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国时期,有那些发明家他们分别发明了什么
马钧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机械制造专家,具有高超的制造技巧,发明和制造专了织绫机属、水车、指南车等多种机械,成为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机械发明和制造专家,为古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马钧,字德衡,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生活在三国时代的曹魏时期,生卒年代不详。他从小不善言辞,说话不多,但是很喜欢读书、思考问题、善于动脑子,尤其喜欢钻研机械制造方面的问题;同时他又非常注重实践,勤于动手;这样就养成了善于吸收新知识的习惯,又有比较熟练的实际技能,为从事机械制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他早年生活比较艰辛、贫困,长时间住在乡间,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劳动人民,对他们的疾苦和繁重劳动有深切的了解和体会,因而他比较关心生产工具的变革,并决心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老百姓服务,改善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贰』 三国时除了诸葛亮还有谁擅长发明制造有哪些制造出来的东西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发明了很多东西,比如说八卦阵、诸葛连弩、孔明灯,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木牛流马,不过木牛流马早就已经失传了,没有流传至今。
三国时期最厉害的发明家不是诸葛亮,那么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马钧,此人是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诸葛亮发明诸葛连弩后,马钧还改制了诸葛连弩。
它应用齿轮的原理使其汲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直到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依然有地区在使用龙骨水车。关于龙骨水车的记载有很多,比如《后汉书·宦者传·张让》和《三国志·方技传·杜夔》都有龙骨水车的记载。
马钧发明的东西不仅实用,而且还可以流传至今,这是很难得的。
公元235年,马钧受魏明帝之诏制作指南车。他利用差动齿轮机械构造原理,在双轮单辕车上立一木人,车刚刚起动时,使木人手指南方,由于齿轮作用,不论车行的方向怎样改变,木人始终手指南方。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智能机械发明。
『叁』 三国时期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乾象历》,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至吴亡(公元280年)实施的历法。东汉末三国时期刘洪撰。规定一回归年为365 145/589,一朔望月为29 773/1457,首次推算出近点月为27.5508日,一个近点月内月球的近地点进动3o4′,并创立定朔算法。
景初历,三国时期杨伟编制的历法。魏景初元年(237年)至咸熙二年(265年)实施。它的主要优点在日、月食的预推方面,它根据黄道和白道的交点每年有移动,交食的发生不定必在交点上,月朔在交点附近也可能发生日食,月望在交点附近也可能发生月食的情况,定出交会迟疾的差,这和现代的食限一样。在推算食分多少、日食亏始方位角等计算方面,更是它的特创。这些都是以前的历法所没有而为其后的历法可遵从的。
《海岛算经》,是中国最早一部测量数学著作,亦为地图学提供了数学基础。由刘徽于三国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所撰,本为《九章算术注》之第十卷,题为《重差》。
《禹贡地域图》约在泰始四年至七年(268~271),裴秀主编完成。是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的历史地图集,也是目前所知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图集所覆盖的年代上起《禹贡》时代,下至西晋初年,内容则包括从古代的九州直到西晋的十六州,州以下的郡、国、县、邑及它们间的界线,古国及历史上重大政治活动的发生地,水陆交通路线等,还包括山脉、山岭、海洋、河流、平原、湖泊、沼泽等自然地理要素。
同时裴秀还主编了《地形方丈图》,是计里画方的实验样品,即将缯八十匹的中国全图缩编为方丈挂图。裴秀倡导的计里画方的方法,长期为中国古代编制地图所遵循,并且影响远及朝鲜和日本。
《伤寒杂病论》 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马钧,字德衡,扶风(今陕西扶风)人,生活在汉末三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魏明帝时,见当时织机五十条经线者有五十蹑(脚踏操纵板),六十条经线者六十蹑,便将织机一律改为十二蹑,大大提高了功效。在洛阳时,又发明了排灌水车,名叫“翻车”,它利用人力可以将水由低处提到高处。他还研究制造出指南车,改进了诸葛亮的连弩,改进了攻城用的发石车。他制造的“水转百戏”以水为动力,以机械木轮为传动装置,使木偶可以自动表演,构思十分巧妙。
『肆』 三国时期有什么发明
马钧:
他发明过:
轮转式连续抛石车:这种攻城器械的构造是一个绕轴转动的大木轮,在轮子的边缘用绳子拴上几十块大石头,然后用机械带动木轮快速旋转,轮上悬着的石头也跟着一起旋转,等旋转速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切断系石的绳索,石块就会连续不断地发射出去攻击敌人的城楼,使敌方来不及防御。马钧曾经用几十块砖瓦做试验,结果砖瓦被连续抛出数百步远(1步合约1.4米)。
翻车(又称龙骨水车):马钧制造的翻车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灌溉,它结构精巧,可连续不断地提水,轻快省力,连儿童都能转动,效率比前两种提水工具高出许多。因此,翻车问世后,受到百姓欢迎,并迅速得到推广。在人类发明水泵之前,翻车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
诸葛亮:
诸葛连弩:改进过的弩,可以一次发射十多跟箭,威力巨大
(马钧看到这种连弩后,进行了一番研究,他发现只要进行些须改动,就可以把连弩的威力提高5倍以上,可当时魏国高层并不相信他)
木牛流马:一种运输工具,有人猜测这就是手推车
孔明灯
这是诸葛亮北伐被司马懿困于平阳时所发明的一种用来向救兵传递信息的空飘灯,也是热气球的起源。在科技不发达的三国时代,诸葛亮仍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热气球空飘这个原理的人,真是名副其实的卧龙!
