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米粉和面条一样是中国发明的!为什么在国外米粉的人气比如面条
米粉(又叫米线)和河粉,都是以大米为原料,经过浸泡、粉碎或磨浆、糊化、挤丝(或切条)等工序制成的细条状(米粉)或宽扁状(河粉)食品。
米粉比米饭更容易消化
米粉的制作过程有两个关键步骤,一是大米粉碎成米粉末,二是米粉末需要进行糊化。这两个步骤都提高了大米的消化率,因而米粉比米饭、米粥更容易消化,更适合消化能力弱的人士食用。
有的人吃米粉却不觉得好消化,这又是为什么呢?这有个人饮食习惯和消化能力不耐受米粉中高淀粉的问题,也有其他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是因为一次吃得太多。米粉的原料是大米,其营养成分与大米相近,含有较多的淀粉,加上容易消化,吸水量大,所以一次吃得较多,很容易引起腹胀,造成难消化的现象。
二是有些米粉质量较差,在加工过程糊化后,有一定的回生现象(老化),回生的淀粉很难溶解,不易被淀粉酶分解,导致消化率下降。
三是用油炒、油煎的方式烹调。由于油脂的包裹和黏滞作用,减慢了淀粉的消化速度,所以,汤粉更适合消化能力弱的人食用。
米粉比面条更容易消化
米粉的生产工艺要求高,需要精制程度高的大米作为原料,同时,由于减少了脂肪和纤维素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米粉的消化率。
面条由小麦粉制成。由于小麦的蛋白质比大米蛋白质韧性强,因而不需要糊化即可成形制作面条。也就是说,制作面条不一定需要精制的小麦粉,因而面条的纤维含量稍高于米粉,而且蛋白质含量也高于米粉。总体而言,米粉比面条更易于消化。婴儿添加的第一种辅食一般建议为米粉,虽然婴儿米粉是米粉末,不同于朋友所说的米粉,但都是由大米粉碎后制成的。文中的陪护阿姨仅从生活经验来判断面条比米粉好消化,这是误区。
❷ 米粉是谁发明的
米粉的传说讲了好多年,谁也不请楚,也没得几个人去考证它。传说讲秦始皇派史禄率民工开凿灵渠,灵渠修通了,秦始皇由丞相李斯陪同,微服游览桂林山水。他老哥子有个嗜好,爱用鲤鱼须、鱼肚来下酒,脆啊。来到漓江一看,哇,漓江里的鲤鱼用手就捧得起,乐得他乱拍屁股,叫船家赶快弄来,银子多多的给。一餐不晓得要用好多条鲤鱼才炒得出一海碗,秦始皇在漓江上游了半把个月,杀了成千上万条鲤鱼去。急起漓江里的鲤鱼王乱跳,发誓要把秦始皇的游船拱翻去,让他葬身鱼腹!河伯晓得了警告说,帝王之事乱来不得,你赶紧另想办法吧。鲤鱼王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浆制成了鱼须(米粉)、鱼肚(切粉)。秦始皇吃了,拍案叫绝,从此桂林米粉就问世啦。
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成了千古暴君,老百姓不喜欢他了,干脆把桂林米粉的传说内容改头换面,改成桃花江上摆渡的年轻人,救了漓江的鲤鱼王,鲤鱼王问他要什么报答,年轻人是孝子,说老母亲有病,胃口不开,鲤鱼王听了,就教他学会了制作米粉的工艺,老母亲一吃,又可口又消化,病也好了。因那年轻人是瑶族人,所以传说讲米粉最早是瑶族同胞做出来的。从前,米粉作坊压花格窗上.总爱挂一条木制的鲤鱼,就是根据这些传说来的。
传说归传说,桂林米粉到底是哪个做出来的呢?原来,秦王赢政为了统一中国,派屠睢率50万大军征战南越,紧接着又派史禄率民工开凿灵渠,勾通湘江、漓江,解决运输问题。南越少数民族勇猛强悍,不服秦王。秦军三年不解甲,武器不离手,可见战斗之檄烈。由于南越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秦军水土不服,加上粮食供应困难,大量士兵经常挨饿、生病。秦军伙夫根据北方合落面的制作方法,用兴安大米生产出南粮北吃式的新合落面,也就是今天誉满天下的桂林米粉。
❸ 米粉的起源
米粉的起源
