣服,虽然轻便、透气,也耐穿,可是毕竟很粗糙,穿在身上不柔软。于是,人们在寻找新的衣着原料中,发现了蚕丝,并用来织制丝绸衣物。
说起蚕丝的发现,还有一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呢!在4500多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黄帝战败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部落联盟建立以后,便按照部门分工管理经营,有管理种植五谷的,有管理制造生产工具的,有管理制作衣服的等等,各司其职。制作衣服部门由黄帝的妻子嫘(lei)祖亲自负责管理。
嫘祖在管理制作衣服饰物过程中,还找来黄帝部下三位大臣协助,他们是:管理制作帽子的胡曹,管理制作服装的伯余,管理制作鞋子的于则。有三位大臣直接负责管理,嫘祖本来可坐享其成了,可是,嫘祖是一位勤劳的妇女,不愿闲着,常常是白天带领部落的妇女上山剥树皮,下田剥麻皮,晚上再与其他妇女一起,把男人们狩猎回来的兽类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制作。不多久,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衣服。可是,嫘祖由于过度劳累,终于病倒了,整天不思饮食。看护的妇女想尽办法,做了很多嫘祖平时爱吃的食物,嫘祖一看,尽是摇头。三天过去,嫘祖没有进食任何东西,看护的妇女个个着急万分。就在这时,有一位妇女提议上山采一些可口的鲜果给嫘祖吃。众人觉得是个好主意,便急忙上山去了。她们跑遍了近山远峰,采摘了不少果实,可一上口,不是酸的,就是涩的,很难进口。直到太阳快下山,突然一妇女在一片桑树林发现满树结着的一只只白色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赶忙采摘了几只,便急匆匆赶下山来。到家后,用嘴一咬,谁也无法咬动,也没有什么味道。几个妇女站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难过得直发愣。
正在这时,一位帮厨的妇女从她们身边走过,听了她们所碰到的问题,随便说了一句:“现在有火了,咬不动,何不用水来煮烂它?”“在理!在理!”众妇女异口同声表示赞同。她们连忙把白果倒进锅里,加上水后,便架起火烧煮。可是,烧了好一阵,捞起一只用嘴一咬,还是咬不动,这时,旁边的一妇女,以为浮在上面的咬不动,那些觉在锅底下的一定煮烂了。于是,她拿了一根小树枝在锅里搅拌起来。搅了几下,往外一拉,发现树枝上缠着不少头发丝般的白丝。她们抽呀、缠呀,没有多长时间,在锅里煮的白果全都变成细白丝线。
妇女们吱吱喳喳的声音,惊动了隔壁卧床休息的嫘祖。吵闹声愈来愈大,嫘祖坚持要起床过去看个究竟,便在看护妇女的搀扶下,步履维艰地一步一步地移动着。当她来到妇女们当中时,妇女们便绘声绘色地把这个新鲜事说给嫘祖听。嫘祖听后,心情十分兴奋,病情也减轻了大半,立即想亲自动手试试。身边的妇女不肯让她动手,把缠在树枝上的细丝线拿来给她看。嫘祖是一位非常聪明的女人,她细看缠在树枝上的细丝线后,便对周围的妇女说:“这不是果树的果子,不能进食,不过,它可派上用场了。”随后嫘祖还详细询问了果子是从哪里摘来的,在哪山,哪树上。
说来也怪,这事的第二天,嫘祖的病就全好了,开始进食东西,体力也有所恢复,她不顾旁人的劝阻,在妇女们的带路下,亲自上山去看个究竟。她们来到那一片桑树林前,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了下来,边休息边观察。当她们静下来后,只听见树上传来阵阵“撒、撒、撒”的声响,像秋天细雨打在树叶上似的。再走近抬头一看,原来树上爬满软绵绵的大虫子,正蠕动着身子,贪婪啮食着桑叶。不大一会儿,周围的桑叶都吃光了。后来,嫘祖又上山观察了几次,弄明白了挂在树上一只只白果子,是那些大虫子在树上吐出的细丝结成的一只只椭圆形的小皮袋儿,而并非是树上结出的果实。
从此以后,人们便把这种能吐丝的大虫子叫做“蚕”,蚕结的小皮袋儿叫做“茧”,蚕吃的树叶叫做“桑叶”。从这时候开始,嫘祖亲自栽桑、养蚕、缫(sao)丝,并把这方面的技术传授给其他人。这样,年复一年,人们学会了栽桑、养蚕,发明了用蚕丝来织制丝绸。当时黄帝看到这一神奇的宝贝,喜形于色,赞不绝口,立刻命令伯余织成丝绸、制成礼服。丝绸温柔飘逸,如行云流水,精美绝伦,与当时粗硬的兽皮、麻布相比,真有天壤之别。就这样,嫘祖被后人供奉为“先蚕”(蚕种),看作是养蚕、缫(sao)丝的创造者。
