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是否有晒盐的功能
有,正是无棣碣石山附近的盐民。
据明代学者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 . 作咸第五》记载:“海丰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与不借南风则大异。”
这段记载中的“海丰”就是指明代山东省的“无棣县”。“无棣”一名始见于《春秋左传.嬉公四年》,明初,因避明成祖“朱棣”之讳,改名“海丰”,1914年又恢复无棣之名。其中的“解盐”系指山西解州之解池所产之盐,解盐质量居当时国内之首,属“贡盐”之列。无棣滩晒的海盐质量与解州贡盐相同,无棣制盐水平可见一斑。
山东夙沙氏煮海为盐,为华夏制盐之鼻祖。
元太宗二年至元世祖二十三年(1320—1378)在碣石山北境鬲津河沿岸建有海丰、海润、海盈三处盐场。明初海润、海盈有煎有晒,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海丰场率先易煎为晒,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制盐旧工艺,被无棣人发明的新工艺所代替,使制盐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无棣人对盐业生产的贡献功不可没。
B. 岩盐的海水晒盐
海盐,最原始的制取方法是“煎”“煮”法,用盘为煎,用锅为煮,史称“煮海为盐”。经过十数世纪的实践改进,由直接用海水煎煮,改为淋卤煎煮。用煎煮法制取海盐不但产量低,而且质量差。
是谁最先发明、采用海水滩晒制盐呢?正是无棣碣石山附近的盐民。据明代学者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 . 作咸第五》记载:“海丰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与不借南风则大异。”
这段记载中的“海丰”就是指明代山东省的“无棣县”。“无棣”一名始见于《春秋左传.嬉公四年》,明初,因避明成祖“朱棣”之讳,改名“海丰”,1914年又恢复无棣之名。其中的“解盐”系指山西解州之解池所产之盐,解盐质量居当时国内之首,属“贡盐”之列。无棣滩晒的海盐质量与解州贡盐相同,无棣制盐水平可见一斑。
山东夙沙氏煮海为盐,为华夏制盐之鼻祖。周初封姜太公于齐“北至于无棣”,据《管子》载:“暮春之初,北海之民即煮海为盐”。《史记》载:“太公至国……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由此无棣盐业日盛,西汉时渤海郡置盐官。魏晋时盐民在碣石山上修建盐神庙(亦称“盐神祠”),因此碣石山又俗称之为“盐山”。 《魏书.地形》由此“盐山神祠”的记载。《盐山县志 》P108 :“隋开皇18年(598),以县境东南近海处有一座山名盐山,以山名改高城县为盐山县。盐山(今山东无棣县境内大山),古称碣石山,春秋时改称无棣山。山下有月明沽产盐,山腰有盐神庙,魏晋时称盐山。”
元太宗二年至元世祖二十三年(1320—1378)在碣石山北境鬲津河沿岸建有海丰、海润、海盈三处盐场。明初海润、海盈有煎有晒,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海丰场率先易煎为晒,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的传统制盐旧工艺,被无棣人发明的新工艺所代替,使制盐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无棣人对盐业生产的贡献功不可没。
C. 海水晒盐的晒盐法
海水→蒸发池→结晶池→粗盐和母液
目前,从海水中提取盐的主要方法是“盐田法”,这是一种古老而广泛使用的方法。使用此方法。在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的地区,选择大面积的平坦海滩,建设盐田。