米粉的起源,是为了饮食的方便性。客人来了,洗米煮饭太慢了;米粉是熟的,煮起来方便,外出携带也方便。米粉在以前算得上是「高级食品」,只有喜庆宴客、特殊节日才会以“炒米粉”招待客人。根据记载,「米粉」这种食物的起源是: 当「五胡乱华, 华人南迁闽浙赣时,仍以稻米榨条而食,即当今之米粉也,因此史料上的说法认为:北方人习惯吃面条,到了南方以米来制作面条,是今日米粉的源起。当今大陆以江南一带江西、福建、广东、广西闻名;台湾一带则以新竹米粉出名。其中江西米粉以其独特的风味可感而闻名海内外、广西桂林以传统文化色彩“过桥米线”而出名、福建、广东的米粉历史悠久。如今的米粉也已演变成品种丰富,口味多样,样式齐全。细的有如银丝;甚至还有空心的米粉,如意大利的通心米粉(面粉制品)XXXXXX有限公司的通心米粉(大米制品);还有方便面式的速食米粉,用滚开水一烫即可食用,方便快捷;还有营养米粉;米粉发展到今天,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把它作为早点、夜宵的主食。
❹ 米粉是哪里起源
我自己本身是个南方人,在我们那里的麻辣烫是一种深受普通百姓们喜爱的一种街头休闲小吃。我本身也挺爱吃这个的,每次都会加一种叫做米线的东西,1块左右一袋,好吃又管饱。
在桂林,米粉可谓是当地一绝,以前有幸去桂林旅游时。早上漫步在桂林的街头,各种各样的米粉的清香就扑鼻而来。在那里,可谓是每一个人对米粉都爱到了骨子里,所以我才说桂林是米粉的发源地。
❺ 米粉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米粉是中国人发明的,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红蓝花栀子》:“作米粉法:粱米第一,粟米第二。”《急就篇》卷三“芬薰脂粉膏泽筩” 唐 颜师古 注:“粉,谓铅粉及米粉,皆以傅面取光洁也。”
❻ 桂林米粉是怎么发明的
桂林米粉的传说讲了好多年,谁也不请楚,也没得几个人去考证它。传说讲秦始皇派史禄率民工开凿灵渠,灵渠修通了,秦始皇由丞相李斯陪同,微服游览桂林山水。他老哥子有个嗜好,爱用鲤鱼须、鱼肚来下酒,脆啊。来到漓江一看,哇,漓江里的鲤鱼用手就捧得起,乐得他乱拍屁股,叫船家赶快弄来,银子多多的给。一餐不晓得要用好多条鲤鱼才炒得出一海碗,秦始皇在漓江上游了半把个月,杀了成千上万条鲤鱼去。急起漓江里的鲤鱼王乱跳,发誓要把秦始皇的游船拱翻去,让他葬身鱼腹!河伯晓得了警告说,帝王之事乱来不得,你赶紧另想办法吧。鲤鱼王急中生智,用大米磨浆制成了鱼须(米粉)、鱼肚(切粉)。秦始皇吃了,拍案叫绝,从此桂林米粉就问世啦。
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成了千古暴君,老百姓不喜欢他了,干脆把桂林米粉的传说内容改头换面,改成桃花江上摆渡的年轻人,救了漓江的鲤鱼王,鲤鱼王问他要什么报答,年轻人是孝子,说老母亲有病,胃口不开,鲤鱼王听了,就教他学会了制作米粉的工艺,老母亲一吃,又可口又消化,病也好了。因那年轻人是瑶族人,所以传说讲米粉最早是瑶族同胞做出来的。从前,米粉作坊压花格窗上.总爱挂一条木制的鲤鱼,就是根据这些传说来的。
传说归传说,桂林米粉到底是哪个做出来的呢?原来,秦王赢政为了统一中国,派屠睢率50万大军征战南越,紧接着又派史禄率民工开凿灵渠,勾通湘江、漓江,解决运输问题。南越少数民族勇猛强悍,不服秦王。秦军三年不解甲,武器不离手,可见战斗之檄烈。由于南越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秦军水土不服,加上粮食供应困难,大量士兵经常挨饿、生病。秦军伙夫根据北方合落面的制作方法,用兴安大米生产出南粮北吃式的新合落面,也就是今天誉满天下的桂林米粉。
❼ 如何制作米粉
用料:粘米粉3杯、青菜适量、牛肉适量
米粉制作方法:
1、往面粮机面桶内倒入3杯米粉(超市买的粘米粉即可)。