“嫘祖养蚕”,只是一个传说,不过,这个传说却告诉我们: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很早就发现了蚕丝。当时,是人们发现树上野蚕结成茧,再从茧中抽出长长的丝,并且将它织成衣料。以后逐渐地学会把野蚕捉到家里喂养起来,为了给蚕儿提供桑叶,也就种植起桑树。嫘祖的传说,只是把汉族劳动人民的创造归功于嫘祖一人,而编成的故事罢了。 蚕丝是古代汉族文明产物之一,其之发明当为极早之事,相传黄帝之妃螺祖始教民育蚕;甲骨文中有丝字及丝旁之字甚多。《穆天子传》中就有周穆王“休于获泽(今山西阳城县),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的记载;《尚书》禹贡谓:「兖州厥贡漆丝,厥篚织文;青州噘篚檿丝;徐州厥篚元纤缟;扬州厥篚织贝……」可见古代产丝地之广。
中国丝早在汉以前已经输出,且闻名于国外,《史记》货殖列传谓:
乌氏倮,畜牧。及众斥责,求奇缯物,问献遗戎王。戎王什倍其偿,与之畜。畜至用谷量马牛。秦始皇今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乌氏倮贩卖丝货,运销外国,竟成巨富,位同封君,列朝议事。中国丝绢在当时国际市场之身价,由是可见。无怪后来武帝欲通西南,皆为昆明夷所阻,不能通21,其目的或在垄断商务。甘英欲出使大秦,安息人为专擅缯彩之利,亦从中加以阻止。
然中国丝之出口,及于汉际已然大量而充裕的外销国外各地,《史记》大宛传记载了张骞出使西域返国,向武产报告此行所见:
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国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张骞出使当在西元前二世纪,其在大夏所见之蜀布、邛杖乃系由印度转售而来,印度能有余货外销,可见其境内供需已十分充裕。印度古代著名的《摩奴法典》(Manusmrti)将中国(Cina)与希腊人并列。
『肆』 古人·造字,制衣的故事
1、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之一。仓颉,称苍颉,复姓侯刚,[1]
号史皇氏,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2、嫘祖,一作累祖,中国远古时期人物。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她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1]
出生于西陵(一说今河南省西平县,[2]
一说今四川省盐亭县)。
『伍』 中国最早的蚕,是谁发明的
中国纺织发明者---嫘祖
嫘祖,一作“累祖”。传为西陵氏之女,是传说中的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为妻,生高阳,继承天下,这就五帝中的“颛顼帝”。 嫘祖是中国的蚕神、纺织神。
《史记》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她发明了养蚕,为“嫘祖始蚕”。
《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神话传说中把她说成养蚕治丝方法的创造者。北周以后被祀为“先蚕”(蚕神)。唐代著名韬略家、《长短经》作者、大诗人李白的老师赵蕤所题唐《嫘祖圣地》碑文称:“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谏诤黄帝,旨定农桑,法制衣裳,兴嫁娶,尚礼仪,架宫室,奠国基,统一中原,弼政之功,殁世不忘。是以尊为先蚕。”
《世本》上说:“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纍祖,生青阳及昌意。”郝懿行说:“雷,姓也;祖,名也。西陵氏姓方雷,故《晋语》云: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大戴礼.帝繋篇>作嫘祖。<路史.后记五>云:“黄帝元妃西陵氏曰儽祖,以其始蚕,故又曰先蚕。王瓘《轩辕本记》“帝周游行时,元妃嫘祖死于道,帝祭之以为祖神。”
