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周时期创造的文明对后代有什么影响
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西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周文王、周武王是西周文明的缔造者,深刻影响后代思想的《周易》据说就出自周文王之手,他在早期流传的八卦符号基础上完成了这部经典的早期形态。西周定都于镐京和丰京(均在今陕西西安境内)。自公元前1046年开始,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止,经历了11代,前后共有12位君主。
周人的始祖来源于姬姓部族,源出于后稷,周人尊崇后稷,视其为农神,所以这个朝代的突出特点是重视农业,中国农业文明的很多重要特征在这个朝代大体形成。西周经历了分封诸侯、周公东征、成康之治、宣王中兴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要时期,它不仅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在制度文化建设中也创造了影响华夏文明的法式,礼乐文化传统就是在西周时成型的,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的儒家思想的根系,也扎根在这个时期。
Ⅱ 周文化的以和为准
其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周文化确立的一个重要的社会行动理念,那就是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史伯认为,周人的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这就是说,周人在婚姻上奉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必须聘娶异姓的女子为妻;周人在经济上反对闭关自守,实行与诸民族互通有无的贸易政策;周人在政治上反对一人独断专行,实行广纳贤才、广开言路的方针。历史资料证明,周人主动吸收夏人和殷人的文化,当然也保持周人自己的文化。通过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周人创造了一套使差异、矛持、对立达到和谐的礼乐制度。孔子称赞周人的礼乐制度“郁郁乎!文哉!”史伯将这一礼乐制度概括为“取和去同”的社会行动准则。“和”就是“以他平他”,即让相互差异、矛盾、对立的事物相结合,达到一种相对的平衡和谐;“同”则是“以同裨同”,即排斥差异、矛盾、对立的事物的相互结合,只求同质事物的绝对同一。按照“和”的社会行动准则办事,就会不断有新事物产生,出现新效用,事物就会兴旺发达。相反,按照“同”去办事,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了。所以,周文化主张“取和去同”的社会行为准则。孔子将“和”规定为君子的一种美德:“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是君子的德行,“同甘共苦”是小人的德行。张载将“和”的思想发展为一种哲学准则:“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的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和乐,道之端乎!和则可大,乐则可久,天地之性,久大而已矣。”在张载看来,只有差异、矛盾、对立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建立大德大业,只有差异、矛盾、对立的和谐统一,才能保持事业长久不衰。
Ⅲ 周人文化维新的内涵和主要表现
周人文化为新的内涵,主要表现在新文化运动和艺术的发展。
Ⅳ 周代文化维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周代文化维新的主要内容:
1、宗法制度的建立——将上层建筑诸领域制度化
2、制礼作乐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礼制,实质上五一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由此而来。
Ⅳ 为什么说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在武王克商以前的周文化称先周文化,那么在武王克商以后的周人,在继承先周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商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我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周文化, 这种文化全面反映在西周社会的政治伦理道德中,周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周文化经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继承创新和汉唐宋明经学理学的的弘扬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心态结构,并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体系。周文化中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源头,影响了周以后近3000年的中华文明史。
