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窝蜂”最早的含义是什么
“一窝蜂”最初是一个人的绰号。
2. 明朝黑科技一窝蜂有多厉害
相当于单人版的喀秋莎多管火箭弹,一个明朝士兵可以背两三个一窝蜂,一个一窝蜂里32只大号窜天猴,最大射程500米,有效射程150米。在古代两方大兵团对冲的时候杀伤力非常大。其中有些窜天猴里前端火药参杂了毒药,辣椒等东西爆炸后会严重影响敌方的作战能力。也可以理解成超大号的单发散弹枪。
靖难之役里就用过,朱棣的蒙古骑兵差点被团灭,最后取得胜利是因为建文帝给他四叔开了个不死buff,导致南京军队束手束脚。另外朱棣经常开挂,一旦快输了就刮大风。
可见一窝蜂是明初仅次于外挂的神器了。
3. 火箱车是明朝发明还是棒子的
“神机复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制火箭形式的热兵器,火箭技术传到朝鲜半岛后朝鲜人自行改进发展的武器也被称之为“神机箭”,朝鲜语谓发射装置为“火车(HUWCHA)”,字面称之为“火厢车”。
在《武备志》中,“神机箭”一词主要指的是众多火箭武器中的一种,即在竹筒发射器中装有若干火箭(Rocket arrow 火箭助推箭)的小型的火箭武器,亦指单支小型火箭;而朝鲜书籍中的“神机箭”则是对各种火箭武器的笼统概称,源自明代对火器的“神机”之称。
在明代,明军曾向藩属国朝鲜提供过一批火箭车,朝鲜人也从明军这里得到了包括图纸在内的技术,后有朝鲜火器著作《铳筒胜录》出现,详细记录有神机箭的尺寸外形制作方法等,虽无原书存世,但其外形插图资料今天仍然可以看到。朝鲜时代的火箭武器无论是种类上还是性能上都与明军有差距,既没有出现我国的火龙出水等类型的多级火箭,也没有像中国一样使用各种因地制宜自由组合的发射装置(仅小型装置就有一窝蜂、群豹横奔、百虎齐奔等多种)。因朝鲜不产硝,火药制造之法也落后于中国,故朝鲜一方面从日本和中国商人进行私下贸易,另一方面则向明朝请求火药援助。
4. 明朝 一窝烽什么火器
火药武器,一个木匣里装几十支火箭,然后点燃引线火箭就一窝蜂的射出去了
5. 一窝蜂这个词源于什么
应该是蜜蜂的感应系统感觉到花粉的味道或其它波,一窝的大小蜜蜂全部跑过来了,所以引用过来就是一窝蜂似的
6. 被誉为“明代喀秋莎”的古代兵器“一窝蜂”,有多厉害
在明代初年靖难之役中,朱棣凭借塞北铁骑横扫南军时,却在一种“高科技”的面前吃了一个大亏,这个让骑兵都畏惧的武器叫做“一窝蜂”,它是现代多管火箭炮的前身,这件非常生猛的武器,也被称为古代版“喀秋莎”。
看着一发发火箭收割了无数士兵的生命,让我们切实的感受到战争非常残酷,更让我们升起一股敬畏之情,对于古代人们的智慧,也致敬将史书记载的古代器械一比一复刻出来的它们,这才是还原历史的匠心精神。
7. "一窝蜂"来自哪里
“一窝蜂”最初是一个人的绰号。我国南宋建炎年间爆发了农民起义,有一支起义队伍领袖叫张迂,他的绰号就叫“一窝蜂”。
南末著名诗人陆游在《入蜀记》中就曾记述道:“建炎中,张迂号‘一窝蜂’,拥兵过庙下……”这个绰号,大有揭竿蜂拥的气势。
到了明朝,人们使用“一窝蜂”来比喻人多声杂的情景。吴承恩在《西游记》第二十八回中就曾写道:“那些小妖,一窝蜂齐齐拥上。”
(7)明朝一窝蜂发明者扩展阅读
在现代汉语中,从感情色彩上说,“一窝蜂”属于贬义词组,而从修辞学的角度看,“一窝峰”又是一种比喻手法,多用来比喻人多势众,一拥而上的情势。
【注音】yī wō fēng
【典故】那些小妖,就是一窝蜂,齐齐拥上。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8回
【解释】一个蜂巢里的蜂一下子都飞出来了。形容许多人乱哄哄地同时说话或行动。
【用法】作定语、状语;指混乱不堪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一窝风
【同韵词】剩菜残羹、龙断可登、胆破心惊、国计民生、含糊不清、人微权轻、手快脚轻、鲧殛禹兴、匕鬯不惊、死里求生、......
8. 明朝时期的火器有哪些其中哪种火器的威力最为厉害
火药作为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人发明的,但是自它在宋朝发明之后,只是用来做一些炮竹,放一些烟花,直到明朝时期火药才用于军事武器的制作。整体上看,明朝的火器威力比清朝时期还要强大。明朝的军队普遍配备了火器,整个中国由冷兵器时代转向了火器时代。
威力最强大的火器要数明朝的一窝蜂,就相当于那个时候的喀秋莎,它可以发射三发到100发不等,可以连续发射,射程达到了300米。该武器命中率虽不高,但是它的密集程度弥补了它的缺陷。明末名将毛文龙还发明了那时候的地雷,是用铁制或者石制。毛文龙布下地雷阵后引诱后金的军队攻打自己的营地,营地已经是空无一人,后金军中了埋伏,大多被地雷炸伤炸死。
9. 请问神机箭是中国的还是韩国的
朋友,这你都信。
韩国要真有这么牛叉的武器,两百多年以后日本发动壬辰倭乱,
韩国能被打得那么惨么?没见他们用什么神机箭啊?