❽ 米粉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米粉,也叫米线,米粉是指以大米为原料,经浸泡、蒸煮、压条等工序制成的条状、丝状米制品,而不是词义上理解的以大米为原料以研磨制成的粉状物料。米粉质地柔韧,富有弹性,水煮不糊汤,干炒不易断,配以各种菜码或汤料进行汤煮或干炒,爽滑入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尤其南方消费者)的喜爱。米粉品种众多,可分为排米粉、方块米粉、波纹米粉、银丝米粉、湿米粉、干米粉等。它们的生产工艺大同小异,一般为:大米 — 淘洗 — 浸泡 — 磨浆 — 蒸粉 — 压片(挤丝)—复蒸 — 冷却 — 干燥 — 包装 — 成品。
在中国南方由于盛产稻米,比较流行,南方人习惯吃米饭,对比较干的食品难以下咽,因此米粉一般都是做成汤面。
南方各地的米粉吃法和作料配制都不相同,贵州的米粉相当辣,一碗汤几乎都是红色。
桂林米粉和台湾新竹出产的米粉都很有名气。
米粉是江西人民最喜爱的一种食物.几乎是无宴会不有米粉.
具体的烧制方法由三种.
炒食; 汤粉;凉拌;
在南昌地区安义的米粉历史最为悠久最为出名.
南昌地区中首推安义县黄洲镇宗山垅米粉品质最佳。据清同治十年的《安义县志》云:“米粉出处甚多,宗山最好”,其盛名在江西经久不衰。宗山米粉手工精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宗山垅杨氏族谱记载:“北宋初年,北宋四贤之一的工部侍郎杨靖公,弃官归隐故里,始创制米粉为业,并以家庭世业相承。”经世代相传,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方风味特产“宗山米粉”。该米粉选用当地纯天然优质稻米和地下泉水,经过浸、磨、滤、煮、团、榨、晒等一系列手工工艺制作而成。工艺考究细致,不含防腐增加剂,它的显著特点是:色泽洁白、柔软滑爽、烧之有物(发水好),善于吸收佐料的味道,口感宜人、风味独特、可煮可炒,为宴席上头道佳肴和馈赠亲朋好友之佳品
米粉以安溪县湖头为佳。湖头米粉作坊星罗棋布,仅福寿、汤头两村有80 %农户以制作米粉为生。湖头米粉的制作与众不同。首先是水,采用阆溪甘泉;其次,挑选优质白米;再次是晒场,在日照长、辐射强的溪畔沙滩上,上晒下烘,两面煎蒸。
犹以用福寿村的井水制作的“福寿米粉”为正宗。其白如晶冰,滑如青丝,韧如胶簧,粉如花絮,百煮不烂;可煮可炒,可炖可馏,油多不腻,油少不涩。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圣祖玄烨因平定“三藩之乱”,又逢29岁生日,康熙决定提前做圣诞。 消息传至安溪,李光地和堂兄李光斗、叔叔李日煜商量如何为“升平嘉宴”增辉添彩?当时湖头山高水险林密虎多,山寨大王也不少,百姓生活极艰难,实在无物上贺。李光地童年时曾被永春帽顶寨大王林日胜捉上山寨,是安溪县城东岳庙和尚德辉禅师救出。未回家前,李光地在东岳庙学过做水粉。此时,李光地忽然想到,湖头泉水制作的米粉,口感柔韧细腻,不如把水粉做成粗条再晒干好带上朝去,到时自己还可当众表演吃法。堂兄和叔叔都说甚好,但北方人喜食干食,御前亦难汤水淋漓,建议带上湖头的笋丝香菇同炒,味道更可显得与众不同。
这样,李光地把湖头米粉变成了贡品。他用肉丝、虾仁、香菇炒熟,肉骨汤适量和米粉入锅油炒翻动,快速提锅倒入瓷盘的炒米粉,竟成为康熙帝“升平嘉宴”中宴请大臣、翰林和有功之臣的有泉州地方特色的美味。
原料:米粉,榨菜丝,肉丝,盐,味精,酱油,杂骨汤,干椒粉,葱花,熟猪油。
制法:①肉丝,榨菜炒香,调正味,加杂骨汤,焖熟,待用。 ②取碗放入盐,味精,酱油,干椒粉
,杂骨汤,熟猪油,葱花待用。 ③锅烧开水,下入米粉,烫熟,捞出放入碗中,浇肉丝即成。
❾ 米粉的发展历史
据传是古代中国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民众避居南方而产生的食品。另一说法是秦始皇占林桂林的时候,由于当时北方的士兵在桂林作战,吃不惯南方的米饭,所以当时的人就用米磨成粉状并做成面条的形状,来缓解士兵的思乡之情。