周人能以“蕞尔小邦”消灭“泱泱大国”殷王朝,建立起一个延续了相当于欧洲中世纪一样漫长的具有800年历史的周王朝,其根本原因在于周的贤哲们创造了一套具有长寿基因的周文化。周文化经过春秋战国儒墨道法诸子百家的继承创新,经过汉唐宋明经学理学的诸多文人学士的弘扬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心态结构并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体系。使得中华民族历经3000年沧桑巨变而能傲立于世界东方,其文化之泽,被及于四邻。
Ⅵ 周朝文化的起源地在哪里
周人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今陕西旬邑)。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 戎侵袭逼迫,不得不远徙。他们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
Ⅶ 周朝人在文化方面进行了哪些开创
周朝人在上层建筑方面所进行的开创更是商朝人所无法企及。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说:“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孔子在《论语》中也说过:“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大概就是指此而言。西周初期的文献资料保留到今天的就很多了,诸如《诗经》中的一部分《周颂》和《大雅》,《尚书》中的《牧誓》、《大诰》、《无逸》等十多篇,以及《周易》中的许多爻辞等。长期以来人们总把周朝初年许多典章制度、文化措施的创立和周公联系起来,甚至说它们的许多篇章、许多条文都是周公制订的,于是周公遂成了我国古代文化领域里的第一个大圣人。这种对于周公个人的迷信与崇拜,大约起源于孔子。这里面有夸张演义,但也反映了相当程度的现实。
Ⅷ 周天子是如何开创周朝的八百年基业的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只用一天时间就在商郊牧野战胜了商国大军。牧野之上没有血流成河,迎着夕阳,是一支又一支不战而降的部队。商国首领纣王自焚而死,属于周的时代到了。
为了这一天,周人足足等了三代。从季历到文王,又到武王,三代人的努力在夕阳下的牧野得以实现。牧野一战由此载入史册。周本是商朝治下的一个小邦,地处偏远蛮荒,干的是给商国守卫边疆的脏活累活。周击败商,妥妥的小国征服大国。
从牧野之战那一天算起,到周赧王去世东周灭亡,周国延续了近八百年。周不但给上古三代收了尾,还给后世开了个好头。对很多人来说,中华文明的源头就在这里,盛世大同就出现在这八百年中。面对上古三代浩如烟海的故事,孔子都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没有任何成功能够凭空而来。牧野之战后不久,武王病逝,周公旦成为实际领导人。八百年基业靠的是周公旦基础打得好。周公旦为了稳定局势,开拓进取,采取了一系列政治举措。我们可以把周公旦的政治举措归结为三点:兴灭继绝、封建亲戚、柔远能迩。
上图_ 商周甲骨文
兴灭继绝、封建亲戚、柔远能迩,这三条政治政策面对的分别是旧贵族、新贵族和周边民族。这三条措施带来的直接效应就是大规模移民。西周初年的移民工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这次移民范围之大,涉及范围之广,远远超出了上古两代。地处当今甘肃的秦、赵两国,就是从山东移民来的,位于东部的齐鲁两国,也是从西部迁来的。
树挪死,人挪活,东边的人往西边去,西边的人往东边来。现代人想传播文化技术,只要几本书,几堂课就够了。周代的技术文化只靠口、手相传,人在哪技术就在哪,想传播,只能靠移民。不断的通婚繁衍,让中华文明远播四海,给进一步的政治大一统打下坚实基础。
Ⅸ 周人是如何创造面目全新的文化的
周人的月令源于《夏小正》在豳风《七月》里,夏历与周历并用。同时,周人也接受了东方的殷文化。武王灭纣,统二东西。这样,就创造了自己面目全新的文化。所以,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Ⅹ 周朝文化的重要性是什么
周朝文化:百家争鸣
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春秋》、《孟子》、《荀子》。主张: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代表,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杨朱。作品:《道德经》、《庄子》。主张: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
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10)周人文化创造扩展阅读:
周人起源
周人的祖先是黄帝曾孙帝喾,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即后稷 。商朝初年,后稷的后代公刘率族人从邰迁到磁。周人早期居于陕西武功一带,公刘时,周部落则已迁居于豳。
由游牧部族渐变为农耕为主的城邑。自公刘起,又经九世传位,到古公亶父为部族首领时,周人受薰育戎侵袭逼迫,不得不迁徙。他们越过漆、沮和梁山,迁至渭河流域岐山以南之周原。“周”字最初写法是:上田下口,上下合成,后来演变为周字。
周原物产丰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耕条件优越,经济发展快速。古公亶父造田营舍,建邑筑城,国力迅速恢复壮大。迁到周原以后,周与商有了联系,为了保障部族安全,古公亶父与中原王朝共主的商朝建立起稳定的同盟关系
卑事商王武乙,在商王朝的保护下积聚力量,并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体系,特别是有关于天命的观念,周朝建立之后,这套天命观念经过了周公旦(姬旦)的再次梳理,成为治世立国的政治法理基础,进而形成了影响后代王朝数千年“奉天承运”的君权神授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