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阅读答案
(一)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
3、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二)《科学与艺术》名师导学(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教学文摘 → 《科学与艺术》名师导学(语文版九年级必修) 2008-10-10
12、 科学与艺术
基础知识归纳
1、生字注音组词
潜意识qián 婵娟chán juān
鉴赏 jiàn 奠定 diàn
2、多音字
应和 hè 卷起来
和谐 hé 开卷有益
暖和 huo
3、辨形
共鸣 依赖 喷涌
呜咽 簌簌 咏诵
4、科学与艺术的比较
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两者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神经进行交流、合作和互补。一个完整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
5、解说标题
“科学与艺术”是一组并列关系的词语,标题交待了二者的关系。这是李政道2001在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做的同题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本文出现的科技术语倒不必记忆。
6、课前背诵
[原作]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1.枫桥:桥名,在江苏吴县阊门西。 2.乌啼:乌鸦啼叫。乌,指乌鸦,亦指夜晚树上的栖鸟。 3.江枫:江边的枫树。 4.姑苏:苏州市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名。5.寒山寺:在离枫桥西边一里的寺庙。据传唐初有名的寒山、拾得两个和尚住此,因而得名。6.夜半钟声:唐代寺庙有半夜敲钟的习惯。
[赏析]诗歌从很细小的景色入手,绘制了一幅朦胧静谧、清冷幽美的江南水乡秋夜图。诗歌一、二句,虽然写的是秋夜,但仍能使人感知江边各种秋物的色彩、形态,还有声音和情绪;而且前后词语之意因果相连,推论而出。三、四两句却是个大写笔,把一里以外寒山寺的钟声远距离传送了过来。这超然的钟声,又会引发满怀愁绪的夜泊之人什么样的感受呢?诗歌前后两联,所描写的内容一繁一简,体现出来的感觉一实一虚,对比非常清楚。而诗歌所创造的艺术意境,也寓于这繁简虚实对比的玄妙之中。
课文完全解读
论科学与艺术李政道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公元701-762年)在《把酒问月》中写道: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公看明月皆如此。
而三百多年后,苏轼(公元1037-1101年)的《水调歌头》写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和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
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
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
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重点难点剖析
1、文章结构梳理
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论据:李白《把酒问月》 苏轼《水调歌头》,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
论证:例证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的异同。
2、语言特色揣摩
作为一篇学术性质的演讲稿,李政道先生用准确精炼的语言,介绍了科学与艺术各自的特点。此外,引用古代诗词和贴切的比喻,形象的解说了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的关系。
3、突出写法分析
《科学与艺术》一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阐述了科学与艺术各自的特点及密切关系。开门见山的提出论点,然后分艺术和科学两个方面论证,资料的引用充实了论据,大大增强了这篇论文的说服力。
典型例题分析
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2、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3、“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对这句话的含义,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答:
1、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2、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3、科学和艺术的关系表现在: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资料汇编
1、作家生平及文章观点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出生于上海。1943年考入浙江大学物理系,后公费赴美,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就读。李政道教授先生因发现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结论,并被实验证实,而与杨振宁教授分享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奖。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2、吴冠中、李政道笑论艺术与科学
著名画家吴冠中和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在清华大学携手畅谈“艺术与科学”这一话题。
一位是闻名海内外的八旬老画家,一位是成名于50年代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两人几度结缘,均缘自对“科学与艺术”理解上的投机与默契。
李政道认为,艺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人们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映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则对自然界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叙述越简单,推测的结论越准确,应用就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其共同的追求,是真理的普遍性。”……
拓展阅读
无论是牛顿,还是贝多芬,在全球范围内都称得上是响当当的名字,提到时往往令人肃然起敬。如今,让这两位大师“决斗”,该从何说起?
追本溯源,都是爱因斯坦惹得祸。原来,他曾郑重其事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即使牛顿或莱布尼茨从来没有存在过,世界上也总会有微积分学;然而,如果贝多芬从来没有生存于世,我们就永远不会有那些C小调交响曲。”若牛顿闻听这话,不生气才怪!