『伍』 三国时期的哪些发明,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巨大”
发明三:“割圆术”
可能有人会问了,什么是“割圆术”? 所谓的“割圆术”,就是不断倍增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求出圆周率的方法,它的出现为计算圆周率建立了严密的理论和完善的算法,从这里不难看出“割圆术”重大用作。
“割圆术”的发明者就是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他提出“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可以说,这是在数学史上划时代的极限思想的体现。
而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正是踩在了刘徽等先贤的肩膀上取得的成就,除此以外,包括正负数的定义等也是由刘徽首先提出来的,作为中国古典数学理论奠基人之一,刘徽有足够的资格在中国数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过,令人惋惜的是,尽管刘徽贡献巨大,却还是淹没在了三国这个乱世之中不被世人所熟知。
『陆』 三国著名的工匠.发明家有哪些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专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属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马钧,字德衡,扶风(今陕西兴平)人,三国时期人物,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马钧年幼时家境贫寒,自己又有口吃的毛病,所以不擅言谈却精于巧思,后来在魏国担任给事中的官职。指南车制成后,他又奉诏制木偶百戏,称“水转百戏”。接着马钧又改造了织绫机,提高工效四五倍。马钧还改良了用于农业灌溉的工具龙骨水车(翻车),此后,马钧还改制了诸葛连弩,对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贡献。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县)人。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光禄大夫裴潜之子。魏晋时期名臣,著名地图学家。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古希腊著名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柒』 汉末三国时期,都有哪些发明创造,对后世都有啥影响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主要就有五大发明创造:华佗的全身麻醉术、张仲景的心肺复苏术、刘徽的割圆术、毕岚、马钧的水车、钟繇的楷书。
一:华佗的全身麻醉术
在医学方面。有一个应用于全世界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全身麻醉术。我们都知道最早使用麻醉术是春秋战国的扁鹊,但对于他的记载其实是有些过于神化的,而出现在三国时期的华佗使用麻醉剂麻沸散却是有明确的记载,当然也是更有说服力的。麻醉术的出现和应用无异于是对先进的医疗操作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张仲景的心肺复苏术
这个在今天很多医疗工作中都是很常见的名词,其实也是出现在这一时期的,他就是东汉末年的医圣张仲景所首倡并且推崇的,这种救人于危难的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可想而知的,跟麻醉术一样都是很重要的。
这些一直保留到现在的发明虽然我们也不能说是百分之百的完美的,还有后人在不断的改进,但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还是强大的,他们的能力和知识令人赞叹啊!