《史记·封禅书》也说:黄帝娶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刘恕《通鉴外记》亦日: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治丝茧以供衣服,后世祀为先蚕。 《集说诠真》曰:为蚕祈福,谓之先蚕。据李贤注:《汉日仪》曰:春蚕生而皇后亲桑于菀中。祭蚕神日菀窳妇人寓氏公主,凡二神。北齐始祀黄帝元妃螺祖为先蚕神,以与妇女相合。嗣后道教;民间皆以其为蚕神,奉祀至今。如今在四川省盐亭县建有供奉嫘祖的祖庙,据说崇奉的人特别多,香火尤盛。
新郑自古有养蚕的历史。在春秋时期这里,漫山遍野都是桑树。郑国的三位大夫因为祭祀山神毁了桑林,被郑相子产罢免官职,夺去封邑。在新郑北关故宫遗址附近,有目前现存的中国最早的巢丝遗址。
嫘祖纪念地有:风后岭东麓半山腰的嫘祖娘娘洞、辛店镇的娘娘庙、新郑市区的黄帝故里嫘祖殿等。
『陆』 是谁发明了蚕丝
螺祖-养蚕取丝用以制衣
希望对您有帮助,望采纳,您的采纳将是我们回答的动力
『柒』 谁发明了养蚕缫丝
传说黄帝战胜了凶恶的蚩尤,由小姑娘变成的蚕神便亲自手捧着两束洁白的丝,前来敬献给黄帝,向他表示祝贺,黄帝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漂亮而希罕的东西,现在一见,高兴得不行,忙吩咐皇后嫘祖,叫她用这丝来织绢。嫘祖是位心灵手巧的女人,没多久,她就织了一幅又轻又软的绢。随后,她又用绢给黄帝做了一套礼服和一顶礼帽;黄帝则把剩下的绢赐给了大臣伯余,伯余拿它做了一套衣裳。 后来,嫘祖亲自养育起蚕来,黄帝还下令让他的臣民种植桑树。就这样,蚕种不断地滋生繁衍,越来越多,遍及我们祖先居住的大地;它又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一直传到现代。 另有一则故事说:黄帝战胜了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大家一致推选黄帝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一天,黄帝把他的大臣还有皇后嫘祖召集到一块儿,对他们说:“以前,战争不断,咱们无力发展生产,更谈不上制作生活用品了。如今,天下太平了,咱们要种植五谷,制造工具,缝做衣裳。这种五谷、造工具的事,由我负责,这缝作衣服的事,由嫘祖操持,胡曹、伯余、于则,你们三人也帮着嫘祖多做些事情。” 嫘祖是位既聪明又能干的皇后。她听了黄帝的话,马上应道:“请夫君放心,我一定要让大家都有衣服穿!”随后,她便吩咐那辅助她做事的大臣:“胡曹,你具体负责做帽子;伯余,你具体负责做衣服;于则,你具体负责做鞋。我带着人剥树皮,纺麻网,加工皮毛,为你们提供材料。” 在嫘祖的操持下,很快,部落里的人全都穿上了合体的衣裳,戴上了漂亮的帽子,脚上也有了舒服的鞋子。可是,由于过度劳累,嫘祖却病倒了,好几天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守护在她身边的侍女,想尽各种办法,为她做了可口的饭菜,而她见了,总是摇摇头,不想吃,黄帝和大臣们见嫘祖日渐消瘦,很是着急,但也没有办法。 后来,侍女们悄悄商量说:“这里的饭菜也许是太没味道了,所以,皇后娘娘不愿意吃。咱们为什么不能上山去给她采摘点新鲜果子吃呢,也许她会喜欢吃的。”商量好了以后,第二天一早,她们留下一个在家看护嫘祖,其余的人都上了山。她们走遍了山山岭岭,跑遍了沟沟岔岔,但采摘到的野果不是苦,就是涩,没有一种觉得可口。天快黑了,侍女们很沮丧:咳,折腾了整整一天,什么果子也没找到,这可怎么是好呢?大家垂头丧气地准备往回走。忽然,一位到河沟里找水喝的侍女高声喊叫起来:“快来看哪,这小白果有多漂亮。”侍女们随着她的喊声跑了过去。她们惊异地发现,在河沟旁有一片桑树林,桑树上结满了雪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上等的果子,便欢呼着采摘起来。她们太高兴了,竟忘了品尝。等到拿回宫去用嘴一咬,才知道这小白果根本咬不动,而且什么滋味也没有。