盐田一般分为蒸发池和结晶池两部分。首先,海水被引入蒸发池。当蒸发水在阳光下达到一定程度时,倒入结晶池。然后海水会变成盐的饱和溶液,然后盐会在阳光下逐渐沉淀出来。产生的晶体是我们常见的粗盐。剩余的液体称为母液,可以从中提取各种化学原料。
在中国古代,沿海居民用海水制盐,将海水引入盐田,通过太阳光和风的蒸发浓缩海水,使其饱和,使盐进一步结晶。这种方法在化学上叫做蒸发结晶。
(3)晒盐是谁发明扩展阅读:
海水晒盐的发明:
据明代学者宋应星撰著的《天工开物 . 作咸第五》记载:“海丰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晒成者,凝结之时,扫食不加人力。与解盐同。但成盐时日,与不借南风则大异。”
这段记载中的“海丰”就是指明代山东省的“无棣县”。“无棣”一名始见于《春秋左传.嬉公四年》,明初因避开了明朝成祖“朱棣”之讳,改名“海丰”。
1914年,又恢复无棣之名。其中,“解盐”指的是山西解州之解池所产之盐。“解盐”质量在当时中国排名第一,属于“贡盐”。无棣滩晒质量与揭州市红岩相同,无棣制盐水平可见一斑。
D. 最早的制盐法是谁发现的
我国人民很早就懂得制盐和用盐调味。相传在夏朝(前2140~前1711),我们的祖先就会用海水煮盐。20世纪60年代福建出土文物中发现有古代熬盐器皿,据考证是殷商时期的遗物,可见福建沿海居民在3700年前就已经会利用海水来煮盐了。周朝(前1066~前256)制盐规模更大,并设有专职的盐官叫作“盐人”的来管理制盐事业。这时已能用盐湖的咸水来煮盐,开创了湖盐的生产。这种湖盐当时用作向统治阶层缴税的实物。
春秋时(前722~前481),齐国宰相管仲大力发展盐业,盐税成为国家一笔巨大收入。在这段时期,劳动人民不但利用盐池(如山西运城的解池)的咸水,借着太阳的热来晒盐,而且也能开凿盐井(如四川的盐井)把地下的成卤水汲取上来煎熬成盐。
汉朝制盐事业更加发达,从事盐业的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知识和经验。他们趁着天晴干燥时日,把含有盐质的土堆积起来,用水淋出较浓的咸卤水来煎熬成盐。制盐在汉朝初期已成为国家的三大工艺(冶铁、制盐、铸钱)之一。著名的《盐铁论》就反映盐在国家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唐朝的制盐方法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人们已能把土地开辟成“畦”(音其,即在大面积的土地上开辟成一块块的小区),并开沟引进咸卤水,让太阳来晒成盐。宋、元以来,制盐技术更有提高,也更成熟。
关于古代制盐工艺的记载,以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作咸篇》所叙述的最为详细。宋应星所述的制盐工艺过程,虽然是从宋元或更早以前传留下来的方法,但至今基本上仍在沿用。
E. 有关山马晒盐的历史简介
乐清市南塘山马村晒盐历史
(2013-05-16 17:06:23)
转载▼
标签:
文化
历史
分类: 乐清市南塘海洋文化及历史
山马村旧名山下涂,后来与自然村马栏基合称为“山马”。如今,马栏基自然村只住了六七户人家,大多是老人在留守;山下涂自然村倒是建了不少现代洋楼。但山马村里有钱的人家,都选择住到南塘街上。
据《乐清县志》载,山马村于道光年间,从闽东南迁入林姓氏族,全村现有209户(一说263户)人家,841人。山马村靠山面海,素以晒盐出名,不过在“谷歌”介绍上,山马村的主要农产品是茅菜、玉米、香蕉、菠萝和土豆,村内的资源则是脆银矿、海兰宝石。
“谷歌”的介绍或许有它的道理,因为山马的村办盐业正日渐式微,村里仅剩的90亩盐田也成了乐清最后一块盐田。
山马晒盐日渐式微
东海之滨、黄金海岸线中段的乐清,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乐清盐场分布于数个沿海乡镇,《乐清县志》载:“宋太平兴国三年,乐邑有密鹦场。政和元年(1111年)置乐清盐场,南宋时乐清场署移长林(今黄华镇),改名长林场。……同治二年(1863年),东泗盐场(今清江一带)建立,开新坦763支,面积1340亩。”如此算来,山马村晒盐已有248年的历史了.