『捌』 三国,有哪些发明家
最有名的职业发明家是马均。
附上资料:
马钧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机械制造专家,具有高超的制造技巧,发明和制造了织绫机、水车、指南车等多种机械,成为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机械发明和制造专家,为古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马钧,字德衡,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人。生活在三国时代的曹魏时期,生卒年代不详。他从小不善言辞,说话不多,但是很喜欢读书、思考问题、善于动脑子,尤其喜欢钻研机械制造方面的问题;同时他又非常注重实践,勤于动手;这样就养成了善于吸收新知识的习惯,又有比较熟练的实际技能,为从事机械制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他早年生活比较艰辛、贫困,长时间住在乡间,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劳动人民,对他们的疾苦和繁重劳动有深切的了解和体会,因而他比较关心生产工具的变革,并决心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老百姓服务,改善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马钧对机械的研究制造始于改革织绫机,织绫机就是织造"绫"的提花机,"绫"是一种表面光洁的提花丝织品,这是在我国传统的丝织品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比较高级的产品。我国丝织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代就已经运用平纹织法和丝织法织造几何图形图案的丝织品。春秋战国时期的丝织品已达几十种之多,品质也有很大提高,秦汉时期我国的丝织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现已出土这一时期大量的提花纹纱和以经丝显花的彩色织锦。丝织技术的发展得力于织造工具的进步,商朝已经出现平纹织机,周朝就出现了提花织机。在战国末期已经开始使用足踏织机。这是丝织技术划时代的成就,因为利用脚踏板作提综开口的装置,手就能腾出来投梭,手脚配合效率大增。到汉代,丝织机又有了重大改进,出现了一种新的提花机,即120蹑•120踪的织绫机,用这种织绫机60天才能完成一批散花绫,效率相当低,而且织机的构造和操作相当复杂。三国使用的织绫机已经比汉代有所简化,出现了"50综•50蹑"或"60综•60蹑"的织绫机。但是这种织绫机仍嫌复杂、笨重,操作不便,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织工辛辛苦苦织一匹绫子需要一个月的时间。马钧觉得有必要进一步改进,设计出一种更为简单、方便实用的织绫机,减轻工匠的劳动,织出更多的"绫"满足社会需要。为此,马钧对织绫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对影响织机操作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他发现"绫"的花色、图案有许多是对称重复的,利用这一点可大大简化绫机的结构和操作。为此,他进行了反复试验,最后把原有的织绫机一律改为12蹑,一下子使织绫机的结构简化很多,操作也更加方便,劳动生产率提高好几倍,而且织出的绫的色彩、图案、质量也有所提高。据说曹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日本使者来访,魏明帝赠给日本大批丝织品,其中许多就是用马钧改进后的织绫机织成的。这种高效的织绫机很快就传播到其他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马钧的另一突出成就是制成了久已失传的指南车。指南车又名司南车,是古代帝王出行时的先驱车,车上站一木人,伸展手臂指向南方,不管车子怎样转动,手臂总是指向南方,因此利用此车可以指示方向。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发明创造,最晚在西汉时就已经出现,东汉时著名科学家张衡曾经再次制造指南车,不幸的是,到三国时期指南车再次失传,许多人已不知道指南车的结构和原理。魏明帝青龙年间(公元233一236年),马钧曾在京城担任小官职。有一天,马钧和一部分官员在朝房里辩论时谈到了指南车,他们为此发生了争论。当时在场的散骑堂侍高堂隆和骁骑将军秦朗认为:古书上关于指南车的记载是虚构的,不能信以为真,古代并没有制造过什么指南车。马钧则坚信古代有指南车,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他说道:"古代很有可能制造过指南车,只是我们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已;其实制造指南车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难,只要肯下功夫,认真钻研,是可以造出来的。"他这一番话遭到了高堂隆和秦朗的讥笑,他们讽刺道:"先生名钧,字德衡,钧是器物的模型,衡是用来定物轻重的;可你说话连轻重都不分,难道可以作为模型吗?"(古代制陶器所用的转轮叫陶钧)马钧反驳道;"空口争论有什么用!莫如试制一下,自然就可以分清谁对谁错",高堂隆和秦朗同意了马钧的要求,并把这件事报告了当时的魏明帝,魏明帝就命令马钧进行试制以明是非。马钧仔细研究了古书的简略记载,经过刻苦钻研,提出了初步设想,然后在许多工匠帮助下,进行了反复试验,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终于制成了指南车。高堂隆和秦朗在事实面前哑口无言,只好认输。马钧以自己的实际成果结束了人们的争论,赢得了众人信服,自此以后,全国都佩服他的才能和技巧。