传统认为,科学是用“理性方式”把握世界的,创造的是概念世界。用概念的逻辑体系来表述客观世界运动规律的科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可以用逻辑论证的方法和实验的方法,由人们加以认证,具有普遍性、必然性,是客观事物规律性的反映。
而艺术则用“感性方式”把握世界,创造的是形象世界。它用艺术的形象,把历史与生活的真实同艺术家再现的历史与生活的内心情感统一起来,表达了特定个体的审美体验,激发人们的美感,弘扬更典型、更普遍、更理想的价值追求。
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其每一个定律,每一个参数,都有明确而清晰的来龙去脉;无论是牛顿本人,还是已经掌握了该理论精髓的人,都可以将理论推导中的每一个步骤展示给其他人,使得其他人可以理解。可是对于贝多芬来说,他根本就不可能教会别人创作出类似《命运交响曲》或《英雄交响曲》这样的作品。 天文学家和历史学家欧文•金戈里奇通过对一种替代解释的实证演示法,突出展示了牛顿的科学成果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用,同时也肯定了牛顿的研究成果的特异性。金戈里奇总结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一项个性化的成就,它使得牛顿置于像贝多芬、莎士比亚一样的创造者行列。”
前面说爱因斯坦话语偏颇,导致牛顿“挑战”贝多芬,不过是玩笑话,其实,爱因斯坦是非常公允的,不信你听他说:这个世界可以由乐谱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科学与艺术,求知与审美,原本是不可分割的,如同李政道教授所说:“它们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无论是科学成果的必然性,还是艺术作品的独创性只要是一件伟大的作品,它就反映了客观真理,就体现了结构与和谐,就饱含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就都是美的。
课后习题全解
一、这篇课文是作者为《科学与艺术》一书所作的序。阅读课文,简要说说科学和艺术在哪些方面本质上是一致的。
提示:这是一篇科学论文,同样具备一般议论文的论证特点——提出问题,分析论证,结论号召。要解答上面的问题,就要遵循这个论证规律来找,看开头结尾,寻结论性语句。
参考答案
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
3、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二、细读下面的句子,并结合实例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本题答案比较灵活,可列举身边的例子论述,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1、“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 反映。断臂的维纳斯,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国的《红楼梦》等艺术作品能跨越时空和社会的范围,引起观赏者的震撼,因此,反响就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
2、自然定律是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是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表明人们对它的本质特征认识得越清楚,研究得越深刻。
2.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和影响
关于科学与艺术,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主编的大型画册《科学与艺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中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起源的角度说明科学与艺术本是同根生,后来随着学科的分化才走上不同的道路;科学与艺术之发展都试图进行有条件的、谨慎的创新;在历史上两者共济进化,谱写了人类文明的壮丽篇章;科学理论的选择从内部和外部都受审美原则的支配;作为生成与组织原则的对称性,是科学与艺术最主要的共性所在,对称性对于理解科学与艺术至关重要。
艺术美感在科学创造中往往能给人们意想不到的启迪。特别当你在科学创造过程中遇到困难,思路受阻,百思不得其解时,某些艺术美感的启示,能使你茅塞顿开,接通已经失掉和忽略的线索,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促使你浮想连翩,触发灵感,使难题迎刃而解。