F. 古代的盐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我国古代食盐的品种除海盐、池盐、井盐之外,还有土盐、岩盐、砂石盐等品种,居住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人生产过树叶盐,古代西北部少数民族发现过一种“水晶盐”,据说,此盐多产于山石上,无色透明,状如水晶,不用煎熬便可食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这种盐有“开盲明目”之功效。 盐是人类延续生命的必需品,具有调节人体内水分的均衡和分布、维持体液平衡的作用,适量摄取食盐有益于健康。近年来,我国政府为预防碘缺乏病,强制实行了全民食盐加碘。目前,盐作为国家专营商品,加碘盐也是由政府指定的盐业公司生产的,以保证提供给人们质量合格的碘盐。 关于盐的功用,我国古籍多有记载。如说盐有“引火下行,润燥祛风”之功、有“擦牙固齿、清热渗湿”之效,以及“专治脚气”等等。到了现代,盐的用途更加广泛,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与盐有关的产品达1.4万种之多,食品、化工、冶炼、陶瓷、玻璃、医药等工业均离不开盐。我国目前钾肥产量不足需求量的十分之一,每年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钾肥,而青海柴达木盆地钾盐的探明储量占全国90%以上,成为西部大开发潜在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全国最大的原盐生产基地,山东省每年的原盐生产能力为80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除了原盐,山东的盐化工和盐业海产养殖在全国也名列前茅,主要产品有洗精盐、各类溴系深加工品、纯碱以及对虾、贝类和盐田生物等60多个品种。 食盐的制法:工业上用海水晒盐或用井水、盐湖水煮盐,使食盐晶体析出。这样制得的食盐含有较多的杂质,叫做粗盐。粗盐经溶解、沉淀、过滤、蒸发,可制得精盐。 粗盐是不能食用的,只有精盐才能食用。
G. 晒盐的介绍
通俗的讲,晒盐就是将海水晒成盐的过程。我国沿海地区,有很多盐场,通过圈围海水的方式,在太阳下暴晒,使水分蒸发掉,逐渐结晶形成固态的盐。
H. 人类晒制海盐是从什么时代开始的
古时的人并不将天然盐看作是盐,而是称之为卤。古代人工最早采制的盐,可能是海盐。古籍记载,炎帝(一说神农氏)时的宿沙氏开创用海水煮盐,史称“宿沙作煮盐”。宿沙氏其人,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实际上用海水煮盐,应当是生活在海边的古代先民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创造出来的。也许宿沙氏将煮盐的方法提升推广,后人也就将采制海盐的发明权归到了他的头上。
湖盐又称池盐,内陆的盐湖,由于受干燥气候影响,能够自然生成结晶盐。历史上古老的河东盐池,就是借助风和太阳的蒸发作用,自然生成食盐,史称“解盐”、“潞盐”或“河东盐”。河东盐池很早就出现在史籍的记载中,盐池采盐的历史也许并不比海盐晚。
现在青海省境内的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即盛产这种池盐。池盐具有自然结晶的特点,晋人王著《洛都赋》云,“河东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沃,成之自然”,是说池盐不需火煮,自然可得。河东盐池地处黄河流域,可见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古代先民,应当很早就接触到这种天然池盐。
现在很难确定池盐与海盐的发现及食用孰先孰后,因为海盐也可由滞存浅滩的海水经风吹日晒,因蒸发作用而自然结晶生成。生活在海边的古代先民也会很早发现并食用这种自然结晶生成的天然海盐。
自然生成的池盐和海盐,以及露出地表的岩盐,自然溢流外泄的盐泉和随地可得的土盐,只要在生成这些天然盐的地域内有人类活动,先民总会或迟或早发现它。只是由于时代久远,也就不易判定池盐与海盐发现的时序先后。
井盐出现也许稍晚一些,依文献记述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巴蜀地区。《华阳国志》说是知天文地理、识水脉的李冰发明了盐井开凿技术。李冰在治水的同时,勘察地下盐卤分布状况,凿出了盐井。成都等地曾出土一批盐井画像砖,形象地再现了古代井盐生产。
古代采盐之法
中国古代的海盐、湖盐、井盐,大体都是取卤做原料,或柴火煎熬,或风吹日晒,水分蒸发后便能得到盐。
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海盐是刮土淋卤,取卤燃薪熬盐。海盐锅煎之法和用具,历经元、明、清各代更替,并无明显差异。崂山青盐迟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盐民才用沟滩之法,改煎为晒,从而结束了煎盐的历史。