在马钧之后,又有很多人制造过指南车,如南北朝时的大科学家祖冲之曾将一辆只有外壳的指南车予以修补,增添了内部结构。但历代史书关于指南车的记载都相当简略,缺乏具体的机械结构和原理,使后人难以进行仿制。指南车失传后,后人的制造等于再度发明。宋朝时,著名仪器专家燕肃于公元1027年,吴德仁于公元11O7年又先后重新制造了指南车。《宋史》对他们的制造方法和指南车的内部结构作了比较详细、明确的记载,根据此书人们知道了历代指南车的大致结构。解放后,中国历史博物馆根据历史文献复制了指南车的模型,陈列在中国通史展览厅,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就可以看到。根据文献记载和今人的研究,指南车的结构和原理大致如下:指南车有两个直径为6尺的轮子,两轮之间的间距也是6尺,每一车轮的内侧都有一个带24个齿的小齿轮;车中有一个带48个齿的大平轮,轮中坚一立轴,轴上有一本人;在大平轮和车轮边的小齿轮的上端有一小平轮,小平轮由一根绳索通过滑轮和车辕的后端相连。当车直行时,车辕的前端和后端方向没有变化,两边的小平轮悬在大平轮和小齿轮的上端,大平轮不转动,竖轴上面的小木人手指正南方不变。当车向左转弯时,车辕前端向左,后端则向右偏,这样系在车辕后端的绳索就会左紧而右松,右边的小平轮就在铁坠子的重力作用下沉,嵌人车上的大平轮和轮内侧的小齿轮中间,与二者的齿轮互相咬合;如果转子向左转了90度,车子的右轮就会向左转90度,同时向前转动半周,轮侧的小齿轮则向前转动12齿(半周),小齿轮带动小平轮相应向左转12齿,小平轮则带动大平轮向右(相反方向)同样转动12齿,转动的角度恰好为90度,大平轮竖轴上的木人同样向右转动90度,抵消车子的左转,使木人始终保持指向南方,指南车设计的关键是大平轮和小平轮的自动离合。这种巧妙的设计代表了我国古代机械设计和制造的高超技艺。
马钧制造的另一种有名机械是用于农业灌溉用的翻车,这是我国古代灌溉工具的重大革新。我国在东汉以前的主要提水工具有两种,一是桔槔,一种是辘轳。桔槔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应用,它的结构为:在井旁的树上或木架上用绳子固定一根横木,横木的一端系桶,另一端坠个石块。当桶向上提水的时候,由于运用了杠杆和坠石的作用,比较省力和方便。辘轳比桔槔又前进了一步,它主要是利用轮转原理进行提水,特别适用于深水井。但这两种灌溉工具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只能间隔地由低处向高处提水,不能连续运动,因此效率比较低,也比较费力。马钧住在京城洛阳的时候,看到城里有一片地可以种菜,但是因为地势比较高,难以解决引水灌溉问题,为此马钧经过查阅古书,深入研究古代的灌溉工具,经过不断试验、探索,设计制造了一种新的灌溉机械--翻车。
据史书记载,在马钧以前的大半个世纪,东汉的毕岚曾经制造过一种翻车,但这种翻车是用来取河水喷洒道路的,能否用于灌溉,史书没有记载。而马钧所造的翻车则是可以直接用于农业排灌,它结构精巧方便,可连续不断地提水,轻快省力,连儿童都能转动,效率比其它提水工具高出许多。因此,翻车出现以后,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迅速得到推广,并沿用了1000多年,直到今天在我国一些地区仍然可以见到。在近代水泵发明之前,翻车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提水工具。后来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不断改造、更新,又出现了以畜力、水力、风力等作为动力的牛转翻车、风转翻车和水转翻车,它对于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作用。
马钧制造的翻车,因为当时缺乏详细记载,具体构造已经不得而知。元朝王祯《农书》中有关于翻车的明确记述,并绘有翻车图;清代麟庆所著《河工器具图说》记载了翻车的结构。由以上两书我们可知翻车大致结构为:车身用三块木板拼成矩形长槽,长槽长约2丈,宽约4到7寸,高约1尺;在长槽一端安装一个比较大的齿轮轴作主动轴,主动轴较长,两端各安四个拥木作为踏板;在木槽的另一端安装一个比较小的齿轮轴,两个齿轮轴之间装上龙骨叶板作的木链条,木链条上拴上串板,穿过长槽。使用时,使木槽斜置在水边,小轮轴一端浸入水中,人站在架子上,踏动拐木,带动大轮轴,串板就会在槽中刮水而上,到槽端将水排出,再沿长槽上端返回水中。这样就可以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实现连续灌溉。