科学与艺术的互动关系是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同时科学与艺术是发展也是行影相随的,艺术需要科学的眼光来创作,科学指导艺术的发展,艺术为科学提供了服务,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既是互动的,又是相互依存的,艺术离不开科学,科学也少不了艺术,艺术时刻都发生,是永恒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与艺术的交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特征之一。艺术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艺术的深层哲学思考也越来越深入。对于艺术的哲学思考,我个人并没有太独到的见解,一直都在努力的探索着和追寻着,什么是艺术,什么是哲学,这个概念非常的抽象,很难理解,艺术与哲学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到底里面有什么联系呢?这样的问题似乎也引起思考过,一直没形成系统的东西,但现在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很难让人跟得上,艺术的发展也呈现了非常繁华的局面,这让我发现了一些东西,看到艺术和科学的跟紧密联系,工业化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科学创新,就是所谓的学科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也需要艺术设计,艺术规划,他们之间就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形成一种彼此依赖关系,科学的进步,对艺术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对艺术进行了思维的导向创作,一个科学的产品,必须要有艺术的成分和艺术设计画在里面,这个方面是从产品的外观来分析,科学是服务人类的,科学的产品也是一样,艺术是也是一样,科学的产品是按照个人的生活需要来定制的,是用科学的方式加工制造出来的,同时也是艺术设计的结果,这个过程也是艺术思维指导的过程,如果没有艺术的思考,没有对产品造型的理解,没有通过艺术抽象思考,那么制造出来的科学产品就可以和我们生活所需求的不一样,那就是不科学了,不是艺术了。打个比方,制造一个电视机的形状你不可能制造成航空母舰的形状。制造一个手机的形状也不可能搞成大炮的形状啊等等,当然我这里是指得是体积和重量。艺术设计是要人性化的,是和人的需求结合在一起的,这样才能让人接受,这都是根据他们的内在联系,组建的位置的摆放来进行组合的,而这个过程就恰恰是艺术设计的过程,是艺术思考的过程,是艺术与科学互动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艺术设计往往提供的一个形象,或者是构架,或者是模板。也可能有更深的艺术化。一般的情况是这样的。
艺术和科学的互动关系,在过去的许多著作中都有过论述,在最近的一段时间内,有些专家和有些记者又在媒体上做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是21世纪艺术发展的大趋势。”“与科学结合,有利于克服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偏向’”,“有利于艺术家介入社会、介入生活,全方位地表现和反映社会生活”。是不是“大趋势”现在还不敢说,至于怎样“融合”更有待讨论。但是,说到“克服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偏向’”,却反映出目前被说得比较热的“艺术与科学”这一个话题在认知上存在着一些误区。
吴冠中先生说:“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基本上把科学和艺术的各自特性说得比较明白。因为艺术家和科学家之间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艺术家的“情感偏向”,正是科学家所要克服的,也正是科学家所要学的,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他是思维应该是一位艺术家的思维,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抽象和具象的综合考虑,生产和设计出来的产品可能就更加的人性化了,更加的适合我们的需要了,就更能体现科学和艺术的深层互动关系,如果艺术家在发挥“情感偏向”的同时,那艺术和科学具体结合起来,就象一个室内设计师在装修的同时把装饰的材质材料,性能,效果,安全考虑进去一样,把艺术和科学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的话我想应该是一种综合知识的结合和优秀智慧的运用。有一种说法“科学与艺术追求的目标都是一种普遍性”,科学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追求的目标是情感的普遍性。他们之间追求的都是一种认可,一种让人们接受的普遍性,科学的真理有一定的标准,它的普遍性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并被人们普遍地接受;艺术的情感也许没有什么没有标准而言,每个人的审美观点都不一样,但是他们所进行的都是最广泛对象的活动,他们的目的都是努力的让人接受。不过艺术的普遍性则是通过模糊的审美认识被人们广泛地接受。科学的普遍性是通过客观的真理显现科学的共性;从而也让人广泛的接受。