侍女们愣了,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一位名叫共鼓的大臣恰巧从这几位侍女面前走过,见此情形,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侍女便把事情的原委向他说了一遍。共鼓一听随口说道:“咬不动有什么关系,用水煮熟了,不就能咬动了吗!”侍女们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忙拿来瓦罐,放上水,把白果倒进水里,烧着火煮起来。可是,煮了好一阵子,还是咬不动。有位侍女急了,拿起一根细木棍,便在罐里乱搅起来。搅了一阵,搅累了,她想把木棍拽出来。谁知,木棍上缠绕着许多许多像头发那样粗细的白丝线。 这新奇事被嫘祖知道了,她强撑着让人把她扶到瓦罐旁。嫘祖仔细瞅着罐里连着罐外、罐外连着木棍的白丝线,笑了,说:“姑娘们,这果子虽然不能吃,却可以派大用场。如果用这细丝织成布,那做出来的衣服准保又舒服又漂亮。”说来也怪,嫘祖见了白丝线,病竟然不治而愈了。 第二天,嫘祖便让侍女们领着来到了那片桑树林。经过观察发现,那白果子并不是树上结出来的。它是一条蠕蠕而动的虫子口中吐出的细丝绕织而成的。嫘祖给这虫于取名为“蚕”,给它织成的白果于取名为“茧”。自此以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做衣就在嫘祖的领导下开始了。后人为了纪念嫘祖的功绩,尊称她为“先蚕娘娘”。有的地方还建庙祭祀她。 这些美丽而动听的传说,虽然不足以作为养蚕、缫丝、织绸、制衣起源的论据,但它却至少说明,我国最早是用野蚕丝织造丝绸的,后来才改用家蚕丝。丝绸的出现比棉布要早得多,大约在上古时代,就有了原始的蚕丝利用技术。 关于这一点,史书上也多有记载。《尚书?禹贡》中便说:在大禹统治中国时候,是按各地土地的出产,确定贡赋的。当时的兖州、青州、徐州、豫州,东至山东半岛,南到江淮流域,都种桑出丝。他们的贡赋,除了丝之外,还有用竹筐装着的彩绸。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则早有了“丝”、“桑”、“帛”等字样,这表明,丝绸的织造,在那时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些古代的文献记载,已被出土的大量文物所证明。1926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一个用某种工具切割开来的蚕茧,它的样于很像半个花生壳。1958年,在远离西阴村几千里之遥的浙江吴兴钱三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工作者竟发掘到一些丝织品,其中有绢片、丝带、丝线筹。这些丝织品织制得还相当不错呢!1950年,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古工作者还发现,有的青铜器上还粘附着织造精美的细绢。由此可以断定,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国的蚕桑丝织事业便兴起了。 那么,是谁最早创造这一技术的呢?不用说,那是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嫘祖不过是当时劳动人民的集中代表。 在五千多年前,人们都是靠打猎、采集野果和捡鸟蛋来维持生活。有一次采摘桑椹时,有人顺手把野蚕结的茧摘了回来。他把茧放在嘴里咀嚼着,茧里的蛹被他嚼碎了,蛹汁被他吸食了出来。“真是太香了,味道好极了。”嚼茧的人心里说。他实在舍不得扔掉这美味,就像现在的人们嚼口香糖一样,不停地一个劲地咀嚼。终于什么滋味也没有了,他才恋恋不舍地把它吐了出来。由于唾液的浸润和牙齿的研磨,他放在口中那坚韧的茧壳已经变得又松又软。因此,当他把茧壳从口中取出来,用手一撕扯,茧壳便成了一小团散乱的丝纤维。这奇怪的现象给了人们很大的启发,他们便上山摘来野蚕茧,放到锅里煮,然后用木棍搅和。于是,白白的细丝便被抽取了出来。再往后,他们又开始饲养家蚕,用家蚕结的茧来缫丝织绸,制作衣裳。 最初的丝线尽管非常粗糙,但却为后来利用蚕丝线开了一个大大的好头。当你现在身穿轻盈飘逸舒适的丝绸服装时,你该不会忘记我们祖先的开创之功吧?