煎盐耗费大量柴草,费工费力。从北宋开始,海盐出现晒法,由于技术的原因,效果并不太好,所以煎盐仍多于晒盐。到了清末,海盐各产区大都改用晒制之法,技术逐渐完善起来。那些沿海岸线架设的燃烧了几千年的烧锅煎盐设备,自然成了历史的陈迹。
在南方如海南岛地区,阳光充足,是晒盐理想的场所。最简便的方法是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海水过滤,制成高盐分的卤水,再将卤水存在池中,在阳光下蒸发结晶成盐。
井矿盐的生产分为采卤和制盐两个环节,古代提取天然卤法的方法多为提捞法,现代则有气举法、抽油采卤法、自喷采卤等方法。在岩盐型矿区大多采用钻井水溶开采方法,有的采用单井对流法,有的采用双井水力压裂法。古代井盐制盐采用煎法,与海盐煎法相似。
湖盐分为原生盐和再生盐,主要采用采掘法或滩晒法生产。有些盐湖经过长期蒸发,氯化钠沉淀湖底,如柴达木盆地的盐湖,历经数千万年变化形成了干湖,盐晶暴露在表面,不需经过加工即可直接挖取。湖盐生产采用滩晒法的历史悠久,与海盐早期生产工艺不同。
海陆取卤,日晒火煎,煮海熬波,卤水成盐。让人颇费思索的是,煎盐那样费力,历史上却一直在采用这个方法。在西南有的井盐区因为煎盐,将周围的树木砍伐光了,不仅造成了环境的破坏,最后也使得盐井因缺乏燃料而停产。当然那也是不得已的事情,西南井盐产区光照少,盐工们不可能想到让太阳来晒盐。不过东部海盐产区并不缺少光照,但晒盐开始的时间依然很晚,似乎不完全是技术问题。倒是池盐的晒盐技术出现很早,发展也很成熟。可是这进步的技术,为什么没有在更早的时候影响到海盐生产呢?
I. 盐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古人最早何时开始食用盐,迄今尚未无史籍记载或考古资料可以内确切说明。
最早使用和容制盐的是中国人,在古代称自然盐为“卤”,把经人力加工过的盐,才称之为“盐”。中国古代最早发现和利用自然盐,是在洪荒时代,与动物对岩盐、盐水的舐饮一样,是出自生理本能。中国古代流传下的“白鹿饮泉”、“牛舐地出盐”、“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的记载都说明了这一点。 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最晚在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古人已学会煎煮海盐。
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的自然盐有池盐。其产地在晋、陕、甘等广大西北地区,最著名的是山西运城的盐池(即解池、河东盐池)历史悠久,在《史记》中有记载,黄帝曾战炎帝于阪泉,败蚩尢于涿鹿,后又“邑于涿鹿之阿”。据专家考证:“阪泉在山西解县盐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浊泽,一名涿鹿”。而“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
J. 晒盐的基本简介
晒盐就是将海水晒成盐的过程。晒盐时先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来。这是得到的晶体就是我们常见的粗盐。剩余的液体称为母液,可从中提取多重化工原料。
晒盐一般要经过建滩、整滩、纳潮、制卤、测卤、结晶和捞盐归坨七套工序。
建滩都在平坦的沿海荒滩上,按一定的滩池数建造。池埂一般高约半尺,建成一个个方形池,面积从上到下每个方池边长一般为8步(每步五尺),滩池由上而下逐个挖低,落差一般为3寸,上下池之间开有池门,用以向下流水。底池下筑坨台,俗称盐坨,以备储盐。滩池周围挖二面或三面大沟,俗称盐沟,以备纳潮储水。向海一面的沟堤,开一水门,设闸以备启闭。其外再开一“潮沟”,直通于海,用以引潮入沟,备盐沟纳潮用。
盐滩建成后,还要整滩。将池内泥土挖松,晾干,再放入海水泡稀,盐工赤脚在池内将池踩匀,用刮板刮平底池,然后将池内海水排出晾干,用光礅(石制,粗大圆柱形石头)压实压平。
滩池周围的大盐沟挖成后,涨潮时即可开水闸纳潮,抓住最高潮位,将潮纳满。
纳潮后,用戽(旧式盛水器具)或水车(旧式提水工具,盐滩用水车多以风力和足踏为动力)汲取沟内海水灌入高卤台(最高圈)内;次日将高卤台内海水放入二卤台,再将高卤台汲满海水;第三日,将二卤台内海水放入三卤台,高卤台内海水放入二卤台,再将高卤台汲满海水。逐日依此类推,利用日光蒸发水分,提高卤水浓度。制卤时技术要求较高,根据自然蒸发条件,卤水以跑到池底既能饱和,又能足用为宜,谓之定量跑水,又名“卡头”。若定量多,虽能跑到底,但不能饱和;若定量少,虽能跑到底,卤水能饱和,但不足用,均影响生产;若定量太少,跑不到底就出现干枯无卤,俗称跑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