关于艺术与科学的哲学思考,艺术与科学除了有互动关系之外还有哲学关系,他们就是哲学的关系,是哲学思考的关系,他们是同时进行的,同时发生的,上面我也提到过,艺术和学科是形影相碎的,谁都离不开谁的,有科学的出现就存在着艺术,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科学的成分,这可能绝对了一点,但是也并不夸张(当然这个也可以反驳为那宗教艺术是什么呢?也算是有科学的成分在里面吗?我说有,他们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就是用科学的思想在进行指导,否则是不可能完成的,科学是一门规律性,所以只有遵循他我们才得以开展活动,进行实践。)那么就有艺术与科学的哲学思考,科学的进步是艺术发展的标志,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看看他们的艺术发展情况就可以推出他们科学技术水平,在欧洲,艺术是非常发达的,科学技术也是非常进步的,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他们是艺术是世界上有名的,同时他们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是非常发达,做为工业革命主要国家,英国、法国、德国,他们的艺术在世界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就引起哲学和艺术的思考,用哲学的眼光看带,用唯物辨证主义和方法论来看待,来思考。科学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必然推动了艺术的进步,艺术的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理解的逻辑思维,非常的通俗,想一下就知道了,但是哲学思考,用哲学来思考就不那么一定了,我上面的所进行的论证也许不够能证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但我想应该也有一定的道理,哲学与艺术、科学的关系也应该是紧密联系的,哲学的思考的越深入就能更好的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与艺术的进步,发展也就越能促进哲学的思考。
总上所述,艺术与科学的互动关系哲学思考是相互联系的,科学的进步促进艺术的发展,对艺术提出新的要求,艺术的发展也对科学起到了指导作用。艺术、科学、哲学、这三个是连在一起的,思考起来三个都要涉及到的。
3. 简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艺术与科学的同一性使世界变得更加光彩照人
同自然界其它事物一样,艺术与科学的又对立,又统一的现象,也不是源于人类社会,而是源于大自然.美国著名物理学家阿·热在其《可怕的对称》中说:大自然在最基础的水平上,是按美来设计的.所有图形按一定比例关系排列和组合,最容易产生美感,三角形、圆形、方形和流线型等,各有自身的艺术审美功能.如圆具有很高的对称性,自然中的许多形态都是圆形的.圆既是美的,又是善的,故有完美、圆满、完善之类的说法.但是,这种美感又是在对立统一中实现的.直升飞机在空中飞行,象雄鹰在空中盘旋,十分的美丽,但是,能够使它在空中美丽盘旋的两组叶轮圆,则必须同时向两个不同的方向旋转,否则直升飞机就不会在空中盘旋.
大自然本身就是按照美的法则构成的.一片树叶在对称中求得最美的形式排列,正是这种有韵律的组合,才使我们对花草树木格外偏爱;人以眉宇间的中线垂直延伸,可以相当精确地分成左右两半均等的对称体,这种对称使人类更加健美.但它们又不能绝对对称,如果人体有两个头,那就是畸形.所以,只有对称中的不对称才有艺术韵味.汉代武梁祠石刻画像,描绘了人类始祖伏羲和女祸人首蛇身的神奇艺术造型,这是古人的科学审美观.古人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如果只有阴而没有阳,或者只有阳而没有阴,那不但这画像失去了艺术的魅力,整个世界都会暗淡无光.
● 艺术与科学用不同的形式追求美
真善美和假丑恶,都是我们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共同存在的,艺术与科学追求真善美,但也必须揭露和鞭笞假丑恶.这就是同处一个统一体中的艺术与科学,最美的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存、互相合作.科学史专家、比利时人乔治·萨顿认为:理解科学需要艺术,而理解艺术也需要科学.他对艺术与科学的对立统一,做了这样的概括:“艺术和科学最明显的差别在于科学是逐渐进步的,而艺术则不然.正因为科学的本质是不断进步,因而其成果不是经久持年的.每项成就或早或晚注定要被更好的成果所取代,失去其实用价值,成为博物馆展柜中被人遗忘的工具.而与此相反,正由于艺术并非不断进步,其作品就可以永葆青春.”
艺术与科学和世界上其它事物一样,都是在对立统一中发展.科学是生活的理智,艺术是生活的欢乐,艺术与科学缺一不可,缺少艺术,科学就会枯燥;缺少科学,艺术也会苍白.人类正是因为不想做科学的奴隶,才努力从科学中寻找艺术;人类不想让艺术孤独,就不断地给艺术注入科学的动力.
