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油画《呐喊》高清图
《呐喊》:
《呐喊》(挪威语:Skrik)英文名:The Scream,原画尺寸91x73.5cm(35.8x28.9英尺)或译称《尖叫》,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的作品。画面的主体是在血红色映衬下一个极其痛苦的表情,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
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2012年5月3日,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1895年版的《呐喊》以1.199亿美元拍卖成功,创造了拍卖的最高价格纪录。
本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藏于奥斯陆蒙克博物馆的版本 (蛋彩画、纸本,83.5 x 66 cm)、藏于国家画廊的版本 (蛋彩画、油画、粉彩、纸本,91 x 73.5 cm)、藏于蒙克博物馆的另一个版本作于1910年,以蛋彩和油彩绘于木板上,和作于1895年被彼得·奥尔森收藏的版本。1895年画家把作品制成平面印刷以大量复制, 开创社会大众对其图像的认知。自1994年起,其中两个版本先后被盗去,幸好皆失而复得。
2. 《呐喊》是一幅著名的()绘画。
C.表现派
《呐喊》(挪威语:Skrik),或译称《尖叫》,是挪威画家爱德华·孟克1893年的作品。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
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
3. 《呐喊》这幅画的评价
《呐喊》最初在柏林展出时,几乎所有评论家都表现出明显的厌恶;一向习惯于赏心悦目的艺术的人们,对这种形式、这种色彩以及突然出现在眼前的疯狂画面,感到震惊及恐惧,因为它似乎在自己灵魂深处引起共鸣、这幅可说是蒙克艺术巅峰的画作,一直在诉说着人类灵魂深处尚未被唤醒的不安和恐惧。蒙克的绘画,对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有评论家指出:“蒙克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本质,并在表现主义被命名之前就彻底实践了它。”
4. 蒙克的代表作都有哪些以及他所画的《呐喊》的特点、内含和类别。急!!
蒙克的早期油画《病孩双1886)、《在灵床旁》(1895)、 《母亲之死》(1899),多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回忆。1890年的油画《圣克卢之夜》和1892年的油画《卡尔.约翰街的夜晚》标志着他风格的转折,显示出他表现主义画家的特质。 9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春情》(1894)和《呐喊》(1893),前者描绘人对幽闭的恐惧,后者刻画人对孤独与死亡的恐怖感。他于1894年开始从事版画创作,在木刻、石版、铜版画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他的版画题材多取自于油画,其中以《生命》组画最为出色,被他自已称为生命、爱和死的诗歌。
《呐喊》
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
蒙克的艺术含有的悲观和消极的因素,是他生活的时代所造成的。他的功绩在于揭示同时代人的隐蔽的心灵,把人们心底里的美和丑、痛苦和欢乐揭示在绘画中。他充分发挥了绘画语言的表现力,促进了西方绘画朝写意、象征的方向发展。
5. 《呐喊》这幅画是谁画的
《呐喊》,或译称《尖叫》,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的作品。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有人认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6. 蒙克呐喊的创作背景
1890年,他开始着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作品“生命组画”。这套组画题材范围广泛,以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为基本主题,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是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也是他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自己曾叙述了这幅画的由来:
“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像血一样。
“我感到一声刺耳的尖叫穿过天地间;我仿佛可以听到这一尖叫的声音。我画下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的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命组画’中的这幅《呐喊》。”(Thomas M.Messer著《爱德华·蒙克》,Harry N.Abrams,INC,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笔者译。)
7. 名画<呐喊>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宣泄。。
8. 油画《呐喊》的简介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 (1863—1944)是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先驱。童年父母双亡心理阴郁,使他早年作品多疾病与死亡主题。1892年起定居德国16年。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对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成为“桥派”画家领袖。
1890年,他开始创作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系列油画作品“生命组画”。基本主题为讴歌“生命、爱情和死亡”,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这套组画中最为强烈和最富刺激性的一幅就是《呐喊》,是1893年完成的。成为蒙克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也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
在这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蒙克曾经这样描述:“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太阳快要落山时,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一阵忧伤涌上心头,深蓝色的海湾和城市,是血与火的空间。朋友相继前行,我独自站在那里,突然感到不可名状的恐怖和战栗,大自然中仿佛传来一声震撼宇宙的呐喊。”
在这幅画面中央的形象使人毛骨悚然。他捂着耳朵尖叫,面孔变形扭曲,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一个完全与现实隔离的孤独者,似已被自己内心深处极度的恐惧彻底征服。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本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分别为奥斯陆孟克博物馆、国家画廊和挪威商人奥尔森私人的收藏版本。
1994年2月12日清晨6点29分,《呐喊》在挪威国家美术馆失窃。幸好皆失而复得。
2012年5月2日早上7点,纽约苏富比拍卖会上,奥尔森的收藏版本《呐喊》以1.199亿美元拍卖成交,创下了世界艺术品拍卖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