『捌』 谁发明了养蚕绕丝
蚕缫丝
传说黄帝战胜了凶恶的蚩尤,由小姑娘变成的蚕神便亲自手捧着两束洁白的丝,前来敬献给黄帝,向他表示祝贺,黄帝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漂亮而希罕的东西,现在一见,高兴得不行,忙吩咐皇后嫘祖,叫她用这丝来织绢。嫘祖是位心灵手巧的女人,没多久,她就织了一幅又轻又软的绢。随后,她又用绢给黄帝做了一套礼服和一顶礼帽;黄帝则把剩下的绢赐给了大臣伯余,伯余拿它做了一套衣裳。
后来,嫘祖亲自养育起蚕来,黄帝还下令让他的臣民种植桑树。就这样,蚕种不断地滋生繁衍,越来越多,遍及我们祖先居住的大地;它又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一直传到现代。
另有一则故事说:黄帝战胜了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大家一致推选黄帝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一天,黄帝把他的大臣还有皇后嫘祖召集到一块儿,对他们说:“以前,战争不断,咱们无力发展生产,更谈不上制作生活用品了。如今,天下太平了,咱们要种植五谷,制造工具,缝做衣裳。这种五谷、造工具的事,由我负责,这缝作衣服的事,由嫘祖操持,胡曹、伯余、于则,你们三人也帮着嫘祖多做些事情。”
嫘祖是位既聪明又能干的皇后。她听了黄帝的话,马上应道:“请夫君放心,我一定要让大家都有衣服穿!”随后,她便吩咐那辅助她做事的大臣:“胡曹,你具体负责做帽子;伯余,你具体负责做衣服;于则,你具体负责做鞋。我带着人剥树皮,纺麻网,加工皮毛,为你们提供材料。”
在嫘祖的操持下,很快,部落里的人全都穿上了合体的衣裳,戴上了漂亮的帽子,脚上也有了舒服的鞋子。可是,由于过度劳累,嫘祖却病倒了,好几天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守护在她身边的侍女,想尽各种办法,为她做了可口的饭菜,而她见了,总是摇摇头,不想吃,黄帝和大臣们见嫘祖日渐消瘦,很是着急,但也没有办法。
后来,侍女们悄悄商量说:“这里的饭菜也许是太没味道了,所以,皇后娘娘不愿意吃。咱们为什么不能上山去给她采摘点新鲜果子吃呢,也许她会喜欢吃的。”商量好了以后,第二天一早,她们留下一个在家看护嫘祖,其余的人都上了山。她们走遍了山山岭岭,跑遍了沟沟岔岔,但采摘到的野果不是苦,就是涩,没有一种觉得可口。天快黑了,侍女们很沮丧:咳,折腾了整整一天,什么果子也没找到,这可怎么是好呢?大家垂头丧气地准备往回走。忽然,一位到河沟里找水喝的侍女高声喊叫起来:“快来看哪,这小白果有多漂亮。”侍女们随着她的喊声跑了过去。她们惊异地发现,在河沟旁有一片桑树林,桑树上结满了雪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上等的果子,便欢呼着采摘起来。她们太高兴了,竟忘了品尝。等到拿回宫去用嘴一咬,才知道这小白果根本咬不动,而且什么滋味也没有。侍女们愣了,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一位名叫共鼓的大臣恰巧从这几位侍女面前走过,见此情形,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侍女便把事情的原委向他说了一遍。共鼓一听随口说道:“咬不动有什么关系,用水煮熟了,不就能咬动了吗!”侍女们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忙拿来瓦罐,放上水,把白果倒进水里,烧着火煮起来。可是,煮了好一阵子,还是咬不动。有位侍女急了,拿起一根细木棍,便在罐里乱搅起来。搅了一阵,搅累了,她想把木棍拽出来。谁知,木棍上缠绕着许多许多像头发那样粗细的白丝线。
这新奇事被嫘祖知道了,她强撑着让人把她扶到瓦罐旁。嫘祖仔细瞅着罐里连着罐外、罐外连着木棍的白丝线,笑了,说:“姑娘们,这果子虽然不能吃,却可以派大用场。如果用这细丝织成布,那做出来的衣服准保又舒服又漂亮。”说来也怪,嫘祖见了白丝线,病竟然不治而愈了。
第二天,嫘祖便让侍女们领着来到了那片桑树林。经过观察发现,那白果子并不是树上结出来的。它是一条蠕蠕而动的虫子口中吐出的细丝绕织而成的。嫘祖给这虫于取名为“蚕”,给它织成的白果于取名为“茧”。自此以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做衣就在嫘祖的领导下开始了。后人为了纪念嫘祖的功绩,尊称她为“先蚕娘娘”。有的地方还建庙祭祀她。