4. 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后面的谁知道)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在主编的大型画册《科学与艺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中说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5.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楼主你好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管理是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管理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一种,是长起以来人门在管理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发展。人们将这些作以分析,整理并形成系统。成为理论。因此是当之无愧的科学。何况现在的大学里也在开设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工商管理等课程,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
说管理是一门艺术。此话亦真,我们谈管理,不只是单纯的形式上的管理。理论上的管理。而是多姿多彩的全面的管理。管理对管理人才的要求很高,要他同时具备多种素质。有一篇文章曾将管理人才的素质分为几类:“一个管理人员应该同时是一个军师,一个元帅,一个花匠、一个战士等。”因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统帅全局、为企业的长期发展作谋划,必须身先士卒和有缜密的思维。因此说管理是一门艺术也不足为过。何况当今的高级管理人才毕竟少的可怜。
管理肯定是科学,但同时又是艺术。因为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机器,所以要讲究方式方法,这就是艺术了。有些管理者懂管理理论,但不会做人的工作,结果与愿望相反,有些管理者可能不是很懂理论,但会做工作,结果与希望相一致。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所在。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管理的作用。
自然,管理是在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一项职能,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有管理学、管理方法、管理理论等形态;从艺术角度来看,则有具体的管理艺术,特别是在度的把握以及在具体应用时一些微妙的变化……所以说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管理象一台运转的机器,它遵循着它的运作模式,但是在机器陈旧的时候就需要改进和维护,从而为企业进行更好的服务,这时就产生了艺术,而管理步伐中的细小环节,模式所不能解决的它就必须有新的方式,新的手段,新的做法去解决,根据环境和问题的不同,作出不同的结论,这本身也是艺术,所以管理是科学,但是它同时也是一门最好的艺术!!! 回答完毕 谢谢了
6. 浅谈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的联系
李政道先生说:“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艺术与科学的灵魂同是创新。一个好的科学理论要符合对称、和谐和简单的性质,这几乎构建科学理论的“美学标准”。
对称:对称性在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运动规律在时间平移中能够保持不变,说明时间平移的对称性。时间平移对称性导致能量守恒定律。19世纪80年代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创立的方程组也展示了完美的对称性。
和谐:毕达哥拉斯发现乐器的弦长成整数比例会发出和谐的声音,进而用和谐观点解释宇宙的构成与宇宙之美,开普勒信奉毕达哥拉斯主义,创立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广义相对论内部自洽,而且他和整体物理学原来使用的范围相一致,体现高度和谐,也体现出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固有的和谐。
简单:哥白尼少几个圆的想法推翻了地心说创立了日心说。牛顿第二定律F=ma,量子论E=hv,质能方程E=mc2,无不展示简单之美。
艺术也注重对称、和谐和简单,这实际上在无声无息中与科学相关联,并促使科学的发生发展。
7. 论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是广泛和深刻的,除了将自然学科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家文化心理结构的改变,从而推动艺术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革新,推动艺术形态的发展。
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地发展,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不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更是对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但为艺术提供了从未有过的大众传播媒介,而且创造出了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如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计算机多媒体艺术等。在许多领域和许多方面,科学技术与艺术已经非常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很难将两者区分开来。
艺术与科学之间确实又有很大的不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立的现象。科学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总和;艺术是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最高形式。科学求真,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艺术求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审美需要。科学主要运用抽象思维,强调理性因素;艺术主要运用形象思维,强调情感因素。科学应当客观冷静地对待事物,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艺术则是一种主观色彩很浓的创造活动,除了反映生活外还应当评价生活与表现情感。科学理论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艺术作品必须具有独创性,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8. 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版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权不上科学和艺术。所谓的“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过的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的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101教育PPT的资源库有这个问题的回答,可选择PPT背景的软件。
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
1.D 2.①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跨越时空引起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 ②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原理的普遍性。(意对即可) |
10. 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
小题1:D 小题2:①艺术追求的是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优秀作品能跨越时空引起版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权。②科学追求的是原理的普遍性,应用的广泛也反映了科学原理的普遍性。 与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被告代理词
浏览:603
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年限
浏览:702
商标注册网先咨政岳知识产权放心
浏览:658
公众号版权投诉材料
浏览:841
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好处
浏览:727
油汀发明
浏览:216
论文转让网
浏览:282
通州门面转让最新消息
浏览:165
第二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
浏览:4
2010年4月自考知识产权法答案
浏览:259
3系马年限量版价格
浏览:952
快餐店转让协议
浏览:407
小萝莉和猴神大叔版权
浏览:290
产权年限到期后怎么办
浏览:83
铜川58同城转让
浏览:477
著作权使用许可范本
浏览:846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浏览:414
火石创造笔试题
浏览:545
河南医院转让
浏览: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总结
浏览:359
|