桂林米粉到了清代和民国年间,可谓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清朝时,桂林轩荣斋的炒粉、会仙斋的卤粉、易荣斋的汤粉,各有绝活,吸引了无数的回头客。三斋之间不是以拆对方的台而后快,而是互相勉励,各出奇招,你卖汤粉,我就卖卤粉;你卖卤粉,我就卖炒粉,既公平竞争,又都动足脑筋,翻新花样。因此,“三斋打擂”的典故,至今仍令入津律乐道。
桂林米粉,后来派生出凉拌纷、酸辣粉、三鲜粉、牛腩粉等等,给米粉注入了无限活力。而桂林米粉对柳州螺蛳粉、广东卷肠粉等的包容,又充实了桂林米粉厚重的基石。桂林米粉,就有了三天六夜说不完的话题。
且不说李宗仁当了代总统,派专机来桂林要米粉送往南京解谗,你就看桂林的老酒鬼清晨八早要一碗米粉送三花酒,一直喝到中午的那滋味,老话讲“做了皇帝还想当神仙”,有了米粉和三花酒,做神仙他还不愿呢。桂林的米粉店,满街到处是。不少来桂林卖外地小吃,来了才晓得桂林人对米粉的依恋,没奈何只好改行卖米粉。有的人不知熬卤水的奥妙,以为卤水就是酱油加味精,桂林人吃到这种米粉,吃一口吐一口。其实,要做一个真正的米粉师傅,并非易事。中国菜肴的烹制方法百款百技,而桂林米粉的配料,几乎把中国菜的技法都用上了,好生了得。如果说桂林米粉是烹调艺术的经典,一点也不过誉的。
在桂林米粉文化艺术馆里见到这样一段话:“桂林米粉,是世界快餐业的鼻祖;桂林米粉,是中国食文化的代表;桂林米粉,是烹调艺术的经典;桂林米粉,是民族融合的见证。”
❿ 米粉最早出现在哪里
米粉起源小考 兴安部分学者经多年研究,认为名满天下的桂林米粉最早是从兴安发源的。其理由是,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发兵统一岭南时,大批北方将士南下,聚集在兴安修筑灵渠,前后达数年之久。北方将士不服南方水土,他们习惯于吃小麦面,吃不惯南方的大米饭,加上乡愁,患病的人很多。粮食从北方转输,长途跋涉,山重水复,困难重重,如就地解决,只能用稻米。穷急之下,试将大米磨成粉或浆,加工成像北方面条一样的食品,就成了后来的米粉。 这样的推断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在历史上找不到相应的文献资料,考古发现也还没有这方面的依据,令人颇感困惑。 我们知道,“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人生第一需要。人类在最初全然依赖自然,周围生长什么就吃什么,天上飞的,地下爬的,水里游的,树上结的,土里埋的,只要能果腹,都取而食之。这是人类初始社会,从事采集和渔猎,是完全向大自然“索取”的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对食用的动植物进行驯养和栽培,才过渡到“生产”经济。由于受着气候条件的影响,大约距今一万年前,北方种植小麦,南方种植水稻,南北主食发生了明显的分化。 北方旱地适合粟、黍、麦、菽等主食作物。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前3000年)的人以粟为主食,粟为五谷之长。麦是夏熟作物,能在青黄不接时节代替粟。古人于五谷最重麦、禾,尤其是在找到麦的最佳食用方式——面食之后,麦的地位突现,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以后逐步取代了粟的地位,成为北方的主粮。 南方温暖湿润的环境适于水稻的栽培。稻几乎是南方水田唯一可选的主食作物,是因为稻有“可种卑湿”的特性。南方的稻米如果从湖南彭头山文化(公元前7000年)和浙江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算起,一直以来作为主粮,历数千年地位不变。 