这些美丽而动听的传说,虽然不足以作为养蚕、缫丝、织绸、制衣起源的论据,但它却至少说明,我国最早是用野蚕丝织造丝绸的,后来才改用家蚕丝。丝绸的出现比棉布要早得多,大约在上古时代,就有了原始的蚕丝利用技术。
关于这一点,史书上也多有记载。《尚书·禹贡》中便说:在大禹统治中国时候,是按各地土地的出产,确定贡赋的。当时的兖州、青州、徐州、豫州,东至山东半岛,南到江淮流域,都种桑出丝。他们的贡赋,除了丝之外,还有用竹筐装着的彩绸。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则早有了“丝”、“桑”、“帛”等字样,这表明,丝绸的织造,在那时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些古代的文献记载,已被出土的大量文物所证明。1926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一个用某种工具切割开来的蚕茧,它的样于很像半个花生壳。1958年,在远离西阴村几千里之遥的浙江吴兴钱三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工作者竟发掘到一些丝织品,其中有绢片、丝带、丝线筹。这些丝织品织制得还相当不错呢! 1950年,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古工作者还发现,有的青铜器上还粘附着织造精美的细绢。由此可以断定,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国的蚕桑丝织事业便兴起了。
那么,是谁最早创造这一技术的呢?不用说,那是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嫘祖不过是当时劳动人民的集中代表。
在五千多年前,人们都是靠打猎、采集野果和捡鸟蛋来维持生活。有一次采摘桑椹时,有人顺手把野蚕结的茧摘了回来。他把茧放在嘴里咀嚼着,茧里的蛹被他嚼碎了,蛹汁被他吸食了出来。“真是太香了,味道好极了。”嚼茧的人心里说。他实在舍不得扔掉这美味,就像现在的人们嚼口香糖一样,不停地一个劲地咀嚼。终于什么滋味也没有了,他才恋恋不舍地把它吐了出来。由于唾液的浸润和牙齿的研磨,他放在口中那坚韧的茧壳已经变得又松又软。因此,当他把茧壳从口中取出来,用手一撕扯,茧壳便成了一小团散乱的丝纤维。这奇怪的现象给了人们很大的启发,他们便上山摘来野蚕茧,放到锅里煮,然后用木棍搅和。于是,白白的细丝便被抽取了出来。再往后,他们又开始饲养家蚕,用家蚕结的茧来缫丝织绸,制作衣裳。
最初的丝线尽管非常粗糙,但却为后来利用蚕丝线开了一个大大的好头。当你现在身穿轻盈飘逸舒适的丝绸服装时,你该不会忘记我们祖先的开创之功吧?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154322.html
『玖』 发明养蚕缫丝的是谁
养蚕缫丝
传说黄帝战胜了凶恶的蚩尤,由小姑娘变成的蚕神便亲自手捧着两束洁白的丝,前来敬献给黄帝,向他表示祝贺,黄帝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漂亮而希罕的东西,现在一见,高兴得不行,忙吩咐皇后嫘祖,叫她用这丝来织绢.嫘祖是位心灵手巧的女人,没多久,她就织了一幅又轻又软的绢.随后,她又用绢给黄帝做了一套礼服和一顶礼帽;黄帝则把剩下的绢赐给了大臣伯余,伯余拿它做了一套衣裳.
后来,嫘祖亲自养育起蚕来,黄帝还下令让他的臣民种植桑树.就这样,蚕种不断地滋生繁衍,越来越多,遍及我们祖先居住的大地;它又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一直传到现代.
另有一则故事说:黄帝战胜了蚩尤,建立了部落联盟,大家一致推选黄帝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一天,黄帝把他的大臣还有皇后嫘祖召集到一块儿,对他们说:“以前,战争不断,咱们无力发展生产,更谈不上制作生活用品了.如今,天下太平了,咱们要种植五谷,制造工具,缝做衣裳.这种五谷、造工具的事,由我负责,这缝作衣服的事,由嫘祖操持,胡曹、伯余、于则,你们三人也帮着嫘祖多做些事情.”
嫘祖是位既聪明又能干的皇后.她听了黄帝的话,马上应道:“请夫君放心,我一定要让大家都有衣服穿!”随后,她便吩咐那辅助她做事的大臣:“胡曹,你具体负责做帽子;伯余,你具体负责做衣服;于则,你具体负责做鞋.我带着人剥树皮,纺麻网,加工皮毛,为你们提供材料.”