马钧制造翻车不久,有人给魏明帝进献了一种叫"百戏"的木制模型(相当于现在的木偶)。这个模型造型精美、设计巧妙,可惜已经不能活动。魏明帝就问马钧,能不能想法让他活动起来,并且要比以前更加巧妙,马钧很有信心地答道:"可以"。于是魏明帝就让马钧对"百戏"进行改进。为此马钧对"百戏"的结构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进行分解以了解了其中的每一个零件,同时参阅了历史上的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基本设想。马钧首先用一块木料做了一个大轮子,平放在地面上,用水力驱动旋转;然后在轮子上放置许多木人,设计一套传输装置使木人活动起来,表演各式各样的节目,如乐工们击鼓的击鼓,吹策的吹萧;歌女们或放声歌唱,或翩翩起舞等。马钧还设计出不同的模型,可以表演不同的节目。如山岳模型,只见有的木人在山间跳丸《古代一种杂技,以手搓丸,双手交替进行)、掷剑,有的则爬绳倒立,木人进进出出,一派山村娱乐形象,又有百官行暑模型,有的木人在春米磨面,有的则在斗鸡杂耍,动作复杂、灵活多变、栩栩如生。这就是古代有名的"水转百戏"。可惜这种机械已经失传,古代记载也比较简略,我们已无法知道它的具体结构和设计,但是可以设想,要使那么多的木人不断活动、变化,其中的机械结构一定相当复杂和巧妙,展示了马钧高超的设计思想和卓越的制造技巧。
马钧还善于制作兵器,有许多独到的设想,只可惜当时的统治者不重视,有不少设计未能付诸实施。当时,魏、蜀、吴三国之间经常打仗,有一次,诸葛亮率兵攻打魏国,使用了一种新式连弩,可以连续发射几十支弩箭,威力比旧式大许多倍,魏军感到颇为惊奇。后来魏军捡到一支,让马钧观看,马钧看了之后认为:虽然连弩很精巧,但不是最好的,还有改进余地,如果他来进行改革,效率还能提高5倍,只是马钧因故未能实施制作。三国时官渡之战,曹操曾使用一种发石车攻击袁绍的阵地,这种发石车可以抛出大石块攻击敌人,有一定威力。但是这种发石车也存在某些缺陷,如速度较低,只能单发,不能连续射出等,因此如果敌方在城楼上挂起湿牛皮,就能拦住发石车抛出的石块。因此马钧对此进行了改进,设计了一种新的攻城机械--轮转式连续抛石机。他打算制造一个竖直绕轴转动的大木轮,在轮子的边缘用绳子拴上几十块大石头,然后用机械带动大轮迅速旋转,轮边的悬石也跟着一起旋转,等到旋转速度很大时,切断系石的绳索,石块就会连续不断发射出去,攻击敌人的城楼,使敌方来不及防御。马钧曾经用车轮和几十块砖瓦做试验,在车轮边拴上石块,结果砖瓦连续飞射几百步远(1步合1.45米左右),威力很大,这证明他的设计是可行的。但是这种设计却遭到地图学家裴秀的讥讽和发难。马钧的朋友、文学家傅玄很赏识他的才华,支持和理解他的设想,并为他多方活动,希望能找到一个支持马钧进行试制的机会。傅玄向安乡侯曹羲推荐了这一发明,但是曹羲以马钧不善言辞,讲不出其中的道理而加以拒绝;傅玄又进行了耐心的劝说,说道:"马钧先生制造的是国家需要的精利兵器,官兵正等着急需,只要费一点木材,找两个人就能制造出来,何不试验一下,以免埋没了有用的东西。"在傅玄苦口婆心的劝导下,曹羲才接受了这个建议,并把情况转告给主持军事的武安侯曹爽,但是曹爽却没有理睬这件事。所以马钧的设想始终未能变成现实,这是令人遗憾的。为此马钧的好友傅玄感叹道:"试验一下,本来是极容易的事,可是象马先生这样有名的巧人尚且不被重视,更何况那些怀才的无名之辈呢!后人一定要记住这个经验教训啊。"
马钧在机械设计和制造方面的才能当时就已闻名于天下,受到人民的钦佩。他的好友、文学家傅玄称赞他是"天下之名巧",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做注时写道:"时有扶风马钧,巧思绝世"。这是对马钧的恰当评价,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马钩是古代机械制造专家的杰出代表,他的功绩和名字将永载史册,为后人所铭记。
非职业发明家有丞相和刘晔(投石机)。
陈琳不是,他好像就是因为写了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而出名的。
『玖』 《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发明有哪些
1、《三国演义》来是中国自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各式各样的版样层出不穷,明代刻本有20多种,清代刻本也有70多种,在中国民间流传甚广。康熙二十八年,日僧湖南文山编译出版日文本《通俗三国志》之后,朝鲜、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英国、法国、俄国等许多国家都对《三国演义》有本国文字的译本,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2、《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发明有:木牛流马、连弩、投石车、八阵图、《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拾』 三国时期都有哪些发明创造军事的民间的都算上吧
生活方面:第一肯定是龙骨水车,就是那种用脚踩把水从低处拉上来那种
第二当然是麻沸散、五禽戏,因为一个人就算在一起啦
第三馒头,诸葛祭祀阵亡将士及南民用的祭祀用品,现在叫包子
军事方面:第一、霹雳车,刘晔发明的,也就是投石车
第二、木牛流马,现在还在争论,说不好
第三、孔明灯,最早的信号灯
第四、诸葛连弩,在战国连弩的基础上大大改进,使蜀军战斗力大大增强
这是本人心目中排名,请勿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