中原汉人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黄帝内经•素问》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汉族饮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不像北方游牧民族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就是北方人吃麦面,南方人吃米饭。 从收成的原粮麦和稻,变为食用的口粮,需要经过去秕、脱壳、磨粉等一系列加工程序。秦汉时期粮食加工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杵臼、踏碓、风车、石转磨都已出现。杵臼脱壳去秕出现很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了,汉代仍广泛使用。踏碓、风车以及手推和畜力牵动的石转磨,可能在秦汉时期才发明。杵臼舂谷须“高肱举”,既费力,效率又低。西汉发明碓,“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桓谭《新论》)。从考古发现的汉代陶屋、陶仓模型来看,房屋内专辟有碓屋,有人在里面舂米、踏碓、簸米,可见秦汉时期广西谷物脱壳还是用杵臼,但踏碓已广泛使用,去糠秕则用簸箕扬簸。比踏碓效率更高的是砻(转磨),西汉画像石上有砻的形象,砻分上下两扇,上部隆起,一侧装拐木和撑架, 由一人执拐木在原地前推后曳,砻扇即可旋动(见右图)。砻分量轻,只适于水稻脱壳,磨粉和浆还需要石磨。石磨最早出现于秦,汉代推广到南北各地。石磨又称石硙,长沙阿弥岭汉墓出土滑石明器上刻“磨”字。石磨有磨粉和磨浆两种。当时已掌握把谷物磨成粉末或舂成粉末的技术。洛阳汉墓陶仓上书有“大麦屑”题字,说明麦夫已从麦粉中分出,移作他用。马王堆汉墓遣策中有白米面、黄米面做成的“白粢食”、“黄粢食”食品,即是白米粉、黄米粉等甜食。 虽然我们还没有发现古代制作米粉的相关工具和制作米粉的工作流程资料,但考古发现有汉代制作豆腐的画像资料,可以作为参考。传说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创造的,只是缺乏直接根据,但在汉代确实已经会作豆腐了。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出土一幅“磨制豆腐”画像,画面上层是酿酒图,下层纵列敞口大缸、石磨、木桶、木杠、石锤等大型器具,还有七人从事浸豆、磨浆、滤渣、点卤、挤压去水等操作场面。既然豆可以磨浆、滤渣、压榨去水制成豆腐,在相近的条件下,大米也就能磨粉、磨浆、沉淀,压榨成条状或块状,制成米粉。在兴安石马坪汉墓和界首汉墓出土过陶瓮、陶甑、铁釜(鼎锅)、铁三脚架(撑架)和陶灶模型,陶瓮可以贮存、浸泡大米,陶甑放在铁釜上,釜中盛水,甑中放生米,同置灶眼中或铁三脚架上,釜下生火,水汽通过甑底箅孔使生米煮成熟饭,加上其他竹、木辅助工具,就可以完成制作米粉的流程。 米粉最早产生于兴安有它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兴安盛产大米,二是当时已有将大米碾成粉或磨成浆的技术和设备,三是聚集了北方会做面条的工匠,再就是得益于湘、漓二江源头清沏的山泉水。 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山青水秀,最得中原风气之先,天时地利,成就了米粉发源。米粉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流、融合最有代表性的结晶。 严格来讲,米粉与面条对应,应叫米条,云南人称为“米线”,更为贴切。如果叫米粉,则使人想到是粉状,有如面粉。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北方还没有米粉,我的一些北方朋友来广西吃到米粉,回去后对我说,你们桂林那种“用米做的面条”很好吃。他们把桂林米粉还称为米做的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