在嫘祖的操持下,很快,部落里的人全都穿上了合体的衣裳,戴上了漂亮的帽子,脚上也有了舒服的鞋子.可是,由于过度劳累,嫘祖却病倒了,好几天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守护在她身边的侍女,想尽各种办法,为她做了可口的饭菜,而她见了,总是摇摇头,不想吃,黄帝和大臣们见嫘祖日渐消瘦,很是着急,但也没有办法.
后来,侍女们悄悄商量说:“这里的饭菜也许是太没味道了,所以,皇后娘娘不愿意吃.咱们为什么不能上山去给她采摘点新鲜果子吃呢,也许她会喜欢吃的.”商量好了以后,第二天一早,她们留下一个在家看护嫘祖,其余的人都上了山.她们走遍了山山岭岭,跑遍了沟沟岔岔,但采摘到的野果不是苦,就是涩,没有一种觉得可口.天快黑了,侍女们很沮丧:咳,折腾了整整一天,什么果子也没找到,这可怎么是好呢?大家垂头丧气地准备往回走.忽然,一位到河沟里找水喝的侍女高声喊叫起来:“快来看哪,这小白果有多漂亮.”侍女们随着她的喊声跑了过去.她们惊异地发现,在河沟旁有一片桑树林,桑树上结满了雪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上等的果子,便欢呼着采摘起来.她们太高兴了,竟忘了品尝.等到拿回宫去用嘴一咬,才知道这小白果根本咬不动,而且什么滋味也没有.侍女们愣了,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一位名叫共鼓的大臣恰巧从这几位侍女面前走过,见此情形,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侍女便把事情的原委向他说了一遍.共鼓一听随口说道:“咬不动有什么关系,用水煮熟了,不就能咬动了吗!”侍女们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便忙拿来瓦罐,放上水,把白果倒进水里,烧着火煮起来.可是,煮了好一阵子,还是咬不动.有位侍女急了,拿起一根细木棍,便在罐里乱搅起来.搅了一阵,搅累了,她想把木棍拽出来.谁知,木棍上缠绕着许多许多像头发那样粗细的白丝线.
这新奇事被嫘祖知道了,她强撑着让人把她扶到瓦罐旁.嫘祖仔细瞅着罐里连着罐外、罐外连着木棍的白丝线,笑了,说:“姑娘们,这果子虽然不能吃,却可以派大用场.如果用这细丝织成布,那做出来的衣服准保又舒服又漂亮.”说来也怪,嫘祖见了白丝线,病竟然不治而愈了.
第二天,嫘祖便让侍女们领着来到了那片桑树林.经过观察发现,那白果子并不是树上结出来的.它是一条蠕蠕而动的虫子口中吐出的细丝绕织而成的.嫘祖给这虫于取名为“蚕”,给它织成的白果于取名为“茧”.自此以后,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做衣就在嫘祖的领导下开始了.后人为了纪念嫘祖的功绩,尊称她为“先蚕娘娘”.有的地方还建庙祭祀她.
这些美丽而动听的传说,虽然不足以作为养蚕、缫丝、织绸、制衣起源的论据,但它却至少说明,我国最早是用野蚕丝织造丝绸的,后来才改用家蚕丝.丝绸的出现比棉布要早得多,大约在上古时代,就有了原始的蚕丝利用技术.
关于这一点,史书上也多有记载.《尚书·禹贡》中便说:在大禹统治中国时候,是按各地土地的出产,确定贡赋的.当时的兖州、青州、徐州、豫州,东至山东半岛,南到江淮流域,都种桑出丝.他们的贡赋,除了丝之外,还有用竹筐装着的彩绸.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则早有了“丝”、“桑”、“帛”等字样,这表明,丝绸的织造,在那时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些古代的文献记载,已被出土的大量文物所证明.1926年春,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发现一个用某种工具切割开来的蚕茧,它的样于很像半个花生壳.1958年,在远离西阴村几千里之遥的浙江吴兴钱三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考古工作者竟发掘到一些丝织品,其中有绢片、丝带、丝线筹.这些丝织品织制得还相当不错呢! 1950年,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古工作者还发现,有的青铜器上还粘附着织造精美的细绢.由此可以断定,早在五千多年前,我国的蚕桑丝织事业便兴起了.