还有三百多年以后的丙子胡乱,
多尔衮领着12万八旗铁骑,横扫朝鲜如卷席。
1500万朝鲜人毫无还手之力。
没看见神机箭啊??
壬辰倭乱时他们的皇帝都跑到吉林省避难了,还请求万历皇帝发兵援助。
神机箭这个东西,早在成吉思汗西征的路上就有了。
在大明已经相当成熟。
至于电影《神机箭》上说的领土问题,其实不是明朝被迫割让。
当时朝鲜王上疏朱元璋,说大同江和鸭绿江之间的地方,多为朝鲜人在开垦和居住。
希望天朝赐封。
朱元璋念及朝鲜欺负北元小朝廷有功,赐封了这块地。
当时朝鲜和明朝的关系也非常融洽。
朝鲜人自称小华夏。
10. 中国古代火箭发明人叫什么
古代火箭发明人并没有详细记载,最早的记载出现在三国时期,魏国第一次在射出的箭上装上火把,从而有了“火箭”之名。
公元1128年南宋政权建立后,南宋、金和蒙古频繁交战,各方都使用了火器。 1161年11月,金国侵略中原时,南宋军队第一次使用了火箭武器——“霹雳炮”重挫金军,这是人类历史第一次在战场上使用火箭武器。
明代是我国火箭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军事技术家制成多种利用火药反作用力推进的火箭,用于军事战争。
明初,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夺取政权的“靖难之役”中,于河北的白沟河同建文帝的部队作战时,遭到“一窝蜂”火箭的射击,这是中国最早将“喷气火箭”用于战争的记载。此后各种单级喷气火箭日益增多,有单发和多发两大类。
(10)明朝一窝蜂发明者扩展阅读:
中国古代的火箭运用:
载人飞行:
明代时火箭不但用于军事领域,而且还出现了火箭载人飞行的尝试。中国明代学者万虎(也有称作“万户”)被认为是世界火箭的鼻祖,是试验空中飞行的开拓者。万虎在研究火箭具有推动物体上升能力的基础上,制作了一把能上天的椅子。
他在座椅背后安装了当时最大的47支火箭,同时把自己捆在座椅的前面,两手各拿一个大风筝,然后叫人把47支火箭同时点燃,想要借助火箭向前推进和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这个试验虽然没有成功,但他已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升空飞行的人。为了纪念万虎,人们已将他的名字用来命名月球背面东方海附近的环形山。
大约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中国的火药与火箭等火器技术传到了印度、阿拉伯,并经阿拉伯传到了欧洲。引发了阿拉伯与欧洲国家对火箭技术的引用,推动了火箭技术的发展。到1805年,英国炮兵军官W·康格里夫创制成脱胎于中国古代火箭的新式火箭,成为近代火箭的肇端。
射程达到了2.5~3公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火箭技术逐渐用于空间探测和开发。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苏联第一艘“东方”号飞船发射成功。1969年7月20至21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
有翼火箭:
明代后期的军事技术家还创制了“神火飞鸦”与球形带双翼的“飞空击贼震天雷”两种“有翼式火箭”。
这两种火箭分别在鸦形与球形体内装满火药,火药中有火药线通出,并与起飞火箭火药筒中的火药相串联;发射时先点燃起飞火箭的火药线,使火箭飞至敌方,并将鸦身与球体内的火药引爆,杀伤和焚烧敌军的人马,是破阵攻城的利器。后来的导弹可以说是这种火箭合乎逻辑的发展。
二级火箭:
明代后期还创制了“火龙出水”等二级火箭。“火龙”有龙身、龙头、龙尾。龙身是为约1.6米长的薄竹筒制成的箭身,前边装一个木制龙头,龙口昂张,利于火箭射出。后边装一个木制龙尾。箭身头尾下部两侧各安一支半斤重的起飞火箭。
箭身内部安置有神机火箭数枚,引线全部扭结一起。龙身下前后共装4个火箭筒,前后两组火箭引线各将其引线扭结在一起,前面火箭药筒底部和龙头引出的纽结线相连。
两种火箭之间有火线相联。发射时,先点燃龙身下部的4个火药筒,推进火龙向前飞行。当起飞火箭的火药线燃尽时,龙身内的神机火箭即被引燃,从龙口射向目标。
这种火箭已经应用了火箭并联(4个火药筒)、串联(两级火箭接力)原理。它既可以射向天空,也可以用于水战。它用于水战时可在水面上飞行数公里远。
这是最早问世的二级火箭,比现代的二级火箭要早300多年。此外,当时还创制三种可返还可回收的二级火箭“飞空沙筒”,把古代火箭技术推进到高级阶段,为近代火箭的研制启发了思路。这是中华民族对火箭技术的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古代火箭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古代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