那么,是谁最早创造这一技术的呢?不用说,那是我国勤劳、智慧的人民,嫘祖不过是当时劳动人民的集中代表.
在五千多年前,人们都是靠打猎、采集野果和捡鸟蛋来维持生活.有一次采摘桑椹时,有人顺手把野蚕结的茧摘了回来.他把茧放在嘴里咀嚼着,茧里的蛹被他嚼碎了,蛹汁被他吸食了出来.“真是太香了,味道好极了.”嚼茧的人心里说.他实在舍不得扔掉这美味,就像现在的人们嚼口香糖一样,不停地一个劲地咀嚼.终于什么滋味也没有了,他才恋恋不舍地把它吐了出来.由于唾液的浸润和牙齿的研磨,他放在口中那坚韧的茧壳已经变得又松又软.因此,当他把茧壳从口中取出来,用手一撕扯,茧壳便成了一小团散乱的丝纤维.这奇怪的现象给了人们很大的启发,他们便上山摘来野蚕茧,放到锅里煮,然后用木棍搅和.于是,白白的细丝便被抽取了出来.再往后,他们又开始饲养家蚕,用家蚕结的茧来缫丝织绸,制作衣裳.
最初的丝线尽管非常粗糙,但却为后来利用蚕丝线开了一个大大的好头.当你现在身穿轻盈飘逸舒适的丝绸服装时,你该不会忘记我们祖先的开创之功吧?
『拾』 丝绸是谁发明的呀
我国是丝绸之乡,远在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从事种桑、养蚕、取丝、织帛。 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已有“桑”、“蚕”、“丝”、“帛”等字样;在殷商时 代(公元前14~11世纪)的墓葬中多次发现用玉刻的蚕,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那么养蚕取丝究竟是谁发明的呢?据汉代司马迁《史记》记载:“古史相传,黄帝元妃 嫘祖,教民养蚕”;而杨雄的《蜀王本纪》又说:“蜀之先名蚕丛,教民养蚕”。凡此种 种,说法不一,还有很多美丽的神话故事,综合各家史料及传说分析起来,大概可以 作出这样的假设:上古,我国黄河流域及四川蜀地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桑林遍地,树上有 野蚕吐丝结茧,当地人民就已知道剥茧取丝。史说中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败蚩尤后, 在庆功会上有蚕神来献丝,黄帝见了这美丽的丝束,非常高兴,大加赞赏,就命他的 臣子用它来织成绸,这绸又轻又软,比先前的苎麻织物不知要好多少,就用它来制作 成衣服,并命他的妻子率众养蚕。 轩辕黄帝是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原部落的联合大首领,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他娶的妻子嫘祖是我国古代女性中最受尊敬的“天后娘娘‘,由她亲自带头推广养蚕, 养蚕制丝技术很快就遍及全国。 丝绸到了西汉,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张骞通西域,将我国的丝绸带到了中亚和西 方,沟通了中西贸易渠道。从此,精美的东方丝织品沿着著名的“丝绸之路”不断运 销西域,再转运到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热烈的赞赏,视为无上珍品,据说当时的丝织 品与黄金同价(按重量),所以称为“锦”。锦者,金帛也。 汉代丝绸之路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至甘肃敦煌,由敦煌分南北 两路。南路从敦煌出阳关,至楼兰,沿昆仑山北麓西行经于和田,翻过帕米尔到大月 氏、安息,再往西可达波斯湾口至大秦(即古罗马帝国);北路从敦煌西北出玉门关, 至吐鲁番,沿天山南麓西行,越葱岭到大宛、康居,再往西经安息,可达大秦。商人 们带着一队队的骆驼和驴马,满载着中国丝绸和其他货物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他们 的足迹遍及巴基斯坦、阿富汉、伊朗、伊拉克,到达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成为东西 方文化交流的纽带,祖辈们开辟的这条对外贸易通道,即被誉为“丝绸之路”。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经济繁荣,政治、军事、工业、商业、文化都达到了 空前的高度,丝绸的生产更是“章采奇丽”、“神乎其技”,与欧亚各国贸易频繁。外国 商人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购买丝织品,同时也把养蚕、制丝、织造等技术传至 国外。这说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蚕丝技术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丝绸 所望尘莫及的。它是纺织纤维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